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在我国1994年汛期气候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1
作者 郑新江 王桂萍 +1 位作者 雷振发 李献洲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1995年第1期12-15,T001,共5页
简述我国1994年汛期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在暴雨、台风、洪水监测以及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
关键词 气候灾害 台风 洪涝 干旱 遥感 气象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一个气象卫星资料共享系统 被引量:3
2
作者 赵海坤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4-45,123,共3页
本文介绍了一个气象卫星资料共享系统的设计方案 ,文章对系统的功能、性能、硬件结构、软件结构、方案实施及系统应用、技术难点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并着重对系统的应用软件 :数据获取软件、入库管理软件、信息产品加工处理软件、... 本文介绍了一个气象卫星资料共享系统的设计方案 ,文章对系统的功能、性能、硬件结构、软件结构、方案实施及系统应用、技术难点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并着重对系统的应用软件 :数据获取软件、入库管理软件、信息产品加工处理软件、信息产品Web浏览软件、数据检索软件、资料定制处理软件、数据下载软件、用户管理软件等 ,通过中间层软件与系统软件集成一个完整的卫星资料共享系统的软件系统进行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件设计 应用软件 气象卫星资料共享系统 天气预报 卫星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热红外增温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9
3
作者 强祖基 孔令昌 +4 位作者 郭满红 王弋平 郑兰哲 赁常恭 赵勇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97-201,共5页
不同比例的混合气体(CO2和CH4等)在瞬变电场的作用下可引起增温约6℃,太阳辐照上述混合气体可引起增温约3℃.以本实验研究结果为基础阐述了低空大气卫星热红外增温的机制:地壳突发性放气和低空静电场突变作用引起低空大气... 不同比例的混合气体(CO2和CH4等)在瞬变电场的作用下可引起增温约6℃,太阳辐照上述混合气体可引起增温约3℃.以本实验研究结果为基础阐述了低空大气卫星热红外增温的机制:地壳突发性放气和低空静电场突变作用引起低空大气热红外增温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辐射 瞬变电场 地震前兆 热红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云迹风导出系统的结果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振会 陈金娥 曾维琳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3期382-386,共5页
将云迹风微机导出系统(cloudmotionwindinferingsystem,CWIS)生成的云迹风资料与日本气象卫星中心(Japanmeteorologicalsatelitecenter,JMSC)云迹风资料... 将云迹风微机导出系统(cloudmotionwindinferingsystem,CWIS)生成的云迹风资料与日本气象卫星中心(Japanmeteorologicalsatelitecenter,JMSC)云迹风资料和无线电探空风资料进行了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云迹风 对比试验 云迹风 微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时地壳运动与地震短临预报 被引量:15
5
作者 强祖基 赁常恭 +1 位作者 赵勇 郭满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5年第2期213-225,共13页
本文在利用卫星红外扫描仪观测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地震前低空大气的增温是地壳瞬时运动的表现,也是地球-大气耦合现象。通过分析,给出瞬时地壳运动引起增温的三种可能机制:岩石的辐射能量增加;岩层中CH_4、CO_2等气体溢出... 本文在利用卫星红外扫描仪观测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地震前低空大气的增温是地壳瞬时运动的表现,也是地球-大气耦合现象。通过分析,给出瞬时地壳运动引起增温的三种可能机制:岩石的辐射能量增加;岩层中CH_4、CO_2等气体溢出和太阳辐射导致增温;CH_4、CO_2含量增高和低空电场异常激发。并通过某些震例的增温展布形态及规律,恢复震前应力场和热增温演化特征:我国大陆东部NNE方向为主压应力方向,大陆东南沿海主压应力方向SN向,而我国大陆西部地区主压应力方向为SN向,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派生主压应力为NE向。最后,介绍了这几年试验性预报效果检验:4年多总共预报32次,其中虚报2次,7次较准,17次较好,6次较差,漏报强震8次。最后涉及到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的机理的初步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地壳运动 短临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 地壳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EOS-MODIS地面站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5
6
作者 刘闯 文洪涛 +1 位作者 赵立成 张玮 《遥感信息》 CSCD 2003年第4期42-47,共6页
关键词 EOS-MODIS 传感器 地球观测 地面站 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动力学研究的若干近期进展 被引量:26
7
作者 吴国雄 段安民 +7 位作者 刘屹岷 颜京辉 刘伯奇 任素玲 张亚妮 王同美 梁潇云 关月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1-228,共18页
资料分析显示,与850hPa风场相比,地面风的变化能更好地表征亚洲各季风系统的特征。基于地面风的季节性反转和降水的显著变化所构建的亚洲夏季风(ASM)爆发指数和等时线图表明:亚洲热带夏季风(TASM)在5月初首先在孟加拉湾(BOB)东南部爆发... 资料分析显示,与850hPa风场相比,地面风的变化能更好地表征亚洲各季风系统的特征。基于地面风的季节性反转和降水的显著变化所构建的亚洲夏季风(ASM)爆发指数和等时线图表明:亚洲热带夏季风(TASM)在5月初首先在孟加拉湾(BOB)东南部爆发后不是向西传播,而是向东经中印半岛向东推进,于5月中到达中国南海(SCS),6月初到达热带西北太平洋。印度夏季风的表面低压系统源于近赤道阿拉伯海地区,于6月初到达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印度夏季风随之爆发。亚洲副热带夏季风(STASM)5月初在西北太平洋日本本州东南的海区发生后向西南伸展,于6月初与南海季风降水区连接,形成东北—西南向雨带,夏季风在中国东南沿海登陆,日本的"梅雨"(Baiu)开始。6月中该雨带向北到达长江流域和韩国,江淮梅雨和韩国的"梅雨"(Changma)开始。本文还回顾了亚洲热带夏季风爆发的动力学研究的若干近期进展。春季青藏高原和南亚海陆分布的联合强迫作用使海表温度(SST)在BOB中东部形成短暂但强盛的暖池,在高层南亚高压的抽吸作用下,常伴有季风爆发涡旋(MOV)发展,使冬季连续带状的副高脊线在孟加拉湾东部断裂,导致亚洲热带季风首先在BOB爆发。BOB东/西部有东/西风型垂直切变,利于激发/抑制对流活动,并增加/减少海洋向大气的表面感热加热,从而使得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向西传播在BOB西海岸遇到屏障。季风爆发逐渐向东伸展引发南海和热带西太平洋夏季风相继爆发。季风降水释放的强大潜热使南亚高压发展西伸,纬向非对称位涡强迫显著增强;在阿拉伯半岛强烈的表面感热加热所诱发的中层阿拉伯反气旋的共同作用下,位于阿拉伯海近赤道的低压系统北移发展成为季风爆发涡旋,导致印度季风爆发。由此可见,历时约一个月的亚洲热带夏季风爆发的三个阶段(孟加拉湾、南海和印度季风爆发)是发生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受特定的动力—热力学规律驱动的接续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南亚高压 纬向非对称位涡强迫 孟加拉湾春季暖池 季风爆发涡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大学陆面过程模式PKULM(Peking University Land Model)介绍及检验 被引量:3
8
作者 郑辉 刘树华 +9 位作者 Prabhakar Clement 刘振鑫 候旭宏 王姝 赵靖川 李源 缪育聪 郑亦佳 盛黎 朱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9-92,共14页
陆面过程模式是气候模式和天气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在土壤—植被—大气耦合模式(Soil-PlantAtmosphere Model,SPAM)的基础上,发展了新一代北京大学陆面过程模式PKULM(Peking University Land Model).本文首先介绍了PKULM的辐射传输... 陆面过程模式是气候模式和天气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在土壤—植被—大气耦合模式(Soil-PlantAtmosphere Model,SPAM)的基础上,发展了新一代北京大学陆面过程模式PKULM(Peking University Land Model).本文首先介绍了PKULM的辐射传输、湍流输送、光合作用、土壤水热输送等过程的参数化方案;采用隐式迭代计算框架,发展并应用了一个快速的线性方程组求解算法,提高了模式计算稳定性;提出并使用了二分搜索算法计算气孔阻抗,避免了CLM(Community Land Model)等使用的迭代方法在干旱区不稳定的情况,提高了模式的适用性;采用水势为基础的土壤水分扩散方程,使模式能够模拟土壤饱和区的水分输送过程,为进一步与水文过程模式耦合奠定了基础;还发展了一个地表积水与径流过程的机理模型,提高了模式对地表水分平衡过程的模拟能力;最后,使用"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平凉站的资料对模式进行了检验并与NOAH(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Oregon State University,Air Force,and Hydrology Lab model)陆面过程模式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PKULM能够较好地模拟西北半干旱区农田下垫面地气交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模式 地表能量平衡 土壤湿度 气孔导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揭开金昌黑风暴之迷
9
作者 郑新江 《遥感信息》 CSCD 1993年第4期38-38,18,共2页
一、前言我国是沙暴多发区,据统计,1988年至1992年期间华北地区共发生大范围沙尘暴74天,平均每年14.9天,其中以四月份最多,共39天,平均每年为7.9天。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种强沙暴天气(黑风),可以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本文利用气... 一、前言我国是沙暴多发区,据统计,1988年至1992年期间华北地区共发生大范围沙尘暴74天,平均每年14.9天,其中以四月份最多,共39天,平均每年为7.9天。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种强沙暴天气(黑风),可以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本文利用气象卫星云图揭示了1993年5月5日下午发生在甘肃金昌等地的黑风暴天气系统的特征和黑风暴云系自身的云图特征,为同仁们提供一点研究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风暴 风沙流 云图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608号台风低压外围暴雨中尺度云团的发生发展 被引量:27
10
作者 李志楠 郑新江 +1 位作者 赵亚民 张明英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16-326,共11页
1996年8月3~5日发生在河北省西南部的特大暴雨是在没有西风槽直接作用下由台风外围的3个中尺度对流云团造成的。云团发生在高能不稳定的弱斜压环境条件下,由台风外围的低空东南急流非地转重力波不稳定触发发展。暴雨区上空与东北地区... 1996年8月3~5日发生在河北省西南部的特大暴雨是在没有西风槽直接作用下由台风外围的3个中尺度对流云团造成的。云团发生在高能不稳定的弱斜压环境条件下,由台风外围的低空东南急流非地转重力波不稳定触发发展。暴雨区上空与东北地区西风槽之间有一水平尺度近1000km的垂直环流圈。Q矢量锋生函数计算分析表明,该环流圈形成了暴雨区与东北远距离的西风带系统之间的能量转换机制。水汽图分析表明,东北部的高纬小槽向东南转移,增强暴雨区上空对流高层反气旋辐散,使原生命史较短的暴雨云团再度发展,这对本次特强暴雨过程有一定的增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中尺度对流云团 水汽图分析 低压外围 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辐射传输计算方法
11
作者 鲍嘉明 何晓雄 赵凤生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67-372,共6页
精确、快速计算辐射传输一直是大气辐射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我们在Knut Stamnes的离散纵标法(1988)[1]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辐射传输四流近似计算方法。该算法可以得到一个解析解,并且通过作数值计算,可以看到本算法的计算精度... 精确、快速计算辐射传输一直是大气辐射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我们在Knut Stamnes的离散纵标法(1988)[1]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辐射传输四流近似计算方法。该算法可以得到一个解析解,并且通过作数值计算,可以看到本算法的计算精度是令人满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纵标法 辐射传输 四流近似 大气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MODIS逐日无云积雪面积数据集 (2002-2015年) 被引量:9
12
作者 邱玉宝 郭华东 +5 位作者 除多 张欢 施建成 石利娟 郑照军 拉巴卓玛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16年第1期1-11,共11页
青藏高原积雪对于能量和水循环起着重要的反馈和调节作用,其消融过程也直接影响着融雪性河流流量的变化,积雪的存在以及长时间变化等也是区域气候、生态和灾害的影响和响应敏感因素之一。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特... 青藏高原积雪对于能量和水循环起着重要的反馈和调节作用,其消融过程也直接影响着融雪性河流流量的变化,积雪的存在以及长时间变化等也是区域气候、生态和灾害的影响和响应敏感因素之一。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积雪遥感动态监测。青藏高原地区积雪的赋存变化较快,高原周边高山区具有冰雪资源丰富,大气对流活跃等特点,而光学遥感往往受云的影响,在日时间尺度上积雪覆盖监测需要考虑去云问题。在充分考虑青藏高原的地形和山地积雪特征的情况下,本套数据集采用了多种去云过程和步骤相结合,逐步实现保持积雪分类精度的情况下,完成逐日积雪的云量消除,形成了“青藏高原MODIS逐日无云积雪面积”的逐步综合分类算法,完成了“青藏高原MODIS逐日无云积雪面积数据集(2002~2015年)”。论文选取2009年10月1日至2011年4月30日中的两个积雪季为算法研究和精度验证试验数据,采用研究区145个地面台站提供的雪深数据作为地面参考。结果表明,在高原地区,当积雪深度>3 cm时,无云积雪产品总分类精度达到96.6%,积雪分类精度达89.0%,整个算法流程对MODIS积雪产品去云的精度损失较低,数据可靠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MODIS 逐日无云积雪面积数据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