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景观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认知与保护研究——以云南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为例 被引量:19
1
作者 杨波 何露 闵庆文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0年第5期110-116,共7页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人地关系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形成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与世界遗产中农业类文化景观具有一定的共性和联系。文化景观所提供的物质与非物质统一、自然与人文互动的理论视角,为全面提升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研究提供...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人地关系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形成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与世界遗产中农业类文化景观具有一定的共性和联系。文化景观所提供的物质与非物质统一、自然与人文互动的理论视角,为全面提升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基于两者共性和标准,构建了文化景观视角下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框架,即以遗产内涵和价值认知为基础,结合农业文化遗产与农业类文化景观的异同,从遗产特征、要素构成和价值解读等方面对农业文化遗产系统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文化景观视角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策略。本文以云南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为例,分析了遗产特征,从农业生产系统中茶农、茶树和古茶园的关系出发,明确遗产要素的构成与互动关系;从价值关联、价值领域、价值载体、价值认知多个层次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进行解读,提出自然类、生产类和文化类价值体系下古茶山生态环境状况、茶对当地人生计保障作用、茶文化与茶树栽培的关系等价值认知内容;并基于遗产特征、要素构成和价值体系,提出正确认知遗产价值和建立遗产保护体系的动态保护机制,以及保护自然要素完整性、传承与活化文化要素、发展生产要素、强化多学科研究支撑和推动茶文化遗产区域性保护等五项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遗产 文化景观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云南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农架国家公园野生动物对道路的时空适应动态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溢 张宇 +6 位作者 薛亚东 程铭昊 李劲 余辉亮 蒋军 聂秀青 李迪强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37-2246,共10页
理解野生动物对人为干扰的响应有助于更好地制定野生动物保护和人为干扰管理策略。本研究基于2023年5-10月在神农架国家公园神农顶区域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识别道路对物种多样性分布的影响,分析主要有蹄类相对多度与日活动节律,探讨野... 理解野生动物对人为干扰的响应有助于更好地制定野生动物保护和人为干扰管理策略。本研究基于2023年5-10月在神农架国家公园神农顶区域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识别道路对物种多样性分布的影响,分析主要有蹄类相对多度与日活动节律,探讨野生动物对道路的时空响应,并与2014年红外相机数据比较以探究野生动物对道路的适应动态。结果表明:①2023年红外相机共记录到兽类5目14科24种,鸟类5目16科39种。②道路对物种多样性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道路影响的阈值约为50 m和150 m。③野生动物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回避人类活动高峰且回避程度具有物种特异性,梅花鹿表现为空间不回避、时间回避;小麂和中华斑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时空回避,空间回避距离约为50 m。④在道路50 m范围内拍摄到豹猫、林麝等,梅花鹿、小麂、中华斑羚的相对多度较10年前更高。研究显示,野生动物通过调节自身活动节律适应道路干扰,对道路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研究结果可为国家公园道路等人为活动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干扰 道路 日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 道路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长臂猿夜宿生境选择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唐玮璐 金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3-126,共14页
【目的】探究海南长臂猿与夜宿生境的关系,了解其对夜宿生境的选择和利用,为海南长臂猿的保护与栖息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9年7−9月,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原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片区,以海南长臂猿4个家庭群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究海南长臂猿与夜宿生境的关系,了解其对夜宿生境的选择和利用,为海南长臂猿的保护与栖息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9年7−9月,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原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片区,以海南长臂猿4个家庭群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夜宿树及夜宿地的选择。利用样方调查法共调查了74个夜宿地样方和515棵夜宿树,确定了夜宿树种类及其生态因子特征。利用两独立样本Mann-White U检验和逐步判别分析确定影响海南长臂猿夜宿树选择的关键因子。通过选择指数和选择系数分析海南长臂猿对夜宿地生态因子的选择偏好。【结果】本次研究发现海南长臂猿夜宿树种类有83种,隶属于38科62属,均是乔木。夜宿树中数量最多的树种是公孙锥和杏叶柯,数量最多的科是壳斗科,有3属分别是锥属、青冈属和柯属。与非夜宿树相比,海南长臂猿偏好选择胸径更大,高度更高,冠幅更大,枝下高更高的乔木夜宿。在影响海南长臂猿夜宿树选择的生态因子中按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乔木胸径、乔木冠幅、乔木高度、乔木枝下高。海南长臂猿对夜宿地的选择上,其喜欢在海拔800~1000 m区域、坡度15°~30°之间、半阴半阳坡、山坡夜宿。海南长臂猿喜欢夜宿在山地雨林、乔木密度667~1000株/hm2、乔木胸径20~30 cm、乔木高度15~20 m、乔木枝下高5~15 m、藤本密度≤56株/hm^(2)、藤本胸径5~10 cm、郁闭度50%~75%的生境。海南长臂猿喜欢夜宿在距道路距离2~4 km、距居民点距离≤10 km、距离水源≤500 m范围内的生境。【结论】因此可以看出海南长臂猿对夜宿树和夜宿地都有一定的选择偏好。其对夜宿生境的选择是多种生态因子综合影响的,对于生态因子的选择可能和环境的稳定、舒适、食物的可获得性、减少捕食风险和体温调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海南长臂猿 夜宿生境选择 夜宿树 生态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三江源区高寒草甸土壤氮磷化学计量比对灌丛化的响应及影响因素
4
作者 张宇 周国英 +6 位作者 闫满玉 牛保亮 代永贵 陈永哲 陈昊 杜宇皎 聂秀青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110,共8页
[目的]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灌丛化的背景下,揭示灌丛化是否会改变高寒草甸土壤氮磷化学计量比(N∶P),并揭示灌丛化过程中影响土壤N∶P的调控因素。[方法]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区域的高寒草甸灌丛化区域,选取灌丛斑块、灌丛-草甸斑块、草甸... [目的]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灌丛化的背景下,揭示灌丛化是否会改变高寒草甸土壤氮磷化学计量比(N∶P),并揭示灌丛化过程中影响土壤N∶P的调控因素。[方法]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区域的高寒草甸灌丛化区域,选取灌丛斑块、灌丛-草甸斑块、草甸斑块,解析不同土壤深度的N∶P。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非线性拟合和方差分析等方法探究土壤N∶P的调控因素。[结果]土壤N∶P的变化范围为3.56±0.18到8.30±0.37。灌丛斑块、灌丛-草甸斑块、草甸斑块的N∶P在0~10cm、10~20cm、20~30cm、30~50 cm、50~70 cm、70~100 cm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别。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N∶P均呈现降低的趋势。土壤理化特性和微生物特性是决定土壤N∶P的重要因素。随着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磷的增加,土壤N∶P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土壤氮、土壤温度与土壤N∶P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土壤密度、土壤p H与土壤N∶P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土壤湿度对土壤N∶P的解释量较低。土壤磷对土壤N∶P的影响不显著。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土壤理化特性和微生物因素可以解释土壤N∶P总变异的85.49%,其中二者共同组合的解释量最高,占53.25%,土壤理化特性的单独解释量次之为33.97%。[结论]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高寒草甸土壤灌丛化并未显著改变不同深度土壤的N∶P,土壤N∶P受到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理化特性的共同作用,这有助于深入理解中高海拔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的土壤养分循环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N∶P 高寒草甸 灌丛化 青藏高原 调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高原地区藏野驴和野牦牛夏季生境选择分析
5
作者 郑凯 左卫海 金崑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5年第1期44-53,共10页
【目的】藏野驴(Equus kiang)和野牦牛(Bos mutus)是西藏羌塘高原地区主要的大型食草动物,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鉴于其生境选择规律研究较为薄弱和需要深入探索,旨在进一步明确羌塘高原藏野驴和野牦牛生境选择特征,分析二者在夏季的生... 【目的】藏野驴(Equus kiang)和野牦牛(Bos mutus)是西藏羌塘高原地区主要的大型食草动物,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鉴于其生境选择规律研究较为薄弱和需要深入探索,旨在进一步明确羌塘高原藏野驴和野牦牛生境选择特征,分析二者在夏季的生境选择差异及影响因素,为这2种动物的保护措施制定和高寒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4年8—9月,在西藏阿里和那曲地区进行藏野驴和野牦牛野外生境调查,共调查了280个样方,测定了13个生境因子,利用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Vanderploeg选择系数、Scavia选择指数、随机森林模型和SHAP值的方法对藏野驴和野牦牛夏季生境选择进行分析。【结果】1)在藏野驴和野牦牛的夏季生境利用之间,存在海拔、坡度、草本丰富度、草本覆盖度、草本高度、距居民点距离、坡位方面的极显著差异(P<0.001),在草本数量、距道路距离、距水源距离、植被类型和地表基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1)。2)重要性排名前五的生境因子是海拔、距道路距离、坡度、草本高度和距居民点的距离。3)藏野驴和野牦牛在羌塘高原的生境选择表现出明显差异,藏野驴偏好海拔较低、坡度较缓、接近居民点和道路的生境,而野牦牛倾向于选择高海拔、陡坡、远离水源和道路的生境。【结论】羌塘高原地区的藏野驴和野牦牛在夏季生境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藏野驴栖息地的海拔相对较低且与人类活动区域接触更频繁,建议在藏野驴与人类活动冲突区域设立缓冲区,以减少人兽冲突。野牦牛的栖息地要求海拔更高且植被条件较好,建议在保护措施中优先考虑高海拔草甸的保护和恢复,以维持野牦牛的栖息地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野驴 野牦牛 生境选择 随机森林 羌塘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及周边区域华北豹扩散潜在生境廊道分析
6
作者 彭杨靖 林乐乐 +1 位作者 刘晓敏 金崑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5期1-13,共13页
【目的】评估北京及周边区域华北豹(Panthera pardusjaponensis)栖息地适宜度,识别华北豹从周边区域向北京扩散的路径和潜在生境廊道,以及扩散路径中的生态障碍,为华北豹潜在栖息地或生态廊道适应性改造以及北京华北豹种群重建提供理论... 【目的】评估北京及周边区域华北豹(Panthera pardusjaponensis)栖息地适宜度,识别华北豹从周边区域向北京扩散的路径和潜在生境廊道,以及扩散路径中的生态障碍,为华北豹潜在栖息地或生态廊道适应性改造以及北京华北豹种群重建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2012年以来北京市周边的华北豹分布位点为生境源地,北京市4个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为扩散目标地,基于华北豹对栖息地的选择偏好和土地覆被分布,筛选出研究区域的华北豹潜在适宜栖息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模拟扩散源点与目标地之间的潜在生境廊道和扩散路径,基于电路理论对生境廊道的重要性进行量化排序并识别生境廊道中的重要生态节点。【结果】1)研究区域内华北豹的高度适宜栖息地面积占比较低,且破碎化程度较高,主要以中度适宜栖息地为主,北京全域的高度适宜栖息地面积仅为689.51km^(2),占北京全域面积的4.27%;2)共识别出18条华北豹潜在生境廊道,总长度为1857.19km,宽度为7km的生境廊道总面积为5793.21km^(2),该范围内的高度适宜栖息地面积比例为9.16%,重要性较高的生境廊道为滦平县至喇叭沟门保护区和雾灵山保护区,以及小五台山保护区至百花山保护区和松山保护区间的生境廊道;3)沿燕山方向的华北豹扩散进京可能路径为河北平泉市—承德县—滦平县/北京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沿太行山方向的华北豹扩散进京可能路径为河北平山县—阜平县—灵丘县—涞源县—蔚县/易县—涿鹿县/涞水县—北京门头沟区—河北怀来县—北京延庆区;4)生境廊道中的生态障碍点面积为351.61km^(2),生态“夹点”面积为67.14km^(2),生境廊道中的主要阻碍来自建筑区、耕地和部分水域。【结论】研究区域内华北豹的高度适宜栖息地面积较小且破碎化明显,构建栖息地之间的生境廊道,并对廊道内的生态障碍点进行疏通,对生态“夹点”进行保护和恢复,将有助于提升北京及周边区域的华北豹潜在栖息地的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豹 北京市 生境廊道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电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边缘区农业劳动生产率综合评价——以四川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为例 被引量:7
7
作者 杨波 何露 闵庆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97-1404,共8页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路径,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综合评价是因地制宜地提出乡村发展路径的基础。位于城市边缘的传统农耕地区面临路径选择的困境,对这类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的测算...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路径,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综合评价是因地制宜地提出乡村发展路径的基础。位于城市边缘的传统农耕地区面临路径选择的困境,对这类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的测算和评价,可为地区经济发展、劳动力转移等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以地处成都市郊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四川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为例,对遗产地各镇(街道)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劳动强度指数等进行了定量测算和空间格局评价,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生产条件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遗产地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指数总体水平分别为4.03万元·人^-1和54.69%;12个农业镇(街道)之间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指数差异较大。2)各镇(街道)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指数空间格局上均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征;其中,唐元镇农业劳动生产率最高(6.35万元·人^-1),郫筒街道最低(1.72万元·人^-1)。3)各镇(街道)农业劳动参与率与城镇化程度呈空间异质性,农业参与率总体上呈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其中,新民场镇劳动参与率最高(45.57%),红光镇最低(8.46%)。4)各农业生产条件因素中,单位农业产值能耗、单位农用地面积化肥施用量、人均农用地面积和农业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均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前两个因素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大于后两个因素。基于此,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农业发展应从空间差异化、生产现代化和产业多样化等方面着手,发挥城市边缘区在资本、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维持农地轮作模式,保障西北部各镇农业持续生产,加强东南部各镇基础设施和加工业建设。同时鼓励农民开展多种经营拓宽增收渠道,促进该地区的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劳动生产率 劳动参与率 劳动强度指数 城镇化 城市边缘区 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雄性海南长臂猿声纹识别 被引量:8
8
作者 冯慧敏 金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9-127,共9页
【目的】利用鸣叫声对雄性海南长臂猿个体进行识别,为海南长臂猿种群智能感知和监测及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智慧保护地建设提供支撑。【方法】许多研究证明某些物种鸣叫的声音具有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可以作为一种声音指纹来对物种个体进... 【目的】利用鸣叫声对雄性海南长臂猿个体进行识别,为海南长臂猿种群智能感知和监测及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智慧保护地建设提供支撑。【方法】许多研究证明某些物种鸣叫的声音具有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可以作为一种声音指纹来对物种个体进行识别。本研究基于雄性海南长臂猿鸣叫声谱的特征以及声纹识别的基本原理,提出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声纹识别的方法,通过采用主动声学监测和被动声学监测2种方法收集海南长臂猿鸣叫的原始数据,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将7只雄性海南长臂猿鸣叫短语中的调频音符组合的声谱图作为输入。通过搭建卷积神经网络和残差卷积神经网络2种模型,7只雄性海南长臂猿鸣叫声谱中提取声纹特征并进行分类,实现个体识别。【结果】通过五折交叉验证得出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识别正确率为91.2%,识别效果标准差为4.24%。残差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识别正确率为95.04%,识别效果标准差为2.97%。相比卷积神经网络,残差卷积神经网络识别准确率更高,且分类效果更加稳定,但是计算耗时更长。【结论】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和残差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雄性海南长臂猿鸣叫声谱图进行分类并实现个体识别是可靠的,本方法可以应用于对海南长臂猿的声纹识别。相比卷积神经网络,残差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识别的稳定性更好,且分类效果提高3.84%,达到95.04%。但从应用性上而言,对比残差卷积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训练成本更低,推理计算速度更快,且准确率和预测稳定性达到应用要求。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声纹识别方法克服了许多现有方法中存在的计算和数据集的限制,为将来其他物种的声纹识别研究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声谱图 卷积神经网络 声纹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组成 被引量:16
9
作者 唐玮璐 毕玉 金崑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75-685,共11页
2019年4—10月,利用访问调查法和样方调查法对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食源植物展开调查,确定了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组成及其季节性变化。研究表明,海南长臂猿采食的食源植物有166种,隶属于52科99属。在雨季(5—10月),海南长臂猿... 2019年4—10月,利用访问调查法和样方调查法对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食源植物展开调查,确定了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组成及其季节性变化。研究表明,海南长臂猿采食的食源植物有166种,隶属于52科99属。在雨季(5—10月),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有47科88属148种。在旱季(11月至翌年4月),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有39科61属90种。在雨季,海南长臂猿可采食成熟果实的植物种类较多,相对更容易获得食物。而在旱季能够取食果实的植物种类减少,结果量较低、且分布不集中,因移动需要付出一定的能量,因此会增加对植物嫩叶和花取食的策略或增加食物的摄入来弥补所消耗的能量。研究发现,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种类丰富,食性和食物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这是海南长臂猿对生境以及气候变化长期适应的结果,也体现了其食性的可塑性。研究结果可为了解海南长臂猿取食策略,制定该物种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食源植物 季节性变化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雄性海南长臂猿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宏基因组学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依蒙 毕玉 金崑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68-675,共8页
哺乳动物的肠道中存在庞大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与宿主自身的消化吸收、能量代谢和免疫防御等生命活动息息相关。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现存海南长臂猿种群小、分布范围狭窄、近亲繁殖隐患高... 哺乳动物的肠道中存在庞大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与宿主自身的消化吸收、能量代谢和免疫防御等生命活动息息相关。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现存海南长臂猿种群小、分布范围狭窄、近亲繁殖隐患高,尚未摆脱物种灭绝风险,目前对该物种现存种群的肠道微生态研究匮乏。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4个家庭群内的5只成年雄性海南长臂猿为研究对象,在旱季通过非损伤取样法及宏基因组学技术对采集到的粪便中的微生物进行测序分析和功能注释。结果表明:成年雄性海南长臂猿肠道优势细菌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55.78±9.19)%)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33.13±11.88)%),优势菌属为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23.09±9.68)%)和梭菌属(Clostridium,(4.12±1.22)%);优势真菌属为根孢囊霉属(Rhizophagus,(26.13±11.29)%)和新美鞭菌属(Neocallimastix,(11.24±3.14)%);优势古菌属为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13.99±1.50)%);其肠道中的病毒种类多为肌尾噬菌体(Myoviridae,(26.90±11.74)%)、长尾噬菌体(Siphoviridae,(20.71±7.73)%)和微小噬菌体(Microviridae,(18.28±14.34)%)等对宿主无害的噬菌体。肠道微生物基因功能注释结果表明大部分基因与新陈代谢相关,如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等,海南长臂猿肠道优势菌群与海南长臂猿的食性相吻合,这对了解该极危物种的肠道微生态特征及其功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肠道微生物 宏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变量的海南长臂猿适宜栖息地识别 被引量:3
11
作者 毕玉 金崑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6期79-87,共9页
【目的】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也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研究其分布格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识别适宜栖息地,对规划生态廊道和恢复栖息地环境以便促进海南长臂猿种群增长和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也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研究其分布格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识别适宜栖息地,对规划生态廊道和恢复栖息地环境以便促进海南长臂猿种群增长和扩散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2021年6—7月(雨季)、2022年2—3月(旱季)的野外跟踪调查数据,并以公开发表的文献记录作补充,剔除冗余的分布数据,最终筛选出111个分布位点用于构建模型。将物种分布数据与10个环境变量数据导入MaxEnt模型,获得当前气候条件下海南长臂猿适宜栖息地的分布,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模型检验结果AUC值达0.953,模型精度较高;刀切法检验结果显示海南长臂猿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适宜栖息地的分布主要受最旱月平均降水量、年降水量、最暖月均温和冠层高度这4个环境因子影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长臂猿适宜栖息地的面积为272.76 km^(2),仅占公园规划面积的6.39%。适宜区主要在霸王岭片区,占总适宜栖息地面积的64.05%;鹦哥岭和尖峰岭也有较大面积的适宜区域,分别占总适宜区面积的23.82%和9.89%。模型结果显示,次适宜区面积达1309.02 km^(2),是未来构建生态廊道的重要缓冲区域。【结论】1)海南长臂猿偏向于分布在降雨丰富的区域,因干旱季节降雨量不足会限制海南长臂猿种群发展;2)海南长臂猿对林冠下层的利用率低,对高大粗壮植株的依赖性强。旱季可利用果实不足和高大食源植物匮乏,必然会限制海南长臂猿种群的恢复和扩散。因此,建议有针对性地恢复和管理连接适宜栖息地之间的次适宜区域,在恢复造林过程中,选择能在旱季提供丰富果实的树种,将其逐渐转化为适宜栖息地,从而提高栖息地的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MaxEnt模型 适宜栖息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自治区边坝县发现鸳鸯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犇 王渊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83-283,共1页
2021年1月10日,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边坝县草卡镇(94°43′03″E,30°56′27″N,海拔3655 m)的河岸边拍摄到鸟类1只。体长约40 cm,头灰褐色,嘴灰黑色,前端近黄;喉部白色,眼周白色并后连一眉纹,极为醒目;整个上体灰褐色,胸至两胁... 2021年1月10日,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边坝县草卡镇(94°43′03″E,30°56′27″N,海拔3655 m)的河岸边拍摄到鸟类1只。体长约40 cm,头灰褐色,嘴灰黑色,前端近黄;喉部白色,眼周白色并后连一眉纹,极为醒目;整个上体灰褐色,胸至两胁均有暗褐色鳞状斑块附着;腹部纯白色,脚呈暗黄色(图1)。经查阅《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约翰·马敬能等,2000)和《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郑光美,2017),鉴定为雁形目Anseriformes鸭科Anatidae鸳鸯属Aix鸳鸯A.galericulata雌鸟。鸳鸯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级重点保护 郑光美 马敬能 雁形目 雌鸟 鸭科 野生动物 鸳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