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有害生物的严重危害已成为影响森林安全、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随着中国以大面积人工林建设为主要特征的国土绿化行动的持续开展,病、虫、鼠等有害生物对林业建设成果造成了严重危害和巨大威胁。本文在分析中国林业...林业有害生物的严重危害已成为影响森林安全、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随着中国以大面积人工林建设为主要特征的国土绿化行动的持续开展,病、虫、鼠等有害生物对林业建设成果造成了严重危害和巨大威胁。本文在分析中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的基础上,梳理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策略形成的历史背景,回顾了代表性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实践。随着松毛虫、光肩星天牛、松材线虫病等防控实践的有效探索,以及基于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点,生态调控(ecological pest management,EPM)赋予了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策略新的时代内涵和行业属性。林业有害生物生态调控是综合治理策略的提升和具像化,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主要发展方向。论文展望了林业有害生物生态调控的发展方向与重点领域,以期为防控能力的提升提供科学借鉴。展开更多
[目的]松材线虫引发的松树萎蔫病是世界性毁灭性病害,已在我国造成严重的生态与经济损失。早期、精准的诊断是实现有效防控的关键。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筛选红松在松材线虫侵染过程中表达的差异蛋白,为诊断方法开发提供...[目的]松材线虫引发的松树萎蔫病是世界性毁灭性病害,已在我国造成严重的生态与经济损失。早期、精准的诊断是实现有效防控的关键。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筛选红松在松材线虫侵染过程中表达的差异蛋白,为诊断方法开发提供潜在靶标。[方法]以红松针叶为材料,设置接种松材线虫后0、1、5和20 d 4个时间点,开展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上调表达的特异蛋白,并通过qRT-PCR验证其转录表达水平。[结果]共筛选出11种在侵染后持续显著上调的差异表达蛋白,进一步结合对照组无丰度、表达差异显著及功能结构域预测等标准,确定2种蛋白(DN8104_c0_g1_i1、DN14451_c0_g1_i1)具有作为早期诊断靶标的潜力。qRT-PCR验证结果与蛋白组学趋势一致。[结论]本研究鉴定的2种候选蛋白在红松受侵染后上调表达,且在未接种松材线虫的阴性对照中丰度为0,具备结构功能特征,具有作为松材线虫病早期诊断靶标的应用前景。研究为红松及其它松树树种的病害检测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储备。展开更多
野猫(Felis silvestris Schreber,1777)隶属于食肉目(Carnivora)猫科(Felidae)猫属(Feli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欧亚非大陆的小型猫科动物(Yama‐guchi et al.,2004)。根据不同地理种群之间存在的形态特征和遗传差异,传统上认为野猫有3个亚...野猫(Felis silvestris Schreber,1777)隶属于食肉目(Carnivora)猫科(Felidae)猫属(Feli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欧亚非大陆的小型猫科动物(Yama‐guchi et al.,2004)。根据不同地理种群之间存在的形态特征和遗传差异,传统上认为野猫有3个亚种,分别为野猫欧洲亚种(F.s.silvestris)、非洲亚种(F.s.lybica)和亚洲亚种(F.s.ornata)(Nowell and Jackson,1996)。野猫欧洲亚种毛色浅色至深灰褐色,背部和两侧具有明显深黑色条纹,尾端黑色,蓬松呈圆型;野猫非洲亚种毛色多为浅棕褐色或浅黄褐色,部分个体耳背染砖红色,背部和两侧具有深黑色条纹或模糊斑点,尾端黑色呈锥形;野猫亚洲亚种与非洲亚种毛色、尾端相似,最大区别在于背部和两侧密布明显深黑色斑点,耳尖具有细小、深棕色毛簇(Yamaguchi et al.,2004;Hunter,2015)。展开更多
文摘林业有害生物的严重危害已成为影响森林安全、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随着中国以大面积人工林建设为主要特征的国土绿化行动的持续开展,病、虫、鼠等有害生物对林业建设成果造成了严重危害和巨大威胁。本文在分析中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的基础上,梳理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策略形成的历史背景,回顾了代表性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实践。随着松毛虫、光肩星天牛、松材线虫病等防控实践的有效探索,以及基于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点,生态调控(ecological pest management,EPM)赋予了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策略新的时代内涵和行业属性。林业有害生物生态调控是综合治理策略的提升和具像化,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主要发展方向。论文展望了林业有害生物生态调控的发展方向与重点领域,以期为防控能力的提升提供科学借鉴。
文摘[目的]松材线虫引发的松树萎蔫病是世界性毁灭性病害,已在我国造成严重的生态与经济损失。早期、精准的诊断是实现有效防控的关键。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筛选红松在松材线虫侵染过程中表达的差异蛋白,为诊断方法开发提供潜在靶标。[方法]以红松针叶为材料,设置接种松材线虫后0、1、5和20 d 4个时间点,开展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上调表达的特异蛋白,并通过qRT-PCR验证其转录表达水平。[结果]共筛选出11种在侵染后持续显著上调的差异表达蛋白,进一步结合对照组无丰度、表达差异显著及功能结构域预测等标准,确定2种蛋白(DN8104_c0_g1_i1、DN14451_c0_g1_i1)具有作为早期诊断靶标的潜力。qRT-PCR验证结果与蛋白组学趋势一致。[结论]本研究鉴定的2种候选蛋白在红松受侵染后上调表达,且在未接种松材线虫的阴性对照中丰度为0,具备结构功能特征,具有作为松材线虫病早期诊断靶标的应用前景。研究为红松及其它松树树种的病害检测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储备。
文摘野猫(Felis silvestris Schreber,1777)隶属于食肉目(Carnivora)猫科(Felidae)猫属(Feli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欧亚非大陆的小型猫科动物(Yama‐guchi et al.,2004)。根据不同地理种群之间存在的形态特征和遗传差异,传统上认为野猫有3个亚种,分别为野猫欧洲亚种(F.s.silvestris)、非洲亚种(F.s.lybica)和亚洲亚种(F.s.ornata)(Nowell and Jackson,1996)。野猫欧洲亚种毛色浅色至深灰褐色,背部和两侧具有明显深黑色条纹,尾端黑色,蓬松呈圆型;野猫非洲亚种毛色多为浅棕褐色或浅黄褐色,部分个体耳背染砖红色,背部和两侧具有深黑色条纹或模糊斑点,尾端黑色呈锥形;野猫亚洲亚种与非洲亚种毛色、尾端相似,最大区别在于背部和两侧密布明显深黑色斑点,耳尖具有细小、深棕色毛簇(Yamaguchi et al.,2004;Hunter,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