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低温雨雪冰冻气象等级及时空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谷秀杰 田金华 +2 位作者 王友贺 齐伊玲 郭紫薇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3-323,共11页
利用河南1991—2020年冬半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确定低温阈值,明确低温雨雪冰冻过程及持续时间,计算各个站气象指数并进行等级划分。对分级结果进行时空特征统计及典型个例分析,结果表明:豫西山区为低温雨雪冰冻高发区,豫西南盆地和... 利用河南1991—2020年冬半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确定低温阈值,明确低温雨雪冰冻过程及持续时间,计算各个站气象指数并进行等级划分。对分级结果进行时空特征统计及典型个例分析,结果表明:豫西山区为低温雨雪冰冻高发区,豫西南盆地和豫西北为低发区;所有站点从轻度到特重等级多年平均频次均为依次递减趋势;纬度高低与低温雨雪冰冻发生频次和等级并不是正相关关系,低纬度站点发生特重等级的频次甚至多于高纬度和山区站点。2001年低温雨雪冰冻站次最多且强度大,2007年站次最少且均为轻度,2018年低温雨雪冰冻较严重;1月累计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站次为各月之首,其次是2月。气温和降水是影响低温雨雪冰冻的关键因子,气温低、降水量大有利于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发生,温度是影响高海拔地区冰冻等级的主要因子,累计降水量是影响平原地区冰冻等级的主要因子。天气系统位置、强度及移动速度决定着低温雨雪冰冻发生区域、等级和持续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雨雪冰冻 气象等级 时空特征 典型个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气象为农服务培训现状及需求调查分析
2
作者 毛洋洋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5期51-54,共4页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作者从事河南省气象培训教育工作多年,对河南省气象为农服务培训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培训需求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其目的是对以后河南省气象为农服务培训的...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作者从事河南省气象培训教育工作多年,对河南省气象为农服务培训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培训需求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其目的是对以后河南省气象为农服务培训的发展、课程内容设计、培训方式等提出合理的建议,以期形成科学培训体系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提高河南省气象为农服务职工的综合素质,满足各层次职工对气象为农服务培训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教育培训 气象为农服务 调查分析 培训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PP VIIRS数据和SEBS模型的河南省冬小麦蒸散量估算与时空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颖 陈怀亮 +2 位作者 梁辰 苏伟 贺添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87-597,共11页
农田蒸散量(evapotranspiration,ET)是农田水热交换过程的关键变量,准确估算农田ET对了解农田土壤水分变化动态,监测预测作物旱情,指导科学灌溉等具有重要作用。将Suomi NPP(National Polar-orbiting Partnership)卫星的新型遥感数据源... 农田蒸散量(evapotranspiration,ET)是农田水热交换过程的关键变量,准确估算农田ET对了解农田土壤水分变化动态,监测预测作物旱情,指导科学灌溉等具有重要作用。将Suomi NPP(National Polar-orbiting Partnership)卫星的新型遥感数据源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 suite,VIIRS)数据用于ET反演,基于地表能量平衡理论,将NPP VIIRS反演的地表温度、地表反照率等参数和优化计算的VIIRS 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数据,与SRTM DEM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输入地表能量平衡系统(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SEBS)模型,估算了2016—2018年河南省冬小麦关键生育时期——返青期至灌浆期的农田ET(VIIRS ET)。分别对比了VIIRS ET与彭曼公式(Penman-Monteith,P-M)计算的P-M ET、大型土壤蒸渗仪实测Real ET和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数据估算ET(MODIS ET)的结果,并进行了ET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VIIRS ET与Real ET的RMSE为0.203 mm·d^(–1),且VIIRS ET与P-M ET和MODIS ET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该方法可为利用NPP VIIRS数据和SEBS模型估算ET提供方法、技术上的支持。研究区冬小麦关键生育时期ET的时间特征表现为自返青期后逐日上升,抽穗期达到最大值,灌浆期开始下降的趋势,与冬小麦生长发育规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综合空间特征来看,在关键生育时期河南省冬小麦ET均呈现中部和东南部较高,向西北部和西南部逐渐降低的趋势,与灌溉条件具有较强的对应性。河南省冬小麦ET时空特征可为河南省农业水资源管理、分配和高效利用等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冬小麦 蒸散量 地表能量平衡系统(SEBS) NPP VIIRS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趋势产量与气象产量分离方法对比分析 被引量:19
4
作者 魏庆伟 石俊峰 张亿博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第8期127-132,共6页
为探寻准确高效分离冬小麦趋势产量与气象产量的方法,利用河南省浚县1986—2018年冬小麦单产数据,分别采用HP滤波法、Logistic拟合法、滑动平均法和综合平均趋势法拟合其趋势产量,计算对应的气象产量,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 为探寻准确高效分离冬小麦趋势产量与气象产量的方法,利用河南省浚县1986—2018年冬小麦单产数据,分别采用HP滤波法、Logistic拟合法、滑动平均法和综合平均趋势法拟合其趋势产量,计算对应的气象产量,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综合平均趋势法分离的趋势产量与实产变化趋势最为吻合,气象产量波动幅度准确反映了实产变化特点,是分离冬小麦趋势产量与气象产量最准确的方法。11a滑动平均法及HP滤波法操作简单,且拟合结果能较准确地体现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是较为实用的方法。Logistic拟合法得到的趋势产量增产速率呈逐步减小趋势;5a滑动平均法得到的气象产量波动幅度较小,夸大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对小麦增产的作用,部分程度忽略了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这两者所得结果均在某种程度上与客观事实不符,不适合该地区冬小麦趋势产量与气象产量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趋势产量 气象产量 HP滤波 Logistic拟合 滑动平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干热风发生规律及其与小麦开花期的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彤霄 成林 +1 位作者 马青荣 刘佳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22期58-64,共7页
利用河南省30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90-2018年小麦生育期观测数据和同期气象资料,依据QX/T82-2019确定近29年干热风发生时间和强度,利用数值分析法分析河南省干热风发生规律及其与小麦开花期的关系。结果表明,近29年河南省干热风年型呈先... 利用河南省30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90-2018年小麦生育期观测数据和同期气象资料,依据QX/T82-2019确定近29年干热风发生时间和强度,利用数值分析法分析河南省干热风发生规律及其与小麦开花期的关系。结果表明,近29年河南省干热风年型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干热风过程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其中干热风年型和干热风过程在2000-2009年发生站次最多。河南省干热风高发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南省北部和中部区域,西部、西南部地区也有一些分布。2000-2009年发生年型增多的主要原因是重度干热风过程的增加,干热风发生面积的增加。干热风最早发生日期平均为儒略日第144天,近29年豫中大部、豫西、豫南局部发生日期有推迟的趋势,其他地区为提前的趋势;不同年代总体趋势呈从西向东、从南往东北延迟的趋势。开花期平均日期为儒略日第126天,近29年河南省冬小麦的开花期日期从北向南逐渐提前。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干热风间隔天数以延长的趋势为主,且干热风首日变化趋势与开花期间隔时间的变化趋势极显著相关。开花期变化趋势与重干热风过程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风 冬小麦 开花期 间隔天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香菇越夏高温气候特征及其与菌棒坏袋率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胡莉婷 杨光仙 +3 位作者 李梦夏 张溪荷 张玉亭 孔维丽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106,114,共10页
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温胁迫已成为影响河南香菇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香菇越夏高温气候特征及其与香菇菌棒坏袋率的关系,可为香菇生产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技术支撑。基于1991—2022年河南省伏牛山区6个香菇主产地区的气象数据,选取30、33... 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温胁迫已成为影响河南香菇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香菇越夏高温气候特征及其与香菇菌棒坏袋率的关系,可为香菇生产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技术支撑。基于1991—2022年河南省伏牛山区6个香菇主产地区的气象数据,选取30、33、35、40℃等4个高温界限温度,分析河南香菇主产区的高温变化特征,并结合2022年香菇高温灾害资料,研究香菇越夏期(6—8月)不同高温界限温度下气象因子与菌棒坏袋率的关系,明确香菇遭受高温灾害的主要温度界限指标及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991—2021年河南香菇越夏期高温热量资源呈显著增加趋势,西峡地区增温尤为明显;越夏期内,7月份33℃以上的日高温最大时长与菌棒坏袋率呈显著正相关,尤其是35℃界限温度下的日高温最大时长与菌棒坏袋率的正相关系数最大。未来应重点关注最高温度在33℃以上的天气,当气温在35℃以上时,应及时采取措施积极防御香菇高温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高温 气象因子 菌棒坏袋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参数的极端暴雨指数构建及其应用 被引量:20
7
作者 张霞 王新敏 +1 位作者 栗晗 吕林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98-912,共15页
采用百分位法和1981—2010年30年逐年日降水量资料,设置了河南省极端暴雨阈值和区域极端暴雨标准,据此选取1981—2016年河南省极端暴雨个例13例,使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1°×1°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对其环境参数进行... 采用百分位法和1981—2010年30年逐年日降水量资料,设置了河南省极端暴雨阈值和区域极端暴雨标准,据此选取1981—2016年河南省极端暴雨个例13例,使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1°×1°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对其环境参数进行分析,发现:表征大气水汽、动力及不稳定条件的环境参数,如850 hPa比湿和涡度、700 hPa垂直速度和V风分量,200 hPa散度、整层可降水量、K指数、0~3 km垂直风切变等,在极端暴雨过程中的平均值远远偏离其气候平均值,上述环境参数对极端暴雨预报有指示意义;环境参数的标准差倍数与降雨量具有较好相关性,二者的分位值基本沿y=x的对角线分布,环境参数标准差倍数分位值≥80%时,对异常降水(降水分位≥90%)有明显正相关;而环境参数标准差倍数分位较低时(<40%),则更多对应了小量级降水。单一环境参数的异常往往不能体现降水异常程度,基于对极端暴雨有明确指示意义的8个环境参数,组建了极端暴雨指数(ERI),经13例极端暴雨个例回代和预报效果评估,ERI≥0.7时,极端暴雨TS评分达35%,漏报率为27%,空报率为49%,可将其作为极端暴雨预报的参考阈值。2018年“温比亚”台风极端暴雨过程中应用表明,该指数对极端暴雨落区预报有较好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指数 环境参数 标准差 窗口密度 分位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12”郑州大雾天气成因分析
8
作者 胡孟然 孔海江 +3 位作者 韩铮铮 田力 齐伊玲 元保军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65-875,共11页
2022年12月28日郑新黄河大桥因大雾发生多起车辆相撞的交通事故。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数据,采用扰动法对此次大雾天气进行诊断分析,发现该大雾天气具有局地突发性强、能见度低、夜间降温明显的特点;大雾造成的低能见度,以及高... 2022年12月28日郑新黄河大桥因大雾发生多起车辆相撞的交通事故。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数据,采用扰动法对此次大雾天气进行诊断分析,发现该大雾天气具有局地突发性强、能见度低、夜间降温明显的特点;大雾造成的低能见度,以及高湿和低温导致的桥面结冰湿滑,是造成车辆追尾事故的气象原因。天气形势稳定,低层弱冷空气与西南暖脊为雾区输送暖湿气流,环流形势有利于雾的生成。郑新黄河大桥附近水汽通量大,有弱的水汽辐合,存在浅薄的逆温层,辐射冷却作用强,为辐射雾的发生和持续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水汽和热力条件。风速、相对湿度、气温、比湿的扰动信号与相应的全场信号相比,可以更好地反映大雾的可预报信号,多扰动因子综合分析可得出雾的消散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雾 天气分析 扰动 可预报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阴雨胁迫下成熟期麦穗发芽霉变估测
9
作者 郭其乐 郭鹏 +3 位作者 师丽魁 邹春辉 郭康军 檀艳静 《农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24-135,共12页
为精确监测和评估小麦在成熟期受连阴雨胁迫后穗霉变发芽情况。该研究以2023年5月底黄淮西部一次大范围连阴雨天气过程为例,从气象致灾危险性和遥感变量表征小麦承灾能力两方面,综合应用气象和多源卫星遥感资料,构建模型因子。分别用Spe... 为精确监测和评估小麦在成熟期受连阴雨胁迫后穗霉变发芽情况。该研究以2023年5月底黄淮西部一次大范围连阴雨天气过程为例,从气象致灾危险性和遥感变量表征小麦承灾能力两方面,综合应用气象和多源卫星遥感资料,构建模型因子。分别用Spearman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及ReliefF特征选择方法进行关键因子筛选,形成3组因子,分别应用Logistic回归等5种分类器和多元线性回归等5种回归方法构建模型,实现了对灾变的精准识别、程度分级和指数回归预测。通过对不同模型性能评估和各因子影响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选分类器在气象与遥感因子协同及各独自建模情形下,均能识别穗发芽霉变并准确预测其等级,识别的准确率(accuracy,AC)在0.649~0.811,等级预测的AC在0.432~0.622之间;在穗发芽霉变指数(ear germination and moldiness index,EGMI)预测方面,构建的PCFXGBR模型表现最佳,R^(2)为0.25,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为15.68,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为11.93。研究发现,遥感模型在灾变识别上更具优势,而气象模型在灾变程度分级上更优,结合两者的气象-遥感协同模型性能最佳。该研究成果为小麦连阴雨减损与灾后评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成熟期 连阴雨 麦穗 霉变 农业灾害监测 风险估测 多源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沟金针虫垂直活动特征
10
作者 赵花荣 任三学 +4 位作者 齐月 张玲 田晓丽 杨超 胡丽丽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7-479,共13页
基于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19—2020年、2021—2022年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沟金针虫在土壤中分层调查数据,引入虫口重量指标,结合虫口密度指标,揭示沟金针虫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为害-休眠动态变化,讨论沟金针虫在... 基于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19—2020年、2021—2022年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沟金针虫在土壤中分层调查数据,引入虫口重量指标,结合虫口密度指标,揭示沟金针虫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为害-休眠动态变化,讨论沟金针虫在土壤中垂直活动特征、气象条件与其相关性以及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结果表明:沟金针虫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存在3个为害期和3个休眠期,且交替出现。3个为害期出现在冬小麦返青-拔节期、夏玉米幼苗期、冬小麦秋苗期,3个休眠期出现在冬小麦越冬期、冬小麦成熟-收获期、夏玉米灌浆-成熟期,3个为害期中以冬小麦返青-拔节期最为严重。冬季偏暖及春季回暖早,沟金针虫表现出晚下早上特征,使得沟金针虫冬季休眠期缩短而为害活动期延长;土壤温度、湿度以及食源关系共同影响沟金针虫为害、休眠以及取食活动,其为害适宜土壤重量含水率约为15%~18%,适宜土壤温度为14~18℃。分析沟金针虫为害与冬小麦减产率可知,虫口密度每增加10 m^(-2)或虫口重量每增加1.0 g·m^(-2),可导致减产率增加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金针虫 垂直活动 冬小麦 夏玉米 轮作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干旱复合胁迫下冬小麦叶片和冠层尺度SIF与光合作用的关联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超 李萌 +3 位作者 褚荣浩 商东耀 成林 薛昌颖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29-1040,共12页
为探究高温干旱复合胁迫下叶片和冠层尺度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olar-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与植物光合作用的关系,开展冬小麦高温干旱复合胁迫田间试验,共设置三种水分条件[严重干旱(50%~60%田间持水量)、轻度干旱(65%~... 为探究高温干旱复合胁迫下叶片和冠层尺度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olar-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与植物光合作用的关系,开展冬小麦高温干旱复合胁迫田间试验,共设置三种水分条件[严重干旱(50%~60%田间持水量)、轻度干旱(65%~75%田间持水量)和正常供水对照组(80%~90%田间持水量)]和三个温度水平(半包式增温、全包式增温和大田环境温度对照组),分析不同胁迫处理下冠层和叶片尺度SIF、冠层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和叶片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_(n))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探讨小麦叶片SIF与P_(n)和冠层SIF与GPP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高温干旱复合胁迫下日尺度和季节尺度叶片和冠层SIF总体均呈现出单峰型变化特征,季节尺度冠层SIF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比叶片SIF明显,且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对叶片和冠层SIF的影响均大于单一高温或干旱胁迫。P_(n)和GPP总体分别呈现出双峰型和单峰型变化特征。高温干旱复合胁迫下叶片SIF与P_(n)的相关性(R^(2)=0.42)小于冠层SIF与GPP的相关性(R^(2)=0.52),随着单一胁迫的增强,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逐渐降低,且干旱胁迫对二者关系以及P_(n)和GPP的影响均大于高温胁迫。此外,环境变量中温度对SIF与P_(n)关系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饱和水汽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PAR)影响最小,且SIF与P_(n)之间的相关性随温度的增加逐渐降低,随VPD的增大先降后升,随PAR的增加先升后降。高温干旱复合胁迫下冠层和叶片SIF大小与植物光合作用强弱有一定关联性,并受环境变量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 叶片净光合速率 GPP 日尺度 季节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MAIP集成模型的华北冬小麦适宜播期与冬前积温下限研究
12
作者 陈先冠 冯利平 +6 位作者 白慧卿 孙爽 李国强 程陈 江敏 李颖 赵锦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5-325,共11页
为明确气候变暖和“双晚技术”背景下华北地区冬小麦的适宜播期,基于WMAIP集成模型,对华北地区冬小麦适宜播期、冬前积温下限及最迟播期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晚播减产幅度由南向北增大,南部晚播减产幅度最小(<19.5%),... 为明确气候变暖和“双晚技术”背景下华北地区冬小麦的适宜播期,基于WMAIP集成模型,对华北地区冬小麦适宜播期、冬前积温下限及最迟播期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晚播减产幅度由南向北增大,南部晚播减产幅度最小(<19.5%),中部晚播减产幅度在26.4%以内,北部晚播减产幅度最大,最高可达32.0%。华北地区北部、中部和南部的适宜播期分别在9月25日—10月5日之间、9月30日—10月20日之间和10月10日—11月5日之间。华北地区冬小麦基于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适宜冬前积温下限分别在497~629℃·d和344~581℃·d之间,并由南部向北部递增。在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条件下,河北、山东、河南大部分地区的最迟播期分别为10月1—13日、10月10—16日、10月22—28日和10月7—19日、10月16—22日、10月31日—11月12日。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暖背景下华北地区“双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冬前积温下限 最迟播期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WMAI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YOLOv3农作物目标检测算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蓓 王贝贝 +3 位作者 张志红 吴苏 李鹏 胡莉婷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24年第1期40-47,共8页
农作物图像在进行目标检测时,由于作物种植较密集、成像质量不佳等原因严重影响目标检测算法的检测精度。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YOLOv3的改进算法优化在农作物目标检测的检测性能:对YOLOv3的主干特征提取网络进行优化,利用原网络... 农作物图像在进行目标检测时,由于作物种植较密集、成像质量不佳等原因严重影响目标检测算法的检测精度。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YOLOv3的改进算法优化在农作物目标检测的检测性能:对YOLOv3的主干特征提取网络进行优化,利用原网络中输出的4倍降采样特征图对目标进行检测,并且在算法原网络残差块的基础上增加残差单元,以检测目标较小的农作物位置信息;提出高斯衰减函数,对图像中高度重叠的农作物候选框的衰减较强,在有效抑制冗余框的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降低漏检率;对回归损失函数进行优化改进,用CIOU Loss作为损失函数,使得目标检测过程中最终的目标定位更加精确。将改进的YOLOv3算法和原YOLOv3算法、Faster R-CNN算法在实拍的玉米作物图像数据集上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YOLOv3算法能有效检测农作物小目标,算法检测的平均准确率均值和检测速度都有明显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检测 YOLOv3算法 特征提取网络 损失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7·20”特大暴雨降水特征及其内涝影响 被引量:62
14
作者 王振亚 姚成 +1 位作者 董俊玲 杨慧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22,共6页
基于郑州市自动气象观测站资料,对河南郑州2021年“7·20”特大暴雨的降水极端性、降水时段、小时降水变化等特征及其内涝影响进行分析,提出超标准降水条件下内涝防治的建议。分析表明: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是一次极端强... 基于郑州市自动气象观测站资料,对河南郑州2021年“7·20”特大暴雨的降水极端性、降水时段、小时降水变化等特征及其内涝影响进行分析,提出超标准降水条件下内涝防治的建议。分析表明: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是一次极端强降水天气过程,可以分为5个明显的降水阶段,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呈现短时强降水频发、重发特征,特别是20日12—18时郑州市主城区连续出现80 mm以上的小时降水,是造成郑州市主城区严重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按照现有的内涝防治设计标准,郑州市主城区仍不足以防范此种强度的降水,但仍可以通过完善城市内涝防治的超标应急系统、提高城市易涝点内涝防治标准等措施减轻内涝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7·20”特大暴雨 降水特征 短时强降水 内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及灌溉对冬小麦根系和产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马青荣 刘荣花 +3 位作者 胡程达 王红振 余辉 王艳玲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71-981,共11页
在郑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开展不同程度干旱、灌溉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对冬小麦根系活力、形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条件下,冬小麦根系活力和根直径均有明显的降低,根长有明显增加,土壤下层所占根系总体积比例增大,且随着发育期... 在郑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开展不同程度干旱、灌溉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对冬小麦根系活力、形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条件下,冬小麦根系活力和根直径均有明显的降低,根长有明显增加,土壤下层所占根系总体积比例增大,且随着发育期的推进,下层根系所占比例呈现增大的趋势,水分利用效率有明显提高;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上述变化趋势更加明显。在灌溉量相同的情况下,越冬期灌溉,有利于冬小麦根系活力和根直径增加,但不利于根系的向下伸展;返青期和拔节期灌溉有利于根系向下伸展、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理论产量增加,但不利于根系活力和直径的增加;拔节期灌溉,可适当增大灌溉量,减少灌溉次数,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综合根系形态和活力、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在冬小麦干旱持续发生条件下,在返青期、孕穗期灌水600 m 3·hm^-2左右,可根据干旱程度适当增减灌水量,重旱条件下适当增加灌水次数,少量多灌缓解旱情,而重大干旱年份灌水困难条件下可只在拔节期灌水600 m 3·hm^-2,以实现产量的减损和节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干旱 灌溉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涝渍对夏花生光合特性及产量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马青荣 左璇 +2 位作者 胡程达 成林 李彤霄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79-490,共12页
夏花生常因汛期雨水偏多形成涝渍灾害而减产,探索不同耕作方式下涝渍持续日数对花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可为花生涝渍动态监测评估和农业防灾减灾提供参考。选择2019年、2020年每年6—9月,在花生主产区河南驻马店土壤质地为粘土的大... 夏花生常因汛期雨水偏多形成涝渍灾害而减产,探索不同耕作方式下涝渍持续日数对花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可为花生涝渍动态监测评估和农业防灾减灾提供参考。选择2019年、2020年每年6—9月,在花生主产区河南驻马店土壤质地为粘土的大田平作、垄作方式下,以豫花22为试验材料,将花生产量形成过程分前期、中期、后期3个时段,分别设计3 d,5 d,7 d,9 d灌水处理。结果表明:相同过程灌水量条件下,垄作比平作涝渍持续日数减少1~5 d,其中淹涝日数偏少3~5 d;3 d灌水处理的涝渍持续日数4~5 d,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等光合参数呈正效应造成茎叶干物质积累增加;各时段涝渍影响均随持续日数的增加而加重,除百仁重涝渍影响表现为中期最大、前期次之、后期最小,其他均为前期最大、中期次之、后期最小;各处理水平涝渍持续日数4~16 d,光合参数影响幅度为1.3%~64.2%,生物量和产量影响幅度为0.6%~44.9%;垄作花生与平作花生相比,因涝渍持续日数减少而使灾害影响减小,前期各处理花生产量减少灾损达3.4%~1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花生 涝渍 耕作方式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作物双时相遥感特征的花生种植区提取 被引量:5
17
作者 郭其乐 李军玲 郭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8-230,共13页
基于花生生长中后期2020年8月1日和15日两个时相高分多光谱数据,构建40个作物分类遥感特征,采用ReliefF-Pearson方法优选出15个特征,构造作物可分的4种特征空间。采用最大似然分类法、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分类器,分别耦合4种特征空间,... 基于花生生长中后期2020年8月1日和15日两个时相高分多光谱数据,构建40个作物分类遥感特征,采用ReliefF-Pearson方法优选出15个特征,构造作物可分的4种特征空间。采用最大似然分类法、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分类器,分别耦合4种特征空间,开展作物分类对比试验,进行分类精度和景观评价提出作物双时相遥感分类模型(dual-temporal remote sensing classification model for crop,C-DRSC)。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作物分类和花生识别能力,作物分类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93.25%和0.89,平均形状指数和平均斑块分维指数分别为1.33和1.13;花生识别的用户精度和制图精度分别为96.20%和96.32%,平均形状指数和平均斑块分维指数分别为1.27和1.11。利用该模型在黄淮海地区的4个花生主产县开展夏花生种植面积遥感测算,与统计面积相比,面积测算相对误差为±16.25%,决定系数为0.9778(达到0.01显著性水平),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作物时相特征 特征选择 遥感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数值模式对台风暴雨过程预报的空间检验评估 被引量:33
18
作者 王新敏 栗晗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53-764,共12页
采用FSS评分(fractional skill score)和CRA方法(contiguous rain area)结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地面、卫星、雷达三源降水融合产品(CMPA_Hourly V2.1),对SHANGHAI_HR(SH)、GRAPES_MESO(MESO)、ECMWF_HR(EC)、GRAPES_GFS(GFS)四个模式2018... 采用FSS评分(fractional skill score)和CRA方法(contiguous rain area)结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地面、卫星、雷达三源降水融合产品(CMPA_Hourly V2.1),对SHANGHAI_HR(SH)、GRAPES_MESO(MESO)、ECMWF_HR(EC)、GRAPES_GFS(GFS)四个模式2018年8月三次登陆台风暴雨过程的的降水预报进行了检验评估,对比分析了各模式的预报性能,得到结论如下:FSS评分相较于传统TS评分能够更好地通过量化的方式反映出不同模式的预报能力差别,而CRA方法能更全面详细地评估模式的误差来源;区域模式对于局地性强降水或大尺度降水的强中心预报相对于全球模式有一定优势,但全球模式对于较小量级降水的范围预报可参考性更好;对于"摩羯"、"温比亚"台风影响的两次过程,EC模式的预报位移误差明显偏西,同样的特征也表现在MESO和GFS对于"温比亚"台风影响的降水的预报;GFS模式对于降水范围、降水强度预报偏小、偏弱,EC模式预报略好于GFS模式但对于降水极值估计仍存在不足。相对而言,区域模式对于极值估计优于全球模式,SH模式对于极值的估计要优于MESO模式,但其预报降水存在范围、强度偏大的特征;大部分模式预报降水个体的误差主要来源于位移误差,强度误差和形态误差大致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SS评分 CRA方法 空间检验 登陆台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地遥感监测冬小麦关键发育时期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魏庆伟 朱黎明 王福州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63-171,共9页
为探寻准确高效的冬小麦关键发育时期监测方法,首先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测量仪(SRS-NDVI)监测了河南省鹤壁市农业气象试验站2017—2018、2018—2019年度冬小麦生长季的时序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为探寻准确高效的冬小麦关键发育时期监测方法,首先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测量仪(SRS-NDVI)监测了河南省鹤壁市农业气象试验站2017—2018、2018—2019年度冬小麦生长季的时序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然后,采用邻域差值分析法重构时序NDVI,并运用S-G滤波法(Savitzky‑golay,S-G)平滑处理时序NDVI中异常值;最后,根据冬小麦生长季NDVI变化特点,综合运用广义动态阈值法、曲线速率法和极值法,提取冬小麦关键发育时期特征点。结果表明,邻域差值分析法可有效去除观测数据的明显异常值,经S-G滤波法处理后的NDVI时序数据,更加符合冬小麦生长过程NDVI变化规律。此外,NDVI时序数据监测发育时期平均误差为2.5 d,精度较卫星遥感监测冬小麦发育时期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遥感 冬小麦 生长季 发育时期 SRS-NDVI 时间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地遥感的冬小麦生物量动态监测方法 被引量:1
20
作者 魏庆伟 王福州 +2 位作者 张青 陈道培 卢霞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2-138,共7页
为探寻准确高效的冬小麦生物量动态监测方法,以2018—2020年SRS-NDVI观测仪监测数据为基础,将冬小麦生物量观测数据以返青期为界分为两个阶段。选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比值植被指数(RVI)、差值植被指数(DVI)、增强型植被指数(EVI2)... 为探寻准确高效的冬小麦生物量动态监测方法,以2018—2020年SRS-NDVI观测仪监测数据为基础,将冬小麦生物量观测数据以返青期为界分为两个阶段。选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比值植被指数(RVI)、差值植被指数(DVI)、增强型植被指数(EVI2),计算逐日累积植被指数(CVI)并分别进行曲线拟合分析,建立回归模型,研究各植被指数与实测冬小麦生物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小麦播种至返青期,最优模型为二次多项式,基于NDVI的累积植被指数模型估测精度最高,y=-0.0479x^(2)+7.0481x-25.5040,R^(2)为0.9829,均方根误差(RMSE)为9.61,平均相对误差(MRE)为10.51%;冬小麦返青至成熟期,最优模型为幂函数,最佳估测模型仍为基于NDVI的累积植被指数模型,y=0.0126x^(2.3938),R^(2)为0.9553,RMSE为150.25,MRE为10.22%。因此,基于NDVI的累积植被指数是冬小麦生物量动态监测的最佳方法,可为作物自动化观测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遥感 冬小麦 生物量 植被指数 动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