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知识表示的森林灭火直升机机型配备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刘然 常畅 张青松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1-94,共4页
针对森林灭火中直升机机源不足的问题,通过分析直升机森林灭火作业因素和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利用产生式规则理论方法设计并表示森林灭火飞行直升机机型配备知识,建立基于图论路径问题的推理算法实现灭火机型的推理,提出了优化灭火方案并... 针对森林灭火中直升机机源不足的问题,通过分析直升机森林灭火作业因素和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利用产生式规则理论方法设计并表示森林灭火飞行直升机机型配备知识,建立基于图论路径问题的推理算法实现灭火机型的推理,提出了优化灭火方案并充分利用现有机型资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验证了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可为森林航空灭火指挥调度和机型配置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防 森林灭火 直升机 产生式规则 路径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类空运危险品并存情景-应对处置方法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青松 常畅 +1 位作者 罗星娜 杜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9667-9671,共5页
针对空运危险品事故情景复杂、多类危险品并存时处置困难的问题,利用情景-应对理论,提出多类空运危险品并存时应急处置方法。首先,基于危险品的危险特性分类和装载时不相容危险品的隔离原则,通过排列组合的规则,构建3种多类危险品并存... 针对空运危险品事故情景复杂、多类危险品并存时处置困难的问题,利用情景-应对理论,提出多类空运危险品并存时应急处置方法。首先,基于危险品的危险特性分类和装载时不相容危险品的隔离原则,通过排列组合的规则,构建3种多类危险品并存的典型情景;然后,结合空运危险品的事故后果和危害方式的特点,在现有应急救援设备力量配备的基础上对这3种典型情景提出应急处置对策,并优化了多类空运危险品并存时事故应急处置的流程;最后,通过某机场危险品航空运输应急处置演练实例验证了多类空运危险品应急处置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可为机场或航空公司多类危险品空运事故的应急处置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运 情景-应对 多类危险品 处置对策 应急演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用钴酸锂电池过充电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张青松 赵启臣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6-288,316,共4页
过充电是锂离子电池最常见和最危险的失效方式之一,探究锂电池过充电过程中的行为特性与安全性变化至关重要。从充电速率与截止电压两个方面,研究了不同实验条件下商用钴酸锂电池的过充电安全性。结果表明:充电速率对钴酸锂电池过充测... 过充电是锂离子电池最常见和最危险的失效方式之一,探究锂电池过充电过程中的行为特性与安全性变化至关重要。从充电速率与截止电压两个方面,研究了不同实验条件下商用钴酸锂电池的过充电安全性。结果表明:充电速率对钴酸锂电池过充测试中电池表面温度的峰值影响较大。随着充电速率的增加,锂离子电池的温升更严重,电池故障所需时间更短;随着过充截止电压的升高,钴酸锂电池内部会发生副反应,导致电池表面温度出现第二次峰值,进而对电池造成不可逆损伤。在高速率充电(3 C)时截止电压对电池峰值温度影响较大,而在中低速率(2 C及以下)时不易受截止电压影响。可为钴酸锂电池的安全性设计和电池管理系统中过充故障的安全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过充电 安全性 充电速率 截止电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变化对锂金属电池热失控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青松 白伟 程相静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82-1585,共4页
为研究航空冷链运输过程中,安装在温度计中的锂金属电池的安全性。利用自主设计并搭建的锂金属电池热失控实验平台,针对不同压力下锂金属电池热失控特性开展实验研究。观察电池热失控实验现象,对常压下的锂金属电池热失控进行阶段划分... 为研究航空冷链运输过程中,安装在温度计中的锂金属电池的安全性。利用自主设计并搭建的锂金属电池热失控实验平台,针对不同压力下锂金属电池热失控特性开展实验研究。观察电池热失控实验现象,对常压下的锂金属电池热失控进行阶段划分。通过锂金属电池热失控后电池表面温度峰值,电池升温到爆炸所需时间,电池破损程度,考察压力变化对于电池热失控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环境压力的降低,电池热失控后产生的能量减小,释放的热量减弱,材料导热系数降低,使得热量通过电池壳体传入内部变慢,电池更难发生爆炸。压力减小,电池内外压力差变大,电池爆炸导致壳体破损更加严重。据此提出冷链货物航空运输过程中,温度是关注焦点,应提高冷链箱密封性,在运输前将箱内压力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冷链运输 锂金属电池 热失控特性 低压环境 破损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交流阻抗热失控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赵启臣 张青松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09-712,共4页
利用自主设计的交流阻抗监测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平台,对锂离子电池热滥用过程中阻抗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基于交流阻抗技术与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机理,分析了锂离子电池热滥用过程中阻抗、相位角、欧姆内阻、极化内阻及电压随电池表面温度的变... 利用自主设计的交流阻抗监测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平台,对锂离子电池热滥用过程中阻抗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基于交流阻抗技术与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机理,分析了锂离子电池热滥用过程中阻抗、相位角、欧姆内阻、极化内阻及电压随电池表面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锂离子电池在热滥用过程中,阻抗会先减小并在电池断路前几分钟快速增长,电池电压保持稳定直至电池断路;相位角在加热中会减小然后保持稳定。18650型锂离子电池阻抗主要受欧姆内阻影响。锂离子电池极化内阻能在电池断路前保持稳定,说明正极材料在此阶段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交流阻抗 热失控 早期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电池内部温度与单频率相位角相关性研究
6
作者 赵启臣 张青松 白伟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279-1281,1315,共4页
热失控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失效方式之一,如何对其早期预警成为目前关注的焦点。通过对锂离子电池在恒温静置与单边受热状态下进行实验,验证锂离子电池内部温度与单频率相位角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30~60℃范围内,锂离子电池相位角随其内... 热失控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失效方式之一,如何对其早期预警成为目前关注的焦点。通过对锂离子电池在恒温静置与单边受热状态下进行实验,验证锂离子电池内部温度与单频率相位角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30~60℃范围内,锂离子电池相位角随其内部温度的升高而单调增加;以二项式为回归方程,基于最小二乘算法对在低频(5 Hz)至高频(500Hz)范围内的相位角与电池内部温度进行拟合,发现二者均具有良好的拟合优度。选取5 Hz相位角进行单边加热实验,发现无论在恒温静置还是单边加热状态下,单频率相位角与电池内部温度均存在二阶线性关系。该研究结果及实验方法对开发交流阻抗实时监测电池温度技术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交流阻抗 单频率相位角 温度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失控风险指数的锂电池安全评价方法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宇 白伟 +2 位作者 史砚磊 张青松 罗星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12-918,共7页
针对当前锂电池安全性研究侧重于特征参数实验测量及反应机理分析,基于风险评估理论提出锂电池热失控风险指数并应用于锂电池安全定量评价,以点燃参数乘以环境因子表征锂电池热失控风险发生概率,以热释放参数和火势增长参数表征风险造... 针对当前锂电池安全性研究侧重于特征参数实验测量及反应机理分析,基于风险评估理论提出锂电池热失控风险指数并应用于锂电池安全定量评价,以点燃参数乘以环境因子表征锂电池热失控风险发生概率,以热释放参数和火势增长参数表征风险造成后果。选取陆空联运的冷链货物温度监测装置中常用的锂锰电池(CR)和锂亚硫酰氯电池(ER),利用自主设计搭建的锂电池热失控实验平台获取上述参数并计算热失控风险指数。实例分析表明:适合于陆空联运的冷链货物ER14250型锂电池热失控风险指数为0.84,其安全性相对最高。所提方法可直接指导陆空联运冷链货物温度监测装置的锂电池选择,保证运输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 热失控 风险指数 安全评价 冷链货物陆空联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充循环对锂离子电池老化及安全性影响 被引量:27
8
作者 张青松 赵启臣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390-3397,共8页
由于电池组的不一致性以及充电装置的故障,锂离子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过度充电现象。为探究过充循环对电池老化及安全性影响,基于电化学阻抗谱法对锂离子电池在过充循环下的衰退过程和老化机理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研究;对新旧锂离子电... 由于电池组的不一致性以及充电装置的故障,锂离子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过度充电现象。为探究过充循环对电池老化及安全性影响,基于电化学阻抗谱法对锂离子电池在过充循环下的衰退过程和老化机理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研究;对新旧锂离子电池进行了过充安全性测试。结果表明:相比于正常循环,过充循环会使电池容量快速下降,进而加速电池的老化,活性锂离子损失对电池老化影响最大,活性材料损失的影响处于中等水平,而电导率损失对容量衰减的影响较小。随着老化程度的加深,电池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变差。在92%SOH后,电池内部在过充测试中出现副反应,并使电池释放的能量大幅增长;79.6%SOH的老化电池最高温度比新鲜电池增长了68%,且实验后电池无法再次使用。电池活性锂离子损失与活性材料损失衰退是引发过充测试中副反应的最相关因素。实验结果可为电池设计和电池管理系统提供参考,以提高电池对过充电的耐受性以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过充循环 电化学阻抗谱 老化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锂离子电池温降指数的细水雾添加剂筛选方法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青松 罗星娜 +1 位作者 程相静 白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73-1079,共7页
为对比细水雾添加剂抑制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多米诺效应的效果,提出锂离子电池火灾温降指数模型及其测试方法。利用自主设计的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实验平台开展含不同添加剂细水雾抑制多米诺效应实验,确定每种添加剂作用后的温降指数,对每种... 为对比细水雾添加剂抑制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多米诺效应的效果,提出锂离子电池火灾温降指数模型及其测试方法。利用自主设计的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实验平台开展含不同添加剂细水雾抑制多米诺效应实验,确定每种添加剂作用后的温降指数,对每种添加剂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加入添加剂后温降指数明显增大,表明添加剂可显著提高细水雾阻断热失控连续传播效果;无机盐类添加剂作用后抑制效果高于表面活性剂类添加剂,主要增强了细水雾的化学灭火作用;进一步对比温降指数发现,几类样品中NH4H2PO4加入后细水雾抑制效果最好。利用温降指数对细水雾添加剂抑制热失控多米诺效应进行评估,为筛选细水雾添加剂灭火剂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热失控 温降指数 细水雾添加剂 多米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复合添加剂细水雾抑制锂电池火灾效果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青松 程相静 白伟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11-1214,共4页
利用自主设计的实验平台,探究含复合添加剂的细水雾对锂电池火灾的抑制效果。分析在添加剂质量分数为0~4.5%的细水雾作用下电池冷却速率、最高温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复合添加剂的灭火机理。结果表明:在细水雾中加入复合添加剂能大大提高细... 利用自主设计的实验平台,探究含复合添加剂的细水雾对锂电池火灾的抑制效果。分析在添加剂质量分数为0~4.5%的细水雾作用下电池冷却速率、最高温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复合添加剂的灭火机理。结果表明:在细水雾中加入复合添加剂能大大提高细水雾抑制锂电池火灾的能力;复合添加剂质量分数为4.0%时抑制效果最佳;复合添加剂主要通过增大物理吸热能力以及捕捉化学自由基起到增强细水雾灭火性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水雾 复合添加剂 锂电池火灾 灭火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热方式对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行为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青松 刘添添 白伟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4-51,共8页
为探究锂离子电池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面临不同受热条件下的安全性,利用圆柱加热棒和弹簧加热圈,分别以5、10℃/min的温升速率引发电池热失控并研究试验现象和数据,对热失控气体取样并分析气体成分。研究结果表明:电池热失控过程均经历... 为探究锂离子电池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面临不同受热条件下的安全性,利用圆柱加热棒和弹簧加热圈,分别以5、10℃/min的温升速率引发电池热失控并研究试验现象和数据,对热失控气体取样并分析气体成分。研究结果表明:电池热失控过程均经历蓄热阶段、排气阶段和热失控阶段;使用弹簧加热圈在5和10℃/min的温升速率下引发电池热失控的时间相较于加热棒分别快18.3%和40.2%,热失控阶段的最高温度分别降低11.2和24.6℃;使用加热棒加热的电池燃烧更加充分,电池热失控最高温度随加热装置温升速率的升高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热方式 锂离子电池 热失控 热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封点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速率的数值模拟及实测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闵健 腾东玉 +1 位作者 王云 陈达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599-2605,共7页
目前对设备与管线组件密封点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速率的研究尚停留经验估算的阶段,本文以连接件密封点为典型代表,对乙醇生产装置中所涉密封点VOCs排放速率进行数值模拟和实测应用研究。利用直接测量包扎法对连接件进行包扎密封,将... 目前对设备与管线组件密封点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速率的研究尚停留经验估算的阶段,本文以连接件密封点为典型代表,对乙醇生产装置中所涉密封点VOCs排放速率进行数值模拟和实测应用研究。利用直接测量包扎法对连接件进行包扎密封,将其所形成的包袋内流通空间类比为石油化工反应器,引入化工单元混合时间和空时的概念,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包袋内速度场、浓度场和压力场的分布情况,定量分析出包扎法系统中惰性载气吹扫流量和包袋体积之间的关系,优选合理的操作参数,现场实测并推算出连接件VOCs排放速率。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减小包袋体积可增加混合强度,缩短混合时间;在保持袋内微正压条件下,合理选择吹扫流量以匹配不同的包袋体积,吹扫时间大于袋内混合空时的2倍可基本达到近稳态;建立新的连接件密封点VOCs泄漏浓度和泄漏排放速率之间的幂函数关系式,用以评估核算VOCs年排放量更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泄漏检测与修复 排放速率 数值模拟 混合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