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杜仲叶多糖的提取、结构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刘梦培 王嵘 +3 位作者 李格 张李兵 纵伟 黄琳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40,共9页
【目的】探究微波辅助提取杜仲叶多糖的最佳条件,分析杜仲叶多糖的结构组成及抗氧化活性,为杜仲叶综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法,以杜仲叶多糖得率为指标,m(杜仲叶粉/g)∶V(H_(2)O/mL)(以下简称质量体积比)、微波时间... 【目的】探究微波辅助提取杜仲叶多糖的最佳条件,分析杜仲叶多糖的结构组成及抗氧化活性,为杜仲叶综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法,以杜仲叶多糖得率为指标,m(杜仲叶粉/g)∶V(H_(2)O/mL)(以下简称质量体积比)、微波时间、水浴温度、微波功率为影响因素设计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得到杜仲叶多糖最佳提取条件。根据该条件提取6个品种杜仲叶(华仲1号、华仲5号、华仲12号、华仲13号、华仲15号、华仲24号)多糖,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及红外光谱仪测定杜仲叶多糖结构组成,并通过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测定杜仲叶多糖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radical,DPPH)自由基清除率表征其抗氧化活性。【结果】杜仲叶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是质量体积比1∶30,微波时间1.5 min,水浴温度40℃,微波功率230 W。在该条件下6个品种杜仲叶得率分别为华仲1号6.90%±0.04%、华仲5号6.47%±0.13%、华仲12号6.68%±0.11%、华仲13号6.53%±0.07%、华仲15号7.21%±0.02%和华仲24号7.64%±0.05%。在结构组成方面,单糖组成结果显示,6个品种杜仲叶多糖均由L-鼠李糖、D-阿拉伯糖、D-木糖、D-甘露糖、D-葡萄糖和D-半乳糖组成,其中D-葡萄糖和D-半乳糖含量最高,但其单糖组成比例存在差异;多糖红外光谱显示,不同杜仲叶多糖具有相似的多糖特征吸收峰。在抗氧化活性方面,6个品种杜仲叶多糖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顺序为华仲1号>华仲13号>华仲12号>华仲24号>华仲5号>华仲15号。【结论】微波辅助提取可以提高杜仲叶多糖得率,不同杜仲叶多糖均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且以华仲1号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叶多糖 微波辅助提取 结构分析 抗氧化活性 1 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仲茶的制备工艺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周昀菲 王雁 +5 位作者 王璐 杜庆鑫 杜兰英 刘攀峰 杜红岩 孙志强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4期80-89,共10页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具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杜仲叶富含环烯醚萜类、木脂素类、苯丙素类、黄酮类、多糖类化合物,以及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活性成分,已被列入药食同源类目录。杜仲茶是以杜仲叶...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具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杜仲叶富含环烯醚萜类、木脂素类、苯丙素类、黄酮类、多糖类化合物,以及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活性成分,已被列入药食同源类目录。杜仲茶是以杜仲叶片或雄花经杀青、揉捻、日晒、发酵、干燥制成的保健型茶饮品。杜仲茶中黄酮类、多酚类等化学成分具有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减肥等功效。总结和比较了杜仲绿茶、杜仲红茶、杜仲黑茶、杜仲烤茶等类型杜仲茶的制作工艺及成分特点,分析了杜仲茶的药理作用机制、香气组分及感官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茶 活性成分 制作工艺 感官品质 药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不同纬度代表性树种休眠解除对低温的响应特征
3
作者 何佳 周燕 +5 位作者 李志骏 赵宇 郑韵清 吴家胜 张瑞 刁松锋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7-66,共10页
【目的】明晰植物休眠解除对低温的响应机制是理解其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基础,探究我国不同纬度树种休眠解除对低温的差异响应规律,以期为物候研究提供试验依据与理论支持。【方法】选取我国东部地区高纬度(42°N)、中纬度(36°N... 【目的】明晰植物休眠解除对低温的响应机制是理解其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基础,探究我国不同纬度树种休眠解除对低温的差异响应规律,以期为物候研究提供试验依据与理论支持。【方法】选取我国东部地区高纬度(42°N)、中纬度(36°N)及低纬度(30°N)地区的典型树种,开展人工气候室控制试验,连续积冷处理后观测萌芽时间,并统计萌芽率。基于指数模型定量分析树种萌芽率和萌芽时间对低温的响应过程,进一步比较不同纬度各树种在休眠解除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高纬度树种的萌芽率增长速率和积温需求量衰减速率均最高,表明其对积冷的响应更为敏感。中纬度树种休眠解除速率最高,且平均萌芽时间最短,表明其积冷效率更高。低纬度树种在无积冷条件下平均萌芽率最高,但平均萌芽时间最长,且相关指标的变异系数最大,表明其种间差异性更大。【结论】树种休眠解除响应积冷机制存在纬度梯度差异,高纬度树种表现出更强的积冷依赖性与快速响应能力,中纬度树种具备较强适应性,低纬度常绿树种的响应机制则呈现出异质性强的特征。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不同生态型树种的低温适应机制,并为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森林更新、物种引种与区划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纬度梯度 休眠解除 积冷响应 气候变化 过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仲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9
4
作者 杜红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2,共12页
杜仲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树种之一。提高育种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有核心竞争力和革命性的杜仲良种是“育—繁—推一体化”协同发展以及加大杜仲产业化力度的基础。构建杜仲现代分子育种体系对提高育种的精准性与高效性、推动良种更新换... 杜仲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树种之一。提高育种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有核心竞争力和革命性的杜仲良种是“育—繁—推一体化”协同发展以及加大杜仲产业化力度的基础。构建杜仲现代分子育种体系对提高育种的精准性与高效性、推动良种更新换代和育种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RAPD、SSR、ISSR以及AFLP等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开启了杜仲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篇章,为杜仲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以及核心种质库构建和早期鉴定等提供了依据。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完善,鉴定出大量与生长发育、活性成分相关的QTLs,对功能基因发掘、关键性状的定位和改良等具有重要意义。高质量全基因组图谱的绘制,揭示了杜仲起源与进化、系统发育及环境适应的分子基础,发掘了一批调控杜仲胶、活性成分以及响应环境胁迫等的功能基因,推动着杜仲分子育种进入新阶段。初步建立的杜仲本体遗传转化体系,为杜仲基因功能研究、分子设计育种开辟出新途径。未来杜仲分子育种应开发更多与产量、品质、抗性等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精准发掘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的关键功能基因,突破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等高精尖育种技术,构建杜仲生物育种技术产业化体系,实现对现有良种的遗传改良和突破性良种培育,引领杜仲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 基因组 遗传图谱 生物育种 分子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枣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朱高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0,共10页
枣是我国传统的木本粮食树种,全国栽培面积约147万hm2,年产量约800万t,均占世界种植面积和产量的98%以上,是世界枣种植大国。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枣分子育种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奠定了枣研究的世界领先水平,巩固了世界第一大国地位。本... 枣是我国传统的木本粮食树种,全国栽培面积约147万hm2,年产量约800万t,均占世界种植面积和产量的98%以上,是世界枣种植大国。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枣分子育种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奠定了枣研究的世界领先水平,巩固了世界第一大国地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SSR、ISSR、SNP、scnDNA等分子标记技术在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品种鉴定中的应用;迭代的测序组装技术在枣(‘冬枣’‘骏枣’和酸枣)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中的发展,以鲜食枣品种杂交组合‘冬枣’ב临猗梨枣’等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制干枣果实中糖代谢和转运(含维生素C),及可溶性酸、黄酮类和萜类物质生物合成途径,非生物胁迫(逆境、裂果等)相关基因挖掘与功能验证、MADS-box花器官发育基因家族成员挖掘、自交不亲和相关miRNA和靶基因鉴定等分子育种相关最新的研究进展。最后,指出了当前枣分子育种理论和技术研究尚不充分,且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等问题,提出了在重视性状形成的主干途径的同时,应加强支路途径研究,从而形成完善的调控途径;育种方面应加强抗盐碱、抗裂果等砧木品种培育,完善遗传转化体系,提高分子育种效率。期望通过弥补这些不足,实现枣的分子设计育种和高效遗传改良,培育一批优质高产高抗的突破性良种,让枣在粮食安全国家战略中发挥出最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 基因图谱 基因表达 分子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柿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蒲婷婷 张琦 +4 位作者 王艺儒 孙鹏 白玉娥 索玉静 傅建敏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741-1749,共9页
柿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林树种之一,绝大部分栽培品种为六倍体,极少数日本品种为九倍体。通过自然选育或人工创制培育的柿九倍体品种,凭其优良的综合性状表现,展现出极大的利用价值和发展潜力,同时表明多倍体育种是柿创新优异种质、选育突... 柿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林树种之一,绝大部分栽培品种为六倍体,极少数日本品种为九倍体。通过自然选育或人工创制培育的柿九倍体品种,凭其优良的综合性状表现,展现出极大的利用价值和发展潜力,同时表明多倍体育种是柿创新优异种质、选育突破性良种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国内外利用2n配子、体细胞染色体加倍、胚乳培养、原生质体融合等途径诱导柿多倍体的育种研究进展,以及形态学、染色体计数、流式细胞仪法等倍性鉴定方法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总结了近年来柿多倍体育种成果。就目前柿多倍体育种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其他经济林树种多倍体育种提供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倍体育种 2n配子 胚乳培养 倍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源栎属和锥属橡实品质差异及综合评价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孙佳成 武妍妍 +4 位作者 朱景乐 孙永玉 冯健 江泽平 史胜青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6-51,共16页
【目的】明确和比较不同种源栎属和锥属橡实品质特征,充分挖掘其果用资源潜力,为今后两属优良种质资源选育、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收集了我国15个省(市)的6个种28个种源栎属和7个种48个种源锥属的橡实,对其形态、营... 【目的】明确和比较不同种源栎属和锥属橡实品质特征,充分挖掘其果用资源潜力,为今后两属优良种质资源选育、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收集了我国15个省(市)的6个种28个种源栎属和7个种48个种源锥属的橡实,对其形态、营养物质和多酚类物质及其抗氧化能力进行测定,并利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形态特征方面,栎属橡实体型上多为椭球形,而锥属橡实多为近圆球形,前者体型大小和重量分别约为后者的1.5倍和2倍。(2)种仁营养物质方面,栎属可溶性糖含量约为18.31~79.94 mg/g,其中,麻栎、短柄枹栎和蒙古栎可溶性糖含量高于栎属平均值;锥属整体水平上可溶性糖含量较低,约为20.16~52.08 mg/g,而苦槠和黧蒴锥等个别种可溶性糖含量达到栎属平均水平。栎属淀粉含量为169.33~382.27 mg/g,锥属淀粉含量为130.29~544.12 mg/g,整体高于栎属,但黧蒴锥的淀粉含量显著低于各个种。栎属和锥属的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平均值相差较小,但各个种之间具有显著差异。(3)种仁功能性成分方面,栎属总多酚含量为54.64~242.90 mg/g,锥属总多酚含量为1.28~138.11 mg/g,前者平均值约是后者的4.5倍。除苦槠和黧蒴锥外,其他锥属总多酚含量极低,为1.28~4.66 mg/g,且总黄酮和可溶性单宁含量变化趋势与总多酚类似。栎属维生素E含量高于锥属平均值,而锥属中除多酚含量高的苦槠和黧蒴锥之外,其他种维生素E含量均较低。两属中25号短柄枹栎抗氧化活性最高,其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可达82.98%。(4)综合得分排名发现,16号种源橡实体型最大,多酚类物质含量较高;20号种源橡实体型较大,淀粉和多酚类物质较高,可溶性蛋白和总氨基酸含量适中,各方面整体表现平稳;排名前十的橡实分别为16、17、20、14、2、24、28、8、3、19号种源的橡实。【结论】我国栎属和锥属种质资源的橡实形态、营养、功能成分等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程度较高,其中,筛选出了10份综合排名靠前的优质橡实种源。研究结果为后续富含淀粉和富含多酚类物质的优良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属 锥属 橡实品质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杏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红梅 包福海 +8 位作者 张淑宁 蔺悦 张雅茜 伊茹 陈一潇 张裕 刘一超 王淋 包文泉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3年第1期56-59,共4页
组织培养技术是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快速繁育与推广利用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山杏组织培养快繁体系建立的研究进展,重点对外植体的选择与消毒、初代培养、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炼苗等各技术环节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出山... 组织培养技术是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快速繁育与推广利用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山杏组织培养快繁体系建立的研究进展,重点对外植体的选择与消毒、初代培养、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炼苗等各技术环节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出山杏组织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山杏组培快繁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应用和推广提供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杏 组织培养 快繁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梨亚科5个属S-RNase基因的序列特征及进化分析
9
作者 梁文杰 谢志亮 乌云塔娜 《果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2-475,共14页
【目的】分析梨亚科5个属S-RNase基因序列特征及其进化规律。【方法】收集GenBank数据库中5个属S-RNase基因CDS全长、大于330 bp的外显子片段以及内含子序列,剔除重复序列后,利用MEGA11软件对其进行序列和多态性分析,并利用多序列比对... 【目的】分析梨亚科5个属S-RNase基因序列特征及其进化规律。【方法】收集GenBank数据库中5个属S-RNase基因CDS全长、大于330 bp的外显子片段以及内含子序列,剔除重复序列后,利用MEGA11软件对其进行序列和多态性分析,并利用多序列比对结果构建系统进化树;计算S-RNase基因RSCU值,以欧式平方距离作为基因间进化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利用MEGA11软件计算梨亚科5个属S-RNase基因序列碱基组成及密码子使用偏好。【结果】GenBank数据库中剔除重复序列后,共收录梨亚科5个属S-RNase基因CDS全长序列90条,长度范围为678~711 bp;大于330 bp的外显子片段序列有140条。梨亚科5个属S-RNase基因序列各区域分析表明:C2-HV、C4-C5、C5-和HV区存在较多的共性特征;编码区、内含子、密码子使用偏好聚类的进化树均没有明显种和属的界限。S-RNase基因3个位置的碱基含量均呈现A+T大于C+G,HV区3个位置CG分布较为一致。【结论】梨亚科5个属S-RNase基因除了HV区,C2-HV、C4-C5和C5-也具备参与S位点识别的可能性。同时,梨亚科5个属S-RNase基因的分化早于5个属的分化时间且SRNase基因密码子存在一定的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亚科 雌蕊S基因 序列特征 密码使用偏好 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柿嫩枝扦插生根过程中生理变化特征
10
作者 张嘉嘉 杜改改 +1 位作者 李莉 刁松锋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8-107,共10页
【目的】研究柿嫩枝扦插生根过程中的相关生理变化特征,探讨内源激素、相关氧化酶活性和内源生根抑制物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柿嫩枝扦插不定根发育机制及优良砧木资源快速繁育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持。【方法】以5年生嫁... 【目的】研究柿嫩枝扦插生根过程中的相关生理变化特征,探讨内源激素、相关氧化酶活性和内源生根抑制物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柿嫩枝扦插不定根发育机制及优良砧木资源快速繁育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持。【方法】以5年生嫁接苗母树‘中柿7号’柿上剪切的当年生半木质化嫩枝为试验材料,经专用生根剂快速浸蘸的插穗基部30 s处理,于扦插35天后计算插穗的生根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插穗基部生长素(IAA)、脱落酸(ABA)、赤霉素(GA_(3))和玉米素(ZR)的含量;利用比色法测定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和总酚(TP)、总黄酮(TF)、总单宁(TT)含量。【结果】1)柿嫩枝扦插生根过程可划分为根原基诱导期(0~15天)、不定根表达期(15~25天)和不定根伸长期(25~35天)。在不定根表达期可观察到插穗基部有幼小白色不定根突破皮层。柿嫩枝扦插生根类型以皮部诱导生根和混合生根为主,柿嫩枝扦插生根率可达82.33%,平均根长6.54 cm,平均每根插穗生根数达6.80根。2)柿嫩枝插穗内源激素含量随生根过程而发生变化,其中,IAA和ZR含量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ABA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扦插20天时达到最大值;而GA_(3)含量呈逐步下降趋势。IAA、GA_(3)、ABA和ZR在根原基诱导和不定根形成过程中功能不同。3)柿扦插生根与氧化酶活性密切相关,其中,SOD和PPO活性呈先平稳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在扦插15天内一直保持较高活性,直到根原基诱导期后才显著下降;P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扦插20天时达到最大活性;IAAO活性则呈逐步下降趋势,与IAA含量呈此消彼长趋势。4)柿嫩枝扦插生根与内源生根抑制物密切相关,其中总酚、总黄酮和总单宁含量呈先下降后稍微上升的变化趋势,并在扦插25天时达到最低值,在扦插35天时却稍有上升。【结论】在柿嫩枝扦插生根过程中,IAA含量的升高和总酚、总黄酮和总单宁等内源生根抑制剂含量的下降是诱导不定根发生的关键因素,同时,ZR含量升高,GA_(3)和ABA含量下降,IAAO活性降低,SOD、POD和PPO活性的提高,均与生根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嫩枝扦插 内源激素 酶活性 酚类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汽爆破对紫色杜仲叶片水提液抗氧化能力及香气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昀菲 孙志强 +4 位作者 杜庆鑫 王璐 杜兰英 王雁 刘攀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2-143,156,共13页
【目的】探究蒸汽爆破(汽爆)处理对杜仲叶片水提液抗氧化能力和香气组分的影响。【方法】以紫色杜仲品种‘华仲12’的叶片为试验材料,汽爆(压强0.45 MPa,稳压时间300 s)前设杀青后揉捻(A)、杀青(B)、萎凋后揉捻(C)和仅萎凋(D)4个处理,... 【目的】探究蒸汽爆破(汽爆)处理对杜仲叶片水提液抗氧化能力和香气组分的影响。【方法】以紫色杜仲品种‘华仲12’的叶片为试验材料,汽爆(压强0.45 MPa,稳压时间300 s)前设杀青后揉捻(A)、杀青(B)、萎凋后揉捻(C)和仅萎凋(D)4个处理,并设仅萎凋不汽爆对照(CK),分别测定各处理叶片水提取液的1,1-二苯基-2-苦基肼(DPPH)自由基、2,2’-连氮基-双-(3-乙基苯并二氢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及总抗氧化能力(FRAP值),用HPLC测定原儿茶酸、绿原酸、京尼平苷酸、儿茶素、没食子酸甲酯、松脂醇二葡萄糖苷、车叶草苷含量,并分析上述所有指标的相关性,再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检测挥发性物质成分,比较汽爆表现最佳处理与对照的成分差异。【结果】杜仲叶片经杀青(B)处理再汽爆的效果最好,其水提取液活性成分含量和体外抗氧化能力较高,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最高,分别为401.59和62.65 mg/g,较对照分别提高了62%和370%;该处理7种活性成分含量是对照的1.68~21.92倍。杜仲叶提取物质量浓度为0.2~6.0,2.0~12.0,1.25~40.00,1.25~40.00 g/L时,B处理提取物清除DPPH、ABTS^(+)、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的IC_(50)值分别为0.814,1.956,0.977和16.029 g/L,其FRAP值在提取物质量浓度为0.30 g/L时达最高(1.126 mmol/g),较对照提高了40.4%。相关性分析表明,车叶草苷、松脂醇二葡萄糖苷、京尼平苷酸、绿原酸、儿茶素、没食子酸甲酯、原儿茶酸和总黄酮含量与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显著相关。与对照相比,汽爆后表现最佳的B处理多出17种特有香气的挥发性化合物,包括特有香气物质苯甲醇(相对含量7.53%)、4-(2,6,6-三甲基-1,3-环己二烯-1-基)-3-丁烯-2-酮(相对含量0.68%)、α-异甲基紫罗酮(相对含量0.30%)和β-环柠檬醛(相对含量2.64%)。【结论】汽爆处理显著提高了紫色杜仲叶片水提液活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能力,丰富了挥发性化合物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叶 总多酚 总黄酮 香气组分 抗氧化能力 蒸汽爆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非组培遗传转化体系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冯梦琦 王若雨 +4 位作者 司马璐 姜楠 翟晓巧 赵振利 范国强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8-242,共15页
植物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是基因功能解析和分子育种的重要技术支撑,然而组织培养体系不完善严重阻碍其在诸多植物尤其作物中的应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建立了不少高效的非组培遗传转化体系。本文着重综述农杆菌介导的非组培遗... 植物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是基因功能解析和分子育种的重要技术支撑,然而组织培养体系不完善严重阻碍其在诸多植物尤其作物中的应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建立了不少高效的非组培遗传转化体系。本文着重综述农杆菌介导的非组培遗传转化体系,包括花器官侵染法、切-浸-芽(cut-dip-budding,CDB)递送法、依赖再生活力的活体注射递送法(regenerative activity-dependent in planta injection delivery,RAPID)、种子侵染法、发育调控基因(development regulatory,DR)辅助转化法和病毒递送法在植物中的应用现状、转化效率影响因素和基因编辑应用;总结了不依赖农杆菌的花粉管通道法、粒子轰击法和纳米递送法在植物中的应用,旨在为更多物种建立高效、简便、基因型不依赖的非组培遗传转化体系提供参考,助力植物功能基因研究和分子育种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遗传转化 非组培 农杆菌 基因编辑 基因型不依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型性状和SSR标记的樟子松核心种质构建 被引量:1
13
作者 尹明宇 吴波 +2 位作者 乌云塔娜 庞营军 张学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2-190,共9页
【目的】基于表型性状和SSR标记构建樟子松核心种质,为樟子松种质资源有效管理和利用奠定基础。【方法】以科尔沁沙地31年生517份樟子松种质为材料,探究其表型性状(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单株材积、冠形、干形和分枝)变异规律,应... 【目的】基于表型性状和SSR标记构建樟子松核心种质,为樟子松种质资源有效管理和利用奠定基础。【方法】以科尔沁沙地31年生517份樟子松种质为材料,探究其表型性状(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单株材积、冠形、干形和分枝)变异规律,应用12对SSR引物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合表型和SSR数据,依据等位基因数目最大化策略与表型极值和稀有等位基因优先原则构建核心种质。通过表型变异和遗传多样性相关参数差异检验以及主坐标分析评价核心种质的代表性和有效性。【结果】樟子松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表型变异和遗传多样性,各性状变异系数为13.01%~48.21%,表型多样性指数(H′)为0.913~2.064;12个SSR位点共检测到97个等位基因(Na),各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Ne)、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I)、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和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平均值分别为3.324、1.189、0.511、0.556和0.512。以8.90%的取样比例得到46份核心种质,其均值差异百分率(MD)、方差差异百分率(VD)、极差符合率(CR)和变异系数变化率(VR)分别为1.42%、46.33%、100.00%、135.34%;核心种质的H′、Ne、I、He和PIC均显著高于原有种质且在原有种质中呈均匀分布。应用11个SSR位点构建了46份核心种质的唯一性DNA指纹图谱。【结论】构建的46份樟子松核心种质,能够有效代表樟子松种质资源的表型变异和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核心种质 表型 SSR标记 DNA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杏李种质的抗寒性鉴定及生理机制解析
14
作者 王阿宁 齐安国 +6 位作者 王梦瑶 朱高浦 李泰山 李芳东 杨绍彬 虎海防 白丹凤 《果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97-1406,共10页
【目的】对10份杂交杏李种质进行抗寒性鉴定并探索抗寒生理机制,旨在筛选优良抗寒杏李种质。【方法】以6个主栽杏李品种和4个杏李优系为研究对象,采集一年生休眠枝条进行梯度温度处理(-10、-15、-20、-25、-30℃),测定相对电导率(REC)... 【目的】对10份杂交杏李种质进行抗寒性鉴定并探索抗寒生理机制,旨在筛选优良抗寒杏李种质。【方法】以6个主栽杏李品种和4个杏李优系为研究对象,采集一年生休眠枝条进行梯度温度处理(-10、-15、-20、-25、-30℃),测定相对电导率(REC)并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低温半致死温度(LT_(50))鉴定抗寒性。此外,测定不同抗寒性种质在低温下的丙二醛(MDA)含量、超氧阴离子(O_(2)^(-)·)含量、过氧化氢(H_(2)O_(2))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糖(SS)含量和脯氨酸(Pro)含量,进一步分析其低温生理响应机制,并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其抗寒性。【结果】10个杏李种质的REC均随温度下降而上升,LT_(50)在-23.02~-31.67℃之间,其抗寒性划分为3个等级:高度抗寒性(LT_(50)<-30℃,味王和XL9)、中度抗寒性(-30℃≤LT_(50)≤-25℃,风味皇后、风味玫瑰和XL8)和低温敏感性(LT_(50)>-25℃,味厚、味帝、恐龙蛋、XL7和XL10)。低温下,高度抗寒基因型味王和XL9各指标随温度下降总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低温敏感种质恐龙蛋和味帝的O_(2)^(-)·、H_(2)O_(2)和MDA含量随温度下降而升高,SS和Pro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SOD和POD活性波动明显。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抗寒性顺序为XL9>味王>恐龙蛋>味帝,与LT_(50)评价结果一致。【结论】LT_(50)是评价杂交杏李抗寒性的有效指标,味王和XL9的抗寒性最强,其抗寒性能主要依赖于枝条的抗氧化和渗透调节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杏李 低温胁迫 抗寒性 生理响应 隶属函数分析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MS的柿叶红茶和柿叶绿茶差异性分析
15
作者 胡银凤 王志勇 +3 位作者 苗颐宁 韩卫娟 孙鹏 傅建敏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110,共10页
为探究柿叶红茶和柿叶绿茶抗氧化活性差异及代谢物特征,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总酚、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并结合超高液相-串联质谱(UPLC-MS)对代谢物进行筛选和鉴定。结果表明:柿叶红茶总酚、总黄酮含量及DPPH自由基、ABTS... 为探究柿叶红茶和柿叶绿茶抗氧化活性差异及代谢物特征,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总酚、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并结合超高液相-串联质谱(UPLC-MS)对代谢物进行筛选和鉴定。结果表明:柿叶红茶总酚、总黄酮含量及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均显著高于柿叶绿茶;UPLC-MS共鉴定出199个差异代谢物,以类黄酮、生物碱、有机酸及其衍生物、核苷酸及其衍生物、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脂质、酚酸7类为主,占比分别为22.61%、9.55%、8.04%、8.04%、7.04%、7.04%、6.53%,其中类黄酮、生物碱类和酚酸类物质的组成和含量差异,可能是构成柿叶红茶和柿叶绿茶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柿叶红茶 柿叶绿茶 抗氧化活性 差异代谢物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伯利亚杏花芽酵母cDNA文库构建及质量评价
16
作者 陈俊兴 包文泉 +5 位作者 敖敦 蔺悦 陈一潇 伊茹 徐宛玉 王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38,共8页
【目的】西伯利亚杏Prunussibirica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兼木本粮油树种,由于其花期早,易受春季“倒春寒”影响,导致其产量不稳,严重制约其产业的发展。本研究利用西伯利亚杏花芽为材料构建酵母杂交cDNA文库,该文库可用于西伯利亚杏花芽分... 【目的】西伯利亚杏Prunussibirica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兼木本粮油树种,由于其花期早,易受春季“倒春寒”影响,导致其产量不稳,严重制约其产业的发展。本研究利用西伯利亚杏花芽为材料构建酵母杂交cDNA文库,该文库可用于西伯利亚杏花芽分化及休眠的转录因子和互作蛋白的筛选,为今后西伯利亚杏花芽分化及休眠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西伯利亚杏花芽分化及休眠过程中15个时期的花芽为材料,进行总RNA提取以及mRNA的分离与纯化,并利用SMART同源重组技术构建cDNA文库。将cDNA文库转化至酵母感受态细胞中,即得到cDNA酵母文库。【结果】鉴定结果表明,cDNA文库库容为5.24×10^(7)CFU/mL,插入片段长度主要分布在750~2000 bp,且平均插入长度在1000 bp以上,重组率为95.83%,24个阳性克隆经测序比对后,成功检测到20个功能注释基因,其中有3个序列(钙结合蛋白CML31、组蛋白H3.3、转录调节因子ADA2)与植物休眠及低温胁迫相关。【结论】西伯利亚杏花芽分化及休眠过程的酵母杂交cDNA文库构建质量较高,具有完整的基因信息,且符合酵母文库的筛选标准。该文库的构建能够为解析西伯利亚杏花芽分化及休眠相关的分子调控网络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杏 花芽 酵母杂交 CDNA文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良种杜仲叶主要营养成分的动态变化与综合评价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琦 杜庆鑫 +2 位作者 孟益德 杜兰英 刘攀峰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8-568,共11页
[目的]杜仲Eucommia ulmoides叶在医疗、保健、食品及无抗养殖等领域有广泛用途。通过比较不同良种杜仲叶主要营养成分的差异及动态变化,筛选优质叶用杜仲良种资源,为杜仲叶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分别利用HPLC法和全自动氨基酸分... [目的]杜仲Eucommia ulmoides叶在医疗、保健、食品及无抗养殖等领域有广泛用途。通过比较不同良种杜仲叶主要营养成分的差异及动态变化,筛选优质叶用杜仲良种资源,为杜仲叶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分别利用HPLC法和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13个良种不同生长期杜仲叶9种重要活性成分和15种氨基酸组分的含量,基于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开展不同良种杜仲叶的营养评价。[结果]与槲皮素、桃叶珊瑚苷和京尼平苷酸相比,原儿茶酸、芦丁、绿原酸、紫云英苷、山奈酚以及松脂素二葡萄糖苷的含量在不同良种杜仲叶之间差异较大;不同良种同一活性成分含量的生长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13个良种杜仲叶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的比值(EAA/TAA)为0.40~0.45,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EAA/NEAA)为0.66~0.82;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等5种氨基酸的动态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亮氨酸等9种组分的含量可作为杜仲叶营养价值的评判指标。[结论]13个良种杜仲叶的氨基酸组成和比例均达到理想蛋白质模式的标准。‘华仲10号’‘华仲24号’‘华仲13号’‘华仲30号’‘华仲12号’是优质的叶用杜仲良种资源,在规模化提取和利用杜仲叶黄酮类时应优先选用‘华仲12号’‘华仲24号’良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 活性成分 氨基酸 动态变化 隶属函数 叶用良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HS-SPME-GC-MS分析蒸汽爆破对杜仲嫩叶和成熟叶茶香气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周昀菲 孙志强 +4 位作者 杜庆鑫 王志勇 王璐 杜红岩 杜兰英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100,共10页
为探究蒸汽爆破(汽爆)辅助加工制成杜仲叶茶的挥发性成分差异和主要呈香特征,以杜仲‘华仲8号’嫩叶和成熟叶为对象,采用汽爆技术对杜仲叶进行处理,基于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o... 为探究蒸汽爆破(汽爆)辅助加工制成杜仲叶茶的挥发性成分差异和主要呈香特征,以杜仲‘华仲8号’嫩叶和成熟叶为对象,采用汽爆技术对杜仲叶进行处理,基于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ombin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联用法解析汽爆对两种杜仲茶香气特征的影响。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对电子鼻数据模型拟合度高,杜仲嫩叶和成熟叶茶汽爆前后香气特征均存在显著差异。HS-SPME-GC-MS检测共鉴定出177种挥发性成分,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变量重要性投影值≥1)以及Kruskal-WallisH检验(P<0.05)进一步筛选出24种香气物质,发现汽爆前嫩叶茶关键香气物质为二氢猕猴桃内酯。汽爆后嫩叶茶关键呈香物质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壬醛、苯甲醛和苯乙醛,呈现柑橘香、花香、焦糖香、苦杏仁味、坚果香、玫瑰香和巧克力香。汽爆前成熟叶茶无关键香气物质,汽爆后成熟叶茶关键香气物质为二氢猕猴桃内酯和壬醛,呈现甜桃香、木香、柑橘香、花香和焦糖香。研究结果可为开发杜仲叶茶饮品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华仲8号’ 香气成分 蒸汽爆破 杜仲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植密度对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和健康状况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尹明宇 吴波 +1 位作者 乌云塔娜 路伟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2-52,共11页
【目的】研究不同初植密度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健康状况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旨在筛选适宜的初植密度,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高效培育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科尔沁沙地43年生樟子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12个不同初植密... 【目的】研究不同初植密度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健康状况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旨在筛选适宜的初植密度,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高效培育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科尔沁沙地43年生樟子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12个不同初植密度(417~10000株/hm^(2))下樟子松人工林生长状况(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冠形、干形)与健康状况(病级、感病指数)及土壤化学性质(pH和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变化,分析初植密度与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和健康状况及土壤化学性质间的相关性,采用冗余分析研究土壤化学性质对林分生长和健康状况的影响,并依据土壤化学性质对不同初植密度处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①初植密度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健康状况及土壤化学性质均有极显著影响(P<0.001)。随着初植密度的增加,樟子松人工林胸径、冠幅、单株材积和存活率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枝下高、冠形、病级和感病指数呈上升趋势,树高以及林分蓄积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当初植密度为1667~2500株/hm^(2)时,樟子松人工林的感病指数、存活率和林分蓄积量表现较优。②随着初植密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pH值整体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③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初植密度与樟子松胸径、冠幅、单株材积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枝下高、冠形、病级和感病指数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及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④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化学性质对林分生长和健康指标变异的解释率之和为68.43%,土壤有效磷是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子;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当初植密度分别为1667和2500株/hm^(2)时,土壤化学性质指标综合得分较高,说明其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结论】初植密度与樟子松人工林林分生长、健康状况及土壤化学性质密切相关,樟子松造林适宜采用中等初植密度(1667~2500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初植密度 林分健康 土壤化学性质 科尔沁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光核桃的潜在分布区和生态位变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淑宁 包文泉 +5 位作者 敖敦 赵光华 王淋 乌云塔娜 白玉娥 韩其木格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5-56,共12页
【目的】探究气候变化对光核桃分布和生态位的影响,为光核桃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本研究根据光核桃的216条地理分布数据,结合11个气候、土壤和地形因子,调用ENMeval程序包优化后的最大熵值模型(MaxEnt)模拟我国光核... 【目的】探究气候变化对光核桃分布和生态位的影响,为光核桃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本研究根据光核桃的216条地理分布数据,结合11个气候、土壤和地形因子,调用ENMeval程序包优化后的最大熵值模型(MaxEnt)模拟我国光核桃潜在分布区在未来3种气候条件下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使用ecospat软件包分析光核桃气候生态位变化,以确定影响光核桃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结果】(1)优化后的MaxEnt模型可准确预测光核桃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分布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等较高海拔地区,总面积约为360711.8 km2,其中拉萨河谷、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干热河谷等地为光核桃高度适生区;(2)在未来气候条件下,光核桃适生区整体呈向西南收缩趋势,生境适宜度总体呈下降趋势;(3)影响光核桃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为气温年较差、等温性和海拔,光核桃未来时期与当前时期生态位的重叠率随气候变化加剧逐渐降低。【结论】随着未来气候变化,我国光核桃适生区将向纬度与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进行迁移,光核桃气候生态位也将与当前生态位逐渐分化,温度和海拔是影响光核桃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基于上述结果,我们应在当前和未来环境适宜度均无显著变化的区域设立保护地,以减少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同时也可避免人类活动对光核桃资源的进一步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核桃 MaxEnt模型 潜在分布区 生态位 气候变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