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森林可燃物类型遥感分类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晓彤 覃先林 +1 位作者 刘树超 刘倩 《森林防火》 2019年第3期26-30,共5页
森林可燃物是林火发生及蔓延的物质基础,森林可燃物的研究是林火管理的重要基础。可燃物的空间分布是预测林火行为和森林火险等级的关键变量。介绍了国际上常用的几种用来进行森林可燃物类型划分的可燃物模型,总结了国内外利用遥感数据... 森林可燃物是林火发生及蔓延的物质基础,森林可燃物的研究是林火管理的重要基础。可燃物的空间分布是预测林火行为和森林火险等级的关键变量。介绍了国际上常用的几种用来进行森林可燃物类型划分的可燃物模型,总结了国内外利用遥感数据绘制森林可燃物类型图的方法,并对目前国内森林可燃物类型遥感分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可燃物 遥感 可燃物类型图 林火 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学中的点格局研究概况及其在国内的应用 被引量:35
2
作者 马志波 肖文发 +1 位作者 黄清麟 庄崇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6624-6632,共9页
点格局分析是研究生态学格局的工具之一,近年来在生态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为深入了解点格局分析方法在国内的研究与应用情况,以所总结的研究进展、一般步骤和基本要点为背景,分析评述了1996—2015年期间以点格局为主题的国内中文核心... 点格局分析是研究生态学格局的工具之一,近年来在生态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为深入了解点格局分析方法在国内的研究与应用情况,以所总结的研究进展、一般步骤和基本要点为背景,分析评述了1996—2015年期间以点格局为主题的国内中文核心期刊文献。结果表明,在国内生态学格局研究中,应用研究占据主导地位,研究对象广泛,包括以树木为主的乔、灌、草等不同生活型的植物,甚至包括景观;基础研究,包括概括性统计量、零模型与点过程模型等方面,以及专用软件工具包的开发等研究薄弱。在应用中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概括性统计量使用单一,且以Ripley的K-函数及其变形为主;零模型(或点过程模型)是科学问题的统计表达,但是有一半以上的研究未明确给出零模型。建议在未来应用研究中重视多种统计量的组合使用和原假设的建立,在探讨热带、亚热带森林等具有复杂空间结构系统的多样性格局时,考虑对象的不同世代和系统的不同垂直层次,并加强多变量或三维概括性统计量的开发、点格局分析方法与动态过程模型的结合研究等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局 生态学 概括性统计量 零模型 群落物种多样性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各林层树高胸径关系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庄崇洋 黄清麟 +2 位作者 马志波 郑群瑞 王宏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79-485,共7页
[目的]在划分林层的基础上,探讨天然阔叶林树高胸径关系,从林层角度研究树高曲线以揭示复层林林分特征。[方法]根据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各林层数据情况选择Schumacher式(简称S式),Curtis式(简称C式)对典型林分各林层树高胸径关系进... [目的]在划分林层的基础上,探讨天然阔叶林树高胸径关系,从林层角度研究树高曲线以揭示复层林林分特征。[方法]根据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各林层数据情况选择Schumacher式(简称S式),Curtis式(简称C式)对典型林分各林层树高胸径关系进行拟合。[结果]S式和C式在拟合全林分和第Ⅲ亚层的效果较好,全林分树高模型的R^2均在0.86以上,第Ⅲ亚层的R^2均在0.58以上,且RMSE和AMR均较小,但无论是S式还是C式都不能很好的拟合第Ⅰ、Ⅱ亚层,其拟合R^2的结果较低,大都在0.2~0.3左右。选取模型拟合结果 R^2较大,RMSE、AMR较小的C式拟合各林层树高胸径模型,结果表明采用全林分模型推算各亚层(不包括全林分)的树高会产生较大的AMR;虽然分层拟合各亚层树高胸径时获得的模型的R^2较小,但其估计相应层内树高产生的ARM值却小于全林分模型,表明采用亚层树高胸径模型估计相应层内林木树高时具有较小的误差。[结论]在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中,无论是全林树高模型还是分林层树高模型,C式的适应性均比S式高。选择C式全林分树高模型估计各亚层树高产生的误差比各亚层采用各自的C式树高模型拟合的误差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热带 典型天然阔叶林 分层 树高胸径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TM+和DEM的西藏灌木林遥感分类技术 被引量:8
4
作者 张超 黄清麟 +3 位作者 朱雪林 张晓红 普布顿珠 旦增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21,共7页
对西藏地区主要类型灌木林进行外业遥感调查,选取海拔、坡向、坡度和NDVI4个影响西藏灌木林空间分布的主要指标,采用判别分析方法,构建判别模型和判别规则,提取基于空间分布特征的识别决策,基于覆盖研究区的ETM+和DEM,进行西藏灌木林的... 对西藏地区主要类型灌木林进行外业遥感调查,选取海拔、坡向、坡度和NDVI4个影响西藏灌木林空间分布的主要指标,采用判别分析方法,构建判别模型和判别规则,提取基于空间分布特征的识别决策,基于覆盖研究区的ETM+和DEM,进行西藏灌木林的遥感分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灌木林空间分布特征的遥感分类精度达到86.24%,其中,狼牙刺-沙棘-红柳组合的分类精度最高,为95.00%,杜鹃-小檗和高山柳-铺地柏组合的分类精度相当,分别为81.08%和81.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灌木林 遥感分类 空间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点模式法的四川省林火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刘倩 覃先林 +1 位作者 李晓彤 侯亚男 《四川林业科技》 2019年第6期6-12,18,共8页
林火是干扰森林正常生长的重要因子之一,四川省位于林火高发区的西南林区;研究四川省林火发生规律有助于该省森林防火工作的开展。本研究基于MODIS火产品数据(MOD14A2/MYD14A2),采用Ripley K函数、中心点和标准差椭圆法、核密度分析法... 林火是干扰森林正常生长的重要因子之一,四川省位于林火高发区的西南林区;研究四川省林火发生规律有助于该省森林防火工作的开展。本研究基于MODIS火产品数据(MOD14A2/MYD14A2),采用Ripley K函数、中心点和标准差椭圆法、核密度分析法等空间统计方法并利用数据圆环图显示,对四川省2001—2012年林火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四川省林火发生年际波动较大,林火高峰期出现在1、2、3、4、5月份,且林火发生数逐年增加;在较小空间尺度下(小于528 km)林火空间格局为聚集分布;12年间林火发生的中位数中心处于攀枝花市,它也是火点最密集区,高发区还包括凉山彝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四川省林火总体分布趋势是向西北的甘孜藏族自治州方向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火产品 时空特征 聚集分布 密度分析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湿地保护区遥感监测及保护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赵峰 张怀清 +3 位作者 刘华 赵飞 方柏州 林伟山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0-165,共6页
对福建漳江口红树林湿地保护区1992年、1996年、2001年和2008年4个时期LandsatTM影像数据分别进行校正和配准,然后选用波段比值法进行红树林信息提取,并根据植被指数和植被覆盖度的关系模型估算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并针对保护区红树林面... 对福建漳江口红树林湿地保护区1992年、1996年、2001年和2008年4个时期LandsatTM影像数据分别进行校正和配准,然后选用波段比值法进行红树林信息提取,并根据植被指数和植被覆盖度的关系模型估算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并针对保护区红树林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和植被覆盖度空间格局变化,分析红树林湿地保护对策。结果表明:近十几年来,红树林面积逐渐增加,以大斑块的增加较为明显,红树林分布趋于集中。其中,以2001~2008年间红树林面积增长最多,而1992~1996年间面积增长最快。保护区中高植被覆盖度呈总体增加趋势,低植被覆盖面积比降低。从植被覆盖面积构成来看,中高植被覆盖面积比达80%以上。针对保护区红树林面积和空间变化特点,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湿地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湿地 监测 保护 遥感 漳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线轮廓参数卫星遥感定量提取方法 被引量:3
7
作者 覃先林 杨飞 +2 位作者 祖笑峰 张子辉 李增元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42-648,共7页
对Landsat TM/ETM+数据进行抽样统计分析基础上,把Landsat TM/ETM+的红外、短波红外和近红外等波段数据相结合,采用窗口动态阈值算法构建燃烧区识别模型;在此基础上,为定量生成火线轮廓参数,通过连通性判断、孔洞填充、小斑块去除和边... 对Landsat TM/ETM+数据进行抽样统计分析基础上,把Landsat TM/ETM+的红外、短波红外和近红外等波段数据相结合,采用窗口动态阈值算法构建燃烧区识别模型;在此基础上,为定量生成火线轮廓参数,通过连通性判断、孔洞填充、小斑块去除和边缘细化等图像处理方法对识别的燃烧区进行处理;并在ENVI 4.8+IDL语言环境下,实现了基于Landsat TM/ETM+数据自动生成火线轮廓参数算法处理过程的程序化.结果表明,总体判对率为86.44%,总体误判率为13.56%(其中漏判率为1.77%,错判率为11.79%);该方法可满足林火扑救中对火线轮廓参数定量宏观监测的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技术 森林火灾 火线轮廓 林火扑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森林火灾预警监测技术体系发展思考 被引量:22
8
作者 覃先林 陈小中 +3 位作者 钟祥清 祖笑锋 孙桂芬 尹凌宇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5-48,共4页
对我国森林火灾的预警监测手段和卫星遥感预警监测技术研究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对构建服务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天、空、地一体化的林火预警监测体系建设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林火预警 林火监测 森林防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林层划分新方法-最大受光面法 被引量:28
9
作者 庄崇洋 黄清麟 +2 位作者 马志波 郑群瑞 王宏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1,共11页
【目的】依据林木树冠是否接受到垂直光照和林木树冠接受到垂直光照的程度提出林层划分新方法——最大受光面法,为揭示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垂直结构的自然分异规律提供新方法。【方法】在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中,采用最大受光面法将林... 【目的】依据林木树冠是否接受到垂直光照和林木树冠接受到垂直光照的程度提出林层划分新方法——最大受光面法,为揭示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垂直结构的自然分异规律提供新方法。【方法】在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中,采用最大受光面法将林分划分为受光层和非受光层;在受光层中,以林木树高为聚类因子采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法)对受光层进一步分层。【结果】通过最大受光面法将5块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标准地划分为受光层Ⅰ和非受光层Ⅱ,其中受光层包括Ⅰ_1和Ⅰ_2亚层;最大受光面法林层划分结果显示,5块标准地的受光层和非受光层的分界面高度(即第Ⅰ,Ⅱ层分界面高度)分别为17.0,16.5,17.0,17.0和16.0 m;Ⅰ_1和Ⅰ_2亚层的分界面高度分别为25.0,27.0,25.0,22.9和25.0 m;划分林层后,Ⅰ_1,Ⅰ_2和Ⅱ层的每公顷蓄积量,相邻的Ⅰ_1,Ⅰ_2和Ⅱ层间的高差和Ⅰ_1,Ⅰ_2,Ⅱ层平均胸径均符足林层划分国家标准(GBT 26424—2010)。【结论】CVPA-H曲线的变化规律证实了最大受光面的存在,在野外只需判断林木树冠是否接受到垂直光照和林木树冠是否明显突出(即接受到垂直光照的程度)即可实现林层划分,无需测量每株林木树高,野外操作简单易行;林层划分结果与剖面图判断结果的对比和各层测树因子都符合林层划分国家标准(GBT 26424—2010)等,验证了最大受光面法划分林层的科学性;最大受光面法能较好地反映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垂直结构的自然分异规律,该方法依据林木树冠是否能接受到垂直光照和接受到垂直光照的程度进行林层划分,体现了林木对垂直光照和空间资源竞争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热带 天然阔叶林 林层划分 最大受光面 ward法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化土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实测光谱估测 被引量:27
10
作者 高志海 白黎娜 +3 位作者 王琫瑜 李增元 李晓松 王玉魁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16,共8页
在对2个荒漠化典型区土壤采样、化验分析和光谱测量的基础上,分析荒漠化土地土壤的反射光谱特征及土壤有机质的光谱敏感范围,构建多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估测模型。结果表明:荒漠化土地土壤具独特的波浪型光谱曲线,其主要特点是在可... 在对2个荒漠化典型区土壤采样、化验分析和光谱测量的基础上,分析荒漠化土地土壤的反射光谱特征及土壤有机质的光谱敏感范围,构建多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估测模型。结果表明:荒漠化土地土壤具独特的波浪型光谱曲线,其主要特点是在可见光和近红外的500~900nm光谱范围存在一个明显的弓形突起区,其对提取土壤有机质信息有实际意义;相关分析发现,在中心波长分别为600和830nm的可见光和近红外光光谱范围分别存在1个有机质光谱敏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估测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利用波长588nm处的反射光谱对数lgR588和反射光谱倒数1/R588以及波长835nm处的反射光谱倒数的导数(1/R835)'和反射光谱对数的导数(lgR835)'分别建立的模型,可以较好地估测荒漠化土地土壤有机质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化土地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光谱 估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各林层直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被引量:16
11
作者 庄崇洋 黄清麟 +2 位作者 马志波 郑群瑞 王宏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27,共10页
【目的】研究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各林层直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为揭示天然林结构、辅助天然林相关测树因子的调查和指导天然林经营规划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最大受光面法划分5块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林层,利用Shapiro-Wilk检验(... 【目的】研究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各林层直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为揭示天然林结构、辅助天然林相关测树因子的调查和指导天然林经营规划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最大受光面法划分5块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林层,利用Shapiro-Wilk检验(S-W检验)对各林层(包括全林分和各亚层)直径分布进行正态性检验,采用偏度和峰度描述各林层直径分布图形特征,利用Meyer负指数函数和Weibull分布函数对各林层直径分布进行拟合,根据卡方检验结果选择拟合效果较好的函数拟合各林层直径分布,分析各林层直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结果】S-W检验表明,各标准地全林分、第Ⅲ亚层和第Ⅱ亚层直径分布均不服从正态分布;1-3号标准地第Ⅰ亚层直径分布服从正态分布,4和5号标准地第Ⅰ亚层直径分布不服从正态分布;各标准地内,各亚层的S-W值随亚层高度的升高而增大。从总体上看,除5号标准地第Ⅱ、Ⅲ亚层的偏度和峰度及2号标准地第Ⅰ、Ⅱ亚层的峰度外,各亚层偏度和峰度的绝对值均随林层高度的升高而减小。利用Meyer负指数函数拟合全林分(所有标准地均未通过卡方检验)和第Ⅱ亚层(2和4号标准地通过卡方检验,1、3和5号未通过)时适应性较差;而在拟合第Ⅰ亚层(所有标准地均通过卡方检验)和第Ⅲ亚层(3、4和5号标准地通过卡方检验,1和2号未通过)时有较好的适应性。Weibull分布函数对各林层的直径分布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除了1号标准地全林分直径分布外,1号标准地剩余亚层和其他标准地各林层均通过Weibull分布的卡方检验。利用Weibull分布函数拟合典型林分各标准地直径分布后发现,随着各亚层高度的升高,各亚层直径分布由倒"J"形曲线向右偏山状曲线和正态分布曲线过渡,顶峰向右移动,同时峰值随之减小。【结论】划分林层后,Weibull分布函数在拟合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各林层(包括全林分和各亚层)直径分布时比Meyer负指数函数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各亚层S-W检验中P值、偏度和峰度以及Weibull函数中各亚层直径分布图形波峰的变化情况说明各亚层直径分布有随亚层平均胸径和平均高度增大而逐渐向正态分布过渡的趋势;各林层(包括全林分和各亚层)直径分布间的差异说明分林层研究直径分布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热带 典型天然阔叶林 分层 直径分布 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宫一号高光谱数据探测火情状态敏感谱段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覃先林 朱曦 +5 位作者 杨飞 赵凯瑞 庞勇 李增元 李绪志 张九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908-1911,共4页
为获得利用卫星数据探测明火、焖烧、烟和火烧迹地等四种火情状态信息的敏感波谱范围,利用天宫一号高光谱数据,采用统计和光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探测这四种火情状态信息的适宜卫星谱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天宫一号高光谱数据对这四... 为获得利用卫星数据探测明火、焖烧、烟和火烧迹地等四种火情状态信息的敏感波谱范围,利用天宫一号高光谱数据,采用统计和光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探测这四种火情状态信息的适宜卫星谱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天宫一号高光谱数据对这四种火情状态探测谱段存在明显区别,在高光谱短波红外各通道,明火的反射率比其他三种的反射率都高,而烟的反射率则最低;在高光谱可见近红外和全色传感器对应通道,烟的反射率比其他三种的反射率都高。在谱段选择上,探测明火的较适宜谱段区间为1 000.0~1 956.0和2 020.0~2 400.0nm;用于判识焖烧的适宜谱段范围为930.0~1 000.0和1 084.0~2 400.0nm;检测烟的适宜谱段区间为400.0~920.0nm;检测火烧迹地时适宜选用中心波长900.0~930.0和1 300.0~2 400.0nm等波段进行组合,构建检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宫一号 高光谱数据 火情状态 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植被指数识别火烧迹地潜力分析 被引量:27
13
作者 孙桂芬 覃先林 +3 位作者 刘树超 李晓彤 陈小中 钟祥清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4-211,共8页
植被指数法是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识别火烧迹地的常用方法之一。植被因受火的干扰会形成火烧迹地,其光谱特征易与裸地、水体、道路、阴影和耕地等地物光谱混淆,使用遥感影像采用合适的植被指数提高过火区遥感监测精度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植被指数法是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识别火烧迹地的常用方法之一。植被因受火的干扰会形成火烧迹地,其光谱特征易与裸地、水体、道路、阴影和耕地等地物光谱混淆,使用遥感影像采用合适的植被指数提高过火区遥感监测精度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四川省2014年和内蒙古自治区2017年发生的4次森林火灾形成的火烧迹地作为研究区,利用高分一号16 m宽幅(GF-1 WFV)数据和Landsat8数据的波谱特性,选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全球环境监测植被指数(glob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index,GEMI)、过火区识别指数(burned area index,BAI)和归一化火烧指数(normalized burn ration,NBR)等5种典型植被指数,通过构建不同植被指数的分离指数M来定量评价这些植被指数识别火烧迹地的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近红外—短波红外波段的NBR和基于可见光—近红外波段的BAI对过火区的分离性较好,NDVI的分离性次之,EVI和GEMI的分离效果较差;基于GF-1 WFV和Landsat8数据采用BAI和NBR指数对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火烧迹地进行了识别(其中GF-1 WFV数据只用于BAI识别),并利用高分二号(GF-2)数据进行了精度验证,两者火烧迹地识别总体精度均大于87%,Kappa系数均大于0.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F-1 WFV数据 Landsat8数据 火烧迹地 植被指数 分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沙区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以青海贵南县为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冯益明 吴波 +3 位作者 卢琦 王学全 杨恒华 孙德福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2-187,共6页
运用遥感和GIS技术,对青海省贵南县3个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1)贵南县大的地貌特征是以草地为基本景观基质,在广布的草地基质中,又大量分布荒漠(如干沟、沙地等)景观。20世纪70年代的景观受人为干扰... 运用遥感和GIS技术,对青海省贵南县3个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1)贵南县大的地貌特征是以草地为基本景观基质,在广布的草地基质中,又大量分布荒漠(如干沟、沙地等)景观。20世纪70年代的景观受人为干扰相对较少,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为对景观的干扰力度增大;(2)1976年,景观斑块类型间优势度差异显著,景观破碎化指数小,多样性低;1996年以后,斑块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景观趋于复杂;(3)30年来,贵南县景观要素中草地、耕地、林地、建筑用地、以及未利用地向其他类型转化的速度总体呈加速状态。在1976—1996年期间,大面积草地被开垦为耕地;在1996—2006年期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破坏共存。另外,大面积的未利用地向其他景观类型转移数量很少,贵南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任重道远。(4)贵南县2016年景观格局预测显示:到2016年,草地、建筑用地、林地、水域面积增加,耕地、未利用地面积下降,贵南县生态环境逐渐趋于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景观动态 遥感 高寒沙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高分一号宽幅影像火后植被光谱及指数变化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孙桂芬 覃先林 +4 位作者 尹凌宇 刘树超 李增元 陈小中 钟祥清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11-517,共7页
为了探究国产高分卫星遥感技术监测火干扰对植被生长影响的能力及其表征植被指数,选取2014年发生在四川省雅江县和冕宁县的两场森林火灾形成的火烧迹地作为研究区,利用火灾前后时序的高分一号宽幅(GF-1 WFV)数据,对不同受灾程度火烧迹... 为了探究国产高分卫星遥感技术监测火干扰对植被生长影响的能力及其表征植被指数,选取2014年发生在四川省雅江县和冕宁县的两场森林火灾形成的火烧迹地作为研究区,利用火灾前后时序的高分一号宽幅(GF-1 WFV)数据,对不同受灾程度火烧迹地火灾前后的光谱特征变化进行分析,并以月为单位分析了不同受害程度植被火后两年内由GF-1 WFV数据生成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和全球环境监测植被指数(GEMI)等三种表征植被生长状态的植被指数的变化,结合研究区纬度、海拔和气候条件分析火后植被的年内恢复规律。结果表明:火烧造成植被色素和细胞结构破坏,使其不再表现出正常植被特有的光谱特征,在可见光区受害植被的反射率相比于正常植被偏高,且其值随受灾程度加重而升高;在近红外波段火干扰后的植被反射率降低,其值远低于正常植被的反射率值。NDVI,EVI和GEMI在表征植被恢复生长过程中存在高度相关性且对植被季节变化敏感,均能反映植被恢复的生长过程,具有描述火烧区植被恢复动态过程的能力;受灾植被恢复生长过程中的植被指数变化与正常植被年生长过程的植被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同样存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火烧区植被的NDVI,EVI和GEMI值相比正常植被对应植被指数值始终偏低,且植被受灾越严重,其植被指数值在同期中对应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一号宽幅数据 光谱特征 植被指数 时间序列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典型区湿地景观稳定性与转移过程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赵峰 刘华 +2 位作者 鞠洪波 张怀清 邹文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9-74,共6页
基于1977、1990、1997和2007年4期遥感影像,对三江源典型区湿地景观稳定性和时空转移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7—2007年间河流斑块面积和数量的稳定性水平最高,其中1977—1990年间其特征稳定性指数接近于1,但结构稳定性较低。湖泊景... 基于1977、1990、1997和2007年4期遥感影像,对三江源典型区湿地景观稳定性和时空转移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7—2007年间河流斑块面积和数量的稳定性水平最高,其中1977—1990年间其特征稳定性指数接近于1,但结构稳定性较低。湖泊景观稳定性呈增强趋势,且表现最稳定。沼泽景观稳定性表现为减弱趋势,至2007年稳定性水平降到最低,呈现最不稳定状态。河滩地面积和数量稳定性水平低,变化不稳定,结构稳定性也始终处于最低水平。1977—2007年湿地转移趋势主要表现为:1977—1990年湿地与非湿地类型转换最为突出,1990—1997年、1997—2007年转换平稳。湿地转出类型主要为草地,河流和河滩地转换频率较高,湖泊类型转化呈多元化,沼泽地转出类型几乎全为草地,转为其他类型的面积很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景观稳定性 转移过程 三江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工程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分析--以内蒙古达拉特旗为例 被引量:10
17
作者 赵峰 鞠洪波 +1 位作者 刘华 王宝斋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6-220,共5页
研究根据1996年和2005年的2期土地利用图形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数理统计方法和景观生态学方法,进行研究区工程实施前后土地利用的面积和景观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5年达拉特旗的耕地和草地面积呈增长趋势,其它类型... 研究根据1996年和2005年的2期土地利用图形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数理统计方法和景观生态学方法,进行研究区工程实施前后土地利用的面积和景观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5年达拉特旗的耕地和草地面积呈增长趋势,其它类型的面积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以沙地减少幅度最大,减少了83 191.23 hm2。从景观格局的变化看,耕地和林地斑块分布趋于离散,沙地斑块形状趋于简单,人为干扰较大;研究区整体景观聚集度和景观优势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工程 GIS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群落各乔木亚层的空间格局与关联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志波 黄清麟 +2 位作者 庄崇洋 郑群瑞 王宏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19,共8页
【目的】研究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群落的空间格局和关联性,以期更深入地了解群落构建机制和空间结构与群落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以典型群落为样板的近自然经营实践提供依据。【方法】在福建省万木林保护区内近原始林... 【目的】研究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群落的空间格局和关联性,以期更深入地了解群落构建机制和空间结构与群落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以典型群落为样板的近自然经营实践提供依据。【方法】在福建省万木林保护区内近原始林群落地段设5块50 m×50 m样地,采用最大受光面法划分乔木层,使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分析乔木层及其各亚层的空间格局和关联性。【结果】调查样地的乔木层都可以划分为受光层和非受光层2个亚层,即第Ⅰ,Ⅱ亚层;各样地乔木层的第Ⅰ,Ⅱ亚层在0~25 m尺度内都主要为随机格局,在不服从随机格局的个别尺度上,第Ⅰ亚层主要为均匀格局,与同层林木间竞争较为激烈有关,第Ⅱ亚层主要为聚集格局,与该层林木在个别地段的聚集生长有关;第Ⅰ,Ⅱ亚层之间总体表现为无显著关联,只在个别尺度上偏离零模型。【结论】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群落主要受中性作用控制;群落内部的各种生态学过程处于平衡状态,因此群落具有稳定性,可以长期维持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热带 天然阔叶林 万木林 空间格局 关联性 乔木层的成层性 中性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层的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分局部生物多样性
19
作者 马志波 黄清麟 +2 位作者 庄崇洋 郑群瑞 王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163-2169,共7页
选择福建万木林保护区内两块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样地为对象,按分层和不分层两种情形,研究了小尺度(<20m)范围内各组成树种的单物种-面积关系(individual species-area relationship,ISAR),以探讨局部生物多样性格局及其维持机制... 选择福建万木林保护区内两块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样地为对象,按分层和不分层两种情形,研究了小尺度(<20m)范围内各组成树种的单物种-面积关系(individual species-area relationship,ISAR),以探讨局部生物多样性格局及其维持机制。结果表明,两个群落的乔木层都可以划分出受光层和非受光层两个亚层。以受光层林木为圆心进行ISAR分析,发现在小尺度范围大多数受光层林木为局部生物多样性的中性种,只有个别树种在个别尺度上有显著的促进或排斥作用。研究途径避免了对非随机作用在维持局部生物多样性中的相对重要性的高估。不分层时,乔木层内同样以中性树种为主。研究结果支持小尺度范围内调查的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的物种多样性由中性作用主导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 小空间尺度 万木林保护区 局部生物多样性 中性作用 乔木层的亚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F-1 WFV数据森林叶面积指数估算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晓彤 覃先林 +2 位作者 刘树超 孙桂芬 刘倩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0-86,共7页
以国产高分一号(GF-1)宽幅数据(wide field of view,WFV)为数据源,采用简单生物圈模型2(simple biosphere model2,SiB2)对黑龙江省漠河县森林植被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进行估算,并与增强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 以国产高分一号(GF-1)宽幅数据(wide field of view,WFV)为数据源,采用简单生物圈模型2(simple biosphere model2,SiB2)对黑龙江省漠河县森林植被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进行估算,并与增强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线性模型的估算结果进行对比,结合地面实测LAI数据分别对这2种模型估算结果进行精度评价。结果表明,采用EVI线性模型估算LAI,决定系数R 2为0.582,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为0.701;而采用SiB2模型估算LAI,R 2为0.798,RMSE为0.358,均比EVI线性模型有所改善。该研究发现,结合中高空间分辨率的GF-1 WFV数据,SiB2模型更适宜于该研究区森林植被的LAI反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F-1WFV数据 SiB2模型 LAI EVI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