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关于适应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认知 被引量:20
1
作者 段居琦 徐新武 高清竹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7-202,共6页
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2014:影响、适应和脆弱性》进一步提升了国际社会对于适应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水平,主要表现在: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视角从自然生态脆弱性转向更为广泛的社会经济脆弱性及人类的响应能力;阐明了气候风险与社... 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2014:影响、适应和脆弱性》进一步提升了国际社会对于适应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水平,主要表现在: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视角从自然生态脆弱性转向更为广泛的社会经济脆弱性及人类的响应能力;阐明了气候风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明确了适应在气候灾害风险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提出了减少脆弱性和暴露度及增加气候恢复能力的有效适应原则;提出了适应极限的概念,指出这一概念对于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含义;提出了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气候恢复能力路径;强调要注重适应与减缓的协同作用和综合效应,指出转型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必要选择。报告认为,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及社会经济过程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单向线性关系,需要纳入统一的系统框架下予以认识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影响 适应 风险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负矩阵和典型相关的场定量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杜良敏 张培群 +2 位作者 周月华 肖莺 徐桂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3-108,共6页
设计了一种基于非负矩阵分解和典型相关的短期气候预测模型(NMF-CCA),通过选择适当的影响要素场,建立与预测对象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对气象场序列的预测。并将NCEP再分析前冬青藏高原积雪作为因子场,华中五个省市的1971-2008年近38年... 设计了一种基于非负矩阵分解和典型相关的短期气候预测模型(NMF-CCA),通过选择适当的影响要素场,建立与预测对象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对气象场序列的预测。并将NCEP再分析前冬青藏高原积雪作为因子场,华中五个省市的1971-2008年近38年夏季(6~8月)降水资料作为预报对象场,分别使用EOF-CCA和NMF-CCA 2种预报模型,做1999-2008年10年独立样本交叉检验。结果表明,EOF-CCA与NMF-CCA都取得了较好预报效果,但NMF-CCA模型近10年交叉检验的3种评分的平均值要略好于EOF-CCA方法,ACC,Ps,Ss评分方法的评分分别为0.33,76.68和0.12,显示出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负矩阵分解 典型相关 高原积雪 夏季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统计方法的典型冬季海温变率分类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赵玉衡 封国林 郑志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57-1367,共11页
选取国家气候中心监测业务中代表区域海温变率的25项海温指数,利用聚类分析法,对1951—2014年冬季的海温指数进行系统聚类,研究全球海温(除北冰洋外)变率的主要类型。通过分析区域海温之间的关联性,将全球海温指数分为了四类,结合四类... 选取国家气候中心监测业务中代表区域海温变率的25项海温指数,利用聚类分析法,对1951—2014年冬季的海温指数进行系统聚类,研究全球海温(除北冰洋外)变率的主要类型。通过分析区域海温之间的关联性,将全球海温指数分为了四类,结合四类指数指示海区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化特征,提出了四类具有不同演变特征的冬季海温分布特征类型:ENSO区海温异常东部型(Ⅰ类)、ENSO区海温异常中部型(Ⅱ类)、西太暖池与北大西洋海温年代际变化型(Ⅲ类)及赤道信风洋流与西边界流作用下的海温异常扩散分布型(Ⅳ类)。Ⅰ类和Ⅱ类指数均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而Ⅲ类指数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根据聚类结果对各个类别的指数进行了综合,将全球海温变率合并为较少的自由度,为进一步研究全球海温演变以及多海区海温异常的协同作用对气候变率的影响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指数 聚类分析 海温异常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草地地表土壤热通量的计算及其对能量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53
4
作者 左金清 王介民 +3 位作者 黄建平 李维京 王国印 任宏利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40-848,共9页
利用2008年7月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SACOL)站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地表土壤热通量的三种计算方法,即谐波法、温度预报校正法(TDEC法)以及结合自校正热通量板(HFP01SC)测量的温度积分法(ITHP法);进而分析了三种不同方法的计算... 利用2008年7月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SACOL)站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地表土壤热通量的三种计算方法,即谐波法、温度预报校正法(TDEC法)以及结合自校正热通量板(HFP01SC)测量的温度积分法(ITHP法);进而分析了三种不同方法的计算结果对地表能量平衡的影响。比较5cm深度处谐波法和TDEC法的计算结果与HFP01SC的实测结果,三者的相位基本一致,相互之间均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谐波法与TDEC法的计算值较为接近,但分别比HFP01SC的实测值偏大了2%和6%(主要发生在夜间)。对于地表的土壤热通量(G0),谐波法与TDEC法两者的计算结果仅偏差约1%;TDEC法与ITHP法的计算结果之间也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R2=0.99),但偏差达到9%左右。相对于HFP01SC的实测结果,由谐波法和TDEC法计算的G0可将SACOL站的地表能量闭合率分别提高6%和7%左右;利用温度积分法将HFP01SC的实测结果校正到地表后,地表能量闭合率也提高了约6%。因此,在对涡动相关通量做了常规订正的情况下,当充分考虑了土壤热存储后,SACOL站的地表能量闭合率可提高6%~7%,达到82%~83%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热通量 谐波分析 温度预报校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我国梅雨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3
5
作者 赵俊虎 陈丽娟 王东阡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55-1066,共12页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梅雨监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我国梅雨异常特征及其大尺度环流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16年我国梅雨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其中江南区入梅偏早14天,与1995年并列成为1951年以来入梅最早的年份,出梅偏晚11...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梅雨监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我国梅雨异常特征及其大尺度环流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16年我国梅雨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其中江南区入梅偏早14天,与1995年并列成为1951年以来入梅最早的年份,出梅偏晚11天,梅雨期(量)偏长(多),但梅雨期日平均降水量偏少;长江区入梅和出梅均偏晚,梅雨期接近常年,但梅雨量偏多一倍以上,梅雨量和梅雨期日平均降水量分别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和第二高值;江淮区入梅、出梅及梅雨期接近常年,但梅雨量偏多。(2)对流层高、中、低层环流系统冬夏季节性调整和转变显著提前的共同作用,导致了2016年江南区入梅显著偏早;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和东亚夏季风涌在7月中旬阶段性地南落导致了江南区和长江区出梅偏晚。(3)受到前冬超强厄尔尼诺衰减和春、夏季热带印度洋全区一致海温模态偏暖的影响,梅雨期副高异常偏强,副高西南侧转向的水汽输送异常偏强,并在长江区和江淮区与北方弱冷空气辐合,造成梅雨量异常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出)梅 梅雨量 厄尔尼诺 热带印度洋全区一致海温模态 异常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感热异常对沙尘暴影响的数值模拟
6
作者 钟海玲 李栋梁 高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3-298,共6页
利用最新版的RegCM3模式,通过改变青藏高原冬季地面向大气的感热输送,分析了高原冬季感热异常对春季沙尘暴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冬季高原地区的感热通量增大时,春季在我国上空蒙古气旋加强,位势高度西高东低,即西风加强,有利于沙尘暴增... 利用最新版的RegCM3模式,通过改变青藏高原冬季地面向大气的感热输送,分析了高原冬季感热异常对春季沙尘暴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冬季高原地区的感热通量增大时,春季在我国上空蒙古气旋加强,位势高度西高东低,即西风加强,有利于沙尘暴增多。西风加强最显著区域在南疆盆地;西北地区降水以减少为主,这也有利于沙尘暴的增多。降水减少最显著区域在新疆东部、内蒙古和甘肃的西部;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沙尘暴 感热异常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