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土壤热通量的陆面过程与卫星遥感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坤 刘永强 +3 位作者 阿依尼格尔·亚力坤 刘宗会 聂泽鑫 李火青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20期256-264,共9页
利用Noah陆面模型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站土壤热通量进行了模拟,采用SMAP卫星地表土壤热通量数据及风云2号FY-2G卫星陆表温度数据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站地表土壤热通量进行估算。结果说明:(1)Noah陆面模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 利用Noah陆面模型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站土壤热通量进行了模拟,采用SMAP卫星地表土壤热通量数据及风云2号FY-2G卫星陆表温度数据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站地表土壤热通量进行估算。结果说明:(1)Noah陆面模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模拟土壤热通量精度较高,决定系数R 2为0.972,能够反映塔中站土壤热通量的变化情况;(2)SMAP卫星地表土壤热通量数据与塔中站的实测值变化相位基本相同,决定系数R 2为0.855;(3)FY-2G卫星数据反演的地表土壤热通量和实测值相关性较高,决定系数R 2为0.921。Noah陆面模型模拟塔中站土壤热通量精度较高,具有一定适用性;SMAP、FY-2G卫星估算塔中站地表土壤热通量具有一定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 土壤热通量 Noah SMAP FY-2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远弘 吴新萍 +2 位作者 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 刘凯露 刘永强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5期152-159,共8页
地表温度(LST)是重要的气候变量之一,是陆面过程地-气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参数。研究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2017年观测数据,分析该地区地表温度年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沙漠腹地地表温度季节变化明显,昼夜温度变化波动幅度大,年内日均... 地表温度(LST)是重要的气候变量之一,是陆面过程地-气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参数。研究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2017年观测数据,分析该地区地表温度年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沙漠腹地地表温度季节变化明显,昼夜温度变化波动幅度大,年内日均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最低值出现在1月,四季的日内温度变化特征基本一致,日最低温均出现在当地时间6:00,最高温出现在13:00。利用实测值验证了CLDAS地表温度产品在沙漠地区的适用性,在四类不同天气下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晴天相关系数可达0.99,故利用CLDAS产品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区域晴天的地表温度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和研究。整个沙漠区域的昼夜温差比沙漠周围的绿洲高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 地表温度 CLD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漠气象若干问题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3
作者 霍文 智协飞 +6 位作者 杨莲梅 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 周成龙 杨帆 杨兴华 孟露 何清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69-480,共12页
沙漠占据地球陆地面积的1/4,沙漠天气和气候对全球生态、环境及气候等的影响一直都受到社会各界极大关注。本文参考国内外有关沙漠气象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简要回顾了沙漠气象学的国内外发展历史,并从沙漠表层物理特性研究、沙漠天气与... 沙漠占据地球陆地面积的1/4,沙漠天气和气候对全球生态、环境及气候等的影响一直都受到社会各界极大关注。本文参考国内外有关沙漠气象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简要回顾了沙漠气象学的国内外发展历史,并从沙漠表层物理特性研究、沙漠天气与边界层研究、沙漠气候研究、沙漠影响区域及全球环境研究等多个方面阐述了沙漠气象学的研究进展。最后对沙漠气象学研究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气象 沙漠天气 沙漠边界层 沙漠气候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大气混合层厚度和稳定度与大气污染的关系 被引量:9
4
作者 李振杰 金莉莉 +2 位作者 何清 缪启龙 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78-491,共14页
利用乌鲁木齐市4座10层100 m梯度气象塔2013年6月~2014年4月气象观测资料和7个环境监测站AQI资料,计算并分析了大气混合层厚度和稳定度特征,探讨了大气混合层厚度和稳定度与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混合层厚度夏季郊区高、城区... 利用乌鲁木齐市4座10层100 m梯度气象塔2013年6月~2014年4月气象观测资料和7个环境监测站AQI资料,计算并分析了大气混合层厚度和稳定度特征,探讨了大气混合层厚度和稳定度与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混合层厚度夏季郊区高、城区低,冬季从南郊-城区-北郊随地势降低依次降低;夏季和冬季分别在1 559~1 772 m和526~1 156 m之间。地面至2 km以上每500 m高度间隔统计混合层厚度,500~1 000 m出现频率最多;月变化为6~9月基本在500 m以上,且每个高度区间其概率均超过10%,10月~次年2月1 500 m以上区间概率明显减小;日变化为中午13:00~16:00达到最高值,下午和傍晚迅速下降。白天较大的感热输送提供充足的热力条件,这也体现出白天以不稳定层结为主,夜间则以稳定层结为主。大气稳定度分类结果,夏季郊区和城区不稳定(A^C类)所占比例差不多,冬季北郊稳定(E、F类)所占比较最大、城区最弱。AQI指数冬季最大,从南郊-城区-北郊依次增大,这与采暖期污染物多、南郊比北郊地势高有利于扩散输送有关。总体来看,乌鲁木齐大气混合层厚度空间分布与气象要素、大气稳定度、地形等密切相关,对AQI指数分布有重要影响,这对近地层大气污染状况预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污染 大气混合层厚度 大气稳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城区和郊区气温分布及廓线特征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振杰 金莉莉 +2 位作者 何清 缪启龙 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73-1281,共9页
利用乌鲁木齐市5座100 m气象塔10层气温观测资料,通过统计方法详细分析了乌鲁木齐市城区和郊区近地层不同高度气温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乌鲁木齐市四季均存在逆温,北郊逆温最明显。近地层100 m内主城区气温日较差较小,约为3.... 利用乌鲁木齐市5座100 m气象塔10层气温观测资料,通过统计方法详细分析了乌鲁木齐市城区和郊区近地层不同高度气温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乌鲁木齐市四季均存在逆温,北郊逆温最明显。近地层100 m内主城区气温日较差较小,约为3.5~5.5℃;郊区气温日较差较大,约为4.2~7.0℃。夏季郊区气温高于城区,冬季北郊气温最低、南郊最高;白天大气基本上为超绝热不稳定状态,夜间城区气温高于郊区。春、秋季,白天城区和郊区温差小、夜间大,且愈近地面温差愈大;春季城区与南郊温差可达2.4℃、秋季可达3℃。城区和郊区各季节各层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出现时间几乎不同步达到。夏季、秋季、冬季和春季最高气温分别约在17:00~18:10、16:00~17:20、14:30~15:50(北郊滞后1.5 h)、17:00~18:00(南郊提前1.5 h)出现,最低气温分别约在7:10~8:20、8:00~9:00、冬季为多个时段(这与出现逆温有关)、7:30~8:40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 气温 廓线 乌鲁木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城区和郊区近地层比湿分布和廓线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振杰 金莉莉 +2 位作者 何清 缪启龙 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77-996,共20页
利用乌鲁木齐市城区和郊区的5座100 m气象铁塔10层比湿数据和乌鲁木齐气象站L波段探空雷达资料,详细分析了边界层2 km内比湿廓线特征,城区和郊区近地层比湿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揭示了乌鲁木齐逆湿的原因,得出以下结果:(1)乌鲁木齐市... 利用乌鲁木齐市城区和郊区的5座100 m气象铁塔10层比湿数据和乌鲁木齐气象站L波段探空雷达资料,详细分析了边界层2 km内比湿廓线特征,城区和郊区近地层比湿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揭示了乌鲁木齐逆湿的原因,得出以下结果:(1)乌鲁木齐市比湿季节差异明显,冬季最小,春季、秋季稍大,夏季最大,夏季比湿约为冬季的4~5倍,但秋季仅比春季大1 g·kg-1。除冬季外,比湿均随高度增加而趋于减小,夏季减小最显著,冬季比湿的垂直变化很小。比湿廓线极小值白天和夜间出现高度相近,且有多个极小值。夏季和冬季比湿日变化最大,且位相相反;夏季夜间大、白天小,冬季与之相反。冬季,郊区比湿小于城区;其余季节城、郊比湿差异不明显。(2)2 km内存在逆湿现象,逆湿出现概率高于35%,概率1月最大、7月最小。1月逆湿最大高度超过1500m,7月逆湿最大高度可达到1900m,且最大厚度可达到1550m。逆湿强度最大在7月和10月可达2.5g·kg-1·(100 m)-1,而1月最小。(3)1月逆湿往往与逆温相伴随,逆温层改变了水汽的垂直分布结构,从脱地逆温层顶起出现逆湿现象,逆湿还与水汽输送有关。本研究可以有效地揭示空气湿度的季节特征,为研究城市大气污染形成的气象因素提供了一个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 比湿 廓线 乌鲁木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绿地与自然沙地蒸散的计算与变异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霍文 胡顺起 +5 位作者 智协飞 杨帆 杨兴华 周成龙 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 潘红林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49-959,共11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塔克拉玛干沙漠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2014—2015年自然沙地与人工绿地加密观测试验时次数据,采用GB/T 20481-2006气象干旱等级的蒸散算法,详细计算自然沙地、人工绿地以时次为单位的蒸散值。计算过程中采用多种参数算法,... 利用中国气象局塔克拉玛干沙漠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2014—2015年自然沙地与人工绿地加密观测试验时次数据,采用GB/T 20481-2006气象干旱等级的蒸散算法,详细计算自然沙地、人工绿地以时次为单位的蒸散值。计算过程中采用多种参数算法,增加了观测数据的利用率,提高了计算精度,并尝试通过影响因子的变量赋值研究,量化蒸散的计算增减。结果表明:(1)自然沙地与人工绿地蒸散计算值都较好地刻画出了蒸散的年内变化,自然沙地计算值量级更贴近实际观测值,这与蒸散计算方法适用性有关。(2)人工绿地蒸散计算值在植被生长季与观测值的差值较大,自然沙地与观测值的差值较小;冷季人工绿地蒸散计算值与观测值接近,自然沙地计算值与观测值的差相对较大。(3)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2 m平均气温、2 m平均风速、饱和水汽压的斜率是计算蒸散的主要影响因子,其中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和2 m平均风速随着赋值递增,蒸散差值时次百分比与年累计差值呈线性增长。2 m平均气温随着赋值递增,蒸散差值时次百分比与年累计差值表现比较稳定,饱和水汽压的斜率随着赋值递增,蒸散差值时次百分比与年累计差值略有递减。因此,GB/T 20481-2006气象干旱等级的蒸散算法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适用性较好,人工绿地比自然沙地计算精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 人工绿地 自然沙地 蒸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塔里木盆地浮尘天气及持续浮尘滞空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13
8
作者 孟露 赵天良 +8 位作者 何清 杨兴华 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 杨帆 周成龙 霍文 王敏仲 潘红林 杨婕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22-333,共12页
塔里木盆地沙尘天气具有独特的持续浮尘滞空区域特征。目前塔里木盆地浮尘天气的气候学特征认知依然停留在1990年,亟待认知近30年塔里木盆地浮尘天气的变化特征。因此,利用1991—2020年塔里木盆地27个观测站浮尘天气观测资料,分析塔里... 塔里木盆地沙尘天气具有独特的持续浮尘滞空区域特征。目前塔里木盆地浮尘天气的气候学特征认知依然停留在1990年,亟待认知近30年塔里木盆地浮尘天气的变化特征。因此,利用1991—2020年塔里木盆地27个观测站浮尘天气观测资料,分析塔里木盆地近30年浮尘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给出盆地持续浮尘天气的频次分布,以加深对塔里木盆地浮尘“滞空”变化特征的认识。近30年(1991—2020年)塔里木盆地浮尘日数年际变化趋势呈“V”型特征,即1991—2011年浮尘天气呈现整体下降趋势,但2012年以来反转为上升趋势。塔里木盆地南部皮山—和田—策勒—民丰一线地区维持一个浮尘天气频发区的极值中心,且进入21世纪以来,盆地南部这一浮尘天气频发区的极值中心东移至民丰地区,中心值为152 d。塔里木盆地浮尘天气具有独特的区域特征,近30年盆地持续2 d及其以上的浮尘天气占浮尘日总数的64.25%。塔里木盆地南部和田与策勒等地,甚至出现持续30 d以上的月时间尺度持续性极端浮尘事件。给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塔里木盆地浮尘“滞空”的沙尘气候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沙尘天气 持续性浮尘 气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