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台风预报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1
作者 余晖 陈联寿 +9 位作者 谈哲敏 端义宏 杨梦琪 陈琛 李永平 陈国民 黄伟 钱奇峰 麻素红 王新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6-797,共12页
近百年来,中国台风预报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看云识天、天气图分析、统计预报、统计-动力预报、数值预报及其集成应用等主要阶段。随着台风预报技术的发展,中国台风路径和强度的预报能力呈现出阶梯式跃进特征,准确性和稳定性均显著提升。展... 近百年来,中国台风预报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看云识天、天气图分析、统计预报、统计-动力预报、数值预报及其集成应用等主要阶段。随着台风预报技术的发展,中国台风路径和强度的预报能力呈现出阶梯式跃进特征,准确性和稳定性均显著提升。展望未来,台风预报已进入突破台风精细结构预报和长时效预报挑战的新阶段,加强物理规律认识深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相融合是未来台风预报技术发展的一条希望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预报技术 预报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预报精度评定 被引量:3
2
作者 杨梦琪 陈国民 +3 位作者 张喜平 汤立春 白莉娜 郭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0-641,共12页
评定2022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业务定位定强、路径和强度预报精度,结果表明:2022年,官方台风预报机构的定位误差与台风强度等级呈负相关;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在各强度等级的定位平均误差最小,全年定位平均误差(15.4 km)较2021年(19.7... 评定2022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业务定位定强、路径和强度预报精度,结果表明:2022年,官方台风预报机构的定位误差与台风强度等级呈负相关;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在各强度等级的定位平均误差最小,全年定位平均误差(15.4 km)较2021年(19.7 km)减小21.8%,定强平均绝对误差(1.3 m·s^(-1))较2021年(1.4 m·s^(-1))略减小。主观预报和客观预报方法的路径预报平均误差较2021年普遍有所减小,而强度预报平均绝对误差较2021年普遍有所增大。SSTC、CMA-TRAMS和ECMWF-IFS路径预报技巧评分相对较高。NCEP-GFS、JMA-GSM、CMA-TRAMS和CMA-TYM强度预报系统性偏差不明显,NCEP-GFS、HWRF和CMA-TRAMS强度预报技巧评分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定位定强误差 路径预报误差 强度预报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S-WARMS V2.0模式对中国西南地区降水预报能力的客观检验 被引量:24
3
作者 徐同 杨玉华 +1 位作者 李佳 陈葆德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65-1074,共10页
本文采用标准降水检验方法、EDI方法和MODE方法对新一代上海区域中尺度模式SMS-WARMS V2.0模式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的西南地区降水预报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模式对西南地区四季的降水TS评分均较高,夏季和秋季相对更高,且在48 ... 本文采用标准降水检验方法、EDI方法和MODE方法对新一代上海区域中尺度模式SMS-WARMS V2.0模式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的西南地区降水预报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模式对西南地区四季的降水TS评分均较高,夏季和秋季相对更高,且在48 h内预报性能比较稳定。(2)预报偏差和TSS评分显示,模式对西南地区春、夏两季的各个量级降水预报均较实况偏多,而对秋季的大暴雨和冬季的大雨以上量级预报则相对偏少。总体而言,对西南地区的降水技巧呈现出预报成功率高于空报率的特征。(3)模式对西南地区的小雨、暴雨和大暴雨预报评分优于EC模式。(4)EDI检验显示模式对西南地区的极端降水有较高的预报技巧,对四川中部和东北部以及贵州西南部的极端降水预报技巧相对更高。(5)模式对2015年8月一次西南涡诱发的暴雨过程的空间落区预报较好,强度较实况偏强。(6)MODE方法统计结果表明,模式对西南地区暴雨预报的目标质心偏差较小,降水中心强度偏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S-WARMS V2.0模式 中国西南地区 降水 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流尺度数值预报中的云物理初始化方法改进及个例试验 被引量:8
4
作者 李佳 陈葆德 +1 位作者 黄伟 张旭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71-783,共13页
通过在云初始化方案中增加由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确定的对流尺度速度作为对流判据,同时增加层云云冰、云水计算方案,改进云分析方法,并基于第2代华东快速更新循环同化模式预报系统,针对2015年4月28日华东强对流个例,进行对比试验,分析了... 通过在云初始化方案中增加由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确定的对流尺度速度作为对流判据,同时增加层云云冰、云水计算方案,改进云分析方法,并基于第2代华东快速更新循环同化模式预报系统,针对2015年4月28日华东强对流个例,进行对比试验,分析了改进的云初始化方案对云分析结果和模式预报效果的影响。试验表明:在云分析中增加对流判据,使得平均40%左右的云分析格点判定为非对流格点,对流格点分布与正的感热通量分布相似,在陆地上有显著日变化。在对流和层云格点判定之后,增加层云云冰、云水计算方案分析层云格点,显著地减小了模式初始场的云冰、云水混合比,有效地减弱了模式积分初始阶段云冰、云水含量的剧烈调整,尤其是在陆地区域。采用改进的云初始化方案进行预报,可以减少模式前1 h和前6 h的降水强度;尤其在个例的循环试验中,强降水中心强度和面积的预报比原方案显著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尺度速度 云初始化 强对流 快速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物理初始化对一次强对流天气数值预报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李佳 陈葆德 +1 位作者 黄伟 张旭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8-208,共11页
基于第二代华东快速更新循环同化预报模式系统,针对2015年4月28日华东强对流天气,分析了云初始化对强对流数值预报的作用和影响。有无云初始化试验对比结果表明,在循环系统中使用云初始化,能够显著提高0~6 h的降水预报评分,强降水的位... 基于第二代华东快速更新循环同化预报模式系统,针对2015年4月28日华东强对流天气,分析了云初始化对强对流数值预报的作用和影响。有无云初始化试验对比结果表明,在循环系统中使用云初始化,能够显著提高0~6 h的降水预报评分,强降水的位置预报更接近实况。云初始化能较好地改善初始场水凝物的质量分布,提供较准确的相关对流系统的初始信息,改进强对流区域内水凝物的预报效果,有效避免了模式初始阶段的降水滞后现象,缩短了模式由于初始微物理信息缺失引起的"spin-up"时间。而积分6 h以后的结果与无云初始化的结果差别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预报 预报方法 云初始化 快速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预报精度评定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国民 杨梦琪 +3 位作者 张喜平 白莉娜 万日金 曹庆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16-525,共10页
对2020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23个编号台风的定位定强精度以及路径、强度、登陆点预报精度进行了评定。评定结果表明:2020年,中央气象台的平均定位误差为22.7 km,平均定强误差为1.3 m·s^(-1),与2019年相比定位误差略偏大,定强误... 对2020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23个编号台风的定位定强精度以及路径、强度、登陆点预报精度进行了评定。评定结果表明:2020年,中央气象台的平均定位误差为22.7 km,平均定强误差为1.3 m·s^(-1),与2019年相比定位误差略偏大,定强误差则略偏小。自2013年以来,72 h以内的主观和客观台风路径预报性能并没有实质性改进,并且到了2020年,路径预报误差极端偏大样本的误差平均值却仍能达到年平均误差的2.3~3.0倍。中央气象台在72 h以内的强度预报性能位居所有官方台风预报机构的前列。2020年各预报方法较成功地预报出了热带风暴鹦鹉在广东阳江海陵岛的登陆点,部分模式也精准预报出了强台风黑格比在浙江乐清以及强热带风暴浪卡在海南琼海的24 h登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定位定强误差 路径误差 强度误差 登陆点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预报精度评定 被引量:8
7
作者 杨梦琪 陈国民 +3 位作者 张喜平 白莉娜 万日金 曹庆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05-1019,共15页
以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为基准,评定了2021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共22个编号台风的定位定强精度以及路径、强度、登陆点预报精度。评定结果表明:2021年,中央气象台的平均定位误差为19.7... 以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为基准,评定了2021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共22个编号台风的定位定强精度以及路径、强度、登陆点预报精度。评定结果表明:2021年,中央气象台的平均定位误差为19.7 km,较2020年(22.7 km)减少13%,平均定强误差为1.4 m·s^(-1),较2020年(1.2 m·s^(-1))略增大。国内外官方台风预报机构、全球模式及区域模式的全年路径预报平均误差较2020年有所增大,近十年(2012—2021年)主观预报和客观预报方法的路径预报平均误差没有呈现持续减小的趋势。各预报方法的强度预报平均绝对误差在2012—2017年有了一定程度的减小,但在2018—2021年没有呈现减小趋势。各主观预报和客观预报方法普遍对台风小熊、烟花、查帕卡、狮子山和圆规的24 h登陆点预报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定位定强误差 路径预报误差 强度预报误差 登陆点预报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集合预报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璟 李泓 +1 位作者 段晚锁 张峰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13-727,共15页
台风数值预报是防台减灾的关键,而集合预报是体现和减少数值预报不确定性的常用方法。本文对近年来台风集合预报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涉及初值集合扰动、模式扰动技术以及基于统计的台风集合预报后处理技术。对全球几个主要... 台风数值预报是防台减灾的关键,而集合预报是体现和减少数值预报不确定性的常用方法。本文对近年来台风集合预报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涉及初值集合扰动、模式扰动技术以及基于统计的台风集合预报后处理技术。对全球几个主要集合预报系统的发展及我国的区域台风集合预报系统做了回顾。最后,在回顾的基础上,讨论和提出了关于台风集合预报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集合预报 初值扰动 模式扰动 集合预报后处理技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毫米波雷达在台风外围云系研究中的应用
9
作者 朱怡杰 李泓 骆婧瑶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7-590,共14页
为评估台风条件下毫米波雷达的探测表现,利用上海2018年和2019年4个台风影响期间的毫米波雷达数据,结合雨滴谱仪、静止卫星、S波段天气雷达等资料,探讨了利用毫米波雷达研究台风外围云系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毫米波雷达探测台风外围区域... 为评估台风条件下毫米波雷达的探测表现,利用上海2018年和2019年4个台风影响期间的毫米波雷达数据,结合雨滴谱仪、静止卫星、S波段天气雷达等资料,探讨了利用毫米波雷达研究台风外围云系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毫米波雷达探测台风外围区域具有良好的性能,对于云降水结构的垂直探测具有一定应用潜力;在降水强度低于5 mm·h^(-1)时雷达对于云顶高度的探测较为准确;提出一种融化层亮带判别方法,亮带识别结果与探空观测一致。对比毫米波雷达与S波段天气雷达降水强度反演,结果显示利用毫米波雷达衰减特征能够实现降水强度廓线的反演,但需要对存在显著雨滴碰并增长的降水进行识别并订正,可为毫米波雷达探测台风外围云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雷达 台风 云顶高度 融化层亮带 降水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S-WARMS V2.0模式预报效果检验 被引量:27
10
作者 徐同 李佳 +2 位作者 杨玉华 王晓峰 陈葆德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76-1183,共8页
对新一代上海区域中尺度模式(SMS—WARMS V2.0)系统预报结果进行了统计检验,检验量包括降水、2 m温度场、10 m风速、500 hPa位势高度场和850 hPa温度场、风场和相对湿度。结果表明:新一代模式的预报性能得到明显改善,模式各量级降水的TS... 对新一代上海区域中尺度模式(SMS—WARMS V2.0)系统预报结果进行了统计检验,检验量包括降水、2 m温度场、10 m风速、500 hPa位势高度场和850 hPa温度场、风场和相对湿度。结果表明:新一代模式的预报性能得到明显改善,模式各量级降水的TS和ETS评分都有提高,说明模式对降水事件发生的捕捉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分析2 m温度场的均方根误差及预报准确率发现新版业务模式的2 n、温度场预报优于原业务模式。此外新业务模式的10 m风速预报的均方根误差的逐月和多月平均值都低于原业务模式。高空形势场检验结果显示,新业务模式埘500 hPa位势高度场和850 hPa温度场的预报都优于原业务模式,850 hPa风场预报相关系数高于原业务模式,850 hPa相对湿度提高不明显。个例分析表明,新版业务模式强降水预报产品相对于原业务模式产品埘大气预报更具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S-WARMS V2.0模式 预报 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7·31”局地强对流快速更新同化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王晓峰 王平 +2 位作者 张蕾 许晓林 李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4-136,共13页
利用雷达、自动气象站、飞机观测(AMDAR)和探空等多种观测资料,采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和资料同化系统ADAS,对2011年7月31日上海局地强对流过程进行了快速更新同化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数值试验模拟降水的发生时间、落区和随时间演变... 利用雷达、自动气象站、飞机观测(AMDAR)和探空等多种观测资料,采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和资料同化系统ADAS,对2011年7月31日上海局地强对流过程进行了快速更新同化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数值试验模拟降水的发生时间、落区和随时间演变与实况基本一致,较好再现了海陆热力差异导致上海南北两支海陆风爆发、形成低层辐合线,在热岛效应的叠加下进一步增强,继而引发局地强对流的过程。快速更新同化技术可有效延长此次过程的预警时效,这为城市强对流业务预报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强对流 快速更新同化 海陆风 热岛效应 边界层辐合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6月23日江苏阜宁龙卷的高分辨快速更新同化预报与分析 被引量:18
12
作者 李佳 陈葆德 +1 位作者 张旭 黄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21-1233,共13页
基于3 km水平分辨率的第二代华东快速更新循环同化预报模式系统,对2016年6月23日江苏阜宁龙卷个例预报结果进行了分析,通过螺旋度的时间演变等讨论了龙卷母体—对流单体的发展过程,并对比了有无同化的预报结果。结果表明,快速更新循环... 基于3 km水平分辨率的第二代华东快速更新循环同化预报模式系统,对2016年6月23日江苏阜宁龙卷个例预报结果进行了分析,通过螺旋度的时间演变等讨论了龙卷母体—对流单体的发展过程,并对比了有无同化的预报结果。结果表明,快速更新循环同化系统在阜宁附近模拟出了类似龙卷母体的涡旋结构,同时伴随有剧烈的上升运动,模拟的发生时间与发展过程与实况基本吻合。但模拟的涡旋发生在江苏阜宁北侧,与观测相比偏差20多公里,且最大地面风速较实况小。进一步分析表明,该对流单体从中层上升运动开始,随着上升区向上和向下发展,首先在中高空出现剧烈的上升运动,z螺旋度增大,高层辐散加强,x螺旋度增大,随后中低空的垂直运动也增强,y螺旋度增大,低层辐合增强,最后随着高层辐散和垂直运动的减弱,低层涡旋减弱并消散。北京时间14:00没有进行观测资料同化预报结果中,在阜宁附近没有预报出类似的对流单体,表明逐小时循环同化对此次龙卷天气的模拟起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 数值预报 螺旋度 快速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风与热岛耦合对上海强对流天气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8
13
作者 张赟程 王晓峰 +1 位作者 张蕾 束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05-717,共13页
使用新一代区域中尺度数值天气模式WRF并耦合多层次城市冠层模式(BEP+BEM),采用NCEP GFS 0.25°×0.25°全球模式3 h预报为初始场和边界条件,对2013年9月13日发生在上海地区的午后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比耦... 使用新一代区域中尺度数值天气模式WRF并耦合多层次城市冠层模式(BEP+BEM),采用NCEP GFS 0.25°×0.25°全球模式3 h预报为初始场和边界条件,对2013年9月13日发生在上海地区的午后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比耦合了城市冠层模块的试验(Ctrl)和替换城市为农田的试验(Crop),探究城市效应对本次降水过程造成影响的机理。通过分析发现:(1)此次降水主要受天气系统支配,但城市的存在对局地的降水过程有重要的调节作用;(2)城市热岛使得城市地区温度升高,气压降低,有力地增强了海风以及城市地区的上升气流,最终影响局地的降水分布和降水强度;(3)城市热岛效应能够使降水较早的发生,并且降水落区更为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效应 强对流 海陆风 下垫面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东区域中尺度集合预报系统的改进及2020年梅雨期降水试验 被引量:1
14
作者 谭燕 黄伟 +2 位作者 杨玉华 张旭 陈葆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37-1453,共17页
考虑区域模式预报中不确定性的各种来源,分别引入初始场误差、侧边界误差和模式误差构建新一代华东区域中尺度集合预报系统,并对2020年梅雨期降水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集合预报试验。通过不同时空尺度典型个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所选取的随机... 考虑区域模式预报中不确定性的各种来源,分别引入初始场误差、侧边界误差和模式误差构建新一代华东区域中尺度集合预报系统,并对2020年梅雨期降水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集合预报试验。通过不同时空尺度典型个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所选取的随机物理倾向扰动方案中的参数具备一定的通用性,且在参数调优中加强随机过程的影响,系统中低层的风场和湿度场有明显的反馈,集合系统的离散度得到较大改善,对预报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格点方差、随机扰动场的去相关空间和随机扰动场的去相关时间。一个月的梅雨期降水评估结果显示:集合系统升级后对各时次各量级的降水TS(Threat Score)评分均有所提升,但仍然存在着降水强度偏大的问题;从概率预报的角度来看,系统升级后,对中到大雨预报的准确率和可信度提升明显,对强降水事件的描述更准确;形势场的检验结果表明,系统的预报偏差问题得到了部分程度地改善,对大气中低层风场、湿度场和地面变量的预报效果较好。相比原华东区域中尺度集合预报系统,升级后的系统,其整体优势可概括为:预报误差减小、集合离散度明显增加,降水预报的能力在各时段各量级均有提升,其中物理过程的不确定性对于捕捉强降水事件有明显的影响,使得系统的预报可信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集合预报 随机物理倾向扰动(SPPT) 梅雨 性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微物理方案对台风“利奇马”雨带模拟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冠秀 吴宛真 +2 位作者 黄伟 束炯 邓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04-714,共11页
云微物理过程是影响台风降水数值模拟的关键过程。利用华东中尺度模式系统,选取Thompson与CLR两种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对台风“利奇马”进行数值模拟,对比观测、卫星资料,评估两个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对台风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Thompso... 云微物理过程是影响台风降水数值模拟的关键过程。利用华东中尺度模式系统,选取Thompson与CLR两种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对台风“利奇马”进行数值模拟,对比观测、卫星资料,评估两个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对台风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Thompson方案,CLR方案对台风“利奇马”的模拟在登陆后的路径、强度、降水明显更接近观测;Thompson方案在距离台风中心约100 km形成较强的螺旋雨带,而CLR方案在距离台风中心150 km左右的位置形成了较弱的螺旋雨带。进一步的分析表明,CLR方案模拟出的外围雨带距离台风中心的距离更远,是由于CLR方案中冰、霰等冰相态水凝物下落速度更小,更有可能被推送到距离台风中心更远的位置,从而形成不同的雨带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物理 数值模拟 台风“利奇马” 雨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影响下的学校风灾风险评估模型研究——以浦东新区部分沿海学校为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金玲 张欣馨 +4 位作者 陈佩燕 顾松强 陈丽君 施红 张丽亚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4-59,78,共7页
针对学校气象灾害风险的调查研究,台风风灾是影响学校安全的重要气象灾害之一,该文重点研究台风大风学校承灾体自身暴露度脆弱性风险指数的构建方法,完善原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关注致灾因子的风险评估模式,通过对沿海学校的大风风险隐患... 针对学校气象灾害风险的调查研究,台风风灾是影响学校安全的重要气象灾害之一,该文重点研究台风大风学校承灾体自身暴露度脆弱性风险指数的构建方法,完善原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关注致灾因子的风险评估模式,通过对沿海学校的大风风险隐患点普查和各隐患点的脆弱性分析,结合各学校不同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现状,建立基于台风影响下风灾风险计算模型,形成风灾风险预评估产品。研究结果表明:本模型方法构建的风险指数可预评估出与实际较为符合的风险级别,实际应用而言更科学更合理,可为学校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灾减灾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风灾 风险评估 学校 评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观测在快速更新同化系统中的敏感性试验 被引量:13
17
作者 王晓峰 王平 +2 位作者 张蕾 李佳 许晓林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8-161,共14页
利用SMS-WARR快速更新同化,对三种观测资料(雷达、探空、AMDAR)进行敏感性试验。并且通过对2011年7月31日发生在上海的局地强对流过程的模拟,分析不同类型观测资料的影响。结果表明:雷达资料通过云分析优化了初始场中的水物质含量,使云... 利用SMS-WARR快速更新同化,对三种观测资料(雷达、探空、AMDAR)进行敏感性试验。并且通过对2011年7月31日发生在上海的局地强对流过程的模拟,分析不同类型观测资料的影响。结果表明:雷达资料通过云分析优化了初始场中的水物质含量,使云的分布更合理,调整了中小尺度对流系统的结构和强度,降水落区和强度预报得到改进;探空资料在试验中仅使用了一次,但可持续影响后续时刻的模拟,500 h Pa、700 h Pa和850 h Pa高度场和风场均不同程度受到影响,相应的地面温度也发生了变化;同化AMDAR资料后,形势场得到了修正,分析场更加接近实况,改善了降水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更新同化系统 雷达 探空 AMD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0731”局地强对流观测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晓峰 许晓林 +2 位作者 张蕾 王平 徐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27-1639,共13页
利用1994-2012年上海自动站观测资料对该地区强对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夏季热岛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上海近地层加密观测网资料,分析了城市热岛、海陆风、湖陆风在"0731"局地强对流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上海城市热岛效应... 利用1994-2012年上海自动站观测资料对该地区强对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夏季热岛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上海近地层加密观测网资料,分析了城市热岛、海陆风、湖陆风在"0731"局地强对流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上海城市热岛效应的范围有所扩大,强对流天气发生频次增加,具有中心城区及沿江、沿湖地区多发的特点。热岛效应促使边界层急流形成;午后南北两支海陆风和湖陆风的出现,为上海带来了水汽;热岛效应的叠加加速了不稳定能量累积和近地层上升运动的增强。当海陆风在上海中心城区形成地面辐合线时,触发了不稳定能量释放,并加剧了对流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效应 海陆风 地面辐合线 强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面观测资料在快速更新同化系统中的敏感性试验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平 王晓峰 +2 位作者 张蕾 李佳 许晓林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01-911,共11页
通过对2011年7月31日发生在上海的局地强对流过程,利用快速更新同化系统(SMS-WARR),设计了四个试验,对地面观测资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进行敏感性数值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面观测资料同化对模式初始场的调整作用不... 通过对2011年7月31日发生在上海的局地强对流过程,利用快速更新同化系统(SMS-WARR),设计了四个试验,对地面观测资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进行敏感性数值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面观测资料同化对模式初始场的调整作用不同,地面观测资料的疏密影响模式初始场预报,加密自动站气象资料同化对初始温度场、风场的影响最明显;所有试验中,同化所有观测资料的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此次强降水过程,且模拟的地面温度场、风场以及辐合线的演变与实况基本一致;通过分析、比较各试验初始场和预报结果的影响发现,同化所有地面观测资料能改善模式的初值,且观测资料通过循环同化的方式融合进模式,提高了模式对强对流中尺度结构特征的刻画,改善了对局地强对流天气系统的预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更新同化系统 地面观测资料 常规地面观测 自动气象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高度地形追随坐标在GRAPES区域模式中的实现:理想试验与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旭 黄伟 陈葆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31-340,共10页
将一种新的高度地形追随坐标(Klemp坐标)引入了GRAPES区域模式,并与传统追随坐标(Gal-Chen坐标)和平缓地形追随坐标(SLEVE,Smooth Level Vertical coordinate)进行了比较。对不同坐标下气压梯度力的计算误差通过理想静止大气试验进行了... 将一种新的高度地形追随坐标(Klemp坐标)引入了GRAPES区域模式,并与传统追随坐标(Gal-Chen坐标)和平缓地形追随坐标(SLEVE,Smooth Level Vertical coordinate)进行了比较。对不同坐标下气压梯度力的计算误差通过理想静止大气试验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与Gal-Chen坐标和SLEVE坐标相比,Klemp坐标有效地减小了气压梯度力的计算误差。理想重力波模拟试验表明,Klemp坐标下对重力波的模拟相比其他两种坐标也更接近于解析解。模式进一步采用了Mahrer气压梯度计算方案减少了计算误差,并提高了模式的精度和稳定性。实际个例试验与理想试验的结论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地形追随坐标 GRAPES模式 气压梯度力 静止大气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