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造林对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固碳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22
1
作者 冯源 肖文发 +1 位作者 朱建华 李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1-290,共10页
量化连年造林对提升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贡献,对于了解区域碳循环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县域造林统计数据和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应用区域尺度森林碳收支模型(CBM-CFS3)设置造林情景与未造林情景(BS),评估和预测... 量化连年造林对提升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贡献,对于了解区域碳循环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县域造林统计数据和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应用区域尺度森林碳收支模型(CBM-CFS3)设置造林情景与未造林情景(BS),评估和预测了2009—2030年造林对湖北省兴山县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固碳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期间造林情景下兴山县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固碳速率平均值分别为16540.55 Gg和208.04 Gg·a^-1,比BS情景对应值高472.85 Gg(2.94%)和16.01 Gg·a^-1(8.34%)。在新造林生态系统中,生物量碳库和死亡有机质碳库的碳储量占比分别为19.11%和80.89%,这2个碳库的固碳速率分别占新造林生态系统固碳速率的94.15%和5.85%。造林使马尾松林和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平均值分别增加237.23和235.63 Gg,使两者固碳速率分别增加6.44和9.57 Gg·a^-1。通过调整兴山县林龄结构,造林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固碳速率。未来可适当增加落叶阔叶林造林面积,加强抚育管理,以增强该区域森林碳汇功能,促使森林资源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 灰色模型 CBM-CFS3模型 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氢氧稳定同位素在草地生态系统水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徐庆 王婷 高德强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0-136,共7页
碳氢氧稳定同位素是存在于天然水体和植物组织中的良好的示踪剂,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准确性,可系统和定量地阐明草地生态系统水循环过程及各水体的转化关系、植物水分利用策略以及植被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等。本文概述了稳定同位素的基... 碳氢氧稳定同位素是存在于天然水体和植物组织中的良好的示踪剂,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准确性,可系统和定量地阐明草地生态系统水循环过程及各水体的转化关系、植物水分利用策略以及植被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等。本文概述了稳定同位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总结和分析了草地生态系统水循环的研究方法和现状,重点探讨和综述了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在草地生态系统水循环过程(包括大气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植物水、蒸发水等)以及碳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植物水分利用效率中应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展望了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为我国草地资源保护、合理利用及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态系统 氢氧稳定同位素 碳稳定同位素 水循环过程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娜 楚鑫磊 +3 位作者 勾蒙蒙 李乐 喇蕗梦 刘常富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75-484,共10页
科学理解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健康的前提,有利于推动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目标。采用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指数(IESC)、相关系数和空间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了1990—2015年三峡库区森林生... 科学理解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健康的前提,有利于推动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目标。采用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指数(IESC)、相关系数和空间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了1990—2015年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动态、空间聚集特征及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积累营养物质和净化大气环境6种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动态差异较大,其中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IESC值同步增加,涵养水源IESC分布格局在1990—2000年和2000—2015年两个时期呈自东北向西南转移的变化趋势,净化大气环境在两时期的增益变化不明显;保育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积累营养物质IESC值呈两极化趋势,前两者IESC极值变化约1倍且两时期空间分布格局差异较小,而积累营养物质呈由西南向东北扩展的变化态势。(2)6种生态系统服务均呈空间正相关,且局部呈现出相似的集聚特征。各服务显著高高聚集和显著低低聚集单元数目均有所增加,空间分布呈东北部高高聚集、西南部低低聚集的集聚规律。(3)不同时期Moran's I指数和相关系数体现各服务之间相关关系及程度的差异性,整体上以协同为主,但协同程度有所减弱;在空间格局上,各服务之间协同关系的分布区域有所增加,且空间聚集状态由散布转为组团。本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协同发展与价值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 协同 三峡库区 时空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特征的环境变化响应及其时间尺度差异
4
作者 韩炎穆 郭建斌 +4 位作者 林雪雯 景永顺 付高冉 刘璇 于澎涛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3-214,共12页
为探究不同时间尺度下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树干液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变化的关系,深入了解树木蒸腾耗水特性,在宁夏六盘山地区于2019年生长季(5—10月),采用热扩散(TDP)技术连续监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树干液流速率... 为探究不同时间尺度下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树干液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变化的关系,深入了解树木蒸腾耗水特性,在宁夏六盘山地区于2019年生长季(5—10月),采用热扩散(TDP)技术连续监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树干液流速率,并同步监测气象和土壤水分指标,分析不同时间尺度(小时、日、月)下树干液流速率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在日尺度上建立结构方程模型(SEM),确定多因素对树干液流的综合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在小时尺度上,晴天条件下,气温(T_(a))、空气相对湿度(RH)、太阳辐射强度(R_(s))和饱和水汽压差(VPD)与树干液流速率(J_(s))极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83、-0.75、0.89和0.78,且这几个因子同时进入多元回归方程,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2.959、1.049、0.862和-1.847。雨天条件下,T_(a)、RH和VPD与J_(s)极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57、-0.64和0.67,且只有VPD进入多元回归方程。2)在日尺度上,RH、R_(s)、VPD和降水量(P)与J_(s)极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75、0.87、0.90和-0.45。生长季早期(5-6月)R_(s)、VPD和土壤体积含水量(SWC)进入多元回归方程,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269、0.602和-0.119;生长季中期(7-8月)只有R_(s)进入多元回归方程;生长季晚期(9-10月)R_(s)和VPD进入多元回归方程,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391和0.657;在整个生长季(5-10月)R_(s)和VPD进入多元回归方程,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7.19和7.49。3)在月尺度上,R_(s)、VPD和SWC与J_(s)极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8、0.97和0.99,但只有SWC进入多元回归方程。4)在日尺度下构建的树干液流速率与环境因子关系SEM表明,RH、R_(s)、VPD和SWC对J_(s)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05、0.40、0.53和-0.01,R_(s)和VPD是影响J_(s)的最直接环境因子,其余环境因子表现为间接影响。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液流速率 时间尺度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袋护坡技术在三峡水库消落带植被恢复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简尊吉 郭泉水 +5 位作者 马凡强 秦爱丽 程瑞梅 肖文发 康义 梁洪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7941-7951,共11页
通过对三峡水库重庆市巫山县双龙镇和巫峡镇段消落带开展生态袋护坡复绿试验7年后,生态袋上(内)、生态袋堆叠处上方和左侧消落带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的种群密度、表型生长性状、地上和地下生物质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探讨以... 通过对三峡水库重庆市巫山县双龙镇和巫峡镇段消落带开展生态袋护坡复绿试验7年后,生态袋上(内)、生态袋堆叠处上方和左侧消落带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的种群密度、表型生长性状、地上和地下生物质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探讨以狗牙根为生态袋上的种植植物,将生态袋护坡技术用于三峡水库消落带植被恢复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各试验地生态袋上与其堆叠处上方和左侧消落带的狗牙根种群密度和地上生物质量差异不显著。(2)狗牙根的表型生长性状和根系生物质量因地和在生态袋堆叠处的方位不同而异。在双龙镇试验地,生态袋上比其堆叠处上方消落带上狗牙根的植株长度和节间长度低23.9%和22.6%(P<0.05),除此之外的各项指标差异均不显著;生态袋内0—5 cm土层的根系生物质量比其堆叠处上方消落带增加了75.7%(P<0.05),比其堆叠处左侧消落带降低了11.8%,在5—15 cm各土层降低了91.6%—96.9%(P<0.05),15—20 cm土层的差异不显著。在巫峡镇试验地,生态袋上与其堆叠处上方和左侧消落带的各表型生长性状的差异均不显著;生态袋内各土层的根系生物质量均比其堆叠处上方和左侧消落带增加了20.0%—138.7%。(3)各试验地生态袋内与其堆叠处上方和左侧消落带土壤容重的差异不显著,土壤化学性质因地和在生态袋堆叠处的方位不同而异。在双龙镇试验地,生态袋内的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比其堆叠处上方消落带分别降低了13.6%和40.9%(P<0.05),比其堆叠处左侧消落带分别降低了11.9%和33.0%(P<0.05);速效钾含量比其堆叠处上方和左侧消落带分别增加了18.3%和34.1%(P<0.05);除此之外各指标的差异均不显著。在巫峡镇试验地,生态袋内的土壤pH值和全氮含量比其堆叠处上方消落带分别降低了1.4%和27.9%(P<0.05),全钾含量增加了6.1%(P<0.05);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比生态袋堆叠处左侧消落带分别降低了8.1%和24.9%(P<0.05);除此之外各指标的差异也不显著。(4)狗牙根种群密度、大多数生长指标和生物质量与土壤理化指标相关不紧密。总体上,生态袋上(内)与其堆叠处上方和左侧消落带的大多数表型生长指标,地上和地下生物质量,以及土壤理化指标的差异不显著。狗牙根耐淹、抗旱、耐贫瘠,根系发达,且穿透力强,能够在生态袋上正常生长;生态袋透水不透土,且具有一定的保肥能力。因此,以狗牙根为生态袋上的种植植物,将生态袋护坡技术用于三峡水库消落带植被恢复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消落带 植被恢复 生态袋护坡技术 狗牙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生态屏障带水土流失趋势研究 被引量:39
6
作者 郎燕 刘宁 刘世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5106-5117,共12页
受气候和地形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两屏三带"国家生态屏障带中的川滇-黄土高原区域和南方丘陵带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自然灾害频发。但是,针对川滇-黄土高原区域和南方丘陵带水土流失时空格局变化,特别是未来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 受气候和地形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两屏三带"国家生态屏障带中的川滇-黄土高原区域和南方丘陵带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自然灾害频发。但是,针对川滇-黄土高原区域和南方丘陵带水土流失时空格局变化,特别是未来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水土流失变化趋势的研究很少。因此,本研究以川滇-黄土高原区域和南方丘陵带为研究对象,利用修正土壤流失方程(RUSLE)定量分析了该区在2000—2015年水土流失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预测了在RCP2.6和RCP4.5的未来气候情景下及土地利用变化条件下水土流失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地区在植被恢复的积极作用下,水土流失显著缓解;(2)川滇地区的西南部因植被盖度的增长和降雨的减少水土流失显著缓解,但四川省境内人口密集区农田面积增加以及降水增加造成水土流失大幅度加剧;(3)南方丘陵带受降水增加影响导致了部分区域的水土流失恶化;(4)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由于大部分地区降雨将减少使土壤侵蚀趋于缓解,但四川、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带大部分地区仍然面临未来农田面积增加带来的水土侵蚀压力。考虑到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降雨减少的趋势,建议在黄土高原地区提高草地在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占比,在减少耗水量的同时维持地表盖度,缓解水土侵蚀;此外,各区域仍需控制农田面积,而且需通过加强坡耕地上保水保土耕作措施降低农田区域的土壤侵蚀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土地利用变化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锐齿栎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特征 被引量:14
7
作者 牛晓栋 孙鹏森 +2 位作者 刘晓静 栾军伟 刘世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5980-5991,共12页
在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期间,采用涡度相关法对位于亚热带⁃暖温带气候过渡区的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65年生锐齿栎(Quercus aliena)天然次生林的碳通量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该森林生态系统在生长季5-10... 在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期间,采用涡度相关法对位于亚热带⁃暖温带气候过渡区的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65年生锐齿栎(Quercus aliena)天然次生林的碳通量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该森林生态系统在生长季5-10月份为碳汇,非生长季各月为碳源,净碳吸收量与释放量分别在7月和4月达到最大。净生态系统生产力为569.4 g C m-2a-1,生态系统呼吸为529.9 g C m-2a-1,总生态系统生产力为1099.3 g C m-2a-1。30min尺度上夜间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与5cm深度土壤温度的关系可用指数方程表示(R2=0.21,P<0.001),其温度敏感性系数(Temperature sensitivity coefficient,Q10)为2.2。如果排除夜间通量观测的误差,处在海拔较高地区的夜间低温和非生长季的低温抑制了生态系统呼吸排放,可能导致全年生态系统呼吸量较低。在生长季5-10月份,各月的白天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响应符合直角双曲线模型,初始光能利用效率、平均最大光合速率和白天平均生态系统呼吸强度呈明显的季节变化,范围分别是0.06-0.12μmol CO2μmol-1 photon、0.44-1.47mg CO2m-2s-1和0.07-0.19 mg CO2m-2s-1。夏季7、8月份,较高的饱和水汽压差对白天锐齿栎林的碳吸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生长季末期9月份较高的土壤含水量对白天锐齿栎林的碳吸收也产生了抑制作用,表明生长末期降水过多影响森林的碳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过渡带 锐齿栎 CO2通量 饱和水汽压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固碳释氧服务价值与异养呼吸损失量评估 被引量:25
8
作者 冯源 田宇 +2 位作者 朱建华 肖文发 李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5044-5054,共11页
固碳释氧是森林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之一,将森林碳收支与固碳释氧服务价值评估相结合对于准确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应用森林碳收支模型(CBM-CFS3),分别基于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评估了2009—2030年... 固碳释氧是森林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之一,将森林碳收支与固碳释氧服务价值评估相结合对于准确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应用森林碳收支模型(CBM-CFS3),分别基于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评估了2009—2030年湖北省兴山县森林生态系统总、净固碳释氧服务价值的时空动态,量化了异养呼吸造成的固碳释氧服务价值损失。模拟期间兴山县森林生态系统NPP逐渐增加(0.46—0.70 Tg/a),NEP由0.12 Tg/a先增加至0.21 Tg/a,然后逐渐下降至0.18 Tg/a;所对应的森林总、净固碳释氧服务价值范围分别为7.59—11.53亿元/a和2.21—3.70亿元/a。异养呼吸逐年增加,导致固碳释氧价值每年损失平均值为7.29亿元/a或4509元hm^(-2) a^(-1),约占总价值的68.6%。兴山县东南部异养呼吸造成的森林固碳释氧服务价值损失较高,而中部及西南部森林净固碳释氧价值较高。模拟期间兴山县森林为碳汇,稳定地提供固碳释氧服务。与NPP相比,使用NEP评估固碳释氧服务价值更为合理。忽视异养呼吸将严重高估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释氧服务价值;因而必须将物质循环过程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相结合,以降低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提高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平衡 异养呼吸 生态系统服务 NE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土地利用变化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预测——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 被引量:25
9
作者 冯源 朱建华 +1 位作者 曾立雄 肖文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381-3393,共13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变化的研究热点,评估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的影响对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重庆市巴南区2000年以来连续5期遥感影像及CLUE-S模型,量化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变化的研究热点,评估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的影响对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重庆市巴南区2000年以来连续5期遥感影像及CLUE-S模型,量化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并预测2020—2030年服务价值损益的时空动态。结果表明2000—2020年巴南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持续转化为其他用地类型和林地面积的大幅增长,该趋势将在未来10年内延续。2000—2030年耕地占巴南区面积的比例下降了39.58%,而林地占比将增长28.86%并在2025年后取代耕地成为最主要的地类;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占比分别增长8.29%、2.25%和0.18%。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下巴南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2000—2020年由11.69亿元增长到27.64亿元,并将持续增长至2030年的30.19亿元。耕地和林地转化为建设用地、耕地转化为林地(尤其是转化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分别是服务价值损失及增益的主要方式。2000—2030年巴南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损失0.58亿元、总增益19.09亿元,净增益18.50亿元。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当量因子价值升高分别贡献了净增益的70.96%和29.04%。巴南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与地形密切相关。2000—2030年间巴南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匀质分布逐渐形成北低南高的发展格局;价值损益在全局和局域尺度上均呈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特性。巴南区现有的土地利用模式能够兼顾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两方面的需求。未来需要继续实行生态保护工程、合理规划城市用地边界、严守耕地红线以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 空间自相关 县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森林不同恢复阶段生长季蒸腾特征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雷 孙鹏森 刘世荣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共9页
【目的】定量揭示我国川西亚高山地区不同恢复阶段森林的蒸腾耗水特征,为当地森林恢复树种选择、水源涵养功能提升与低效林改造等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择川西亚高山地区植被恢复系列中无论是林龄、类型还是面积都具有典型代表性的... 【目的】定量揭示我国川西亚高山地区不同恢复阶段森林的蒸腾耗水特征,为当地森林恢复树种选择、水源涵养功能提升与低效林改造等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择川西亚高山地区植被恢复系列中无论是林龄、类型还是面积都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岷江冷杉老龄原始林、红桦次生林和粗枝云杉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热扩散技术监测生长季树木蒸腾量;利用林分边材面积进行尺度上推,估算林分冠层蒸腾耗水量。基于机器学习技术(随机森林回归算法)估算整个生长季(5—10月)的林分冠层蒸腾耗水量。【结果】各森林类型平均日冠层蒸腾量表现为粗枝云杉林>红桦林>岷江冷杉林;在整个生长季观测到的粗枝云杉林、红桦林和岷江冷杉林日最大冠层蒸腾量分别为3. 17、2. 08和1. 69 mm;基于多气象因素,随机森林回归算法可有效估算森林蒸腾耗水量;整个生长季的林分冠层蒸腾总量估算结果表现为粗枝云杉林(314. 1 mm)>红桦林(199. 3 mm)>岷江冷杉林(125. 5 mm)。【结论】处在演替早期的红桦次生林冠层蒸腾耗水量明显高于处于演替晚期的岷江冷杉原始林;人工林蒸腾耗水量明显高于天然林(岷江冷杉原始林和红桦次生林),因此可将森林蒸腾耗水特征作为研究区森林恢复度的评价指标。该区大量营造的粗枝云杉人工林已步入中龄林阶段,高蒸腾特征可能会对流域产水量构成压力,建议进行抚育性结构调整。通过综合分析多项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一个"森林水分利用生态演替"假说:伴随着亚高山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进程(正向演替),林地蒸腾耗水量趋于减少,地带性演替顶级群落亚高山暗针叶林具有最低蒸腾耗水特征。这个假说可作为川西亚高山区区域水文平衡维持和植被结构调整的参照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腾液流 天然林 人工林 演替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危植物崖柏回归苗木存活和生长与环境因子的关联性 被引量:4
11
作者 马凡强 郭泉水 +5 位作者 秦爱丽 简尊吉 黄吉勇 王中兵 杨泉 张世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2,共12页
【目的】研究崖柏回归初期苗木存活和生长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揭示影响崖柏回归初期苗木存活和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回归崖柏生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典型抽样法,在重庆市开州区和城口县崖柏回归区内布设142块20 m×20 m... 【目的】研究崖柏回归初期苗木存活和生长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揭示影响崖柏回归初期苗木存活和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回归崖柏生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典型抽样法,在重庆市开州区和城口县崖柏回归区内布设142块20 m×20 m样地,调查崖柏的保存率、苗高、地径和冠幅以及气候、地形、土壤、生物、回归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等因子。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揭示影响回归崖柏苗木存活和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运用回归分析法,研究回归崖柏苗木存活和生长指标随主要因子的变化。【结果】影响回归崖柏苗木存活和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因地而异,在开州崖柏回归区影响最大的是回归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其次是气候因子中的最冷月最低气温和年均气温,地形因子中的坡向,土壤因子中的土壤有效钾含量、土壤有效氮含量和土壤总孔隙度;在城口崖柏回归区影响最大的是气候因子中的最冷月最低气温,其次是气候因子中的年均气温和月均昼夜温差,地形因子中的坡度,土壤因子中的土壤全钾含量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以及生物因子中的杂草盖度。在开州回归区,崖柏的苗高和地径与最冷月最低气温、年均气温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冠幅与年均气温、土壤有效钾含量、土壤有效氮含量和土壤总孔隙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在城口回归区,苗高、地径、冠幅与最冷月最低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冠幅与年均气温、苗高与月均昼夜温差呈显著正相关,冠幅与土壤全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开州回归区苗木保存率与土壤有效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崖柏苗木的地径和冠幅以阴坡最大,苗木保存率以半阳坡最高;间作农作物的地径最粗,林冠下造林的地径最细;间作药材的冠幅最大,撂荒地的冠幅最小;间作农作物的苗木保存率大,苗木较高,但与其他回归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差异不显著。【结论】气候、地形、土壤、生物、回归地利用和管理方式中的各项指标对崖柏回归初期苗木存活和生长均有一定影响,但以气候因子中的最冷月最低气温及回归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影响最大。在开州崖柏回归区回归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影响最大,在城口崖柏回归区气候因子中的最冷月最低气温的影响最大,其他环境因子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危植物 崖柏 回归初期 保存率 生长 环境因子 灰色关联分析 回归分析 方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时空动态与情景模拟:以秭归县为例 被引量:60
12
作者 喇蕗梦 勾蒙蒙 +4 位作者 李乐 王娜 胡建文 刘常富 肖文发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68-1377,共10页
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区,同时也是生态脆弱区,而秭归县位于三峡库区的核心地带,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区域生态系统人为干扰较为严重,面临水土流失、生态系统退化等突出问题,亟待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其动态权衡关系,探讨区域... 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区,同时也是生态脆弱区,而秭归县位于三峡库区的核心地带,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区域生态系统人为干扰较为严重,面临水土流失、生态系统退化等突出问题,亟待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其动态权衡关系,探讨区域生态系统优化策略。基于此,在系统分析秭归县2005—2015年产水量、碳储量和土壤保持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权衡关系的基础上,采用生产可能性边界(PPF)方法探讨了自然增长情景、生态保护情景和综合发展情景下各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特征,提出适合秭归县发展的优化模式。结果表明,(1)2005—2015年秭归县3种生态系统服务存在时空异质性,碳储量和土壤保持量分别增加2.20%和15.13%,产水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产水量高值区分布在县域南部地区,碳储量高值区分布在东北和东南部地区,土壤保持量高值区分布在西北和南部地区。(2)产水量与碳储量、土壤保持量之间表现为权衡关系,且碳储量与产水量间的权衡关系更为突出,权衡强度具有时间分异性。(3)综合发展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更接近PPF曲线,表明在该情景下秭归县土地资源配置较优。因此,在秭归县未来发展中应同时兼顾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3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制定生态保护修复措施,以实现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 生产可能性边界 情景分析 秭归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盘山华北落叶松林分蒸腾日内变化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12
13
作者 马菁 郭建斌 +2 位作者 刘泽彬 王彦辉 张紫优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1,共11页
【目的】理解林木蒸腾日内变化及其对主要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进一步阐释短时间尺度下环境条件调控森林蒸腾的机理。【方法】以宁夏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2018年生长季(5—10月)连续监测样树的树干液流变化,... 【目的】理解林木蒸腾日内变化及其对主要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进一步阐释短时间尺度下环境条件调控森林蒸腾的机理。【方法】以宁夏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2018年生长季(5—10月)连续监测样树的树干液流变化,并同步观测气象条件和土壤湿度,分析小时尺度的林分蒸腾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并建立多因素影响的蒸腾模型。【结果】(1)在小时尺度上,林分蒸腾量(T)对太阳辐射(Rs)和饱和水汽压差(VPD)的响应均呈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随Rs和VPD的增加,T均先增加,当Rs和VPD分别达到666.7 W/m2和1.86 kPa后达到峰值,然后逐渐减小。(2)T对土壤可利用水分(REW)的响应符合趋于饱和的指数关系,T随REW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当REW> 0.3后,T逐渐趋于稳定。(3)在确定T响应Rs、VPD和REW的类型并耦合形成蒸腾模型后,利用生长季内的奇数天小时观测值进行拟合参数,并用偶数天小时观测值进行验证,得到T响应多因素变化的耦合模型:T=(-6.347 0×10-5Rs2-0.637 0Rs-208.734 8)×(-0.003 2VPD2+0.013 8VPD+0.001 7)×(-0.008 1-0.004 6(1-exp(-12.469 6REW))),该模型在校准阶段(R2=0.74,纳什效率系数(NSE)=0.82)和验证阶段(R2=0.77,NSE=0.84)均表现出较好的模拟效果。【结论】在小时尺度上,林分蒸腾量可以由耦合了太阳辐射、饱和水汽压差和土壤可利用水分影响的耦合模型进行较好的预测。本研究结果可为精确预测变化环境下的华北落叶松林分日内蒸腾提供理论基础,同时模型的构建方法可为其他区域和其他树种的林分蒸腾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时尺度 林分蒸腾 环境因子 耦合模型 华北落叶松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长江干流入出库断面氨氮与高锰酸钾指数负荷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黄玥 黄志霖 +2 位作者 肖文发 曾立雄 李晖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21-1230,共10页
【目的】探究三峡库区长江干流入出库断面污染物负荷变化及其与三峡水库水位的关系。【方法】基于三峡库区长江干流入库断面(重庆朱沱)与出库断面(湖北宜昌南津关)2013-2018年氨氮(NH_(3)-N)和高锰酸钾指数(COD_(Mn))与断面水体流量数据... 【目的】探究三峡库区长江干流入出库断面污染物负荷变化及其与三峡水库水位的关系。【方法】基于三峡库区长江干流入库断面(重庆朱沱)与出库断面(湖北宜昌南津关)2013-2018年氨氮(NH_(3)-N)和高锰酸钾指数(COD_(Mn))与断面水体流量数据,采用密度分布曲线、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对污染物负荷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入库断面NH_(3)-N、COD_(Mn)负荷极显著高于出库断面,入库断面污染物负荷与出库断面污染物负荷极显著相关(P<0.01)。三峡库区污染主要来自入库断面与沿程支流输入,伴随水库澄清作用,污染物沿程下降。(2)入出库断面污染物负荷与三峡水库水位波动极显著负相关(P<0.01),低水位运行时污染物负荷最大,高水位运行时污染物负荷最小。(3)Mann-Kendall趋势分析结果显示:入库断面NH_(3)-N年负荷与出库断面COD_(Mn)年负荷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结论】三峡低水位运行时水库蓄水少,水体澄清作用下降;高水位运行时水库蓄水量大,水环境稳定,有助于污染物稀释。三峡库区和上游水污染治理不容忽视。图6表4参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污染负荷 氨氮 高锰酸钾指数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温带草原和荒漠区域春季物候的变化及其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耀斌 张远东 +1 位作者 顾峰雪 刘世荣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0,共10页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分析中国温带草原和荒漠区域春季物候变化趋势,探索该区域春季物候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1982—2015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提取中国温带草原和荒漠区域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SOS),评估整...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分析中国温带草原和荒漠区域春季物候变化趋势,探索该区域春季物候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1982—2015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提取中国温带草原和荒漠区域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SOS),评估整个研究区及草甸、草原和荒漠SOS的线性趋势。利用偏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SOS与季前(5月—上一年11月)温度和季前降水的关系,并分析SOS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空间模式。[结果]1982—2015年中国温带草原和荒漠区域SOS以0.14d·a^-1的速率显著提前。空间上,68%的地区呈提前趋势,32%的地区呈延迟趋势。SOS与不同季前时期的平均温度和降水均呈负相关,且与季前平均温度的相关性更显著。SOS分别与季前40d平均温度和季前200d降水的相关性最大。1982—2015年,季前(40d)平均温度上升1℃,SOS显著提前1.31d;季前(200d)降水增加10mm,SOS提前0.44d。空间上,长期平均季前(200d)降水增加10mm,SOS温度敏感性增加0.093d·℃^-1,SOS降水敏感性降低0.019d·10mm^-1。[结论]过去34年中国温带草原和荒漠区域SOS表现提前趋势。季前平均温度是控制SOS变化的主要因子。季前平均温度升高和季前降水增加会导致SOS提前。季前降水决定SOS温度敏感性和SOS降水敏感性的空间格局。季前降水越多的地区,SOS对季前平均温度越敏感;季前降水越少的地区,SOS对季前降水越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SOS) 季前平均温度 季前降水 敏感性 中国温带草原和荒漠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氮树种旱冬瓜对退化林地土壤修复和林下植被重建的生态驱动效应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茂萍 缪宁 刘世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321-2330,共10页
固氮树种对退化土壤和森林的结构与功能修复和改良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固氮树种的混交配置、林龄变化和人工与天然起源林分对土壤修复和林下植被重建方面的生态驱动效应与影响机制的认识尚不够深入。因此,在金沙江上游选择退耕地上不同... 固氮树种对退化土壤和森林的结构与功能修复和改良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固氮树种的混交配置、林龄变化和人工与天然起源林分对土壤修复和林下植被重建方面的生态驱动效应与影响机制的认识尚不够深入。因此,在金沙江上游选择退耕地上不同混交配置模式、不同林龄旱冬瓜(Alnus nepalensis)人工林和旱冬瓜天然次生林,对比分析了土壤养分、林下植被生长、林下植被多样性和旱冬瓜材积等指标的差异,以期阐明固氮树种旱冬瓜对土壤养分状况及林下植被重建的生态驱动效应。结果表明:(1)不同旱冬瓜人工林配置模式中,旱冬瓜纯林的土壤养分综合指标显著高于旱冬瓜+云南松混交林和云南松纯林(P<0.05);(2)不同林龄旱冬瓜人工林中土壤有机质、总氮及土壤养分综合指标呈现8年生林均显著大于5年生林(P<0.05);(3)土壤有机质、总氮及土壤养分综合指标均为旱冬瓜天然林>旱冬瓜和云南松人工混交林>云南松天然林(P<0.05);(4)SEM模型分析发现,旱冬瓜材积与土壤养分综合指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473,P<0.001);(5)在不同旱冬瓜人工配置模式和不同优势种的天然林中,灌木生长状况均与旱冬瓜材积呈显著正相关(R=0.496,P=0.014;R=0.610,P=0.002),且灌木生长状况与土壤有机质、总氮及土壤养分综合指标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揭示了固氮树种旱冬瓜作为退化土壤修复和植被重建的生态演替驱动种,显著提升了退化土壤的养分(有机质、总氮及土壤养分综合指标)并促进了林下灌木的生长,对加速金沙江上游退化土壤功能修复和林下植被重建具有积极生态驱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冬瓜 固氮树种 土壤养分 林下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三种森林恢复途径对土壤生物有效磷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健 刘顺 +1 位作者 史作民 赵广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698-2708,共11页
土壤生物有效磷在提高森林生产力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不同森林恢复途径对土壤生物有效磷的影响对于退化森林的适应性恢复和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川西亚高山不同恢复途径下形成的3种森林类型,即粗枝云... 土壤生物有效磷在提高森林生产力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不同森林恢复途径对土壤生物有效磷的影响对于退化森林的适应性恢复和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川西亚高山不同恢复途径下形成的3种森林类型,即粗枝云杉人工林(人工种植,PF)、岷江冷杉⁃红桦天然次生林(自然更新,NF)和粗枝云杉阔叶混交林(人工种植后自然更新,MF),采用基于生物有效性的土壤磷分级方法测定土壤生物有效磷(CaCl_(2)⁃P、Citrate⁃P、Enzyme⁃P和HCl⁃P),探究不同森林恢复途径对土壤生物有效磷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森林恢复途径对土壤生物有效磷影响显著(P<0.05),NF和MF的土壤Citrate⁃P和Enzyme⁃P显著高于PF(P<0.05),而PF的土壤HCl⁃P显著高于NF(P<0.05)。自然更新是3种森林恢复途径中最能提高土壤生物有效磷的方式。3种森林恢复途径下的土壤生物有效磷组分与速效磷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NF的土壤速效磷与生物有效磷的相关性更强(CaCl_(2)⁃P除外)。显著影响NF土壤生物有效磷的土壤理化性质有全钾、铵态氮含量和pH值,且全钾对NF的土壤生物有效磷变异的解释程度最高(r^(2)=0.63,P=0.001)。土壤pH值、钙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是显著影响MF土壤生物有效磷的主要土壤理化性质(P<0.05)。对PF的土壤生物有效磷具有显著影响的土壤理化性质是土壤有机碳、铁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土壤理化性质对3种恢复途径下森林土壤生物有效磷的解释率均超过了80%,森林恢复途径对土壤生物有效磷的影响与土壤理化性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有效磷 速效磷 森林土壤 恢复途径 亚高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林业增汇减排路径、潜力与经济性评价 被引量:24
18
作者 田惠玲 朱建华 +1 位作者 李宸宇 肖文发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5-203,共9页
林业作为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重要领域和路径选择,在落实NbS行动中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广泛支持。文中在回顾国内外NbS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林业领域NbS的内涵和路径、国际和国内相关政策及已... 林业作为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重要领域和路径选择,在落实NbS行动中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广泛支持。文中在回顾国内外NbS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林业领域NbS的内涵和路径、国际和国内相关政策及已采取的措施,重点分析了林业NbS路径的减排潜力、成本与效益。从全球范围看,造林和再造林路径具有较高的技术减排潜力,而减少毁林和森林经营管理是相对更具有成本效益的增汇减排路径。中国对林业NbS的实践及科学研究等尚显不足,但已有的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已经产生了显著的减排效益和经济效益。未来需要在林业NbS相关标准与计量体系建设、减排技术与经济潜力研究、激励与保障机制等政策研究,以及增强公众意识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 林业路径 减排 经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种松毛虫性信息素前体化合物全合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福 袁中伟 +6 位作者 孔祥波 张苏芳 张真 国志峰 李振林 宋艳辉 周益彬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0-180,共11页
目前,我国有6种松毛虫对松林危害严重,包括马尾松毛虫、落叶松毛虫、油松毛虫、云南松毛虫、赤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松毛虫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暴发成灾时针叶被全部吃光,严重阻碍林木生长,甚至致其成片死亡;松毛虫危害导致树势衰弱后... 目前,我国有6种松毛虫对松林危害严重,包括马尾松毛虫、落叶松毛虫、油松毛虫、云南松毛虫、赤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松毛虫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暴发成灾时针叶被全部吃光,严重阻碍林木生长,甚至致其成片死亡;松毛虫危害导致树势衰弱后还容易引起蛀干害虫入侵,造成松树进一步大面积死亡,寻找有效的种群监测手段是对松毛虫进行综合治理的重要环节。利用性信息素防治害虫具有特异性强、使用简便等优点,是松毛虫类害虫综合治理措施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性信息素引诱剂不仅可以用于松毛虫成虫发生期及种群动态的监测,而且还有可能通过干扰其交配控制其种群数量和猖獗发生。目前,6种松毛虫性信息素成分主要包括,顺,反-5,7-十二碳二烯-1-醇衍生物和反,顺-5,7-十二碳二烯-1-醇衍生物两大类。其前体化合物分别为顺,反-5,7-十二碳二烯-1-醇和反,顺-5,7-十二碳二烯-1-醇。顺,反-5,7-十二碳二烯-1-醇主要有3种不同的合成路线:1)Wittig反应,即膦盐与醛的反应;2)碘代烯的偶联反应,即E型碘代烯烃与不饱和烃偶联反应;3)其他类型反应,即包括烯烃与炔烃类化合物的反马氏加成、乙基烯基炔基硼烷重排以及有机金属试剂偶联等反应。反,顺-5,7-十二碳二烯-1-醇的主要合成方法包括:1)Wittig反应,即α,β-不饱和醛与膦盐反应;2)E型碘代烯醇与炔烃偶联反应。当前,松毛虫性信息素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对其合成方法进一步设计、优化成为亟需开展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毛虫属 性信息素 反-5 7-十二碳二烯-1-醇 顺-5 7-十二碳二烯-1-醇 全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2—2020年东北森林带植被绿度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宇 余振 +3 位作者 栾军伟 王一 叶晓丹 刘世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6670-6681,共12页
植被绿度变化(绿化或褐化)的时空格局研究有助于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生态系统管理政策。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过去40a间东北森林带植被绿度如何变化仍不清楚。基于气象再分析数据分析了1982—2020... 植被绿度变化(绿化或褐化)的时空格局研究有助于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生态系统管理政策。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过去40a间东北森林带植被绿度如何变化仍不清楚。基于气象再分析数据分析了1982—2020年来东北森林带的气候变化趋势,以叶面积指数(LAI)作为植被绿度的衡量指标分析了东北森林带中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植被绿度的时空变化格局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982—2020年东北森林带气候趋势呈现“暖干化”特征。研究区植被绿度总体呈绿化趋势,但2000年后植被绿度变化呈降低趋势的区域增加了7.23倍,主要位于大兴安岭西北部。影响因素分析表明,1982—2000年温度和土壤水分是植被绿度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而2000年之后,区域内植被绿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土壤水分的增加,降雨和相对湿度降低引起的水分胁迫导致大兴安岭西北部植被褐化加剧。研究结果为揭示东北森林带固碳能力变化、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林业管理对策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森林带 植被绿度 温度 降雨 相对湿度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