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土壤湿度的分布与变化I.多种资料间的比较 被引量:77
1
作者 张文君 周天军 宇如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81-597,共17页
土壤湿度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子之一,但观测资料的欠缺制约着该领域研究工作的开展。本文汇总了目前国际上运用较为广泛的四套土壤湿度资料:ERA40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全球土壤湿度计划资料(GSWP2)、以及NCAR最近完成的利用观测资... 土壤湿度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子之一,但观测资料的欠缺制约着该领域研究工作的开展。本文汇总了目前国际上运用较为广泛的四套土壤湿度资料:ERA40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全球土壤湿度计划资料(GSWP2)、以及NCAR最近完成的利用观测资料强迫""通用陆面模式""CLM所产生的土壤湿度资料。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区域观测的19年(1981~1999年)的土壤湿度和13年(1992~2004年)的土壤相对湿度资料,对四套资料在中国区域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主要结论如下:四套资料基本揭示出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GSWP2揭示了四套资料最多的共性,即东北、华南湿,华北、西北干,土壤湿度基本由西北向东北和东南呈梯度增加的特征;GSWP2较好地描述了土壤湿度的季节循环;ERA40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与观测相关最好;观测资料和四套资料都表明前期降水会增加土壤湿度,但土壤湿度异常对后期降水的影响则不显著;气温与土壤湿度的关系较复杂,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空间分布 季节循环 年际变化 资料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壤湿度的分布与变化II.耦合模式模拟结果评估 被引量:28
2
作者 张文君 宇如聪 周天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28-1146,共19页
利用中国区域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对目前世界上较具有代表性的14个全球海陆气耦合模式模拟的中国区域土壤湿度进行了评估,发现尽管几乎所有的耦合模式基本都能够再现实际的土壤湿度空间分布,但模拟的土壤湿度季节循环和年际变化,却与观测... 利用中国区域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对目前世界上较具有代表性的14个全球海陆气耦合模式模拟的中国区域土壤湿度进行了评估,发现尽管几乎所有的耦合模式基本都能够再现实际的土壤湿度空间分布,但模拟的土壤湿度季节循环和年际变化,却与观测相差较大。除了少数模式中降水变化与土壤湿度变化的关系不明显外,大部分模式都揭示了前期降水对后期土壤湿度变化的显著影响,在部分模式中,前期降水对土壤湿度的影响偏强。耦合模式在土壤湿度模拟上的偏差,主要来自降水模拟上的偏差。在土壤湿度的年平均和夏季平均空间分布、年际变化方面,高分辨率模式(水平格距高于1.875°×1.875°)的结果,整体上要好于中(水平格距在1.875°×1.875°与3.75°×3.75°之间)、低(水平格距小于3.75°×3.75°)分辨率的模式;而中等分辨率模式结果相对于低分辨率而言则优势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耦合气候模式 降水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水分收支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9
3
作者 张文君 周天军 宇如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29-345,共17页
利用中国160站降水资料、中国气象局提供的探空资料、NCEP/NCAR提供的再分析资料(简称NCEP资料)和ECMWF提供的再分析资料(简称ERA40资料),根据水汽平衡方程,估算了1990-1999年中国东部的陆表水分收支,分析了华北、长江流域和华... 利用中国160站降水资料、中国气象局提供的探空资料、NCEP/NCAR提供的再分析资料(简称NCEP资料)和ECMWF提供的再分析资料(简称ERA40资料),根据水汽平衡方程,估算了1990-1999年中国东部的陆表水分收支,分析了华北、长江流域和华南三个典型区域的陆表水分收支,同时对NCEP、ERA40资料在东亚地区的陆表水分收支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中国东部区域,年平均和夏季是水汽汇区,冬季降水与蒸发基本平衡;华北在年平均、夏季以及冬季均为水汽源区;长江流域在年平均、夏季及冬季均为水汽汇区;华南在年平均和冬季为弱水汽汇区,夏季为水汽源区。两套再分析资料基本揭示出了上述特征。就区域平均的蒸发和降水的年际变化而言,两套再分析资料的结果与观测都存在显著相关,但估算的蒸发NCEP好于ERA40;相对于气候态的定量比较而言,由两套再分析资料得到的陆表水分收支距平(即降水减去蒸发的距平)的年际变化基本与观测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蒸发 陆表水分收支 中国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春季青藏高原东侧涡旋对特征及其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22
4
作者 蒋艳蓉 何金海 +1 位作者 温敏 祁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45-954,共10页
受高原地形影响,低层西风气流在高原西侧分支,从南北两侧绕流,在高原东侧汇合,并在南(北)侧形成定常的正(负)涡度带。本文利用NCEP/NCAR提供的1951—2004年再分析资料,发现这两个涡度带在700 hPa上最明显,常年存在一正一负两个对称的涡... 受高原地形影响,低层西风气流在高原西侧分支,从南北两侧绕流,在高原东侧汇合,并在南(北)侧形成定常的正(负)涡度带。本文利用NCEP/NCAR提供的1951—2004年再分析资料,发现这两个涡度带在700 hPa上最明显,常年存在一正一负两个对称的涡旋(下称"涡旋对"),且冬、春季较强。根据各月涡旋对的位置及强度,本文定义冬、春季绕流指数为正、负涡旋对平均涡度之差,定量地表征高原绕流作用的强弱,绕流指数大则高原绕流作用强。结果表明,1951—2004年中2/3的年份高原绕流作用春季强于冬季,高原绕流作用不仅是高原大地形的动力作用造成的,而且受到热力作用的影响。冬季绕流指数以年代际变化为主,近50年冬季高原绕流作用有显著的增强趋势;春季绕流指数年代际和年际变化均不明显。冬、春季,强高原绕流作用均有利于中高纬冷空气向我国北方输送,使东北及新疆北部地区气温偏低。春季强高原绕流作用还有利于高原东南侧的暖湿气流向华南及江南地区输送,使西南、华南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偏南暖湿气流和来自中高纬的偏北冷干气流在31°N附近辐合,有利于江淮地区降水。无论冬、春季,亚洲中纬度西风强度是影响高原绕流作用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涡旋对 绕流指数 绕流作用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普勒雷达速度图像识别及散度提取方法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胡志群 夏文梅 +2 位作者 汤达章 徐芬 王丽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21-829,共9页
大尺度风场往往是冷暖平流与大尺度辐合辐散运动相结合的结果,因此将大尺度风场的多普勒雷达速度特征提炼成以下4种类型:(1)暖平流与辐合迭加;(2)冷平流与辐合迭加;(3)暖平流与辐散迭加;(4)冷平流与辐散迭加。不同类型的风场引起零速度... 大尺度风场往往是冷暖平流与大尺度辐合辐散运动相结合的结果,因此将大尺度风场的多普勒雷达速度特征提炼成以下4种类型:(1)暖平流与辐合迭加;(2)冷平流与辐合迭加;(3)暖平流与辐散迭加;(4)冷平流与辐散迭加。不同类型的风场引起零速度线不同的弯曲特征,对判断大尺度风场的辐合辐散有着指示作用。根据零速度线的弯曲程度以及一定距离圈上零速度点与雷达中心连线的夹角等,首先推导出定量计算大气辐合辐散值的算法,然后提出利用逐个调整法识别零速度点的方法。根据该算法,结合零速度点的识别技术,提出了图像识别原理与方法步骤。据此,能够从多普勒雷达基数据中提取出大气平均散度,得到大尺度天气系统不同高度的散度值,并进一步提出了散度平面位置显示(divergence PPI)的概念。通过实例,根据散度PPI与速度PPI的对比,分析了图像识别的效果,并将图像识别法提取的散度值与EVAD技术提取的散度值进行了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 图像识别 散度 散度PP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藉物理耗散技术改进强降水数值模拟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刘英 柳崇健 +1 位作者 徐辉 赵永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51-657,共7页
利用PSU/NCAR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V3,对影响我国北方一次非汛期突发性强降水过程实例,进行了三重嵌套模式区域采用若干不同降水方案(特别是采用显式微物理方案与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若干组合)的对比试验,在揭示物理耗散技术正是通过将模... 利用PSU/NCAR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V3,对影响我国北方一次非汛期突发性强降水过程实例,进行了三重嵌套模式区域采用若干不同降水方案(特别是采用显式微物理方案与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若干组合)的对比试验,在揭示物理耗散技术正是通过将模式水平扩散方案纠正到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约束而使该中尺度模式的模拟精度和模拟质量获得明显提高的物理实质的同时,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数值模式引入第二定律对提高数值天气预报准确率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耗散技术 数值模拟 MM5V3模式 降水参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云降水方案对一次登陆台风的降水模拟 被引量:26
7
作者 徐国强 梁旭东 +2 位作者 余晖 黄丽萍 薛纪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91-900,共10页
利用美国最新发展的新一代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研究了不同云降水方案对一次登陆台风的降水模拟问题,结果表明,在网格距适当小的情况下,同时采用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和云微物理方案(Kessler方案)时,其降水预报优于只使用积云对流参... 利用美国最新发展的新一代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研究了不同云降水方案对一次登陆台风的降水模拟问题,结果表明,在网格距适当小的情况下,同时采用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和云微物理方案(Kessler方案)时,其降水预报优于只使用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时的预报;在台风降水模拟的初期,Kain-Fritsch方案比Betts-Miller方案产生降水更快,更接近实况降水;在台风登陆后随时间的延长,对流降水重要性逐步下降,网格尺度降水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tts-Miller积云方案 Kain-Fritsch积云方案 Kessler方案 登陆台风 降水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四十年我国东部盛夏日降水特性变化分析 被引量:150
8
作者 李红梅 周天军 宇如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58-370,共13页
基于中国地区740台站的日降水资料,细致分析了近40年我国东部盛夏即7、8月份降水长期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按小雨、中雨、大雨以及暴雨降水强度分类,探讨了不同强度降水在我国东部降水变化中的贡献。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盛夏降水变... 基于中国地区740台站的日降水资料,细致分析了近40年我国东部盛夏即7、8月份降水长期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按小雨、中雨、大雨以及暴雨降水强度分类,探讨了不同强度降水在我国东部降水变化中的贡献。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盛夏降水变化主要受暴雨强度降水变化的影响,占总降水变化60%以上。近40年来,盛夏长江流域降水量、降水频率、极端降水频率以及暴雨降水强度均呈增大趋势,在华北地区则呈减小趋势,除降水频率在长江流域的变化趋势绝对值比华北地区小外,另三个指标在长江流域的趋势变化值大约是后者的2倍。降水强度在中国东部表现出一致的增大趋势,但华北地区增大趋势不显著。华北地区降水的减少主要是小雨强度降水频率减小的结果,强降水的频率和强度在该地区也呈微弱的减小趋势,其中小雨强度降水频率减小趋势大值中心值达到-3%/10a,比中雨以上强度降水频率变化趋势值大一个量级;长江流域降水的增多,是各强度降水频率和强度增大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在区域平均降水频率、降水强度、极端降水频率、最大降水量的时间序列上,彼此均为负相关关系,其中降水频率和极端降水频率序列在两区域的相关系数通过99%的信度检验。Mann-Kendall检验表明,除华北地区降水强度外,其他降水指标均存在显著的年代际跃变。与1970年代末的气候跃变相对应,华北地区降水频率较之长江流域的跃变明显;但长江流域极端降水在1970年代末的跃变较之华北地区更显著,其降水强度、极端降水频率以及最大降水量均于1970年代末期前后发生显著年代际跃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频率 降水强度 极端降水 最大降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冷涡活动的季节内振荡特征及其影响 被引量:45
9
作者 刘慧斌 温敏 +1 位作者 何金海 张人禾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59-973,共15页
东北冷涡是造成我国东北地区低温冷害、持续性阴雨和突发性强对流的重要天气系统。利用1979~2009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提供的中国区域高分辨率格点降水资料,定义了一个客观描述东北冷涡活动的指数(NECVI),并... 东北冷涡是造成我国东北地区低温冷害、持续性阴雨和突发性强对流的重要天气系统。利用1979~2009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提供的中国区域高分辨率格点降水资料,定义了一个客观描述东北冷涡活动的指数(NECVI),并基于该指数分析了东北冷涡活动的低频特征及其与相关环流和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东北冷涡活动具有显著的10~30天振荡周期。与东北冷涡活动相关的大气环流的10~30天振荡和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具有明显的锁相关系,对雨带的位置起着重要的调制作用,在东北冷涡及其相关低频环流由西北向东南的移动过程中,我国东部也经历一次由北至南的降水过程。本文还进一步讨论了东北冷涡的低频活动与中高纬大气环流遥相关型的关系。与东北冷涡相联系的低频环流是夏季低频欧亚(EU)型遥相关波列的一部分,低频欧亚型(EU型)与东亚/太平型(EAP型)遥相关波列在东亚地区交汇,并通过波列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东北冷涡低频系统的移向和移速,进而影响中国东部降水的位置与维持时间。因而前期EU型和EAP型低频波列的发展情况可能预示着后期中国东部各个区域降水的演变。本文研究结果将为提高我国东部强降水的1~2周延伸期天气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季节内振荡 中国东部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和贵州MCC暴雨过程综合分析 被引量:23
10
作者 井喜 陈见 +4 位作者 胡春娟 井宇 屠妮妮 王东海 张人禾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35-351,共17页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和高空风等各种天气学资料,对2007年6月8~9日广西、贵州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引发的致洪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MCC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低空急流的不连续后退...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和高空风等各种天气学资料,对2007年6月8~9日广西、贵州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引发的致洪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MCC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低空急流的不连续后退向西发展,为MCC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输送;MCC发生区对流层中低层随高度向西倾斜高能管的形成,维持了MCC发生区大气的对流不稳定性;华北高压底部东北气流带来的冷空气沿青藏高原东侧南下产生的锋生,有利于MCC的形成;对于MCC的生成发展、维持和消亡,在CAPPI(1.5 km)径向速度图上看到:首先有西南低空急流生成,接着在西南低空急流左侧出现气旋性辐合或经向辐合;和类似飑线的强对流云带的东移转向南压配合,生成范围很大的径向强辐散区;低空急流的减弱消失,预示着MCC的减弱或消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和贵州 MCC 暴雨 综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云和对流云的雷达识别及在估测雨量中的应用 被引量:41
11
作者 仲凌志 刘黎平 顾松山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93-602,共10页
参考“峰值法”建立了利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强度识别混合型降水过程中层状云和对流云的方法,分析了反射率阈值和影响半径的变化对识别效果的影响,检验了识别效果,并分析该方法在雷达估测降水中的应用。表明本文所建立的暴雨中... 参考“峰值法”建立了利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强度识别混合型降水过程中层状云和对流云的方法,分析了反射率阈值和影响半径的变化对识别效果的影响,检验了识别效果,并分析该方法在雷达估测降水中的应用。表明本文所建立的暴雨中层状云和对流云识别方法基本合理,配合云的垂直结构分析大部分地区识别的效果较好,同时通过该识别方法对合肥2002年6月19日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估测降水的应用,表明只按层状云的Z-I关系估测的雨强,相对于识别对流云和层状云后分别按各自的Z-I关系估测的单点雨强,其最大差别约达37%,相应的面雨量也有一定的差别;对流云的多少对发展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雨强有很大影响,这次混合型降水过程以对流云降水为主。对流云和层状云是形成暴雨的重要因素,准确地识别两者,对估测降水的精度会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 对流云和层状云识别 Z-I关系 降水估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 被引量:64
12
作者 戴泽军 宇如聪 陈昊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63-1470,共8页
利用湖南96个测站13年的逐时自记降水资料,分析了夏季(6~8月)降水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湖南夏季降水日变化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湘东南降水量、降水频次峰值主要出现在午后到傍晚,而其它地区的降水峰值一般出现在清晨。进一步分析显示... 利用湖南96个测站13年的逐时自记降水资料,分析了夏季(6~8月)降水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湖南夏季降水日变化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湘东南降水量、降水频次峰值主要出现在午后到傍晚,而其它地区的降水峰值一般出现在清晨。进一步分析显示,降水频次峰值出现时次分布更集中,区域特征更鲜明。湘西北、湘东南区域平均的累积降水量、降水频次及降水强度的日变化在清晨和午后均呈双峰型特征。湘西北主(次)峰值出现的时间大致与湘东南次(主)峰值出现的时间对应。同时,降水日变化与降水持续时间密切相关。持续5~10 h降水事件是持续1~4 h事件与持续10 h以上事件降水量峰值出现时间发生显著变化的过渡降水事件。持续1~4 h(10 h以上)的降水事件的极值降水始发时间为午后至傍晚(夜间)。在不同持续时间的降水事件中,持续2 h降水的累积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降水量 日变化 降水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一次MCC的环境流场及动力分析 被引量:20
13
作者 井喜 井宇 +3 位作者 李明娟 王明学 杜继稳 李栋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49-357,共9页
利用卫星云图和高空风等各种天气学资料,对2006年7月2日淮河流域发生的一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和淮河流域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MCC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对流层中层来自北方的干侵入对MC... 利用卫星云图和高空风等各种天气学资料,对2006年7月2日淮河流域发生的一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和淮河流域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MCC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对流层中层来自北方的干侵入对MCC的生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流层低层华北冷空气的南下锋生、对流层中低层西南气流沿锋面爬升,为MCC的生成提供了触发机制;高低空急流耦合、天气尺度经向间接次级环流圈的形成,为MCC的生成、发展和维持提供了动力条件;对流层低层能量场特征、风速风向垂直切变特征、总指数及云图弓状回波后部干侵入区的变化等,对MCC的生成和发展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MCC 诊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的区域特征及其与周边地区水汽条件的配置 被引量:34
14
作者 冯蕾 魏凤英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91-499,共9页
使用青藏高原地区97个测站1961-2005年6--8月降水总量及同期NCEP/NCAR月平均u,v风、比湿和300hPa位势高度等再分析资料.首先使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得到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的4种主要分布类型,之后利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与4... 使用青藏高原地区97个测站1961-2005年6--8月降水总量及同期NCEP/NCAR月平均u,v风、比湿和300hPa位势高度等再分析资料.首先使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得到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的4种主要分布类型,之后利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与4种降水类型匹配的水汽输送以及相应的环流背景,最后使用合成分析对高原异常旱涝年的水汽输送和环流形势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的主要气候特征是南部与北部降水异常呈现相反分布的特征,其水汽输送和环流形势配置差异显著。如果孟加拉湾海区向北的水汽输送和东部海洋向西的水汽输送加强,同时乌拉尔山阻高强盛,东亚从低纬至高纬呈现“+-+”位势高度环流形势时,有利于西南水汽输送并与来自东部海洋的水汽形成辐合,造成高原夏季降水偏多,反之降水则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夏季降水 水汽输送 300 hPa位势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线偏振雷达判别降水粒子类型技术及其检验 被引量:46
15
作者 曹俊武 刘黎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6-127,共12页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降水粒子相态识别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双线偏振雷达的应用需求,建立了一套利用双线偏振雷达探测资料识别降水粒子类型的识别模式,并根据美国KOUN雷达观测资料对该模式进行了分析验证,同时检验了模式中的几个偏振参数...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降水粒子相态识别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双线偏振雷达的应用需求,建立了一套利用双线偏振雷达探测资料识别降水粒子类型的识别模式,并根据美国KOUN雷达观测资料对该模式进行了分析验证,同时检验了模式中的几个偏振参数: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差传播相移KDP、水平偏振和垂直偏振回波功率零滞后互相关系数ρHV(0)对不同降水粒子的识别效果。通过分析认为:利用该识别模式得到的结果基本合理,可以反映降水区域内降水粒子的相态结构,但还需要对资料作进一步的研究。同时在识别各类降水粒子方面,ZDR的效果要高于KDP和ρHV(0),在缺乏相关资料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用ZH和ZDR配对识别的结果作为真实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线偏振雷达 差分反射率因子ZDR 降水粒子类型 识别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NRAD/CD雷达反射率因子同化对中尺度数值模式云微物理量场调整的分析 被引量:26
16
作者 王瑾 刘黎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3-185,共13页
以ARPS模式及其资料三维同化系统ARPS3DVAR和复杂云分析模块为研究平台,使用贵阳多普勒雷达的体扫观测资料,分析了雷达反射率因子资料对云微物理量场的同化问题及雷达资料质量控制对同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值试验中两个不同的云分... 以ARPS模式及其资料三维同化系统ARPS3DVAR和复杂云分析模块为研究平台,使用贵阳多普勒雷达的体扫观测资料,分析了雷达反射率因子资料对云微物理量场的同化问题及雷达资料质量控制对同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值试验中两个不同的云分析方案都能同化出合理的云水场和水凝物场,同时因为水凝物场的调整,位温场和垂直速度场也得到了很好的响应;与没有使用云分析方案的试验比较,使用了云分析方案同化雷达资料的试验,在初始时刻能够调整出一个合理的云微物理量场,减少模式的热启动时间;而没有使用云分析方案的试验在2-3h后才能调整出一个位置有较大偏差的水凝物场,雷达反射率资料的同化在强对流风暴的模拟中起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NRAD/CD雷达 雷达同化 云微物理量 云分析 热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百年全球海温异常变化与长江中下游梅雨 被引量:16
17
作者 周丽 魏凤英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11-1119,共9页
使用Butterworth带通滤波的方法,将1885年以来全球海温和长江中下游梅雨量进行2~3年、2.5~7年、11~13年和15~20年4个时间尺度周期带的滤波,分析了二者特定周期带振荡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全球海温与长江中下游梅雨特定周... 使用Butterworth带通滤波的方法,将1885年以来全球海温和长江中下游梅雨量进行2~3年、2.5~7年、11~13年和15~20年4个时间尺度周期带的滤波,分析了二者特定周期带振荡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全球海温与长江中下游梅雨特定周期带变化之间的相关比带通滤波前的相关显著,特别是较长时间尺度的周期带的相关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梅雨 全球海温 年际振荡 年代际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次严重影响湖南的登陆台风水汽场特征数值模拟 被引量:16
18
作者 叶成志 李昀英 黎祖贤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8-107,共10页
针对造成湖南省特大暴雨过程的"碧利斯"和"圣帕"两次台风,利用气象、水文加密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AREM的模拟结果,对它们独特的水汽场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台风的共同... 针对造成湖南省特大暴雨过程的"碧利斯"和"圣帕"两次台风,利用气象、水文加密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AREM的模拟结果,对它们独特的水汽场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台风的共同特点是有两条主要水汽输送通道,即与西南季风相联系的偏南风水汽通道和与台风低压环流相联系的偏北风水汽通道;凝结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低层风场辐合和水汽平流,并通过局地垂直运动再将其输送到中高层;在湘东南强降水区上空始终存在强的水汽水平辐合和水汽垂直输送,比较而言,"圣帕"台风暴雨区上空水汽通量更强,但水汽通量辐合强度却小于"碧利斯"台风,水汽辐合层也不及后者深厚,但前者由于自身旋转性强,低压环流中心南部的切变较长时间维持,并自东向西转动,使得强降水持续时间更长,过程雨量更大,影响范围也更大。"碧利斯"水汽主要源地较"圣帕"更加偏南,水汽辐合更强,与南海季风的相互作用更显著,降水时段集中,局部地区短时间内的降雨强度甚至超过了"圣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碧利斯”及“圣帕”台风 模拟的水汽场特征 水汽输送 水汽通量辐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夏季西太副高活动与凝结潜热加热的关系 被引量:22
19
作者 温敏 施晓晖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16-623,共8页
利用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98年夏季梅雨期内凝结潜热加热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中短期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位置的凝结潜热加热对西太副高的作用是不同的:当西太副高西侧的降水在它的边缘发生时... 利用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98年夏季梅雨期内凝结潜热加热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中短期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位置的凝结潜热加热对西太副高的作用是不同的:当西太副高西侧的降水在它的边缘发生时,释放的凝结潜热加热可能迫使西太副高东退,离它较远处的降水则可能诱使西太副高西伸;西太副高北侧降水释放的凝结潜热加热将阻止它北进;南侧降水则有推动西太副高北进的作用。当南北两侧的凝结潜热加热等强度时,它原地不动,但强度增强,达到一定强度时西伸;若某一侧加热强度减弱,西太副高则有向该侧移动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凝结潜热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快速预处理算法及其在浅水波方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光辉 陈峰峰 沈学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78-985,共8页
为了提高数值求解大气方程的计算速度,我们研究了稀疏逼近逆预处理方法及其在数值求解浅水波方程中的应用,这是一种求解大型线性方程组的快速算法,该算法的核心内容是稀疏逼近逆非零元模式的选取。首先导出了一种稀疏逼近逆的非零元模... 为了提高数值求解大气方程的计算速度,我们研究了稀疏逼近逆预处理方法及其在数值求解浅水波方程中的应用,这是一种求解大型线性方程组的快速算法,该算法的核心内容是稀疏逼近逆非零元模式的选取。首先导出了一种稀疏逼近逆的非零元模式及其确定方法,然后以浅水方程的差分格式为例,借助于GMRES迭代算法,对这种预处理快速算法应用前后的计算速度进行了比较,发现该快速算法能大幅度提高运算速度。另外,该预处理快速算法简单、易于并行,是一种值得在大气方程中推广应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算法 预处理方法 浅水波方程 稀疏逼近逆 GMRES迭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