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7种湿地植物的颗粒物附着能力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春义 崔丽娟 +4 位作者 张骁栋 朱怡诺 李伟 雷茵茹 康晓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967-1973,共7页
湿地植物的附着作用是削减大气细颗粒物浓度的有效方式。为了定量研究不同湿地植物附着大气细颗粒物(PM)的能力,选择北京市常见的7种湿地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香蒲Typha orientalis、水葱Scirpus validus、黄花鸢尾Iris tec... 湿地植物的附着作用是削减大气细颗粒物浓度的有效方式。为了定量研究不同湿地植物附着大气细颗粒物(PM)的能力,选择北京市常见的7种湿地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香蒲Typha orientalis、水葱Scirpus validus、黄花鸢尾Iris tectorum、茭白Zizania latifolia、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lia,采用水洗测量法测定植物表面颗粒物滞留量及其粒径组成,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在高真空模式下观察植物表面的结构特征,比较7种湿地植物表面结构特征与单位面积的滞尘量及粒径组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湿地植物附着颗粒物组分的能力存在差异,凤眼莲和慈姑附着PM、PM_(10)和PM_(2.5)的能力最强。(2)湿地植物表面滞留的PM组分以10-100μm的颗粒物为主,占PM组分的比例为64.2%-87.1%;其次是PM_(2.5-10),占8.6%-29.5%;PM_(2.5)颗粒物最少,占1.06%-3.92%。(3)湿地植物气孔宽度对植物附着颗粒物的能力起主导作用,气孔宽与PM、PM_(10)和PM_(2.5)附着量分别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植物表面粗糙程度越大、表面结构越复杂,越有利于PM_(2.5)的滞留。该研究精确量化了7种湿地植物附着PM的能力,可为北京市未来的湿地规划建设和合理的湿地植物配置,以及PM_(2.5)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物 颗粒物 PM_(2.5) PM_(10) 吸附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