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定西市为例 被引量:24
1
作者 齐月 王鹤龄 +2 位作者 张凯 王润元 雷俊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13-1321,共9页
气象因子是影响春小麦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60-2016年甘肃省定西市气象观测资料和1986-2016年春小麦试验资料,研究气候变化对春小麦生长和产... 气象因子是影响春小麦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60-2016年甘肃省定西市气象观测资料和1986-2016年春小麦试验资料,研究气候变化对春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分析春小麦各发育期的变化,探讨影响春小麦生长和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为春小麦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保障。结果表明:近57年春小麦生育期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在1997年发生突变;1960-1997年之前春小麦生育期降水呈减少趋势,之后呈增加趋势,但整体上呈增加趋势;日照时数和≥0℃积温呈增加的趋势。春小麦生长日数年际波动较大,整体呈缩短趋势,春小麦播种到出苗期、抽穗期到开花期和乳熟期到成熟期生长天数减少导致了春小麦全生育期生长日数缩短。近31年春小麦产量呈增加趋势,不孕小穗数和成穗率呈减少趋势,穗粒数和千粒重呈增加趋势。降水是影响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黄土高原 半干旱区 春小麦 生长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2070—2099年中国潜在植被及其敏感性 被引量:16
2
作者 车彦军 赵军 +2 位作者 张明军 王圣杰 齐月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885-2895,共11页
潜在植被作为当前气候条件、无人类干扰下,所能发育演替形成的最稳定、最成熟的一种顶极植被类型,能够反映立地植被发展的趋势。潜在植被的研究有助于人类了解植被与气候系统的作用机制,可为区域植被恢复工程和生态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潜在植被作为当前气候条件、无人类干扰下,所能发育演替形成的最稳定、最成熟的一种顶极植被类型,能够反映立地植被发展的趋势。潜在植被的研究有助于人类了解植被与气候系统的作用机制,可为区域植被恢复工程和生态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基于综合顺序分类系统,利用A1B、A2及B1情景下2070—2099年气象数据对中国潜在植被进行了模拟,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分析了未来中国潜在植被的空间分布和潜在植被对不同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不同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潜在植被分布的规律具有相似性,但潜在植被类在总数和各情景下分布的面积存在差异性;(2)比较发现,中国的气候条件在20世纪和21世纪均不适宜炎热极干热带荒漠类(ⅦA)的发育;(3)中国潜在植被在3种气候变化情景下表现为敏感性的区域占到国土总面积的64.10%,在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及青藏地区不同自然区敏感性地区所占各区的比例不同,分别为68.20%、70.82%、49.94%及66.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植被 敏感性 综合顺序分类系统(CSCS) 情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春小麦需水关键期叶水势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杜昊霖 王鹤龄 +4 位作者 张凯 陈斐 王润元 孙旭映 黄鹏程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30-237,共8页
为揭示春小麦叶水势对水分胁迫的响应规律,在甘肃省定西干旱气象与生态环境试验站对春小麦在拔节~抽穗期进行水分胁迫试验,研究不同水分胁迫下春小麦叶水势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强,春小麦叶... 为揭示春小麦叶水势对水分胁迫的响应规律,在甘肃省定西干旱气象与生态环境试验站对春小麦在拔节~抽穗期进行水分胁迫试验,研究不同水分胁迫下春小麦叶水势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强,春小麦叶水势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且不同水分胁迫下叶水势均表现为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春小麦叶水势对土壤体积含水率存在阈值反应,当土壤体积含水率>11.5%时,叶水势随土壤体积含水率发生正相关变化;当土壤体积含水率<11.5%则发生负相关变化。在众多环境因子中,大气相对湿度、大气水势与春小麦叶水势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通径分析表明,影响轻旱处理下叶水势最强的因子是大气相对湿度,且大气相对湿度为51.87±0.03%时可作为轻旱处理下叶水势发生变化的临界阈值;中旱和重旱处理下影响叶水势的最强因子是大气水势,大气水势为-99.22±8.63 MPa时可作为中旱和重旱处理下叶水势发生变化的临界阈值。该研究为减轻春小麦受旱程度、维持春小麦正常生长及时补充水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水势 干旱胁迫 环境因子 春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东部近546年干旱事件特征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王芝兰 奚立宗 +1 位作者 李耀辉 董安祥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2-85,共14页
以西北地区东部的17个代表站1470-2008年的旱涝等级资料和1958-2015年5-9月气象站降水量数据为基础,建立了546年中国西北地区东部旱涝等级序列,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滑动t检验等统计方法,对其干湿演变规律进行分析,详细讨论了546年极... 以西北地区东部的17个代表站1470-2008年的旱涝等级资料和1958-2015年5-9月气象站降水量数据为基础,建立了546年中国西北地区东部旱涝等级序列,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滑动t检验等统计方法,对其干湿演变规律进行分析,详细讨论了546年极端干旱事件及干旱持续性特征.结果表明:旱涝等级资料能够较好地反映西北地区东部干旱变化的时、空特征;在百年尺度上,20世纪发生旱、偏旱最为频繁,且高值区位于宁夏及陕北;干旱尺度因子的空间分布表明宁夏东部及陕北地区的干旱持续性相对较强,陇南及陕西南部地区的干旱持续性较差;空间范围较大且强度较大的重大干旱事件对干旱的持续发生起重要作用,历史上发生在1470-1500年和1910-1940年的两次西北地区东部百年甚至两百年一遇的极端干旱事件,对该地区干旱持续性的影响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时间序列 干旱持续性 西北地区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遥感干旱指数在内蒙古东部干旱监测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曲学斌 吴昊 +2 位作者 越昆 刘朋涛 李翕然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1-88,共8页
内蒙古东部是干旱灾害的高发区,对遥感干旱监测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为研究不同遥感干旱指数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适用性,利用2016和2017年4月下旬至9月下旬内蒙古东部地区MODIS数据,计算出温度状态指数(temperature condition index,TCI... 内蒙古东部是干旱灾害的高发区,对遥感干旱监测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为研究不同遥感干旱指数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适用性,利用2016和2017年4月下旬至9月下旬内蒙古东部地区MODIS数据,计算出温度状态指数(temperature condition index,TCI)、植被状态指数(vegetation condition index,VCI)、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 ature vegetation dryness index,TVDI)和植被供水指数(vegetation supply water index,VSWI)4种常用遥感干旱指数,并将其与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MCI)和土壤相对湿度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受牧草返青期波动影响,生长季初期TCI和VCI对遥感干旱监测结果偏差较大,生长季中、后期各遥感干旱指数对干旱的描述基本一致。VCI与MCI和土壤相对湿度的相关性最高。MCI与VCI和VSWI在中、低覆盖度草原的一致性较高,而MCI与TCI在中、高覆盖度草原的一致性较高。结合各遥感干旱指数特点,建议内蒙古东部在生长季初期首选VSWI进行遥感干旱监测,而在生长季中、后期选择VCI或TCI进行遥感干旱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遥感 干旱指数 内蒙古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变化对灌溉春小麦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杨华 丁文魁 +1 位作者 王鹤龄 蒋菊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7-214,共8页
应用甘肃省武威荒漠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19年灌溉春小麦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分析、Cubic函数等方法,分析了近39年气候变化对灌溉春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951—2019年该地区气候变化呈现暖湿化趋势,气温、降... 应用甘肃省武威荒漠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19年灌溉春小麦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分析、Cubic函数等方法,分析了近39年气候变化对灌溉春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951—2019年该地区气候变化呈现暖湿化趋势,气温、降水量变化的线性倾向率分别为0.326℃·10a^-1、5.694 mm·10a^-1;灌溉春小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表现在春季发育期每10 a延后0~1 d,夏季发育期每10 a提前1~2 d,生育期每10 a缩短2~3 d,产量每10 a增加500~550 kg·hm^-2·10a^-1;相关分析显示,气温对灌溉春小麦生长的影响程度高于降水量、日照时数和≥0℃活动积温;在灌溉春小麦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其阶段生长和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完全一致,气候变化使该地区播种~三叶期的营养生长阶段延长,拔节~成熟期的生殖生长阶段缩短,全生长期缩短;拔节~抽穗期气温增加对灌溉春小麦产量增加有极显著的正效应(相关系数R=0.431),播种~成熟期气温增加对灌溉春小麦产量增加有显著的正效应(相关系数R=0.354)。气候暖湿化使河西走廊地区热量资源丰富,提高了作物增产潜力,但也使得病虫害加剧,防控难度加大。该地区灌溉春小麦生长变化是作物响应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共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气候变化 气温 春小麦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草原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9
7
作者 于静 高亚敏 付铭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2-90,共9页
利用2000~2019年4~9月(生长季)MODIS 13Q1的16d合成NDVI数据集与同期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相对年际变化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以及相关分析法对科尔沁草原NDVI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近20a科尔沁... 利用2000~2019年4~9月(生长季)MODIS 13Q1的16d合成NDVI数据集与同期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相对年际变化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以及相关分析法对科尔沁草原NDVI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近20a科尔沁草原年均NDVI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主要呈现西中部低,西北部高以及南部较高的空间分布格局;2)2000~2019年科尔沁草原NDVI值以0.045/10a的变化倾向率增加,增加显著的面积占科尔沁草原总面积的68.1%;同时,Mann-Kendall突变检验显示科尔沁草原NDVI在2011年后出现了突变性的上升,增加约0.017;3)科尔沁草原NDVI与气温呈现弱负相关关系,与降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对偏相关统计分析得到,NDVI与气温呈负相关的区域约占科尔沁草原总面积的59.03%;与降水呈正相关的区域约占科尔沁草原总面积的96.89%,表明降水对科尔沁草原NDVI的贡献率大于气温的影响。通过构建驱动机制,科尔沁草原生长季NDVI变化总体上受气温降水的共同驱动影响,共同驱动面积约占科尔沁草原总面积的78.6%,其中共同强驱动面积占5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时空变化 气候响应 科尔沁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BLE陆面模式的干旱监测及其对典型干旱事件的效果检验 被引量:7
8
作者 李耀辉 张良 +1 位作者 张虎强 蒲朝霞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05-1018,共14页
应用CRU(Climate Research Unit)资料和SRB(Surface Radiation Budget)资料对NCEP I(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资料进行订正,生成时间步长为逐6 h的强迫资料,用来驱动陆面模式CABLE(Community Atmosphere Biospher... 应用CRU(Climate Research Unit)资料和SRB(Surface Radiation Budget)资料对NCEP I(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资料进行订正,生成时间步长为逐6 h的强迫资料,用来驱动陆面模式CABLE(Community Atmosphere Biosphere Land Exchange model)。之后,将逐6 h的模拟结果处理为周平均、旬平均和月平均值,并利用百分位数方法来判断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旱特征。并以20012002年河南和2009 2011年贵州安顺两地的典型干旱事件为例,通过与观测资料、K指数和CI指数比较,检验模式模拟干旱的能力。结果表明,模式对典型干旱事件具有较好的监测能力,能够有效反映典型干旱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干旱严重程度。但是,模式监测的土壤湿度旱情滞后于表征气象干旱的K指数和CI指数。同时,由于模式和强迫资料空间分辨率的影响,对于较小区域干旱事件判别能力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BLE陆面模式 干旱监测 土壤湿度 百分位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察布市草原景区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海英 安莉娟 +4 位作者 代海燕 李瑞青 李多 李忆平 皇彦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81-2189,共9页
为全面了解草原地区旅游气象环境和气候资源状况,基于乌兰察布市草原景区常规气象观测站点资料,在温湿指数、风寒指数、着衣指数基础上构建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计算逐年各旬旅游气候舒适度指数,划分草原景区旅游气候舒适度等级,分... 为全面了解草原地区旅游气象环境和气候资源状况,基于乌兰察布市草原景区常规气象观测站点资料,在温湿指数、风寒指数、着衣指数基础上构建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计算逐年各旬旅游气候舒适度指数,划分草原景区旅游气候舒适度等级,分析草原景区旅游气候适宜性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温湿指数、风寒指数5月中下旬至9月中下旬均表现为舒适等级,着衣指数6月-8月表现为舒适等级;乌兰察布市草原景区舒适期主要分布在5月中旬至9月上旬,而辉腾锡勒草原旅游区舒适期仅在6月-8月,舒适期最短;夏季旅游舒适度高,为舒适期,冬季舒适度低,为不舒适期。全年旅游气候舒适度呈现倒“U”型,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期间北部比南部气候更舒适,更适宜避暑旅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湿指数 风寒指数 着衣指数 气候舒适度 乌兰察布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四类典型下垫面能量分配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任雪塬 张强 +2 位作者 岳平 杨金虎 闫昕旸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9-122,共14页
中国北方疆域辽阔,多种植被类型交错分布,陆面过程较为复杂。研究该区域地表能量平衡及分配过程,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其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及气候变化。本文使用"中国北方协同观测实验"观测资料,选取中国北方四种植被类型——高寒... 中国北方疆域辽阔,多种植被类型交错分布,陆面过程较为复杂。研究该区域地表能量平衡及分配过程,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其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及气候变化。本文使用"中国北方协同观测实验"观测资料,选取中国北方四种植被类型——高寒草甸、荒漠草地、玉米农田及半干旱草地,在深入认识地表能量分配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环境因子对能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四类典型下垫面能量闭合度在71%~91%,其中半干旱草地最大,玉米农田最小。从各能量分量与净辐射的比率来看,荒漠草地、半干旱草地净辐射主要通过感热形式加热大气,感热通量占净辐射的百分比分别为29%和36%;高寒草甸、玉米农田潜热通量占主导地位,其值分别占净辐射的42%和37%。影响各下垫面水热综合参数Bowen比的气象因子中,半干旱草地受地-气温差(R2=0.64)和饱和水汽压差(R2=0.56)的影响;玉米农田则主要受地-气温差(R2=0.52)的影响;荒漠草地地-气温差(R2=0.37)和平均风速(R2=0.23)是其主要影响因子。Bowen比与NDVI之间存在显著的指数关系(R2=0.74),且随NDVI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平衡 湍流通量 环境因子 典型下垫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麦98对播种期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6
11
作者 任三学 赵花荣 +3 位作者 周广胜 齐月 田晓丽 耿金剑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2-372,共11页
播种期调整被广泛用于作物适应气候变化,但播种期调整对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仍需探讨。基于2017—2022年华北平原北部冬小麦郯麦98的播种期调整大田试验资料,分析播种期变化对郯麦98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品质影响。结果表明:播种... 播种期调整被广泛用于作物适应气候变化,但播种期调整对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仍需探讨。基于2017—2022年华北平原北部冬小麦郯麦98的播种期调整大田试验资料,分析播种期变化对郯麦98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品质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推迟使郯麦98的生长季缩短、有效穗数和籽粒产量减少,9月30日—10月30日播种期的籽粒产量减少率达569.71 kg·hm^(-2)·(10 d)^(-1),但对穗粒数、穗粒重无显著影响。播种期推迟还影响郯麦98成熟期地上干物质分配,茎秆随播种期推迟呈减少趋势,为2.44%·(10 d)^(-1);而穗部呈增加趋势,为2.44%·(10 d)^(-1)。播种期变化对郯麦98的叶片光合特性和籽粒品质影响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华北平原北部冬小麦播种期调整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麦98 播种期 发育期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内禀水分利用效率变化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福年 杨红燕 +5 位作者 王润元 张凯 齐月 陈斐 王鹤龄 赵鸿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873-1881,共9页
为探究不同作物类型内禀水分利用效率(IWUE)之间的区别及其环境影响因素,本研究以春玉米科河28和春小麦定西新24为试验材料,通过桶栽和小区试验,设置水分充足和干旱胁迫2个处理,观测玉米、小麦在不同水分和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叶片光合生... 为探究不同作物类型内禀水分利用效率(IWUE)之间的区别及其环境影响因素,本研究以春玉米科河28和春小麦定西新24为试验材料,通过桶栽和小区试验,设置水分充足和干旱胁迫2个处理,观测玉米、小麦在不同水分和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叶片光合生理过程并收集文献资料,分析比较C3和C4作物之间,以及不同环境条件下相同作物IWUE的变化特征及气孔导度模型斜率。结果表明,C4作物玉米较C3作物小麦具有更高的IWUE;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小麦IWUE较低,而不利的环境条件下,小麦倾向于提高IWUE;生长在湿润区的C3作物IWUE较低,而半干旱区的C3作物IWUE较高;小麦的气孔导度模型斜率高于玉米,同时不利的环境条件及干燥的气候条件下,作物倾向于降低气孔导度模型斜率。综上,作物气孔调节方式具有优化利用水分的功能,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作物的水分利用方式倾向于保守,从而在较小的水分消耗下,获得最大的产出。本研究结果为区域作物品种选择及布局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速率 干旱半干旱区 水分利用效率 气孔导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春玉米灾损风险评估 被引量:2
13
作者 齐月 阳伏林 +2 位作者 姚玉璧 王润元 房世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52-358,共7页
干旱是影响西北地区春玉米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应用甘肃省1980—2011年71个县(市)的春玉米播种面积和总产量资料,以风险理论为基础,采用风险评估技术方法,探讨了甘肃省县、市春玉米产量在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波动和减产的风险水平,通过正... 干旱是影响西北地区春玉米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应用甘肃省1980—2011年71个县(市)的春玉米播种面积和总产量资料,以风险理论为基础,采用风险评估技术方法,探讨了甘肃省县、市春玉米产量在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波动和减产的风险水平,通过正态分布判别和偏态分布正态化,研究了西北地区春玉米不同年型减产率变化特征,分析了甘肃省玉米产量灾害风险的空间分布规律,以期为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不同等级风险区域呈整体上分散、小面积连片的特点,河西地区减产率最高,其次为陇中地区。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陇东地区的东部,较高风险区分布在陇中、陇东大部分地区,河西地区通过灌溉可有效缓解旱灾,风险较低。不同减产率等级下风险分析可为春玉米产量风险预测及抗灾减损、农业保险指数制定和农业保险赔付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干旱 减产率 风险概率 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变化对陇东地区玉米不同器官生长率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谋草 张俊林 +3 位作者 赵玉娟 张可心 周忠文 车向军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13期84-90,共7页
为探讨玉米不同发育期间温度因子对玉米各器官生长率和产量的影响,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观测的玉米生长率和产量资料与温度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叶、叶鞘和茎生长率曲线随发育期呈二次函数关系,抽雄期前后生长率达... 为探讨玉米不同发育期间温度因子对玉米各器官生长率和产量的影响,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观测的玉米生长率和产量资料与温度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叶、叶鞘和茎生长率曲线随发育期呈二次函数关系,抽雄期前后生长率达最大值;穗生长率曲线以0.434 g/(m 2·d)随发育期呈直线递增。七叶期叶生长率与气候产量呈负相关关系,拔节期叶、乳熟期叶和叶鞘生长率与气候产量呈正相关关系,拔节期茎生长率、乳熟期穗生长率与气候产量呈正相关关系,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不同发育期间温度因子对各器官生长率贡献不同。出苗期—三叶期温度因子与七叶期叶、叶鞘生长率呈正相关关系,与拔节期叶鞘生长率呈负相关关系,三叶期—七叶期温度因子与乳熟期叶生长率和拔节期茎生长率呈负相关关系,拔节期—抽雄期温度因子与乳熟期茎生长率呈负相关关系,七叶期—拔节期平均气温与成熟期穗生长率呈正相关关系,抽雄期—乳熟期平均最低气温与乳熟期穗生长率呈正相关关系,抽雄期—乳熟期平均最高、最低气温与成熟期穗生长率呈负相关关系,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不同发育期温度因子与气候产量呈负相关关系,拔节期—抽雄期平均气温、最高气温与气候产量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影响玉米气候产量的主要因子是玉米各器官生长率及拔节至抽雄期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因此,选择生长率和拔节期至抽雄期温度因子建立气候产量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生长率 气候产量 陇东地区 发育期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渍胁迫对夏玉米根冠比及籽粒灌浆源库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花荣 张玲 +2 位作者 齐月 杨超 胡丽丽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2-798,共17页
利用河北固城站电动防雨棚,遮去自然降水,人工控制灌水形成土壤渍水、高湿、干旱和对照,夏玉米开花后通过测定籽粒灌浆进程和地上生物量以及产量构成要素、根冠结构和根冠比等,探究不受阴雨和低温胁迫影响下的土壤旱、渍胁迫对夏玉米籽... 利用河北固城站电动防雨棚,遮去自然降水,人工控制灌水形成土壤渍水、高湿、干旱和对照,夏玉米开花后通过测定籽粒灌浆进程和地上生物量以及产量构成要素、根冠结构和根冠比等,探究不受阴雨和低温胁迫影响下的土壤旱、渍胁迫对夏玉米籽粒灌浆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分析夏玉米籽粒灌浆干物质的源库关系,结果表明:夏玉米籽粒灌浆对旱、渍胁迫的响应不同,渍水时灌浆持续日数延长,较对照延长7~8 d,重旱时缩短,较对照缩短5~6 d;对于平均灌浆速率,高湿最大,较对照偏大9.19%~9.85%,重旱最小,较对照偏小24.80%~25.26%,中度旱次小,较对照偏小6.89%~7.45%。旱、渍胁迫对夏玉米产量形成都有负效应:渍水、高湿减产率为1.83%~8.43%,干旱处理减产率为32.73%~81.96%,重旱近乎绝收,干旱危害程度比渍水、高湿影响大得多。旱、渍胁迫对夏玉米灌浆期穗位叶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不同,净光合速率(Pn)渍水比对照偏高0.91%~9.10%,高湿比对照偏低1.75%~9.13%;干旱比对照显著偏低,中度旱偏低55.76%~59.08%,重旱偏低92.16%~92.75%。夏玉米籽粒灌浆的干物质主要来源于灌浆期绿叶等光合作用形成的光合产物,成熟期地上干物质籽粒分配率减少,收获期秸秆存量大,导致收获指数降低。干旱胁迫刺激、诱导玉米根系增生须根,须根重增加显著,导致其根冠比提高,尤其重旱较渍水、高湿和对照提高近10倍以上,揭示出玉米根系尤其须根系对土壤水分逆境胁迫的应急响应生理调节机制和适应逆境条件的生存机理。实际生产管理中可利用土壤干湿交替变化刺激、诱发根系生长发育,提升优化根冠结构。研究结果为评估旱、涝灾害对北方旱区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根冠比 灌浆速率 渍水 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期灌水对冬小麦干热风的防御效应 被引量:7
16
作者 赵花荣 任三学 +1 位作者 齐月 田晓丽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8-65,共8页
灾前灌水是防御灾害发生的有效措施,为掌握灌水的关键发育期及适宜灌水量,在防雨棚和自然大田进行冬小麦抽穗期、开花期、灌浆初期灌水试验。结果表明:在开花期,灌水100、150 mm自然大田干热风穗的发生率比遮雨棚降低31.77%、32.85%,而... 灾前灌水是防御灾害发生的有效措施,为掌握灌水的关键发育期及适宜灌水量,在防雨棚和自然大田进行冬小麦抽穗期、开花期、灌浆初期灌水试验。结果表明:在开花期,灌水100、150 mm自然大田干热风穗的发生率比遮雨棚降低31.77%、32.85%,而穗粒重自然大田比防雨棚提高12.25%、5.45%;无论开花期还是抽穗~灌浆初期,灌水处理的千粒重均比对照大,防雨棚中随灌水时间推后千粒重逐渐增大,而自然大田以开花期灌水千粒重最大,为47.664 g。灌水100、150 mm处理,灌水效率自然大田均比防雨棚高,且均以开花期灌水效率最高,为4.110 g·m^-2 ·mm ^-1 ,防雨棚灌水150 mm比灌水100 mm高约0.2 g·m ^-2 ·mm^-1 ,而自然大田受自然降水补给调节土壤水分,灌水150 mm比灌水100 mm低0.565~1.301 g·m ^-2 ·mm ^-1 。灌水对干热风防御效应效果自然大田较防雨棚更为显著,且以开花期灌水效应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干热风 灌水时间 灌水量 灌水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草地MODIS LST产品真实性检验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玮 王丽娟 +3 位作者 孙伍红 戴昂 胡蝶 郭铌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20年第12期2444-2456,共13页
利用祁连山自动站实测地表温度数据,对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日产品(MOD/MYD11A1)进行真实性检验和对比分析,评价不同下垫面上MODIS LST标... 利用祁连山自动站实测地表温度数据,对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日产品(MOD/MYD11A1)进行真实性检验和对比分析,评价不同下垫面上MODIS LST标准产品的空间适应性,订正由地表类型变化而引起MODIS LST产品的误差。结果表明,在祁连山西段海拔相对较低的荒漠草地上,MOD11A1 LST产品与实测地表温度数据具有较高的空间一致性,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较低,分别为1.62和3.88℃;在祁连山海拔相对较高的东段山地草甸和中段高寒草地上,MYD11A1 LST产品精度较高,平均误差为2.02和3.72℃,均方根误差为5.12和6.92℃。在祁连山地区,MODIS LST产品精度不仅受地表类型的影响,同时还受植被覆盖度和海拔高度的影响。在海拔相对较高的祁连山东段山地草甸和中段高寒草地区,由于地表升温速度慢,植被盖度较高,MOD11A1 LST产品的精度较低,且高估了该地区的实际地表温度,均方根误差在5.12℃以上。通过误差订正可有效提高MODIS LST产品在祁连山山地草甸、高寒草地和荒漠草地上的精度,均方根误差分别降低了1.29、2.66和0.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MODIS 地表温度 精度评价 适应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遥感资料估算高原地表潜热通量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丽娟 郭铌 杨扬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9-124,129,共7页
利用2014年夏季青藏高原9个观测站的实测资料,首先分析了夏季高原地区的湍流输送特征,并对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地表潜热产品在高原地区的适用性进行检验,进一步在潜热模型中引入MODIS昼夜地表温度来... 利用2014年夏季青藏高原9个观测站的实测资料,首先分析了夏季高原地区的湍流输送特征,并对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地表潜热产品在高原地区的适用性进行检验,进一步在潜热模型中引入MODIS昼夜地表温度来估算研究区的地表潜热,并将估算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下垫面以裸土/稀疏植被为主的阿里站能量输送以感热为主,其他观测站的湍流输送则以潜热输送为主;MODIS潜热产品在高原各地区的适用性存在差异,产品在高原东部偏东地区适用性较好,其他地区适用性较差,且高原西部的潜热有效数据大量缺失;而新提出的方法不仅可以弥补高原西部地表潜热的缺失,还可以提高地表潜热的估算精度,估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相关系数达到0.77,均方根误差仅为29.8 W/m2,相对误差为35.59%;模型给出的高原地区地表潜热区域分布特征与高原的地表覆盖类型吻合较好,说明模型给出的高原地表潜热分布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表潜热 MODIS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水域结冰厚度预报模型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洪兰 张俊国 +2 位作者 阙龙凯 郑学金 保佳志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32-837,共6页
利用2011年12月2012年3月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水域结冰厚度观测资料和张掖观象台的气温、地温等资料,借助BP神经网络可以逼近任意非线性函数的能力和特点,构建了用于短期预报水域结冰厚度的模型,并验证该模型的预报效果。结果表明,BP神经... 利用2011年12月2012年3月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水域结冰厚度观测资料和张掖观象台的气温、地温等资料,借助BP神经网络可以逼近任意非线性函数的能力和特点,构建了用于短期预报水域结冰厚度的模型,并验证该模型的预报效果。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预报模型能够对水域结冰厚度进行有效的短期预报,该结冰厚度的预报模型对结冰厚度的预报效果较理想。流动水域结冰厚度预报历史拟合率高达96.8%,模型试报准确率为85.7%;静止水域结冰厚度预测历史拟合率达87.8%,模型试报准确率为80.0%,其性能指标符合实际要求,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域 BP神经网络 预报模型 结冰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