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61年以来中国区域性气候与极端事件变化格局
1
作者 王倩 翟盘茂 张强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0-989,共10页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区域气候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了显著变化。深入了解和认识区域气候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规律及驱动机制,对于气候变化应对和灾害风险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文中回顾并梳理了中外相关的前沿科学...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区域气候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了显著变化。深入了解和认识区域气候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规律及驱动机制,对于气候变化应对和灾害风险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文中回顾并梳理了中外相关的前沿科学进展,对比了东部和西部地区气候变化响应的共性和差异。研究表明,1961年以来,中国的气温和降水总体呈上升趋势,而降水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西部地区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暖湿化”,以西北和青藏高原北部为主,西南部分地区表现出“暖干化”特征。东部地区降水主要呈“南涝北旱”的格局,2010年之后,伴随东北和华北地区降水明显增多,这种格局逐渐改变。伴随着气候变化,极端高温、强降水和干旱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大。以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人类活动是观测到的平均气温和极端温度升高的主要驱动因素;人类活动和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共同驱动了区域降水的变化。此外,还展望了未来中国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极端事件 驱动机制 归因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pula函数的中国南方干旱风险特征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刘晓云 王劲松 +4 位作者 李耀辉 杨金虎 岳平 田庆明 杨庆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80-1091,共12页
为了准确认识和分析与旱灾致灾因子危险性相关的干旱特征变量,利用中国南方96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月降水资料,基于Clayton、Frank、Galambos、Gumbel以及Plackett Copula函数,建立了服从威布尔分布的干旱历时、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干... 为了准确认识和分析与旱灾致灾因子危险性相关的干旱特征变量,利用中国南方96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月降水资料,基于Clayton、Frank、Galambos、Gumbel以及Plackett Copula函数,建立了服从威布尔分布的干旱历时、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干旱严重程度两个相关特征变量的联合分布模型,择优使用Frank Copula函数计算了中国南方干旱条件概率与条件重现期,比较分析了该区域干旱事件第1、第2联合重现期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干旱严重程度(干旱历时)的条件概率分布随着干旱历时(干旱严重程度)阈值的增大而减小;干旱严重程度(干旱历时)的条件重现期与干旱历时(干旱严重程度)阈值成正比。当干旱历时阈值为6个月、干旱严重程度阈值为6时,中国南方整体存在较大的干旱风险,研究区整体第1"且"(干旱历时和干旱严重程度均超过给定阈值)联合重现期平均为4.8 a,第1"或"(干旱历时和干旱严重程度有一个超过给定阈值)联合重现期平均为2.6 a,第2"或"联合重现期平均为3.5 a。当干旱历时阈值为9个月、干旱严重程度阈值为13.5时,研究区整体第1"且"联合重现期平均为12.6 a,第1"或"联合重现期平均为4.7 a,第2"或"联合重现期平均为7.7 a。中国南方的干旱高风险的区域主要位于四川盆地、贵州东北部、广西北部、广东西部以及云南大部分地区;低风险的区域主要位于四川西北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交汇区以及广东中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 干旱 COPULA函数 重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增温和降水变化对半干旱区春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4
3
作者 张凯 王润元 +5 位作者 冯起 王鹤龄 赵鸿 赵福年 阳伏林 雷俊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61-170,共10页
为了探索和验证未来气候变化对半干旱区春小麦生产的影响,了解春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对增温和降水变化协同响应的基本特征,利用开放式增温系统和水分控制装置,设置不同水分和温度梯度来模拟气候变化对半干旱区春小麦的影响。结果表明:正... 为了探索和验证未来气候变化对半干旱区春小麦生产的影响,了解春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对增温和降水变化协同响应的基本特征,利用开放式增温系统和水分控制装置,设置不同水分和温度梯度来模拟气候变化对半干旱区春小麦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和增加30%降水条件下,增温2.0℃使春小麦株高降低。在不增温和增温2.0℃条件下,增加30%降水使春小麦株高增加;正常和增加降水条件下,增温的叶面积指数比不增温的低。正常和增温条件下,水分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规律性不是很明显;增温和增水协同条件下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小于不增温和正常降水条件下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增温导致叶绿素含量降低,增温情况下增水会使叶绿素含量提高;正常和增加降水条件下,增温的干物质质量比不增温的低。正常和增温条件下,降水增多则有利于干物质质量的积累;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在正常和增加降水条件下,增温对叶的分配系数有负效应,增水为正效应。增温对茎的分配系数有正效应,增水为负效应。增温对穗的分配系数有负效应,增水为正效应;增加降水对春小麦的产量有正效应,而增温则不利于产量的提高,即便是在增加降水的情况下,增温还是对产量有不利的影响。研究结果为中国半干旱区春小麦对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敏感性及适应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降水 作物 春小麦 生长 产量 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00年来中东亚干旱区气候异常与海平面气压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劲松 陈发虎 +1 位作者 靳立亚 郭江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4-95,共12页
利用中东亚干旱区近100年(1901—2002年)降水、气温及北半球海平面气压的格点资料,分析了该干旱区冬季、夏季降水和气温与海平面气压分布形势的相关关系,同时对典型的降水和气温异常年份的海平面气压距平场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冬... 利用中东亚干旱区近100年(1901—2002年)降水、气温及北半球海平面气压的格点资料,分析了该干旱区冬季、夏季降水和气温与海平面气压分布形势的相关关系,同时对典型的降水和气温异常年份的海平面气压距平场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冬季西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持续增强、阿拉伯海附近维持较高气压时,中东亚干旱区冬季降水偏多、气温偏高。前期春季海平面气压的变化对中东亚干旱区夏季降水有显著的影响,当春季阿留申低压和其南部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时,中东亚干旱区夏季降水偏多;当春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附近的海平面气压偏高时,中东亚干旱区夏季气温偏低;前期春季海平面气压的异常对中东亚干旱区气候变化的显著影响,对气候预测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另外,中东亚干旱区冬季异常多雨、高温年份,海平面气压在中高纬度地区为负距平,在低纬度地区则为正距平。而冬季异常少雨、低温年份,气压场分布的主要特征则相反。在夏季异常多雨年,中东亚干旱区主要位于正的气压距平区,夏季异常少雨年则反之。夏季异常气温偏高年,正距平区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北部,中东亚干旱区西部处于负距平区、东部处于弱的正距平区中。分析结果同时说明了中东亚干旱区易出现冬季多雨/高温(少雨/低温)和夏季多雨/低温(少雨/高温)的气候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亚干旱区 气候异常 海平面气压 相关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陇南冬小麦条锈病气象等级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万信 任华荣 +1 位作者 韩兰英 贾建英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9-33,共5页
甘肃陇南地区是中国小麦(Triticum aestivum)条锈病菌核心越夏区,其越夏菌量对中国中东部来年春季小麦条锈病发生发展程度影响很大。本研究利用陇南冬麦区14个代表站点1990-2007年的气象资料和条锈病资料,依病田率将气象条件划分为5个等... 甘肃陇南地区是中国小麦(Triticum aestivum)条锈病菌核心越夏区,其越夏菌量对中国中东部来年春季小麦条锈病发生发展程度影响很大。本研究利用陇南冬麦区14个代表站点1990-2007年的气象资料和条锈病资料,依病田率将气象条件划分为5个等级,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小麦条锈病气象等级预测模型。经历史回代检验,预测模型误差达2个等级的占12%,完全准确的为25%;对于实际病害等级为1~2级的气象等级拟合误差达2个等级的为23%,其他都在1个等级之内,预测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发生发展 气象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陇东塬区麦田土壤水分变化及生产特征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郭海英 万信 黄斌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7-80,共4页
董志塬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温最为显著,年增温线性趋势0.099 5℃/a,其中春季、冬季、夏季、秋季增温幅度和显著性依次减弱。年降水量以V抛物线形式变化,90年代中后期为明显的枯水期,以春季和秋季降水减少最为显著,1998年以来春季降水量以... 董志塬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温最为显著,年增温线性趋势0.099 5℃/a,其中春季、冬季、夏季、秋季增温幅度和显著性依次减弱。年降水量以V抛物线形式变化,90年代中后期为明显的枯水期,以春季和秋季降水减少最为显著,1998年以来春季降水量以准2 a为周期,丰水年和枯水年交替出现。由于增温和降水量减少的共同影响,冬小麦春季重要生长阶段麦田土壤水分含量呈现出逐年减少,春旱逐年加重的趋势。早春耕作层土壤水分逐年减少的一致性比较好,春末夏初2 m土层含水量逐年减少的一致性比较好,其余时段土壤水分年际变化和降水量年际变化基本一致。尽管麦田不同时段土壤水分年际变化不同,但不同年型麦田土壤水分年内变化形式则基本一致,即以V抛物线形式显著变化,冬小麦成熟期的6月份土壤含水量降至最低,伏秋收墒期含水量又逐步回升,其中1998和1999年为特殊年型,土壤水分年内变化线性趋势明显。气候变化特征影响土壤水分盈亏,土壤水分盈亏又决定农业生产年景。分析显示,土壤水分盈亏基本与产量水平一致,水分年型基本与农业生产年景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土壤水分 生产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温和降水变化对旱作农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田瑞 寇谨 +4 位作者 胡啸 张鹏 雷俊 王鹤龄 吕晓东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8-518,共11页
设置对照(CK),增温(W),降水量增加(+P30),降水量减少(-P30),增温和降水量增加(W+P30)和增温和降水量减少(W-P30)6个处理,开展了增温和降水变化对旱作农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田间试验.采用宏基因组测序研究不同处理下土壤细菌... 设置对照(CK),增温(W),降水量增加(+P30),降水量减少(-P30),增温和降水量增加(W+P30)和增温和降水量减少(W-P30)6个处理,开展了增温和降水变化对旱作农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田间试验.采用宏基因组测序研究不同处理下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多样性、网络结构和代谢功能特征.结果表明,W和W+P30处理显著增加了α变形菌纲的相对丰度,W+P30处理显著增加了绿弯菌门未定名属的相对丰度,W、+P30、W+P30和W-P30处理显著降低了放线菌门未定名属的相对丰度.+P30处理显著提高了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但W-P30处理显著降低了细菌的α多样性指数.增温、降水变化及其交互对细菌群落β多样性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W、+P30、W+P30和W-P30处理的复杂性和连接性高于CK,但-P30处理的相关参数低于CK.W、-P30和W+P30处理增加了连接节点的数量,但+P30和W-P30处理没有增加连接节点的数量.W处理显著增加了循环系统的相对丰度,+P30处理显著降低了外源物质降解和代谢的相对丰度,-P30处理显著降低了排泄系统的相对丰度,W+P30处理显著降低了核苷酸代谢的相对丰度.增温、降水变化(降水量增加或减少)及其交互作用对小麦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效应 降水量变化 旱作农田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径流量Z指数与Palmer指数对河西干旱的监测 被引量:42
8
作者 王劲松 黄玉霞 +1 位作者 冯建英 王宝鉴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1-477,共7页
利用河西内陆河水文代表站1959—2004年逐月径流量资料、内陆河流域灌溉区1949—2001年耕地面积及代表站1961—2005年的气象资料,通过对径流量进行正态化处理来确定径流量Z指数,并以径流量Z指数作为径流干旱指数,对旱涝等级进行划分;考... 利用河西内陆河水文代表站1959—2004年逐月径流量资料、内陆河流域灌溉区1949—2001年耕地面积及代表站1961—2005年的气象资料,通过对径流量进行正态化处理来确定径流量Z指数,并以径流量Z指数作为径流干旱指数,对旱涝等级进行划分;考虑径流量Z指数的旱涝等级与农业灌溉用水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给出了径流量Z指数的灌溉指标。将径流量转化为降水量,改进Palmer旱度模式,且在作改进后,又将潜在蒸散量的计算法由利用桑斯威特公式改为利用彭曼公式。结果表明:将径流量考虑到Palmer干旱指数中并改变蒸散量的算法,使得该指数对河西灌溉区干旱情况的监测均有所改善。对照河西地区的干旱事件,径流量Z指数监测到的干旱情况,比Palmer干旱指数改进前、后监测到的干旱情况效果更佳。径流量Z指数能更真实地反映河西灌溉区干旱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灌溉区 内陆河径流量 径流量Z指数 Palmer干旱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增温对半干旱雨养区春小麦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凯 王润元 +4 位作者 王鹤龄 赵鸿 齐月 赵福年 雷俊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223-232,共10页
为了明确未来气候变化对半干旱区春小麦生产的影响,了解增温条件下春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物质生产的响应特点以及光合产物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特征,利用开放式红外增温系统设置不同的温度梯度,即不增温(对照)、增温1和2℃,模拟田间增温对春... 为了明确未来气候变化对半干旱区春小麦生产的影响,了解增温条件下春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物质生产的响应特点以及光合产物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特征,利用开放式红外增温系统设置不同的温度梯度,即不增温(对照)、增温1和2℃,模拟田间增温对春小麦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增加,春小麦发育加快,全生育期明显缩短,增温1和2℃,比对照分别缩短7和11 d;从各器官干物质生产来看,相对于对照,在增温1、2℃处理下,叶干物质质量在三叶期分别增加了11.23%和27.49%,在拔节期及其以后分别平均降低了20.12%和30.83%。茎干物质质量在拔节期及其以前分别平均增加了17.30%和30.30%,拔节期以后分别平均降低了13.19%和22.09%。根干物质质量在孕穗期及其以前分别平均增加了10.26%和23.30%,孕穗期以后分别平均降低了15.79%和26.05%。穗干物质质量分别平均降低16.43%和29.00%;增温处理下春小麦物质生产随时间的响应规律主要是由净同化率的变化所致;从各器官干物质分配来看,与对照相比,增温1、2℃处理下,春小麦叶和穗干物质质量占全株干物质质量的比例在整个生育期分别平均下降了8.32%、12.01%和0.56%、3.40%,且增温幅度越大,下降的越多。增温1、2℃处理下,茎和根干物质质量占全株干物质质量的比例在整个生育期分别平均增加了3.92%、6.25%和3.86%、8.71%,且增温幅度越大,增加的越多。结果为中国半干旱区春小麦对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敏感性及适应性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温度 气候变化 增温 春小麦 生育期 物质生产与分配 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甘肃玛曲草原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杨兰芳 李宗义 王劲松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2008年第3期14-21,共8页
采用甘肃省玛曲县1967年至2005年的年降水、气温、大风、沙尘等气候资料和1997~2005年卫星数据资料(NOAA14-AVHRR和EOS—MODISD),分析了玛曲草原38年来的气候演变特征和近10年来的草地植被月及年与相同时相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 采用甘肃省玛曲县1967年至2005年的年降水、气温、大风、沙尘等气候资料和1997~2005年卫星数据资料(NOAA14-AVHRR和EOS—MODISD),分析了玛曲草原38年来的气候演变特征和近10年来的草地植被月及年与相同时相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玛曲在降水量减少、气温升高的气候条件下,大风沙尘天气却显著减少;秋季降水出现明显转型信号,从90年代中期转入连续增加;近10年中,草原植被1997~2001年逐年显著减少(除个别年份随年降水波动外),2000年最差,草原沙漠化占总面积的5%,退化面积高达45%;2001~2005年间牧草植被缓慢恢复,呈现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增加的变幅总体小于减少的变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曲 草原 气候变化趋势 遥感数据 生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水冬小麦气候条件与生产潜力开发程度变化动态 被引量:4
11
作者 胡利平 张华兰 +2 位作者 王润元 陈俊 安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7-272,共6页
对天水的渭北、河谷和关山区农业自然条件光温水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冬小麦实际和试验产量资料,对天水三个气候区冬小麦生产潜力开发程度、适宜开发程度和可开发程度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它们的年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天水地区和各气候分区... 对天水的渭北、河谷和关山区农业自然条件光温水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冬小麦实际和试验产量资料,对天水三个气候区冬小麦生产潜力开发程度、适宜开发程度和可开发程度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它们的年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天水地区和各气候分区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的90年代初开始出现剧烈的增暖,增暖后时段(1991-2006年)的平均值比增暖前(1969-1990年)均高0.8℃-0.9℃;降水量的减少主要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其中,渭北区减少幅度较大;冬小麦在渭北区、河谷区和关山区生产潜力适宜开发程度和可开发程度都较高,排序为渭北区〉河谷区〉关山区,长远看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以渭北、河谷区域表现突出;天水及各气候区潜力开发程度、潜力适宜开发程度和潜力可开发程度的年际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其大多数距平年际变化幅度,分别在-10%-10%、-15%-15%、-3%-3%之间波动;气候条件的变化对冬小麦生产潜力开发程度、适宜开发程度和可开发程度的年际变化影响十分明显,降水量的不足仍是限制冬小麦潜力适度开发的主要因子;提出了区域生产潜力适度开发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气候条件 生产潜力 开发程度 变化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9年来渭河上游主要气候因子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2
作者 姚小英 蒲金涌 +2 位作者 乔艳君 刘晓强 胡小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4期19636-19637,19721,共3页
渭河是影响陕西关中地区及甘肃东部工农业生产及人们生活的重要河流。为了探索近39年渭河上游主要气候变化特征,运用1971~2009年渭河上游流域11个气象站的资料,对气候因子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内降水呈下降趋势。温度以0.... 渭河是影响陕西关中地区及甘肃东部工农业生产及人们生活的重要河流。为了探索近39年渭河上游主要气候变化特征,运用1971~2009年渭河上游流域11个气象站的资料,对气候因子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内降水呈下降趋势。温度以0.3℃/10a趋势上升,冬、春季增温趋势为0.4℃/10a,夏、秋季增温趋势不明显。潜在蒸散近年呈逐年上升趋势。降水减少、温度升高、潜在蒸散加强将不利于上游流域内及下游生态系统健康运行,加剧水资源的短缺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上游 气候因子 变化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东部气候变化及冬小麦生长发育响应特征 被引量:16
13
作者 毛玉琴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57-262,共6页
分析发现1971年以来陇东黄土高原变暖特征明显,其中西峰半湿润塬区1971~2005年增温线性趋势0.0525℃/a,环县半干旱川区增温线性趋势0.0367℃/a,平凉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地区增温线性趋势0.0411℃/a。除了环县川区夏季增温不明显,其余各区... 分析发现1971年以来陇东黄土高原变暖特征明显,其中西峰半湿润塬区1971~2005年增温线性趋势0.0525℃/a,环县半干旱川区增温线性趋势0.0367℃/a,平凉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地区增温线性趋势0.0411℃/a。除了环县川区夏季增温不明显,其余各区域四季增温均比较显著,西峰塬区四季增温幅度最大,增温趋势最明显,平凉次之。增温表现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依次增强的趋势。西峰半湿润塬区年降水量呈减少的趋势,环县半干旱川区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处于半湿润和半干旱过渡带的平凉年降水量则没有明显变化,不同区域秋季降水量均呈现出减少的趋势。气候变暖对陇东不同气候区域冬小麦生态影响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停止生长期和乳熟期均没有明显变化,起身期提前趋势明显。不同之处体现在西峰播种期明显推迟,返青期明显提前,而环县和平凉播种期和返青期均没有明显变化;西峰、平凉分蘖期明显推迟,抽穗期明显提前,而环县分蘖期和抽穗期没有明显变化;西峰、环县成熟期显著提前,全生育期日数显著缩短,而平凉成熟期和全生育期日数则没有明显变化;另外,西峰、平凉冬前及早春分蘖减少,越冬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产量显著增高,西峰、环县灌浆期显著延长,成熟期显著缩短,环县越冬死亡率较高时段对应秋春季降水偏少时段,产量增幅不大,增产趋势不明显。综合分析认为,西峰半湿润塬区气候变暖特征最明显,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的生态影响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冬小麦 生态响应 陇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水旱作区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及其与冬小麦产量关系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卫民 蒲金涌 +1 位作者 姚晓红 袁伯顺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32,共4页
运用天水农业气象基本观测站试验田土壤湿度资料(1980~2005年)及冬小麦产量资料,分析了该地0~100cm土壤水分运行、变化规律及土壤水分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分时段对其影响程度进行了定量评述。结果显示:土壤贮水量的年变化呈... 运用天水农业气象基本观测站试验田土壤湿度资料(1980~2005年)及冬小麦产量资料,分析了该地0~100cm土壤水分运行、变化规律及土壤水分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分时段对其影响程度进行了定量评述。结果显示:土壤贮水量的年变化呈二次曲线,贮水量最低值出现在6月中旬;累计耗水量的年际变化呈logister曲线;贮水量与冬小麦产量相关最显著的时段在起身到孕穗阶段,4~5月0~100cm土壤含水量每增加10mm,产量增加18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变化 冬小麦 产量 天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上游气候因子变化特征及其与径流量的关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蒲金涌 张强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5-99,共5页
根据渭河上游渭源等12县(区)国家基本(一般)气象站1971—2008年逐月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风速等资料及北道水文站1971—2008年径流量资料,采用Mann—Kendall法、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了气候因子变化特征及与径流量的关... 根据渭河上游渭源等12县(区)国家基本(一般)气象站1971—2008年逐月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风速等资料及北道水文站1971—2008年径流量资料,采用Mann—Kendall法、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了气候因子变化特征及与径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自1971年以来,渭河上游气温以0.3℃/10a的倾向率上升,气温的突变年为1994年。降水量呈较明显的周期变化,突变点出现在1994年及2004年。潜在蒸散以23mm/10a倾向率增加,突变点出现在1993年。月径流量与降水量基本呈同步变化。年径流量以2.57×108 m3/10a倾向率减少,突变点出现在1991年。径流量与气温、潜在蒸散、降水量的相关性比较显著。气温升高,潜在蒸散增加,地表水支出增多;潜在蒸散加大,降水量减少,地表水收入减少,这是径流量减少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上游 气候因子 径流量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黄花菜越冬不同材料覆盖下的生长特性及气候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小利 段金省 +2 位作者 赵建厚 赵振昌 王艳玲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07-211,223,共6页
在分析陇东黄花菜的一般生长发育特性基础上,研究了黄花菜在越冬期不同材料覆盖(地膜覆盖、秸秆覆盖)下的生长特性和增温保墒效应。结果表明,采取越冬覆盖措施具有明显的增温保墒效应,其中地膜覆盖可有效提高土壤温度,降低土壤水分在黄... 在分析陇东黄花菜的一般生长发育特性基础上,研究了黄花菜在越冬期不同材料覆盖(地膜覆盖、秸秆覆盖)下的生长特性和增温保墒效应。结果表明,采取越冬覆盖措施具有明显的增温保墒效应,其中地膜覆盖可有效提高土壤温度,降低土壤水分在黄花菜非生长季无效消耗,加快黄花菜发育进程,黄花菜长势较好,但产量低成本高;而秸秆覆盖可有效抑制春季土壤温度过快回升,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延长黄花菜采摘期,产量高成本低。在陇东地区黄花菜栽培中应推广秸秆覆盖技术,减少传统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菜 越冬覆盖 材料 地膜覆盖 秸秆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5a陇东玉米生长期辐热积动态变化及与干物质累积量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姚小英 蒲金涌 +1 位作者 王位泰 姚茹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43-247,共5页
利用甘肃省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1994-2008年玉米试验田观测资料及同期西峰国家基准气候站气象资料,建立了基于玉米生长发育期温度适宜性评价光能利用率的辐热积计算方法,分析了试验年份内光照、温度的分布特征及辐热积对玉米生长发育及... 利用甘肃省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1994-2008年玉米试验田观测资料及同期西峰国家基准气候站气象资料,建立了基于玉米生长发育期温度适宜性评价光能利用率的辐热积计算方法,分析了试验年份内光照、温度的分布特征及辐热积对玉米生长发育及各组织器官干物质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陇东玉米生长期的积温呈逐年增加趋势,太阳辐射呈逐年减少趋势。各年份间全生育期内辐热积变化不大,但出苗期-三叶期及乳熟期-成熟期的辐热积差异较大。七叶期-拔节期、抽雄期-乳熟期及出苗期-三叶期的温度适宜性最好,太阳辐射的利用率较高;拔节期-抽雄期、乳熟期-成熟期太阳辐射利用率较低。拔节期-抽雄期的辐热积与同期叶片干物重、乳熟期-成熟期辐热积与同期茎干物重、抽雄期-乳熟期辐热积与同期穗干物重相关性均通过了信度为0.1的假设检验。这些时段的辐热积是影响玉米植株主要组成组织器官干物质累积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辐热积 干物重 陇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水地区粮食生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18
作者 胡利平 贾效忠 +2 位作者 杭波 汪鸿滨 张浩良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3期16286-16288,16317,共4页
收集1978~2010年天水市7个县(区)农业生产资料和气象站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应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方法将粮食产量分解为气候产量和经济产量,然后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粮食产量、气候影响程度指数、≥10℃积温、生长季降水的年际变... 收集1978~2010年天水市7个县(区)农业生产资料和气象站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应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方法将粮食产量分解为气候产量和经济产量,然后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粮食产量、气候影响程度指数、≥10℃积温、生长季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33年间天水粮食产量呈稳步增加趋势;气候变化为温度上升、降水减少趋势,≥10℃积温、降水大约在1993年出现明显上升和下降转折点;气候变暖对粮食生产有利,降水减少对粮食生产不利;33年间气候影响程度总体趋势增大,且年际差异明显,1993年之前积温、降水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为正贡献,1994~2000年积温增多、降水减少对粮食产量为负贡献,2000年之后为正贡献。≥10℃积温、生长季降水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以积温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粮食产量 响应 天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2种标准化干旱指数分析秦皇岛近50年干旱状况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铭 张雪洋 +1 位作者 包玉龙 赵福年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6-251,共6页
为了分析SPEI是否相对于SPI更适合于气候变暖背景下秦皇岛的干旱监测与评估,为更精确地诊断该区干旱发生状况提供依据,以河北秦皇岛1964—2014年逐日降水及温度资料为基础,分析比较标准化降水指标(SPI)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标(SPEI)对秦... 为了分析SPEI是否相对于SPI更适合于气候变暖背景下秦皇岛的干旱监测与评估,为更精确地诊断该区干旱发生状况提供依据,以河北秦皇岛1964—2014年逐日降水及温度资料为基础,分析比较标准化降水指标(SPI)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标(SPEI)对秦皇岛干旱监测的差异及秦皇岛地区近50年干旱变化趋势。结果表明:50年来秦皇岛干旱发生的频次逐渐增多,且干旱程度也较过去有所加重,春季、夏季、冬季呈干旱化趋势,秋季呈增湿趋势;两个指数在同一季节指示的干湿状况演变趋势是一样的;1989年以前,秦皇岛市气温距平值基本为负值,在这期间SPI与SPEI数值变动趋势较为一致且在发生干旱的年份SPI与SPEI数值之间差异不大,但在1989年以后,随着秦皇岛市气温距平值由负转为连续多年正值,两个指数差异增大,SPEI在监测到干旱发生时,干旱程度较SPI监测的结果更重也更接近实际情况,所以得出SPEI更能有效地反映出全球变暖背景下秦皇岛干旱发生发展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标准化降水指标(SPI)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标(SPEI) 秦皇岛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根系生长特征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蒲金涌 姚晓红 +1 位作者 汪丽萍 袁雅萍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43-47,共5页
根据2003—2004年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清水县气象站紫花苜蓿Medicage sativa2年栽培试验资料,分析了紫花苜蓿的根系生长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生育期所需用的气象资源与建植时间长短有关,建植1年的植株在播... 根据2003—2004年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清水县气象站紫花苜蓿Medicage sativa2年栽培试验资料,分析了紫花苜蓿的根系生长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生育期所需用的气象资源与建植时间长短有关,建植1年的植株在播种一结荚期需用的光照、热量资源都高于建植2年的植株;结荚期以后,建植1年的植株生长速度加快,生育期时间缩短,需用的气象资源接近或少于建植2年的植株。根系的伸长速度与地上枝叶的生长速度关系密切,生长最快的时段是在地上枝叶停止生长或生长缓慢的冬、秋季节.最缓慢的时期是分枝到刈割的枝叶旺盛生长期。根系生物量与10cm地温≥0℃积温呈非线性关系,在积温≥3500℃后生物量开始迅速增长;根系的含水量在10cm土层地温≥0℃积温达到1580~1815℃及5344~5941℃时达到最大。在相同的时段内,紫花苜蓿的土壤水分利用能力远强于粮食作物,其100cm土层内的水分累积消耗量比麦田偏高30%,地下土壤干层迹线比麦田深40cm,持续的时间比麦田长约120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根系 生长特征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