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7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MA-CPEPS和CMA-REPS集合预报系统对2023年中国汛期降水预报的对比评估
1
作者 熊洁 李俊 +3 位作者 陈法敬 李红祺 王明欢 康兆萍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46-1060,共15页
基于CMA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系统(CMA-CPEPS)和区域集合预报系统(CMA-REPS)对2023年中国汛期(6月15日至8月28日)降水预报性能进行评估,并检验“23·7”华北特大暴雨过程的预报,得到如下主要结论:CMA-REPS存在降水预报系统性偏强的问题,... 基于CMA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系统(CMA-CPEPS)和区域集合预报系统(CMA-REPS)对2023年中国汛期(6月15日至8月28日)降水预报性能进行评估,并检验“23·7”华北特大暴雨过程的预报,得到如下主要结论:CMA-REPS存在降水预报系统性偏强的问题,CMA-CPEPS显著改善了这一问题;相比于CMA-REPS,CMA-CPEPS对晴雨的预报及其随时间变化的预报能力明显更优,且对降水的概率预报和分辨能力更好;CMA-CPEPS和CMA-REPS离散度均偏小,两套系统离散度与均方根误差的比值及空间相关系数均相当;对于“23·7”华北特大暴雨过程的预报,CMA-CPEPS比CMA-REPS展现出更强的时空分布细节捕捉能力,且CMA-CPEPS在降水强度、降水强度随时间演变趋势以及强降水的时空分辨能力方面均更出色,尤其在短历时强降水的预报上具有明显优势。总体来说,CMA-CPEPS对2023年中国汛期降水的预报能力在CMA-REPS基础上提升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A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系统(CMA-CPEPS) CMA区域集合预报系统(CMA-REPS) “23·7”华北特大暴雨 FSS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际数字经济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互动关系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凯 赵燕 +2 位作者 甘畅 胡鸣镝 刘美伦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共10页
数字经济是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同时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也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撑。首先,利用改进后的熵值法分别测算30个省份2011—2020年数字经济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其次,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Kernel密度估计... 数字经济是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同时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也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撑。首先,利用改进后的熵值法分别测算30个省份2011—2020年数字经济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其次,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Kernel密度估计法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状态;最后,借助PVAR模型探究二者的互动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增幅较大且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倒“N”型波动交替演化特征,且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2)在研究期内,数字经济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在时序上稳步提升,从期初的中度失调转为期末的基本协调状态,且存在“俱乐部收敛”发展趋向;在空间上由大到小呈东部、西部、东北部、中部的空间分布格局。(3)中国数字经济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存在良性互动关系,短期内二者的交互效应较大;从长期影响来看,二者受自身发展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耦合协调 Kernel密度估计法 PVA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主雨季极端小时降水时空分布和日变化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汪小康 崔春光 +1 位作者 刘柯 王晓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3-406,共14页
基于国家级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采用百分位阈值的极端降水定义方法,统计研究了中国1951—2021年4—10月小时降水时空分布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主雨季极端降水阈值东南大、西北小,存在四个分别位于华南、环渤海、长江中下游和... 基于国家级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采用百分位阈值的极端降水定义方法,统计研究了中国1951—2021年4—10月小时降水时空分布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主雨季极端降水阈值东南大、西北小,存在四个分别位于华南、环渤海、长江中下游和四川盆地的大值区,随着极端性增强,北方小时降水阈值的增大较南方更显著,大值中心北移。月尺度上,小时降水的最高频次月份由南向北从5月推迟至8月,华西地区最晚(9—10月),随着极端性增强,最高频次月份由6月、7月推迟到7月、8月,且地区差异减小。日变化特征上,全国范围内小时降水频次占比,呈现午后到夜间的谷峰主循环和后半夜到上午的次循环,且随着极端性增强,主循环振幅增大,次循环峰值减小。不同地理位置看,四川盆地的极端小时降水峰值时刻出现在凌晨,其他三个大值区则与全国平均较为一致,日变化振幅从南到北逐渐减小,西部最大。小时降水峰值时刻具有空间聚集的特征,夜间峰值主要集中在南方沿海和华北、东北,早晨—上午峰值集中在中部、东部、西南和西北部分地区,空间分布中出现的逐渐推迟和突变特征与海陆分布和大地形密切相关。小时降水峰值时刻空间占比与频次占比的日变化特征类似,均有上午峰值平缓、夜间峰值陡峭的特征,这是因为不同站点到达夜间峰值的时刻接近,而到达上午峰值的时刻不同;两者主要区别在随着极端性增强,频次占比夜间主峰值显著增大,而峰值时刻空间占比主峰值几乎不变,这是因为频次的变化主要是由同一些站点上的次数变化导致,而非不同站点之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小时降水 百分比阈值 时空分布 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Y-4A AGRI资料在对流尺度数值预报云初始化中的作用及对降水预报的影响分析
4
作者 彭菊香 谢元富 +1 位作者 康兆萍 王阳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9-296,共18页
针对2020年7月1~8日梅雨期暴雨过程,利用LAPS(Local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System)云分析系统融合三维雷达反射率因子和FY-4A AGRI资料的可见光、水汽、红外通道辐射数据,获取云的三维分布,并将云场内的水凝物引入初始场热启动中尺... 针对2020年7月1~8日梅雨期暴雨过程,利用LAPS(Local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System)云分析系统融合三维雷达反射率因子和FY-4A AGRI资料的可见光、水汽、红外通道辐射数据,获取云的三维分布,并将云场内的水凝物引入初始场热启动中尺度预报模式,通过比较融合卫星资料前后两种方案云分析产品和降水预报的异同,重点分析融合FY-4A AGRI资料对分析场和预报场的影响。通过两种方案云产品与MODIS反演云产品的对比可发现,融合FY-4A AGRI资料能明显修正分析场的云顶高度,改善云量的水平分布,减少虚假云区。通过两种方案分析的水凝物与ERA5逐时水凝物的对比发现,融合卫星资料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云冰和云水混合比的峰值,有效剔除水凝物的虚假中心。通过两种方案预报降水与实况降水的对比发现,24 h累计降水的ETS和偏差评分均表明融合卫星资料对24 h降水预报有改进作用;逐时预报降水的FSS评分表明融合FY-4A AGRI资料能明显改善模式积分1 h的降水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4A AGRI卫星数据 云分析 Local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System(LAPS) 云初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用铝合金薄板低速冲击力学行为研究
5
作者 徐双喜 张浩坤 +3 位作者 谌伟 骆伟 董威 张艳辉 《中国舰船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8-157,共10页
[目的]为研究船用铝合金薄板在低速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力学行为,开展5059-H116铝合金板的水平低速冲击动态响应试验。[方法]基于冲击试验,对比不同冲击速度和不同冲击质量下试板的损伤和动态响应;基于混合硬化塑性模型建立低速冲击数值模... [目的]为研究船用铝合金薄板在低速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力学行为,开展5059-H116铝合金板的水平低速冲击动态响应试验。[方法]基于冲击试验,对比不同冲击速度和不同冲击质量下试板的损伤和动态响应;基于混合硬化塑性模型建立低速冲击数值模型,对不同冲击速度作用下的失效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合有限元方法分析试板尺寸、冲击位置和撞头形状对临界破坏能量的影响,并提出关于临界破坏能量的修正经验公式。[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冲击速度的增加,试板的临界破坏能量也相应增加,但其增幅较小;在相同的冲击能量下,不同的冲击质量对铝合金板的临界破坏能量没有影响;临界破坏能量对试板长宽比的敏感性较小;相同截面积钝面撞头的冲击试板临界破坏能量可以视为等效。[结论]研究成果可为铝合金薄板的低速冲击力学行为及承载能力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薄板 低速冲击 临界破坏能量 冲击试验 有限元方法 经验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空间信息的处理策略对径流预测的影响
6
作者 高玉芳 何川 +1 位作者 彭涛 高勇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4,共12页
降水空间信息的精确提取对径流预测的精度至关重要。本文以赣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模型,设计原始图像、小波分解、统计特征、面平均值、区域划分5种降水空间信息提取方案,研究降水空间信... 降水空间信息的精确提取对径流预测的精度至关重要。本文以赣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模型,设计原始图像、小波分解、统计特征、面平均值、区域划分5种降水空间信息提取方案,研究降水空间信息不同处理策略对基于LSTM模型的径流预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直接使用原始图像的方案,综合运用小波分解和统计特征提取的处理方法测试期纳什效率系数分别提升了11.5%和17.9%,同时也增强了模型的稳定性和解释性;不同的区域划分方法能结合土地利用、土壤类型等下垫面因素,反映降水响应的空间差异性,展现了对各流量等级的适应能力,相较于以流域平均值作为输入的方式,能明显提高捕捉高流量和低流量特征的能力。研究表明在基于LSTM模型的降雨—径流预测模型中引入降水空间信息,可以有效改善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预测 长短期记忆网络 卷积神经网络 小波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目标优化的动车组单部件预防性维护策略
7
作者 佟景泉 强生杰 +1 位作者 何雨畅 卢艳丽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6-350,355,共6页
为研究部件维护难易程度差异对模型维护成本和可用度的影响,以动车组某机械部件为研究对象,部件可靠度阈值为决策变量,采取两参数威布尔分布描述部件故障率演化规律。结合我国现行动车组多级修程修制,建立了双目标优化的动车组单部件预... 为研究部件维护难易程度差异对模型维护成本和可用度的影响,以动车组某机械部件为研究对象,部件可靠度阈值为决策变量,采取两参数威布尔分布描述部件故障率演化规律。结合我国现行动车组多级修程修制,建立了双目标优化的动车组单部件预防性维护策略。在维护方式上实施两级非完美维护,引入效费比的概念判别部件每次维护方式的选取。综合考虑部件故障部位检测难易程度、部件安装位置、部件拆卸难易程度、部件复杂度这4方面因素,采取层次分析法量化部件维护难易程度,研究其对维护成本和可用度的影响。算例分析表明:考虑维护难易程度的维护模型能够有效降低维护成本和提升可用度,为动车组维护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车组 维护难易程度 决策变量 两级非完美 效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GPS观测结果对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今地壳运动和形变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30
8
作者 吴云 帅平 +3 位作者 周硕愚 秦小军 施顺英 邓干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45-553,共9页
基于中国国家攀登计划“现代地壳运动和动力学研究”项目建立的全国GPS网1994 年1996 年的复测数据, 推算了测点的运动速度; 按Haines和Holt提出的球面上水平速度的“转动函数幂级数展开法”, 计算了水平速度... 基于中国国家攀登计划“现代地壳运动和动力学研究”项目建立的全国GPS网1994 年1996 年的复测数据, 推算了测点的运动速度; 按Haines和Holt提出的球面上水平速度的“转动函数幂级数展开法”, 计算了水平速度和应变率场, 初步探讨了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和形变的态势与特征. 结果表明: 印度、太平洋和菲律宾海板块联合控制着中国大陆的现今地壳运动和形变, 三大板块呈鼎足之势, 但印度板块似乎起主导作用; 南北地震带在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和形变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大区分界线特征突出; 大致沿北纬35°线, 似乎也存在一个调节带, 但分界线特征没有前者明显; 三大板块对我国大陆的动力作用是动态稳定的, 表现为推挤速度的稳定. 这些与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学的结果是基本相符的.对比地震活动, 初步显示高强度的剪切形变带与未来强震活动区有一定程度的对应关系, 但需进一步的震例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中国大陆 地壳运动 构造变形 地震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技术在洪水预报中的应用进展及思考
9
作者 祁海霞 彭涛 +6 位作者 智协飞 季焱 殷志远 沈铁元 王俊超 向怡衡 胡泊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6-459,共14页
洪水预报是降低洪灾损失、提升防灾减灾能力非工程措施的有效途径,实现精准洪水预报是水文领域的关键技术挑战之一。目前,基于物理机制的洪水预报模型在模拟精度和效率上仍有不足,而采用深度学习技术构建的预报模型则得到了迅猛发展。... 洪水预报是降低洪灾损失、提升防灾减灾能力非工程措施的有效途径,实现精准洪水预报是水文领域的关键技术挑战之一。目前,基于物理机制的洪水预报模型在模拟精度和效率上仍有不足,而采用深度学习技术构建的预报模型则得到了迅猛发展。文章全面回顾和总结了洪水预报领域所应用的深度学习模型的原理和特点,及其在洪水定量和概率预报中的应用进展和存在问题。聚焦介绍和探讨了深度学习模型与洪水物理模型在物理过程参数化、可解释性研究、洪水预报模型误差校正等方面的契合点和应用前景。分析认为,深度学习未来将走向与物理模型的深度耦合,成为洪水时间序列预报的重要发展范式,并将是实现未来水利智慧化的重要研究内容。最后针对深度学习在洪水预报中的难点给出几点思考,对当前面临的挑战提出几点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便更好地在洪水预报领域探索应用深度学习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洪水预报 定量预报 概率预报 耦合物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主要构造块体现今运动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9
10
作者 赖锡安 徐菊生 +3 位作者 卓力格图 刘经南 施闯 姜卫平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13-222,共10页
为了研究中国大陆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 ,在 90年代初布设了由 2 2个站组成的全国GPS监测网 ,测站均匀布设在中国大陆不同块体上 ,1992、1994和 1996年对该网进行了3次观测。本文主要评述了 3次观测的资料处理和精度 ,分析了 3次复... 为了研究中国大陆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 ,在 90年代初布设了由 2 2个站组成的全国GPS监测网 ,测站均匀布设在中国大陆不同块体上 ,1992、1994和 1996年对该网进行了3次观测。本文主要评述了 3次观测的资料处理和精度 ,分析了 3次复测获得的中国大陆现今块体运动的基本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GPS网 3次观测获得的资料精度均达到 10 - 8~ 10 - 9,能满足地壳运动监测的需要。利用 3次复测资料结果所建立的我国大陆块体运动模型 ,有效地检验了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研究结果。在全球框架中 ,我国大陆整体存在着明显的向东运动 ,相对于西伯利亚的区域性运动特征是 :我国西部地区主要受印度板块向北的俯冲和推挤的影响 ,青藏高原在南北向压缩的同时 ,存在着明显的向东的侧向滑移 ,这对大陆逃逸模型是较为有利的支持 ;东部地区的块体运动 ,同时受到印度板块以及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的联合作用 ,导致了东部地区的北东向及东向的运动 ,到达东南沿海地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大陆 构造板块 GPS监测网 地壳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今地壳运动GPS速度场的连续变形分析 被引量:31
11
作者 杨少敏 王琪 游新兆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8-138,共11页
利用中国大陆以及蒙古、缅甸、印度、尼泊尔和喜马拉雅等周边地区多年的GPS观测资料, 基于连续介质假设, 采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模拟方法, 给出中国大陆整体水平位移速度,拟合精度优于3 mm/a, 获得了中国大陆的水平应变率场, 并分析了中国... 利用中国大陆以及蒙古、缅甸、印度、尼泊尔和喜马拉雅等周边地区多年的GPS观测资料, 基于连续介质假设, 采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模拟方法, 给出中国大陆整体水平位移速度,拟合精度优于3 mm/a, 获得了中国大陆的水平应变率场, 并分析了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水平应变率场的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对大范围、密集的GPS速度场的连续变形分析,既能揭示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的总体特征, 又能显示局部地区现今的构造活动特征. 总体上, 中国大陆构造的水平变形强度和变形速度在南北地震带产生突变, 呈西强东弱、南强北弱态势. 而昆仑山地块中部、鲜水河断裂带和云南中部地区, 其应变速率最大, 速度变化最快; 阿尔金断裂带现今处于其构造活动的平静期, 中天山东部地区具有拉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构造变形 水平应变率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福建及其边缘海域现时地壳运动定量研究——GPS、断层形变和水准等测量与震源机制结果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29
12
作者 周硕愚 帅平 +4 位作者 郭逢英 陈兆湟 邓干金 周昕 陈园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6-72,共7页
基于中国大陆GPS测网(1994~1996 年)、福建GPS测网(1995~1997 年)和跨断层形变测量网(1982~1998 年)、精密水准网(1973~1980 年)以及近数十年来的震源机制资料, 综合定量地研究了... 基于中国大陆GPS测网(1994~1996 年)、福建GPS测网(1995~1997 年)和跨断层形变测量网(1982~1998 年)、精密水准网(1973~1980 年)以及近数十年来的震源机制资料, 综合定量地研究了中国大陆东南缘 福建及其边缘海现时地壳运动. 发现: 此区域同大陆整体以11.2 m m /a 速度较均匀地向SE方向运动; 同时还存在着一种由泉州湾指向大陆内部,主方向NW 并向两翼扩展, 其平均速度为3.0 m m /a 的运动. 地壳形变测定的现时应变场与震源机制应力场以及地质学推测的构造应力场三者相符. 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方位为NW(NWW)-SE(SEE). 在此应力场作用下, NE向断层呈压性运动, NW 向断层呈张性运动. 以泉州湾、晋江—永安NW 向断裂为界, 地壳运动呈现分区特性: 闽西南及闽粤交界区为上升区、闽东北区为下降区, 前区的应变率和断层活动量均高于后区. 本研究区受到喜马拉雅碰撞带侧向传递运动和西太平洋俯冲带挤压的共同作用; 前者导致的运动量大于后者, 但前者均匀后者不均匀. 因此, 本区强震的孕育发生与西太平洋俯冲带的关系更直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运动 定量研究 福建 震源 断层 边缘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震重力监测体系的结构与能力 被引量:71
13
作者 贾民育 詹洁晖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60-367,共8页
对我国现行地震重力监测网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实施后形成的中国地震重力监测体系的结构和能力进行了评估 ,得到的主要结论有 :1现行的地震重力监测网对 5级左右地震有较好的监测预报能力 ,但对 6级以上强震因测网范围太小... 对我国现行地震重力监测网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实施后形成的中国地震重力监测体系的结构和能力进行了评估 ,得到的主要结论有 :1现行的地震重力监测网对 5级左右地震有较好的监测预报能力 ,但对 6级以上强震因测网范围太小而无此能力 ;2网络工程实施后的中国地震重力监测体系 ,对 7级以上大震有较好的监测预报能力 ,但对 6级左右至 7级地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时变 地震预报 测网结构 监测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中国境内地壳结构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攀 朱良保 +2 位作者 陈浩朋 王清东 杨颖航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50-861,981,共12页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30个台站的高质量宽频带远震数据,采用H-k叠加搜索法对中国境内的地壳结构进行研究,获得了研究区内的地壳厚度和vP/vS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境内的vP/vS值介于1.6—1.9之间,地壳厚度变化剧烈,在29—81km之间.100&#...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30个台站的高质量宽频带远震数据,采用H-k叠加搜索法对中国境内的地壳结构进行研究,获得了研究区内的地壳厚度和vP/vS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境内的vP/vS值介于1.6—1.9之间,地壳厚度变化剧烈,在29—81km之间.100°—110°E之间存在一个地壳厚度陡变带,将中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地壳厚度相对均匀,为31—36km,西部地区地壳厚度相对较厚且变化较大,中部地区地壳厚度为34—49km.总的看来,青藏高原地区地壳最厚,可达81km;天山、准噶尔盆地和内蒙古地区地壳厚度次之;华南地区地壳最薄.另外,中国大陆地壳平均波速比为1.738(σ=0.253),比全球大陆平均波速比1.78(σ=0.269)低.较低的波速比可能暗示中国境内地壳低速层的存在或者铁镁质成分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H-k叠加搜索法 地壳厚度 波速比 泊松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女子皮艇队高原训练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葛新发 罗鹰翔 +1 位作者 徐菊生 文野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5-59,共5页
通过对国家女子皮艇队高原训练的实验研究,表明:(1)高原训练不能提高人体的无氧代谢能力,反而使速度能力降低,但可有效地提高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2)高原训练可使人体Hb、RBC明显升高,可有效地改善人体的造血功能和氧的运输... 通过对国家女子皮艇队高原训练的实验研究,表明:(1)高原训练不能提高人体的无氧代谢能力,反而使速度能力降低,但可有效地提高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2)高原训练可使人体Hb、RBC明显升高,可有效地改善人体的造血功能和氧的运输能力;(3)初次上高原训练时,人体T、C均明显下降,机体消耗增大,并发生应激反应;再次上高原训练时,人体T无明显变化,C明显降低,从而使T/C值明显升高;(4)改变高原训练的强度并不能改变高原训练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艇 高原训练 有氧能力 血清睾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南地区隐性滑坡遥感识别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冯杭建 周爱国 +1 位作者 唐小明 俞剑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70-1380,共11页
我国东南地区植被发育,地质灾害发育规模小,以浅层的残坡积层滑坡为主,采用传统遥感解译方法识别此类地质灾害存在困难。为提高东南地区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的工作效率和正确性,提出了隐性滑坡遥感解译技术方法,其解译的直接目标不是地质... 我国东南地区植被发育,地质灾害发育规模小,以浅层的残坡积层滑坡为主,采用传统遥感解译方法识别此类地质灾害存在困难。为提高东南地区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的工作效率和正确性,提出了隐性滑坡遥感解译技术方法,其解译的直接目标不是地质灾害体本身,而是隐性滑坡,即地质灾害易发的边坡或斜坡。其技术路线包括:遥感解译GIS工作环境创建、易发程度初步分析、建立解译规则、确定解译点位和解译区段及划定重点调查区等内容。该方法在淳安县1:50000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中进行了实际应用,采用0.5m和1.0m分辨率的航片和5m×5m分辨率的DEM数据,基于ArcG IS平台创建了解译环境,共确定解译点位3025个和解译区段969个,划定重点调查区面积约914.18km2。经过野外实地调查,共确定地质灾害隐患和不稳定斜坡283处,其中位于解译区段内的隐患或者不稳定斜坡共计199处,占总数的70.3%;位于重点调查区内的隐患或者不稳定斜坡共计264处,占总数的93.3%。ROC计算结果表明隐性滑坡遥感解译的正确率为92.9%。野外调查及验证结果说明,隐性滑坡遥感解译技术方法能够合理地划定解译区段和重点调查区范围,从而有效地指导野外调查工作,该成果可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如浙江省等地区的大比例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隐性滑坡 遥感解译 东南地区 详细调查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研究 被引量:26
17
作者 王琪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41-547,共7页
中亚、东亚地区的构造变形的定量化对全球板块运动和岩石圈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最近 4年 ,利用空间技术 ,一个全面反映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的实测速度场已基本完成 .GPS结果十分清晰地刻画出中国大陆地区块体运动及内部变形特征 ... 中亚、东亚地区的构造变形的定量化对全球板块运动和岩石圈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最近 4年 ,利用空间技术 ,一个全面反映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的实测速度场已基本完成 .GPS结果十分清晰地刻画出中国大陆地区块体运动及内部变形特征 ,提供了认识印度 欧亚碰撞引起的活动构造的新视角 .本文回顾了 4年来中国学者在利用GPS研究现今地壳运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以及在利用InSAR技术研究强震破裂方面的进展情况 .这些研究成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运动 地壳运动 GPS 中国大陆 构造变形 定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动导管桨的水动力性能数值计算
18
作者 顾建慧 周利兰 +1 位作者 李涛 李维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共6页
为了探讨转动导管螺旋桨的水动力性能,本文采用基于RANS(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方程的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方法对不同导管剖面型式、不同导管转动角度下导管桨的敞水性能进行数值计算。首先,通过与实验结果的... 为了探讨转动导管螺旋桨的水动力性能,本文采用基于RANS(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方程的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方法对不同导管剖面型式、不同导管转动角度下导管桨的敞水性能进行数值计算。首先,通过与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对所采用的数值计算方法进行了验证;然后,基于数值计算结果讨论了导管剖面型式变化、导管后添加舵及导管转动的情况下导管桨敞水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扭矩系数受导管剖面型式变化的影响比推力系数大,导管桨的推力系数基本不变,扭矩系数变小,敞水效率升高;导管后舵的存在使导管桨推力系数和扭矩系数都增大,但敞水效率几乎不变;导管转动后,推力系数在转动角度达一定值前略微增加,之后大幅下降,而扭矩系数一直大幅增大,敞水效率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动导管 导管螺旋桨 敞水性能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区域百年地表气温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任永建 陈正洪 +3 位作者 肖莺 孙杰 孙善磊 赖安伟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78-282,共5页
考虑气温序列的非均一性,并对缺测数据进行合理插补,建立武汉区域1905~2005年、季3项气温序列。序列结果表明,100a来年均气温、年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增温速率分别为0.014℃/10a和0.026℃/10a;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呈现微弱的下降趋... 考虑气温序列的非均一性,并对缺测数据进行合理插补,建立武汉区域1905~2005年、季3项气温序列。序列结果表明,100a来年均气温、年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增温速率分别为0.014℃/10a和0.026℃/10a;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呈现微弱的下降趋势,变化速率为-0.003℃/10a,表明百年来武汉区域夜间增温趋势比较明显,白天气温变化不大;年平均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变化具有不对称性。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存在两个暖期,时段为1920~1940年、1990~2005年,第一个暖期主要是夏、秋季气温偏高,冬、春季不明显,热在白天;第二个暖期则四季气温均偏高,冬、春季最明显,夏季较弱,暖在夜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序列 均一性检验 变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时空重构单元和Transformer的雷达回波外推算法
20
作者 方巍 王淏西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7-144,共8页
针对现有基于深度学习的雷达回波外推算法时空特征提取能力不足和建模能力有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时空重构单元(SRU)和Transformer的雷达回波外推模型SRU-Former。首先,在模型的编码器和解码器中引入新设计的时空重构单元,通过分离... 针对现有基于深度学习的雷达回波外推算法时空特征提取能力不足和建模能力有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时空重构单元(SRU)和Transformer的雷达回波外推模型SRU-Former。首先,在模型的编码器和解码器中引入新设计的时空重构单元,通过分离、变换和重构的策略来提取雷达图像精细化时空特征;其次,在编码器和解码器之间引入Transformer的变体架构模型Poolformer,用全局平均池化操作代替自注意力机制,帮助模型对高度动态变化的雷达序列进行建模;最后,在江苏省气象雷达数据集和上海市气象雷达数据集上训练和测试,与目前主流的深度学习模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2 h外推任务中,CSI、FAR、MSE和SSIM 4个指标均取得最优值,在江苏省数据集上CSI提升了0.020,上海市中数据集上CSI提升了0.048;SRU-Former能够有效提升模型的预报准确率,外推后期对强回波区域的捕捉更加精确,细节纹理更加丰富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雷达回波外推 TRANSFORMER 时空重构单元 全局平均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