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7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时空变化数据集(1930-2100年)
1
作者 蔡依霏 王锋 +3 位作者 潘绪斌 张方敏 任国玉 卢琦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2期569-580,共12页
本数据集基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对荒漠化可能发生区域的定义,利用全球气象数据集(CRU TS4.07)、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的19个气候模式数据以及未来全球大气CO_(2)浓度数据集,采用含有CO_(2)浓度参数的Penman-Monte... 本数据集基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对荒漠化可能发生区域的定义,利用全球气象数据集(CRU TS4.07)、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的19个气候模式数据以及未来全球大气CO_(2)浓度数据集,采用含有CO_(2)浓度参数的Penman-Monteith(PM)公式估计潜在蒸散,计算了1930-2100年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时空变化数据,构建了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长时间序列空间分布数据集。本数据集依赖的来源数据质量可靠。基于考虑CO_(2)浓度的PM公式,对未来潜在蒸散的估算更精确。研究首次提供了从1930到2100年中国荒漠化潜在地理分布区逐年时空变化数据集。本数据集可为研究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的长期变化趋势、规划我国北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提供数据基础,对制定中国国家荒漠化防治的中长期战略和履行荒漠化防治国际公约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曼公式 潜在蒸散 干旱指数 CRU CMIP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地荒漠化对土壤碳的影响研究综述 被引量:3
2
作者 姚斌 王锋 冯益明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4年第3期100-106,共7页
分析了中国土地荒漠化对土壤碳影响的相关研究文献发现,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国内荒漠化区土壤碳研究存在理论和实证不足,没有适用的计算方法等问题;对维持我国可持续发展起关键作用的青藏高原及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区的土壤碳研究尤其欠... 分析了中国土地荒漠化对土壤碳影响的相关研究文献发现,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国内荒漠化区土壤碳研究存在理论和实证不足,没有适用的计算方法等问题;对维持我国可持续发展起关键作用的青藏高原及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区的土壤碳研究尤其欠缺。由此导致无法解释中国荒漠化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的大小、分布及其变化这样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急需开展以下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加强荒漠生态系统土壤碳循环方面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进一步加强荒漠生态系统碳库收支计算方法的研究;加强我国荒漠化地区土壤碳源、碳汇的实证研究;加强对青藏高原、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区等对维系我国可持续发展起关键作用的特定区域的土壤碳库收支的基础研究。以便全面、系统地估算和评估中国荒漠化地区碳源、碳汇的大小、分布及其变化,为更好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 荒漠化 土壤碳 影响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a毛乌素沙地荒漠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53
3
作者 闫峰 吴波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87-996,共10页
毛乌素沙地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上,生态环境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采用1977-2010年Landsat数据,运用决策树和非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对近40 a来毛乌素沙地荒漠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决策树分类和ISODATA非监督分类相... 毛乌素沙地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上,生态环境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采用1977-2010年Landsat数据,运用决策树和非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对近40 a来毛乌素沙地荒漠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决策树分类和ISODATA非监督分类相结合可快速实现荒漠化地区地物遥感解译,图像总分类精度大于87.28%;(2)近40 a毛乌素沙地流动沙地面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最大,2010年最小;半固定沙地面积在2010年最大,90年代末最小;固定沙地面积在2010年最大,70年代末最小;(3)70年代末荒漠化程度最为严重,流动和半固定沙地面积之和占了毛乌素沙地总面积83.64%;80年代末、90年代末和2010年的流动和半固定沙地面积之和分别占总面积74.51%、77.10%和67.90%;(4)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耕地和水体间的相互转换过程活跃,荒漠化演替过程显著区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主要分布在北部、西北部和南部,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90年代末到2010年主要分布在西北部、西部、南部和东北部;(5)近40 a毛乌素沙地气温以0.039℃/a的平均速度递增,降水则以0.095 mm/a的平均速度递减,气候总体上体现出暖干的趋势。降水是影响荒漠化过程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原因,人文因素中的人口、土地利用结构和政策实施等也是影响荒漠化过程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化过程 近40 a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民勤县荒漠化区未利用地的遥感分类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姚爱冬 车腾腾 +1 位作者 姜丽娜 冯益明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5-200,共6页
以荒漠化土地典型分布区甘肃省民勤县为研究对象,以30 m的Landsat TM5与TM7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分析不同典型地物光谱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基于专家知识的决策树分类模型,利用该模型对荒漠化区的戈壁、沙地、沙漠、风蚀劣地等未利用土... 以荒漠化土地典型分布区甘肃省民勤县为研究对象,以30 m的Landsat TM5与TM7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分析不同典型地物光谱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基于专家知识的决策树分类模型,利用该模型对荒漠化区的戈壁、沙地、沙漠、风蚀劣地等未利用土地进行细分,总体分类精度达到87.06%。决策树分类法总体效果较好,为荒漠化区土地管理以及再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策树 荒漠化区 土地利用 分类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综合评价指数的塔里木盆地荒漠化风险评估
5
作者 席磊 冯益明 +3 位作者 戚曌 曹晓明 丁杰 崔梦淳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6-1136,共11页
荒漠化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区域性生态环境威胁之一,其发生常伴随林地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壤固碳能力减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退化问题,进而导致土地地力低下。环塔里木盆地作为荒漠化问题突出的生态脆弱区,易受... 荒漠化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区域性生态环境威胁之一,其发生常伴随林地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壤固碳能力减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退化问题,进而导致土地地力低下。环塔里木盆地作为荒漠化问题突出的生态脆弱区,易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及时准确地监测并评估荒漠化风险是防治荒漠化的基础和前提。单一的评估方法在荒漠化风险评估中均有一定的局限性,主客观结合法可以提升荒漠化风险评估精度。研究基于“三因子”理论,通过建立包括气候条件、人类活动、荒漠化监测现状等3类16个指标评价体系,利用主客观结合的熵组合权重法构建了荒漠化风险综合评价指数(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CEI),并对环塔里木盆地的荒漠化风险进行评估。结果显示:(1)三因子权重分析显示:暴露性因子权重最高,脆弱性因子权重最低;(2)环塔里木盆地西部地区的荒漠化危险性小于东部地区,危险性、脆弱性和暴露性较高的区域集中在绿洲外围,原生荒漠区危险性较低,绿洲边缘地区较易发生荒漠化;(3)环塔里木盆地区域的荒漠化风险主要呈现为极低风险,高风险和极高风险区呈狭长、零稀分布,主要分布在绿洲边缘和居民点工矿用地区,原生荒漠区的荒漠化风险较低。高风险以及极高风险区仅占总体面积的3.0%;(4)基于地理探测器探究环塔里木盆地区域内人类活动和环境因素对荒漠化风险程度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显示:单因素分析方法显示土地利用类型(0.68)是主要的驱动因素;双因素交互分析方法显示各因素之间主要以非线性增强为主。影响最大的组合为:土地利用类型∩载畜量(0.78)和耕地面积∩载畜量(0.78),荒漠化风险程度主要受人为因素影响。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禁止随意丢荒和耕地扩张以期实现耕地的集约高效经营,是荒漠化防治的有效策略之一。研究利于准确掌握区域荒漠化风险各程度的空间分布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和机制,为区域开展有效的荒漠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化 风险评估 环塔里木盆地 综合评价指数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年-2012年毛乌素沙地荒漠化过程及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柏菊 闫峰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2-138,共7页
毛乌素沙地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采用MODIS图像、气象和社会经济等数据对2001年-2012年毛乌素沙地的荒漠化过程及驱动力进行了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2001年-2012年毛乌素沙地极严重荒漠化和重度荒漠... 毛乌素沙地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采用MODIS图像、气象和社会经济等数据对2001年-2012年毛乌素沙地的荒漠化过程及驱动力进行了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2001年-2012年毛乌素沙地极严重荒漠化和重度荒漠化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中度荒漠化和轻度荒漠化面积呈上升趋势.2毛乌素沙地年平均气温以0.044 9°C/a的速率呈显著增加趋势,温度和降水的增加对自然荒漠化逆转极为有利.3人口、耕地面积、牲畜数量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毛乌素沙地施加了较大的压力,但人口素质的提高、生产结构的调整以及积极政策的实施对毛乌素沙地的逆向演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荒漠化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植被覆盖度遥感提取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韩婕 曹晓明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88-2298,共11页
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是植被生长状况监测、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等方面的重要指标,但荒漠植被的生理和光谱特征均有别于普通健康绿色植被,为其FVC遥感提取带来了诸多难点。本文从数据、方法及应用等方面总结分析了... 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是植被生长状况监测、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等方面的重要指标,但荒漠植被的生理和光谱特征均有别于普通健康绿色植被,为其FVC遥感提取带来了诸多难点。本文从数据、方法及应用等方面总结分析了提取荒漠地区FVC各类方法的应用进展。结果表明:①在荒漠区应用的遥感数据源包括多光谱影像、高光谱影像、雷达影像以及无人机高分影像等,融合多源遥感数据、结合各方法可明显提高荒漠FVC的估算精度。②模型上,经验回归模型与像元分解模型应用较广泛,但经验回归模型过度简化了FVC与遥感数据之间的复杂关系,像元分解模型则忽略了荒漠植被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故二者都无法充分考虑遥感数据的时空特征和地物背景的影响。近年来,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算法广泛用于荒漠FVC遥感提取研究中,此类算法能够处理大规模数据,使处理效率大幅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为干扰等因素。然而,此类算法对地表环境变化的复杂性和非线性关系建模能力有限,可能面临样本不平衡、特征选择困难以及模型泛化能力不足等挑战。未来荒漠FVC遥感提取研究将是一个基于多尺度、多源数据、融合多种方法实现大尺度、高精度且时序兼具的估算模式,这种新形式可有效弥补单一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在时间、空间及光谱分辨率信息方面的不足,但荒漠植被特殊的生理和光谱特征、新型的遥感指标和理论策略以及算法的改进程度有待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植被 植被覆盖度 遥感 模型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化评价研究综述 被引量:3
8
作者 魏婷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5期15597-15599,共3页
回顾国内国外荒漠化评价研究的现状,系统总结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探讨荒漠化评价领域有争议的热点问题,并提出荒漠化评价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荒漠化 评价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黑戈壁地区植物区系及其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9
9
作者 夏延国 宁宇 +4 位作者 李景文 李俊清 冯益民 吴波 卢琦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906-1915,共10页
黑戈壁是戈壁中最为干旱的区域,为了系统的研究其植被及物种多样性,该研究采用无人机航拍和实地调查的方法,对中国西北内陆的黑戈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内陆的黑戈壁地区共记录植物154种,分属28科,85属;植物生活型组... 黑戈壁是戈壁中最为干旱的区域,为了系统的研究其植被及物种多样性,该研究采用无人机航拍和实地调查的方法,对中国西北内陆的黑戈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内陆的黑戈壁地区共记录植物154种,分属28科,85属;植物生活型组成简单,主要以灌木、半灌木及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占植物物种比例的70%以上。(2)在植物物种组成方面,与整个荒漠区比较,黑戈壁地区物种数量少,但灌木所占比例远高于荒漠区。(3)黑戈壁地区植物科、属内物种组成贫乏,科内属、种数量比较多的为藜科、菊科、豆科等。(4)黑戈壁地区优势群落的建群种为红砂、盐生草、膜果麻黄等,中国特有植物为新疆沙拐枣、哈密黄蓍、胀果甘草等,主要国家保护植物有胡杨、裸果木、胀果干草等。(5)黑戈壁地区植物区系表征科主要为蒺藜科、蓼科、麻黄科等,而属的分布型以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及北温带分布为主,占黑戈壁地区总属的47%以上,是群落组成的优势种和建群种。(6)与其他荒漠地区植物区系相比,黑戈壁地区植物旱生种比例增加,适应类型更为贫乏,缺乏特有成分,具有明显残遗性;由于特殊极端干旱环境,形成黑戈壁地区特殊植物类群和区系特征;黑戈壁地区是荒漠地区的区域特色植物物种资源和基因资源的重要区域和保存地,而黑戈壁生态系统非常脆弱,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戈壁 植物区系 物种多样性 分布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西湖荒漠⁃湿地生态系统优势物种生态位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董雪 李永华 +10 位作者 辛智鸣 姚斌 包岩峰 脱登峰 扆凡 段瑞兵 李新乐 汪静 孙志成 王海 陈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6841-6849,共9页
水文情势改变会引起土壤盐分变化,直接影响到荒漠⁃湿地生态系统植被的分布与演替。基于对57个样地、171个样方植物物种分布影响较大的土壤pH值和土壤电导率两个环境因子,将其划分为6个梯度等级,测度分析了敦煌西湖植被群落中15个主要优... 水文情势改变会引起土壤盐分变化,直接影响到荒漠⁃湿地生态系统植被的分布与演替。基于对57个样地、171个样方植物物种分布影响较大的土壤pH值和土壤电导率两个环境因子,将其划分为6个梯度等级,测度分析了敦煌西湖植被群落中15个主要优势种的生态位特征,了解不同物种利用资源和占据生态空间的能力,对维持和科学保育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1)在土壤pH值和电导率梯度两个资源维上,多枝柽柳和芦苇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均较大,说明这两个物种适应能力强能够较好地利用环境资源,分布范围大且均匀。它们作为敦煌西湖植被群落中的广域种,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和作用。其次生态位较宽的疏叶骆驼刺、胡杨和苏枸杞对环境因子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2)两个土壤因子梯度下植物种群生态位宽度相似,但也存在差异。如泡泡刺、蒙古沙枣在土壤pH值梯度资源维上的生态位宽度值远大于在土壤电导率梯度资源维上,但尖叶盐爪爪和甘蒙柽柳在土壤电导率梯度资源维上生态位宽度较大,表现出较强的耐盐能力,从而说明这些物种对不同土壤因子的利用能力和适应性不完全相同。(3)在两个资源维上优势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值小于0.5的种对均为61对,占总种对的58.10%,因此生态位重叠值整体保持在较低水平,说明物种在土壤pH值和土壤电导率两个环境梯度上生态位分化明显。(4)敦煌西湖优势物种间总体表现为不显著的负关联,表明物种之间处于竞争关系,但竞争强度不大且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西湖 优势物种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区荒漠灌丛沙堆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5
11
作者 孙涛 唐进年 +5 位作者 韩福贵 张锦春 郭树江 段晓峰 张裕年 张莹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4期351-356,共6页
[目的]对干旱荒漠区灌丛沙堆的发育过程、形态特征、生态效益及环境演变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展望,以期为荒漠区灌丛沙堆生态机理、灌丛群落生态稳定性等方面研究提供支持。[方法]从干旱荒漠区灌丛沙堆的形成发育过程和机制出发,... [目的]对干旱荒漠区灌丛沙堆的发育过程、形态特征、生态效益及环境演变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展望,以期为荒漠区灌丛沙堆生态机理、灌丛群落生态稳定性等方面研究提供支持。[方法]从干旱荒漠区灌丛沙堆的形成发育过程和机制出发,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总结了灌丛沙堆地貌形态特征、空间格局分布、沙物质沉积特征,阐述了灌丛沙堆所具有的多种生态效应和区域环境演变之间的响应关系,并对今后灌丛沙堆的研究方向和动态进行了展望。[结论]对灌丛沙堆演变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过程与全球气候变化间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沙堆 荒漠区 发育过程 生态效应 环境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持续性高温事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6
12
作者 王艳姣 任福民 闫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4-321,共8页
采用综合考虑高温事件温度强度、持续时间和发生面积等因子的区域持续性极端高温事件(regional con-tinual high temperature event,RCHTE)判别方法和指标体系,分析中国近50 a RCHTE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中国RCHTE发生强度和频次... 采用综合考虑高温事件温度强度、持续时间和发生面积等因子的区域持续性极端高温事件(regional con-tinual high temperature event,RCHTE)判别方法和指标体系,分析中国近50 a RCHTE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中国RCHTE发生强度和频次较多的地区主要位于中国西北(西北西部和内蒙古西部)和东南地区(黄淮南部、江淮、江汉、江南和华南南部等地),而中国东北和西南地区为RCHTE少发区;中国RCHTE发生频次、强度和影响面积在20世纪90年代前略呈减少趋势,90年代后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各指标在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发生-突变,RCHTE增加趋势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持续性高温事件 指标体系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典型荒漠植物冠层光谱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曹晓明 史建康 +2 位作者 冯益明 李志鹏 张谱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5-53,共9页
选取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柽柳、梭梭和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霸王、四合木、白刺、油蒿、红砂等7种荒漠植物为对象,通过获取各植物的冠层光谱反射率,采用光谱学分析法,提取光谱吸收特征参数,确定荒漠植物识别的最佳波段。结果表明,各荒漠... 选取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柽柳、梭梭和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霸王、四合木、白刺、油蒿、红砂等7种荒漠植物为对象,通过获取各植物的冠层光谱反射率,采用光谱学分析法,提取光谱吸收特征参数,确定荒漠植物识别的最佳波段。结果表明,各荒漠植物的波谷波长位置接近,吸收波段特征有一定的相似性。具体看,梭梭和柽柳的波谱吸收特征更相近,其他5种植物更相近。应用二阶导数方法,在350~1350 nm建立了5个具有植物生化意义的谱带,并得到典型荒漠植被识别的12个最佳波段。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荒漠植被遥感识别和分类提供参考,也为荒漠植被生态监测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乌兰布和沙漠 荒漠植物 光谱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黑戈壁地区水文和水化学调查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学全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0-82,85,共4页
基于2011—2012年水文调查、水样分析等数据,结合遥感等技术手段,初步研究了黑戈壁地区水文和水化学特性。黑戈壁区水系属于3个流域,即河西走廊—阿拉善内流区、塔里木内流区和准噶尔内流区。区域内常年性河流分布在哈密地区东天山及其... 基于2011—2012年水文调查、水样分析等数据,结合遥感等技术手段,初步研究了黑戈壁地区水文和水化学特性。黑戈壁区水系属于3个流域,即河西走廊—阿拉善内流区、塔里木内流区和准噶尔内流区。区域内常年性河流分布在哈密地区东天山及其支脉的南北坡。河西走廊—阿拉善是无流区。受戈壁干旱气候和区域地质地貌的影响,除天山东部高山区外,区域内水体矿化度普遍较高,以微咸水和咸水为主,水化学类型为氯化物-硫酸盐/钠质-钙质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 水系 水化学 黑戈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喀斯特土壤水分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5
作者 肖兴艳 刘方 +1 位作者 姚斌 舒英格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58-964,共7页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环境压力和巨大的人口数量导致该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石漠化加剧,由此导致区域土壤土层浅薄、侵蚀退化严重、蓄水能力低,进而导致作物产量降低,土壤水分已成为影响该区域植被生长、恢复...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环境压力和巨大的人口数量导致该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石漠化加剧,由此导致区域土壤土层浅薄、侵蚀退化严重、蓄水能力低,进而导致作物产量降低,土壤水分已成为影响该区域植被生长、恢复及土壤侵蚀过程的主控因子。本研究在较为系统的总结水分监测技术发展趋势及现有中国喀斯特地区土壤水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该区域环境保护、生态恢复重建及增强区域生态安全保障的需要提出喀斯特土壤水分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以便更好地为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土壤水分 监测技术 生态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沙漠(地)土壤水分深层渗漏研究进展
16
作者 特日格勒 冯伟 +2 位作者 杨文斌 李钢铁 李卫 《绿色科技》 2021年第24期111-115,137,共6页
随着人工固沙植被防治土地沙漠化的需要,沙漠(地)的土壤水分深层渗漏动态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详细查阅中国沙漠(地)土壤水分深层渗漏的近年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深层渗漏量的研究方法、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指出不足,指明未来研... 随着人工固沙植被防治土地沙漠化的需要,沙漠(地)的土壤水分深层渗漏动态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详细查阅中国沙漠(地)土壤水分深层渗漏的近年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深层渗漏量的研究方法、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指出不足,指明未来研究工作的发展方向与重点领域。认为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应通过模拟降雨等试验建立深层渗漏模拟模型;利用水量平衡公式模拟计算土壤蒸发动态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地) 土壤水分 深层渗漏量 降雨 水量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种分布模型理论研究进展 被引量:150
17
作者 李国庆 刘长成 +3 位作者 刘玉国 杨军 张新时 郭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4827-4835,共9页
利用物种分布模型估计物种的真实和潜在分布区,已成为区域生态学与生物地理学中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然而,到目前为止,这项技术的理论基础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一些关键的生态过程未能被有效纳入到物种分布模型的理论框架中,从而为解释物... 利用物种分布模型估计物种的真实和潜在分布区,已成为区域生态学与生物地理学中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然而,到目前为止,这项技术的理论基础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一些关键的生态过程未能被有效纳入到物种分布模型的理论框架中,从而为解释物种分布模型预测的结果带来了诸多困惑。鉴于此,总结了物种分布模型的理论基础;系统探讨了物种分布模型与物种分布区的关系;特别指出了物种分布模型研究中存在的理论问题;重点阐述了物种分布模型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认为,物种分布模型与生态位理论、源-库理论、种群动态理论、集合种群理论、进化理论等具有重要的联系;正确理解物种分布模型的预测结果与物种分布区的关系,有赖于对影响物种分布的3个主要因素(环境条件、物种相互作用与物种迁移能力)做出定量的分离;目前物种分布模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未能将物种的相互作用和物种的迁移能力有效纳入到模型的构建过程中;未来物种分布模型的发展应该加强模型背后理论框架的研究,并进一步加强整合物种相互作用过程、种群动态过程、迁移过程和物种进化过程等内容。研究还认为,从更高的理论层次模拟功能群和群落结构将是未来物种分布模型的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分布模型 物种生态位模型 气候变化 生态位理论 竞争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及有机物污染土壤的树木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18
作者 韦秀文 姚斌 +2 位作者 刘慧文 白莉萍 周玲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4-130,共7页
综述树木修复的相关内容,重点介绍树木在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与传统的修复技术想比,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具有运作费用低、易于管理与操作、不产生二次污染和易为大众接受等优点;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其不... 综述树木修复的相关内容,重点介绍树木在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与传统的修复技术想比,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具有运作费用低、易于管理与操作、不产生二次污染和易为大众接受等优点;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其不足之处亦日益凸现:植物生物量小、生长缓慢、通常只对单一污染元素积累或超积累等。随着植物修复技术的发展,树木修复技术被应用到污染土壤的修复,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将木本植物用于植物修复将是今后污染环境修复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这将为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大面积推广提供更多的选择。为更好地利用木本植物修复污染环境,今后的研究还应注意加强国内优良树木修复材料的筛选及国外优良树木修复材料和技术的引进;加强有机物污染土壤树木修复的研究;加强树木修复技术与其他修复技术相结合的综合研究,以提高污染环境树木修复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 重金属 有机物 树木修复 植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对降水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19
作者 朱雅娟 吴波 卢琦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0-106,共7页
水分是干旱区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降水是干旱区最重要的水分来源。根据气候变化研究的预测,未来我国干旱区的降水格局会改变,包括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等。降水变化会影响干旱区的土壤变化,植被变化,土地荒漠化和水文变化等方面... 水分是干旱区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降水是干旱区最重要的水分来源。根据气候变化研究的预测,未来我国干旱区的降水格局会改变,包括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等。降水变化会影响干旱区的土壤变化,植被变化,土地荒漠化和水文变化等方面。我国极端干旱区和干旱区的降水有总体增加趋势,而部分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区的降水则出现减少趋势。降水的增加能够促进生物土壤结皮的发育,改善土壤水分状况,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被盖度,促使荒漠植被向草原植被方向发展,有利于土地荒漠化的逆转;另外,降水增加会增加河流的径流量和湖泊水量,促进洪水的发生,降水减少则具有相反的效应。这些研究有助于人们预测干旱区在未来降水格局改变之后可能发生的变化,对于天然植被保育以及荒漠化防治等实践工作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未来的研究需要加强实验,如增雨、升温、模拟氮沉降和CO2浓度增加等对干旱区的土壤、植被、荒漠化和水文等方面的影响,才能获得更有说服力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降水变化 土壤变化 植被变化 荒漠化 水文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山废弃地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150
20
作者 魏远 顾红波 +5 位作者 薛亮 江泽平 周金星 郑施雯 崔明 杨建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2年第2期107-114,共8页
矿山开采破坏环境、挤占耕地,诱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几十年来,矿山废弃地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已成为跨学科研究热点,然而,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矿山废弃地工作存在土地复垦比率低与复垦质量差的特点。矿山废弃地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 矿山开采破坏环境、挤占耕地,诱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几十年来,矿山废弃地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已成为跨学科研究热点,然而,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矿山废弃地工作存在土地复垦比率低与复垦质量差的特点。矿山废弃地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主要包括3方面:土壤重构、生物恢复和废水控制与处理。土壤重构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工程措施,目标是重构适宜的土壤剖面和理化性质,重金属污染去除技术也是土壤重构的重要内容。生物修复可以划分为植物修复、土壤动物修复、土壤微生物修复以及菌根生物修复技术。就生态恢复和土地复垦的内涵、目标、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展开评述,并指出建立健全管理机构、明确资金来源对矿山废弃地复垦的重要性。同时认为应当加强矿山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机制机制研究,采用3S技术和信息系统技术监测、评估和监管复垦工作,努力实现矿山废弃地环境损害减缓技术突破,建立矿山废弃地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的理论体系与技术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废弃地 土地复垦 生态恢复 基质改善 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