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康义 辛学兵 +5 位作者 裴顺祥 郭慧 法蕾 吴莎 马淑敏 吴迪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1,82,共10页
对河北省塞罕坝第三乡林场不同营林区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对比分析不同营林区内林下植被组成及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重要值、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 对河北省塞罕坝第三乡林场不同营林区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对比分析不同营林区内林下植被组成及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重要值、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探究林下植被物种重要值及多样性指数在3个营林区内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3个营林区内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共116种,隶属44科86属。林下植物的科、属、种总数在3个营林区中表现一致,即母子沟最高,莫里莫次之,北岔最低。灌木层优势科均以蔷薇科居多,草本层优势科则各有不同,显示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莫里莫营林区灌草层的指数值高于其他2个营林区,母子沟居中,北岔最低。莫里莫营林区高灌草层多样性测度指数可能反映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较高健康度和韧性,而母子沟的中等多样性测度指数可能表明其生态系统正处于过渡状态,北岔营林区的低多样性测度指数暗示生态系统可能面临潜在风险。研究结果对第三乡林场不同营林区内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物种多样性 物种重要值 林下植物 塞罕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
2
作者 郭晓雪 刘桂炳 +2 位作者 张会儒 刘宪钊 曾冀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669-2681,共13页
中国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具有巨大的碳封存潜力,对于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对南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格局的精准评估与管理对全球气候变化至关重要。为探讨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2017年... 中国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具有巨大的碳封存潜力,对于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对南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格局的精准评估与管理对全球气候变化至关重要。为探讨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2017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的186个固定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森林模型、随机森林加残差克里格模型和SHAP解释方法,结合实测植被数据、地形因子、遥感指数和气候变量等协变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确定了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并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范围介于4.13—34.80g/kg之间,与气候、海拔、生物量等因子之间均呈现显著相关性(P<0.05)。其中,地形和气候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共同解释了预测结果的74.23%;而植被因素中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草本盖度也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显著影响,可解释预测结果的25.77%。同时,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海拔、年平均降水量、生物量等因素的升高呈非线性增加趋势,随最暖月平均温度和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哈格里夫斯参考蒸发量、灌木Simpson指数等因素的增加而呈现出非线性减小趋势。两种方法预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的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有机碳含量在海拔较高、森林覆盖率较高和降水较多的地区呈现出较高的积累。与随机森林模型相比,随机森林加残差克里格模型在标准差、变异系数上更接近实际值,在考虑空间自相关性和环境相关性时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和可解释性。综上所述,本研究为理解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制定增加土壤碳汇、减少碳排放的林地管理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空间分布 环境协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自然森林经营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结构和林下植被的影响
3
作者 刘利霞 杜满义 +5 位作者 胡雪凡 金莹杉 赵云 吉晓奇 王震 刘武 《广西林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60-166,共7页
为给北京地区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北京京西林场斋堂山45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近自然森林经营对林分胸径、树高和蓄积量及林下植被组成和天然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给北京地区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北京京西林场斋堂山45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近自然森林经营对林分胸径、树高和蓄积量及林下植被组成和天然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近自然森林经营样地中,林木胸径分布曲线为近正态分布曲线,树高分布曲线为单峰偏右曲线,与对照相比,峰值向更高树高方向移动。中和大径木占比均较高,树高14~16 m林木占比均较高。近自然森林经营短时间内使林分总蓄积量下降,但促进中和大径木生长,提高中和大径木蓄积量占比。近自然森林经营样地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在科、属和种层面上均有一定程度上升,喜光植物重要值总体上升,耐荫植物重要值总体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自然森林经营 林分结构 林下植被 华北落叶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对结构调整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法蕾 裴顺祥 +6 位作者 杜满义 马淑敏 吴莎 吴迪 王海霞 李佳林 许基煌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3-202,共10页
[目的]为评估结构调整对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探索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动态对结构调整干扰的响应机制。[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结构调整后山西省中条山油松人工林林下土壤微生物的类群组成及多样性进行探究,分析土壤微生物群... [目的]为评估结构调整对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探索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动态对结构调整干扰的响应机制。[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结构调整后山西省中条山油松人工林林下土壤微生物的类群组成及多样性进行探究,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结果]油松人工林结构调整能够降低土壤的pH值,土壤养分含量显著低于对照样地。土壤微生物的优势菌群未发生较大的变化,土壤的优势细菌类群是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而优势真菌类群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被孢菌门。结构调整后油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显著增加,多样性较对照样地略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对结构调整前后的油松人工林微生物类群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RDA分析,pH、总氮、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是驱动土壤微生物类群变化的主要因子。[结论]结构调整后的油松人工林样地仍处于恢复期,微生物类群结构与未调整样地相比具有相似性,但调整后的土壤微生物类群更为丰富,变形菌门和担子菌门的增加使得土壤中固氮菌的比例提高,土壤微生物类群向有助于有机质分解的方向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结构调整 目标树经营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中国森林生态保护策略 被引量:2
5
作者 黄志霖 王小艺 +7 位作者 张会儒 雷相东 苏建荣 金崑 赵凤君 陈展 樊子豪 肖文发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5期55-62,共8页
解析了我国林业发展阶段和生态保护建设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了20多年森林生态保护建设及林业生态工程的生态保护成就、存在问题和面临挑战。分析了新时期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和科学绿... 解析了我国林业发展阶段和生态保护建设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了20多年森林生态保护建设及林业生态工程的生态保护成就、存在问题和面临挑战。分析了新时期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和科学绿化等对森林生态保护的新要求,提出了森林生态保护工作重点,包括提升森林培育潜力,落实森林经营方案,完善和配套外来入侵病虫害防控、森林火灾防控体系,优化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网络,提升森林生态保护技术支撑体系和条件能力建设,并就森林生态保护适应性政策制度完善、工程项目规划、条件与能力建设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保护 森林经营 病虫害防控 森林火灾防控 自然保护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措施探究
6
作者 汤志敏 李佳林 李其伦 《花卉》 2023年第18期187-189,共3页
林业生态修复是对国土进行绿化,改善其环境质量的一种方式。林业生态修复需要从国家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来进行规划,并从长远利益出发进行综合考虑,同时,要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做好平衡。林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其... 林业生态修复是对国土进行绿化,改善其环境质量的一种方式。林业生态修复需要从国家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来进行规划,并从长远利益出发进行综合考虑,同时,要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做好平衡。林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其不仅是保护自然环境和恢复植被的重要手段,同时还承担着调节气候、提供物质循环等重要作用,在我国林业行业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阐释了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定义及意义,然后分析了林业生态环境的发展现状以及急需解决的问题,最后讲述了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 环境保护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森林资源质量现状与提升对策
7
作者 张会儒 雷相东 +3 位作者 符利勇 刘宪钊 张晓红 杨璐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5期46-54,共9页
分析了我国森林资源质量现状,总结了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进展,剖析了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升森林资源质量的对策建议。主要结论为:近20年来,我国实施了多项林业生态和国土绿化工程,森林资源... 分析了我国森林资源质量现状,总结了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进展,剖析了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升森林资源质量的对策建议。主要结论为:近20年来,我国实施了多项林业生态和国土绿化工程,森林资源得到了恢复性增长。据2021年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结果,我国森林面积2.31亿hm^(2),森林蓄积量194.93亿m^(3),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但是生产力低、功能不强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我国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生物量、生态服务价值分别为95.02m3、91.84t、6.1万元,远低于林业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在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指标、管理政策、计划制度和技术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还存在实践和认识落后、经营制度不完善、人才队伍匮乏、科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应从树立现代森林经营理念、建立以森林经营方案为核心的经营制度体系、完善森林可持续经营政策机制、打造面向基层的森林可持续经营队伍、建立长期稳定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科技创新支持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和装备的现代化等6个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战略部署和举措,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提升森林资源质量,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奠定坚实的绿色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质量 森林可持续经营 经营现状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不同种源元宝枫功能性状变异及其环境驱动因子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王雨晴 吴莎 +3 位作者 许言 辛学兵 李晓刚 裴顺祥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0-309,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种源地木本油料植物功能性状变异及其环境驱动因子,对其核心育种群体构建和良种选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以分布于科尔沁沙地周围的乌旦塔拉、松树山、代钦塔拉3个中国现存最大的元宝枫天然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叶... 【目的】研究不同种源地木本油料植物功能性状变异及其环境驱动因子,对其核心育种群体构建和良种选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以分布于科尔沁沙地周围的乌旦塔拉、松树山、代钦塔拉3个中国现存最大的元宝枫天然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叶片和种子功能性状、土壤理化性质,同时结合气候数据,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RDA排序分析以及构建PLS-SEM模型等方法,研究科尔沁地区不同种源地元宝枫功能性状的变异程度以及性状与环境之间的相关性,探究元宝枫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1)3地元宝枫各个功能性状的差异性明显,各性状的变异系数表现为比叶面积(SLA)>油酸含量(OA)>种子长宽比(ZC∶ZK)>碳氮比(C∶N)>神经酸含量(NA)>种子油脂含量(OC)>亚油酸含量(LOA)>叶片碳含量(LCC),种源间变异系数范围为3.81%~19.51%,种源内变异系数范围为3.60%~14.64%,种源间变异大于种源内变异;(2)3个种源地中,代钦塔拉地区油脂、亚油酸含量最高,乌旦塔拉地区的神经酸含量最高;(3)相关性结果显示,元宝枫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4)RDA分析结果显示,环境因子可以解释24.1%的元宝枫功能性状变异,土壤有机质(SOM)和气温季节性变异系数(BIO-4)为主导生态因子,气象和土壤共同决定元宝枫功能性状的变异,且气象因子起主导作用;(5)PLS-SEM模型显示,元宝枫叶片及种子性状与油脂指标之间的路径系数较小,协同作用不显著,年均温是元宝枫油脂相关指标的主要影响因子,且与其油脂相关性表现出负相关,即较低的温度有利于元宝枫种子油脂的积累。【结论】气象是驱动元宝枫功能性状变异的主导环境因子,且气温是决定元宝枫种子油脂含量的关键因子,该研究结果可为油用元宝枫定向培育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宝枫 功能性状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北旱塬老藤酿酒葡萄资源的品种特性研究
9
作者 张佳静 索雨洁 +5 位作者 段冰冰 李雅善 谭立杭 刘旭 姜建福 夏永秀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6-754,共9页
为了保护与开发我国渭北旱塬地区的老藤酿酒葡萄种质资源,本研究以白玫瑰和红玫瑰两份老藤酿酒葡萄资源为材料,对其植物学特性、生长结果习性、枝条直立性、抗寒性、果实性状以及酿酒特性等进行了系统比较。结果表明,白玫瑰和红玫瑰葡... 为了保护与开发我国渭北旱塬地区的老藤酿酒葡萄种质资源,本研究以白玫瑰和红玫瑰两份老藤酿酒葡萄资源为材料,对其植物学特性、生长结果习性、枝条直立性、抗寒性、果实性状以及酿酒特性等进行了系统比较。结果表明,白玫瑰和红玫瑰葡萄枝条粗壮直立,与赤霞珠葡萄相比,其新梢木质部宽度明显增加,木质素分布区域更大,枝条机械性能与负荷能力更强,适合无架栽培。白玫瑰和红玫瑰葡萄萌芽率、结果枝率、结果系数、平均株产量均较高,两者丰产性均较好。白玫瑰和红玫瑰葡萄枝条均具有较强的抗低温能力,在渭北旱塬地区无需埋土防寒越冬。白玫瑰葡萄果皮淡绿色带有浅红晕,成熟果实还原糖和可滴定酸含量分别为195.17和5.97 g·L^(-1),果皮酚类物质含量较低,适合酿造清爽的干白葡萄酒;红玫瑰葡萄果皮紫红色,成熟果实还原糖和可滴定酸含量分别为208.33和3.64 g·L^(-1),果皮富含花色苷等酚类物质,可酿造清新的桃红葡萄酒。采用小容器酿造的干白葡萄酒酒度为11.12%(V/V),总酸含量为5.06 g·L^(-1),总糖含量为2.70 g·L^(-1);桃红葡萄酒酒度为12.97%(V/V),总酸含量为4.69 g·L^(-1),总糖含量为2.87 g·L^(-1)。两份老藤酿酒葡萄资源果实及其酿造的葡萄酒均具有玫瑰香味。本研究为酿酒葡萄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藤 酿酒葡萄 品种特性 直立性 无架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宝槭幼苗光合生理的水氮耦合效应研究
10
作者 王雨晴 裴顺祥 +3 位作者 李晓刚 辛学兵 吴迪 王玥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4年第4期371-379,共9页
研究元宝槭幼苗光合生理的水氮耦合效应可以为元宝槭苗木水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元宝槭产业发展。以1 a生元宝槭实生苗为材料,设置田间持水量(FC)的10%~20%(W1)、40%~50%(W2)、70%~80%(W3)3个水分梯度,施氮0 g/株(N0)、2 g/株(N1)... 研究元宝槭幼苗光合生理的水氮耦合效应可以为元宝槭苗木水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元宝槭产业发展。以1 a生元宝槭实生苗为材料,设置田间持水量(FC)的10%~20%(W1)、40%~50%(W2)、70%~80%(W3)3个水分梯度,施氮0 g/株(N0)、2 g/株(N1)、4 g/株(N2)和6 g/株(N3)4个氮肥梯度的二因素完全随机盆栽实验,通过测定不同水氮处理下元宝槭幼苗的光合参数、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其变化规律,揭示水氮耦合对元宝槭苗期光合生理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水氮耦合对元宝槭的光合生理有显著影响:(1)元宝槭幼苗的Pn、Gs、Ci、Tr等4个光合参数总体变化趋势表现为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而iWUE、LS则与之相反;施氮对元宝槭光合参数的影响较复杂,W2N2处理Pn最高,为8.84μmol/(m^(2)·s)。(2)水氮对元宝槭幼苗的光系统II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影响较大,而对光系统II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无明显影响。(3)水分是元宝槭叶绿素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随土壤水分含量升高,元宝槭总叶绿素含量提高,叶绿素a/b值下降,叶绿素b的比例显著增大。(4)元宝槭Pn与Ci、Gs、Tr、Fv/Fm、Chl显著正相关,与iWUE、LS则呈现出显著负相关性。综上所述,提高土壤含水量能显著提高元宝槭幼苗的光合作用,土壤含水量较低时,水分是影响元宝槭光合生理的主导因素,土壤含水量为中、高水平时,其光合生理由水氮共同决定,该结论可为元宝槭苗期水肥管理体系建立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宝槭 水氮耦合 光合作用 叶绿素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木抗旱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广顺 张耀丹 +4 位作者 周冠邑 杨鑫鑫 边星辰 张蔷 李少锋 《温带林业研究》 2024年第4期76-84,共9页
干旱是一种严重影响农、林业优质、高产的重要环境因子。本文综述了植物抗旱的分子及生理机制,以及林木抗旱基因的研究现状,讨论和分析了林木耐旱性研究的前景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挖掘抗旱相关基因的策略。现... 干旱是一种严重影响农、林业优质、高产的重要环境因子。本文综述了植物抗旱的分子及生理机制,以及林木抗旱基因的研究现状,讨论和分析了林木耐旱性研究的前景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挖掘抗旱相关基因的策略。现阶段主要的抗旱基因为转录因子,从林木中克隆后在杨树、拟南芥或其它林木中进行遗传转化并验证抗旱基因的功能,阐明林木抗旱的分子机制。另外,从育种应用上,从林木中克隆耐旱基因,通过转基因、基因编辑等手段创制抗旱能力强的林木新种质,进而开展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等培育抗旱性能力强的林木新品种,增加其在干旱条件下的生物量并提高逆境环境下的抗性和适应性。总之,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耐旱的林木新种质可以进一步改良其耐旱能力,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提供更多的林木新材料,进而推广抗旱高产林木新品种,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建设绿水青山提供新优林木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 耐旱基因 遗传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条山不同混交类型油松林土壤化学特性
12
作者 马淑敏 法蕾 +4 位作者 吴迪 吴莎 辛学兵 王海霞 裴顺祥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8-725,共8页
为解决油松人工纯林的林分结构单一引发的土壤地力衰退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以山西中条山十河林场油松-辽东栎针阔混交林(J1)、油松纯林(J2)、油松-华山松针叶混交林(J3)为研究对象,探讨3种不同混交类型人工林的土壤化学特性,为区域树种合... 为解决油松人工纯林的林分结构单一引发的土壤地力衰退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以山西中条山十河林场油松-辽东栎针阔混交林(J1)、油松纯林(J2)、油松-华山松针叶混交林(J3)为研究对象,探讨3种不同混交类型人工林的土壤化学特性,为区域树种合理配置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同一土层,J3土壤pH显著高于J1和J2;在0~10cm表层,J1土壤养分显著提高,有机质、全N、全P、水解N、速效P含量比J2分别高35.6%、42.65%、10.87%、38.95%、18.03%。随土层加深,3种林型土壤pH变化不显著;除速效P外,土壤养分显著降低,土壤养分呈明显的表聚效应。有效养分比率表示林分对土壤养分的活化能力。J1显著提高10~20cm土层N元素的有效养分比率,较J2、J3分别提高20.44%、24.03%;J1显著提高10~20cm和20~40cm土层P元素的活化能力。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N、全P、水解N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pH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因土壤有机质是N、P养分的重要来源,它们的变化往往具有一致性,土壤pH则通过影响微生物活性间接影响土壤养分。综上所述,油松-辽东栎混交林土壤化学性质明显优于油松纯林和油松-华山松混交林,因此,可以通过营造油松-辽东栎混交林模式,改善油松人工纯林的土壤质量,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中条山 混交林 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有效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石质山地侧柏人工林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40
13
作者 封焕英 杜满义 +5 位作者 辛学兵 高旭 张连金 孔庆云 法蕾 吴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72-1582,共11页
以北京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幼龄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不同生长季节叶、枝、根(0—10 cm、10—20 cm土层)的碳(C)、氮(N)、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分析,深入探讨了生长季节与器官以及两因素交互作用对以上特征的影响,... 以北京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幼龄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不同生长季节叶、枝、根(0—10 cm、10—20 cm土层)的碳(C)、氮(N)、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分析,深入探讨了生长季节与器官以及两因素交互作用对以上特征的影响,研究有助于理解植物各性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生长过程中资源的利用和分配状况。结果表明:1)不同器官间C含量为414.97—461.58 g/kg,枝最大,根(0—10 cm)最小;N含量为6.57—14.28 g/kg,叶最大,枝最小;P含量为0.39—1.28 g/kg,叶最大,根(10—20 cm)最小;C∶N为31.76—70.98,枝最大,叶最小;C∶P为369.93—1099.20,根(10—20 cm)最大,叶最小;N∶P为9.21—23.81,根(0—10 cm)最大,枝最小。整个生长季节中侧柏各器官C含量最稳定,变异系数均小于7%;P含量变异性最大,变异系数均超过15%,N含量变异性介于两者之间;各器官中C∶N和N∶P较C∶P更为稳定,C、N与P具有较好的耦合协同性,C∶P和N∶P的变化主要取决于P的变化。2)器官对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关系均存在显著影响,生长季节对N和P含量存在显著影响,两者交互作用只对P含量存在显著影响,器官对侧柏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变异的贡献大于生长季节。3)侧柏各器官间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相关性多数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仅有叶与枝中的P及C∶P显著相关,说明侧柏器官分化过程中各器官对元素的吸收利用具有特异性。侧柏叶片N∶P<14,说明生长季节里幼龄侧柏人工林更多受到N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 器官 季节 侧柏人工林 石质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森林样带典型森林水源涵养功能 被引量:91
14
作者 贺淑霞 李叙勇 +2 位作者 莫菲 周彬 高广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285-3295,共11页
通过对我国东部森林样带4个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长白山站、北京站、会同站和鼎湖山站)的9种森林类型水源涵养监测数据的分析,研究了水热梯度下不同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结果表明:在生长季的5—10月份,各森林类型的水源涵养特... 通过对我国东部森林样带4个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长白山站、北京站、会同站和鼎湖山站)的9种森林类型水源涵养监测数据的分析,研究了水热梯度下不同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结果表明:在生长季的5—10月份,各森林类型的水源涵养特性表现出较大差异。林冠截留率的大小依次为:阔叶红松林>杉木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季风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马尾松林>落叶松林>油松林,最高的长白山站阔叶红松林的截留率是最低的北京站油松林的2.2倍。森林降雨截留量与林外降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林冠截留率与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枯落物最大持水深(5—10月份)以北京站落叶阔叶林最大,为6.0 mm;鼎湖山站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最小,为1.0 mm。0—60 cm土层蓄水量最大的是会同站的人工杉木林,为247 mm;最小的是北京站的落叶松林,仅为45.5 mm;林分总持水量依次为:杉木林>阔叶红松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季风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马尾松林>落叶松林>油松林。各林分总持水量主要集中在土壤层,占总比例的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部森林样带 水源涵养 冠层截留 凋落物 土壤蓄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成因、过程及其防治对策研究——以内蒙古正蓝旗为例 被引量:25
15
作者 丁国栋 蔡京艳 +3 位作者 王贤 董智 范建友 陈平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5-19,共5页
浑善达克沙地是内蒙古自治区四大沙地之一 ,2 0世纪 6 0年代以后 ,该沙地发生了严重的沙漠化 ,不仅恶化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且成为京津地区最主要的沙尘源之一 ,对京津、华北等周边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 浑善达克沙地是内蒙古自治区四大沙地之一 ,2 0世纪 6 0年代以后 ,该沙地发生了严重的沙漠化 ,不仅恶化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且成为京津地区最主要的沙尘源之一 ,对京津、华北等周边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安全构成了愈来愈严重的威胁 .该文着重以浑善达克沙地腹地的内蒙古正蓝旗为例 ,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对沙漠化成因和过程进行分析 ,确定该区沙漠化发生发展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并结合当地实际提出沙漠化防治的基本对策和措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沙漠化成因 驱动力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巫山-秭归段典型消落带植被空间分异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朱妮妮 秦爱丽 +3 位作者 郭泉水 朱莉 许格希 裴顺祥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9-115,共7页
消落带植被是三峡水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水库安全和库岸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消落带植被的空间分布及优势植物组成是消落带治理植物材料选择的重要依据。本研究基于三峡水库干流巫山—秭归段典型消落带的植被调查,... 消落带植被是三峡水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水库安全和库岸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消落带植被的空间分布及优势植物组成是消落带治理植物材料选择的重要依据。本研究基于三峡水库干流巫山—秭归段典型消落带的植被调查,研究消落带植被的物种多样性、植物生活型、优势植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下降,消落带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减少;1年生草本植物在群落中所占比例增加,多年生草本植物所占比例因地而异(巫山消落带为增加,秭归消落带为减少),木本植物所占比例减少。淹水较深区段消落带植被的优势植物主要是莎草科的莎草和禾本科的狗牙根、毛马唐、狗尾草及菊科的鬼针草等;淹水较浅区段的优势植物种类有所增加,但处于优势的仍然是莎草科、禾本科和菊科植物。能够在淹水区段存活的植物大多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特殊的繁殖特性及对淹水和干旱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生活型 优势植物 空间分异 消落带植被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松和侧柏人工林适宜灌溉定额的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刘淑明 孙长忠 孙丙寅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5-90,共6页
采用人工灌水的方法 ,研究 2 0年生油松和侧柏人工林的耗水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 ,确定其适宜的灌溉定额。结果表明 ,油松和侧柏的耗水量与其灌水水平呈正相关 :平水年 ,1 5、1 0、0 5倍降水量的灌水水平和对照条件下 ,5— 10月份 ,油松... 采用人工灌水的方法 ,研究 2 0年生油松和侧柏人工林的耗水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 ,确定其适宜的灌溉定额。结果表明 ,油松和侧柏的耗水量与其灌水水平呈正相关 :平水年 ,1 5、1 0、0 5倍降水量的灌水水平和对照条件下 ,5— 10月份 ,油松的耗水量分别为 10 35 8.5、82 90 .5、6 4 5 5 .5、4 337 0m3·hm- 2 ,侧柏为 95 4 7 5、7980 0、6 4 71 0、4 195 0m3·hm- 2 。灌水促进了树木的生长 ,油松在 1 0倍灌水处理时 ,树高、胸径、材积增加最大 ,侧柏在1 0~ 1 5倍处理时 ,分别对树高和胸径影响最大 ,材积在 1 5倍处理时效果最显著 ;油松在 1 0倍处理时 ,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而侧柏则在 1 0~ 1 5倍处理为宜 ;生长季中 ,油松和侧柏的适宜灌溉定额分别为 5 2 5 0~ 6 0 0 0m3·hm- 2和 5 330~ 9330m3·hm- 2 ,分 3次进行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侧柏 人工林 灌溉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榆林沙区人工固沙林土壤微生物生态分布特征及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徐恒 廖超英 +3 位作者 李晓明 孙长忠 王彦武 李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35-141,共7页
【目的】探讨固沙林土壤的生物性质,为制订合理可行的保持沙地森林持续经营的管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以流沙地为对照,对毛乌素沙地榆林沙区6种主要人:工固沙林(花棒×踏郎混交林、沙柳林、踏郎林、沙棘林、樟子松林、河北... 【目的】探讨固沙林土壤的生物性质,为制订合理可行的保持沙地森林持续经营的管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以流沙地为对照,对毛乌素沙地榆林沙区6种主要人:工固沙林(花棒×踏郎混交林、沙柳林、踏郎林、沙棘林、樟子松林、河北杨林)林地0~5,5~20,20~40cm土层的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及4种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活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不同固沙林林地土壤微生物生态分布特征和酶活性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在0~5cm土层中,花棒×踏郎混交林林地土壤细菌数量最多,樟子松和沙棘林林地0~20cm土层放线菌、真菌数量均较多。在0~5cm土层,花棒×踏郎混交林林地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最强,沙柳林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最强,河北杨林林地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均最高。各种人工固沙林林地土壤细菌数量和酶活性总体上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与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结论】人工植被建立后,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酶活性增强,土壤的生物性质得到改善,流沙开始朝着土壤肥力水平较高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固沙林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毛乌素沙地 榆林沙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森林NPP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19
作者 蔡明泽 辛学兵 +3 位作者 裴顺祥 吴莎 吴迪 郭慧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2-290,共9页
为探究北京市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该研究通过改进的CASA模型模拟北京市2004—2019年森林NPP,结合变异系数和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与Mann-Kendall检验(Sen+MK分析)分析研究区森... 为探究北京市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该研究通过改进的CASA模型模拟北京市2004—2019年森林NPP,结合变异系数和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与Mann-Kendall检验(Sen+MK分析)分析研究区森林NP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和相关分析对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驱动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4—2019年北京市森林NPP年均值404.11 g/(m^(2)·a),其中山区森林NPP年均值在2004—2006年持续降低,2006—2019年持续增加,平原森林NPP呈波动上升趋势。2)北京市森林NPP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73.70%的区域森林NPP明显增加,平均变化斜率为10.18 g/(m^(2)·a)。3)研究期内山区森林NPP的主导影响因素是植被类型、气温、高程和辐射,平原森林NPP的主导影响因素是植被类型、气温、降水、人口密度。主导因素中自然因素与森林NPP均呈正相关,人为因素中人口密度和GDP则呈负相关。植被类型×气温交互作用对北京森林NPP解释力最高。得益于北京多项生态工程的合理规划和实施,人为因素对森林NPP的负面影响逐渐降低,在未来的生态工程建设中,可根据区域特点优化植被空间布局及植被类型的选择,进一步提升生态工程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NPP CASA模型 地理探测器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3种杨树比叶面积和叶干物质含量研究 被引量:29
20
作者 高君亮 罗凤敏 +4 位作者 赵英铭 张景波 原伟杰 孙非 郝玉光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20,共6页
比叶面积(SLA)和叶干物质含量(LDMC)综合反映了植物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也体现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以乌兰布和沙漠绿洲防护林体系3种杨树(新疆杨、二白杨和小叶杨)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叶面积、叶饱和鲜重及干重,计算了SLA和LDMC,探讨... 比叶面积(SLA)和叶干物质含量(LDMC)综合反映了植物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也体现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以乌兰布和沙漠绿洲防护林体系3种杨树(新疆杨、二白杨和小叶杨)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叶面积、叶饱和鲜重及干重,计算了SLA和LDMC,探讨了3种杨树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3种杨树叶面积和叶重之间均为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p<0.000 1),可用叶面积与叶重的关系式来推算叶面积。其中,用叶面积与叶饱和鲜重的关系式推算的叶面积数据准确度更高。3种杨树的SLA、LDMC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01),新疆杨、二白杨、小叶杨的SLA和LDMC分别为(9.955±2.574)m^2·kg^(-1)和(420.38±68.046)mg·g^(-1),(12.964±2.465)m^2·kg^(-1)和(301.017±32.647)mg·g^(-1),(16.462±6.286)m^2·kg^(-1)和(287.678±72.055)mg·g^(-1)。SLA和LDMC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001),可用幂函数y=ax^(-b)来表述。SLA和LDMC较好地反映了3种杨树对乌兰布和沙漠贫瘠与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新疆杨的适应性优于二白杨和小叶杨,建议今后该区域防护林更新与重建过程中应适当加大新疆杨的数量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叶面积 叶干物质含量 适应性 杨树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