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源卫星数据扎日南木错湖面变化和气象成因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德吉央宗 拉巴 +2 位作者 拉巴卓玛 陈涛 杨秀海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63-970,共8页
利用Landsat(MSS、TM、ETM+)系列卫星和环境减灾卫星CCD遥感影像数据以及西藏扎日南木错地区近40年(1970-2011年)气象资料,分析湖泊面积的变化特征,并探讨湖泊面积变化的可能气象成因.结果表明,扎日南木错1975-2011年间经历了先萎缩后... 利用Landsat(MSS、TM、ETM+)系列卫星和环境减灾卫星CCD遥感影像数据以及西藏扎日南木错地区近40年(1970-2011年)气象资料,分析湖泊面积的变化特征,并探讨湖泊面积变化的可能气象成因.结果表明,扎日南木错1975-2011年间经历了先萎缩后扩张的过程,湖泊面积呈增长趋势,增长面积为7.08 km2.扎日南木错流域在过去40多年里冰川在退缩,温度升高,降水量增加,而蒸发量和最大冻土深度减少.湖泊面积与年气温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气温升高可能是湖面扩大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卫星 湖面变化 扎日南木错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那曲地区植被覆盖状况与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29
2
作者 杨秀海 扎西央宗 +1 位作者 卓嘎 边巴次仁 《草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2期102-109,共8页
本研究利用2004和2005年4-10月极轨气象卫星的AVHRR逐月归一化植被指数资料和同期西藏那曲地区气候资料,分析研究了该区域内的草原、草甸、灌丛植被覆盖特征以及长势与气候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区域植被覆盖度、长势与降水... 本研究利用2004和2005年4-10月极轨气象卫星的AVHRR逐月归一化植被指数资料和同期西藏那曲地区气候资料,分析研究了该区域内的草原、草甸、灌丛植被覆盖特征以及长势与气候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区域植被覆盖度、长势与降水、气温因子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植被覆盖度越低,对降水的依赖性越强,那曲东部各等级植被覆盖面积与温度和累积降水的相关系数都大于中部和西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条件 NDVI指数 植被等级 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青藏高原雪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8
3
作者 除多 洛桑曲珍 +1 位作者 林志强 杨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3-243,共11页
利用1981—2010年地面雪深观测资料较系统地分析了近30年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积雪深度的时空变化特点。主要结论如下:(1)高原雪深大值区主要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小值区则在高原南部干暖河谷和北部柴达木盆地,30年间高原平均最大雪深... 利用1981—2010年地面雪深观测资料较系统地分析了近30年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积雪深度的时空变化特点。主要结论如下:(1)高原雪深大值区主要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小值区则在高原南部干暖河谷和北部柴达木盆地,30年间高原平均最大雪深出现了显著减少趋势,减幅达0.55cm·(10a)-1,1997年前后高原雪深出现了由大到小的气候突变。(2)春季是高原平均积雪深度最大的季节,30年里平均最大雪深下降趋势非常显著,下降幅度为0.47cm·(10a)-1,且在1998年出现了由大到小的气候突变。(3)秋、冬季,高原平均最大雪深减少趋势不明显,但在不同区域雪深增减趋势不尽相同。秋季56%的台站呈减少趋势,而31%的台站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冬季61%的台站出现了减少趋势,而且减幅较大的台站基本分布在高原西南,而31%的台站则出现了增加趋势,多数分布在高原东部。(4)夏季高原积雪分布极为有限,仅在海拔和纬度较高的高寒地区有积雪,近30年雪深减少趋势同样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深度 时空变化 地面观测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的青藏高原积雪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除多 达娃 +2 位作者 拉巴卓玛 徐维新 张娟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7-124,共8页
利用2000―2014年间获取的MOD10A2积雪产品,结合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以积雪覆盖率(snow cover fraction,SCF)为指标,定量分析了青藏高原积雪的整体空间分布特征及高程、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因素对高原积雪时空分布的影... 利用2000―2014年间获取的MOD10A2积雪产品,结合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以积雪覆盖率(snow cover fraction,SCF)为指标,定量分析了青藏高原积雪的整体空间分布特征及高程、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因素对高原积雪时空分布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青藏高原积雪覆盖具有高原周围和中部高大山脉积雪丰富、SCF高,内陆盆地和谷地积雪少、SCF低的特点;(2)海拔越高,SCF越高,积雪持续时间越长,年内变化越稳定;(3)海拔4 000 m以下年内积雪覆盖呈单峰型分布特点,海拔4 000 m以上则为双峰型;(4)SCF最低值在海拔6 000 m以下出现在夏季,而在海拔6 000 m以上则出现在冬季;(5)SCF在不同坡向中,北坡向最高,南坡向最低,东坡和西坡向居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覆盖率(SCF) 时空分布 MODIS 地形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10年青藏高原降雪日数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6
5
作者 除多 洛桑曲珍 +1 位作者 杨志刚 杨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2-305,共14页
利用青藏高原气象站降雪日数观测资料,分析1981—2010年青藏高原降雪日数的时空变化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降雪日数总体上呈青藏高原中东部高寒地区、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和祁连山脉流域降雪日数多,南部河谷和北部湖盆区降雪日数... 利用青藏高原气象站降雪日数观测资料,分析1981—2010年青藏高原降雪日数的时空变化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降雪日数总体上呈青藏高原中东部高寒地区、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和祁连山脉流域降雪日数多,南部河谷和北部湖盆区降雪日数少的空间分布格局;春季降雪日数占全年的45%,其次是冬季(28%)和秋季(22%),夏季最少(5%);30年内青藏高原平均年降雪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降幅达10.5 d/(10 a),其中,春季降幅最大(4.8 d/(10 a)),夏季最小(1.2 d/(10 a));年降雪日数在1997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气候突变;降雪日数年内分布呈双峰型,峰值出现在冬夏大气环流的转换季节,青藏高原大气环流的转换期与上升运动相联系的低值天气系统和高空温湿条件均有利于降雪出现;青藏高原降雪日数的明显减少与气温的显著上升呈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雪日数 时空变化 地面观测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RRA再分析地面气温产品在青藏高原的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22
6
作者 除多 杨勇 +1 位作者 罗布坚参 边巴次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37-350,共14页
利用1981-2010年青藏高原60个气象站地面观测气温对MERRA再分析资料地面气温产品T2m进行了评估检验和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1)MERRA T2m在青藏高原存在系统性偏低,平均偏低3.2℃,地势相对平坦、地表类型较为单一的高原内陆和北部MERRA ... 利用1981-2010年青藏高原60个气象站地面观测气温对MERRA再分析资料地面气温产品T2m进行了评估检验和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1)MERRA T2m在青藏高原存在系统性偏低,平均偏低3.2℃,地势相对平坦、地表类型较为单一的高原内陆和北部MERRA T2m更为接近实测气温,而地形和地表类型复杂的高原东南部和南部河谷地区MERRA T2m偏差较大,但是在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上与实测气温具有较好的一致性,MERRA T2m年平均气温升幅要小于实测气温升幅(0.18℃·(10a)^(-1));(2)MERRA T2m与观测气温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平均相关系数为0.76,96.7%的气象站点通过了P<0.05的显著性检验,85%的站点则通过了P<0.001显著性检验,相关程度相对较低的站点位于纬度较高的高原北部;(3)MERRA T2m产品相比其他全球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高原地面气温表达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是弥补青藏高原观测台站不足,开展高原气候变化、能量平衡和水循环研究以及选取区域气候模式初始场的较好再分析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MERRA 地面气温 适用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81
7
作者 卓嘎 陈思蓉 周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208-3218,共11页
研究青藏高原植被覆盖时空分布特征对加深气候变化的认识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现实意义。利用2000—2016年MODIS NDVI 1km/月分辨率数据以及气象观测数据,采用最大合成法、趋势性分析以及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不同时间尺... 研究青藏高原植被覆盖时空分布特征对加深气候变化的认识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现实意义。利用2000—2016年MODIS NDVI 1km/月分辨率数据以及气象观测数据,采用最大合成法、趋势性分析以及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不同时间尺度青藏高原地区NDVI的分布特征及其与降水、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东南部植被状况明显好于西北部,植被覆盖的分布格局与区域水热条件的时空分布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近17年来青藏高原植被覆盖改善的地区要比退化的地区面积大,严重退化的区域主要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青藏高原NDVI值在2000—2016年呈幅度较小的增加趋势。(2)除夏季降水量外,研究时段内其他季节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气温均呈增加趋势,尤其以春季增加最为显著,整体上青藏高原气候呈现"暖湿化"趋势。总体上年降水量与年最大合成NDVI呈较好的正相关;年平均气温与年最大合成NDVI在高原东南部呈正相关,西南部呈负相关。降水量和热量条件均是高原植被生长的影响因素,降水与植被覆盖的影响较气温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青藏高原 时空特征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土壤湿度分布特征及其对长江中下游6、7月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卓嘎 德吉卓玛 尼玛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57-666,共10页
采用美国气候预测中心1961—2014年逐月土壤湿度资料以及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降水格点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高原春季土壤湿度对长江中下游6、7月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年和不同季节的土壤湿度空间分布... 采用美国气候预测中心1961—2014年逐月土壤湿度资料以及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降水格点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高原春季土壤湿度对长江中下游6、7月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年和不同季节的土壤湿度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均呈现从东南向西北减少的趋势。区域平均的土壤湿度显示出高原土壤春季最为干燥,秋季和夏季较为湿润的分布特征;近50年来青藏高原大部的年、季节土壤湿度均呈缓慢增加趋势,年、季土壤湿度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基本上呈减少趋势,21世纪00年代开始则呈缓慢增加趋势。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与长江中下游降水量基本呈负相关关系。通过信度检验的负相关区在6月位于高原东北部和西南部,7月位于高原南部,且高原西北部分区域春季土壤湿度与7月降水量存在显著正相关。高原春季土壤湿度通过对高原地表温度的作用,进而影响到高原热力特征、大气环流以及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土壤湿度 长江中下游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地区土壤水分遥感反演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拉巴 卓嘎 陈涛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1-176,共6页
土壤水分是反映地表土壤特性的重要表征参量,也是遥感反演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利用MODIS卫星数据第7波段对水分变化较敏感的特点,构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土壤水分反演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利用该模型计算的预测值与实地观测值间的相关性... 土壤水分是反映地表土壤特性的重要表征参量,也是遥感反演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利用MODIS卫星数据第7波段对水分变化较敏感的特点,构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土壤水分反演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利用该模型计算的预测值与实地观测值间的相关性比较好,达到了显著水平(P<0.001),可以作为研究区土壤含水量遥感反演回归模型。由于该方法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为高原土壤水分遥感监测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MODIS 反射率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其典型区域土壤湿度的分布和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卓嘎 陈涛 格桑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4期445-454,共10页
基于土壤湿度融合分析产品及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其典型区域的土壤湿度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土壤湿度与高原降水季节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降水量多的季节对应大的土壤湿度,反之亦然,即夏季土壤湿度最大,春季... 基于土壤湿度融合分析产品及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其典型区域的土壤湿度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土壤湿度与高原降水季节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降水量多的季节对应大的土壤湿度,反之亦然,即夏季土壤湿度最大,春季和秋季次之,冬季最小;高原外围土壤相对较湿,中部较干,夏季土壤高湿度区从藏东南向西北、塔里木盆地向藏东北扩展,冬季土壤高湿度区向藏东南和塔里木盆地收缩;土壤湿度垂直层次呈现出浅层和深层低、中间层高的特点,从浅层到深层土壤湿度的变化幅度逐渐减小;高原典型区域土壤湿度逐日变化规律与高原区域平均的土壤湿度时间演变接近一致,降水量的多少和湿润区、半干旱区土壤湿度高低值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湿润区垂直梯度大,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垂直梯度小;蒸发量、风速、气温以及植被状况均会影响到土壤湿度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垂直结构 影响因素 典型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西北高原郭扎错湖泊面积变化与气候响应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伟华 德吉央宗 +1 位作者 平措旺丹 李荣 《农学学报》 2021年第10期57-62,共6页
高原内陆湖泊以其对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作用,常用于分析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气候预报预测、生态气象服务等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笔者基于1975年郭扎错地形图、1992—2018年TM/ETM+和GF1-WFV等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对郭扎错湖泊信息进行提取... 高原内陆湖泊以其对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作用,常用于分析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气候预报预测、生态气象服务等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笔者基于1975年郭扎错地形图、1992—2018年TM/ETM+和GF1-WFV等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对郭扎错湖泊信息进行提取,并分析该湖近40年时空异质性以及面积变化与气候响应之间的关系,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40年来郭扎错湖泊面积波动式萎缩,萎缩了3.22km^(2),萎缩率为1.30%,其中2006—2019年间萎缩最为明显,从空间上来看主要变化区域在甜水河和崇测河入湖口处;(2)湖泊面积和年平均气温变化综合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以前该区域气候趋势表现为暖湿化,随后趋于暖干化;(3)年平均气温是湖泊萎缩的主要影响因素,年平均降水量滞后性影响冰川,从而间接作用于湖泊面积变化,年平均蒸发量对湖泊面积剧变响应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卫星资料 郭扎错 气候变化 遥感 气候响应 高原湖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分卫星数据的藏北高寒湿地监测模型研究——以麦地卡湿地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白玛仁增 益西多吉 +2 位作者 顿玉多吉 边多 边巴次仁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13,共7页
藏北高原独特的高寒湿地为西藏乃至全国提供了优势资源和环境,而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导致湿地退化越来越严重。本文选取高分一号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综合考虑湿地光谱特征和纹理特点,结合适当尺度的分割影像技术和各类主要湿地信息识别方... 藏北高原独特的高寒湿地为西藏乃至全国提供了优势资源和环境,而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导致湿地退化越来越严重。本文选取高分一号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综合考虑湿地光谱特征和纹理特点,结合适当尺度的分割影像技术和各类主要湿地信息识别方法,经多次试验形成分层分类决策树,最终建立适用于藏北高原的基于高分卫星数据的高寒湿地监测模型。该模型能够实现湿地信息自动提取和分类,为湿地退化后的生态恢复研究奠定了基础。利用模型对2021年麦地卡自然保护区湿地进行监测,湿地总面积为319.02 km^(2),占自然保护区面积的36.26%,其中草本沼泽面积最大,其次分别为湖泊湿地、河流湿地、冰川积雪、泥炭沼泽、洪泛湿地。通过随机生成样点,采用混淆矩阵的方法对监测结果进行精度评价,总分类精度达86.83%,Kappa系数为0.8275,模型使用效果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湿地 高分卫星数据 分类 麦地卡 监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a西藏羊卓雍错湖泊面积变化遥感分析 被引量:48
13
作者 除多 普穷 +5 位作者 拉巴卓玛 朱立平 张雪芹 普布次仁 德吉央宗 孙瑞 《湖泊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94-502,共9页
羊卓雍错(以下简称羊湖)作为西藏高原三大圣湖之一和藏南重要的高原特色风景旅游景区,其具体面积众说纷纭.本文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方法对1972-2010年羊湖面积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结合流域气象站资料对其原因进行初步分析.结... 羊卓雍错(以下简称羊湖)作为西藏高原三大圣湖之一和藏南重要的高原特色风景旅游景区,其具体面积众说纷纭.本文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方法对1972-2010年羊湖面积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结合流域气象站资料对其原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972-2010年湖泊平均面积为643.98 km2.1972-2010年羊湖面积呈波动式减少趋势,其中,1970s平均面积为658.78 km2,之后至1999年面积显著减少;1980s面积为636.55 km2;1990s为635.06 km2;1999-2004年面积有所增加;2004-2010年持续缩小,减幅为8.59 km2/a.湖泊空间变化特点是除了空母错和珍错两个小湖面积变化较小之外,羊湖整体面积呈现萎缩态势,其中东部嘎马林曲入口附近退缩程度最大,达1.62 km.流域气象站资料分析表明,湖泊面积和降水的变化波动存在显著耦合关系,降水变化是羊湖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其次,流域蒸发量的明显增加,特别是2004年来连续较高的蒸发量是导致近期面积显著减少的重要原因,气温的升高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过程.羊湖的面积变化基本反映了西藏高原南部半干早季风气候区以降水补给为主的高原内陆湖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面变化 遥感分析 羊卓雍错 西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西藏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9
14
作者 卓嘎 边巴次仁 +1 位作者 杨秀海 罗布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3-30,共8页
利用1980—2009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同期西藏地区34个气象站的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和降水转化率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该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具有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近30年大气可降水量... 利用1980—2009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同期西藏地区34个气象站的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和降水转化率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该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具有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近30年大气可降水量呈逐渐减少趋势且年际变率相对较小,还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差异,即夏季大气可降水量最大、冬季最小;多、少雨年大气可降水量的空间差异不显著,说明西藏地区的空中水汽含量相对稳定,有利于空中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2)降水转化率在那曲中东部和西藏东南部最高、西藏西北部最低;近30年西藏地区降水转化率呈逐渐增加趋势且年际变率较大,其季节变化与大气可降水量的变化规律一致;降水转化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某年为多(少)雨年。(3)西藏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和实际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接近,但其时间变化趋势与同期降水量增加的趋势正好相反;大气可降水量转化率与实际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降水转化率的升高(降低)对应着降水量的增多(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地区 大气可降水量 降水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典型草地地上生物量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16
15
作者 除多 普布次仁 +2 位作者 德吉央宗 姬秋梅 唐洪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71-1081,共11页
采用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沼泽化草甸和温性草原4种西藏高原典型草地类型地上生物量定点观测数据,分析其地上生物量季节动态变化特征和生长规律。结果表明,高寒沼泽化草甸地上生物量最高,其中围网草地年均地上生物量达384.45g.m-2,... 采用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沼泽化草甸和温性草原4种西藏高原典型草地类型地上生物量定点观测数据,分析其地上生物量季节动态变化特征和生长规律。结果表明,高寒沼泽化草甸地上生物量最高,其中围网草地年均地上生物量达384.45g.m-2,比无围网草地地上生物量高73%,且是温性草原类草地生物量的6倍,是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类草地的12~14倍,与自由放牧相比,围栏禁牧措施可以明显提高草原地上生物量,是改良退化草地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温性草原草地生产力大于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城市附近山地草地生物量明显大于远离城市的地区,表明城市化进程降低了天然草地放牧强度,是恢复退化草地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属半干旱气候类型的西藏高原中部,降水是制约草地植被生长的主要因子;草地地上生物量的绝对增长速率和相对增长速率季节动态均在生物量达到高峰期前为正增长,之后为负增长。区域水热条件差异及其季节性变化导致了不同草地类型或同一类型不同区域的草地最快生长期出现的时间存在一定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地 地上生物量 季节变化 西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地区近期植被变化的遥感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卓嘎 李欣 +1 位作者 罗布 王彩云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63-571,共9页
利用2000—2007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分析了近期西藏地区植被的分布状况及变化趋势,从气候条件、人类活动及其他因素等3个方面讨论了典型区域(那曲地区)植被减少的原因。结果表明,植被覆盖最好的区域是林芝及山南南部,其次是昌都、拉萨... 利用2000—2007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分析了近期西藏地区植被的分布状况及变化趋势,从气候条件、人类活动及其他因素等3个方面讨论了典型区域(那曲地区)植被减少的原因。结果表明,植被覆盖最好的区域是林芝及山南南部,其次是昌都、拉萨及那曲东部;不同地区的植被有显著的季节差异。近年来西藏部分地区的植被状况有所改善,植被覆盖减少最严重的区域位于那曲中东部,就全区平均而言,植被覆盖明显减少时段出现在2003—2006年之间;降水量增加(减少)、风速减少(增加)基本对应着植被覆盖的增加(减少)。近期那曲地区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可能导致植被覆盖减少;人口增长,城市化加剧,过度放牧,有毒植物增多,中草药的挖掘,地下矿产资源的开采以及严重的草地鼠害、虫害等都导致了那曲地区植被覆盖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植被退化 遥感监测 植被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那曲地区气候变化对该区湖泊面积的影响 被引量:17
17
作者 卓嘎 杨秀海 唐洪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85-490,共6页
利用地面4个测站常规气象资料及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美国陆地卫星资料,分析了那曲中东部地区湖泊流域近45年各气候要素的变化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湖泊面积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湖泊面积的拟合方程。结果表明:湖泊流域的降水量、... 利用地面4个测站常规气象资料及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美国陆地卫星资料,分析了那曲中东部地区湖泊流域近45年各气候要素的变化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湖泊面积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湖泊面积的拟合方程。结果表明:湖泊流域的降水量、气温以及地面温度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而蒸发量、日照时数、最大积雪深度、最大冻土深度逐渐下降。这些要素变化与湖泊面积的增加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根据这些气象要素的累积值建立的回归方程能较好地拟合湖泊面积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曲地区 湖泊流域 气候变化 拟合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a西藏那曲当惹雍错湖泊面积变化遥感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拉巴卓玛 德吉央宗 +4 位作者 拉巴 陈涛 次珍 邱玉宝 普布次仁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80-489,共10页
西藏著名圣湖之一的当惹雍错,是藏北高原腹地内陆封闭大湖,对湖泊面积变化的长时间序列研究较少,本文通过高分辨率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 TM/ETM+数据源,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通过人工目视解译方法对1977-2014年当惹雍错湖泊面积... 西藏著名圣湖之一的当惹雍错,是藏北高原腹地内陆封闭大湖,对湖泊面积变化的长时间序列研究较少,本文通过高分辨率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 TM/ETM+数据源,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通过人工目视解译方法对1977-2014年当惹雍错湖泊面积变化进行系统分析,并结合流域临近气象站资料,流域冰川等辅助数据对其湖泊面积变化原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977-2014年当惹雍错湖泊平均面积为835.75 km^2,1977-2014年湖泊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1970s湖泊平均面积为829.15 km^2,1980s和1990s湖泊平均面积分别为827.50和826.42 km^2,2000年之后湖泊面积明显增加,2000s湖泊平均面积与1970s相比,增幅为8.04 km^2.当惹雍错湖泊空间变化特点是,位于最大河流入口处达尔果藏布的湖泊东南部扩大明显,湖泊西南部小湖1于2014年9月开始明显扩大并与当惹雍错有相连趋势;流域冰川融水是当惹雍错主要补给源,近40 a当惹雍错湖泊面积变化是在气温升高的背景下,冰川、降水量和蒸发量三者共同变化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惹雍错 湖泊面积变化 遥感分析 西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那曲县草地状况及其生物量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卓嘎 拉巴 +4 位作者 罗布次仁 德吉央宗 曲达 杨秀海 边巴顿珠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17,共7页
选择那曲县不同类型草地.实地调查了草地基况以及牧草生长期(2007年5—8月)内具有代表性的6种优势牧草的产量和品质。调查内容包括:草地覆盖度、草地地上生物量、牧草与土壤含水量、草地退化程度以及鼠害情况。同时.选取草地植株... 选择那曲县不同类型草地.实地调查了草地基况以及牧草生长期(2007年5—8月)内具有代表性的6种优势牧草的产量和品质。调查内容包括:草地覆盖度、草地地上生物量、牧草与土壤含水量、草地退化程度以及鼠害情况。同时.选取草地植株样品以及0~10cm表层土壤样品进行牧草品质和土壤养分分析。结果表明.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生长状况和地上生物量明显优于其他品种的草地;各样点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毒草所占的比重、鼠害、草地退化状况存在明显差异;从草地地上生物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来看,生物量分别与降水量、气温、地温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牧草品质来看.在综合考虑含氮量、粗蛋白、粗脂肪等因素的情况下。小嵩草K.pygmaea的品质要优于藏嵩草.点地梅Androsace umbellata品质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曲县 草地状况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VDI在藏北地区的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戴睿 扎西央宗 +2 位作者 周迎平 白玛央宗 平措旺旦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19年第2期10-18,共9页
为研究温度植被指数(TVDI)在藏北地区旱情监测的适用性,文章利用2015年7—8月和2016年5月的MODIS数据反演了藏北地区的NDVI和EVI植被指数,并与地表温度构建关系模型,反演出藏北地区的土壤水分。结合研究区同时段野外实测土壤相对湿度数... 为研究温度植被指数(TVDI)在藏北地区旱情监测的适用性,文章利用2015年7—8月和2016年5月的MODIS数据反演了藏北地区的NDVI和EVI植被指数,并与地表温度构建关系模型,反演出藏北地区的土壤水分。结合研究区同时段野外实测土壤相对湿度数据,对TVDI-NDVI和TVDI-EVI的准确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TVDI-NDVI和TVDI-EVI与5 cm、20 cm的土壤水分数据呈显著相关,均可以有效地反演土壤水分,实现大面积、长时间的旱情监测;其中TVDI-NDVI的相关系数总体高于TVDI-EVI,因此TV-DI-NDVI能够更好地反映藏北地区土壤水分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 干旱监测 藏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