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强风天气条件下海气动量交换参数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
14
1
作者
赵中阔
梁建茵
+7 位作者
万齐林
齐义泉
廖菲
周明煜
刘春霞
黄健
黄辉军
毛伟康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99-904,共6页
利用近岸海上气象平台对登陆台风"黑格比"近海层风廓线观测资料,计算分析了近海层大气的湍流动量通量交换参数,以期认识高风速情况下的海气动量交换特征。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当海面上方10 m处风速U10≤24 m/s时,摩擦速度(U*)随风速...
利用近岸海上气象平台对登陆台风"黑格比"近海层风廓线观测资料,计算分析了近海层大气的湍流动量通量交换参数,以期认识高风速情况下的海气动量交换特征。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当海面上方10 m处风速U10≤24 m/s时,摩擦速度(U*)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大,当U10〉24 m/s时,U*呈饱和趋势。海面粗糙度长度(Z0)、拖曳系数(Cd)在低风速(U10≤6 m/s)随风速的增大而减小,在U10处于6~24 m/s之间时,Z0、Cd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大,当U10〉24 m/s时,Z0、Cd达到极值后开始减弱。Z0、Cd极值出现在U10为24~28 m/s之间。并对高风速时拖曳系数衰减现象的对应机制进行了讨论。另外,还探讨了台风期间的阵风因子(G(t,T))等参数的演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气象学
强风海气动量交换
拖曳系数
粗糙度长度
阵风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90年代中期南海季风系统年代际转型模态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
1
2
作者
黄菲
董静舒
+1 位作者
黄少妮
黄健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38-944,共7页
利用1979--2007年的CMAP降水、HadlSST的海表面温度数据和NCEP的850hPa风场数据,应用多变量联合季节经验正交分解(MY—SEOF)方法,研究了南海季风系统的前两个主模态特征,发现一个模态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模态,一个是在1...
利用1979--2007年的CMAP降水、HadlSST的海表面温度数据和NCEP的850hPa风场数据,应用多变量联合季节经验正交分解(MY—SEOF)方法,研究了南海季风系统的前两个主模态特征,发现一个模态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模态,一个是在1990年代中期的年代际转型模态。区域敏感性试验发现南海季风系统的1990年代中期的年代际转型在去除南海热带区域(105~125°E,5-25°N)的范围内是最显著的,年代际转型模态出现在MV-SEOF的第一模态中,且主要体现在“季风年”季节循环顺序的MV.SEOF中;而变换其它纬度和经度以及非“季风年”季节循环顺序时,ENSO模态出现在第一模态中,同时年代际转型信号都会减弱并出现在第二模态中。南海季风系统的年代际转型反映了南海局地季风型海.气耦合系统的特征,其中南海局地海表面温度(SST)的年代际变化表现出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特征,而南海局地的海.气耦合作用则起到了“放大器”的作用,使南海中北部SST的年代际信号强化并影响到整个季风系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年代际转型
MV-SEOF
南海季风
1990年代中期
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强风天气条件下海气动量交换参数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
14
1
作者
赵中阔
梁建茵
万齐林
齐义泉
廖菲
周明煜
刘春霞
黄健
黄辉军
毛伟康
机构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海洋气象联合开放实验室
中国
科学院南海
海洋
研究所
中国
极地
研究
中心
出处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99-904,共6页
基金
973计划(2009CB4215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730948)
+2 种基金
行业专项(GYHY201106036)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0906008)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945100801900286)共同资助
文摘
利用近岸海上气象平台对登陆台风"黑格比"近海层风廓线观测资料,计算分析了近海层大气的湍流动量通量交换参数,以期认识高风速情况下的海气动量交换特征。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当海面上方10 m处风速U10≤24 m/s时,摩擦速度(U*)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大,当U10〉24 m/s时,U*呈饱和趋势。海面粗糙度长度(Z0)、拖曳系数(Cd)在低风速(U10≤6 m/s)随风速的增大而减小,在U10处于6~24 m/s之间时,Z0、Cd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大,当U10〉24 m/s时,Z0、Cd达到极值后开始减弱。Z0、Cd极值出现在U10为24~28 m/s之间。并对高风速时拖曳系数衰减现象的对应机制进行了讨论。另外,还探讨了台风期间的阵风因子(G(t,T))等参数的演变特征。
关键词
边界层气象学
强风海气动量交换
拖曳系数
粗糙度长度
阵风因子
Keywords
boundary layer meteorology
air-sea momentum exchange in strong wind
drag coefficient
roughness length
gust factor
分类号
P732.6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990年代中期南海季风系统年代际转型模态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
1
2
作者
黄菲
董静舒
黄少妮
黄健
机构
中国
海洋
大学物理
海洋
实验室
和山东省高校
海洋
-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重点
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海洋气象联合开放实验室
出处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38-944,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5038
40830106)
+1 种基金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GYHY200906008)
高等学校创新引智计划(B07036)共同资助
文摘
利用1979--2007年的CMAP降水、HadlSST的海表面温度数据和NCEP的850hPa风场数据,应用多变量联合季节经验正交分解(MY—SEOF)方法,研究了南海季风系统的前两个主模态特征,发现一个模态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模态,一个是在1990年代中期的年代际转型模态。区域敏感性试验发现南海季风系统的1990年代中期的年代际转型在去除南海热带区域(105~125°E,5-25°N)的范围内是最显著的,年代际转型模态出现在MV-SEOF的第一模态中,且主要体现在“季风年”季节循环顺序的MV.SEOF中;而变换其它纬度和经度以及非“季风年”季节循环顺序时,ENSO模态出现在第一模态中,同时年代际转型信号都会减弱并出现在第二模态中。南海季风系统的年代际转型反映了南海局地季风型海.气耦合系统的特征,其中南海局地海表面温度(SST)的年代际变化表现出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特征,而南海局地的海.气耦合作用则起到了“放大器”的作用,使南海中北部SST的年代际信号强化并影响到整个季风系统中。
关键词
气候学
年代际转型
MV-SEOF
南海季风
1990年代中期
模态
Keywords
Climatology
decadal shift
multi-variable season-reliant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MV-SEOF)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mid-1990s
modes
分类号
P467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强风天气条件下海气动量交换参数的观测分析
赵中阔
梁建茵
万齐林
齐义泉
廖菲
周明煜
刘春霞
黄健
黄辉军
毛伟康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1990年代中期南海季风系统年代际转型模态的时空特征
黄菲
董静舒
黄少妮
黄健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