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昌市森林防火综合阻隔网空间布局 被引量:7
1
作者 陈兵 赵凤君 +4 位作者 范太云 吴莉娟 江智全 赵爽 叶江霞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7-138,共12页
【目的】根据相关标准规范、综合影响森林火灾发生发展的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及现有防火基础设施,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和可视化表达功能,探究西昌市森林防火综合阻隔网空间布局适宜区,为区域防火阻隔系统建设及防灭火组织和实施提供参考。【... 【目的】根据相关标准规范、综合影响森林火灾发生发展的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及现有防火基础设施,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和可视化表达功能,探究西昌市森林防火综合阻隔网空间布局适宜区,为区域防火阻隔系统建设及防灭火组织和实施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分析森林火险等级,确定有效阻隔网密度和控制面积,采用地统计和水文分析、支持向量机及因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获取影响林火综合阻隔网布局的主要因子,根据各因子现状,考虑功效、生态、成本等原则,运用成本因子权重进行综合阻隔网空间布局定量选址,结合自然地理要素及现有防火基础设施,分析其空间优化潜力。【结果】1)西昌市森林防火期内最高火险等级为I级,综合阻隔网有效密度应大于17.88 m·hm^(-2),控制面积应小于500 hm^(2),现有阻隔设施未达到标准要求;2)研究选取的因子与林火阻隔布局密切相关,考虑多因子特征,能够使阻隔网布局更为综合、完善;3)自然阻隔网适宜布局在符合宽度和朝向的山脊、沟谷、河流及水域,主要分布于西昌市东南、东北部山地和泸山周边;生物阻隔网适宜布局在林缘和适合造林的林中空地,主要分布在大面积森林外围和内部地带以及林区居民点周边;工程阻隔网适宜布局在风速、坡度和海拔低的裸地等低成本区域;4)布局的西昌市林火综合阻隔网适宜区域基本覆盖现有林地范围,可对易燃类、集中连片区森林进行有效分隔,西北和东南向区域现有林火阻隔薄弱,应因地制宜加强综合阻隔网建设。【结论】西昌市现有森林防火阻隔网布局和功能不完善,应综合考虑多种相关因素和实际条件,建立科学阻隔系统;本研究定量、可视化分析西昌市森林防火综合阻隔网布局,对提升区域防灭火能力、维护生态安全具有现实意义,对相关类网络规划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综合阻隔网 GIS 空间布局 西昌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外-城市交界域的火管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田晓瑞 宗学政 王明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9-158,共10页
城市化进程和居住环境改善导致野外-城市交界域(WUI)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大,且因气候变化,越来越多的WUI存在较高火灾风险。WUI火灾对生态系统和社会具有重大影响,其火管理是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近年来我国也频繁发生WUI火... 城市化进程和居住环境改善导致野外-城市交界域(WUI)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大,且因气候变化,越来越多的WUI存在较高火灾风险。WUI火灾对生态系统和社会具有重大影响,其火管理是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近年来我国也频繁发生WUI火灾,但针对此类火灾的研究还很少。本文从WUI定义及其火动态研究、火灾风险评估和风险减缓措施3方面系统阐述WUI的火管理研究进展。WUI火灾风险评估特别强调火灾的暴露性和脆弱性以及火烧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火灾风险减缓措施需要基于火险评估结果制定,主要途径包括通过可燃物管理降低WUI的潜在火烧强度和暴露性、改进房屋和其他建筑的材料与设计以提高抗火能力、提高居民的防火意识和防火能力、改善社区的火灾扑救能力和综合抗灾能力。未来应深入探究WUI火蔓延模型、烟雾传输和经济损失模型、WUI可燃物管理技术、WUI规划及相关火管理标准等,开展跨学科和国际合作研究。可靠的火险评估方法和火灾风险减缓技术,将为不同特征的WUI制定相应的火管理对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我国也面临相关技术需求,应开发WUI火管理技术和标准,提供可靠的火灾风险评估方法和风险减缓技术,提高WUI对火灾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野地交界域 火管理 风险评估 风险减缓 火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钝翅细小蠹对樟子松的危害及其传播松枯梢病的潜在作用
3
作者 刘彩霞 王慧敏 +5 位作者 张美丽 梁玲瑜 蔡泱莲 汪杨 王正 吕全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5,共9页
【目的】对危害樟子松的一种小蠹进行形态特征学描述和系统发育分析,并对其坑道真菌进行分离培养、纯化和鉴定,以明确该小蠹的分类地位及其与樟子松枯梢病的相互关系,为“三北”樟子松防护林病虫害防控提供基础。【方法】基于形态学特... 【目的】对危害樟子松的一种小蠹进行形态特征学描述和系统发育分析,并对其坑道真菌进行分离培养、纯化和鉴定,以明确该小蠹的分类地位及其与樟子松枯梢病的相互关系,为“三北”樟子松防护林病虫害防控提供基础。【方法】基于形态学特征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的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对小蠹进行物种鉴定,并运用传统的分离培养法获得该小蠹坑道真菌,通过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真菌鉴定。【结果】结合形态观察、DNA序列比对和基于系统发育分析,确认该小蠹为钝翅细小蠹。该小蠹呈圆柱形,体长1.46~2.00 mm,前胸背板基部有鳞状瘤,密被刚毛,端部和鞘翅有明显刻点,且翅端部圆钝。同时,获得坑道真菌42株,隶属于4属4种,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菌松色二孢为优势真菌,占比超过60%。【结论】本研究首次明确钝翅细小蠹新的寄主树种为樟子松,系统发育分析揭示该小蠹与其他种类的亲缘关系,为小蠹生物多样性提供遗传基础数据。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菌是该小蠹优势伴生菌,推测钝翅细小蠹可能是枯梢病的媒介昆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梢甲虫 形态鉴定 松色二孢 系统发育分析 松枯梢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精细化风速场模拟的山地林火蔓延
4
作者 徐有城 万兴永 +3 位作者 陈兵 赵凤君 刘晓东 叶江霞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68,共13页
【目的】根据山地微环境及其与风速互作机理进行精细化风速场模拟,探究其对林火蔓延精度的影响,为林火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以云南省2006年安宁“3.29”火场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林火蔓延的关键气象驱动因子,并在30 m空间尺度上进... 【目的】根据山地微环境及其与风速互作机理进行精细化风速场模拟,探究其对林火蔓延精度的影响,为林火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以云南省2006年安宁“3.29”火场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林火蔓延的关键气象驱动因子,并在30 m空间尺度上进行风速场GIS地理模拟。基于元胞自动机理论,结合毛贤敏修正的王正非林火蔓延经验模型,实现林火蔓延模拟,通过与历史火场档案及常规反距离权重和克里金内插方法的气象模拟结果进行比较,评估模拟精度。【结果】1)基于机理模型分析的风速驱动因子表明,风速与海拔呈正相关,与坡度、地形起伏度、地表粗糙度和地表温度呈负相关。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构建的30 m空间尺度的平均风速场显示,火灾发生区周围平均风速场最大风速为3.70 m·s^(−1)、最小为0.28 m·s^(−1)。2)结合火场周围地形及可燃物数据,模拟3月30日—4月3日的火灾发生过程,以火灾历史档案逐日火线范围为参考,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基于精细化风速场模拟的结果在不同时间段内均表现出较高的模拟精度,其中4月1日的模拟结果最优,Sørensen系数和重合精度分别为0.83和93.28%,3月30日的模拟结果精度相对较低,Sørensen系数和重合精度分别为0.65和80%。与2组插值风速场模拟结果相比,基于精细化风速场模拟结果的重合精度和SC系数分别最大提高6.67%、11.67%和0.11、0.08。【结论】与常规反距离权重和克里金内插方法相比,模拟的30 m尺度风速场数据在空间异质性和连续性方面表现更佳,能够更精细反映山地风速场的空间格局,有效提高林火蔓延模拟精度。本研究综合考虑宏观气象条件和微观地表特征,利用GIS空间建模对影响林火蔓延的关键驱动因子进行精细化刻画,实现了更精准的林火蔓延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蔓延 元胞自动机 空间精细化 风速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僵菌系统发育及防治松褐天牛成虫的菌株筛选
5
作者 刘程林 应玥 +4 位作者 王瑞珍 刘云朋 王青华 孔德治 曲良建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162,共11页
【目的】研究国内外80株绿僵菌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其对松褐天牛成虫的毒力,为筛选用于防治松褐天牛成虫的高毒力菌株提供参考。【方法】提取80株绿僵菌的DNA,使用引物ITS1/ITS4和T1/T22分别扩增真菌的ITS区域和β-tubulin基因序列并测序... 【目的】研究国内外80株绿僵菌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其对松褐天牛成虫的毒力,为筛选用于防治松褐天牛成虫的高毒力菌株提供参考。【方法】提取80株绿僵菌的DNA,使用引物ITS1/ITS4和T1/T22分别扩增真菌的ITS区域和β-tubulin基因序列并测序。采用MAFFT比对序列,通过IQ-TREE和Mrbayes 3.2.7软件分别采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系统发育树。使用羽化3天内的健壮松褐天牛成虫测定绿僵菌的毒力。在PDA培养基上培养绿僵菌,将收集获得的孢子用0.05%的吐温-80溶液分别配置成浓度为10~7个·mL–1的孢子悬浮液,0.05%的吐温80溶液作为空白对照。采用浸渍法处理松褐天牛成虫,以累计校正死亡率为指标评价菌株的致病力。【结果】从国内外菌库中收集的123株菌株中80株为绿僵菌,分为6个主要类群,其中57株属于金龟子绿僵菌复合种,11株属于黄绿绿僵菌复合种,6株属于莱氏绿僵菌,4株属于M.viride,1株属于柱孢绿僵菌,1株属于新西兰绿僵菌。高毒力菌株主要分布在金龟子绿僵菌复合种和黄绿绿僵菌复合种;蝗绿僵菌、柱孢绿僵菌、新西兰绿僵菌、莱氏绿僵菌和M.viride对松褐天牛的成虫未表现出致病力。14株绿僵菌菌株毒力较高(LT50<15天,15天校正死亡率>80%),可作为防治松褐天牛的备选菌株。【结论】基于国内外80株绿僵菌菌株的系统发育和毒力测试结果,筛选出对松褐天牛成虫具有高毒力的菌株,其中14株具有较大应用潜力,建立了绿僵菌的系统发育关系,确认了高毒力菌株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僵菌 松褐天牛 菌株鉴定筛选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重要的桉树外来入侵害虫——桉树叶瘿球角姬小蜂(膜翅目:姬小蜂科) 被引量:5
6
作者 杨忠岐 曹亮明 +4 位作者 王小艺 刘慧慧 吴耀军 蒋学建 罗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5-89,共5页
【目的】对我国桉树叶片上形成疱状虫瘿危害,造成桉树叶片大量脱落的外来入侵的一种害虫进行分类鉴定,确定害虫种类,为防治该外来入侵害虫提供参考。【方法】在广西北海市合浦县,采集雷林1号桉树有虫瘿叶片120枚,置于2个圆形透明塑料桶... 【目的】对我国桉树叶片上形成疱状虫瘿危害,造成桉树叶片大量脱落的外来入侵的一种害虫进行分类鉴定,确定害虫种类,为防治该外来入侵害虫提供参考。【方法】在广西北海市合浦县,采集雷林1号桉树有虫瘿叶片120枚,置于2个圆形透明塑料桶中饲养,每天收集从虫瘿中羽化出的小蜂,统计数量并鉴定种类。【结果】共养出形成虫瘿的小蜂198头,经分类研究、鉴定,该害虫为桉树叶瘿球角姬小蜂[Ophelimus maskelli(Ashmead)](膜翅目Hymenoptera:姬小蜂科Eulophidae),是一种原产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桉树上的害虫,这是该害虫在我国的首次发现。对该害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附有形态特征照片,并列举了该小蜂与本属其他种的鉴别特征,以准确鉴定、区分该害虫。【结论】在广西发现的桉树叶瘿球角姬小蜂可在多种桉树叶片上形成虫瘿,造成大量叶片脱落,影响桉树生长。对该病虫需加强检疫,防止和阻止进一步在我国桉树栽培地区传播蔓延,同时要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和防治。特别是引进该害虫的重要天敌——桉树扁角金绿姬小蜂[Closterocerus chamaeleon(Girault)]开展生物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桉树叶瘿球角姬小蜂 外来入侵害虫 分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皮云杉主要单萜烯对云杉八齿小蠹的毒力及行为调控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方加兴 王越 +5 位作者 邓梅 于春梅 刘福 张苏芳 张真 孔祥波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2-138,共7页
【目的】通过分析健康和衰弱红皮云杉树干单萜烯释放量的差异,评价单萜烯对云杉八齿小蠹的熏蒸毒性,测试单萜烯对其聚集信息素的行为增效和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研发用于云杉八齿小蠹种群调控的高效信息化学物质。【方法】利用动态顶空... 【目的】通过分析健康和衰弱红皮云杉树干单萜烯释放量的差异,评价单萜烯对云杉八齿小蠹的熏蒸毒性,测试单萜烯对其聚集信息素的行为增效和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研发用于云杉八齿小蠹种群调控的高效信息化学物质。【方法】利用动态顶空采样法收集健康和衰弱红皮云杉树干挥发物,利用气相色谱仪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进一步利用熏蒸法测定主要单萜烯对云杉八齿小蠹成虫的熏蒸毒力,野外行为测定单萜烯对云杉八齿小蠹及其天敌红胸郭公甲的行为影响。【结果】红皮云杉树干释放的单萜烯主要是S-(–)-α-蒎烯、R-(+)-α-蒎烯、月桂烯、S-(–)-β-蒎烯、3-蒈烯、(–)-柠檬烯和(+)-柠檬烯;健康红皮云杉单萜烯释放总量显著高于衰弱木,但R-(+)-α-蒎烯和(+)-柠檬烯的释放量差异不显著。7种单萜烯对云杉八齿小蠹成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值介于3.10~4.50μL·mL^(-1)之间,(+)-柠檬烯的熏蒸毒性最强;7种单萜烯间的熏蒸毒性差异显著,但在雌雄成虫间未表现出显著差异。行为测试发现3-蒈烯、(–)-柠檬烯和(+)-柠檬烯能显著降低聚集信息素对云杉八齿小蠹的诱捕量,S-(–)-β-蒎烯对诱捕量没有显著影响。与(–)-柠檬烯和(+)-柠檬烯相比,3-蒈烯能显著提高聚集信息素对红胸郭公甲的引诱作用。【结论】红皮云杉树干可释放7种主要单萜烯,在适合云杉八齿小蠹定殖的衰弱木上单萜烯释放量低于健康云杉。单萜烯对云杉八齿小蠹具有熏蒸毒性,参与调控红皮云杉―云杉八齿小蠹―红胸郭公甲三级营养关系。柠檬烯可作为驱避剂用于云杉八齿小蠹的生态防控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杉八齿小蠹 红皮云杉 单萜烯 熏蒸毒性 行为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兴凯湖水鸟多样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8
作者 韦雪蕾 张国钢 +6 位作者 贾茹 姬云瑞 徐红英 杨泽玉 刘化金 刘宇霖 杨培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8-129,共12页
【目的】分析我国东部水鸟重要迁徙通道——黑龙江兴凯湖保护区不同年度水鸟群落结构特征和多样性变化趋势,为保护区水鸟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对2014—2015年和2021年兴凯湖43个监测点的水鸟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兴凯... 【目的】分析我国东部水鸟重要迁徙通道——黑龙江兴凯湖保护区不同年度水鸟群落结构特征和多样性变化趋势,为保护区水鸟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对2014—2015年和2021年兴凯湖43个监测点的水鸟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兴凯湖气温和水位等信息,利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TBI指数,比较2次调查期间不同区域和不同栖息地水鸟的丰度变化和群落结构差异,并探讨该差异与气候的相关性。【结果】兴凯湖共记录水鸟7目12科71种665504只,与2014—2015年相比,种类无明显差异,水鸟个体数量增加近1倍,主要是雁鸭类和鸥类水鸟数量增加,鹤类、鸻类和秧鸡类水鸟数量呈下降趋势。3—4月和9—11月迁徙期水鸟种类、数量较高,5—8月繁殖期则较低。兴凯湖4个区域水鸟群落结构相近但有一定差异:龙王庙水鸟种类和数量最多,物种呈增加趋势;湖岗和东北泡子水鸟均匀度较低,物种呈增加趋势;青山水库水鸟数量最少,但多样性和均匀度均最高,物种呈减少趋势。在7种栖息地类型中,沼泽水鸟种类最多,混合生境水鸟数量最大且多样性也最高,农田水鸟均匀度最低,以上3种栖息地水鸟种类和数量均增多;灌丛、草甸和水域栖息地水鸟种类和数量均下降,其中水域水鸟数量下降最多。【结论】兴凯湖水鸟数量增多与近年来保护区加强管理以及气温、水位升高等因素有关。兴凯湖目前仍面临农田增多、沼泽减少的压力,建议采用标准化方法进行长期水鸟监测,针对不同时期水鸟分布状况对重点区域加强管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鸟 多样性 气候变化 迁徙 兴凯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