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5篇文章
< 1 2 7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核工业职业受照人员的辐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9
1
作者 孙世荃 李素云 +5 位作者 袁丽云 王印章 李伟林 柏惠云 吴企 陈绍嘉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54-264,共11页
为了对我国核工业三十年来厂矿放射性工作人员可能出现的职业照射危害进行评价,对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所属厂矿放射性工作人员进行回顾前瞻性辐射流行病学调查,观察期间1971—1985年,连同对照组共观察40 122人,575 411人年,其中地质-矿山... 为了对我国核工业三十年来厂矿放射性工作人员可能出现的职业照射危害进行评价,对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所属厂矿放射性工作人员进行回顾前瞻性辐射流行病学调查,观察期间1971—1985年,连同对照组共观察40 122人,575 411人年,其中地质-矿山井下组135 916人年,井上(地质)对照组22 818人年;核工厂放射组168 342人年,对照组248 335人年。在部分核工厂还进行了辐射遗传学调查。结果看到,堆工后处理厂及核技术研究部门共6个单位的放射性作业人员个人累积剂量为8.7—150.1mSv,平均57 mSv,与国外核工厂报道结果相似;元件扩散厂的个人累积剂量平均估计5 mSv。核工厂放射性工作人员的癌症,特别是各种非癌症性疾病的死亡率并不高于,实际经常低于对照组和全国居民值,显示出健康人员效应。从受照剂量来看,也说明目前不可能出现可以觉察的癌症增加。检查3.18万名核工厂工作人员的子女,放射组和对照组的遗传性和先天性疾病的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别。早年核工业铀地质勘探和铀矿山井下氡子体浓度较高。铀地质和铀矿山井下矿工氡子体α潜能累积暴露量为86(到1976年底)和75(到1975年底)WLM,矿工肺癌死亡率大约为一般人群的2倍,单位累积暴露量引起的肺癌相对危险增加值与国外报道结果相近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病学 辐射遗传效应 职业性辐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热电离质谱和二次离子质谱技术在核工业中的新进展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金英 郭冬发 +4 位作者 吉燕琴 赵永刚 李力力 崔建勇 石磊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2010年第5期257-263,共7页
结合实例,回顾并展望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热电离质谱(TIMS)和二次离子质谱(SIMS)技术的应用进展,特别是在核工业领域中的进展。讨论了未来相关质谱技术的发展方向,并指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 热电离质谱(TIMS) 二次离子质谱(SIMS) 核燃料循环 铀资源勘查 核保障监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核工业废放射源安全管理 被引量:22
3
作者 从慧玲 张金涛 +1 位作者 刘新河 汪幼梅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63-268,共6页
废放射源易于在管理上失去控制 ,从而酿成事故 ,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本文分析了我国废放射源产生的原因 ,介绍了我国核工业废放射源的现状与安全管理的技术路线和策略 ,提出了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废放射源 安全管理 中国 放射性废物管理 核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工业的流程工业特性 被引量:1
4
作者 郑华铃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5-300,共6页
描述了流程工业的定义,论述了核工业属于流程工业的现实,比较了流程工业和离散工业的区别,结合核工业的实际分析了核工业的流程性及其重要影响,建议加强核工业流程工业规律的系统研究。
关键词 核工业 流程工业 离散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聚变堆设计研究工作 被引量:1
5
作者 黄锦华 盛光昭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13,共8页
本文回顾了我院聚变堆设计研究工作。在李正武先生的组织下,工作从1974年起步,他亲自组织了讲课活动。1978年后,他主持外事工作,通过“请进来、派出去”的作法,显著地推动了聚变堆研究工作的发展。1985年李先生组织领... 本文回顾了我院聚变堆设计研究工作。在李正武先生的组织下,工作从1974年起步,他亲自组织了讲课活动。1978年后,他主持外事工作,通过“请进来、派出去”的作法,显著地推动了聚变堆研究工作的发展。1985年李先生组织领导了全国性的混合堆学术讨论会并作了学术报告。1987年后作为中美聚变双边协定的中方协调人,他积极开拓、推动包括聚变堆研究在内的双边合作交流。在开展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方面,他都亲自过问并大力支持。本文回顾并介绍了我院在纯聚变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变堆设计 TET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环流三号聚变加料超声分子束注入系统有效距离研究
6
作者 肖国梁 陈程远 +6 位作者 刘生晖 殷娇 许可 朱毅仁 王驰宇 冯北滨 钟武律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74-181,共8页
中国自主研发的超声分子束注入技术在国际聚变装置中广泛应用,其中有效距离(即注入器出口至第1马赫盘的距离)是关键设计指标,尤其需保证此距离大于注入器至等离子体边界间的距离。本文针对中国环流三号(HL-3 Tokamak)的超声分子束系统... 中国自主研发的超声分子束注入技术在国际聚变装置中广泛应用,其中有效距离(即注入器出口至第1马赫盘的距离)是关键设计指标,尤其需保证此距离大于注入器至等离子体边界间的距离。本文针对中国环流三号(HL-3 Tokamak)的超声分子束系统进行了有效距离的深入研究。仿真结果显示,实际运行条件下,影响有效距离的关键因素是气源压力。模拟揭示了有效距离与气源压力间存在1/2幂指数关系,与常规超声分子束束流的定标规律相符,但在高压力比条件下,原定标关系可能低估有效距离。通过修正后的定标关系,研究表明中国环流三号装置中超声分子束系统的有效距离即使在小气源压力9×10^(4) Pa下也能满足注入器至等离子体边界距离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分子束注入 有效距离 中国环流三号 聚变加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约束聚变堆核安全系统研究与设计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芬 张龙 +3 位作者 曹启祥 赵奉超 周冰 王艳灵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7,共9页
建造聚变堆必须要考虑核安全系统的设计,聚变堆最大的安全问题是高能中子和氚的包容。对磁约束聚变堆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磁约束聚变堆的核安全功能、核安全系统组成,包括包容系统、多层屏蔽以及包容的保护功能、支持功能;探讨了氚... 建造聚变堆必须要考虑核安全系统的设计,聚变堆最大的安全问题是高能中子和氚的包容。对磁约束聚变堆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磁约束聚变堆的核安全功能、核安全系统组成,包括包容系统、多层屏蔽以及包容的保护功能、支持功能;探讨了氚防护措施;针对现有核安全标准中安全部件分级方法对于聚变堆过于复杂,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级方法,针对聚变设施上的纵深防御层次给出了每一层次对应的目标和措施。可对未来聚变堆的核安全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变堆 安全系统 安全分级 纵深防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质子治疗的230 MeV超导回旋加速器人身安全联锁系统设计
8
作者 侯世刚 周易 +6 位作者 刘传业 贾先禄 张天爵 蔡红茹 周洪吉 潘高峰 王川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3-309,共7页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目前正在研制230 MeV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及其治疗后端装备,为了保证质子治疗过程中,回旋加速器的运行维护人员和公众免受潜在电离辐射的伤害,设计了一套由安全控制器、现场设备和上位计算机组成的三层式结构的人身...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目前正在研制230 MeV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及其治疗后端装备,为了保证质子治疗过程中,回旋加速器的运行维护人员和公众免受潜在电离辐射的伤害,设计了一套由安全控制器、现场设备和上位计算机组成的三层式结构的人身安全联锁系统。本文阐述了230 MeV超导回旋加速器安全联锁系统的设备组成和联锁逻辑,采用PILZ故障安全型PLC模块,以及相应的软件程序,实现了人身安全联锁功能,并设计了上位控制和监测界面。本人身安全联锁系统已开发完成,进行了总体联调与试运行,达到了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导回旋加速器 人身安全联锁 故障安全型PLC 辐射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3装置第一壁温度监测系统研制
9
作者 许婕 蔡立君 +6 位作者 刘健 卢勇 张龙 刘宽程 黄文玉 刘雨祥 罗山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3,共6页
为了满足HL-3装置第一壁系统的安全运行和实验需求,对第一壁温度监测系统进行了设计和研制,主要包括对第一壁系统监控点位的设计、硬件设计研制和软件开发。采用S7-300PLC作为主控制器,ET200远程模块作为模拟数据输入采集器,实现了第一... 为了满足HL-3装置第一壁系统的安全运行和实验需求,对第一壁温度监测系统进行了设计和研制,主要包括对第一壁系统监控点位的设计、硬件设计研制和软件开发。采用S7-300PLC作为主控制器,ET200远程模块作为模拟数据输入采集器,实现了第一壁关键位置包括第一壁强场侧、弱场侧、下偏滤器、活动孔栏等热负荷集中区域的温度实时监测。同时完成了人机界面交互,实现了对HL-3装置第一壁工程温度的数据实时显示、历史曲线查看和阈值报警等功能。该系统已成功投入到HL-3装置烘烤和放电实验运行中。自2022年以来的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对第一壁温度状态的动态监控,保障了HL-3装置主机安全可靠的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3装置 第一壁 温度监测 PLC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3装置垂直汤姆逊散射系统激光传播特性的研究
10
作者 龚少博 张通川 +8 位作者 郭文平 侯智培 翟文延 刘春华 邓必河 石中兵 钟武律 许敏 段旭如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68,共5页
HL-3装置上发展了一套垂直边缘汤姆逊散射诊断系统,该系统采用波长1064nm、能量0.6~2J、重复频率30Hz、脉冲宽度15ns的Nd:YAG激光作为诊断光束。入射激光垂直穿过等离子体区域,在水平方向上收集散射光信号。对Nd:YAG激光传播特性进行了... HL-3装置上发展了一套垂直边缘汤姆逊散射诊断系统,该系统采用波长1064nm、能量0.6~2J、重复频率30Hz、脉冲宽度15ns的Nd:YAG激光作为诊断光束。入射激光垂直穿过等离子体区域,在水平方向上收集散射光信号。对Nd:YAG激光传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非理想高斯光束传播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得到了入射激光的束腰半径、束腰位置及品质因子等重要参数。基于实验获得的入射激光参数,设计了一套伽利略扩束准直系统和单透镜聚焦方案,在观测视场中心成功获得了束腰半径为2mm的激光光斑。所开展的Nd:YAG激光传播特性研究不仅是确定汤姆逊散射系统观测视场的关键,也是开展消杂散光孔径光阑设计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姆逊散射系统 高斯光束 准直聚焦光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化硼陶瓷105GHz/1MW微波透射窗的研究
11
作者 王超 黄梅 +1 位作者 陈罡宇 陈程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38,共5页
利用开放腔法测量了105GHz/1MW ECRH系统氮化硼陶瓷微波透射窗的介电参数,研究了其相对介电常数的变化以及加工精度对窗片性能的影响。通过模拟仿真得到功率沉积后窗片温度的分布,确定在1MW功率下对氮化硼陶瓷应用的脉冲宽度。通过低功... 利用开放腔法测量了105GHz/1MW ECRH系统氮化硼陶瓷微波透射窗的介电参数,研究了其相对介电常数的变化以及加工精度对窗片性能的影响。通过模拟仿真得到功率沉积后窗片温度的分布,确定在1MW功率下对氮化硼陶瓷应用的脉冲宽度。通过低功率测试获得了最佳的窗片厚度,为下一步焊接封装做好了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硼 氮化硼陶瓷窗口 相对介电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煤矿井下工作人员所受天然辐射职业性照射初步评价 被引量:19
12
作者 陈凌 潘自强 +4 位作者 刘森林 刘福东 王春红 武奕华 马吉增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9-137,共9页
本文对我国各类煤矿井下矿工所受天然辐射职业照射的剂量水平作了初步评价。主要根据对安徽、北京、贵州、河北、湖南、江苏、江西、内蒙古、陕西、山东、山西、浙江等12个省、市48个煤矿井下氡浓度的调查测量以及26个煤矿的文献报道氡... 本文对我国各类煤矿井下矿工所受天然辐射职业照射的剂量水平作了初步评价。主要根据对安徽、北京、贵州、河北、湖南、江苏、江西、内蒙古、陕西、山东、山西、浙江等12个省、市48个煤矿井下氡浓度的调查测量以及26个煤矿的文献报道氡浓度数据,从估算矿工个人剂量的目的考虑,推荐了我国大型煤矿(年产量>120万t)、中型煤矿(30万t<年产量<120万t)、小型煤矿(年产量<30万t)及石煤矿井下氡浓度的典型值分别为50、100、500和1500Bq/m3;假定煤矿井下氡子体平衡因子为0.35,则上述各类煤矿的平衡当量氡浓度的典型值分别为17.5、35、175和525Bq/m3。一般煤矿井下工作人员所受到的γ外照射附加剂量与氡及其子体的剂量相比可以忽略,而石煤矿的γ外照射剂量约为0.9mSv/a。由此估算得到我国大、中、小型煤矿及石煤矿井下工作人员年人均剂量分别约为0.28、0.55、3.3和10.9mSv,各类煤矿总的个人年平均剂量约为2.4mSv;总的年集体剂量约为14600人·Sv,其中小型煤矿约占90%;平均归一化集体剂量约为0.081人·Sv/万t,其中石煤矿最大,小型煤矿次之。从这次初步评价结果看,小型煤矿和石煤矿井下工作人员所受天然辐射的职业性照射应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职业照射 氡子体 调查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环流器二号A装置(HL-2A)工程研制 被引量:20
13
作者 严建成 刘永 +13 位作者 周才品 李晓东 王树锦 刘德权 宣伟民 陈燎原 曹曾 杨青巍 宋显明 姚列英 毛维成 丁玄同 潘传红 HL-2A研制组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41-247,共7页
中国环流器二号A装置(HL 2A)(设计指标:大半径1.65m、小半径0 4m、环向磁场2 8T、环向等离子体电流480kA)是我国已建成的第一个偏滤器托卡马克实验型磁约束聚变装置。HL 2A装置的首要研究目标是利用其独特的大体积极向偏滤器在高参数等... 中国环流器二号A装置(HL 2A)(设计指标:大半径1.65m、小半径0 4m、环向磁场2 8T、环向等离子体电流480kA)是我国已建成的第一个偏滤器托卡马克实验型磁约束聚变装置。HL 2A装置的首要研究目标是利用其独特的大体积极向偏滤器在高参数等离子体条件下开展与偏滤器位形运行有关的研究。本文总结了HL 2A装置工程设计、制造与安装、工程调试等研制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技术。工程调试和初步物理实验的结果表明:HL 2A装置的主要工程参数和性能已具备开展物理实验的条件,并已成功地运行于偏滤器位形。2003年11月底,HL 2A装置获得等离子体电流168kA,等离子体存在时间920ms,等离子体线平均密度1.7×1019m-3,环向磁场1 4T,极限真空度为4.6×10-6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2A装置 偏滤器 磁约束聚变装置 等离子体 托卡马克 工程调试 半径 磁场 物理实验 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2004-2013年工业γ射线探伤辐射事故回顾与分析 被引量:29
14
作者 彭建亮 陈栋梁 +3 位作者 姜文华 李雪琴 周晓剑 于涛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48-252,共5页
为了从已发生的工业γ射线探伤辐射事故中吸取经验教训,预防辐射事故发生,对于2004—2013年全国发生的工业γ射线探伤辐射事故进行总结整理,分析事故类型、级别、探讨其后果及原因,以期为以后的同类实践提供技术参考。调查结果显示:2004... 为了从已发生的工业γ射线探伤辐射事故中吸取经验教训,预防辐射事故发生,对于2004—2013年全国发生的工业γ射线探伤辐射事故进行总结整理,分析事故类型、级别、探讨其后果及原因,以期为以后的同类实践提供技术参考。调查结果显示:2004—2013年我国共发生17起工业γ射线探伤事故,以放射源丢失、被盗事故为主,其中3起事故造成了人员受超剂量照射。17起事故中94%为较大或重大事故,事故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措施缺失。建议使用工业γ射线探伤装置的单位须严格遵守《关于γ射线探伤装置的辐射安全要求》,加强安全监管,积极培育辐射安全文化,预防事故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γ射线探伤 辐射事故 原因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铀矿采冶技术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53
15
作者 阙为民 王海峰 +2 位作者 牛玉清 张飞凤 谷万成 《中国工程科学》 2008年第3期44-53,共10页
对中国铀矿采冶工业的发展作了全面的回顾,重点介绍了中国铀矿地浸、堆浸、原地爆破浸出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水平;在对中国铀矿采冶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矿床资源的特点,指出了中国铀矿采冶技术发展的方向。21世纪中国铀... 对中国铀矿采冶工业的发展作了全面的回顾,重点介绍了中国铀矿地浸、堆浸、原地爆破浸出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水平;在对中国铀矿采冶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矿床资源的特点,指出了中国铀矿采冶技术发展的方向。21世纪中国铀矿冶工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只有开发新的采、选、冶技术,提高铀资源的利用水平,减少铀矿采冶对环境的影响,才能实现铀矿冶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矿开采 地浸 堆浸 提取 纯化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核电能源链的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被引量:27
16
作者 姜子英 潘自强 +1 位作者 邢江 於凡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502-3510,共9页
应用全能源链分析(PCA)和生命周期分析(LCA)方法,采用第一手调查数据和一些新的参数,对我国核电能源链的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进行评价计算.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核电能源链(包括核燃料循环前段、核电站)的实际温室气体排放量为6.2g CO2,... 应用全能源链分析(PCA)和生命周期分析(LCA)方法,采用第一手调查数据和一些新的参数,对我国核电能源链的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进行评价计算.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核电能源链(包括核燃料循环前段、核电站)的实际温室气体排放量为6.2g CO2,eq/(k W·h),若考虑核燃料循环后段(乏燃料后处理与废物处置)则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11.9g CO2,eq/(k W·h).核电是低碳能源,发展核电代替一定规模的煤电提供一次能源,每1k W·h电力生产能够减排大约1kg二氧化碳.推进核电产业链的技术升级和持续节能降耗,鼓励材料再循环再利用,核电能源链的温室气体排放仍有进一步降低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 能源链 生命周期 温室气体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下煤矿^(222)Rn和^(220)Rn水平的初步调查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陈凌 潘自强 +7 位作者 刘森林 杨明理 肖德涛 尚兵 马吉增 武奕华 刘福东 王春红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93-201,共9页
本文介绍在2002年12月至2004年8月期间,用固体径迹探测器对北京史家营矿、房山城关矿、山西古交西曲矿、太原王封矿、湖南衡阳市柏坊矿、衡南县松柏矿、贵州黔西红林矿及浙江安仁锦江矿等5省市的8座煤矿井下氡浓度进行了实际为期1年(分... 本文介绍在2002年12月至2004年8月期间,用固体径迹探测器对北京史家营矿、房山城关矿、山西古交西曲矿、太原王封矿、湖南衡阳市柏坊矿、衡南县松柏矿、贵州黔西红林矿及浙江安仁锦江矿等5省市的8座煤矿井下氡浓度进行了实际为期1年(分四个阶段)的调查。结果表明,8座煤矿的年平均氡浓度(测点数)分别为550(69)、3 187(28)、45(224)、117(72)、88(79)、79(58)、40(72)、136(116)Bq/m3。井下氡浓度及其变化规律与通风状况、地质结构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通风不好的矿井氡浓度较高,且呈现出夏、秋季高,冬季低的趋势;而通风状况良好的矿井氡浓度较低,且四季变化不明显。结合调查结果揭示了北京地区煤矿氡浓度普遍较高、浙江石煤矿并不太高以及国有煤矿较低等一些特点,对影响煤矿井下氡浓度水平的因素作了简要分析。文中还给出了北京和湖南两地所测煤矿井下220Rn及其子体水平的测量结果,220Rn子体α潜能浓度与氡子体α潜能浓度的比值在0.036~0.42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地下煤矿 ^222RN ^220R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ITER氦冷固态实验包层模块氚工艺系统设计 被引量:12
18
作者 罗德礼 陈长安 +5 位作者 黄志勇 刘从贤 熊义富 石岩 雷强华 胡刚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7-222,共6页
基于ITERCHHCSBTBM的设计特点,设计了相关的氚工艺辅助系统。描述了氚提取系统(TES)、冷却剂纯化系统(CPS)、氚测量系统(TMS)的功能、设计参数和工艺流程等。TES用于氚提取、储存、同位素的分离;CPS实现氧氮等杂质和氚的去除及冷却剂的... 基于ITERCHHCSBTBM的设计特点,设计了相关的氚工艺辅助系统。描述了氚提取系统(TES)、冷却剂纯化系统(CPS)、氚测量系统(TMS)的功能、设计参数和工艺流程等。TES用于氚提取、储存、同位素的分离;CPS实现氧氮等杂质和氚的去除及冷却剂的定量处理和分析等功能;TMS不仅可以定量分析氚含量,而且必要时可替代TES。氚渗透及氚安全的分析表明,通过CHHCSBTBM以及辅助系统向环境释放的氚可控制在ITER的氚安全限度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氚系统设计 CH HCSB TB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燃煤发电排放的放射性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姜子英 张燕齐 +2 位作者 陈晓秋 廖海涛 潘自强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77-185,共9页
选取不同装机容量等级的典型燃煤机组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地理区域划分滨海北方、滨海南方、内陆北方、内陆南方等4个评价区,采用一批新的调查数据和参数,评价当前我国燃煤发电排放的放射性环境影响。结果表明:(1)全国燃煤电厂放射性... 选取不同装机容量等级的典型燃煤机组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地理区域划分滨海北方、滨海南方、内陆北方、内陆南方等4个评价区,采用一批新的调查数据和参数,评价当前我国燃煤发电排放的放射性环境影响。结果表明:(1)全国燃煤电厂放射性排放所致80 km范围公众的归一化集体剂量平均值为2.2人·Sv/GWa。(2)小火电机组所致剂量约为6.0人·Sv/GWa,主流燃煤机组约为1.8人·Sv/GWa,小火电机组是主流燃煤机组的约3倍。(3)剂量贡献最大的核素是^(210)Po,其次是^(210)Pb。食入和吸入内照射是主要照射途径。(4)不同燃煤电厂周围的人口密度差别很大,使得集体剂量相差可达1个数量级。基本结论:与天然辐射源所致公众照射剂量相比,燃煤发电的辐射环境影响仍然很小;煤电的辐射环境影响是核电的34倍。淘汰小火电机组、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我国燃煤发电所致公众归一化集体剂量仍有进一步降低的空间。目前电厂除尘技术难以高效去除和有效控制^(210)Po排放,有必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天然放射性 辐射环境影响 公众照射 剂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工作气体下直流电弧等离子体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20
作者 谢文军 陈文波 +2 位作者 陈伦江 杨斌 阳璞琼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2-277,共6页
数值模拟由于低成本的特点成为研究等离子直流电弧内部射流特性的有效工具。文章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等离子发生器在不同气体工况下电弧的射流特性。研究显示层流等离子内部的温度分布以及速度分布与工作气体物性参数有着极大的关... 数值模拟由于低成本的特点成为研究等离子直流电弧内部射流特性的有效工具。文章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等离子发生器在不同气体工况下电弧的射流特性。研究显示层流等离子内部的温度分布以及速度分布与工作气体物性参数有着极大的关系,在电流为75 A,工作气体流量为3 g/s的条件下弧室内氩气的温度最高,氢气的温度最低;而在阳极以外的大部分区域氧气的温度最大、氮气次之、然后是氩气,氮气和氢气在阳极以外区域出现电弧未充分形成现象;几种的气体温度分布在弧室内均呈现U型分布,轴线上速度都是在弧室内增加,弧室外减小。文章从气体物性参数的角度分析了直流电弧等离子体的射流特性,为直流电弧等离子体发生器的研究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电弧等离子体 数值模拟 射流特性 层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