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8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红外光谱技术预测木材性能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贾茹 吕志宏 +2 位作者 汪睿 赵荣军 王玉荣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16,23,共6页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一项现代无损检测技术,可实现对木材性能的快速预测。重点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用于木材化学性能、物理性能、力学性能预测的最新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预测木材性能后续研究的建议,...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一项现代无损检测技术,可实现对木材性能的快速预测。重点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用于木材化学性能、物理性能、力学性能预测的最新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预测木材性能后续研究的建议,以期为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木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 近红外光谱 化学性能 物理性能 力学性能 快速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壳与褐煤共热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孙云娟 蒋剑春 +3 位作者 赵淑蘅 戴伟娣 许玉 应浩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747-2753,共7页
利用热重分析仪对稻壳与褐煤单独及共热解过程进行研究。动力学分析选用Coats—Redfern模型和分布活化能模型(DAEM),发现Coats—Redfern模型无法在整个温度区间内对生物质的热解进行预测,只能将热解过程分为多段的单一反应;DAEM法... 利用热重分析仪对稻壳与褐煤单独及共热解过程进行研究。动力学分析选用Coats—Redfern模型和分布活化能模型(DAEM),发现Coats—Redfern模型无法在整个温度区间内对生物质的热解进行预测,只能将热解过程分为多段的单一反应;DAEM法计算得到的热解活化能随原料转化率的增大,大体呈现升高-平稳-升高的趋势;稻壳热解平均活化能约为182kJ/mol,褐煤为288kJ/mol,共热解因混合比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为180.190kJ/mol,远小于褐煤,推测生物质的存在对煤炭热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比Coats-Redfern模型和DAEM模型对于共热解过程动力学分析,发现DAEM模型更适于模拟稻壳与褐煤共热解过程中的活化能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壳 褐煤 共热解 Coats-Redfern模型 DA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腰果酚基不饱和树脂的结构及其紫外光固化行为的红外光谱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李守海 杨雪娟 +2 位作者 李梅 黄坤 夏建陵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655-2660,共6页
以天然产物腰果酚为原料,利用其酚羟基与环氧基的反应活性,通过开环醚化反应制备了两种腰果酚基不饱和树脂单体。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研究了合成过程中主要活性基团的变化,结合核磁共振氢谱及凝胶渗透色谱分析进一步确定了合成树脂单体... 以天然产物腰果酚为原料,利用其酚羟基与环氧基的反应活性,通过开环醚化反应制备了两种腰果酚基不饱和树脂单体。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研究了合成过程中主要活性基团的变化,结合核磁共振氢谱及凝胶渗透色谱分析进一步确定了合成树脂单体的分子结构,并利用红外光谱法对树脂单体的紫外光固化行为进行了研究,且对其光固化物进行了热重分析。研究表明:分子结构分析确认了目标产物的成功合成,树脂单体的分子结构以及不饱和双键含量对树脂的固化速度和固化物的热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两种单体在30s内均已基本达到最高固化水平,光固化物的主分解初始温度均可达到3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果酚 生物质基不饱和树脂 红外光谱分析 紫外光固化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与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技术的三种人工林木材识别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庞晓宇 杨忠 +1 位作者 吕斌 贾东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552-3556,共5页
利用近红外光谱结合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对三种人工林木材(尾叶桉、马尾松、南方无性系I-72杨)进行识别,探讨隐含层神经元个数、光谱预处理方法、光谱范围对BP网络模型的影响,并与SIMCA法所建模型做比较。结果表明:(1)BP网... 利用近红外光谱结合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对三种人工林木材(尾叶桉、马尾松、南方无性系I-72杨)进行识别,探讨隐含层神经元个数、光谱预处理方法、光谱范围对BP网络模型的影响,并与SIMCA法所建模型做比较。结果表明:(1)BP网络结合全波段(780~2 500nm)近红外光谱数据建模,识别正确率达到97.78%,并确定隐含层神经元数为13;(2)全波段光谱建模比短波段(780~1 100nm)和长波段(1 100~2 500nm)光谱建模识别效果好,其识别正确率分别为97.78%,95.56%和96.67%,用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对全波段光谱进行预处理后,BP网络模型识别正确率分别为93.33%和71.11%;用多元散射校正(MSC)对全波段光谱进行预处理后,BP网络模型识别正确率为98.89%,(3)在三种波段(780~2 500,780~1 100和1 100~2 500nm)光谱建模的情况下,BP网络建模识别正确率分别为95.56%,96.67%和97.78%,SIMCA模型识别正确率分别为76.67%,81.11%和82.22%,BP网络建模比SIMCA法建模对三种人工林木材的识别正确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网络 近红外光谱 SIMCA 分类 尾叶桉、马尾松、南方无性系I-72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含取代吡啶环的脱氢枞酸衍生物的合成和抗病毒活性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廖圣良 沈明贵 +3 位作者 宋杰 商士斌 饶小平 宋湛谦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0-124,共5页
以脱氢枞酸为原料,依次通过酯化反应、乙酰化反应和四组分串联反应合成了11个新型含吡啶环的脱氢枞酸衍生物(化合物4a^4k)。利用FT-IR、1HNMR和ESI-MS对上述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比色法)测试了上述化合... 以脱氢枞酸为原料,依次通过酯化反应、乙酰化反应和四组分串联反应合成了11个新型含吡啶环的脱氢枞酸衍生物(化合物4a^4k)。利用FT-IR、1HNMR和ESI-MS对上述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比色法)测试了上述化合物对人体单纯疱疹病毒I型(HSV-1)的体外抗病毒活性。结果表明,该系列衍生物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活性,对HSV-1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在10~25μmol/m L之间,化合物4g的抗病毒活性最强,其EC50为12.1μmol/m L。初步构效关系分析表明,将吡啶环结构引入到脱氢枞酸骨架中可以提高衍生物的抗病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香 多组分反应 杂环 氰基吡啶 抗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漆树提取物的热稳定性及分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陈虹霞 王成章 +3 位作者 叶建中 周昊 陶冉 李文君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1-87,共7页
利用热重-微商热重(TG-DTG)分析漆树提取物(RWE)在氮气氛围中的热分解曲线,运用Kissinger、Flynn-Wall-Ozawa(FWO)、Friedman、Coats-Redfern和Achar法对第一步热分解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计算热分解的表观活化能(Ea)和指前因子(A),并根... 利用热重-微商热重(TG-DTG)分析漆树提取物(RWE)在氮气氛围中的热分解曲线,运用Kissinger、Flynn-Wall-Ozawa(FWO)、Friedman、Coats-Redfern和Achar法对第一步热分解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计算热分解的表观活化能(Ea)和指前因子(A),并根据Ea和A计算热力学参数和推算漆树提取物的贮存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大,漆树提取物的热分解温度逐渐升高;漆树提取物的失重分为2个阶段(10 K/min):第一阶段189.09~266.59℃,第二阶段266.59~377.79℃,这两步热分解对应DTG曲线有2个主要的失重峰,最大热失重速率对应的温度分别为248.3和306.2℃,总失重率为57.94%。漆树提取物第一阶段热分解的机制函数为Avrami-Erofeev方程(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n=3/4),积分形式g(α)=[-ln(1-α)]3/4,微分形式f(α)=4/3(1-α)[-ln(1-α)]1/4。计算得到Ea=101.353 kJ/mol,lnA=25.092 8,A=7.9×1010 min-1;ΔG=77.799 kJ/mol,ΔH=96.978 kJ/mol,ΔS=36.446 J/mol;可以推断漆树提取物在室温(25℃)氮气氛围下贮存的话,贮存期为1.5~2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树提取物 热分析 分解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制备合成气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7
7
作者 涂军令 应浩 李琳娜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2-118,共7页
综述了生物质合成气制备技术的现状,着重讨论了生物质气化技术中气化炉类型、气化介质、气化温度和气化压力对合成气组成的影响,介绍了生物质热解油气化和生物质超临界气化制取合成气技术,以及生物质制备合成气过程中气体净化和重整变... 综述了生物质合成气制备技术的现状,着重讨论了生物质气化技术中气化炉类型、气化介质、气化温度和气化压力对合成气组成的影响,介绍了生物质热解油气化和生物质超临界气化制取合成气技术,以及生物质制备合成气过程中气体净化和重整变换等相关技术,分析了各种技术的特点,并展望了生物质合成气制备技术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合成气 热解 气化 重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型木结构用材料和构件制造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武国芳 任海青 +3 位作者 周海宾 钟永 邢新婷 赵荣军 《木材工业》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8,共4页
围绕"结构用木质复合材料和构件制造技术"任务的研究目标和内容、技术路线,总结分析国产规格材和定向刨花板设计方法、轻型木桁架制造技术和设计方法、结构用木质保温板制造与性能评价技术的研究现状,概要介绍了围绕国产材料... 围绕"结构用木质复合材料和构件制造技术"任务的研究目标和内容、技术路线,总结分析国产规格材和定向刨花板设计方法、轻型木桁架制造技术和设计方法、结构用木质保温板制造与性能评价技术的研究现状,概要介绍了围绕国产材料应用研究课题的总体框架,旨在提升国产结构用木质材料及构件的制造水平,促进国产材料和构件的结构应用,推动轻型木结构建筑材料的本土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型木结构 规格材 定向刨花板 轻型木桁架 结构用木质保温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液化木材动力学研究及产物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冯国东 周永红 +1 位作者 郭小昕 胡立红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6-72,共7页
以醇解的废旧饮料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为液化剂,微波加热液化木材。探讨了反应时间和液化率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木材液化符合二级动力学反应,活化能(Ea)为1.76×10^5J/mol,指前因子(A)0.891 e50.28(.smol)/L2。... 以醇解的废旧饮料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为液化剂,微波加热液化木材。探讨了反应时间和液化率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木材液化符合二级动力学反应,活化能(Ea)为1.76×10^5J/mol,指前因子(A)0.891 e50.28(.smol)/L2。通过对液化产物进行分离分析发现,随液化时间的增加得到产物水萃取部分减少而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增加;对比分析不同时间和不同萃取剂得到的产物的GPC和HPLC-MS/MS曲线,得到木质素部分裂解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Mr)在400~200之间,纤维素裂解产物Mr在10 000以上;有部分PET碎片和木材成分的液化产物重新聚合生成Mr在10 000以上且不溶于水的产物。液化产物的羟值、酸值、黏度都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对比分析各萃取部分的红外光谱图,相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液化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动力学 产物分析 GPC HPLC-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椰壳活性炭孔结构对肌酐吸附性能影响及吸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金表 蒋剑春 +2 位作者 孙康 卢辛成 谢新苹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5-90,共6页
考察了具有不同孔结构的椰壳活性炭对肌酐(CR)的吸附性能,研究了比表面积、孔径分布与肌酐吸附性能的关系,采用准一级、准二级和颗粒内扩散动力学模型对吸附数据拟合处理,确定了模型参数。试验结果表明:1~2.5 nm的微孔对肌酐吸附有利... 考察了具有不同孔结构的椰壳活性炭对肌酐(CR)的吸附性能,研究了比表面积、孔径分布与肌酐吸附性能的关系,采用准一级、准二级和颗粒内扩散动力学模型对吸附数据拟合处理,确定了模型参数。试验结果表明:1~2.5 nm的微孔对肌酐吸附有利,平均孔径在2.2 nm附近的椰壳活性炭肌酐吸附量为104 mg/g;活性炭对肌酐的吸附能力取决于比表面积,总孔容,微孔率的共同作用。颗粒内扩散吸附并不是唯一的速率控制过程,椰壳活性炭对肌酐的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t/qt=1/k2q2e+t/qe,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表明吸附过程存在化学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壳活性炭 肌酐 吸附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油脂精炼制备柴油新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徐俊明 蒋剑春 陈洁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3-107,共5页
综述了以甘油三酯为原料的生物质柴油精练新方法。重点介绍了脂肪酶催化、催化热裂解、催化加氢3种途径的特点和现状:其中脂肪酶催化是制备生物柴油环境友好的生产工艺,是目前最有产业化前景的制备技术;而催化热裂解、催化加氢目前尚在... 综述了以甘油三酯为原料的生物质柴油精练新方法。重点介绍了脂肪酶催化、催化热裂解、催化加氢3种途径的特点和现状:其中脂肪酶催化是制备生物柴油环境友好的生产工艺,是目前最有产业化前景的制备技术;而催化热裂解、催化加氢目前尚在研究阶段,这两种制备方法所得到的燃料油性能较好,与化石燃料油组成及燃料性质接近。同时指出了3种制备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3种生物质柴油制备方法各自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燃料 柴油 精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催化热解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赵淑蘅 蒋剑春 孙云娟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102-105,107,共5页
我国生物质资源总量丰富,但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不高。生物质热解是有效利用生物质资源的方式之一,而催化热解则是为了更高效的利用生物质资源。介绍了生物质热解过程的热解特性及动力学特征,并分析不同参数变化对生物质热解过程的控制作用... 我国生物质资源总量丰富,但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不高。生物质热解是有效利用生物质资源的方式之一,而催化热解则是为了更高效的利用生物质资源。介绍了生物质热解过程的热解特性及动力学特征,并分析不同参数变化对生物质热解过程的控制作用;重点是对催化剂作用的描述,通过分类介绍催化剂的催化特性来阐述生物质催化热解技术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热解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香树脂酸合成新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小华 夏建陵 +1 位作者 于海燕 黄坤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146-151,共6页
综述了松香树脂酸合成新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分别详细介绍了松香树脂酸基于羧基的改性、共轭双键的改性、羧基和芳环的共改性以及羧基和共轭双键的共改性及其衍生物的应用情况,并展望了该领域发展趋势及前景。
关键词 松香树脂酸 合成 新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笋培育收获及加工技术装备发展现状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周建波 李梦月 +3 位作者 傅万四 吴良如 张彬 马程浩 《竹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18,共5页
本文综述了国内竹笋培育收获及加工技术装备的发展进程,提出了竹笋培育收获及加工技术装备的范畴以及竹笋加工技术装备的分类方法,简述了竹笋加工需要的技术装备,提出了我国竹笋培育收获及加工技术装备发展现状,并为其今后的发展方向给... 本文综述了国内竹笋培育收获及加工技术装备的发展进程,提出了竹笋培育收获及加工技术装备的范畴以及竹笋加工技术装备的分类方法,简述了竹笋加工需要的技术装备,提出了我国竹笋培育收获及加工技术装备发展现状,并为其今后的发展方向给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笋培育收获 竹笋加工 技术装备 发展现状 未来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酪醇的热稳定性和分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原姣姣 叶建中 +1 位作者 王成章 刘玉红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7-92,共6页
研究不同升温速率(β=5、10、20、40 K/min)下羟基酪醇的热稳定性、分解动力学和贮存期。利用热重分析得到羟基酪醇在氮气氛围中不同升温速率(β)下的热分解曲线,运用3种多升温速率法Kissinger法、Friedman法和Flynn-Wall-Ozawa法以... 研究不同升温速率(β=5、10、20、40 K/min)下羟基酪醇的热稳定性、分解动力学和贮存期。利用热重分析得到羟基酪醇在氮气氛围中不同升温速率(β)下的热分解曲线,运用3种多升温速率法Kissinger法、Friedman法和Flynn-Wall-Ozawa法以及2种单升温速率方法 Coats-Redfern法和Achar法进行动力学分析,计算热分解的表观活化能(Ea)和指前因子(A),且根据Ea和A推算羟基酪醇的贮存期。结果显示:羟基酪醇的热分解过程一步完成,在升温速率为10 K/min时,从260-409℃为羟基酪醇的主要失重阶段;TG曲线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出现陡峭明显的失重台阶,DTG曲线亦出现负值,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急剧下降,在305.2℃达到了DTG的峰值,此时达到最大热失重速率为-12.91%/min;升温速率的变化对羟基酪醇的分解有影响,随着速率的升高,羟基酪醇的热分解温度逐渐升高,热分解曲线略微向高温移动,呈现了分解滞后现象。羟基酪醇的热分解机制符合一维扩散(D1)模型。测得平均Ea为122.40 k J/mol,A为3.37×1010min-1。根据Ea和A可推断,在室温25℃下,羟基酪醇在氮气氛围下的理论贮存期为4-5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酪醇 热分析 热重 热分解动力学 贮存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聚戊烯醇急性和遗传性毒理学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成章 叶建中 +2 位作者 原姣姣 李文君 张红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59-1265,共7页
本论文通过小鼠体内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体外CHL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对银杏叶聚戊烯醇急性和遗传性毒理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银杏叶聚戊烯醇属无毒级,最大给药量(21.5 g/kg)对小鼠增长、脏器系数和血... 本论文通过小鼠体内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体外CHL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对银杏叶聚戊烯醇急性和遗传性毒理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银杏叶聚戊烯醇属无毒级,最大给药量(21.5 g/kg)对小鼠增长、脏器系数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没有影响。Ames试验中,剂量达5000μg/皿,在加与不加S9的条件下,TA97、TA98、TA100、TA102的自发回变菌落数均在正常范围内,对标准测试菌TA97、TA98、TA100和TA102均未检出明显的诱变活性(P>0.05)。微核和畸变试验表明,GBP剂量达10 g/kg b·wt,雌雄小鼠嗜多染红细胞/正染红细胞的比值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骨髓红细胞系统的增殖无明显受抑,对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的观察无明显影响。GBP各剂量组间小鼠染色体畸变的初级精母细胞率与溶剂对照值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雄性小鼠睾丸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无诱变活性。因此,银杏叶聚戊烯醇无毒、无致癌、无致畸和无突变作用,为GBP保健食品和新药的开发提供安全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聚戊烯醇 急性毒性 AMES试验 小鼠骨髓微核试验 染色体畸变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纳米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熊凯 金灿 +1 位作者 霍淑平 孔振武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3-36,共4页
木质素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纳米化的木质素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优良的性能。介绍了木质素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着重对近年来新出现的木质素纳米化技术、特点进行分类介绍,并综述了木质素纳米材料的应用,最后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木质素 纳米木质素 木质素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态混合管式反应器连续化制备生物柴油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洁 蒋剑春 +3 位作者 聂小安 李科 常侠 吴欢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5-59,共5页
以棉籽油和甲醇为原料,利用自制的静态混合管式反应器,在催化剂和共溶剂的共同参与下连续化制备生物柴油,研究其反应动力学。当催化剂KOH用量为油脂质量的0.6%,甲醇和棉籽油物质的量之比(醇油比)为28∶1,共溶剂丁酮与油脂体积比为1.5∶1... 以棉籽油和甲醇为原料,利用自制的静态混合管式反应器,在催化剂和共溶剂的共同参与下连续化制备生物柴油,研究其反应动力学。当催化剂KOH用量为油脂质量的0.6%,甲醇和棉籽油物质的量之比(醇油比)为28∶1,共溶剂丁酮与油脂体积比为1.5∶1,反应温度分别为45、50、55、60、65℃时,进行酯交换反应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静态混合管式反应器连续化制备生物柴油反应的表观反应级数为1.3,活化能为11.74 kJ/mol。连续化反应的时间可控制在15 min内,并且在适宜的反应条件下,酯交换反应的转化率高于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 静态混合管式反应器 酯交换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中茶皂素的膜分离-大孔树脂联用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周昊 王成章 +1 位作者 陈虹霞 叶建中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5-70,共6页
采用陶瓷膜与大孔树脂吸附技术联用分离纯化油茶饼粕提取液中的茶皂素。将油茶饼粕提取液先过陶瓷膜,以膜通量、油茶皂素转移率与除杂率为主要指标进行优化选择,再将陶瓷膜透过液进行大孔树脂吸附,以茶皂素的收率、纯度为考察指标进行... 采用陶瓷膜与大孔树脂吸附技术联用分离纯化油茶饼粕提取液中的茶皂素。将油茶饼粕提取液先过陶瓷膜,以膜通量、油茶皂素转移率与除杂率为主要指标进行优化选择,再将陶瓷膜透过液进行大孔树脂吸附,以茶皂素的收率、纯度为考察指标进行工艺优化。结果表明:优化的纯化工艺为油茶饼粕提取液过0.05μm的陶瓷膜,料液质量分数为1%,操作压力为0.15 MPa;陶瓷膜透过液上AB-8大孔树脂柱,先以水洗至无色,再以0.2%NaOH溶液洗至流出液颜色较淡,水洗至中性,再以60%乙醇洗脱,60%乙醇部分为茶皂素部位,总茶皂素质量分数大于95%。采用膜分离-大孔树脂联用技术得到的茶皂素不仅纯度高、颜色淡,且该技术生产成本低,污染小,可以成为工业上生产茶皂素产品的一种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茶皂素 膜分离-大孔树脂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松木成型燃料热解焦油馏分分析及热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边轶 刘石彩 +1 位作者 简相坤 许玉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8-74,共7页
对白松木热解焦油进行简单蒸馏,利用GC/MS色谱技术对馏分进行分析,发现焦油中各馏分主要组成为苯酚及其同系物和杂环化合物,且其中甲氧基苯酚及其同系物在蒸馏中是作为共沸物存在。在氮气氛围下,对焦油及其馏分进行热重分析得到的热重... 对白松木热解焦油进行简单蒸馏,利用GC/MS色谱技术对馏分进行分析,发现焦油中各馏分主要组成为苯酚及其同系物和杂环化合物,且其中甲氧基苯酚及其同系物在蒸馏中是作为共沸物存在。在氮气氛围下,对焦油及其馏分进行热重分析得到的热重曲线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以此为基础,利用Coats-Redfern方法建立动力学模型,计算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焦油及其馏分的热解过程可用一级反应表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松木成型燃料 焦油 馏分 化学组成 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