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0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地区高空气象探测气球空间漂移分析 被引量:23
1
作者 李伟 李书严 +2 位作者 王建凯 谢庄 刘风琴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21-427,共7页
利用中国120个探空站2004年08时所有探空气球漂移信息,结合NCEP再分析场,分析规定等压面上的时空漂移规律,重点选择100、500与925 hPa等压面,采用1、4、7、10月分别代表冬季、春季、夏季、秋季4个季节。初步分析表明;气球的漂移方向主... 利用中国120个探空站2004年08时所有探空气球漂移信息,结合NCEP再分析场,分析规定等压面上的时空漂移规律,重点选择100、500与925 hPa等压面,采用1、4、7、10月分别代表冬季、春季、夏季、秋季4个季节。初步分析表明;气球的漂移方向主要是受大气环流影响,不同季节中国受不同的系统影响,导致漂移的方向差异明显,夏季以西南漂移为主,冬季、春季与秋季以西北漂移为主,但是在100 hPa以上4个季节均以西南漂移为主,以冬季的漂移距离最大,漂移距离超过120km,夏季最小,约为40 km,春、秋季次之,接近70 km。漂移距离的差异东部比西部显著;沿经圈漂移以向南为主,冬、春与秋季沿经圈漂移以向南为主,春季漂移最大,超过5 km;冬、秋季节漂移距离分别超过3与2 km,夏季沿经圈漂移受大尺度环流影响,200 hPa以下向北漂移,最远漂移超过1 km,200 hPa以上转向南漂移,最远漂移达3 km;沿纬圈以向东为主,以冬季最大,达77 km,夏季最小,接近13 km,春、秋季次之,分别达49和46 km;沿纬圈漂移量要大于沿经圈漂移量,沿纬圈漂移全年平均接近60 km,沿经圈漂移量全年平均接近3.5 km,有量级上的差别;从低层到高层漂移量呈增大趋势,漂移大的范围随高度往西扩张;探空漂移的整体分布范围较大,并且比较均匀。同时还选取了个例分析低空急流条件下探空漂移,结果显示对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不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高空气象 气球漂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船舶观测的全球海洋气象数据可用性分析
2
作者 南雪景 汪冬冬 +5 位作者 李肖霞 雷勇 张恩泽 杜珣 张雨潇 刘圆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38,共9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共享的志愿观测船(voluntary observing ships,VOS)2022年观测资料,本文对海洋气象观测数据到报率、数据可用率及气温、相对湿度、气压和风速的数据可用性进行了分析,并将能同时观测基本气候变量(essenti... 利用中国气象局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共享的志愿观测船(voluntary observing ships,VOS)2022年观测资料,本文对海洋气象观测数据到报率、数据可用率及气温、相对湿度、气压和风速的数据可用性进行了分析,并将能同时观测基本气候变量(essential climate variables,ECVs)的VOS定义为ECVs船舶,ECVs船舶的观测数据连续且规律变化。选取一条航程长且航线分布于不同海域的船舶与ERA5再分析数据对比,发现气温的数据可用性最佳,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ent,CC)月均值达0.92,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和相对偏差(relative deviation,RD)都较小;其次是气压数据,其CC月均值达0.85且RD仅为-0.12%;相对湿度和风速的观测数据表现较差,其CC月均值较低,相对湿度的RMSE较大,为9.16%,而风速的RD过大,达到27.32%。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提升海洋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和应用水平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愿观测船 基本气候变量 可用性分析 第五代全球大气再分析数据集(ERA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基于PPP与双差网解法的GNSS水汽反演精度分析
3
作者 罗晋 曹云昌 +4 位作者 徐八林 梁宏 周凌昊 王乙竹 梁静舒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4-1045,共12页
利用中国区域2023年夏季945个地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测站的观测数据,分别采用双差网解法与精密单点定位法(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对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进行了反演,以同址探空站和ERA5再分析资料... 利用中国区域2023年夏季945个地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测站的观测数据,分别采用双差网解法与精密单点定位法(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对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进行了反演,以同址探空站和ERA5再分析资料的PWV为参考值,研究分析了两种方法在中国不同气候区域反演PWV的精度及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与PPP解相比,双差解与探空和ERA5资料的PWV的相关性更强,偏差(Bias)频率分布更集中,峰值区概率更高,偏差范围更小。以探空资料获取的RS-PWV为参考值时,双差解与PPP解的平均Bias分别为-0.1 mm和1.1 mm,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2.4 mm和3.1 mm,以ERA5-PWV为参考值时,双差解与PPP解的平均Bias分别为-0.2 mm和0.1 mm,平均RMSE分别为2.7 mm和3.2 mm,双差解的平均RMSE均小于3 mm,这表明双差网解法反演的PWV具有更高的精度和稳定性。GNSS探测水汽的精度总体表现为西部非季风区优于东部季风区,双差解在各气候区域的RMSE都更集中于中位数附近,而PPP解在不同测站多表现出不同的精度水平,在水汽充足且探测精度偏低的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精度离散程度较大,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 双差网解 精密单点定位 大气可降水量 精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气象气球平漂成功率关键影响因素
4
作者 徐黄飞 郭启云 +8 位作者 刘艳中 林恬旎 马佩强 董福镇 申定雁 杨钰虹 李欣 夏元彩 谌志鹏 《应用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7-440,共14页
基于2022年8月-2023年10月广东平漂探空观测数据,研究双模气象气球内球和外球相关因素对平漂成功率的影响,建立合理充气量方案以实现平漂成功率提升。研究表明:内球在预期高度平漂的理论充气量为55.6 mol,受昼夜条件影响,日间充气量应... 基于2022年8月-2023年10月广东平漂探空观测数据,研究双模气象气球内球和外球相关因素对平漂成功率的影响,建立合理充气量方案以实现平漂成功率提升。研究表明:内球在预期高度平漂的理论充气量为55.6 mol,受昼夜条件影响,日间充气量应控制在52.6±2 mol,夜间充气量应控制在57.6±2 mol。外球破裂高度对平漂成功率影响显著,当外球破裂高度在预期高度内时,平漂成功率可达82%。日间平漂成功率大于夜间,晴空条件下平漂成功率大于多云和阴雨条件,阴雨条件下平漂成功率仅为50.2%。经验证,采用合理充气量方案后的平漂成功率可达到9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模气象气球 平漂观测 外球破裂高度 充气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东部区域本底站气溶胶质量浓度观测空间代表性评估
5
作者 王蒙 高丽娜 +4 位作者 颜鹏 荆俊山 叶金印 李学行 韦晶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3-417,共15页
采用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发布的2010—2021年中国高分辨率高质量近地表空气污染物数据集PM_(2.5)质量浓度产品,对中国中东部4个区域本底站气溶胶质量浓度观测空间代表性进行评估。在使用区域本底站观测数据对数据集检验的基础上,... 采用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发布的2010—2021年中国高分辨率高质量近地表空气污染物数据集PM_(2.5)质量浓度产品,对中国中东部4个区域本底站气溶胶质量浓度观测空间代表性进行评估。在使用区域本底站观测数据对数据集检验的基础上,将数据分为3组(2010—2013年、2014—2017年、2018—2021年),采用浓度相似度函数方法,对金沙、临安、上甸子和龙凤山站PM_(2.5)质量浓度观测空间代表性进行评估。统计了代表性面积平均值、代表性相同的区域面积(即共同面积)和代表性区域的持续性指数。主要结论如下:(1)质量浓度相对差异阈值标准取20%时,龙凤山站PM_(2.5)日均值的代表性面积平均值最大(22378 km^(2)),其次是金沙站(14490 km^(2)),临安站(9841 km^(2))和上甸子站(7998 km^(2))较小。共同面积中龙凤山站最大(18378 km^(2)),其次是金沙站(11915 km^(2)),上甸子站(5687 km^(2))和临安站(5476 km^(2))较小。持续性结果显示金沙和龙凤山站代表性区域的持续性高,临安和上甸子站持续性一般,4个站2018—2021年的代表性面积比2014—2017年有增大趋势。(2)质量浓度日均值相对差异阈值标准为40%及以上时,4个区域本底站的平均(共同)代表性面积可达到生态环境部规定的空气质量区域本底观测站的代表性面积。(3)采用PM_(2.5)年均值评估的代表性面积、共同面积和持续性均好于采用日均值的评估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空间代表性 区域本底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无人机探测台风海鸥的气象要素特征 被引量:22
6
作者 李杨 马舒庆 +4 位作者 王国荣 孙兆滨 李肖霞 官福顺 林巨洪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79-585,共7页
2008年7月18日对0807号台风海鸥进行了无人机探测工作。该次探测为中国大陆首次利用无人机直接向台风中心方向飞行,进行台风基本气象要素的探测。无人机对台风海鸥进行了近4 h的飞行探测,飞行高度为500 m,距台风中心最近距离为108.4 km... 2008年7月18日对0807号台风海鸥进行了无人机探测工作。该次探测为中国大陆首次利用无人机直接向台风中心方向飞行,进行台风基本气象要素的探测。无人机对台风海鸥进行了近4 h的飞行探测,飞行高度为500 m,距台风中心最近距离为108.4 km,成功获得了探测时段内的温度、气压、相对湿度、风向、风速及海拔高度等基本气象要素数据。结果表明:气压和海拔高度呈显著性相关(r=-0.98);距离台风中心越近,气压越低,风速越大,温度也呈明显下降趋势;地面至300 m的平均温度梯度为-1.02℃/100 m,300-500 m的平均温度梯度为-0.46℃/100 m,近地面的温度随高度变化较大;探测时段内,风速最大值为22.3 m/s,平均值为15.1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探测 台风 气象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波段气象探测网运行监控系统设计 被引量:28
7
作者 李伟 张春晖 +2 位作者 孟昭林 刘凤琴 梁海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5-120,共6页
L波段气象探测网监控系统用来监视包括L波段探空设备与探空数据在内的全国高空气象探测网总体运行情况。基于L波段探空系统提供的监控信息与探空资料,结合业务运行经验与用户需求建立L波段高空气象探测网监控系统。运行结果表明:利用L... L波段气象探测网监控系统用来监视包括L波段探空设备与探空数据在内的全国高空气象探测网总体运行情况。基于L波段探空系统提供的监控信息与探空资料,结合业务运行经验与用户需求建立L波段高空气象探测网监控系统。运行结果表明:利用L波段高空监视系统,结合探空资料质量检查,能够及时发现探空系统存在的问题;高空监视系统有助于全面掌握全国探测网系统设备的运行状况,保障高空探测网稳定运行,提高气象探空数据质量,业务效果显著。但是在探空质量评估中也发现位势高度、温度以及风向与风速变化阈值存在控制过严的现象,需要加以改进,以避免虚警次数过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波段 高空气象 探测网 监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基GNSS遥感探测气象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梁宏 曹云昌 +5 位作者 梁静舒 万晓敏 赵盼盼 涂满红 王海深 胡姮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44-755,共12页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给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同时其L波段(1160~1610MHz)微波信号可用于全球覆盖、高时间分辨率的大气、海洋和陆表参数遥感探测。基于信号类型,GNSS遥感可分为折射信号遥感和反射信号遥感两大类;基...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给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同时其L波段(1160~1610MHz)微波信号可用于全球覆盖、高时间分辨率的大气、海洋和陆表参数遥感探测。基于信号类型,GNSS遥感可分为折射信号遥感和反射信号遥感两大类;基于探测平台,GNSS遥感可分为地基GNSS遥感、空基GNSS遥感和天基GNSS遥感三大类。随着我国自主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GNSS遥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回顾近20年地基GNSS遥感探测在气象领域的应用进展,展望其在气象领域下一步可能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GNSS 遥感 气象应用 折射信号遥感 反射信号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探测环境对气象要素测量值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李欣 金莲姬 郭建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7期17105-17108,17113,共5页
气象探测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气象事业的发展,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现象日趋严重,对气象探测环境造成很大威胁,甚至有些台站的探测环境已受到城市扩张影响。在此,主要从气象探测环境对气象要素测量值影响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尺度2个方面... 气象探测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气象事业的发展,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现象日趋严重,对气象探测环境造成很大威胁,甚至有些台站的探测环境已受到城市扩张影响。在此,主要从气象探测环境对气象要素测量值影响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尺度2个方面,论述了目前气象探测环境对气象要素测量值影响的研究进展,并说明了保护探测环境的意义及对以后工作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测环境 城市化 气象要素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贝尔草原生长季叶绿素荧光的特征及其对气象条件变化的响应
10
作者 张静 吴东丽 +6 位作者 刘达新 刘聪 朱永超 张全军 杨大生 张世豪 金磊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3-652,共10页
在2022年生长季内,基于轨道植被观测仪(型号NZD-G1)对呼伦贝尔草原开展了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olar-Induce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SIF)的原位观测。相较于归一化植被指数,SIF的低频变化分量同样可以表征植物在生长季内的长势变化,... 在2022年生长季内,基于轨道植被观测仪(型号NZD-G1)对呼伦贝尔草原开展了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olar-Induce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SIF)的原位观测。相较于归一化植被指数,SIF的低频变化分量同样可以表征植物在生长季内的长势变化,而高频变化可以更清楚地监测植物内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且其高频变化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土壤水含量和SIF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当降水持续偏多导致土壤偏涝时,牧草的生理代谢减弱,光合作用减缓(SIF值偏低);当前期降水适量导致土壤湿润,且太阳辐射较强时,SIF值可以持续稳定在较高水平,植物光合作用旺盛,长势良好。而在生长季后期,偏凉的秋雨会显著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且后期难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光合作用 叶绿素荧光 降雨 土壤水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测环境变化对密云气象站地面风观测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薛筝筝 高英育 +2 位作者 郭建侠 薛禄宇 左湘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4-90,共7页
文章利用密云站、上甸子站1994-2013年的地面风观测资料,以上甸子站作为参考站,对比分析了密云站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风观测值的差异。结果表明:第二阶段风速平均值较第一阶段减小了0.5 m·s^(-1);2013年年平均风速受台站周围环境影... 文章利用密云站、上甸子站1994-2013年的地面风观测资料,以上甸子站作为参考站,对比分析了密云站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风观测值的差异。结果表明:第二阶段风速平均值较第一阶段减小了0.5 m·s^(-1);2013年年平均风速受台站周围环境影响最大;观测场周围障碍物对不同季节、月平均风速影响程度为:春季最大,夏季最小;3月最大,8月最小;观测场周围环境对西南偏西风风速影响最大,对1~2 m·s^(-1)风速频率影响最大。第二阶段静风频率增加了5.5%;各季静风频率均有增加,冬季最大,春季最小,秋季大于夏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测环境 地面风 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云气象站探测环境对风观测影响的定量评估 被引量:5
12
作者 薛筝筝 郭建侠 +2 位作者 薛禄宇 陈一枝 高英育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7-144,共8页
利用密云、上甸子气象站逐时风资料,分析了两站20年风速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CFD模式研究了密云站周边障碍物对观测场风速的定量影响。(1)2004年后密云站探测环境对观测场风速造成了严重影响,2004—2013年年平均风速较1994—2003... 利用密云、上甸子气象站逐时风资料,分析了两站20年风速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CFD模式研究了密云站周边障碍物对观测场风速的定量影响。(1)2004年后密云站探测环境对观测场风速造成了严重影响,2004—2013年年平均风速较1994—2003年的平均风速减小了27.2%,主导风级下降。(2)8个方位4种风速条件的64组算例CFD模拟显示,模拟结果能较好地体现密云站风速衰减的现象,其中,在SW、W、NW方向模拟衰减量较观测资料分析的衰减量大,说明该方向探测环境在前后阶段是逐渐变化的。S、SE、N方向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分析较一致,说明前后两个阶段的变化确实是由周围建筑物变化引起的。E和NE方向虽建筑物影响不明显,但树木的存在是导致密云站风速降低的主要原因,风速衰减率可达2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云站 风速 CFD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20年陕西安康冬小麦生育期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响应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全军 吴东丽 +2 位作者 宏观 张波 段后浪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60-1572,共13页
为了明确陕西安康地区冬小麦生育期演变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基于该地区农业气象观测站点的气象观测和小麦生育期观测数据,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线性多元回归法分析了1981-2020年陕西安康冬小麦生育期变化趋势以及冬小麦生长季(每年10月... 为了明确陕西安康地区冬小麦生育期演变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基于该地区农业气象观测站点的气象观测和小麦生育期观测数据,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线性多元回归法分析了1981-2020年陕西安康冬小麦生育期变化趋势以及冬小麦生长季(每年10月至翌年6月)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解析了冬小麦生育期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981-2020年陕西安康冬小麦生长季日平均气温、日平均地温、气温日较差、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均呈现上升趋势,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P<0.001),其中3月份日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明显,升幅达0.82℃·10 a^(-1),1和3月份相对湿度下降趋势最明显,降幅分别达1.62和1.65个百分点·10 a^(-1)。1981-2020年,陕西安康冬小麦各生育时期的日期均显著提前,平均每10 a约提前3.18~12.69 d。营养生长期持续时间平均每10 a缩短8.11 d,营养生殖生长期持续时间平均每10 a延长7.67 d。冬小麦生育期变化和气象因子极显著相关。其中生育期与温度相关性最强。冬小麦10个生育时期日序数与气温、地温呈显著负相关,乳熟期日序数与气温日较差呈显著负相关(P<0.001)。各生育时期日序数与相对湿度均呈正相关关系,与降水量、日照时数呈负相关(P<0.001)。影响陕西安康冬小麦生育期的主导气象因子主要是气温、地温和气温日较差(P<0.01),相对湿度、降水和日照时数影响较小。综上所述,温度升高可能是导致陕西安康冬小麦生育期日期提前、营养生长期持续时间缩短和营养生殖生长期延长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生育期 气侯变化 气象因子 平均气温 相对湿度 日照时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飞机观测工程设计思考
14
作者 翟薇 钱传海 +4 位作者 吴昊 赵培涛 付硕 王月冬 李泽椿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4,共9页
台风是夏秋季我国东南沿海最主要的致灾天气系统,将飞机作为移动观测平台对台风开展直接空中观测,能获取非常关键的台风环境场及其内核结构信息,有助于提升台风预报预警准确率及防灾减灾成效。本文基于国内外台风飞机观测实践,从飞机选... 台风是夏秋季我国东南沿海最主要的致灾天气系统,将飞机作为移动观测平台对台风开展直接空中观测,能获取非常关键的台风环境场及其内核结构信息,有助于提升台风预报预警准确率及防灾减灾成效。本文基于国内外台风飞机观测实践,从飞机选型、保障基地建设、机载探测设备、飞行路线设计、观测数据通信、观测资料应用评估等方面提出了台风飞机观测工程设计的着眼点,并从建立国家级台风飞机观测专业指挥中心、推动有人飞机和无人机相结合的台风飞机观测业务、开展多平台协同的台风飞机观测试验、加大对台风飞机观测工程项目的稳定支持及牵头开展台风飞机观测领域国际大科学计划等角度为建立台风飞机观测工程提出了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飞机观测 飞机选型 机载仪器 飞行路线 数据传输 资料应用及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瓦里关30年大气本底观测研究回顾和展望
15
作者 车慧正 张晓春 +5 位作者 王剑琼 沈小静 张根 徐婉筠 郑宇 张小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6-197,共12页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并对大气成分及其相关物理、化学特性等进行系统的全球化观测,在青海省瓦里关山建成了欧亚大陆腹地第一个全球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以下简称瓦里关本底站),开展了包括温室气体、气溶胶、臭氧、辐射、酸雨等关键成分的长...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并对大气成分及其相关物理、化学特性等进行系统的全球化观测,在青海省瓦里关山建成了欧亚大陆腹地第一个全球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以下简称瓦里关本底站),开展了包括温室气体、气溶胶、臭氧、辐射、酸雨等关键成分的长期观测,并开展了其与天气、气候、环境和人体健康效应相互作用的研究。文中系统回顾瓦里关本底站过去30年的发展历程、主要观测项目及其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并指出了观测技术的提升、创新和新观测项目的引入是进一步精准描述本底大气特征对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多尺度响应的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里关本底站 大气成分 观测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往返平漂式探空资料对长江中下游数值预报质量的影响
16
作者 张鑫 王秋萍 +3 位作者 马旭林 张旭鹏 成巍 夏元彩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5-256,共12页
对于新型观测系统的建立,准确客观地评估其性能对系统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新一代往返平漂式探空系统(Round-trip Drifting Sounding System,RDSS)创新性地突破了传统探空观测模式,通过一次释放实现“上升—平漂—下降”三... 对于新型观测系统的建立,准确客观地评估其性能对系统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新一代往返平漂式探空系统(Round-trip Drifting Sounding System,RDSS)创新性地突破了传统探空观测模式,通过一次释放实现“上升—平漂—下降”三段式观测,拓展了现有探空观测的能力和范围。本文利用基于伴随模式的预报敏感性方法(Forecast Sensitivity to Observations,FSO),研究了长江中下游目标区数值预报质量对新型探空观测资料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试验时段内同化常规观测资料均能够不同程度地减小预报误差,提高预报质量,其中风场和温度观测的贡献最为显著。新型探空试验资料对长江中下游目标区预报具有显著正贡献,71.4%时次的预报误差有了进一步的减小。经向风和湿度观测对预报质量的改善最为明显。新型探空风场观测对预报误差的贡献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预报误差减小的大值区主要分布在试验站本站及其附近区域;整层新型探空风场、温度、湿度观测对预报质量的正贡献比较显著,仅对流层中低层的纬向风观测对预报质量呈现弱的负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预报 资料同化 预报敏感性 往返平漂式探空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差分反射率因子系统偏差分析及订正
17
作者 文浩 王辉 +2 位作者 张扬 吴蕾 李瑞义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3-406,共14页
差分反射率因子(ZDR)是反映大气中云和降水粒子形状的重要偏振参量,但其极易受硬件设备和环境影响导致质量变差,分析ZDR系统偏差并开展订正,是双偏振雷达数据有效应用的关键。本文采用2023年7月北京8部X波段速调管双偏振天气雷达资料,... 差分反射率因子(ZDR)是反映大气中云和降水粒子形状的重要偏振参量,但其极易受硬件设备和环境影响导致质量变差,分析ZDR系统偏差并开展订正,是双偏振雷达数据有效应用的关键。本文采用2023年7月北京8部X波段速调管双偏振天气雷达资料,利用小雨法筛选出ZDR数据获得其逐仰角逐径向平均值,分析了ZDR的受影响因素和受影响程度;并利用相应时段的大量雨滴谱数据,通过T矩阵法计算的ZDR中值作为基准,开展全体扫ZDR的系统偏差订正。结果表明:(1)避雷针对于北京X波段雷达ZDR有较大的影响,影响范围在10°~25°,平均影响幅度在0.16~1.21 dB;(2)门头沟和怀柔雷达的ZDR数据,除受避雷针影响外,还分别受近距离铁塔、信号塔的影响,受影响方位角度小于避雷针;(3)差分反射率因子受部分波束遮挡会导致较大的系统偏差,房山X波段雷达ZDR数据显示部分波束遮挡可使其值增大1.19 dB;(4)本文提出的系统偏差订正方法能够明显改善所有仰角所有径向由避雷针、部分波束遮挡等因素导致的ZDR值不合理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波段 双偏振天气雷达 差分反射率因子 系统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_CBAM-DenseNet模型的小麦发育期识别研究
18
作者 付景枝 马悦 +4 位作者 宏观 刘云平 吴文宇 丁明明 尹泽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2,共11页
针对我国农作物发育期人工观测效率低、识别准确率不高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I_CBAM-DenseNet模型的小麦发育期识别方法.该方法以密集连接卷积网络(DenseNet)为主干提取网络,融入卷积块注意模块CBAM.先将CBAM中的空间注意力模块(SAM)与通... 针对我国农作物发育期人工观测效率低、识别准确率不高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I_CBAM-DenseNet模型的小麦发育期识别方法.该方法以密集连接卷积网络(DenseNet)为主干提取网络,融入卷积块注意模块CBAM.先将CBAM中的空间注意力模块(SAM)与通道注意力模块(CAM)由传统的串联连接改为并行连接,并将改进的CBAM(I_CBAM)插入到DenseNet最后一个密集网络中,构建一种I_CBAM-DenseNet模型,再选取小麦7个重要发育时期进行自动识别.为最大化提取小麦的特征信息,将超绿特征(ExG)因子和最大类间方差法(Otsu)相结合对采集到的小麦图像进行分割处理.对比分析了I_CBAM-DenseNet、AlexNet、ResNet、DenseNet、CBAM-DenseNet以及VGG等模型的准确率和损失值的变化.结果表明,采取基于I_CBAM-DenseNet的卷积神经网络建立的模型,准确率达到99.64%,高于对比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发育期 DenseNet 卷积块注意模块(CBA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廓线雷达探测降水过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6
19
作者 何平 朱小燕 +3 位作者 阮征 吴蕾 杨馨蕊 马舒庆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5-470,共6页
为利用风廓线雷达(WPR)开展降水研究,分析了2006年8月25—26日北京延庆WPR探测降水个例。降水前高空出现持续时间长达10 h以上的水平风垂直切变;在信噪比(SNR)时间序列资料中出现比较清晰的SNR极值层,SNR极值层所处高度与水平风垂直切... 为利用风廓线雷达(WPR)开展降水研究,分析了2006年8月25—26日北京延庆WPR探测降水个例。降水前高空出现持续时间长达10 h以上的水平风垂直切变;在信噪比(SNR)时间序列资料中出现比较清晰的SNR极值层,SNR极值层所处高度与水平风垂直切变高度相吻合。降水期间及前后,水平风探测高度明显增高2 km以上。随地面降水的临近,下降速度所处高度逐渐降低,从高空一直延伸到低空,持续时间长达10 h。资料分析表明:国产WPR可以在降水天气工作,其探测资料能及时反映大尺度流场的变化。通过WPR提供的功率谱密度、SNR、水平速度、垂直速度等多种资料,可从多种角度了解降水过程;特别是WPR可以同时探测垂直气流速度、粒子落速及其高度分布,进而可以估计降水粒子尺度谱及其高度分布,便于开展更深层次的降水物理过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廓线雷达 功率谱密度 信噪比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综合气象观测运行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践 被引量:83
20
作者 裴翀 宋连春 +3 位作者 吴可军 李雁 李巍 邵楠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3-218,共6页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是我国气象预报服务的基础,保障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是我国气象探测事业发展的关键。文章阐述了我国综合气象观测运行监控系统(ASOM)的结构、系统建设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和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介绍了系统功能...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是我国气象预报服务的基础,保障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是我国气象探测事业发展的关键。文章阐述了我国综合气象观测运行监控系统(ASOM)的结构、系统建设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和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介绍了系统功能和特点,并结合我国气象探测设备监控与保障业务实际,探讨了系统未来的改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运行监控 设计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