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降水分布时空特征的评估和预估 被引量:31
1
作者 许崇海 罗勇 徐影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0年第6期398-404,共7页
使用观测和多模式集合的降水资料,评估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的模拟能力,并给出21世纪的预估。结果表明:全球气候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再现中国地区降水的分布型,也能模拟出降水的区域性差异,对年降水10年、20年尺度的周... 使用观测和多模式集合的降水资料,评估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的模拟能力,并给出21世纪的预估。结果表明:全球气候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再现中国地区降水的分布型,也能模拟出降水的区域性差异,对年降水10年、20年尺度的周期变化模拟效果较好。21世纪SRES A1B情景下中国年及夏季降水主要模态以全国一致型为主,2045年前后由少雨型转为多雨型;冬季降水为少雨型与多雨型交替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OF分析 小波分析 降水分布型 全球气候模式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不同干湿区蒸发皿蒸发和实际蒸发之间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9
2
作者 刘波 肖子牛 马柱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29-636,共8页
利用降水量将中国划分为干旱、半干旱、湿润和半湿润4个区域,开展不同区域中蒸发皿蒸发和多个模式模拟的实际蒸发的集成结果对比研究,探讨和分析在不同干湿背景下蒸发皿蒸发和利用观测的气象数据驱动的陆面过程模型模拟的实际蒸发之间... 利用降水量将中国划分为干旱、半干旱、湿润和半湿润4个区域,开展不同区域中蒸发皿蒸发和多个模式模拟的实际蒸发的集成结果对比研究,探讨和分析在不同干湿背景下蒸发皿蒸发和利用观测的气象数据驱动的陆面过程模型模拟的实际蒸发之间的关系,并对导致这种关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表明结果:(1)实际蒸发在中国整体上表现为下降趋势,这与湿润和半湿润区的变化趋势一致,而在干旱和半干旱区,实际蒸发表现为上升的变化趋势;(2)对比不同干湿区域的结果发现,在干旱和半干旱区,蒸发皿蒸发和实际蒸发表现为相反的变化趋势,在半湿润和湿润区,蒸发皿蒸发和实际蒸发表现为相同的变化趋势,在中国整体上蒸发皿蒸发和实际蒸发在总体上也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3)单站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东南大部分站点蒸发皿蒸发和实际蒸发表现为相同的变化趋势,而在西北地区大部分站点两者之间是相反的关系,这与区域平均的结果是一致的;(4)蒸发皿蒸发和实际蒸发之间在各个地区存在不同的关系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干湿背景下实际蒸发变化的主要制约因子不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干湿区 蒸发皿蒸发 实际蒸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流—四流球谐函数谱展开累加辐射传输方案在全球气候模式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华 卢鹏 荆现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7-144,共8页
本文首先构建了二流—四流球谐函数谱展开累加辐射传输的新方案,然后将其应用于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2.0.1的新版本中,并与模式中原有的Eddington累加方案进行了比较。由于新方案本质上是单层Eddington近似方案在四... 本文首先构建了二流—四流球谐函数谱展开累加辐射传输的新方案,然后将其应用于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2.0.1的新版本中,并与模式中原有的Eddington累加方案进行了比较。由于新方案本质上是单层Eddington近似方案在四流上的推广。因此新方案在计算精度上要优于原方案。通过在全球气候模式中的应用与比较,本文发现新方案对气候模拟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在晴空条件下,新方案计算的在南纬30°到60°区间、北大西洋东北部以及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区域的地表向下年平均短波辐射通量要小于原方案结果,最大差别可以达到3.5 W/m2;同时,新方案计算的在南纬30°到60°区间和北大西洋东北部的大气顶向上年平均短波辐射通量要大于原方案结果,最大差别达到3 W/m2。在有云大气情况下,新方案计算的地表向下年平均短波辐射通量要小于原方案结果,并随着纬度的增加,新旧两种方案的差别逐渐变大,在南北极时达到最大5.5 W/m2;同时,新方案计算的在赤道区域的大气顶的年平均短波向上辐射通量要小于原方案结果,最大差别为2.5 W/m2,而在南北纬30°到60°区间,新方案计算的在大气顶的年平均短波向上辐射通量则要大于原方案结果,最大差别为1.5 W/m2。新方案计算的年平均短波加热率普遍高于原方案结果,特别是在800 h Pa到地表之间的低层大气以及50 h Pa到100 h Pa的高层大气,最大差别可达0.03 K/d。因此,新方案有助于改善全球气候模式中普遍存在的赤道平流层中下层的温度冷偏差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流球谐函数 辐射传输方案 辐射通量 加热率 冷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邵阳县油茶生产气候适宜性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廖要明 潘江萍 吕渊 《农学学报》 2020年第7期62-68,共7页
为实现对油茶生产的气候适宜性定量评估,本研究从油茶种植的气候适宜性、生产气候条件和气象灾害3个方面,构建油茶生产的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邵阳县1961—2018年逐日气温、降水和日照等资料,对邵阳县油茶生产的气... 为实现对油茶生产的气候适宜性定量评估,本研究从油茶种植的气候适宜性、生产气候条件和气象灾害3个方面,构建油茶生产的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邵阳县1961—2018年逐日气温、降水和日照等资料,对邵阳县油茶生产的气候条件和灾害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8年,邵阳县年平均气温、≥10℃活动积温、最冷月平均气温、最热月平均气温和年相对湿度95%以上的年份处于最适范围。油茶花芽分化期和开花期平均气温,邵阳县所有年份均处于适宜范围;果实膨大高峰期和油脂转化期,降水量处于适宜范围的年数分别达93.1%和84.5%。邵阳县油茶生产过程中主要的气象灾害有高温、干旱、低温冻害和连阴雨等,灾害风险相对较低,而且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这些灾害均有减轻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气候条件 高温 干旱 低温冻害 连阴雨 邵阳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低层纬向风异常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年频数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何敏 龚振淞 +2 位作者 徐明 应明 宋文玲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7-283,共7页
采用相关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热带太平洋地区大尺度高低层纬向风异常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年频数的关系及其影响的可能机理。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地区ΔU200-ΔU850>0,西太平洋热带地区ΔU200-ΔU850<0,热带太平洋地区沃... 采用相关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热带太平洋地区大尺度高低层纬向风异常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年频数的关系及其影响的可能机理。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地区ΔU200-ΔU850>0,西太平洋热带地区ΔU200-ΔU850<0,热带太平洋地区沃克环流偏强,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年频数偏多。高低层纬向风异常年,对流层上、下部环流和对流层中垂直运动有显著的特征。在短期气候预测的时间尺度上,前期高低层纬向风异常可以作为预测热带气旋生成年频数的前兆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低层纬向风异常 热带气旋生成年频数 短期气候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地区云微物理量分布特征的CloudSat卫星观测研究 被引量:37
6
作者 张华 杨冰韵 +2 位作者 彭杰 王志立 荆现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5-248,共14页
本文利用2007~2010年整四年最新可利用的CloudSat卫星资料,对东亚地区(15°~60°N,70°~150°E)云的微物理量包括冰/液态水含量、冰/液态水路径、云滴数浓度和有效半径等的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本文将整... 本文利用2007~2010年整四年最新可利用的CloudSat卫星资料,对东亚地区(15°~60°N,70°~150°E)云的微物理量包括冰/液态水含量、冰/液态水路径、云滴数浓度和有效半径等的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本文将整个东亚地区划分为北方、南方、西北、青藏高原地区和东部海域五个子区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东亚地区冰水路径值的范围基本在700 g m-2以下,高值区分布在北纬40度以南区域,在南方地区夏季的平均值最大,为394.3 g m-2,而在西北地区冬季的平均值最小,为78.5 g m-2;而液态水路径的范围基本在600 g m-2以下,冬季在东部海域的值最大,达到300.8 g m-2,夏季最大值为281.5 g m-2,分布在南方地区上空.冰水含量的最高值为170 mg m-3,发生在8km附近,南方地区夏季的值达到最大,青藏高原地区的季节差异最大;而液态水含量在东亚地区的范围小于360 mg m-3,垂直廓线从10km向下基本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峰值位于1~2 km高度上.冰云云滴数浓度在东亚地区的范围在150 L-1以下,水云云滴数浓度的值小于80 cm-3,垂直廓线的峰值均在夏季最大.冰云有效半径在东亚地区的最大值为90 μm,发生在5km左右;水云有效半径在东亚地区的值分布在10km以下,最大值为10~12 μm,基本位于1~2 km高度上.从概率分布函数来看,东亚地区冰/水云云滴数浓度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双峰型,其他量基本为单峰型.本文的结果可以为全球和区域气候模式在东亚地区对以上云微物理量的模拟提供一定的观测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SAT卫星 云水含量 云滴数浓度 云滴有效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城市化和观测环境改变对地面风速观测资料序列的影响 被引量:57
7
作者 刘学锋 江滢 +2 位作者 任国玉 梁秀慧 张成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33-439,共7页
选用河北省143个气象台站1975—2004年10 m高年平均风速资料,以及1990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根据人口增长、台站迁移、仪器高度变化、台站微观环境变化等影响地面风速变化的台站历史信息,把所有气象台站分为4类,并分别对其进行比较分... 选用河北省143个气象台站1975—2004年10 m高年平均风速资料,以及1990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根据人口增长、台站迁移、仪器高度变化、台站微观环境变化等影响地面风速变化的台站历史信息,把所有气象台站分为4类,并分别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绝大多数台站风速变化呈减小趋势;城市化进程、台站观测环境等因素均在不同程度上对地面平均风速变化趋势产生了影响,其中台站所在城镇城市化程度是风速减小趋势不可忽略的原因,其影响程度约在1/4左右;台站观测环境因素中观测场附近微观环境变化对风速减小趋势具有重要影响,超过了区域背景风速减小趋势。台站观测环境因素对风速资料序列均一性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至少有1/3的平均风速序列非均一性断点是由观测环境变化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城市化 观测环境 风速变化 气候变化 风能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我国高空风速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81
8
作者 张爱英 任国玉 +1 位作者 郭军 王颖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80-687,共8页
1980—2006年间采用全国119个探空站14个等压面的月平均风速资料,分析了我国高空对流层和平流层下层风速变化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并和同期地面风速变化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我国近27年对流层中下层和对流层上层风速呈下降趋势,年平均风... 1980—2006年间采用全国119个探空站14个等压面的月平均风速资料,分析了我国高空对流层和平流层下层风速变化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并和同期地面风速变化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我国近27年对流层中下层和对流层上层风速呈下降趋势,年平均风速线性变化速率分别为-0.10 m.s-1.(10a)-1和-0.17 m.s-1.(10a)-1,均未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平流层下层全国年平均风速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24 m.s-1.(10a)-1,亦未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同期全国地面风速则呈现更显著的降低趋势,年平均风速线性变化速率为-0.16 m.s-1.(10a)-1,通过了0.05显著性水平检验。我国地面气象站记录的平均风速减弱可能受到大尺度大气环流变化的影响,更可能与台站附近观测环境变化和城市化等人为因素影响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风速 气候变化 对流层 平流层 地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积雪日数的气温敏感度分析 被引量:21
9
作者 马丽娟 秦大河 +2 位作者 卞林根 效存德 罗勇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0年第1期1-7,共7页
根据青藏高原气象台站观测积雪日数和均一化气温数据,对高原1951—2004年积雪日数对气温的敏感度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极值敏感度还是当前气候下的敏感度,空间上都呈现出高原四周积雪较中部对气温的敏感程度高的情况。各台... 根据青藏高原气象台站观测积雪日数和均一化气温数据,对高原1951—2004年积雪日数对气温的敏感度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极值敏感度还是当前气候下的敏感度,空间上都呈现出高原四周积雪较中部对气温的敏感程度高的情况。各台站积雪日数对气温最敏感时的临界气温与海拔有着极好的反相关关系,而极值敏感度与海拔虽然也有一定的反相关,但相关程度远不如前者高。在当前气候状态下,有相当一部分台站的平均气温还未达到临界值,这些台站在秋、冬、春、夏季分别占总台站数的36%、39%、47%和11%。未来气候继续变暖背景下,这部分台站积雪日数对气温的敏感度会进一步加大,即积雪对气温的升高会更加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敏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地区黑碳气溶胶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 被引量:30
10
作者 王志立 张华 郭品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19-424,共6页
利用NCAR的全球大气模式CAM3,模拟了南亚地区黑碳气溶胶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春时期,南亚地区黑碳气溶胶强烈吸收太阳辐射,加热低层大气,造成孟加拉湾及沿岸地区雨季的提前,可能导致南亚夏季风提前爆发。夏季,被加热的大气... 利用NCAR的全球大气模式CAM3,模拟了南亚地区黑碳气溶胶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春时期,南亚地区黑碳气溶胶强烈吸收太阳辐射,加热低层大气,造成孟加拉湾及沿岸地区雨季的提前,可能导致南亚夏季风提前爆发。夏季,被加热的大气沿青藏高原南坡爬升,在高空形成一个稳定的加热层。高空的持续加热,引起局地的深对流活动,使得印度洋和南亚大陆之间产生一个北升南降的经圈环流,导致印度洋洋面上的向北运动加强,从而使南亚夏季风的强度增大。但是,南亚地区黑碳气溶胶通过影响表面气压、垂直运动、降水和850 hPa风场等减弱了东亚夏季风,且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移西伸,使我国梅雨带位置向东北方向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 黑碳气溶胶 亚洲夏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站观测环境改变对我国近地面风速观测资料序列的影响 被引量:26
11
作者 刘学锋 梁秀慧 +1 位作者 任国玉 任芝花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45-1652,共8页
利用中国大陆地区460个气象台站1971-2002年10m高度平均风速资料和2007年台站观测环境综合调查资料,根据环境评分分数、障碍物视宽角等影响地面观测风速的台站环境数据,将气象台站分为五类,分别对平均风速观测记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利用中国大陆地区460个气象台站1971-2002年10m高度平均风速资料和2007年台站观测环境综合调查资料,根据环境评分分数、障碍物视宽角等影响地面观测风速的台站环境数据,将气象台站分为五类,分别对平均风速观测记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全国范围内绝大多数未迁移台站近地面平均风速呈明显的减小趋势,冬季平均风速相对减小的趋势最大、秋季最小;在影响风速观测资料序列的台站观测环境因素中,观测场周围障碍物视宽角最为重要,随着周围障碍物视宽角的增大,风速相对减小的趋势也变得更明显;台站周围障碍物视宽角对年和季平均风速减小趋势的贡献最大,约为三分之一。因此,观测环境变化对地面风速资料序列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测环境 平均风速 风速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08年东北三省地面气压变化特征 被引量:9
12
作者 金巍 任国玉 曲岩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61-1667,共7页
利用1961-2008年逐月观测资料,分析了东北三省年和季平均地面气压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整个时期东北三省年平均地面气压变化趋势不很明显,1961-1990年呈递增趋势,1991-2008年呈明显的递减趋势,变化速率达-0.32hPa.(10a)-1,通过... 利用1961-2008年逐月观测资料,分析了东北三省年和季平均地面气压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整个时期东北三省年平均地面气压变化趋势不很明显,1961-1990年呈递增趋势,1991-2008年呈明显的递减趋势,变化速率达-0.32hPa.(10a)-1,通过了0.05显著性水平检验;(2)1961-2008年东北三省各季平均地面气压变化趋势存在差异,春、秋季地面气压呈递减趋势,夏、冬季呈递增趋势,其中春、夏季均通过了0.05显著性水平检验;(3)年平均地面气压的变化趋势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其中辽宁大部、吉林和黑龙江西部一般呈递减趋势,其余地区一般呈递增趋势。(4)东北三省地面气压的变化与西伯利亚高压及研究区域的地面气温变化具有一定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 地面气压 地面气温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09年我国龙卷事件变化 被引量:9
13
作者 冯婧 周伟灿 徐影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3-189,共7页
根据1980—2009年我国龙卷事件的变化特征,初步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龙卷事件显著减少的特征及原因。结果表明,1980—2009年龙卷事件呈现明显减少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最多,90年代以后明显减少,尤其是夏季(7—8月),在我国东部地区减少... 根据1980—2009年我国龙卷事件的变化特征,初步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龙卷事件显著减少的特征及原因。结果表明,1980—2009年龙卷事件呈现明显减少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最多,90年代以后明显减少,尤其是夏季(7—8月),在我国东部地区减少最明显。对龙卷高发时段7—8月06时(UTC)对流有效位能(ECAPE)与深层垂直风切变(S06)以及二者乘积变量(ES)的分析表明:ECAPE和S06是影响龙卷的两个重要因子,ES的高值中心更好地对应于龙卷事件发生的集中区。地面气温的变化会影响ECAPE的变化。1980—2009年,我国华北平原地区7—8月S06明显下降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华北地区龙卷事件减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 对流有效位能 垂直风切变 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loudSat卫星资料分析云微物理和光学性质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40
14
作者 杨冰韵 张华 +2 位作者 彭杰 王志立 荆现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05-1118,共14页
利用2007年1月2010年12月高垂直分辨率CloudSat卫星的2B数据产品,对云微物理特征量(包括云中液态水/冰水含量、液态水/冰水路径、云滴有效半径等)以及云光学参数(云光学厚度等)的全球分布和季节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研究了云微物理性... 利用2007年1月2010年12月高垂直分辨率CloudSat卫星的2B数据产品,对云微物理特征量(包括云中液态水/冰水含量、液态水/冰水路径、云滴有效半径等)以及云光学参数(云光学厚度等)的全球分布和季节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研究了云微物理性质对光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冰水路径分布在北美南部、南美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和南亚的陆地上空,以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洋面上空,高值区最大值达600 g·m-2以上;垂直方向上,高值区位于赤道地区8 km附近以及中纬度地区4~8 km高度上。液态水路径在300 g·m-2以上的高值区主要位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中低纬度海域上空,垂直上液态水含量随高度递减。冰云有效半径在高纬度地区近地面层达200μm以上,在赤道附近4~8 km上有1个高值区,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2~4 km上有2个高值区,最大值均达到80μm以上。在1 km以下的边界层水云有效半径值较大,达到12μm以上。总云光学厚度在全球大部分地区【40,高值区普遍位于中高纬度的广阔地区和低纬度靠近大陆的洋面上空;垂直方向上,云光学厚度的高值集中在2 km以下的边界层。云光学厚度的分布受云量、云水含量和云滴有效半径的影响,云量大的地区基本为云光学厚度的大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SAT 云光学厚度 云滴有效半径 云水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对华北地区极端气温事件频率的影响 被引量:40
15
作者 周雅清 任国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89-1598,共10页
通过分析和对比华北区域(33°N-43°N,108°E-120°E)国家站和乡村站1961-2008年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趋势发现,近48年与最低气温相关的指数的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国家站较乡村站明显,与最高气温相关的指数两者时间演变基本... 通过分析和对比华北区域(33°N-43°N,108°E-120°E)国家站和乡村站1961-2008年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趋势发现,近48年与最低气温相关的指数的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国家站较乡村站明显,与最高气温相关的指数两者时间演变基本一致。气温指数中冷指数突变一般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暖指数突变要晚一些,出现在90年代中后期。城市化加剧了冷指数日数的减少和暖指数日数的增加,同时也使最低气温的极值明显升高。与最低气温相关的指数城市化影响比与最高气温相关的更显著,两者城市化影响贡献率都在50%以上。极值指数和冷夜日数城市化增温效应一般在春、冬季更明显,而冷(暖)昼日数和暖夜日数则是夏季受城市化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指数 城市化影响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00年天津平均气温与极端气温变化 被引量:35
16
作者 郭军 任国玉 任雨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99-1405,共7页
利用1910-2009年天津气象站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观测资料,计算了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低)气温序列,以及高(低)温阈值、最长暖日(冷夜)日数和霜冻日数等极端气温指数序列。利用线性回归和Mann-Kendall检验分析了这些气温序列变化趋势的显... 利用1910-2009年天津气象站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观测资料,计算了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低)气温序列,以及高(低)温阈值、最长暖日(冷夜)日数和霜冻日数等极端气温指数序列。利用线性回归和Mann-Kendall检验分析了这些气温序列变化趋势的显著性和跃变特征。结果表明,天津市近100年平均气温显著上升,冬、春季最低气温增加趋势最明显;夏季和全年高温阈值显著降低,但最长暖日天数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趋于增多;低温阈值显著上升,冬季升幅最大,冬、春季霜冻日数和最长冷夜日数均显著减少;从百年序列的跃变情况看,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升温主要在于最低气温和冬季气温的快速升高。近100年天津年平均气温及平均最高、最低气温、连续最长暖日天数和冷夜天数时间序列,后50年与前50年相比,方差均明显减小,表明气温的年际间差异和极端性正在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 平均气温 极端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