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橄榄杂交子代生长与生理性状变异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李金花 张晓艳 +2 位作者 李娜 赵海云 张建国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17,共8页
利用‘城固32’、‘鄂植8’、‘莱星’和‘皮削利’4个油橄榄品种杂交获得F1代实生苗,对实生苗2年生生长性状与生理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综合选择生长势强的优良单株。结果表明:除了最大光化学效率的变异不大之... 利用‘城固32’、‘鄂植8’、‘莱星’和‘皮削利’4个油橄榄品种杂交获得F1代实生苗,对实生苗2年生生长性状与生理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综合选择生长势强的优良单株。结果表明:除了最大光化学效率的变异不大之外,其他性状均存在较大变异,Ⅰ级分枝总长变异系数最大。苗高、地径、主干节间长、净光合速率、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光合性能指数在母本间和母本内父本间差异均不显著,Ⅰ级分枝数和分枝总长在母本间差异不显著,但母本内父本间差异显著。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光合性能指数与生长性状间相关性不显著。第1、2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81.88%。因此,母本基因型不是实生苗性状差异的主要来源,父本基因型是I级分枝总长和分枝数变异主要来源,I级分枝总长和分枝数变异主要来自于父本基因型或者父本与母本基因型交互作用。实生苗生长势的早期选择指标不仅仅为苗高和地径,Ⅰ级分枝数及分枝总长、主干节间长和净光合速率均可以作为早期选择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中第1、2主成分选择生长势和发枝能力表现优良的子代实生苗19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橄榄 F1实生苗 生长性状 生理性状 变异 早期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杉属胚性组织超低温保存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胡继文 凌娟娟 +3 位作者 朱天擎 张一凡 欧阳芳群 王军辉 《温带林业研究》 2019年第1期7-12,共6页
云杉属树种是重要经济和用材树种。随体细胞胚胎发生技术的不断发展,多个云杉属树种胚性愈伤组织(ETs)已经可以大量诱导生产,为维持其胚性、防止遗传变异、避免长期增殖,云杉属多数种实现了ETs超低温保存技术。超低温保存细胞时,细胞停... 云杉属树种是重要经济和用材树种。随体细胞胚胎发生技术的不断发展,多个云杉属树种胚性愈伤组织(ETs)已经可以大量诱导生产,为维持其胚性、防止遗传变异、避免长期增殖,云杉属多数种实现了ETs超低温保存技术。超低温保存细胞时,细胞停止代谢和生长,不会发生遗传变异,其遗传特性可以长期保存下来。本文首先,简述了超低温保存植物细胞的基本原理;介绍了超低温保存植物材料的一般程序,包括材料选取、预处理、超低温冷冻、解冻复性培养的方法,重点介绍了两种常用超低温冷冻方法——程序降温冻存法和玻璃化法的操作步骤。其次,阐述了影响云杉属超低温保存的主要因素,包括:基因型、细胞年龄及生长状态,冷冻保护剂和各种预处理方法,不同超低温冷冻方法及降温速率。得出:推荐使用年轻、体积小、胞质密度大、含水量低的分生组织或细胞进行低温保存;不同类型保护剂配合使用,效果更佳;较低的降温速率有利于超低温保存,且玻璃化法逐渐成为超低温保存的首选方法。本文还简述了外源添加物(酶促和非酶促抗氧化反应物、新型碳纳米材料)在植物超低温保存中的应用,以期为改良云杉属ETs超低温保存提供参考。最后,总结了云杉属ETs超低温保存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杉属 胚性组织 超低温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楸树种间和种内杂种生长与光合系统氮素利用及分配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肖遥 易飞 +5 位作者 韩东花 卢楠 杨桂娟 赵鲲 王军辉 麻文俊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5-64,共10页
【目的】采用课题组早期创制的楸树种内杂种和种间杂种为试验材料,比较杂种间多年的生长性状及光合生理生化特性。旨在明晰楸树种间和种内杂种的生长及光合能力差异及其原因,探究杂种叶片氮素利用及分配与光合效率的潜在关系,为楸树栽... 【目的】采用课题组早期创制的楸树种内杂种和种间杂种为试验材料,比较杂种间多年的生长性状及光合生理生化特性。旨在明晰楸树种间和种内杂种的生长及光合能力差异及其原因,探究杂种叶片氮素利用及分配与光合效率的潜在关系,为楸树栽培及遗传改良提供参考。【方法】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测定种内杂种(楸树×楸树,Cbb)和种间杂种(楸树×滇楸,Cbf)1~5年树高和1~6年胸径及6年生时的叶片氮素含量、叶绿素含量、光响应曲线和CO2响应曲线。采用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光响应曲线,FvCB生化模型(Farquhar、von Caemmerer和Berry提出的生物化学光合模型)拟合CO2响应曲线,分别计算了表观光合量子效率(AQY)、光补偿点(LCP)等气体交换参数及最大羧化效率(Vcmax)、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等光合生理生化参数。并计算出光合系统(捕光系统,羧化系统和生物力能学组分)氮素分配比例。【结果】方差分析显示2年生以上的种内杂种Cbb树高和胸径均显著大于种间杂种Cbf。种间与种内杂种间叶绿素总量没有显著差异,但Cbf叶绿素b显著高出Cbb15.08%,Cbb的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总量比值均显著大于Cbf。Cbb具有更高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最大羧化效率和暗呼吸速率,表明了Cbb具有更强的光合能力。种间与种内杂种间叶片氮素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但Cbb光系统氮素分配比例相对较高,同时具有更高的光合氮素利用效率,这可能是其高光合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相关分析表明楸树杂种光合氮素利用效率与氮素在羧化系统及生物力能学组分中的分配比例呈显著正相关;种内杂种Cbb光合氮素利用效率与其胸径具有较好的(R2=0.531)正向线性关系。【结论】1)楸树种内杂种(楸树×楸树)对本地环境(中原地区)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致使其生长势显著优于种间杂种(楸树×滇楸);2)相对于云贵高原,中原地区更长的日照时间和更高的7月均温可能促使了楸树×楸树形成适应高光合辐射环境的响应机制(高水平Chla/b和Car/Chla+b);3)楸树×楸树光合系统更高的N分配比例及高效的N素利用效率提高了其光合能力;4)楸树种间杂种中滇楸所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不具有适应中原地区环境的调控机制,这是楸树×滇楸在生长和光合生理方面均劣于楸树×楸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楸树 滇楸 杂种 氮素分配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种皮色泽及其热烫脱除对压榨核桃油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周晔 樊玮 +2 位作者 宋晓波 张俊佩 裴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24-28,共5页
内种皮色泽是核桃仁等级划分的重要标准之一。本实验研究了内种皮色泽及其热烫脱除对压榨核桃油颜色、营养成分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内种皮色泽对压榨油颜色的影响不显著(P>0.05),且去皮处理对压榨油颜色无影响。营养成分上,深... 内种皮色泽是核桃仁等级划分的重要标准之一。本实验研究了内种皮色泽及其热烫脱除对压榨核桃油颜色、营养成分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内种皮色泽对压榨油颜色的影响不显著(P>0.05),且去皮处理对压榨油颜色无影响。营养成分上,深色仁油与浅色仁油在不饱和脂肪酸、总酚及生育酚含量上均无显著性差异;去皮处理对两者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无明显影响,但会导致生育酚总量的显著下降,深色仁油、浅色仁油生育酚总量分别降低20.19%、16.33%。而去皮前后核桃油中总酚含量均很少,主要存在于压榨粕中。稳定性方面,深色仁油与浅色仁油无显著差异;去皮后,两者的氧化诱导期分别缩短0.68、0.53 h,60℃货架期分别缩短5.52、3.36 h。另外,研究还发现内种皮的存在可提高核桃仁的压榨出油率,去皮后深色仁与浅色仁的出油率分别降低5.43%、3.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内种皮 色泽 不饱和脂肪酸 总酚 生育酚 货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差异 被引量:19
5
作者 王超群 焦如珍 +3 位作者 董玉红 厚凌宇 赵京京 赵世荣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6-45,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对碳源利用的差异,明确林龄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福建武夷山脉选择3、12和38年生的杉木人工林,采用Biolog-ECO法研... 【目的】研究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对碳源利用的差异,明确林龄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福建武夷山脉选择3、12和38年生的杉木人工林,采用Biolog-ECO法研究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表土层(0~20cm)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特征,并对土壤微生物利用各类碳源的特性进行热图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相关性分析,揭示利用碳源的差异及导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McIntosh多样性指数和McIntosh均匀度指数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在96~168h培养时间内,38年生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显著高于12年生和3年生(P<0.05)。38年生对酚酸类、胺类和氨基酸的利用强度较大,12年生对酚酸类、多聚物和氨基酸的利用强度较大,3年生对多聚物、羧酸和碳水化合物的利用强度较大,并且38年生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羧酸和胺类的强度显著高于3年生,而12年生和3年生土壤微生物群落对6类碳源的利用率差异不显著(P>0.05)。热图分析结果表明:38年生和12年生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能够代谢31种碳源底物,而3年生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仅能代谢19种碳源底物。环境因子中,土壤pH、全氮、速效钾和碳氮比能够显著影响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功能。【结论】38年生杉木人工林表土层(0~20cm)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和多样性最高,3年生最低,pH、全氮含量随林龄的增加而上升,碳氮比则随林龄增加而下降,因此林龄是驱动杉木人工林土壤生物学和非生物性质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Biolog-ECO 土壤微生物 代谢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分密度对杉木人工林下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07
6
作者 张勇强 李智超 +3 位作者 厚凌宇 宋立国 杨洪国 孙启武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39-250,共12页
为研究不同林分密度对杉木人工林下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以38 a生5种密度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林下植被,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对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土壤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杉木人工林下... 为研究不同林分密度对杉木人工林下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以38 a生5种密度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林下植被,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对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土壤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杉木人工林下物种种类多达121种,灌木层以杜茎山(Maesa japonica)为主,草本层以双盖蕨(Diplazium)、黑足鳞毛蕨(Dryopteris fuscipes)等蕨类为主。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各指数大多在初植密度为5000 hm–2时最高。不同土层间各种土壤养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不同密度间土壤养分变化趋势不同,更多的土壤养分在高密度或低密度林)分下达到最大。除了pH、有机碳以及纤维素酶外,其他土壤养分受林分密度变化响应均显著(P<0.05)。0~20 cm土层的土壤养分与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关系更为密切,而20~40 cm土层的土壤养分与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关系更为密切。pH、全氮、碱解氮、有效磷与灌草层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最为密切。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显示,初植密度为6667 hm–2时最高(1.17),第二为3333 hm–2(0.93),其次为5000 hm–2(0.28)、1667 hm–2(0.12)和10000 hm–2(–2.49),得分前两名显著大于其他得分。以上结果表明,初植密度在5000 hm–2更有利于林下物种多样性的稳定,但不利于土壤养分的累积;密度过低或过高皆不利于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多样性的发展,特别是密度过高时,对林地伤害巨大;基于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多样性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出现“驼峰模式”,杉木人工林初植密度6667 hm–2和3333 hm–2更适合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多样性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密度 杉木人工林 林下植被 土壤养分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豆杉TbAP2基因荧光定量PCR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恺恺 吕星 +3 位作者 杨立莹 陈段芬 邱德有 杨艳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9-46,共8页
[目的]建立稳定可靠的、适合检测红豆杉(Taxus L.)TbAP2基因表达量的荧光定量PCR实验体系。对于检测该物种中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曼地亚红豆杉细胞为试材,提取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根据TbAP2基因序列设计多对引... [目的]建立稳定可靠的、适合检测红豆杉(Taxus L.)TbAP2基因表达量的荧光定量PCR实验体系。对于检测该物种中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曼地亚红豆杉细胞为试材,提取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根据TbAP2基因序列设计多对引物,合成内参基因TBC41的引物,采用正交试验L_9(3~4)方法分别筛选以上2个基因5μL和10μL小反应体系及20μL常用体系中的最佳组合,并通过cDNA模板用量和引物用量等方面进行优化,以确保基因扩增效率在90%~105%之间。[结果]本研究建立了TBC41和TbAP2基因在5、10、20μL体系下的荧光定量最佳PCR反应体系,在优化后的5μL体系下,加入Mix(2×) Universal 2.5μL,cDNA模板1.0μL,正反引物共1.5μL,内参基因TBC41和目的基因TbAP2的扩增效率均为94%;在优化后的10μL下,加入Mix(2×) Universal 5μL,cDNA模板1.2μL,正反引物共1.3μL,TBC41和TbAP2的扩增效率分别为95%和94%。在优化后的20μL下,加入Mix(2×) Universal 10μL,cDNA模板0.5μL,正反引物共1.5μL,TBC41和TbAP2的扩增效率分别为93%和99%,以上各扩增体系回归系数R^2均大于0.980。[结论]在以上3种反应体系下,内参基因和目的基因均具有接近100%的扩增效率,表明本研究成功建立了适合检测红豆杉TbAP2基因表达量的荧光定量PCR实验体系,并为红豆杉其它基因的表达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杉 AP2 正交试验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波液化的木质纤维素组分分离和转化——纤维素组分的理化和酶解性质 被引量:8
8
作者 彭霄鹏 聂双喜 +1 位作者 刘璟 崔颖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4-141,共8页
【目的】将微波加热与甘油利用相结合的综合炼制工艺用于木质纤维素生物质预处理,探索其在燃料乙醇制备中的可行性,为实现经济可行、经济有效的木质纤维素生物质酶解预处理技术和生物燃料生产提供基础信息。【方法】以银腺杨、日本落叶... 【目的】将微波加热与甘油利用相结合的综合炼制工艺用于木质纤维素生物质预处理,探索其在燃料乙醇制备中的可行性,为实现经济可行、经济有效的木质纤维素生物质酶解预处理技术和生物燃料生产提供基础信息。【方法】以银腺杨、日本落叶松、刚竹和柳枝稷为试验材料,采用微波液化法对其进行液化处理,将液化产物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分,并对纤维素纤维组分进行综合表征。【结果】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纤维素纤维具有较高的葡聚糖含量;红外光谱显示,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的信号逐渐减弱,说明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经液化处理后有效脱除;XRD分析结果表明,纤维素纤维结晶度高、表面积大。【结论】相比原木质纤维素生物质,银腺杨、日本落叶松、刚竹和柳枝稷4种原材料纤维素纤维的酶解糖化效率均有不同程度提升(最高酶解转化率可达70%),液化固体产物--纤维素纤维在制备燃料乙醇中具有广阔的潜力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纤维素 理化性质 微波液化 生物质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