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杉木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王兵 魏文俊 +2 位作者 李少守 郭浩 白秀兰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3-98,共6页
利用中国4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以及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CFERN)的实测数据,估算了中国1977—2003年4个时期杉木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分析了其年龄结构特征、垂直分配结构特征、时空动态格局和贮碳潜力。总碳储量研究结果1... 利用中国4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以及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CFERN)的实测数据,估算了中国1977—2003年4个时期杉木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分析了其年龄结构特征、垂直分配结构特征、时空动态格局和贮碳潜力。总碳储量研究结果1977—1981为1.09Gt,1984—1988为1.496Gt,1994—1998为2.446Gt,1999—2003为2.866Gt。江西、湖南、浙江、福建、云南、广西和广东7省的杉木林碳储量约占84%-86%。幼、中龄杉木林碳储量在79%-83.90%之间,随着杉木林的演替成熟,我国杉木林生态系统是一个潜在的碳库。在垂直分布上,乔木层碳储量占9.38%-10.63%,林下植被占0.6%-0.7%,土壤占87.99%-89.02%,枯落物占0.68%-0.78%,不同时期杉木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垂直分配结构基本相似。1999—2003期间中国杉木林生态系统碳素现存量为2.866Gt,一个龄级期(10a)后碳储量将达到3.772Gt,并以90.63Mt·a^-1的平均积累速率递增,是一个贮存潜力大,增长速率快的碳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量 生态系统 杉木林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58
2
作者 王兵 郭浩 +4 位作者 王燕 马向前 李少宁 陈涛 常伟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7年第3期114-121,共8页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是当前热门研究方向之一,已成为国内外森林状况评估和森林资源管理的标准。笔者在浏览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概念、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评估公式和评估标准与结果表达等方面,分析研究森...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是当前热门研究方向之一,已成为国内外森林状况评估和森林资源管理的标准。笔者在浏览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概念、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评估公式和评估标准与结果表达等方面,分析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的研究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 评估 指标体系 评估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锐齿栎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循环 被引量:26
3
作者 刘玉萃 吴明作 +2 位作者 郭宗民 蒋有绪 刘世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488-1497,共10页
对河南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内 35年生的天然次生锐齿栎林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循环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所测定系统中的 N、P、K、Ca、Mg、Fe、Na、Mn、Zn、Cu1 0种营养元素积累总量为 1 0 387.894kg·hm- 2 ,土壤库贮量 8880 .70 9k... 对河南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内 35年生的天然次生锐齿栎林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循环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所测定系统中的 N、P、K、Ca、Mg、Fe、Na、Mn、Zn、Cu1 0种营养元素积累总量为 1 0 387.894kg·hm- 2 ,土壤库贮量 8880 .70 9kg·hm- 2 ,占 85 .49% ;植物体贮量 1 5 0 7.1 82 kg·hm- 2 ,占 1 4.5 1 % ,其中活植物体占 90 .5 6% ,凋落物占 9.44%。系统中 1 0种营养元素年吸收量 2 0 7.5 4 5 kg· hm- 2 ,年存留量1 0 5 .2 85 kg· hm- 2 ,年归还量 1 0 1 .65 1 kg·hm- 2 ,年积累速率为 77.8986kg·hm- 2 ;年归还量占年吸收量48.98% ,表明系统中营养元素的循环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 1 0种营养元素的平均利用系数为 0 .1 85 ,平均周转期为 9.98a。其中 P、N、Mg、Na、Mn的周转期较短为 4~ 8a,K、Ca、Fe、Cu周转期较长为 1 0~ 1 6a,Zn的周转期最长为 1 7.4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锐齿栎林 营养元素循环 生态系统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S在森林病虫害监测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8
4
作者 郭志华 肖文发 +2 位作者 张真 陈昌洁 赵宪文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3-81,共9页
森林病虫害是影响森林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森林病虫害的快速准确监测、检测及其损害评估无论对森林经营者还是生态学家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大的空间尺度上,遥感数据早已被广泛有效地用于检测森林病虫害所引起的失叶现象。目前,在森林病... 森林病虫害是影响森林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森林病虫害的快速准确监测、检测及其损害评估无论对森林经营者还是生态学家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大的空间尺度上,遥感数据早已被广泛有效地用于检测森林病虫害所引起的失叶现象。目前,在森林病虫害的遥感监测方面所利用的遥感数据主要有LandsatTM,MSS和SPOTHRV等卫星遥感数据和多种航空遥感数据;此外,各种地面辅助地理数据和野外调查数据可以提高对森林病虫害的监测精度。不同类型的森林往往感染不同的森林病虫害,而不同的森林病虫害所引起的森林受损症状不同,有的病虫害导致森林反射光谱的显著变化,有的则导致森林大量失叶。因此,对不同病虫害的遥感监测方法不同。随着技术的进步,传统的图像增强、图像分类和影像差等病虫害监测技术已显粗糙。近年来,更多、更复杂的图像处理方法被广泛用于检测病虫害引起的森林变化,各种数学方法和GIS技术也为病虫害的遥感监测提供了新的活力。虽然森林病虫害的遥感监测面临挑战,但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遥感技术的进步,森林病虫害的遥感检测依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病虫害 失叶 遥感 变化监测 GIS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森林植被乔木层碳储量与碳密度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魏文俊 王兵 +3 位作者 李少宁 马向前 孙建军 陈方建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67-772,共6页
为更好地评估我国森林植被乔木层碳汇功能提供更准确和可靠的基础数据。利用江西省森林资源二类清查资料,运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对江西省森林植被乔木层的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了研究。森林植被乔木层碳密度的特征为:全省不同森林植被乔木层... 为更好地评估我国森林植被乔木层碳汇功能提供更准确和可靠的基础数据。利用江西省森林资源二类清查资料,运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对江西省森林植被乔木层的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了研究。森林植被乔木层碳密度的特征为:全省不同森林植被乔木层类型碳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硬阔林、针阔混交林、毛竹林、国外松林、杉木林、软阔林、灌木林、马尾松林和经济林,且乔木层碳密度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大,随其人口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森林植被乔木层碳储量的分配规律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依次为杉木林、硬阔林、马尾松林、毛竹林、灌木林、国外松林、经济林、针阔混交林、软阔林,从森林类型分布看,除杉木和国外松林外,其它森林类型天然林的比例远大于人工林;从地理分布看,除南昌、萍乡、新余三市外,其余各市均是天然林远比人工林要多,全省不同年龄森林植被由大到小依次为,中龄林、幼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全省南部和中西部要高于中东部和北部。江西省森林植被乔木层的总碳储量0.210 Gt C,占全国森林总碳储量的5.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 乔木层 碳储量 碳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竹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 被引量:44
6
作者 王兵 魏文俊 +2 位作者 邢兆凯 李少宁 白秀兰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680-1684,共5页
利用中国4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以及中国森林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CFERN)的观测数据,估算了中国1977-2003年期间4个时期竹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并对其垂直分配结构特征、时空动态格局和贮碳潜力进行了分析。竹林的总碳储量结果为1977-1981... 利用中国4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以及中国森林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CFERN)的观测数据,估算了中国1977-2003年期间4个时期竹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并对其垂直分配结构特征、时空动态格局和贮碳潜力进行了分析。竹林的总碳储量结果为1977-1981年期间537.6Mt C,1984-1988年期间598.61Mt C,1994-1998年期间710.14Mt C,1999-2003年期间837.92Mt C,期间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和四川六省是中国竹林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占80.04%~83.13%。垂直分配结构基本相似,植被层占总碳储量的23.84%~24.49%,枯落物层占0.93%~0.96%,土壤层占的74.55%~75.23%。1999-2003年期间中国竹林生态系统碳素现存量为837.92Mt C,10年后贮碳量将达到837.92Mt C,并以C54.81Mt·a-1的平均积累速率递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林生态系统 碳储量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消防研究与管理方法对森林防火的借鉴作用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世友 郑艳琼 +3 位作者 明亮 舒立福 王秋华 陈杰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3-107,共5页
总结了中国森林防火研究与管理现状,分析了森林防火与城市消防在研究与管理方面的差距,提出了城市消防研究与管理方法对森林防火6个方面的借鉴作用:(1)建筑防火分区方法和技术对森林防火分区及隔离带建设技术的借鉴作用;(2)耐火等级思... 总结了中国森林防火研究与管理现状,分析了森林防火与城市消防在研究与管理方面的差距,提出了城市消防研究与管理方法对森林防火6个方面的借鉴作用:(1)建筑防火分区方法和技术对森林防火分区及隔离带建设技术的借鉴作用;(2)耐火等级思想对降低森林燃烧性的借鉴作用;(3)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对森林防火设计的借鉴作用;(4)标准体系建设的借鉴作用;(5)建筑避难层(间)对林区消防安全设施建设的借鉴作用;(6)城市火灾危险源辨识方法对森林火灾危险源辨识方法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消防 建筑消防 森林防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栎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 被引量:8
8
作者 郭浩 汪玉如 王兵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9-85,共7页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是科学认识森林,实现人与森林和谐发展的基础。虽然国内外研究已有30多年历史,但至今还未有多数人认可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为此在2008年国家林业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是科学认识森林,实现人与森林和谐发展的基础。虽然国内外研究已有30多年历史,但至今还未有多数人认可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为此在2008年国家林业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标准的框架下,采用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CFERN)台站多年连续观测数据和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及公共数据对中国栎林生态服务功能物质量和价值量进行了详细的动态评估。结果表明:"九五"期间中国栎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年均总价值为1.4758万亿元,年均单位面积价值为7.987 2万元.hm-2;"十五"期间生态服务功能年均总价值1.397 1万亿元,年均单位面积价值为7.668 9万元.hm-2,年均涵养水源706.81亿m3,固土5.82亿t,固碳0.94亿t,生产有利于人体健康的负离子1.85×1013亿个,吸收二氧化硫15.86亿kg,滞尘3 839.1717亿kg。在中国栎林分布的27个省份中,生态服务功能物质量受益最大的省份是黑龙江省,收益最小的省份是青海省。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最大的省份是云南省,最小的是陕西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服务功能 栎林 物质量 价值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火生态研究方法进展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秋华 舒立福 李世友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8-82,共5页
回顾了林火生态的发展历史,从火历史、火生态模型、火状况与生态系统特性、生态过程及景观研究等方面概述了林火生态学研究方法的演变与实践,指出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和数学方法,对火干扰后的森林群落动态进行研... 回顾了林火生态的发展历史,从火历史、火生态模型、火状况与生态系统特性、生态过程及景观研究等方面概述了林火生态学研究方法的演变与实践,指出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和数学方法,对火干扰后的森林群落动态进行研究是当前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生态学 火行为 火历史 研究方法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沼泽交错群落组成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屈宇 韩景军 刘桂林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9-53,共5页
通过对 2种类型沼泽地进行调查、研究 ,发现沼泽与森林之间的过渡区 ,随着空间地势的逐渐升高 ,沼泽化程度由强到弱。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沿着沼泽至森林的方向 ,随着环境梯度的增加 ,也逐渐增多 ,邻近森林的群落达最大值。
关键词 森林 沼泽 交错群落 组成结构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萧氏松茎象的发生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许永青 熊建宏 +2 位作者 唐艳龙 温小遂 施明清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5-440,共6页
为摸清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 xiaoi zhang受害松林的环境因子特征,应用林地环境因子常规观测方法进行观测,结果表明:8月份受害松林地面平均光照强度、地面温度、距地表20cm高处温度、5cm深处土壤温度、70cm高处蒸发量分别为374.8lx、2... 为摸清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 xiaoi zhang受害松林的环境因子特征,应用林地环境因子常规观测方法进行观测,结果表明:8月份受害松林地面平均光照强度、地面温度、距地表20cm高处温度、5cm深处土壤温度、70cm高处蒸发量分别为374.8lx、25.4℃、27.1℃、25.5℃、1.6mm,分别比健康松林低94.8%、7.0%、4.6%、5.9%、27.3%,受害松林在距地表20cm高处空气相对湿度为85.8%,比健康松林高7.1%。由实验得知,萧氏松茎象受害松林的光照强度、地面温度、空气温度、土壤温度、蒸发量均比健康松林低,空气相对湿度比健康松林高,距地表越近,这一差异就越明显。两类林分中的光照强度、空气温度、土壤温度、空气相对湿度4因子均存在明显差异,是影响萧氏松茎象发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氏松茎象 环境因子 湿地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火灾碳排放估算方法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2
作者 赵凤君 舒立福 姚树人 《森林防火》 2012年第1期25-29,共5页
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火灾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干扰因子,因火灾导致的碳排放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森林火灾碳排放是当前林火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综述了森林火灾碳排放的研究方法、森林火灾碳... 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火灾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干扰因子,因火灾导致的碳排放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森林火灾碳排放是当前林火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综述了森林火灾碳排放的研究方法、森林火灾碳排放的研究结果,并讨论了碳排放量数据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森林可燃物 碳排放 温室气体 碳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可燃物阻隔带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凤君 王明玉 姚树人 《森林防火》 2012年第4期42-44,共3页
实现森林可燃物阻隔技术是减少和控制森林火灾的基础。基于可燃物阻隔技术的火烧阻隔带和生物阻隔带技术是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可燃物阻隔带技术易于形成不利于可燃物燃烧的环境,并使可燃物呈不连续分布。火烧阻隔带技... 实现森林可燃物阻隔技术是减少和控制森林火灾的基础。基于可燃物阻隔技术的火烧阻隔带和生物阻隔带技术是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可燃物阻隔带技术易于形成不利于可燃物燃烧的环境,并使可燃物呈不连续分布。火烧阻隔带技术是充分利用火的作用,烧去燃烧的森林可燃物,降低森林火灾危险性。目前火烧阻隔带技术已成为森林经营和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森林可燃物 阻隔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穿山甲的现状与保护对策 被引量:8
14
作者 遇达袆 郜二虎 +1 位作者 林英华 秦秀云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9-82,共4页
主要综述了我国穿山甲的数量、资源价值、贸易状况及保护现状、根据穿山甲的种群状况、生态习 性和饲养状况.在研究1982~1996年中国穿山甲贸易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对其保护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中国 穿山甲 资源现状 贸易状况 保护管理 经济价值 分布 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森林火灾时空聚集性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魏建珩 李智 +5 位作者 马泽南 王何晨阳 王秋华 舒立福 杨玉钰 高仲亮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25-1429,共5页
基于云南省1990-2017年的火灾数据和气象数据,应用SaTScan 9.4进行林火空间聚集性分析,并通过ARMA模型预测研究区内2020-2025年森林火灾发生次数。结论表明:时间尺度上云南省林火次数随年份增加而逐渐减少,云南省林火主要集中在1-5月;... 基于云南省1990-2017年的火灾数据和气象数据,应用SaTScan 9.4进行林火空间聚集性分析,并通过ARMA模型预测研究区内2020-2025年森林火灾发生次数。结论表明:时间尺度上云南省林火次数随年份增加而逐渐减少,云南省林火主要集中在1-5月;空间尺度上云南省森林火灾主要聚集在中部、西北部、西南部地区;ARMA预测模型得出2020-2025年云南省森林火灾多于2017年火灾次数,但总体呈下降趋势。通过该研究可以更好地掌握林火聚集性规律,为森林管理部门防控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聚集性 时空分布 SaTScan ARM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中国苹果轮纹病研究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修建冰 吕全 +2 位作者 赵嘉平 王霞 刘会香 《落叶果树》 2013年第1期18-22,共5页
苹果轮纹病是苹果枝干和果实上的重要病害。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80~2011年中国苹果轮纹病的研究文献进行统计,研究了文献的年度发期刊发文量、核心区期刊、研究机构,分布区域、核心作者群和主要... 苹果轮纹病是苹果枝干和果实上的重要病害。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80~2011年中国苹果轮纹病的研究文献进行统计,研究了文献的年度发期刊发文量、核心区期刊、研究机构,分布区域、核心作者群和主要产出单位,分析了32年间中国苹果轮纹病的研究现状、发表文献的内容类型、研究水平、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轮纹病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轮纹病 文献 计量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氏肿腿蜂的再描述及中国硬皮肿腿蜂属Sclerodermus(Hymenoptera:Bethylidae)的种类 被引量:44
17
作者 杨忠岐 王小艺 +2 位作者 曹亮明 姚艳霞 唐艳龙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2,共12页
对我国用于防治林木蛀干害虫的重要天敌昆虫类群——肿腿蜂科硬皮肿腿蜂属Sclerodermus Latreille1809的种类进行了订正性研究。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硬皮肿腿蜂属共有4个种,分别是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 1983,川硬皮肿... 对我国用于防治林木蛀干害虫的重要天敌昆虫类群——肿腿蜂科硬皮肿腿蜂属Sclerodermus Latreille1809的种类进行了订正性研究。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硬皮肿腿蜂属共有4个种,分别是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 1983,川硬皮肿腿蜂S.sichuanensis Xiao 1995,海南硬皮肿腿蜂S.hainanica Xiao 1995和白蜡吉丁肿腿蜂S.pupariae Yang et Yao 2012,另有1疑似分布种——哈氏肿腿蜂S.harmandi Buysson 1903。编制了区分这5个种的检索表。研究认为,日本和韩国专家将我国的管氏肿腿蜂更名为哈氏肿腿蜂(作为同物异名)是不合适的,管氏肿腿蜂应为一个有效种。对管氏肿腿蜂根据模式标本进行了再描述,提供了形态特征照片图;也引述了日本学者Terayama(2006)对哈氏肿腿蜂的再描述,以便区分这两个种。并以对照表的形式,给出了区分这两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同时也对作者2012年发表在美国的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uy of America上的新种——白蜡吉丁肿腿蜂做了简要描述,附有该种的形态特征照片图,并记述了该种的生物学、行为学特性,以便国内学者鉴定该种时参考。研究发现白蜡吉丁肿腿蜂也寄生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nsoni、咖啡脊虎天牛Xylotrechus grayii和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及苹小吉丁A.mali等我国多种重要的林木蛀干害虫,是一种可利用于防治这些害虫的优秀天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皮肿腿蜂属 中国种订正 管氏肿腿蜂 哈氏肿腿蜂 白蜡吉丁肿腿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叶阔叶树种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对林缘不同光环境光能和水分的利用 被引量:49
18
作者 郭志华 张旭东 +2 位作者 黄玲玲 巨关升 ChenJiquan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47-1056,共10页
由于砍伐、林火等形成的林缘是典型的生态过渡区,并以高生物多样性和快速变化的光环境为最显著特征。研究植物在林缘附近不同光环境下对光能和水分的利用特征有利于在个体层次揭示林木更新、森林群落动态的生理生态学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砍伐、林火等形成的林缘是典型的生态过渡区,并以高生物多样性和快速变化的光环境为最显著特征。研究植物在林缘附近不同光环境下对光能和水分的利用特征有利于在个体层次揭示林木更新、森林群落动态的生理生态学基础,具有重要意义。蒙古栎是长白山地区落叶阔叶林及阔叶红松林中的常见阳性树种。通过对长白山白桦林林缘及附近蒙古栎的野外观测研究,结果表明:①林冠对林缘光照等的影响随距离林缘远近的不同而不同。林缘及附近区域的光环境存在巨大差异,温度和水分条件等也有显著变化。②蒙古栎光合的日进程为单峰型,净光合速率的高峰值达20μmolCO2·m-2·s-1,未见明显午休;林外蒙古栎的净光合速率及日光合总量均大于(或远大于)林缘和林内的净光合速率及日光合总量,表明蒙古栎在林外强光下生长最快;此外,对低光的高效利用显示蒙古栎可在林内低光环境正常生长。③蒙古栎在不同光环境下蒸腾速率的日进程为单峰型,林外最高可达近8mmolH2O·m-2·s-1。虽然蒙古栎在林外的蒸腾速率、日蒸腾量及水分利用率均较高,但与林内弱光环境相比,水分利用率增加的趋势略有降低,这是蒙古栎对林外强光环境的一种适应。④蒙古栎叶片的气孔导度随光照的增加而增大,这有利于植物在强光下增加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有利于植物在强光下快速生长。另外,蒙古栎的叶片胞间CO2浓度从早至晚呈增加趋势;随日PAR总量的增加,蒙古栎的叶片胞间CO2浓度呈降低趋势。弱光环境下胞间CO2浓度的增加,有利于植物固定CO2、增加对光能和水分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缘 光环境 光能利用 水分利用 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病虫害干扰--调控与被调控 被引量:18
19
作者 梁军 孙志强 +1 位作者 乔杰 张星耀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454-2464,共11页
如何评价天然林中原生的昆虫、病原的生态功能是制定病虫害防治措施首先要明确的问题之一。依据天然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病虫害干扰之间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当前有关天然林调控病虫害爆发的多样性-稳定性假说和联合抗性假说,... 如何评价天然林中原生的昆虫、病原的生态功能是制定病虫害防治措施首先要明确的问题之一。依据天然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病虫害干扰之间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当前有关天然林调控病虫害爆发的多样性-稳定性假说和联合抗性假说,指出联合抗性假说的不确定性以及多样性-稳定性假说的局限性。昆虫、病原在天然林演替过程对系统整体结构、健康、稳定以及可持续性上不但发挥着重要的生态调控功能作用,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加速或改变系统的演替途径。这种生物干扰目前在林业发达国家的天然林管理策略中被视为有益的干扰元素,由此提出将模拟自然干扰作为今后天然林管理策略一项指导方针。同时指出我国对此的认识不仅较国外林业发达国家晚,而且在实践中也未能有效地整合在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实践中,因此这种对天然林生物干扰的新认识有助于未来我国天然林病虫害生态控制治理决策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 稳定性 演替 病虫害 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嵛山天然赤松次生林空间结构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马琳 梁军 +3 位作者 周国英 朱彦鹏 杨蕾 张星耀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0-54,共5页
为研究天然赤松次生林的空间结构特征,在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设立了一块6 hm2的永久性监测样地,并对林内树种组成及其分布进行调查分析。用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3个参数,对天然赤松次生林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为研究天然赤松次生林的空间结构特征,在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设立了一块6 hm2的永久性监测样地,并对林内树种组成及其分布进行调查分析。用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3个参数,对天然赤松次生林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赤松是绝对的优势种,麻栎为次优势种,与其他16种乔木共同构成了赤松麻栎林生态群落;赤松次生林的平均混交度为0.44,主要以弱度混交与中度混为主,林分的平均大小比为0.50,且各部分频率分布比较均匀,说明乔木层的树种稳定性较好;全林角尺度平均值为0.54,林木水平格局为团状分布;虽然阔叶树种在混交度上稍好于针叶树种,但是其在胸径大小上明显小于针叶树种,说明其受针叶树种压迫较为严重。该研究可为该地区的展开森林有害生物调控机理研究和天然赤松次生林的合理经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赤松次生林 空间结构 昆嵛山自然保护区 混交度 大小比数 角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