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逆行交锁髓内钉与钢板治疗股骨中下段骨折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6
1
作者 刘竹林 刘牛庆 +1 位作者 李玉民 袁义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05-1206,共2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与加压钢板治疗股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股骨加压钢板内固定(61例)及逆行髓内钉(78例)治疗股骨中下段骨折,比较两种方法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等疗效指标以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髓... 目的回顾性分析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与加压钢板治疗股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股骨加压钢板内固定(61例)及逆行髓内钉(78例)治疗股骨中下段骨折,比较两种方法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等疗效指标以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髓内钉组术中出血量少于钢板组(P<0.05),而在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两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长期随访,髓内钉组优良率为89.5%,高于钢板组的88.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钢板相比,髓内钉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可早期下地活动等优点,是治疗股骨中下段骨折较好的治疗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干骨折 骨折固定术 逆行髓内钉 钢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BANCR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黑色素瘤细胞迁移和侵袭行为 被引量:12
2
作者 杨晓静 孟玮 +1 位作者 徐宏俊 周向昭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0-54,59,共6页
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BANCR调控黑色素瘤细胞迁移和侵袭行为及其相关机制。方法:q PCR检测BANCR在黑色素瘤患者中的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Kaplan-Meier法分析BANCR的表达与黑色素瘤患者生存之间的关系;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BANC... 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BANCR调控黑色素瘤细胞迁移和侵袭行为及其相关机制。方法:q PCR检测BANCR在黑色素瘤患者中的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Kaplan-Meier法分析BANCR的表达与黑色素瘤患者生存之间的关系;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BANCR对黑色素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划痕愈合实验检测BANCR对黑色素瘤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抑制BANCR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BANCR在黑色素瘤中高表达,而且在淋巴结转移或病理分期越高的患者中越显著;BANCR的表达越高,黑色素瘤患者生存越差;抑制BANCR表达可以降低黑色素瘤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沉默BANCR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β-catenin和c-myc蛋白表达下调。结论:长链非编码BANCR在黑色素瘤患者中普遍存在高表达,而且与患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同时它也能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黑色素瘤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BANCR 迁移 侵袭 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4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那开宪 余平 +1 位作者 付丽风 蒋志嘉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2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在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基础上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治疗,每日3次,每次2粒,同期选择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行常规抗心绞痛治疗作为对照组,二组疗程为6周。结...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在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基础上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治疗,每日3次,每次2粒,同期选择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行常规抗心绞痛治疗作为对照组,二组疗程为6周。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改善的总有效率为87.5%和76.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3.8%及73.5%,P值均<0.05),治疗组在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消耗量,改善心肌缺血及改善血液流变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麝香保心丸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副作用少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绞痛 麝香保心丸 心肌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及纤溶系统变化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中的作用
4
作者 那开宪 李岩 +1 位作者 李天潢 顾复生 《中国心血管杂志》 1997年第3期145-147,共3页
本文通过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溶栓治疗的43例患者进行凝血及纤溶系统功能的测定,分别在溶栓前、溶栓后4h、12h、24h、48h及1周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溶酶原(PLG)、α_2抗纤溶酶(α_2AP)、纤维蛋白... 本文通过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溶栓治疗的43例患者进行凝血及纤溶系统功能的测定,分别在溶栓前、溶栓后4h、12h、24h、48h及1周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溶酶原(PLG)、α_2抗纤溶酶(α_2AP)、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含量(D=Dimer)、组织型纤维溶酶原活化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物(PAI),其结果显示,溶栓组冠脉再通26例(60.5%),溶栓前与溶栓后4h相比冠脉再通组t-PA活性明显高于未通组(P<0.01),PLG活性及Fg含量的降低幅度再通组明显高于未通组,建议溶栓中应把测定t-PA、PAI、PLG及Fg作为判断溶栓治疗效果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系统 纤溶系统 急性心肌梗塞 溶栓治疗 组织型纤维溶酶原活化物 纤溶酶原 凝血酶原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精氨酸对动脉损伤后血浆α颗粒膜蛋白、纤溶活性和动脉内膜增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季汉华 米世簪 +3 位作者 刘应才 曾和松 马业新 余枢 《中国心血管杂志》 1998年第5期338-341,共4页
采用兔髂动脉球囊内皮剥脱术建立血管成形术动物模型,观察一氧化氮(NO)的前体L一精氨酸(L-Arg)对动脉损伤后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的动态变化和动脉新生内膜形成的影响.... 采用兔髂动脉球囊内皮剥脱术建立血管成形术动物模型,观察一氧化氮(NO)的前体L一精氨酸(L-Arg)对动脉损伤后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的动态变化和动脉新生内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术后6h、24h、48h血浆GMP-140活性明显高于正常水平,并于24h达到高峰,1周回到基础值;同时tPA活性明显受到抑制,PAI-1活性升高.L-Arg可显著降低血浆GMP-140活性,并伴有tPA升高,PAI一1下降(两组比较P<0.05或P<0.01).4周后动脉新生内膜面积、新生内膜面积/中膜面积比值明显降低(两组比较P<0 .01).提示L一Arg可明显抑制动脉损伤后血小板的活化,激活纤溶系统,使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减轻,达到降低新生内膜形成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剥脱术 内膜增生 L-精氨酸 血管成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缬沙坦对高血压患者动态的动脉硬化指数及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
6
作者 王荣花 孙宁玲 卢熙宁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3年第4期283-285,共3页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高血压患者动态的动脉硬化指数(AASI)及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影响。方法选择1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级),入选患者早晨7~9点一次服用缬沙坦80 mg/d进行降压,治疗2周后,不论血压高低,只要患者能耐受均将缬沙...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高血压患者动态的动脉硬化指数(AASI)及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影响。方法选择1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级),入选患者早晨7~9点一次服用缬沙坦80 mg/d进行降压,治疗2周后,不论血压高低,只要患者能耐受均将缬沙坦增至160 mg/d继续治疗8周。所有入选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门诊血压及24 h动态血压测量,进行空腹血糖和血脂检查及baPWV测定。并根据24 h动态血压计算AASI。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缬沙坦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133±9)mm Hg比(146±10)mm Hg,P<0.01]、舒张压[(84±8)mm Hg比(93±8)mm Hg,P<0.01)]及脉压,并降低高血压患者baPWV水平[(1385±132)cm/s比(1450±142)cm/s,P=0.014],AASI较治疗前也有所降低(0.31±0.14比0.34±0.14,P=0.330)。结论缬沙坦160mg/d在降低血压同时,可减慢baPWV,轻度改善动脉弹性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动态的动脉硬化指数 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缬沙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动粗针与全自动活检浅表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士榕 谭石 +2 位作者 崔立刚 贾建文 刘昊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手动粗针穿刺活检(manual core needle biopsy,MCNB)与全自动切割式活检(automatic cutting needle biopsy,ACNB)在浅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4年6月~2016年4月浅表淋巴结肿大150例,全自动切割式活...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手动粗针穿刺活检(manual core needle biopsy,MCNB)与全自动切割式活检(automatic cutting needle biopsy,ACNB)在浅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4年6月~2016年4月浅表淋巴结肿大150例,全自动切割式活检枪穿刺2次,然后单纯使用活检针手动取材1次,6例毗邻神经或大血管者仅行MCNB。获取的组织条分别标记后送病理。比较2种方法的取材成功率、特异性病变检出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6例因毗邻重要结构仅行手动活检,ACNB 144例,取材成功139例(96. 5%)。MCNB 150例,取材成功139例(92. 7%),2组取材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 218,P=0. 145)。2种方法均获得明确病理诊断的淋巴结128例,其中ACNB与MCNB的特异性病变检出分别为96例(75. 0%)和112例(87. 5%),差异有显著性(χ~2=6. 564,P=0. 010)。2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ACNB与MCNB用于超声引导下浅表淋巴结活检均具有较高的取材成功率及安全性,MCNB特异性病变检出率更高,且可用于毗邻重要脏器的高风险淋巴结穿刺活检,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组织检查 手动 超声引导 淋巴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