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走航路线上空黑碳气溶胶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汤洁 卞林根 +1 位作者 颜鹏 逯昌贵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0-68,共9页
2008年7月至9月,中国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走航路线上利用黑碳仪对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西北太平洋-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等海区上的黑碳气溶胶浓度进行连续观测,最北观测位置达85°21.3′N。观测结果显示,北冰洋是全... 2008年7月至9月,中国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走航路线上利用黑碳仪对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西北太平洋-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等海区上的黑碳气溶胶浓度进行连续观测,最北观测位置达85°21.3′N。观测结果显示,北冰洋是全航线黑碳浓度最低的海区,平均浓度为(5.3±3.7)ng/m3;在70°N以北的海区范围内黑碳浓度纬向梯度分布不显著。后向气流轨迹的分析显示,夏季期间环北冰洋陆地向北冰洋的输送作用很弱,是北冰洋海区内大气黑碳浓度较低、变化幅度较小、纬向分布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日本海、黄海海区的黑碳浓度比较接近,也是整个航线各海区中最高的。7月份去程期间,这两个海区的黑碳浓度均为140~160 ng/m3;9月回程期间为400~500 ng/m3,约为7月份的3倍。对不同海区黑碳浓度差异的分析以及后向气流轨迹的分析均显示,陆源输送是影响海洋大气中黑碳气溶胶浓度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3次北极考察 黑碳 气溶胶 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北京气象铁塔上测量城市边界层辐射的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正兴 江玉华 +2 位作者 李炬 刘伟东 王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0-27,共8页
测量边界层辐射对研究地气系统相互作用有重要意义,城市边界层辐射的变化影响着城市局地气候和环境。目前辐射测量仪器的精度不能满足城市大气边界层辐射分层测量的特殊要求。2004年10~12月,在北京325m气象铁塔上的280m和2m高度上分... 测量边界层辐射对研究地气系统相互作用有重要意义,城市边界层辐射的变化影响着城市局地气候和环境。目前辐射测量仪器的精度不能满足城市大气边界层辐射分层测量的特殊要求。2004年10~12月,在北京325m气象铁塔上的280m和2m高度上分别安装了长波辐射表和短波总辐射表,进行辐射测量。为提高辐射测量精度,采取多种方法,进行了较细致的误差分析和资料订正,使两层不同高度上仪器的一致性得到明显提高,计算订正了铁塔塔体发射的长波辐射对辐射测量的影响,取得了比较合理的结果。辐射观测资料分析表明,边界层内辐射通量密度随高度的变化是明显的,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边界层结构有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城市边界层 辐射测量 测量误差订正 气象铁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两次阵风锋的多普勒雷达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 被引量:38
3
作者 刘勇 王楠 刘黎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80-387,共8页
对2004年7月发生在陕西中部的两次雷暴系统产生阵风锋的多普勒雷达观测和自动气象站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阵风锋位于雷暴前部10~50km处,呈弧状;阵风锋的水平尺度为50~100km,宽度3~5km,回波强度15~25dBz,生命史1~5h;阵... 对2004年7月发生在陕西中部的两次雷暴系统产生阵风锋的多普勒雷达观测和自动气象站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阵风锋位于雷暴前部10~50km处,呈弧状;阵风锋的水平尺度为50~100km,宽度3~5km,回波强度15~25dBz,生命史1~5h;阵风锋的典型速度为10m·s^-1;阵风锋过境时地面温度下降,风向转变、风速突增的现象明显;阵风锋的强度取决于雷暴的强度,雷暴群产生的阵风锋生命史更长;阵风锋对近距离的单体雷暴有显著的负反馈作用,对雷暴群的负反馈作用不明显;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场对阵风锋有较强的预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风锋 风速突增 雷暴群 负反馈作用 径向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壤湿度的分布与变化I.多种资料间的比较 被引量:77
4
作者 张文君 周天军 宇如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81-597,共17页
土壤湿度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子之一,但观测资料的欠缺制约着该领域研究工作的开展。本文汇总了目前国际上运用较为广泛的四套土壤湿度资料:ERA40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全球土壤湿度计划资料(GSWP2)、以及NCAR最近完成的利用观测资... 土壤湿度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子之一,但观测资料的欠缺制约着该领域研究工作的开展。本文汇总了目前国际上运用较为广泛的四套土壤湿度资料:ERA40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全球土壤湿度计划资料(GSWP2)、以及NCAR最近完成的利用观测资料强迫""通用陆面模式""CLM所产生的土壤湿度资料。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区域观测的19年(1981~1999年)的土壤湿度和13年(1992~2004年)的土壤相对湿度资料,对四套资料在中国区域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主要结论如下:四套资料基本揭示出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GSWP2揭示了四套资料最多的共性,即东北、华南湿,华北、西北干,土壤湿度基本由西北向东北和东南呈梯度增加的特征;GSWP2较好地描述了土壤湿度的季节循环;ERA40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与观测相关最好;观测资料和四套资料都表明前期降水会增加土壤湿度,但土壤湿度异常对后期降水的影响则不显著;气温与土壤湿度的关系较复杂,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空间分布 季节循环 年际变化 资料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副热带夏季风降水的准双周振荡及其可能维持机制 被引量:31
5
作者 占瑞芬 孙国武 +3 位作者 赵兵科 潘静 孔春燕 温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B12期98-108,共11页
利用1958—2007年中国740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定义了中国东部副热带季风降水区域。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夏季降水季节内振荡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副热带夏季风降水(SMR)具有显著的10-20天振荡(准双周振荡)周期,其传播基... 利用1958—2007年中国740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定义了中国东部副热带季风降水区域。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夏季降水季节内振荡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副热带夏季风降水(SMR)具有显著的10-20天振荡(准双周振荡)周期,其传播基本表现为局地振荡特征;在年际尺度上SMR总量与准双周振荡的强度有密切关系。进一步利用1958—2007年NCEP I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SMR准双周振荡维持的机制,发现SMR的准双周振荡与西太平洋对流扰动及其激发的低层低频环流场有密切关系,后者在Rossby波和环境流的共同作用下向西北方向移动是SMR准双周振荡维持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副热带夏季风 降水 准双周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冻圈变化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79
6
作者 秦大河 周波涛 效存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69-879,共11页
冰冻圈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因子和指示器,也是对气候系统影响最直接和最敏感的圈层,在地球气候系统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冻圈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气候系统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冰冻圈变化正在引起的... 冰冻圈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因子和指示器,也是对气候系统影响最直接和最敏感的圈层,在地球气候系统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冻圈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气候系统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冰冻圈变化正在引起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影响是当前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文中给出了气候变暖背景下近几十年来全球和中国冰冻圈的变化特征,以及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着重从气候效应角度,综述了青藏高原和欧亚积雪、北极和南极海冰、冻土与冰川变化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成果;并讨论了中国冰冻圈科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圈 气候效应 气候系统 全球变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壤湿度的分布与变化II.耦合模式模拟结果评估 被引量:28
7
作者 张文君 宇如聪 周天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28-1146,共19页
利用中国区域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对目前世界上较具有代表性的14个全球海陆气耦合模式模拟的中国区域土壤湿度进行了评估,发现尽管几乎所有的耦合模式基本都能够再现实际的土壤湿度空间分布,但模拟的土壤湿度季节循环和年际变化,却与观测... 利用中国区域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对目前世界上较具有代表性的14个全球海陆气耦合模式模拟的中国区域土壤湿度进行了评估,发现尽管几乎所有的耦合模式基本都能够再现实际的土壤湿度空间分布,但模拟的土壤湿度季节循环和年际变化,却与观测相差较大。除了少数模式中降水变化与土壤湿度变化的关系不明显外,大部分模式都揭示了前期降水对后期土壤湿度变化的显著影响,在部分模式中,前期降水对土壤湿度的影响偏强。耦合模式在土壤湿度模拟上的偏差,主要来自降水模拟上的偏差。在土壤湿度的年平均和夏季平均空间分布、年际变化方面,高分辨率模式(水平格距高于1.875°×1.875°)的结果,整体上要好于中(水平格距在1.875°×1.875°与3.75°×3.75°之间)、低(水平格距小于3.75°×3.75°)分辨率的模式;而中等分辨率模式结果相对于低分辨率而言则优势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耦合气候模式 降水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与中国南方冬季降水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33
8
作者 曾剑 张强 王同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75-981,共7页
由850hPa的风场资料和海平面气压资料计算两个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结合月平均降水资料,分析我国南方冬季降水对冬季风响应的空间分布型及其在冬季各月的差异。结果表明:12月东亚冬季风强度比1、2月的弱,同期的降水对其响应不明显;1月冬... 由850hPa的风场资料和海平面气压资料计算两个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结合月平均降水资料,分析我国南方冬季降水对冬季风响应的空间分布型及其在冬季各月的差异。结果表明:12月东亚冬季风强度比1、2月的弱,同期的降水对其响应不明显;1月冬季风比2月强,同期降水对季风的响应比2月更强些。在1、2月,强(弱)东亚冬季风易造成南方冬季降水偏少(多),但这种响应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随时间变化且有明显的区域特征。1月的强响应区基本上连成一片,强响应中心散布于其中;最明显的中心区在淮河以南附近,区域中心值<-0.5;响应强度由此中心向南变弱,但依然分别在湖南东北部、江西东北部以及四川东北部都出现了较强中心区,区域中心值都为-0.35左右;2月的响应区相对1月作了总体的顺时针偏转和稍微的北缩。分析发现,响应区的空间分布可以从地形和地势分布解释,响应区的时间变化与850hPa的风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 冬季降水 冬季风强度 响应的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北京气象塔上测量城市边界层辐射特征 被引量:12
9
作者 江玉华 王强 +2 位作者 张宏升 王正兴 胡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18-928,共11页
利用2004年10~12月在北京325m气象铁塔上所测量的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垂直分层资料,分析了晴空、霾(烟、尘、轻雾)和浓雾天气条件下塔上两层的辐射特征。结果表明,城市边界层大气对短波总辐射有明显的衰减作用,2m处的总辐射<280m处... 利用2004年10~12月在北京325m气象铁塔上所测量的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垂直分层资料,分析了晴空、霾(烟、尘、轻雾)和浓雾天气条件下塔上两层的辐射特征。结果表明,城市边界层大气对短波总辐射有明显的衰减作用,2m处的总辐射<280m处的总辐射。在晴好天气下,衰减比例为11.2%;在霾和雾天气下,衰减比例分别达到22.3%和36.6%。在塔上280m处测量的晴天城市地表反照率为0.12,而在霾和雾天气条件下分别为0.17和0.29。大气逆辐射(向下长波辐射)的日变化没有短波辐射的明显且有规律,晴好天气的辐射通量密度最小,霾天较大,雾天最大,2m处的大气逆辐射一般高于280m处的。向上长波辐射呈明显的日变化,且2m处的向上长波辐射日变化幅度>280m处的。净辐射具有典型的日变化,晴天日变化幅度最大,霾和雾天的日变化幅度减小。晴天辐射加热最显著,278m厚气层的辐射加热达1.35℃.h-1,霾天为1.13℃.h-1,雾天为0.40℃.h-1。个例分析表明,在近地面气层内,霾中的气溶胶粒子和雾中的水滴对辐射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并影响到辐射平衡,进而影响不同高度气层的加热和冷却,导致边界层结构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边界层 霾和浓雾 辐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水分收支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9
10
作者 张文君 周天军 宇如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29-345,共17页
利用中国160站降水资料、中国气象局提供的探空资料、NCEP/NCAR提供的再分析资料(简称NCEP资料)和ECMWF提供的再分析资料(简称ERA40资料),根据水汽平衡方程,估算了1990-1999年中国东部的陆表水分收支,分析了华北、长江流域和华... 利用中国160站降水资料、中国气象局提供的探空资料、NCEP/NCAR提供的再分析资料(简称NCEP资料)和ECMWF提供的再分析资料(简称ERA40资料),根据水汽平衡方程,估算了1990-1999年中国东部的陆表水分收支,分析了华北、长江流域和华南三个典型区域的陆表水分收支,同时对NCEP、ERA40资料在东亚地区的陆表水分收支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中国东部区域,年平均和夏季是水汽汇区,冬季降水与蒸发基本平衡;华北在年平均、夏季以及冬季均为水汽源区;长江流域在年平均、夏季及冬季均为水汽汇区;华南在年平均和冬季为弱水汽汇区,夏季为水汽源区。两套再分析资料基本揭示出了上述特征。就区域平均的蒸发和降水的年际变化而言,两套再分析资料的结果与观测都存在显著相关,但估算的蒸发NCEP好于ERA40;相对于气候态的定量比较而言,由两套再分析资料得到的陆表水分收支距平(即降水减去蒸发的距平)的年际变化基本与观测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蒸发 陆表水分收支 中国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大气总水汽量的反演研究 被引量:36
11
作者 梁宏 刘晶淼 +2 位作者 章建成 毕研盟 王开存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55-1063,共9页
利用2001年青藏高原89个气象站资料、NCEP格点再分析资料以及2001—2003年7月3个地基GPS站的大气总水汽量观测资料,对GPS遥感的大气总水汽量与探空观测结果做了比较,研究了大气总水汽量变化对降雨形成的影响,大气总水汽量与地面水汽压... 利用2001年青藏高原89个气象站资料、NCEP格点再分析资料以及2001—2003年7月3个地基GPS站的大气总水汽量观测资料,对GPS遥感的大气总水汽量与探空观测结果做了比较,研究了大气总水汽量变化对降雨形成的影响,大气总水汽量与地面水汽压的关系,分析了青藏高原大气总水汽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GPS遥感的大气总水汽量与探空观测结果吻合得较好,2001年那曲站两种结果相比均方根误差仅0.15 cm;大气总水汽量与地面水汽压之间有良好的相关关系;不同季节高原上基本都存在3个明显的大气总水汽量高值中心:即东南部、西南部和西北部;高原大气总水汽量分布的季节变化与500 hPa风场及整层大气水汽通量的变化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气总水汽量 GPS 地面水汽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上甸子大气本底站CO_2浓度的源汇区域代表性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程巳阳 安兴琴 +4 位作者 周凌晞 刘立新 方双喜 姚波 刘钊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576-2584,共9页
为研究单个站点观测浓度的源汇区域代表性及所在区域的CO2通量特征,利用大气反转模式FLEXPART模拟确定影响上甸子站观测浓度的气团主要来源,利用Carbon Tracker模式反演CO2浓度和通量的时空分布,并通过数值迭代方法和相关性分析方法获... 为研究单个站点观测浓度的源汇区域代表性及所在区域的CO2通量特征,利用大气反转模式FLEXPART模拟确定影响上甸子站观测浓度的气团主要来源,利用Carbon Tracker模式反演CO2浓度和通量的时空分布,并通过数值迭代方法和相关性分析方法获取最优印痕函数阈值,得到影响测站CO2浓度的源汇区域范围.其次,将在线观测CO2浓度筛分为本底和非本底浓度,利用FLEXPART模式追踪测站本底和非本底源区,研究发现,本底和非本底源汇区域明显不同并随季节变化.在印痕函数大于一定阈值的潜在源区内,本底和非本底区域净通量变化趋势差异明显,而且在各通量分支中本底区域化石燃料通量较小、生物圈通量较大,非本底区域化石燃料通量较大、生物圈通量较小.通过反演模式能够定量得到影响测站观测浓度的源汇区域及区域通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二氧化碳 源汇分析 区域大气本底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玛曲地区雨滴谱特征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28
13
作者 李娟 游来光 +2 位作者 胡志晋 涂多彬 李仑格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42-949,共8页
为了解决近年来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现象,2000年由青海省气象局组织及多个单位合作,在黄河上游进行了人工增雨试验。通过对玛曲地区雨滴谱的分析,推测玛曲当地的雨滴较大,这对在当地实施人工增雨提供了观测依据。另外,通过分析得到当... 为了解决近年来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现象,2000年由青海省气象局组织及多个单位合作,在黄河上游进行了人工增雨试验。通过对玛曲地区雨滴谱的分析,推测玛曲当地的雨滴较大,这对在当地实施人工增雨提供了观测依据。另外,通过分析得到当地积云降水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和雨强的相关关系式,该公式可以作为利用雷达定量测量高原地区降水的参考。分析发现,虽然高原地区冷雨过程是主要的降水机制,但是暖雨过程仍然对降水有贡献。通过对雨滴谱资料的分析,可以促进对高原地区云物理特征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雨滴谱 M-P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中黄土高原地表能量不平衡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李宏宇 张强 +2 位作者 赵建华 王胜 史晋森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53-1162,共10页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2008年夏季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陇中黄土高原地表能量不平衡特征及其影响机制,计算了地表和5 cm深处土壤热通量板之间的热储存,并对地表能量不平衡特征重新进行了计算和评价。当把土壤热储存作...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2008年夏季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陇中黄土高原地表能量不平衡特征及其影响机制,计算了地表和5 cm深处土壤热通量板之间的热储存,并对地表能量不平衡特征重新进行了计算和评价。当把土壤热储存作为地表能量收支的一部分考虑后,不平衡差额绝对值平均降低了23 W.m-2,能量不闭合度平均减小了0.104,利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线性回归得到的平均不闭合度减小了0.085。从白天和晚上的能量不闭合度频率分布也能够看出,土壤热储存对地表能量收支平衡有很大改善。但即使考虑了土壤热储存项,地表能量不闭合仍然很明显。除了土壤热储存,边界层大气不同形式的输送能力作为对地气能量通量交换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对能量不平衡也会产生深远影响。结果显示,地表能量不闭合度分别与垂直速度w、水平风速u和对流速度尺度w*有较密切的关系。涡动相关法通量计算中常通过坐标旋转强迫垂直速度变为零,然而非零的垂直速度和垂直平流是真实存在的,忽略垂直平流热量输送是产生地表能量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黄土高原 地表能量不平衡 土壤热储存 垂直速度 对流速度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7.18大暴雨中尺度分析研究 被引量:31
15
作者 徐珺 毕宝贵 谌芸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18-1229,共12页
利用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分辨率0.5°×0.5°、间隔6 h的GFS(Global Forecast System)分析场资料和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数值模拟结果,对2007年7月18日济南大暴雨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分辨率0.5°×0.5°、间隔6 h的GFS(Global Forecast System)分析场资料和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数值模拟结果,对2007年7月18日济南大暴雨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低空急流、自内蒙古南下的低层冷空气和中层干空气的配置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和维持;中尺度对流系统生成、发展于低涡西南侧的辐合线上,低涡入海过程中移速减慢使辐合线经过济南速度减慢,导致济南持续3 h的短时强降水;生成于中尺度对流系统前30 km左右的对流系统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合并使降水增幅,最终导致极端降水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南 低空急流 中尺度对流系统 数值模拟 辐合线 阵风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延庆山区降雪云物理特征的垂直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9
16
作者 黄钰 郭学良 +4 位作者 毕凯 周嵬 贾星灿 陈云波 马新成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56-370,共15页
基于风廓线雷达、云雷达、粒子谱仪、微波辐射计和自动站等垂直观测设备,结合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17年3月23~24日北京延庆海坨山地区的一次降雪过程进行了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垂直探测仪器结合中尺度数值模式可以获得... 基于风廓线雷达、云雷达、粒子谱仪、微波辐射计和自动站等垂直观测设备,结合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17年3月23~24日北京延庆海坨山地区的一次降雪过程进行了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垂直探测仪器结合中尺度数值模式可以获得降雪的宏观结构和微物理信息,有助于对降雪的深入研究。此次降雪过程由中高层西南及偏南暖湿气流与低层东南偏冷空气交汇造成动力和水汽辐合抬升形成,4~5 km高度处的风切变有利于降雪的增强。上升气流有助于水汽的输送、冰雪转化以及雪晶凝华、聚合,冰晶数浓度中心对应着上升运动顶部。然而此次降雪云系低层过冷云水含量不足,降雪回波<20 dBZ,回波顶高<7 km,雪花垂直下落速度<2 m s-1,地面降水量大值与低层强回波区对应。降雪粒子谱分布范围较窄,以直径1 mm左右的小粒子为主,相态主要为干雪,基本不存在混合相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延庆山区 冬季降雪 垂直综合观测 WRF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LM模式在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28
17
作者 辛羽飞 卞林根 张雪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67-574,共8页
运用CoLM(CLM3.0)模式对典型干旱区(张掖站)和青藏高原区(安多站、MS3478站)进行了off-line验证试验,检验了CoLM模式在典型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的性能。结果表明:CoLM模式对典型干旱区绿洲灌溉农业的陆面过程模拟较好,土壤各层温度的日... 运用CoLM(CLM3.0)模式对典型干旱区(张掖站)和青藏高原区(安多站、MS3478站)进行了off-line验证试验,检验了CoLM模式在典型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的性能。结果表明:CoLM模式对典型干旱区绿洲灌溉农业的陆面过程模拟较好,土壤各层温度的日变化趋势和季节变化趋势都能较准确地模拟出来,模拟的地表温度与观测值相关系数为0.885,均方差为0.873;模拟的5 cm土壤温度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944,均方差为0.891。在高原地区能量平衡分量的模拟中,净辐射、感热模拟效果较好,潜热分量模拟值偏大,故将CoLM模式用于高原地区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M模式 陆面过程 黑河实验 GAME-Tibet试验 Off—line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普勒雷达速度图像识别及散度提取方法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胡志群 夏文梅 +2 位作者 汤达章 徐芬 王丽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21-829,共9页
大尺度风场往往是冷暖平流与大尺度辐合辐散运动相结合的结果,因此将大尺度风场的多普勒雷达速度特征提炼成以下4种类型:(1)暖平流与辐合迭加;(2)冷平流与辐合迭加;(3)暖平流与辐散迭加;(4)冷平流与辐散迭加。不同类型的风场引起零速度... 大尺度风场往往是冷暖平流与大尺度辐合辐散运动相结合的结果,因此将大尺度风场的多普勒雷达速度特征提炼成以下4种类型:(1)暖平流与辐合迭加;(2)冷平流与辐合迭加;(3)暖平流与辐散迭加;(4)冷平流与辐散迭加。不同类型的风场引起零速度线不同的弯曲特征,对判断大尺度风场的辐合辐散有着指示作用。根据零速度线的弯曲程度以及一定距离圈上零速度点与雷达中心连线的夹角等,首先推导出定量计算大气辐合辐散值的算法,然后提出利用逐个调整法识别零速度点的方法。根据该算法,结合零速度点的识别技术,提出了图像识别原理与方法步骤。据此,能够从多普勒雷达基数据中提取出大气平均散度,得到大尺度天气系统不同高度的散度值,并进一步提出了散度平面位置显示(divergence PPI)的概念。通过实例,根据散度PPI与速度PPI的对比,分析了图像识别的效果,并将图像识别法提取的散度值与EVAD技术提取的散度值进行了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 图像识别 散度 散度PP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一次气溶胶与浅积云微物理特性的飞机观测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蔡兆鑫 蔡淼 +5 位作者 李培仁 李军霞 孙鸿娉 杨怡曼 任刚 高欣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93-406,共14页
2014年8月15日,山西省人工降雨防雹办公室在山西忻州开展了气溶胶和浅积云的飞机观测,本文利用机载云物理资料,详细分析了华北地区气溶胶、云凝结核(CCN)和浅积云微物理特性及其相互影响。主要结论有:(1)此次过程的边界层高度约为3600 m... 2014年8月15日,山西省人工降雨防雹办公室在山西忻州开展了气溶胶和浅积云的飞机观测,本文利用机载云物理资料,详细分析了华北地区气溶胶、云凝结核(CCN)和浅积云微物理特性及其相互影响。主要结论有:(1)此次过程的边界层高度约为3600 m,不同层结情况下,0.1~3μm尺度范围内的气溶胶粒子浓度N_(a)、有效直径D_(a)和CCN数浓度的垂直廓线明显不同,近地面Na可达2500 cm^(-3)。(2)CCN的主要来源为积聚模态、爱根模态或者核模态的气溶胶颗粒,0.2%过饱和度下,气溶胶活化率(AR)在各高度层的结果变化不大;0.4%过饱和度下,AR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3)后向轨迹模式分析表明,2 km以下的气溶胶主要来自于当地城市排放,由细颗粒污染物组成;2 km以上的气溶胶主要来源于中国西北和蒙古地区的沙漠,由亚微米沙尘组成,溶解度相对较低,可作为潜在的冰核。(4)本文细致分析了两块相邻浅积云(Cu-1和Cu-2)的云物理特性。Cu-1云底高度约4500 m,云厚约600 m,云体松散,夹卷较多;云中液态含水量(LWC)基本保持在0.5 g m^(-3),云粒子浓度Nc平均值为278.3 cm^(-3),云滴有效直径D_(c)整体在15μm以内;毛毛雨滴粒子浓度最大值为0.002 cm^(-3),云中几乎无降水粒子;粒子谱宽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大,主要集中在30μm以内。Cu-2云底高度约3900 m,云厚约1200 m,云体密实;云中过冷水丰沛,LWC有多个超过1 g m^(-3)的区域,云顶附近出现冰晶,云中粒子从凝结增长状态直接进入到混合相态;积云内部粒子水平分布不均,同一高度N_(c)相差较大,最大可达1240 cm^(-3)。D_(c)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大;粒子谱宽随着高度增加而拓展,最大可达1100μm,谱型由单峰向多峰转变;降水粒子和冰晶图像大多为霰粒子、针状和板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CCN(cloud concentration nuclei) 浅积云 飞机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湿性物质催化云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20
作者 苏正军 郑国光 酆大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27-232,共6页
用氯化钙溶滴消暖雾已经70年了,后来细盐粒子或盐溶液也被用于催化暖云,希望它们在云中形成雨胚,启动或加速碰并过程以增加降水。20世纪60年代,飞机播撒盐粉、地面烧盐粉成为我国人工影响暖云的主要方法,普遍反映有增雨效果,由于当时条... 用氯化钙溶滴消暖雾已经70年了,后来细盐粒子或盐溶液也被用于催化暖云,希望它们在云中形成雨胚,启动或加速碰并过程以增加降水。20世纪60年代,飞机播撒盐粉、地面烧盐粉成为我国人工影响暖云的主要方法,普遍反映有增雨效果,由于当时条件限制,没有进行严格的科学验证;同时,因为实施中播撒剂量大,对飞机又有腐蚀而被搁置。十多年前南非在人工增雨中开发了产生吸湿性微粒的新型焰弹技术,用于暖性对流云催化,通过随机化试验取得了具有统计显著性的增雨效果,这一结果在墨西哥的试验中得到重复;另一方面,泰国一直使用粗吸湿性粒子催化暖积云,近年来的随机化试验也证明能增加降水,但是降水的增加是4 h后在被催化云的新生云中出现的。这些结果重新激起人们对暖云催化的兴趣,成为当前国际云雾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湿性催化 暖雨过程 粒子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