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冬小麦主要籽粒品质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2
1
作者 商东耀 成林 +2 位作者 马青荣 李筱涵 薛昌颖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24-1333,共10页
为了解河南省小麦品质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利用2017—2019年河南省72个县(区)强筋和非强筋小麦品种的287份小麦样品品质测定资料、对应年份逐旬气象因子和小麦生育期观测数据,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线性相关、二次曲线相关和逐步回归等方... 为了解河南省小麦品质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利用2017—2019年河南省72个县(区)强筋和非强筋小麦品种的287份小麦样品品质测定资料、对应年份逐旬气象因子和小麦生育期观测数据,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线性相关、二次曲线相关和逐步回归等方法,分析了气象因子对小麦主要籽粒品质形成的影响,构建了籽粒粗蛋白含量预报模型,探寻影响河南省强筋和非强筋小麦主要品质指标的关键气象因子。结果表明,河南省强筋小麦粗蛋白、湿面筋含量和降落值都高于非强筋小麦。两类筋型小麦降落值与拔节期以后的温度、日照时数和气温日较差关系密切,其中非强筋小麦降落值与气象因子的关联度较高。籽粒湿面筋含量与气温日较差密切相关,不同筋型小麦湿面筋含量对四月份部分气象因子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从小麦籽粒粗蛋白含量预估模型可知,两类小麦粗蛋白含量均受气象条件的影响,但影响因子有所不同,非强筋小麦粗蛋白含量预估模型较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冬小麦 籽粒品质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1月河南省暴雪寒潮天气对设施农业的影响评估 被引量:7
2
作者 程芳芳 杨光仙 +2 位作者 李红卫 江清霞 王纪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44-1348,共5页
2018年1月上旬河南省出现了两次大范围降雪、寒潮天气过程,对设施农业生产造成一定不利影响。选取2018年1月上旬河南省的两次降雪、寒潮天气过程气象资料,以及设施农业气象灾害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做出了此次灾害过程对河南省设施农... 2018年1月上旬河南省出现了两次大范围降雪、寒潮天气过程,对设施农业生产造成一定不利影响。选取2018年1月上旬河南省的两次降雪、寒潮天气过程气象资料,以及设施农业气象灾害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做出了此次灾害过程对河南省设施农业生产的影响评估。根据分析,暴雪致全省90%以上市(县)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等级达到中度以上,50%以上市(县)达特重级别;大风对日光温室影响不大,对部分塑料大棚有轻度灾害;低温致全省日光温室蔬菜均达到不同程度气象灾害等级。同时对主要致灾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暴雪、寒潮天气设施农业防御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农业 影响 评估 暴雪 寒潮 河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河南省夏玉米花期高温灾害风险预估 被引量:22
3
作者 陈怀亮 李树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37-348,共12页
为预估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夏玉米花期高温灾害风险,根据河南省19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夏玉米抽雄期常年观测资料和未来RCPs(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气候变化情景数据,构建夏玉米花期高温风险评价指标,开展河南省夏玉米花期... 为预估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夏玉米花期高温灾害风险,根据河南省19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夏玉米抽雄期常年观测资料和未来RCPs(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气候变化情景数据,构建夏玉米花期高温风险评价指标,开展河南省夏玉米花期高温灾害时空特征及风险演变分析。其中RCPs气候情景数据包括基准气候条件(1951—2005年,RCP-rf)和未来(2006—2050年)RCP 4.5(中)、RCP 8.5(高)两种浓度路径数据。以抽雄普遍期及之后7 d确定为夏玉米花期,并内插匹配气候情景格点数据。以花期最高气温≥32℃和≥35℃作为轻度和重度高温灾害发生阈值,根据轻、重度夏玉米花期高温发生频率和高温积害,建立风险评价指标并分级。结果表明,RCP-rf情景下全省夏玉米花期高温发生频率在20.5%~81.0%(≥32℃)和3.9%~51.9%(≥35℃)。与基准条件相比,≥32℃高温发生频率增加9.1%(RCP 4.5)和11.0%(RCP 8.5),≥35℃高温发生频率增加8.7%(RCP 4.5)和8.3%(RCP 8.5)。RCP-rf情景下全省夏玉米花期高温积害在48.5~200.9℃·d(≥32℃)和9.8~138.5℃·d(≥35℃)。与基准条件相比,≥32℃高温积害增加25.4℃·d(RCP 4.5)和25.6℃·d(RCP 8.5),≥35℃高温积害增加25.8℃·d(RCP 4.5)和31.4℃·d(RCP 8.5)。由综合风险分析可知,RCP-rf情景下夏玉米花期高温灾害高值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新乡、郑州、许昌、漯河、周口及其以东以北的地区(商丘除外),约占夏玉米主栽区面积的30.1%;RCP 4.5情景下高值风险区扩大至洛阳和南阳以东的大部分地区,约占夏玉米主栽区面积的63.4%;RCP 8.5情景下高值风险区面积进一步向西扩大,约占夏玉米主栽区面积的占7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P气候情景 气候变化 夏玉米 花期 高温风险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B辐射增强对河南省夏直播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韩艳 娄运生 +2 位作者 李萌 胡程达 刘荣花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3期244-248,共5页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模拟地表UV-B辐射增强对花生(开农49号)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UV-B辐射设3个水平,即对照、增强20%和增强40%.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能显著降低花生产量,产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单位面积产量、株荚果数、百仁重减少造成...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模拟地表UV-B辐射增强对花生(开农49号)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UV-B辐射设3个水平,即对照、增强20%和增强40%.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能显著降低花生产量,产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单位面积产量、株荚果数、百仁重减少造成的;花生品质受UV-B影响较为复杂,UV-B增强20%时,花生脂肪质量分数为51.02%,蛋白质质量分数为22.34%,油酸/亚油酸质量比为1.19,较对照组提高了0.02;UV-B增强40%时,花生脂肪质量分数为51.82%,蛋白质质量分数为22.56%,油酸/亚油酸质量比为1.28,较对照组提高了0.11.研究认为,UV-B辐射增强,不足以对花生的品质产生显著影响,这可能与设定的UV-B辐射强度、试验设计方案及花生的品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B辐射 花生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河南省夏玉米生产潜力及产量差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1
5
作者 余卫东 马志红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5-212,共8页
利用河南省96个县1961—2010年气象资料和夏玉米实际产量,采用逐步订正模型,计算了近50年河南省夏玉米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分析了光温生产潜力与气候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与实际产量两种产量差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利用河南省96个县1961—2010年气象资料和夏玉米实际产量,采用逐步订正模型,计算了近50年河南省夏玉米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分析了光温生产潜力与气候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与实际产量两种产量差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光温生产潜力由北向南、由东向西递减,近50年呈极显著下降趋势,全省平均每10 a减少696.8 kg·hm-2,北、中大部分站点和南部的部分站点下降幅度较大。(2)气候生产潜力南部高于北部、东部高于西部,近50年变化趋势不明显。光温生产潜力与气候生产潜力之间的产量差呈极显著下降趋势,平均每10 a减少958.7 kg·hm-2。(3)夏玉米实际产量极显著增加,光温生产潜力与实际产量之间的产量差极显著下降,平均每10 a减少1 718.0 kg·hm-2,但71.9%的站点产量差大于24 000 kg·hm-2,产量潜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降水是制约河南省西部夏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可通过灌溉提高产量;后期热量不足影响北部玉米产量进一步提高,选用中早熟品种和改进栽培技术是提高产量的途径;东部可通过增加灌溉面积、选用优良品种和科学施肥等措施缩小产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温生产潜力 气候生产潜力 产量差 夏玉米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春季降水与温度变化的时空分布——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张红卫 陈怀亮 张弘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0-173,共4页
春季的气候条件异常一直是制约河南省小麦生产的瓶颈之一,春旱作为河南省主要的气象灾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生长。近几十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快而越发频繁。春季干旱发生的主要因子降水和温度的变异性显著变大。基于GI... 春季的气候条件异常一直是制约河南省小麦生产的瓶颈之一,春旱作为河南省主要的气象灾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生长。近几十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快而越发频繁。春季干旱发生的主要因子降水和温度的变异性显著变大。基于GIS及和河南省30年的气候整编资料,对河南省春季降水、温度及降水温度比的变化趋势及时空变化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豫南春季降水减少最为严重(南阳盆地除外),豫中次之,豫北春季降水稍有增加;从温度的变化分布来看,河南全省春季温度都呈上升趋势,其中,豫南的信阳、驻马店,豫西北的济源、焦作、洛阳、郑州及平顶山地区温度上升趋势较大,南阳盆地、豫东平原及豫北平原地带温度变化相对较小;反应春季气候异常的降水温度比豫南为负向变化最大,豫北为正向变化最大,空间分布与春季降水基本吻合。综合分析说明未来河南地区的气候变化将会更加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降水 温度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河南省雷暴分布 被引量:5
7
作者 张红卫 陈怀亮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0-114,共5页
为了研究不同地形条件下河南省雷暴的分布特征,在1971-2000年30年雷暴日数观测资料上,叠加河南省地理信息,进行了分析研究,得知河南省全年有3个雷暴多发区,第一个为豫南桐柏山高发区,第二个为豫西南伏牛山高发区,第三个为豫北太行山高发... 为了研究不同地形条件下河南省雷暴的分布特征,在1971-2000年30年雷暴日数观测资料上,叠加河南省地理信息,进行了分析研究,得知河南省全年有3个雷暴多发区,第一个为豫南桐柏山高发区,第二个为豫西南伏牛山高发区,第三个为豫北太行山高发区;同时分别对该省春季、夏季和秋季的雷暴进行了分析,发现春季雷暴高发区主要位于信阳桐柏山区域,夏季雷暴高发区位于豫北太行山、豫西南伏牛山和豫南桐柏山区域,秋季雷暴高发区主要在豫北太行山区域,其次为豫南桐柏山区域。雷暴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山区的雷暴日数多于平原地区,这对山区的防雷建设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雷电分布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河南省近45年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商东耀 张志红 +2 位作者 岳元 胡程达 王琪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2-170,共9页
依据河南省45个气象站近45年逐月降水资料,以标准化降水指数作为干旱指标,详细分析河南省范围内干旱强度、影响范围、发生频率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在过去45 a中河南省干旱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且近年来有增强的趋势;从干旱发生站... 依据河南省45个气象站近45年逐月降水资料,以标准化降水指数作为干旱指标,详细分析河南省范围内干旱强度、影响范围、发生频率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在过去45 a中河南省干旱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且近年来有增强的趋势;从干旱发生站次比上来看,年尺度干旱站次比呈阶段性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且在全省范围内多发全域性、局域性干旱,分别为11、12 a;春季、夏季、秋季三季干旱站次比呈现上升趋势,上升率分别为1%·10a^(-1)、5.5%·10a^(-1)、9.6%·10a^(-1),其中,夏旱多为区域性干旱,春、秋两季多为全域性干旱,分别为13、12 a。(2)全省平均干旱频率为9.83%,秋季干旱频率高于其他三个季节,为17.53%;河南省东部商丘地区、西部三门峡地区是年、季尺度干旱高发地区,年尺度干旱强度与干旱站次比在时间上变化规律一致,都存在2~6 a的周期性。(3)年尺度干旱强度呈现增强趋势,20世纪90年代干旱强度最高,不同季节中干旱强度都表现为增强的趋势,为此河南省未来发生全域性干旱的风险依然很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等级 干旱强度 标准化降水指数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被动微波遥感的中国干旱动态监测 被引量:13
9
作者 陈修治 苏泳娴 +2 位作者 李勇 陈水森 韩留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151-158,F0003,共9页
目前用于中国干旱监测的遥感方法大多是可见光和热红外指数法,受云雨、植被和地形的影响较大,不能满足中国南方地区干旱监测的需求。该研究基于被动微波辐射传输方程,首先构建了基于AMSR-E(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EOS... 目前用于中国干旱监测的遥感方法大多是可见光和热红外指数法,受云雨、植被和地形的影响较大,不能满足中国南方地区干旱监测的需求。该研究基于被动微波辐射传输方程,首先构建了基于AMSR-E(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EOS)数据的地表温度反演模型,R2=0.79,RMSE(root mean square error)为2.54℃,实现了中国地表温度的被动微波遥感监测。然后,拟合了不同下垫面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与微波极化差异指数(microwave polarization difference index,MPDI)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改进了植被供水指数(vegetation supply water index,VSWI),构建了基于AMSR-E数据的被动微波遥感气象干旱指数,并以中国2009年的旱情为例进行实例验证。研究表明,该干旱指数与AMSR-E L3土壤湿度数据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2=0.75),且能基本表征2009年中国实际的气象干旱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监测 遥感 地表温度 植被供水指数(VSW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气-土壤-植被系统干旱发生发展过程的综合干旱指标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段居琦 张强 +3 位作者 何雨峰 周广胜 王有民 肖风劲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9-239,共11页
适宜的干旱指标和高分辨率数据是准确监测干旱的基础。本研究从气象干旱和土壤干旱以及植被对干旱的响应出发,整合中国国家气象观测站、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土壤湿度(0.0625°×0.0625°)和MODIS叶面积指数(5... 适宜的干旱指标和高分辨率数据是准确监测干旱的基础。本研究从气象干旱和土壤干旱以及植被对干旱的响应出发,整合中国国家气象观测站、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土壤湿度(0.0625°×0.0625°)和MODIS叶面积指数(500 m×500 m)等多源数据信息,构建了基于气象干旱指数(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土壤干旱指数(土壤湿度百分位)和植被干旱指数(叶面积指数百分位)的综合干旱指数,并在中国东北地区开展了典型站点和区域10 km×10 km空间分辨率干旱监测试验。结果表明,综合干旱指数克服了单一气象干旱指数不能准确反映农业旱情及单一植被长势指数会将其他灾害引起的植被长势变差误判为干旱的不足,能够反映灌溉对干旱的影响,实现对大气-土壤-植被系统干旱发生、发展及其影响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监测评估 综合干旱指标 干旱指标 大气-土壤-植被系统 多源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极值概率分布的河南冬小麦晚霜冻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1
作者 方文松 王纪军 王秀萍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0-378,共9页
为探究河南省小麦晚霜冻害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分布规律,基于河南省1971-2019年111个气象站温度资料和17个农气观测站小麦发育期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终霜日的时间及极值概率分布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小麦拔节期常... 为探究河南省小麦晚霜冻害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分布规律,基于河南省1971-2019年111个气象站温度资料和17个农气观测站小麦发育期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终霜日的时间及极值概率分布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小麦拔节期常年值在第73-第91日(年积日),小麦晚霜冻终日均值在第80-第95日,小麦晚霜冻害发生频率均值为0.5~4.7次·10年^(-1)。河南省大部分地区的小麦拔节期和小麦晚霜冻终日均呈提前趋势,且终霜日提前幅度更大,但1990-2019年终霜日的变异度较1971-1990年间明显增大,提示晚霜冻发生的概率可能会降低,但潜在危险可能会加剧。93.1%的站点终霜日都满足极值概率函数分布,终霜日的10年、50年、100年重现期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历史均值存在一定的差异;终霜日重现期水平与纬度、海拔均呈显著正相关,呈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由此可见,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晚霜冻害的影响仍然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晚霜冻 小麦晚霜冻终日 趋势分析 极值概率分布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夏玉米各生育阶段农业气候要素变化特征 被引量:9
12
作者 胡洵瑀 王靖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51-258,267,共9页
基于华北平原6个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09年夏玉米生育期资料,以及同期48个气象站平均、最高和最低温度,降水、日照时数等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的方法,分析了华北平原近30年夏玉米各生育阶段农业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结果表... 基于华北平原6个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09年夏玉米生育期资料,以及同期48个气象站平均、最高和最低温度,降水、日照时数等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的方法,分析了华北平原近30年夏玉米各生育阶段农业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夏玉米出苗~拔节期的温度升高,其中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的增幅分别为0.42℃·10a^-1、0.36℃·10a^-1和0.58℃·10a^-1(P〈0.05),平均最低温度显著增加的站点多于平均最高温度显著增加的站点,温度日较差降幅为0.22℃·10a^-1(P〈0.05);夏玉米拔节~抽雄期的温度变化不明显,温度日较差降幅为0.22℃·10a^-1(P〈0.05);夏玉米抽雄~成熟期的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均下降,降幅分别为0.16℃·10a^-1(P〈0.05),0.15℃·10a^-1(P〈0.05)和0.06℃·10a^-1,其中下降显著的站点位于山东省。(2)各生育阶段降水量变化不明显,全区仅山东南部和河南中部出苗~拔节期的降水量增加显著。(3)除播种~出苗期外,各生育阶段的总辐射量均显著下降,其中出苗~拔节、拔节~抽雄、抽雄~成熟和全生育期的日均总辐射降幅分别0.83、1.10、0.87 MJ·m^-2·10a^-1和0.89 MJ·m^-2·10a^-1(P〈0.05),且大部分站点下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夏玉米 生育期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蘖期淹水胁迫对水稻地上部物质分配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22
13
作者 宣守丽 石春林 +3 位作者 张建华 魏秀芳 曹宏鑫 薛昌颖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99-1204,共6页
为探讨分蘖期淹水对不同水稻品种地上部物质分配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以南粳46和扬两优8号为供试品种,于水稻分蘖期设置不同淹水深度(全淹、半淹)和淹水持续时间(1 d、3 d、6 d)处理,分析不同品种水稻地上部物质分配及产量对淹水胁迫的响... 为探讨分蘖期淹水对不同水稻品种地上部物质分配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以南粳46和扬两优8号为供试品种,于水稻分蘖期设置不同淹水深度(全淹、半淹)和淹水持续时间(1 d、3 d、6 d)处理,分析不同品种水稻地上部物质分配及产量对淹水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分蘖期全淹处理后,两品种水稻绿叶和茎鞘生物量占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比例均出现减少,黄叶比例增加。随着淹水时间延长,水稻受害程度加剧,其恢复过程越缓慢。相较于全淹处理,半淹处理对水稻的影响并不明显。水稻单穴穗数减少、单穗产量下降是分蘖期淹水后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不论从淹水后水稻绿叶和茎蘖存活率、灾后恢复能力还是产量来看,扬两优8号耐涝性均强于南粳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淹水处理 水稻 分蘖期 生长过程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植被生长季变化及其气候变化响应 被引量:19
14
作者 陈怀亮 刘玉洁 +2 位作者 杜子璇 刘忠阳 邹春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7-444,共8页
利用1982—2000年的NOAA/AVHRR逐旬数据,采用最大变化斜率法、曲线拟合法等方法分析黄淮海地区植被生长季开始及结束时间,选取典型样带,制作基于逐像无的I_(NDV)(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图,研究1982—2000年植被生长季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气... 利用1982—2000年的NOAA/AVHRR逐旬数据,采用最大变化斜率法、曲线拟合法等方法分析黄淮海地区植被生长季开始及结束时间,选取典型样带,制作基于逐像无的I_(NDV)(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图,研究1982—2000年植被生长季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黄淮海地区生长季开始的平均时间为3月下旬,结束时间为11月上旬。20年来研究区植被四季平均I_(NDV)呈上升趋势,春季增长尤为显著,且随着年代的推移,植被生长季有延长的趋势,生长季提前是黄淮海地区植被活动对气候变化响应的主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V 气候变化 生长季 黄淮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风对冬小麦灌浆速率和千粒重的影响 被引量:50
15
作者 成林 张志红 方文松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8-254,共7页
为定量分析冬小麦灌浆不同时期出现的干热风对小麦产量形成带来的危害,利用郑州农业气象试验站连续两个年度的干热风人工控制试验数据,结合前期作物观测资料,研究了干热风对冬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及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热风导致冬小... 为定量分析冬小麦灌浆不同时期出现的干热风对小麦产量形成带来的危害,利用郑州农业气象试验站连续两个年度的干热风人工控制试验数据,结合前期作物观测资料,研究了干热风对冬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及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热风导致冬小麦灌浆速率不同程度下降,不同时期干热风的降幅表现为灌浆中期>灌浆后期>灌浆前期,重度干热风>轻度干热风。随着干热风后冬小麦的自身修复和后续灌浆进程,最终千粒重不同程度降低,降低幅度最大的是灌浆后期重度干热风,千粒重降低5.4g,降幅达14.5%;其次为灌浆中期重度和轻度干热风,千粒重分别降低9.7%和4.8%;再次为灌浆后期轻度干热风;而灌浆前期干热风对千粒重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干热风 灌浆速率 千粒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太阳辐射变化及其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宣守丽 石春林 +3 位作者 金之庆 曹宏鑫 魏秀芳 王晶晶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44-1450,共7页
利用太阳辐射、日照时数及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等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检验等分析方法,研究了近5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太阳辐射变化特征、原因及其对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影响。结果显示:1961~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总辐射在1991... 利用太阳辐射、日照时数及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等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检验等分析方法,研究了近5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太阳辐射变化特征、原因及其对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影响。结果显示:1961~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总辐射在1991年前、后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整个时期,散射辐射占总辐射的比重不断增加,直接辐射占总辐射的比重不断减少;受太阳辐射及其组成变化的影响,1961~2010年该地区PAR呈下降趋势,但PAR占总辐射的比例明显上升。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1991年以前总辐射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日照时数减少造成直接辐射量下降;1991年以后,受直接辐射强度增强的影响,直接辐射量的下降趋于平缓,该时段内总辐射的上升主要和大气气溶胶增加所引起的散射辐射量上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太阳辐射 日照时数 气溶胶光学厚度 光合有效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AMSR-E的地表温度半经验反演模型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修治 李勇 +2 位作者 韩留生 苏泳娴 陈水森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0-255,共6页
基于被动微波辐射传输方程,结合DeJeu建立的透过率与微波极化差异指数的通用关系式,以及Smiths建立的地表温度与大气总可降水量的经验关系,构建了一套基于AMSR-E影像的地表温度半经验反演模型,该模型无需借助其他辅助数据,便可从AMSR-E6... 基于被动微波辐射传输方程,结合DeJeu建立的透过率与微波极化差异指数的通用关系式,以及Smiths建立的地表温度与大气总可降水量的经验关系,构建了一套基于AMSR-E影像的地表温度半经验反演模型,该模型无需借助其他辅助数据,便可从AMSR-E6.9GHz和10.7GHz两个波段的亮度温度模拟得到地表温度变量。对2009年我国地表温度进行实例模拟和验证,结果显示,该地表温度模型的平均反演精度达到2.54℃(R2=0.79),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被动微波遥感地表温度模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微波遥感 AMSR-E 地表温度 半经验模型 亮度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补光方式对大棚草莓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程芳芳 李红卫 +3 位作者 余辉 刘伟斌 李豪 李荣 《农学学报》 2021年第1期80-84,共5页
河南地区冬春季节,由于阴、雨、雪、雾、霾等天气的影响,大棚内光照不足的现象较为严重,影响草莓产量和品质。本研究在大棚草莓生产基地进行补光试验,选取高压钠灯和LED植物生长灯,观测不同补光方式对大棚草莓营养生长、叶绿素含量、产... 河南地区冬春季节,由于阴、雨、雪、雾、霾等天气的影响,大棚内光照不足的现象较为严重,影响草莓产量和品质。本研究在大棚草莓生产基地进行补光试验,选取高压钠灯和LED植物生长灯,观测不同补光方式对大棚草莓营养生长、叶绿素含量、产量和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补光方式对棚内增温都有效果,高压钠灯增温效果更为明显;2种光源对草莓株高、叶片长和叶片宽均无明显影响;2种光源对增加草莓植株叶绿素含量均有明显效果,与对照相比,均达极显著水平;2种光源补光后,草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有提高,高压钠灯补光后增加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棚 草莓 补光 叶绿素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产量灾损的冬小麦干热风综合风险区划 被引量:3
19
作者 成林 张志红 方文松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8-244,共7页
利用河南省118个县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作物耕地面积和灌溉面积等资料,30个农业气象观测站产量、产量结构及作物发育期资料,通过分解气象产量和假设千粒重期望值的方法,提取出了灌浆期气象产量,考虑减产风险概率、千粒重变异系数等指标... 利用河南省118个县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作物耕地面积和灌溉面积等资料,30个农业气象观测站产量、产量结构及作物发育期资料,通过分解气象产量和假设千粒重期望值的方法,提取出了灌浆期气象产量,考虑减产风险概率、千粒重变异系数等指标,构建了干热风产量灾损风险指数。将产量灾损风险与灾害气候风险区划结果相结合,制定了干热风灾害综合风险区划。结果表明:提取的灌浆期气象产量呈正态分布,各代表站干热风发生年份的平均减产率为7.4%;干热风产量灾损的低风险区占全区域的43.3%,中度风险区占36.7%,高风险区占20%。襄城、方城、西平和驻马店等地干热风灾害综合风险指数均在0.5以上,是产量灾损高风险与气候高风险的重叠区,低风险区位于伊川、南阳、郑州、太康和淮河以南大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干热风 灌浆期 产量灾损 风险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浇灌次数对花生光合、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马青荣 刘荣花 +3 位作者 秦福生 成林 李彤霄 胡程达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12期14-19,共6页
自然条件下,研究不同浇灌次数对大田花生光合、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浇灌2次)相比,T1处理(浇灌1次为轻度干旱)净光合速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为前期非气孔因素、后期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 自然条件下,研究不同浇灌次数对大田花生光合、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浇灌2次)相比,T1处理(浇灌1次为轻度干旱)净光合速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为前期非气孔因素、后期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T2处理(不浇灌为重度干旱)净光合速率表现为下降-升高-下降的波动变化,前期下降是气孔因素造成的,之后下降是非气孔因素造成的。干旱造成花生产量及其构成要素产生不同程度下降(饱果率除外),并随干旱程度的增加,下降幅度增大;其中T1处理百粒饱果重提高了5.43%,其余产量构成要素有不同程度的下降;T2处理百粒饱果重无明显差异,其余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均明显降低。干旱胁迫影响花生品质,随干旱程度的增加,花生蛋白质、氨基酸含量明显增加,含油量、水分含量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干旱 浇灌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