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国外气象频道发展经验与中国气象频道发展道路
被引量:
6
1
作者
石永怡
李如彬
张开荣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0-108,共9页
中国气象频道2006年5月开播,至今不足3年,但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气象频道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通过对美国等国家气象频道发展特点的分析,总结了国外气象频道发展的特点,即:集约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以观众为中心的节目设计、以本...
中国气象频道2006年5月开播,至今不足3年,但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气象频道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通过对美国等国家气象频道发展特点的分析,总结了国外气象频道发展的特点,即:集约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以观众为中心的节目设计、以本地化气象信息播报作为频道的重要节目支柱、依托国家气象基础数据和警报自主开发预报预警服务产品以及重视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等。同时结合中国实际,就如何发展中国气象频道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频道
气象服务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栏目《风云纪录》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
3
2
作者
石永怡
李如彬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68-173,共6页
自然灾害公众教育可以提高全社会的灾害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加公众的灾害知识,提高面对灾害的自救和互救能力,从而减少灾害的损失。为充分发挥电视在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中的作用,依托已经发生或者新近发生的灾害事件,在纪实拍摄的基础上...
自然灾害公众教育可以提高全社会的灾害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加公众的灾害知识,提高面对灾害的自救和互救能力,从而减少灾害的损失。为充分发挥电视在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中的作用,依托已经发生或者新近发生的灾害事件,在纪实拍摄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设计了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栏目《风云纪录》。节目采用故事化叙事手段,关注灾害事件中的受灾群体,将致灾的自然力量与社会人文因素交织在一起,把自然变化放在社会环境之中,气象专家、灾害专家和社会学者对灾害事件详细解读,使观众对灾害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对于抽象的知识、科学原理等,采用动画演示,以求通俗易懂。灾害纪实画面、灾害亲历者的现场采访、动画、解说、音乐、音效等表现形式经数字音视频编辑技术协调平衡,既真实生动,又具科普价值。自2003年以来,在栏目设计指导下,已经拍摄制作了200余期节目,通过各种播放,发挥了良好的科普效益,也为进一步做好气象灾害专题教育积累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灾减灾
科普
栏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印度洋海表温度主模态及其与亚洲夏季季风的关系
被引量:
26
3
作者
杨明珠
丁一汇
+1 位作者
李维京
毛恒青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27-536,共10页
分析了印度洋SST主模态的时空特征,并探讨其对亚洲夏季季风的影响,结果表明:印度洋SST主模态的主要特征为整个海盆一致的增温趋势,主要具有准3 a和准11 a周期,在1976/1977年和1997/1998年分别具有两次年代际显著增温。印度洋SST主模态...
分析了印度洋SST主模态的时空特征,并探讨其对亚洲夏季季风的影响,结果表明:印度洋SST主模态的主要特征为整个海盆一致的增温趋势,主要具有准3 a和准11 a周期,在1976/1977年和1997/1998年分别具有两次年代际显著增温。印度洋SST主模态与中国雨区夏季降水有很好的关系,其增温趋势与华北、东北南部、华南东部和西南西部降水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北北部和西北地区降水增多具有很好的关系,并与长江中下游梅雨雨量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其变化趋势对亚洲夏季季风系统具有显著影响,在高空,使南亚高压、高原南侧的高空东风以及从南海、东南亚至西南印度洋的高空越赤道气流减弱,但增强10°—20°N、40°—110°E的北风;在中层,使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面积偏大;在低层,增强索马里越赤道气流,但却削弱印度夏季季风低层环流,并且在加强东亚地区的低层南风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其以南地区的同时减弱华北地区的低层西南风;地面,使亚洲大陆的气压升高;与对流层整层垂直积分水汽输送通量的相关分布与低层环流的相似。因此,印度洋SST主模态的上升趋势是亚洲夏季季风趋于减弱和中国雨带南移的一个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SST主模态
中国夏季降水
亚洲夏季季风
水汽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全新世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估算
被引量:
7
4
作者
遇蕾
任国玉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8年第1期12-16,共5页
利用重建的中国全新世植被图和现代植被碳密度资料,初步估算了全新世期间中国及其分区每2ka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10ka期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在6kaBP前后达到最大,此后开始降低,尤其是近2ka降幅明显。新石器...
利用重建的中国全新世植被图和现代植被碳密度资料,初步估算了全新世期间中国及其分区每2ka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10ka期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在6kaBP前后达到最大,此后开始降低,尤其是近2ka降幅明显。新石器时期,特别是农业文明开始以后,人类活动对陆地植被的持续干预可能是造成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长期减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碳密度
碳储量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LAPS与STMAS地面气温融合效果对比试验
被引量:
29
5
作者
张涛
苗春生
王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43-752,共10页
利用局地分析和预报系统LAPS(Local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System)和多时空尺度分析系统STMAS(Space Time Multiscale Analysis System)对北京、华北和中国3个不同区域的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和全球预报系统GFS(Global Forecast System...
利用局地分析和预报系统LAPS(Local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System)和多时空尺度分析系统STMAS(Space Time Multiscale Analysis System)对北京、华北和中国3个不同区域的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和全球预报系统GFS(Global Forecast System)背景场资料,在1,5,10和20 km等4种分辨率的网格上进行融合试验,从算法的角度对比分析LAPS和STMAS在融合效果上的差异,并利用国家级自动站数据对LAPS和STMAS一年内逐时融合结果进行独立性检验。结果表明,在东部观测密集区,LAPS和STMAS都有不错的表现,STMAS能够解析出观测中细小的特征,融合结果更接近实际观测,相对而言LAPS则平滑作用明显,容易损失观测信息;在资料稀疏地区,STMAS的优势更为明显,由粗网格到细网格逐层分尺度进行分析,使粗网格尺度的误差得到快速修正,避免不同尺度观测信息的混淆,青藏高原等地区的融合结果得到有效改善。此外,地形高度调整的不合理性对LAPS、STMAS在山区的融合效果有所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PS
STMAS
地面气温
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东北地区汛期降水与全球大洋海温异常关系的SVD分析
被引量:
19
6
作者
冯新
王新
王元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7-373,共7页
利用中国160站月平均降水量资料和英国气象局整编的1950.1~1998.12全球逐月海温格点资料(格点分辨率2°×2°),采用相关分析和SVD方法研究了东北地区汛期(7~8月)降水异常与印度洋和大西洋海温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
利用中国160站月平均降水量资料和英国气象局整编的1950.1~1998.12全球逐月海温格点资料(格点分辨率2°×2°),采用相关分析和SVD方法研究了东北地区汛期(7~8月)降水异常与印度洋和大西洋海温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的海区对东北汛期降水异常有不同的影响。东北汛期降水与前一年6~7月西南印度洋海温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东北西南部、东北部和西南印度洋KeyⅠ海区(23~13°S,57~77°E)为SVD耦合相关的显著区域。东北汛期降水与当年3~5月北大西洋KeyⅡ海区(21~27°N,61~75°W)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对应了海温分布型是南北“翘翘板”型。两海区的海温异常共同对东北地区汛期降水异常有较好的预示作用。两海区海温异常对应的全国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在东北和华北地区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汛期降水异常
海温异常
SV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江淮梅雨期降水南北反位相分布与大气准双周振荡
被引量:
7
7
作者
尹志聪
王亚非
+1 位作者
袁东敏
谢庄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7-526,共10页
利用1954—2005年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江淮梅雨期降水的南北反位相分布(Anti-Phase Distribution:APD)和大气准双周振荡(Qu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之间的关系,诊断结果表明:(1)1954—2005年江淮梅雨...
利用1954—2005年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江淮梅雨期降水的南北反位相分布(Anti-Phase Distribution:APD)和大气准双周振荡(Qu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之间的关系,诊断结果表明:(1)1954—2005年江淮梅雨APD共有16年较为显著。从1990年代开始,梅雨APD显著增强,并且表现出显著的2年和4~6年振荡周期。在降水较多的区域,降水的准双周振荡往往也较强。(2)梅雨期降水APD和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南北变动同属一个位相,中国东部地区的南涝北旱或者南旱北涝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江淮地区降水的分布类型来说明。(3)"南旱北涝"年,准双周滤波的整层水汽通量能够传播到30°N以北,同时存在强烈的水汽通量辐合从中高纬度向南传播到江淮流域。而在"南涝北旱"年,准双周的水汽输送所能到达的纬度明显偏南,来自中高纬度向南传播的水汽通量辐合也不显著。(4)"南旱北涝"年降水正位相,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脊线位于22°N以北,850 hPa低频反气旋的位置相对于"南涝北旱"年偏北,调节西太副高进入南海位置也偏北。南海和江淮上空的准双周垂直速度异常位置整体偏北,第3位相的上升运动和第7位相的下沉运动都位于30°N以北,南海的垂直速度异常也主要位于南海北部,而在"南涝北旱"年,准双周垂直速度异常的分布偏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反位相分布
准双周振荡
低频振荡
水汽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全球夏、冬季加热场的气候学特征及其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
3
8
作者
于群
郭品文
张福颖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28-834,共7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1948—2002年全球夏、冬季节大气热源的气候分布,并对其年代际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全球存在4个主要的大气热源中心,其位置随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夏季分别位于中非、孟加拉湾附近、热带西太平洋菲...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1948—2002年全球夏、冬季节大气热源的气候分布,并对其年代际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全球存在4个主要的大气热源中心,其位置随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夏季分别位于中非、孟加拉湾附近、热带西太平洋菲律宾群岛附近及加勒比海西南部;冬季则移至南非、海洋大陆至印度洋一带、澳大利亚西北部至南太平洋一带及南美洲北部。夏季中非、热带西太平洋菲律宾群岛附近及加勒比海西南部大气热源都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中非热源在20世纪70年代存在减弱突变,而热带西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和加勒比海西南部热源存在增强突变,孟加拉湾热源强度存在减弱变化趋势。冬季南美洲北部热源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在70年代中期存在增强突变,南非和海洋大陆至印度洋一带热源强度存在增强变化趋势,而澳大利亚西北至南太平洋一带热源强度存在减弱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热源
气候学特征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国外气象频道发展经验与中国气象频道发展道路
被引量:
6
1
作者
石永怡
李如彬
张开荣
机构
中国气象局
华
风
气象
影视
信息
集团
出处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0-108,共9页
文摘
中国气象频道2006年5月开播,至今不足3年,但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气象频道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通过对美国等国家气象频道发展特点的分析,总结了国外气象频道发展的特点,即:集约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以观众为中心的节目设计、以本地化气象信息播报作为频道的重要节目支柱、依托国家气象基础数据和警报自主开发预报预警服务产品以及重视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等。同时结合中国实际,就如何发展中国气象频道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气象频道
气象服务
发展
Keywords
weather channel weather service development
分类号
P409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TN943.3 [电子电信—信号与信息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栏目《风云纪录》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
3
2
作者
石永怡
李如彬
机构
中国气象局
华
风
气象
影视
信息
集团
出处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68-173,共6页
文摘
自然灾害公众教育可以提高全社会的灾害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加公众的灾害知识,提高面对灾害的自救和互救能力,从而减少灾害的损失。为充分发挥电视在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中的作用,依托已经发生或者新近发生的灾害事件,在纪实拍摄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设计了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栏目《风云纪录》。节目采用故事化叙事手段,关注灾害事件中的受灾群体,将致灾的自然力量与社会人文因素交织在一起,把自然变化放在社会环境之中,气象专家、灾害专家和社会学者对灾害事件详细解读,使观众对灾害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对于抽象的知识、科学原理等,采用动画演示,以求通俗易懂。灾害纪实画面、灾害亲历者的现场采访、动画、解说、音乐、音效等表现形式经数字音视频编辑技术协调平衡,既真实生动,又具科普价值。自2003年以来,在栏目设计指导下,已经拍摄制作了200余期节目,通过各种播放,发挥了良好的科普效益,也为进一步做好气象灾害专题教育积累了经验。
关键词
防灾减灾
科普
栏目
Keywords
disaster mitigation and prevention
science outreach
TV column
分类号
P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印度洋海表温度主模态及其与亚洲夏季季风的关系
被引量:
26
3
作者
杨明珠
丁一汇
李维京
毛恒青
机构
中国气象局
气候开放实验室国家气候中心
中国气象局华风影视信息集团
出处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27-536,共10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亚印太交汇区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我国短期气候和影响"课题四"亚洲季风区水分循环和变异机制"(2006CB403604)和课题六"资料同化及东亚气候可预报性"(2006CB403606)。
文摘
分析了印度洋SST主模态的时空特征,并探讨其对亚洲夏季季风的影响,结果表明:印度洋SST主模态的主要特征为整个海盆一致的增温趋势,主要具有准3 a和准11 a周期,在1976/1977年和1997/1998年分别具有两次年代际显著增温。印度洋SST主模态与中国雨区夏季降水有很好的关系,其增温趋势与华北、东北南部、华南东部和西南西部降水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北北部和西北地区降水增多具有很好的关系,并与长江中下游梅雨雨量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其变化趋势对亚洲夏季季风系统具有显著影响,在高空,使南亚高压、高原南侧的高空东风以及从南海、东南亚至西南印度洋的高空越赤道气流减弱,但增强10°—20°N、40°—110°E的北风;在中层,使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面积偏大;在低层,增强索马里越赤道气流,但却削弱印度夏季季风低层环流,并且在加强东亚地区的低层南风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其以南地区的同时减弱华北地区的低层西南风;地面,使亚洲大陆的气压升高;与对流层整层垂直积分水汽输送通量的相关分布与低层环流的相似。因此,印度洋SST主模态的上升趋势是亚洲夏季季风趋于减弱和中国雨带南移的一个原因。
关键词
印度洋SST主模态
中国夏季降水
亚洲夏季季风
水汽输送
Keywords
Leading EOF mode of Indian Ocean SST, Indian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China summer rainfall, Asian summer monsoon, Water vapor transport.
分类号
P732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全新世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估算
被引量:
7
4
作者
遇蕾
任国玉
机构
中国气象局
气侯研究开放实验室、国家气候中心
中国气象局
华
风
气象
影视
信息
集团
出处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8年第1期12-16,共5页
基金
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全球与中国气候变化的检测和预测”(2001BA611B-01)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CCSF2006-33)资助
文摘
利用重建的中国全新世植被图和现代植被碳密度资料,初步估算了全新世期间中国及其分区每2ka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10ka期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在6kaBP前后达到最大,此后开始降低,尤其是近2ka降幅明显。新石器时期,特别是农业文明开始以后,人类活动对陆地植被的持续干预可能是造成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长期减少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全新世
碳密度
碳储量
中国
Keywords
the Holocene
carbon density
carbon storage
China
分类号
P532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LAPS与STMAS地面气温融合效果对比试验
被引量:
29
5
作者
张涛
苗春生
王新
机构
南京
信息
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国家
气象
信息
中心
中国气象局
华
风
气象
影视
信息
集团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43-752,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6033)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12BAH05B00)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20630)
文摘
利用局地分析和预报系统LAPS(Local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System)和多时空尺度分析系统STMAS(Space Time Multiscale Analysis System)对北京、华北和中国3个不同区域的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和全球预报系统GFS(Global Forecast System)背景场资料,在1,5,10和20 km等4种分辨率的网格上进行融合试验,从算法的角度对比分析LAPS和STMAS在融合效果上的差异,并利用国家级自动站数据对LAPS和STMAS一年内逐时融合结果进行独立性检验。结果表明,在东部观测密集区,LAPS和STMAS都有不错的表现,STMAS能够解析出观测中细小的特征,融合结果更接近实际观测,相对而言LAPS则平滑作用明显,容易损失观测信息;在资料稀疏地区,STMAS的优势更为明显,由粗网格到细网格逐层分尺度进行分析,使粗网格尺度的误差得到快速修正,避免不同尺度观测信息的混淆,青藏高原等地区的融合结果得到有效改善。此外,地形高度调整的不合理性对LAPS、STMAS在山区的融合效果有所影响。
关键词
LAPS
STMAS
地面气温
数据融合
Keywords
LAPS
STMAS
Surface temperature
Data fusion
分类号
P41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P45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北地区汛期降水与全球大洋海温异常关系的SVD分析
被引量:
19
6
作者
冯新
王新
王元
机构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中国气象局
华
风
气象
影视
信息
集团
出处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7-373,共7页
基金
湖北省气象局"本地预报方法及应用系统研究"课题
文摘
利用中国160站月平均降水量资料和英国气象局整编的1950.1~1998.12全球逐月海温格点资料(格点分辨率2°×2°),采用相关分析和SVD方法研究了东北地区汛期(7~8月)降水异常与印度洋和大西洋海温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的海区对东北汛期降水异常有不同的影响。东北汛期降水与前一年6~7月西南印度洋海温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东北西南部、东北部和西南印度洋KeyⅠ海区(23~13°S,57~77°E)为SVD耦合相关的显著区域。东北汛期降水与当年3~5月北大西洋KeyⅡ海区(21~27°N,61~75°W)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对应了海温分布型是南北“翘翘板”型。两海区的海温异常共同对东北地区汛期降水异常有较好的预示作用。两海区海温异常对应的全国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在东北和华北地区是一致的。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汛期降水异常
海温异常
SVD
Keywords
Northeast China
floods season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SSTA
SVD
分类号
P434.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江淮梅雨期降水南北反位相分布与大气准双周振荡
被引量:
7
7
作者
尹志聪
王亚非
袁东敏
谢庄
机构
北京市
气象
局
中国
气象
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
华
风
气象
影视
信息
集团
出处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7-526,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40675034)
科技部(2009DFB20540)
+2 种基金
JICA中日政府间合作项目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性天气重点实验室2009自主研究项目(2009LASWZF04)
科技部973项目(2012CB417205)科技部共同资助
文摘
利用1954—2005年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江淮梅雨期降水的南北反位相分布(Anti-Phase Distribution:APD)和大气准双周振荡(Qu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之间的关系,诊断结果表明:(1)1954—2005年江淮梅雨APD共有16年较为显著。从1990年代开始,梅雨APD显著增强,并且表现出显著的2年和4~6年振荡周期。在降水较多的区域,降水的准双周振荡往往也较强。(2)梅雨期降水APD和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南北变动同属一个位相,中国东部地区的南涝北旱或者南旱北涝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江淮地区降水的分布类型来说明。(3)"南旱北涝"年,准双周滤波的整层水汽通量能够传播到30°N以北,同时存在强烈的水汽通量辐合从中高纬度向南传播到江淮流域。而在"南涝北旱"年,准双周的水汽输送所能到达的纬度明显偏南,来自中高纬度向南传播的水汽通量辐合也不显著。(4)"南旱北涝"年降水正位相,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脊线位于22°N以北,850 hPa低频反气旋的位置相对于"南涝北旱"年偏北,调节西太副高进入南海位置也偏北。南海和江淮上空的准双周垂直速度异常位置整体偏北,第3位相的上升运动和第7位相的下沉运动都位于30°N以北,南海的垂直速度异常也主要位于南海北部,而在"南涝北旱"年,准双周垂直速度异常的分布偏南。
关键词
梅雨
反位相分布
准双周振荡
低频振荡
水汽通量
Keywords
Meiyu
anti-phase distribution
Qusi-Biweekly Oscillation
low frequency oscillation
watervapor flux
分类号
P434.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全球夏、冬季加热场的气候学特征及其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
3
8
作者
于群
郭品文
张福颖
机构
南京
信息
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中国气象局
华
风
气象
影视
信息
集团
出处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28-834,共7页
基金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05KJB170072)
文摘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1948—2002年全球夏、冬季节大气热源的气候分布,并对其年代际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全球存在4个主要的大气热源中心,其位置随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夏季分别位于中非、孟加拉湾附近、热带西太平洋菲律宾群岛附近及加勒比海西南部;冬季则移至南非、海洋大陆至印度洋一带、澳大利亚西北部至南太平洋一带及南美洲北部。夏季中非、热带西太平洋菲律宾群岛附近及加勒比海西南部大气热源都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中非热源在20世纪70年代存在减弱突变,而热带西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和加勒比海西南部热源存在增强突变,孟加拉湾热源强度存在减弱变化趋势。冬季南美洲北部热源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在70年代中期存在增强突变,南非和海洋大陆至印度洋一带热源强度存在增强变化趋势,而澳大利亚西北至南太平洋一带热源强度存在减弱变化趋势。
关键词
大气热源
气候学特征
年代际变化
Keywords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climatological characteristic
interdecadal change
分类号
P4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国外气象频道发展经验与中国气象频道发展道路
石永怡
李如彬
张开荣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栏目《风云纪录》的设计与实现
石永怡
李如彬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印度洋海表温度主模态及其与亚洲夏季季风的关系
杨明珠
丁一汇
李维京
毛恒青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2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全新世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估算
遇蕾
任国玉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8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LAPS与STMAS地面气温融合效果对比试验
张涛
苗春生
王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
2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东北地区汛期降水与全球大洋海温异常关系的SVD分析
冯新
王新
王元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
1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江淮梅雨期降水南北反位相分布与大气准双周振荡
尹志聪
王亚非
袁东敏
谢庄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全球夏、冬季加热场的气候学特征及其年代际变化
于群
郭品文
张福颖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