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标准研究进展与体系构建思考 被引量:1
1
作者 龙妍 李小姗 +3 位作者 丁晴 熊卓 徐祖伟 赵永椿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8,共12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化石能源低碳零碳甚至负碳利用、工业深度脱碳的主要技术手段,对我国能源安全和工业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意义重大。国家出台《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要求研...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化石能源低碳零碳甚至负碳利用、工业深度脱碳的主要技术手段,对我国能源安全和工业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意义重大。国家出台《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要求研究制定CCUS标准,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以助力CCUS等关键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示范推广协同推进。围绕CCUS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目前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系统梳理国内外CCUS标准现状,完善标准体系以支撑CCUS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迫在眉睫。然而,CCUS标准体系的缺失导致CCUS项目边界不清、产业发展不规范,科技创新链条受阻,配套政策缺乏规范指引。综合考虑CCUS行业特性、技术门类及功能序列,初步构建了CCUS标准体系框架。针对当下CCUS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提出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应对措施,并围绕亟需建设的4个重点方面展开讨论。结合已有科研基础,提出将标准体系布局、CCUS技术标准、CCUS量化标准和CCUS管理标准等作为重点方向,推动我国CCUS标准化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技术 标准体系 碳捕集 碳利用 碳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掺杂SnS_(2)纳米花高效电化学还原CO_(2)合成甲酸盐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丁笑含 赵林飞 +2 位作者 袁章福 田越 徐秉声 《现代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0-224,共5页
为了提高Sn基材料表面CO_(2)电化学还原为甲酸盐的法拉第效率,利用一步溶剂热法合成了具有丰富硫空位的Cu掺杂SnS_(2)纳米花(Cu-SnS_(2-x))催化剂,在较宽的电位窗口实现了CO_(2)电化学还原制备甲酸盐。结果表明,通过调控催化剂制备过程... 为了提高Sn基材料表面CO_(2)电化学还原为甲酸盐的法拉第效率,利用一步溶剂热法合成了具有丰富硫空位的Cu掺杂SnS_(2)纳米花(Cu-SnS_(2-x))催化剂,在较宽的电位窗口实现了CO_(2)电化学还原制备甲酸盐。结果表明,通过调控催化剂制备过程中Cu和Sn的摩尔比,在-1.1 V vs.RHE电位条件下得到了72.64%的FE_(formate),电流密度J_(formate)达到-14.38 mA/cm^(2)。二维纳米片阵列增加了催化活性位点,Cu掺杂所产生的硫空位能够协同提高催化活性、促进电子转移,从而提高甲酸盐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还原 电化学 掺杂 溶剂热 甲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AHP的能效水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效果评价研究——以GB 21455—2019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张玉博 白雪 林翎 《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8-184,共7页
本文以反馈标准的实施效果为评价目标,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AHP),从技术指标、实施情况、实施效益等角度分析影响实施效果的要素,建立了包含31个评价指标的能效水效标准实施效果评价模型,并对《房间... 本文以反馈标准的实施效果为评价目标,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AHP),从技术指标、实施情况、实施效益等角度分析影响实施效果的要素,建立了包含31个评价指标的能效水效标准实施效果评价模型,并对《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21455—2019)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首次建立了能效水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效果综合评价方法体系,为后续能效水效标准实施效果评价提供理论基础,可用于指导标准更新修订、宣传和监督等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效标准 水效标准 实施效果 评估体系 模糊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怀柔PM_(2.5)中环境持久性自由基及共存健康风险物质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兴华 王政 +3 位作者 霍鹏 张逦嘉 陈庆彩 张阳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13-822,共10页
北京怀柔科学城的建设加快了区域城市化的进程.为探究此过程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于2018年在怀柔地区采集了大气PM_(2.5)样品,分析了PM_(2.5)中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nvironmental persistent free radicals,EPFRs)及其共存组分的季节变化特征... 北京怀柔科学城的建设加快了区域城市化的进程.为探究此过程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于2018年在怀柔地区采集了大气PM_(2.5)样品,分析了PM_(2.5)中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nvironmental persistent free radicals,EPFRs)及其共存组分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冬、春、夏、秋四季EPFRs的浓度数量级均为10^(13) spins·m^(−3),呈现春>冬>秋>夏的分布特征;冬、春、秋季的g因子均值为2.0038,夏季为2.0035,表明EPFRs主要是含氧的碳中心自由基或碳中心、氧中心自由基混合态;夏季g因子均值略低且分布广,可能因为夏季大气光化学反应活跃、大气热力交换剧烈.利用回归分析和物种示踪法,解析出冬季EPFRs主要源自机动车尾气和燃煤排放;春季风起扬尘对EPFRs浓度有显著影响.PM_(2.5)中含碳物质(OC、EC)均呈现冬≈春>秋≈夏的分布特征,夏季OC/EC日间变化幅度最大;NO_(3)^(−)、SO_(4)^(2−)及NH_(4)^(+)是PM_(2.5)中水溶性离子的主要成分,但三者的季节分布特征有显著差异;PM_(2.5)中金属元素均呈现春>冬>秋>夏的分布特征,且少许金属的人为来源主要是燃煤和机动车尾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持久性自由基 PM_(2.5) 污染特征 北京怀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_(2)O_(3)对CaO-Al_(2)O_(3)-B_(2)O_(3)三元保护渣熔体结构的影响
5
作者 马博文 刘克 +2 位作者 徐秉声 赵宏欣 袁章福 《冶金能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2,共6页
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对非反应性保护渣CaO-Al_(2)O_(3)-B_(2)O_(3)三元渣系进行了模拟,构建了熔渣的网络结构模型,研究了渣系中B_(2)O_(3)的含量对保护渣熔渣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B在网络中与O的结合能力最强,且能够起到简化网... 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对非反应性保护渣CaO-Al_(2)O_(3)-B_(2)O_(3)三元渣系进行了模拟,构建了熔渣的网络结构模型,研究了渣系中B_(2)O_(3)的含量对保护渣熔渣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B在网络中与O的结合能力最强,且能够起到简化网络和平衡过剩电荷的作用;Al在熔体中主要以4配位形式存在,同时存在少量高配位Al-O结构,B_(2)O_(3)的含量为5%时,熔渣中[AlO_(4)]含量最高;随着B_(2)O_(3)含量的增多,熔渣网络结构聚合程度降低,复杂Al-O结构减少,熔渣微结构的有序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O-Al_(2)O_(3)-B_(2)O_(3)三元渣系 非反应性保护渣 分子动力学 熔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钢在氯化胆碱-乙二醇室温离子液体中电沉积铜镍镀层的机理与性能表征
6
作者 唐国云 徐秉声 +1 位作者 袁章福 梅璐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0-707,共8页
以氯化胆碱-乙二醇离子液体作为电解液溶剂,在Q235碳钢表面采用电沉积法制备了铜镍(Cu-Ni)合金镀层。通过分析各体系电解液的循环伏安曲线,判断电沉积过程金属离子的共沉积机理,结果显示Cu、Ni在此体系下容易实现共沉积。文中考察了电... 以氯化胆碱-乙二醇离子液体作为电解液溶剂,在Q235碳钢表面采用电沉积法制备了铜镍(Cu-Ni)合金镀层。通过分析各体系电解液的循环伏安曲线,判断电沉积过程金属离子的共沉积机理,结果显示Cu、Ni在此体系下容易实现共沉积。文中考察了电流密度的变化对镀层的微观形貌以及镀层的耐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电流密度增大,镀层中镍含量逐渐增大,镀层晶粒形貌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当电流密度从-1.5 mA/cm^(2)增加到-4.0 mA/cm^(2)时,镀层的耐腐蚀性先增大后减小,电流密度为-3.0 mA/cm^(2)时,所得镀层的耐腐蚀性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温离子液体 碳钢 电沉积 铜镍合金 耐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怀柔夏季大气中的VOCs及其对O_(3)和SOA的生成贡献 被引量:7
7
作者 周毕安 胡君 +5 位作者 奇奕轩 张逦嘉 霍鹏 张元勋 张阳 王淑兰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9-49,共11页
为研究北京郊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特征、来源以及环境影响,于2016年夏季对北京市怀柔区大气中99种VOCs进行在线监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VOCs体积分数平均值为20.02×10^(-9),其中烷烃占比最高为38.48%,其次是含氧挥发性有机... 为研究北京郊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特征、来源以及环境影响,于2016年夏季对北京市怀柔区大气中99种VOCs进行在线监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VOCs体积分数平均值为20.02×10^(-9),其中烷烃占比最高为38.48%,其次是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占比28.28%,卤代烃、芳香烃、烯烃和炔烃及乙腈占比较小。初始VOCs每小时的臭氧生成潜势为157.03μg·m^(-3),主要贡献来自于OVOCs、烯烃和芳香烃,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贡献最大的组分为芳香烃。源解析结果表明VOCs来自背景源和燃烧源、工业源、柴油车排放、汽油车排放、油气挥发、天然源和有机溶剂使用。后向轨迹结果表明,除北京本地源排放外,河北、河南和山东省对北京VOCs污染贡献最大,天津市、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也有一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臭氧生成潜势(OFP) 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FP) 源解析 后向轨迹 区域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