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振动对锂离子电池循环及热失控特性的影响
1
作者 张青松 李东琪 杨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48-1556,共9页
基于交通运输及航空航天等应用场景下机械振动对锂电池安全性的影响,以18650型电池为样本,开展了振动工况对锂电池内部结构、循环老化机制、电气性能及热失控特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振动会造成锂电池内部微观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长期... 基于交通运输及航空航天等应用场景下机械振动对锂电池安全性的影响,以18650型电池为样本,开展了振动工况对锂电池内部结构、循环老化机制、电气性能及热失控特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振动会造成锂电池内部微观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长期振动应力积累会导致负极集流片发生形变,从而对电极卷形成挤压;瞬时振动应力会使电极材料与隔膜接触面积发生动态变化,以致锂离子在嵌入和脱嵌过程中不能充分迁移,加剧了库伦效率及能量效率的波动性,造成振动状态下放电不充分现象。热失控实验揭示:随着振动时间的增加,热失控触发时间提前,600 h振动的电池相较不振动电池热失控初爆时间提前了72 s,燃爆时间提前了114 s,初爆及燃爆间隔缩短。同时,燃爆产生的冲击力变化不稳定性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安全 振动 循环性能 热失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检测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仿生电子鼻气室设计
2
作者 张伟 杨雪 +1 位作者 黄鑫 张海军 《消防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77-982,共6页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危害民航运输安全。为了提升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检测精准性、缩短检测时间,设计了一种适用于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气体检测的仿生电子鼻气室。通过分析犬类鼻腔内部的结构及流场分布情况,模仿犬类鼻腔特征,利用正交试验优化...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危害民航运输安全。为了提升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检测精准性、缩短检测时间,设计了一种适用于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气体检测的仿生电子鼻气室。通过分析犬类鼻腔内部的结构及流场分布情况,模仿犬类鼻腔特征,利用正交试验优化仿生气室结构和尺寸,最后采用仿真软件模拟验证提出的仿生气室的效果。结果表明:该气室能够使气体更加快速均匀地到达传感器阵列,并与传感器阵列充分接触,相比于仿生气室内部整体区域,可实现传感器阵列区域的气体质量分数提升44.93%,相比于普通方形气室,仿生气室内传感器阵列区域的气体质量分数提升1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 电子鼻 仿生设计 气室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SR-CNN的锂电池热失控特征气体拉曼检测方法
3
作者 张伟 杨旭 +1 位作者 黄鑫 张海军 《消防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5-531,共7页
针对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早期快速监测预警,提出了一种热失控特征气体拉曼检测识别算法,该方法创新性开发了最小二乘-卷积神经网络(PLSR-CNN)的方法 ,从低信噪比的拉曼气体信号中准确提取本征信号,并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技术(PLSR)进行定量... 针对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早期快速监测预警,提出了一种热失控特征气体拉曼检测识别算法,该方法创新性开发了最小二乘-卷积神经网络(PLSR-CNN)的方法 ,从低信噪比的拉曼气体信号中准确提取本征信号,并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技术(PLSR)进行定量分析,极大提升了拉曼气体检测技术检测预警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定性分析方面准确率高达99.8%,在定量分析方面准确率高达96.4%。因此,该方法在检测领域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可为进一步提高热失控气体识别准确率,完善气体识别模型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失控气体 拉曼 CNN PL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高原机场航空器旅客应急疏散模拟
4
作者 朱培 张剑高 +3 位作者 王诗琪 孙智 邵荃 陈维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8272-8281,共10页
为探究海拔高度对机场航空器旅客应急疏散的影响,构建机场航空器事故应急疏散仿真模型,通过引入恐慌因子、年龄因子、性别因子以及海拔修正系数,定量表征不同海拔环境下旅客行走速度,分析不同海拔高度、有无疏散引导、舱内过道间距及双... 为探究海拔高度对机场航空器旅客应急疏散的影响,构建机场航空器事故应急疏散仿真模型,通过引入恐慌因子、年龄因子、性别因子以及海拔修正系数,定量表征不同海拔环境下旅客行走速度,分析不同海拔高度、有无疏散引导、舱内过道间距及双航空器碰撞等工况下旅客疏散效果。结果表明:相对于平原,高高原环境下应急疏散时间影响主要体现在舱内疏散中后期和地面疏散阶段;海拔高度4280 m时,与平原地区相比,舱内疏散时间增加19.6 s,总体疏散时间增加44.1 s;设置舱内机组人员引导,舱内疏散时间减少18.1 s,疏散效率提升16.5%;增加过道间距宽度至60 cm时,舱内疏散时间减少了20.8 s,疏散效率提升19%;相对于单航空器疏散,双航空器疏散时间显著增加,需要优化疏散策略。本文研究结果可为高高原机场航空器突发事件应急疏散方案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高原机场 航空器事故 应急疏散 仿真建模 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650型三元锂离子电池过充电行为与产热特性研究
5
作者 赵启臣 张青松 刘文昊 《消防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5,共6页
高速率过充电会对锂离子电池热安全性造成严重影响。为探究航空器中应用18650型三元锂离子电池在不同充电速率下的过充电行为与产热特性,本文基于过充电测试平台,分析锂离子电池过充电期间的表面温度、电压、特征时间、质量损失以及产... 高速率过充电会对锂离子电池热安全性造成严重影响。为探究航空器中应用18650型三元锂离子电池在不同充电速率下的过充电行为与产热特性,本文基于过充电测试平台,分析锂离子电池过充电期间的表面温度、电压、特征时间、质量损失以及产热变化,定量评估不同充电速率下电池的产热特性。结果表明:根据特征电压的变化,电池的过充电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依次为正常充电、镀锂、镀锂与电解液的副反应、电解液分解和内部短路。随着充电速率的增加,电池表面的最高温度升高,温升更严重,电池失效所需时间更短,质量损失呈线性增长,安全性下降。这主要是由于高充电速率导致快速镀锂,进而引发电池内部发生副反应。副反应热是电池过充电期间积累热量的主要来源,并随充电速率升高对产热的贡献率下降。本研究有助于精确预测和评估航空机载电池在极端条件下的性能表现,为优化航空器电池设计和热管理系统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过充电 安全性 充电速率 产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胺共聚聚酰亚胺的热解过程及产物分析
6
作者 程致远 陈维旺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5-171,共7页
聚酰亚胺是一种高性能的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具有耐高温和化学稳定性的特点,长期使用温度可达300℃,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电子电路、微电子等领域。然而,在更高温度下,聚酰亚胺还是会发生热解,表现为化学键的断裂、结构以及形貌变化等现... 聚酰亚胺是一种高性能的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具有耐高温和化学稳定性的特点,长期使用温度可达300℃,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电子电路、微电子等领域。然而,在更高温度下,聚酰亚胺还是会发生热解,表现为化学键的断裂、结构以及形貌变化等现象。本研究详细记录了4,4′-二氨基二苯醚(ODA)和间联甲苯胺(DMBZ)双组分二胺共聚聚酰亚胺的热解行为,探讨了温度和二胺配比对聚酰亚胺热解行为的影响,并对热解产物及其生成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ODA的含量越高,聚酰亚胺的耐热性越差。经过ODA和DMBZ共聚的聚酰亚胺,随着ODA的含量增高,其高温炭化后的固相产物断面平整光滑。不同二胺配比的聚酰亚胺,其气相热解产物成分相似,有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_(2))、氰化氢(HCN)、甲烷(CH_(4))、水(H_(2)O)等。本研究通过探究不同二胺共聚配比的聚酰亚胺热解过程及气体产物,为高耐热性聚酰亚胺的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二胺配比 热解行为 热亚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老化三元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气体毒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青松 曲奕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61-1769,共9页
为研究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循环老化过程中热失控特性变化及释放气体的毒性危害,对不同循环老化程度的三元锂离子电池进行热滥用实验,利用气体传感器阵列,基于有效剂量分数模型对热失控气体毒性危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高镍含量三... 为研究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循环老化过程中热失控特性变化及释放气体的毒性危害,对不同循环老化程度的三元锂离子电池进行热滥用实验,利用气体传感器阵列,基于有效剂量分数模型对热失控气体毒性危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高镍含量三元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差,200次循环老化后,电池健康状态低于70%。老化电池更容易进入热失控状态,热失控反应更剧烈但释放能量少,释放气体燃烧效率低。在密闭空间内,电池热失控释放窒息性气体危害性比刺激性气体更高,150次循环老化电池的窒息性气体毒性累积效应比新鲜电池早638 s达到临界值1。随老化程度增加,最终电池的刺激性气体毒性即时效应与气体致死毒性即时效应降低,与新鲜电池相比,100次循环老化后,电池的刺激性气体毒性即时效应降低0.34,气体致死毒性即时效应降低0.19。研究结果可为老化电池安全性评估及热失控预警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锂离子电池 热失控 循环老化 气体传感器阵列 气体毒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限空间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热传递仿真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青松 贾燕 +1 位作者 翟祺悦 刘添添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72,共8页
为探究锂离子电池在航空运输等受限空间条件下的热失控热传递来源及占比,以正极材料钴酸锂(LCO)的18650型锂离子电池(100%荷电状态)为研究对象。通过ANSYS Fluent软件建立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热传递模型,将第1节电池及其热失控产生的热解... 为探究锂离子电池在航空运输等受限空间条件下的热失控热传递来源及占比,以正极材料钴酸锂(LCO)的18650型锂离子电池(100%荷电状态)为研究对象。通过ANSYS Fluent软件建立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热传递模型,将第1节电池及其热失控产生的热解气体作为热源,通过辐射传热和对流换热对第2节电池进行加热至热失控。研究结果表明:第2节电池达到热失控温度时,电池内部副反应产热占总能量的30.01%;第1节电池热失控产生的气体燃烧为第2节电池热失控提供能量,且占总能量的5.64%;第2节电池达到最高温度时,电池内部产热占比87.39%,气体燃烧提供的能量占比为1.76%;热解气体的燃烧虽然加速第2节电池的热失控进程,但提供的能量所占比例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限空间 锂离子电池 热失控热传递 FLUENT 内部副反应 气体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气体毒性风险分析方法
9
作者 张青松 曲奕润 刘添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9,共8页
为研究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气体中主要有毒物质的危害程度,提出一种基于风险评估理论的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气体毒性风险分析方法。以点燃参数表征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发生概率,利用2种有效剂量分数(FED)方程与气体传感器阵列检测结果,建立锂离... 为研究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气体中主要有毒物质的危害程度,提出一种基于风险评估理论的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气体毒性风险分析方法。以点燃参数表征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发生概率,利用2种有效剂量分数(FED)方程与气体传感器阵列检测结果,建立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气体毒性动力学模型,进而表征气体毒性造成的后果,分析不同荷电状态(SOC)下三元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气体的毒性风险。结果表明:高SOC锂离子电池更易进入热失控状态,热失控释放的CO、HF及气体总量随SOC的增加而增加;锂离子电池SOC越高,热失控释放气体毒性风险越大,100%SOC锂离子电池毒性风险约为25%SOC锂离子电池的8倍,需要11倍的新鲜空气稀释才能达到安全浓度。研究结果可为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早期预警及气体毒性评价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锂离子电池 热失控 气体传感器阵列 风险评估 毒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灭火弹爆炸过程及灭火剂抛洒特性研究
10
作者 李聪 何泽群 +2 位作者 杨高豪 许文博 王悦朋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4,共8页
为深入研究无人机(UAV)竖直投放灭火弹的引爆效果,提升灭火弹灭火效率,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建立灭火弹有限元模型,模拟灭火剂的爆炸抛洒过程,明确不同引爆高度对灭火剂抛洒特性的影响;同时开展不同引爆高度下UAV竖直投放灭火弹的全... 为深入研究无人机(UAV)竖直投放灭火弹的引爆效果,提升灭火弹灭火效率,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建立灭火弹有限元模型,模拟灭火剂的爆炸抛洒过程,明确不同引爆高度对灭火剂抛洒特性的影响;同时开展不同引爆高度下UAV竖直投放灭火弹的全尺寸试验。结果表明:灭火弹爆炸过程、灭火剂抛洒过程与灭火剂铺展半径等仿真数据与全尺寸试验结果吻合度良好。灭火弹爆炸后,灭火剂在空中呈锥形弥散,在水平方向上铺展均匀,铺展形状大致为圆形;随着引爆高度增加,灭火剂落地时间延长,灭火剂水平速度减小,落地时间的延长相对于水平速度的降低起到主导作用,导致灭火剂铺展半径随引爆高度增加而增加。当灭火弹引爆高度从5 m增加至12 m时,灭火剂铺展半径数值模拟计算数据由2.04 m增大至3.56 m,数值模拟计算数据与试验数据的误差均在5%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灭火弹 爆炸过程 灭火剂 抛洒特性 无人机(UAV) 数值模拟 铺展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孪生理念的航空器火灾精细化仿真分析
11
作者 宋洋 张鹏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0-157,共8页
为研究航空器在火灾事故中综合要素耦合作用下火灾特征及演化规律,以双层航空器A380为例,基于数字孪生理念结合航空器传感器数据建立集成化的航空器信息镜像数字模型,阐述数字孪生理念下的物理实体与虚拟空间的火灾仿真思路,以航空器客... 为研究航空器在火灾事故中综合要素耦合作用下火灾特征及演化规律,以双层航空器A380为例,基于数字孪生理念结合航空器传感器数据建立集成化的航空器信息镜像数字模型,阐述数字孪生理念下的物理实体与虚拟空间的火灾仿真思路,以航空器客舱行李火灾为例,采用火灾仿真软件对航空器火灾进行推演,得到CO体积分数、温度、能见度距离范围等火灾参数的时空分布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当上层客舱中部位置发生行李火灾时,在航空器紧急事件疏散时间90 s内,在上层客舱中,除靠近火源点位置在44 s时该位置的能见度降至5 m以下,其余位置的火灾参数均未达到ASET(可用安全疏散时间)的判别标准,对人员无较大影响,在下层客舱中由于上下2层楼板的隔档,火灾参数并未发生明显变化。研究结果可为增强航空器火灾事故推演的分析能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仿真分析 航空器火灾 数值模拟 火灾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航空器火灾风险综合评价
12
作者 宋洋 周融泽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696-5704,共9页
为解决民航运输航空器火灾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风险评价方法较主观、片面的问题,针对风险因素指标的分析与评估提出一种基于随机森林集成算法的综合风险评价方法。首先,根据“人-机-环-管”系统(man machine environment management, M... 为解决民航运输航空器火灾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风险评价方法较主观、片面的问题,针对风险因素指标的分析与评估提出一种基于随机森林集成算法的综合风险评价方法。首先,根据“人-机-环-管”系统(man machine environment management, MMEM)理论以近20年的航空器火灾事故原因调查情况建立风险指标体系;其次,采集相关领域研究学者专家对指标之间关联关系的评分,采用网络分析(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ANP)进行评价分析获取主观性的风险指标权重结果;统计数据库内20年中重大航空器火灾事故的致因情况并分类计算其先验概率,采用贝叶斯网络(Bayesian network, BN)动态分析方法进行逆向推理,获得各风险因素的概率分布情况;最后,引入随机森林算法综合分析指标主客观赋权情况,建立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得到特征指标预测值及重要度,为运行单位进行火灾风险控制提出科学有效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5项指标安检遗漏危险品、隐患未及时排除、零部件故障、鸟击、地表温度过高是航空器火灾事故中最关键的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器火灾 网络层次分析 贝叶斯网络 随机森林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BTA-CRM的客舱锂电池火灾VR演练平台设计及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煜 杨萌 张青松 《消防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6,102,共10页
为提升客舱机组人员的锂电池火灾应急处置能力,解决常规锂电池火灾演练情景单一固定、多人协同不易实现、能力评估主观等问题,利用VR技术,开发了“教学考评”的客舱锂电池应急演练平台,实现了无脚本、全流程、可测评、多人协同的功能。... 为提升客舱机组人员的锂电池火灾应急处置能力,解决常规锂电池火灾演练情景单一固定、多人协同不易实现、能力评估主观等问题,利用VR技术,开发了“教学考评”的客舱锂电池应急演练平台,实现了无脚本、全流程、可测评、多人协同的功能。首先,提出机组胜任能力模型,设计平台的演练需求、功能框架及评估维度;其次,采用Untiy3D引擎和3Dmax实现平台场景、人物和任务等的系统开发及火焰烟雾的效果渲染;然后,实现软件系统的模块化开发,并与硬件系统链接,完成网络数据传输系统的集成;最后,以客舱行李架和座椅锂电池火灾事件为例,邀请航司学员分组协作进行全过程演练和验证。结果表明:演练平台能够实现功能设计的锂电池应急演练任务,支持多人协同的无脚本演练,并进行全过程测评,有助于客舱机组人员提高团队配合,提升锂电池火灾应急处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航客舱 虚拟现实 锂电池 CBTA-CRM 演练平台 应急处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气体快速检测及危险性分析方法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青松 刘添添 +3 位作者 郝朝龙 曲奕润 张伟 陈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227-2233,共7页
为实现对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气体成分及危险性进行快速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光拉曼光谱气体检测技术结合经验公式的分析方法。利用自主设计搭建的锂离子电池气体检测平台,使用不同荷电状态(75%、100%)和不同正极材料(LCO、NCM)的18650型... 为实现对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气体成分及危险性进行快速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光拉曼光谱气体检测技术结合经验公式的分析方法。利用自主设计搭建的锂离子电池气体检测平台,使用不同荷电状态(75%、100%)和不同正极材料(LCO、NCM)的18650型锂离子电池对热失控气体成分及爆炸危险性分析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相同荷电状态(SOC)下,NCM电池比LCO电池在热失控后释放的可燃气体量更多,100%荷电状态的NCM电池在热失控后容器内部CO占比高达22.02%,随着荷电状态的增加,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生成的可燃气体量增加。不同实验工况下,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后的气体仍具有较高的爆炸风险。研究结果证明了激光拉曼光谱气体检测技术检测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气体的可行性,为热失控气体成分和爆炸危险性的快速检测及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热失控 拉曼光谱 气体检测 爆炸极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气体原位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张青松 曲奕润 +2 位作者 郝朝龙 刘添添 陈达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817-2825,共9页
针对传统检测技术无法原位分析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混合气体的问题,利用气体传感与拉曼光谱两种技术的耦合,研究了三元锂离子电池热滥用时释放的特征气体组分及其体积分数变化,通过自制的热滥用装置对不同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下... 针对传统检测技术无法原位分析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混合气体的问题,利用气体传感与拉曼光谱两种技术的耦合,研究了三元锂离子电池热滥用时释放的特征气体组分及其体积分数变化,通过自制的热滥用装置对不同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下电池的热失控行为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电池安全阀开启温度和热失控起始温度随着SOC的增加而降低,电池最高表面温度和气体最高温度呈现相反的趋势;25%荷电状态下热失控最大压力最高,其他实验组热失控最大压力随SOC的增加而升高;传感器开始检测到气体增长趋势的时间比观测到燃爆现象的时刻至少提前了120 s;不同SOC电池热失控后装置内的CO_(2)、CO、H_(2)体积分数范围分别为1.70%~15.48%、1.32%~13.86%、0.59%~4.15%。研究结果可为评估电池安全性及热失控早期预警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锂离子电池 热失控 拉曼光谱 气体传感器 原位气体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电状态和电池排列对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传播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张青松 赵洋 刘添添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519-2525,共7页
当前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传播特性研究主要聚焦于电池形态和触发方式,本研究采用自行研制的锂电池阵列级联热失控实验平台,对不同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及不同排列间隔的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传播特性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热失控传播速... 当前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传播特性研究主要聚焦于电池形态和触发方式,本研究采用自行研制的锂电池阵列级联热失控实验平台,对不同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及不同排列间隔的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传播特性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热失控传播速度随着SOC的增加而加快,100%SOC电池组中热失控传播结束时间比70%SOC电池组热失控传播结束时间少70 s,100%SOC电池组热失控最高温度可达621.81℃,50%SOC的电池不会出现热失控传播现象;对于100%SOC的电池,电池间横向间距越大,热失控越难在电池组之间传播,当电池间横向间距为3 mm时,热失控不会在电池组中传播。电池间的热失控主要以层传层的形式传播。本研究对优化电池布置、防止和控制电池热失控传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荷电状态 电池排列 热失控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气体燃烧对热失控传播影响的量化方法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青松 刘添添 赵子恒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22,共6页
为量化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过程产生热失控气体对热失控传播的影响,基于能量守恒方程和铜基电池量热法,提出了一种计算热失控气体燃烧对热失控传播贡献占比的方法。选取商用18650型电池,利用自主设计搭建的热失控气体释能测算实验平台获取... 为量化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过程产生热失控气体对热失控传播的影响,基于能量守恒方程和铜基电池量热法,提出了一种计算热失控气体燃烧对热失控传播贡献占比的方法。选取商用18650型电池,利用自主设计搭建的热失控气体释能测算实验平台获取计算所需参数。实验结果表明:第1节电池热失控气体燃烧释放的能量在第2节电池热失控所需能量中占比达到5.42%,使第2节电池自产热增加了42%,热失控时间提前了29%。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探索热失控传播过程中的能量传递效率,为单元层级和系统层级的电池安全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气体 热失控传播 燃烧 能量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压力对锂电池热失控产气及爆炸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青松 包防卫 牛江昊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263-2270,共8页
为研究航空变压环境下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所释放气体种类及其安全性,采用自主搭建密闭式变压实验舱开展相关实验,在不同压力环境下(101 k Pa、70 k Pa、30 k Pa)对100%荷电状态(SOC)三元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特性进行研究,记录锂电池在热失控... 为研究航空变压环境下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所释放气体种类及其安全性,采用自主搭建密闭式变压实验舱开展相关实验,在不同压力环境下(101 k Pa、70 k Pa、30 k Pa)对100%荷电状态(SOC)三元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特性进行研究,记录锂电池在热失控过程中的温度及密闭实验舱的压力变化,比较不同压力环境下的热失控特征。把得到的热失控原位气体分别通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自主搭建的锂电池爆炸极限测试平台,对锂电池热失控产气分别进行成分分析及爆炸风险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环境压力的降低,电池越早触发热失控,其产生高温和气体冲击的危险性也随之降低。不同压力环境下产生的气体成分及含量也有所不同,随着环境压力的降低,CO_(2)含量减少,而不饱和烃C_(4)H_(8)、C_(4)H_(6)、C_(5)H_(10)等气体含量增加,而这也正是低压环境下爆炸风险更大的原因。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气体爆炸上下限范围随压力降低而增大,从而造成更大的风险。研究结果可为锂离子电池在航空领域安全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电池的安全防控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压力 锂离子电池 热失控 气体检测 爆炸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限空间锂离子电池热解气体燃烧释能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青松 翟祺悦 赵子恒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711-1714,共4页
为量化100%荷电状态的18650型锂离子电池热解气体燃烧对受限空间环境温度产生的影响,建立了受限空间内锂离子电池热解气体燃烧的产热模型,基于火焰高度估算热解气体燃烧热释放速率,使用Fluent软件模拟受限空间内热解气体燃烧导致环境温... 为量化100%荷电状态的18650型锂离子电池热解气体燃烧对受限空间环境温度产生的影响,建立了受限空间内锂离子电池热解气体燃烧的产热模型,基于火焰高度估算热解气体燃烧热释放速率,使用Fluent软件模拟受限空间内热解气体燃烧导致环境温度变化并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热解气体燃烧热释放速率峰值为(312.26±23.41)W,产生的热量为(1610.01±176.24)J,对受限空间造成的温度升高为254.74 K,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热解气体燃烧 火焰高度 热释放速率 Fluent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限空间环境压力对三元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青松 刘添添 赵洋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6-40,共5页
为研究三元锂离子电池在空运低压环境中的安全性,通过自主设计搭建的封闭式变压实验舱开展相关实验,对不同荷电状态(SOC)下的三元锂离子电池在不同压力环境(101,80,60,40 kPa)下的热失控特性进行研究,采集电池热失控过程中的温度以及实... 为研究三元锂离子电池在空运低压环境中的安全性,通过自主设计搭建的封闭式变压实验舱开展相关实验,对不同荷电状态(SOC)下的三元锂离子电池在不同压力环境(101,80,60,40 kPa)下的热失控特性进行研究,采集电池热失控过程中的温度以及实验舱内的压力变化,并对热失控后实验舱内的气体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元锂离子电池热稳定性随着SOC的升高而下降,常压下100%SOC的电池热失控温度可达650.8℃,初始环境压力越低,相同SOC的电池热失控最高温度越低。随着环境压力的降低,相同SOC的电池在热失控后会生成更多CO,且电解液占比升高。研究结果可为锂离子电池空运安全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压力 锂离子电池 热失控 气体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