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杨树与溃疡病菌互作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梁军 姜俊清 +3 位作者 刘会香 贾秀贞 赵嘉平 王媛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4-221,共8页
杨树溃疡病是我国杨树人工林重大的生物灾害,危害越来越严重,本文从植物组织病理学、生理病理学和病理化学的角度深入系统地总结和评述了我国在杨树与溃疡病菌互作研究中所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就该病害的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 杨树溃疡病是我国杨树人工林重大的生物灾害,危害越来越严重,本文从植物组织病理学、生理病理学和病理化学的角度深入系统地总结和评述了我国在杨树与溃疡病菌互作研究中所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就该病害的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溃疡病菌 互作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刺槐林分需水量的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侯振宏 贺康宁 张小全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80-183,共4页
通过对人为给水和自然水分条件下的1.5m×6m和1.5m×3m密度的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林的林地蒸发和林木蒸腾定位观测,并结合气象观测资料和水面蒸发观测结果,应用Penman-Monteith方程对该林分日、月蒸腾量和需水量及其季节... 通过对人为给水和自然水分条件下的1.5m×6m和1.5m×3m密度的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林的林地蒸发和林木蒸腾定位观测,并结合气象观测资料和水面蒸发观测结果,应用Penman-Monteith方程对该林分日、月蒸腾量和需水量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在5~10月,自然水分条件下的1.5m×6m和1.5m×3m密度刺槐林地的土壤蒸发量分别为123.1mm和134.24mm,林木蒸腾量分别为76.62mm和62.33mm,林分耗水量分别为199.77mm和196.54mm。人为给水控制土壤水分条件使土壤水分条件接近于林木正常生长所适宜的低限土壤含水量阈值,两密度林分的林地蒸发量为320.92mm和254.98mm,林木蒸腾量为109.52mm和91.32mm,林木需水量为430.44mm和346.3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高原 半干旱区 刺槐 林分需水量 林分耗水量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 潜在蒸散 水面蒸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荔蝽、稻绿蝽和茶翅蝽生物防治研究概况 被引量:6
3
作者 仇兰芬 车少臣 +3 位作者 王建红 邵金丽 郭蕾 魏建荣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26,共4页
综述国内外研究较多的荔蝽Tessaratoma papillosa、稻绿蝽Nezara viridula、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生物防治研究进展,概括对这3种蝽起主要控制作用的天敌种类及其利用情况,并重点探讨了北方地区有机生态果园危害严重的茶翅蝽的生物防... 综述国内外研究较多的荔蝽Tessaratoma papillosa、稻绿蝽Nezara viridula、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生物防治研究进展,概括对这3种蝽起主要控制作用的天敌种类及其利用情况,并重点探讨了北方地区有机生态果园危害严重的茶翅蝽的生物防治研究及持续控制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蝽 稻绿蝽 茶翅蝽 天敌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光肩星天牛生物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王素英 魏建荣 +4 位作者 杨忠歧 时亚琴 李冬 闫芳 张春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0年第3期36-39,共4页
光肩星天牛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仍有发生,2007-2010年对其进行了生物控制技术示范试验。应用球孢白僵菌含孢量6亿/mL塞孔当年防治效果达到100%,4亿/mL当年防治效果达到93.65%,持续防治效果达到100%。在新疆杨林地内每5株新疆杨混交1株小... 光肩星天牛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仍有发生,2007-2010年对其进行了生物控制技术示范试验。应用球孢白僵菌含孢量6亿/mL塞孔当年防治效果达到100%,4亿/mL当年防治效果达到93.65%,持续防治效果达到100%。在新疆杨林地内每5株新疆杨混交1株小美旱杨,对光肩星天牛引诱率最高为93.97%,是最佳选择。花绒寄甲成虫具有一定的控虫能力,但只能释放在城区挡风、阳光充足的杨、柳、榆树上或楼前的阳面,当年的防治效果是69.13%,到第2年7月初的防治效果是77.85%,为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河区 光肩星天牛 生物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化背景下野火研究进展 被引量:51
5
作者 岳超 罗彩访 +1 位作者 舒立福 沈泽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85-401,共17页
野火是森林和多种植被生态系统面临的最重要自然干扰,也是一种重要的自然灾害;而人类活动已在全球范围内显著影响了野火的发生与分布,因此野火成为全球变化及其环境影响研究的关键议题之一。本文基于国际野火研究的文献搜索和统计分析,... 野火是森林和多种植被生态系统面临的最重要自然干扰,也是一种重要的自然灾害;而人类活动已在全球范围内显著影响了野火的发生与分布,因此野火成为全球变化及其环境影响研究的关键议题之一。本文基于国际野火研究的文献搜索和统计分析,从野火的观测-评估-预警技术、野火时空格局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野火的影响、野火的环境-生态-进化效应等方面入手,综述了自21世纪以来的国际野火研究进展。概括起来,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野火观测的时空分辨率不断提高,对野火时空格局的刻画从单一因子向多重指标的火烧体系评估转变。气候变化在某些区域已经显著影响了野火的发生频率,预计随着全球变暖野火风险将进一步加大,并且极端大火的发生机制和生态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人类活动一方面通过增加火源提高了野火频率,另一方面又通过提高生态系统管理的强度、扑救火灾以及降低可燃物的连通性抑制了野火的发生。植被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应火的功能机制,这些功能属性影响着生态系统对野火的响应,并对火后生态恢复和重建具有科学指导价值。未来野火研究将向跨时空尺度、观测和模拟深度融合、典型机制和大尺度效应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野火 时空格局 全球变化 植被恢复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森林植被林地枯落物现存量及其持水能力 被引量:26
6
作者 王鹏程 肖文发 +4 位作者 张守攻 史玉虎 潘磊 曾立雄 万睿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8年第4期41-47,99,共8页
基于三峡库区森林资源2类清查数据,结合森林植被林地枯落物现存量样地调查及浸泡实验,建立关于浸泡时间的持水量和吸水速率系列预测模型,对库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林地枯落物现存量及持水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不同植被... 基于三峡库区森林资源2类清查数据,结合森林植被林地枯落物现存量样地调查及浸泡实验,建立关于浸泡时间的持水量和吸水速率系列预测模型,对库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林地枯落物现存量及持水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不同植被类型林地枯落物现存量在一些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杉木林林地枯落物现存量最高,达到11.610t/hm^2;柏木林桔落物现存量最低,仅为3.948t/hm^2。2)不同森林植被类型林地枯落物的含水率竹林最高,达到182.9%,柏木林枯落物含水率最低,仅为32.2%。3)所有森林植被类型林地枯落物持水量均随浸泡时间的延长而增大,2—4h后增加速度急剧下降,48h后基本达到饱和;竹林枯落物的饱和持水量最高,达到自身质量的3.367倍,灌木林最低,为2.089倍。4)不同森林植被类型林地枯落物在前2h内吸水速度最大,类型间差别也较大,之后急剧下降,20h后类型间吸水速度趋向一致,48h后基本不再吸收水分。5)三峡库区不同森林植被林地枯落物现存量干质量总量为2048万5668t,枯落物对单场次降水的潜在持水总量为4695万3451t,现实饱和持水总量为3291万7480t。单位面积林地枯落物潜在持水量和现实饱和持水量的空间分布体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征。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评价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奠定基础,也可为三峡库区林业生态工程规划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 枯落物 持水能力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ETT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冯斌 李迪强 +2 位作者 张于光 薛亚东 曾鹏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7年第6期15-19,25,共6页
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管理有效性评估是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使用管理有效性跟踪工具,对广西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资助的自然保护区和未得到GEF项目资助的自然保护区进行跟踪评估,并用SPSS 22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 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管理有效性评估是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使用管理有效性跟踪工具,对广西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资助的自然保护区和未得到GEF项目资助的自然保护区进行跟踪评估,并用SPSS 22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GEF项目资金或其倡导的管理方法为自然保护区提升管理有效性提供了强大的助力,GEF项目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有效性在6年中得到了大幅提高;GEF项目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得分显著高于非GEF项目自然保护区;GEF项目实施前,项目自然保护区级别和管理水平不是其在GEF项目实施后管理水平的决定性因素;管理有效性跟踪工具各板块得分和总分相关性不大。最后,建议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要大力提升管理者的能力,完善管理方法,更新管理理念;优先加强规划、过程和投入/过程等方面的工作,从而达到最大限度提升管理有效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环境基金 管理有效性跟踪工具 自然保护区 管理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物理组分中有机碳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24
8
作者 吴建国 张小全 +1 位作者 王彦辉 徐德应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9-29,共11页
根据宁夏固原地区近 2 5a的历史资料 ,本文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 :天然次生林 (山杨、辽东栎、灌木 )、次生林砍伐后形成的牧草地、农田及农田或牧草地形成的人工林 (13a、18a、2 5a华北落叶松 ) ,并应用土壤有机质物理分组方法对这些类... 根据宁夏固原地区近 2 5a的历史资料 ,本文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 :天然次生林 (山杨、辽东栎、灌木 )、次生林砍伐后形成的牧草地、农田及农田或牧草地形成的人工林 (13a、18a、2 5a华北落叶松 ) ,并应用土壤有机质物理分组方法对这些类型 0~ 110cm土层土壤物理组分中的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与颗粒有机碳 )含量、分配比例及非保护性有机碳分配比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轻组有机碳分配比例 ,几种天然次生林比人工林、牧草地和农田都显著低 ,而人工林、牧草地与农田之间的差异却不显著 ;轻组有机碳含量 ,农田和牧草地比天然次生林分别低 4 6 %和 14 %以上 ,人工林比农田和牧草地分别高 10 0 %和 2 7%以上 ;颗粒有机碳分配比例 ,天然次生林比人工林和农田低 ,牧草地与天然次生林的差异不显著 ;颗粒有机碳含量方面 ,农田和牧草地比天然次生林分别低 38%和 2 5 %以上 ,而人工林比农田和牧草地分别高 79%和 4 7%以上 ;非保护性库中有机碳分配比例方面 ,天然次生林比人工林、农田低。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 ,天然林变成农田使土壤有机碳稳定性降低 ,而变成牧草地则影响较小。在农田中造林 ,对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影响较小 ,而在牧草地中造林则使土壤有机碳稳定性降低。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对 0~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物理组分 有机碳分配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氮树种对第二代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黄雪蔓 刘世荣 尤业明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12-620,共9页
为了探究固氮树种对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第二代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结构影响及其机制,采用磷脂脂肪酸分析方法分别在干季和湿季研究了第二代桉树纯林和第二代桉树/固氮树种混交林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和结构。结果表明:与纯... 为了探究固氮树种对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第二代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结构影响及其机制,采用磷脂脂肪酸分析方法分别在干季和湿季研究了第二代桉树纯林和第二代桉树/固氮树种混交林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和结构。结果表明:与纯林相比,混交林土壤(0 10 cm)的有机碳含量、铵态氮、硝态氮、总氮、凋落物生物量分别提高了17.77%、41.62%、85.59%、25.38%、19.12%,除土壤有机碳外,其它在统计学上均达到了显著性差异(p<0.05);混交林的细菌生物量显著增加,但其真菌生物量显著减少;同时,混交林的总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相对百分含量在干季显著提高,真菌的相对百分含量却显著降低;但在湿季,除总细菌外,其它微生物群落结构没有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PCA)表明:第二主成分轴能明显把第二代桉树混交林和纯林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区分开来(p<0.05),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混交林具有较高的细菌相对百分含量和相对较低的真菌相对百分含量。冗余度分析(RDA)表明:凋落物生物量、凋落物C/N、铵态氮、有机碳含量是驱动我国南方第二代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因子。此外,壕沟切根试验表明根系及其分泌物可能是第二代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的重要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群落结构 磷脂脂肪酸 冗余度分析 固氮树种 桉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六盘山区辽东栎林的空间分布及林分特征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占印 于澎涛 +5 位作者 王双贵 余治家 胡永强 夏固成 王彦辉 熊伟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7-102,共6页
基于2005年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数据,分析了六盘山区辽东栎林分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辽东栎林在六盘山主要分布于海拔1 900 2 300 m范围内,坡度为20 35°的半阴坡、半阳坡和阴坡上,与山杨林的分布生境相近。现有的辽东栎林多... 基于2005年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数据,分析了六盘山区辽东栎林分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辽东栎林在六盘山主要分布于海拔1 900 2 300 m范围内,坡度为20 35°的半阴坡、半阳坡和阴坡上,与山杨林的分布生境相近。现有的辽东栎林多为幼龄林,平均林龄30 a,林分密度较大,平均1 046株.hm-2,树木平均高度7.8 m,平均胸径12.4 cm。胸径5 10 cm的辽东栎株数占50%以上,平均木材蓄积量仅为39.9 m3.hm-2。随着海拔升高、坡位从坡上部到坡下部,坡向从半阴坡到半阳坡,林分密度增大,平均树高和胸径增加,这主要是因为沿此梯度林龄在增加,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辽东栎林的平均胸径以0.8 cm.a-1的速度增大,作为主要先锋伴生树种的山杨在林内的比重则下降,说明六盘山区的现有辽东栎林正处于正向演替阶段,更趋稳定。建议对辽东栎林采取近自然林业的管理方式,减少不利的人工干预,加速培养近自然森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盘山 辽东栎林 林分特征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表技术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1
作者 高尚坤 杨忠岐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6-263,共8页
生物防治在害虫治理过程中愈来愈重要,作为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害虫控制效果评价不可或缺。昆虫生命表作为研究昆虫种群动态的重要科学方法之一,在昆虫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不断发展、延伸,昆虫生命表的制... 生物防治在害虫治理过程中愈来愈重要,作为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害虫控制效果评价不可或缺。昆虫生命表作为研究昆虫种群动态的重要科学方法之一,在昆虫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不断发展、延伸,昆虫生命表的制作和分析方法逐渐完善,生命表评价技术在天敌昆虫控制害虫效能评价、植物抗虫性效能评价和生物农药控制害虫效能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方法虽存在一些尚待完善之处,但多数情况下可以为天敌对害虫的控制效果进行归纳和定量评价,同时增加了估计害虫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途径,对选择最佳的害虫管理方案有重要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生命表 评价 天敌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小蠹类与天牛类引诱剂联用对蛀干甲虫的林间诱捕效果(英文)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义平 郭瑞 +1 位作者 邓建宇 张真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52-456,共5页
松墨天牛Monochamusaltern atusHope是传播松材线虫病的主要媒介,引诱剂是抑制松墨天牛种群数量的无公害调控有效方式之一。本研究通过在中国浙江富阳的林间试验测定了6种小蠹类引诱剂与1种天牛引诱剂不同组合联用对松墨天牛成虫以及其... 松墨天牛Monochamusaltern atusHope是传播松材线虫病的主要媒介,引诱剂是抑制松墨天牛种群数量的无公害调控有效方式之一。本研究通过在中国浙江富阳的林间试验测定了6种小蠹类引诱剂与1种天牛引诱剂不同组合联用对松墨天牛成虫以及其他蛀干害虫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引诱剂3-carene-10-ol、云杉八齿小蠹Ips typographus引诱剂2-methyl-3-buten-2-ol、欧洲榆小蠹Scolytus multistriatus引诱剂4-methyl-3-heptanol和纵坑切梢小蠹T.piniperda引诱剂verbenol分别与松墨天牛引诱剂联用后,对松墨天牛的引诱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西部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brevicomis引诱剂exo-brevicomin或黄杉大小蠹D.pseudotsugae引诱剂1-methylcyclohex-2-en-l-ol与松墨天牛引诱剂联用后对松墨天牛的诱捕效果有减弱的趋势。另外,与单独使用中国天牛引诱剂相比,小蠹类引诱剂与其联用后在诱捕其他蛀干害虫的种类和个体数量上均有所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墨天牛 小蠹虫 引诱剂 诱捕 蛀干甲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落叶松毛虫卵寄生蜂的调查 被引量:6
13
作者 姚艳霞 杨忠岐 赵存玉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8-90,共3页
对小兴安岭落叶松毛虫卵期的寄生蜂进行了调查,共采集落叶松毛虫卵3292粒,通过室内饲养,发现3种寄生蜂。对松毛虫卵宽缘金小蜂、落叶松毛虫黑卵蜂、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率、每卵出蜂数、雌雄性比进行了统计分析,寄生率分别为56.23%、35.... 对小兴安岭落叶松毛虫卵期的寄生蜂进行了调查,共采集落叶松毛虫卵3292粒,通过室内饲养,发现3种寄生蜂。对松毛虫卵宽缘金小蜂、落叶松毛虫黑卵蜂、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率、每卵出蜂数、雌雄性比进行了统计分析,寄生率分别为56.23%、35.66%、0.49%、总寄生率达92.38%;一粒寄主卵通常只育出1头宽缘金小蜂,育出松毛虫黑卵蜂平均为8头,最多13头,最少4头;宽缘金小蜂和黑卵蜂的雌雄性比分别为1.63∶1和1.4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毛虫 松毛虫卵宽缘金小蜂 落叶松毛虫黑卵蜂 松毛虫赤眼蜂 寄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间锦鸡儿种子特异性fad2基因克隆及fad2-1A基因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萍 李春秀 +1 位作者 齐力旺 张守攻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46-150,共5页
Δ12脂肪酸脱氢酶(Δ12 fatty acid desaturase,Δ12 FAD,也称为fad2)催化油酸生成亚油酸,是植物体内生成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关键酶,种子中特异表达的fad2基因负责种子贮脂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的生成,决定种子油脂的成分和营养价值。采... Δ12脂肪酸脱氢酶(Δ12 fatty acid desaturase,Δ12 FAD,也称为fad2)催化油酸生成亚油酸,是植物体内生成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关键酶,种子中特异表达的fad2基因负责种子贮脂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的生成,决定种子油脂的成分和营养价值。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从中间锦鸡儿未成熟种子中克隆了种子特异表达的fad2-1A、fad2-1B基因,fad2-1A编码的前283个氨基酸与fad2-1B的同源性高达98.9%,前者比后者多编码97个氨基酸,全部氨基酸残基的同源性为70.71%。将fad2-1A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YES2中,构建了重组质粒pYES2-fad2-1A,经PCR检测、质粒酶切、测序等检测,目的基因确实插入重组质粒,且方向正确,为进一步研究fad2基因的功能和表达调控机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锦鸡儿 FAD2基因 克隆 真核表达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影响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80
15
作者 吴建国 张小全 徐德应 《中国工程科学》 2003年第9期65-71,77,共8页
在分析了六盘山林区典型生态系统碳循环规律的基础上 ,结合碳汇 /源的概念 ,综合评价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影响。分析得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 /源功能体现在碳库的贮量、稳定性和碳库的输入与输出强度方面 ;天然次生林和人... 在分析了六盘山林区典型生态系统碳循环规律的基础上 ,结合碳汇 /源的概念 ,综合评价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影响。分析得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 /源功能体现在碳库的贮量、稳定性和碳库的输入与输出强度方面 ;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贮量汇功能较强 ,农田和草地较弱 ;土壤有机碳过程源 /汇方面 ,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是强汇 ,人工林生态系统是弱汇 ,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是源。提出增加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措施包括增加生态系统碳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有机碳 碳循环 生态系统 碳汇/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格达奇地区发生松材线虫病的风险性预测 被引量:5
16
作者 崔嵘 潘龙 +4 位作者 张吉利 王烁 荣贵纯 理永霞 张星耀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8-134,共7页
近年来松材线虫病在我国由南向北逐渐蔓延并危害新寄主,目前蔓延到吉林省,对我国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威胁。加格达奇地区属于寒温带,该地区具有丰富松科树种资源,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Rupr.)Kuzen)和樟子松(Pinus sylv... 近年来松材线虫病在我国由南向北逐渐蔓延并危害新寄主,目前蔓延到吉林省,对我国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威胁。加格达奇地区属于寒温带,该地区具有丰富松科树种资源,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Rupr.)Kuzen)和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是我国重要的用材林以及防护林树种。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一旦侵入该地区将对我国东北地区林业资源造成严重破坏。采用CLIMEX模型预测适生区、媒介昆虫调查、分子鉴定以及赋值计算风险评估值等方法,预测该地区松材线虫病发生的风险性。结果表明:加格达奇大部分地区为松材线虫的中适生区;该地区有4种已报道的媒介昆虫,分别为樟子松墨天牛(Monochamusgalloprovincialis)、云杉大墨天牛(Monochamus urussovi)、云杉小墨天牛(Monochamus sutor)以及云杉花墨天牛(Monochamus salturarius Gebler);通过枯死松树的分离鉴定发现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根据赋值法规则计算出松材线虫病在加格达奇的风险性评估值R=2.69,判定寒温带加格达奇地区松材线虫病入侵风险极大。因此,综合判断松材线虫在加格达奇地区适生、传播和入侵风险,为我国寒温带地区的松材线虫病的监测、预警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病 适生区 媒介昆虫 风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