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冷涡背景下积层混合云降水的雨滴谱垂直分布及演变
1
作者 孙钦宏 马洪波 +1 位作者 张景红 谭月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12-1023,共12页
利用2021年8月24—25日吉林靖宇微雨雷达反演的垂直探测资料,结合雨滴谱仪、雨量计等地面资料,分析了长白山麓一次混合云降水过程的雨滴谱垂直分布及微物理特征参量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雨量计、雨滴谱仪探测地面雨量与微雨雷达反演的15... 利用2021年8月24—25日吉林靖宇微雨雷达反演的垂直探测资料,结合雨滴谱仪、雨量计等地面资料,分析了长白山麓一次混合云降水过程的雨滴谱垂直分布及微物理特征参量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雨量计、雨滴谱仪探测地面雨量与微雨雷达反演的150 m高度雨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观测值与反演值存在一定偏差。Gamma函数对地面雨滴谱拟合优度达到0.99,拟合效果优于微雨雷达,对微雨雷达反演的大雨滴数浓度拟合值明显偏小。不同直径(D)雨滴对不同高度微物理参量贡献不同,小雨滴(D≤1.0 mm)对雨强、反射率因子、液态水含量、总数浓度贡献率一般随着高度降低而降低,中雨滴(1.0 mm<D≤3.0 mm)和大雨滴(D>3.0 mm)对参量贡献率基本随着高度降低而升高。不同降水阶段的雨滴蒸发、碰并作用不同,降水前期气温高且湿度低,雨滴下落过程中蒸发作用较强,而降水集中期相对湿度接近饱和,雨滴碰并增长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雨滴谱 微雨雷达 垂直特征 微物理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麓东北冷涡天气系统降水云系特征
2
作者 王秀娟 齐彦斌 +2 位作者 江晓玲 于冬佳 王天琦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2-284,共13页
利用2020年中国气象局吉林云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微波辐射计数据,结合小时降水量数据、ERA5(ECMWF reanalysis version 5)再分析数据等对长白山麓东北冷涡降水云系进行统计分析,将东北冷涡降水划分为强降水、中等强度降水和弱降水3类... 利用2020年中国气象局吉林云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微波辐射计数据,结合小时降水量数据、ERA5(ECMWF reanalysis version 5)再分析数据等对长白山麓东北冷涡降水云系进行统计分析,将东北冷涡降水划分为强降水、中等强度降水和弱降水3类。结果表明:在长白山麓东北冷涡降水发生前6 h首先出现中高云,水汽、云液态水含量对东北冷涡强降水的发生与维持至关重要。东北冷涡强降水发生前5 h,6 km高度以下水汽出现跃升,1.0 km高度以下水汽密度增加至12~14 g·m^(-3);5~6 km高度温度层结为-5℃至-10℃,云液态水含量为1.0~1.6 g·m^(-3),有助于冰雪晶的形成;在温度层结-6℃至-16℃内存在中高云,云底高度从5.5~7 km陡降至地面,出现干冷空气侵入现象,相对湿度急剧下降,这些特征一直持续至强降水发生;在东北冷涡中等强度降水和弱降水发生前6 h,云系为中云,5~6 km高度的云液态水含量为0.4~0.8 g·m^(-3),但并未出现水汽跃升、相对湿度下降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微波辐射计 降水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