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XRT智能预选抛废技术应用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3
1
作者 罗主平 刘建华 +5 位作者 孙业长 杨婷 杨璐 阳建国 张文国 周承丞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9-92,共14页
我国矿石资源普遍禀赋差,选矿成本高,但选矿工艺技术及设备研发水平较高。为了推动近年取得重大突破的高效大块预选设备———XRT智能选矿机更好地服务矿山,提升矿山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建设绿色生态矿山,在简要介绍了XRT智能选矿... 我国矿石资源普遍禀赋差,选矿成本高,但选矿工艺技术及设备研发水平较高。为了推动近年取得重大突破的高效大块预选设备———XRT智能选矿机更好地服务矿山,提升矿山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建设绿色生态矿山,在简要介绍了XRT智能选矿机系统组成与分选原理、工艺技术的适用性及要求、工艺技术与设备的特点和优越性基础上,按矿种分类介绍了代表性矿山开展XRT智能预选抛废研究与生产实践的情况。试验研究与生产实践表明:XRT智能选矿机对矿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且具有分选客观、科学、精准、智能、节能、环保等特点;可以兼顾两种及以上目标矿物或元素的高效综合回收;应用工艺简单,对现场碎矿流程的冲击、干扰小;入选粒度粗,高度契合能抛早抛、能收早收理念;对薄、小、边、残、贫矿石资源的开发具有显著的扩能、降本、提质意义。并就XRT智能选矿机的研发和工艺技术应用给出了7点建议:解决分选粒度向上下拓展与分选效率、可靠性、稳定性和工艺的适应性问题,以实现多抛多收的目标;解决设备的大型化、系列化问题,以降低投资和生产成本,并方便现场配置和生产管理;研发三产品XRT智能选矿机,为后续制定高效的选矿工艺和产品方案创造条件;制定全面、科学的矿废判定标准,以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支持并携手矿石选择性破碎技术共同发展,为预选创造更好的条件;科学制定包容其他预选抛废技术的高效抛废工艺,使抛废更彻底、工艺流程更简洁顺畅、技术经济指标更好;论证废石洗矿工艺替代筛分洗矿工艺或给矿洗矿工艺的科学性,以使全系统工艺流程更简单、生产环境更整洁、投资和生产成本更低。最后指出,除磁铁矿石外,其他铁矿石及非金属矿石的粗粒预选抛废,应用不断进步的XRT智能预选抛废技术应是大势所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RT 智能选矿机 废石混入率 早抛多抛 早收多收 综合利用 降本增效提质 绿色矿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粉砂壤土崩解性能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试验研究——以王茂沟小流域为例
2
作者 张思靖 马建业 +5 位作者 李占斌 李鹏 陈亚军 吕小永 李海波 代启安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102,共12页
土壤崩解是土壤可蚀性的重要表征指标,在阐明土壤侵蚀机理和构建侵蚀模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尽管目前有关植物根系对土壤崩解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土壤崩解受到根系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双重影响,而有关根系和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崩... 土壤崩解是土壤可蚀性的重要表征指标,在阐明土壤侵蚀机理和构建侵蚀模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尽管目前有关植物根系对土壤崩解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土壤崩解受到根系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双重影响,而有关根系和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崩解的协同作用仍缺乏深入量化研究。以王茂沟小流域5个土地利用下的原状土样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崩解试验测定土壤崩解参数,并分析其与根系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及主控因子,量化土壤崩解的变化机制,得到如下结论:(1)综合崩解速率、崩解比速率和崩解量三个崩解指标,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的崩解性均呈现出草地<坡耕地<梯田<果园<坝地;(2)利用VPA分析和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解释了土壤理化性质和根系特征及其协同作用对土壤崩解性的贡献并分析其量化关系。结果表明,含根土体中,根系对土壤崩解的直接效应强于间接效应,其直接贡献为16%,较土壤理化性质(16.4%)偏低,但较两者的协同效应偏高62.5%。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崩解性能的变化主要以土壤理化性质直接影响为主;(3)Spearman相关分析和RDA分析表明,与土壤崩解相关性最高的根系因子为RLD,土壤因子为粉粒,所有环境因子中以RLD的效应最强。不同土地利用下,影响土壤崩解性能的主控因子也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可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建设条件下的土壤崩解研究和侵蚀机理的解析提供参考,对于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修复和生态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不同土地利用 植物根系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崩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动勘探在黄土地层划分中应用研究
3
作者 张吉宏 王蕾 +1 位作者 王晓燕 董忠级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7-573,共7页
【目的】黄土在沉积过程中受气候环境的影响,呈现明显黄土—古土壤交替分层沉积特性,其物理力学性质也具有明显差异,为微动勘探进行黄土分层提供了良好的地球物理条件。【方法】为验证微动勘探在黄土地层划分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坡头... 【目的】黄土在沉积过程中受气候环境的影响,呈现明显黄土—古土壤交替分层沉积特性,其物理力学性质也具有明显差异,为微动勘探进行黄土分层提供了良好的地球物理条件。【方法】为验证微动勘探在黄土地层划分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坡头村洛川黄土标准剖面附近及西安少陵塬上进行微动勘探黄土分层试验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微动勘探速度深度域频散曲线上的拐点、频散点连线斜率的变化以及频散点疏密程度的变化可以对黄土进行地质分层,在分层中其精度受频散曲线样点数的影响较大,对于浅部黄土地层宜采用512样点数及1024样点数对应的频散曲线进行分层,对于深部黄土地层宜采用2048样点数对应的频散曲线进行分层,钻孔实测分层深度与微动勘探分层深度差值不大于0.6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动勘探 黄土 地质分层 频散曲线 样点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井基础地震响应规律及接触面应力分布特征研究
4
作者 陈阳 张润妍 +2 位作者 訾凡 韩健勇 贾鹏蛟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1-160,共10页
针对现有桥梁沉井基础结构抗震分析方法欠缺的问题,引入“有限元-无限元”计算理论,建立地震作用下沉井基础的时域分析有限元-无限元耦合计算模型。分析沉井基础对地震动峰值强度大小、场地土动力特性及结构与土体接触面应力分布特征等... 针对现有桥梁沉井基础结构抗震分析方法欠缺的问题,引入“有限元-无限元”计算理论,建立地震作用下沉井基础的时域分析有限元-无限元耦合计算模型。分析沉井基础对地震动峰值强度大小、场地土动力特性及结构与土体接触面应力分布特征等的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地震波在场地土的传播过程中,随着峰值加速度从0.1g增加至0.4g时,其震动效应被逐渐放大,且基础顶部加速度放大系数较底部更为显著。场地土的动力特性对沉井基础与四周地基相互作用系统有显著的影响,忽略土层惯性力可能导致低估基础顶部和底部的水平相对峰值位移约40%。基底面法向接触应力呈中心对称分布,且在基础边缘呈现显著的集中现象。基底切向应力则沿该点近似反对称分布,且剪应力在沉井底部边缘处分布较为复杂。地震初期,受地基土的约束作用,沉井基础结构外边缘法向应力底部大于顶部。然而,由于能量的积累和传递,基础顶部的法向应力逐渐增大,基础顶底部应力差异逐渐减小。研究结果可为沉井基础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井基础 地震 有限元-无限元分析 应力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擦耗能支撑减震结构最优阻尼参数区间控制效果研究
5
作者 刘锐 范康 王砚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49,43,共7页
系统研究了附加摩擦阻尼器的多层摩擦耗能支撑结构(FDBF)的减震效果。针对学者提出的摩擦阻尼器两种恢复力模型:理想弹塑性和Bouc-Wen滞回模型,通过算例分析表明两模型结果数据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本文选取一附加摩擦阻尼器的多层结构进... 系统研究了附加摩擦阻尼器的多层摩擦耗能支撑结构(FDBF)的减震效果。针对学者提出的摩擦阻尼器两种恢复力模型:理想弹塑性和Bouc-Wen滞回模型,通过算例分析表明两模型结果数据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本文选取一附加摩擦阻尼器的多层结构进行结构建模,通过摩擦耗能支撑(FDB)的3个参数——滑移力、支撑刚度、起滑位移在参数区间内连续变化,对结构顶层最大位移和加速度响应,基底剪力以及体系总耗能和阻尼器耗能比进行了控制效果分析,结果表明耗能支撑参数对结构减震效果影响明显,存在相对较优的参数区间,并在不同特性的结构中得到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耗能支撑 BOUC-WEN模型 支撑刚度 起滑位移 参数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和硫化钠原位修复北方Pb污染土壤的潜力分析与建议
6
作者 吕小永 吴维隆 +5 位作者 张含 沈锋 王萍 吴璇 张增强 李荣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6-134,共9页
【目的】探讨石灰、硫化钠对铅(Pb)污染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生物量、Pb含量的影响,以探明石灰、硫化钠作为钝化剂修复Pb污染土壤的潜力,为中国北方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地的安全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陕西凤县Pb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农田平... 【目的】探讨石灰、硫化钠对铅(Pb)污染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生物量、Pb含量的影响,以探明石灰、硫化钠作为钝化剂修复Pb污染土壤的潜力,为中国北方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地的安全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陕西凤县Pb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农田平均Pb含量为172.1 mg/kg),向Pb污染土壤中分别施用了5,10,15 g/kg石灰和2,6,10 g/kg硫化钠,并以不添加钝化剂为对照(CK),稳定6个月后,于2021年5月开始种植作物,其中大豆和玉米为第1季作物,油菜和小麦为第2季作物,测定不同处理土壤的基础理化指标、Pb含量、有效态Pb含量以及作物生物量和茎叶、籽粒Pb含量,分析钝化处理后作物对Pb的富集情况,并对不同处理作物的食品安全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与CK相比,石灰、硫化钠均提高了土壤pH,且土壤pH随着钝化剂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石灰、硫化钠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CEC)与CK总体均无显著差异。相比CK,石灰、硫化钠处理玉米、大豆、小麦的总生物量总体增幅较大,而对油菜总生物量的影响较小。第1季和第2季作物收获后,与CK对比,石灰、硫化钠处理作物根际土壤有效态Pb含量均明显减少。石灰和硫化钠处理4种作物茎叶中的Pb含量与CK相比均明显下降。与CK相比,石灰处理4种作物籽粒中的Pb含量均明显下降;除了玉米外,硫化钠处理大豆、油菜、小麦籽粒中的Pb含量较CK明显下降。不同含量石灰、硫化钠处理后,两季作物对Pb的富集能力差异较大,其中小麦对Pb的富集能力较强。对4种作物的食品安全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不同钝化剂处理作物可食用部分(茎叶和籽粒)的Pb含量均超过了食品安全限值;石灰、硫化钠处理大豆、油菜所榨植物油中的Pb含量远远小于二者籽粒中的Pb含量,其中菜籽油满足了食品安全标准。【结论】在重金属Pb污染地区,石灰、硫化钠均提高了土壤pH,总体增加了作物生物量,减少了土壤和作物的Pb含量,可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地的修复,且Pb污染地块经修复后可用作油菜籽种植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污染地区 石灰 硫化钠 土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制备遗址土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胡再强 王凯 +4 位作者 李宏儒 梁志超 焦韩伟 吴朋 陈振鹏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3-18,共6页
通过三轴蠕变试验,研究了糯米浆掺入量对人工制备遗址土三轴蠕变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添加了一定量的糯米浆后,人工制备遗址土三轴蠕变量明显减小,稳定时间增长。随着添加糯米浆质量的增加,人工制备遗址土的蠕变量呈现出先减小... 通过三轴蠕变试验,研究了糯米浆掺入量对人工制备遗址土三轴蠕变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添加了一定量的糯米浆后,人工制备遗址土三轴蠕变量明显减小,稳定时间增长。随着添加糯米浆质量的增加,人工制备遗址土的蠕变量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土与糯米浆质量比为90∶10时,蠕变量达到最小。人工制备遗址土三轴蠕变具有明显的非线性,时间越长,非线性越强。将总的变形分解为线性黏弹性变形、线性黏塑性变形和非线性黏塑性变形,利用模型理论描述其线性应变部分,非线性部分采用经验公式,建立了适合人工制备遗址土三轴蠕变特性的非线性半经验半理论黏弹塑性蠕变本构模型。该模型能较好的描述人工制备遗址土三轴蠕变特性,此非线性蠕变模型以元件模型为骨架,经验公式是对理论模型的非线性修正,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制备遗址土 蠕变 非线性半经验半理论 黏弹塑性蠕变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流片式喷灌喷嘴水力性能及其最优结构分析
8
作者 李涛 冯婷婷 +2 位作者 高泽海 张建丰 李浩瑜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9-307,共9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摇臂式喷头的组合喷灌均匀度,文中在PY 220摇臂式喷头喷嘴内部空间增设导流片,以导流片的形状参数长度L、横向曲率C和纵向曲率P为试验因素,进行水力性能测试试验,构建了导流片最优结构参数的非线性映射模型,采用BP神经网... 为了进一步提高摇臂式喷头的组合喷灌均匀度,文中在PY 220摇臂式喷头喷嘴内部空间增设导流片,以导流片的形状参数长度L、横向曲率C和纵向曲率P为试验因素,进行水力性能测试试验,构建了导流片最优结构参数的非线性映射模型,采用BP神经网络算法进行求解,获得了导流片的最优结构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导流片长度对射程具有极显著的影响,而横向曲率和纵向曲率的影响较小.导流片式喷嘴的点喷灌强度在径向的分布更均匀,总体呈现为先缓慢降低后缓慢增加再快速降低.在正方形组合条件下,当导流片长度大于2 mm时,其组合喷灌均匀度明显高于原喷嘴,导流片长度对组合均匀度具有显著影响,而横向曲率和纵向曲率对组合均匀度的影响不显著.在同时考虑组合均匀度最大和射程最远的情况下,导流片最优形状参数长度L=3 mm,横向曲率C=1.5 mm,纵向曲率P=A/3,其最终射程为19.09 m,均匀度为89.38%.研究成果对于提高喷灌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流片 摇臂式喷头 点喷灌强度 组合喷灌均匀度 水力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方金矿崩落法转嗣后充填关键隔离层厚度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郭进平 卢皎旭 +3 位作者 张文革 强浩 罗才严 芦永利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1-60,共10页
为了抑制四方金矿采用崩落法采矿引发采空区垮落造成地表塌陷,减弱采矿活动对矿山生态环境的影响,针对四方金矿地表塌陷区进行灾害恢复治理,提出崩落转嗣后充填的开采模式,并对其面临的关键隔离层技术进行研究。首先对四方金矿崩落转空... 为了抑制四方金矿采用崩落法采矿引发采空区垮落造成地表塌陷,减弱采矿活动对矿山生态环境的影响,针对四方金矿地表塌陷区进行灾害恢复治理,提出崩落转嗣后充填的开采模式,并对其面临的关键隔离层技术进行研究。首先对四方金矿崩落转空场嗣后充填开采过程中需留设的隔离层安全厚度问题进行岩石力学的理论计算分析研究,依据厚跨比法等5种理论计算法,计算不同安全系数下的隔离层厚度,建立隔离层安全厚度的理论计算模型,通过理论计算初步确定合理的隔离层安全厚度范围;之后利用FLAC^(3D)建立有限元数值模型,分别对不同厚度隔离层下部采场开采过程进行模拟计算,通过分析其位移、应力、塑性区等判断隔离层厚度是否合理,从而确定采矿方法安全过渡的隔离层厚度范围,同时对以后矿山类似工程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离层 安全厚度计算 数值模拟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几字湾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10
作者 佘欢 李鹏 +2 位作者 李娟 冯朝红 张靖铷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11-422,共12页
[目的]评价黄河几字湾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并探究其驱动因素,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能值分析法,系统评估了2000—2020年黄河几字湾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运用LMDI分解模型,研究了可持续发... [目的]评价黄河几字湾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并探究其驱动因素,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能值分析法,系统评估了2000—2020年黄河几字湾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运用LMDI分解模型,研究了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驱动因素。[结果](1)研究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呈现显著动态变化: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波动(均值1.98×10^(22)sej),不可更新资源持续衰减,工业辅助投入上升,可更新有机能下降,作物产量保持增长;(2)可持续发展评估显示,能值产出率(E_(YR))显著提升,环境负载率(E_(LR))持续增加,能值可持续指数(E_(SI))虽转为可持续状态但水平较低;(3)驱动因素分析表明,人口效应是首要驱动因素,经济效应贡献度由负转正,投入结构效应由正转负,土地面积效应影响最小。[结论]2000—2020年黄河几字湾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逐渐上升,驱动因素贡献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人口效应、经济效应、投入结构效应和土地面积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几字湾地区 农业 可持续发展 驱动因素 能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GSVMA模型的露天矿卡车行程时间动态预测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顾清华 马平平 +2 位作者 闫宝霞 卢才武 陈露 《中国矿业》 2021年第4期96-102,共7页
针对露天矿卡车在车流规划中的行驶时间预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优化SVM参数方法,并考虑卡车状态、速度、载重量以及路面类型、坡度等9个影响因子,构建了基于HGSVMA模型的露天矿卡车行程时间预测模型。实验选取某大型露天矿卡车... 针对露天矿卡车在车流规划中的行驶时间预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优化SVM参数方法,并考虑卡车状态、速度、载重量以及路面类型、坡度等9个影响因子,构建了基于HGSVMA模型的露天矿卡车行程时间预测模型。实验选取某大型露天矿卡车调度系统所采集的卡车行程时间进行仿真模拟,并将HGSVMA模型与GS-SVM模型、PSO-SVM模型和GA-SVM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HGSVMA模型预测效果最好,对提高露天矿卡车行程时间预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程时间预测 支持向量机 遗传算法 露天矿卡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i-LSTM算法的露天矿山爆破振动速度预测
12
作者 张伟 倪彬 +2 位作者 王立 谢伟 魏士钰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6,共6页
针对传统公式对爆破振动预测精度不高的问题,构建了基于Bi-LSTM(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算法的露天矿山爆破振动速度预测模型。该模型可以在两个方向上处理时间序列数据,同时捕获过去和未来的上下输入信息与输出数据之间的依赖关系。以马... 针对传统公式对爆破振动预测精度不高的问题,构建了基于Bi-LSTM(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算法的露天矿山爆破振动速度预测模型。该模型可以在两个方向上处理时间序列数据,同时捕获过去和未来的上下输入信息与输出数据之间的依赖关系。以马钢集团高村铁矿露天矿山爆破开采监测数据为依据,选取相关数据为输入参数,并将Bi-LSTM预测结果与萨道夫斯基公式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萨道夫斯基公式预测的爆破振动速度平均误差为26.87%,Bi-LSTM算法预测的爆破振动速度平均误差为8.95%;Bi-LSTM模型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吻合度。后期将以其他矿山的监测数据为依托对模型进行训练,以提高Bi-LSTM模型的泛化能力,并通过迁移学习植入矿山安全实时监测预警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山 爆破振动 振动速度 预测模型 Bi-LSTM 深度学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退火程式对光纤布拉格光栅热重生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焕权 董忠级 +6 位作者 陈振威 周金 苏俊豪 王浩 郑加金 余柯涵 韦玮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34-1938,共5页
光纤布拉格光栅(FBG)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光纤通信和传感领域的关键器件,具有灵敏度高、体积小及抗电磁干扰等诸多优点,但长时间工作在高温环境下其光栅特性会逐渐衰退甚至完全擦除,极大地限制了FBG在工业生产、石油电力、航空航天等一些... 光纤布拉格光栅(FBG)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光纤通信和传感领域的关键器件,具有灵敏度高、体积小及抗电磁干扰等诸多优点,但长时间工作在高温环境下其光栅特性会逐渐衰退甚至完全擦除,极大地限制了FBG在工业生产、石油电力、航空航天等一些特殊领域的应用。通过高温退火处理有望使FBG在高温擦除后重新生长出能在高温环境下稳定工作的热重生FBG(RFBG)。因此,研究高温退火程式对RFBG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48 nm准分子激光器,以相位掩模法制作得到反射光谱中心波长为1548.5 nm、反射率为97.8%、3 dB带宽为0.36 nm的初始FBG,再利用高温管式炉对初始FBG进行高温退火处理,发现FBG在950℃时实现热重生,得到反射光谱中心波长为1546.7 nm、反射率为50.6%、3 dB带宽为0.19 nm的RFBG;进一步研究发现,在950℃实现高温热重生后退火程式对RFBG性能有很大影响,对RFBG采用急速冷却、缓慢冷却和自然冷却以及氩气气氛下自然冷却4种方式进行退火处理并与初始光栅进行对比,结果发现采用急速冷却方式处理的RFBG机械性能最佳,其保留了初始光栅约50%的机械强度,优于缓慢冷却、自然冷却处理仅分别保留初始光栅22.2%和29.9%机械强度的RFBG,并发现在氩气中进行退火处理有利于RFBG机械强度的提升,同样是自然冷却,在氩气气氛中退火得到的RFBG保留了初始光栅43%的机械强度。进一步对采用急速冷却方式处理的RFBG进行热循环、热稳定性等测试。结果表明,RFBG在150~1050℃内三次加热循环结果完全重叠,温度灵敏度为16.30 pm·℃^(-1),温度灵敏度相关系数R^(2)为0.99538,且在800℃温度下进行热稳定性测试7 h,波长总漂移量仅为0.08 nm,表明所制备的RFBG具备良好的测温性能和稳定性。该研究工作为RFBG高温传感器的实用化和工程化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布拉格光栅 高温退火 热重生光纤光栅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汇流比和入汇角对明渠交汇水流特性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薛博升 魏炳乾 +1 位作者 王非 王战平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58-665,762-763,共9页
为探究汇流比与入汇角对明渠交汇水流水力特性影响的区别,首先通过45°明渠交汇水槽的试验研究了不同汇流比工况下交汇区的水流特性;然后采用RNG k-ε模型模拟交汇区水流的湍流流动;佐以标准壁面函数法处理近壁低雷诺数区域,对明渠... 为探究汇流比与入汇角对明渠交汇水流水力特性影响的区别,首先通过45°明渠交汇水槽的试验研究了不同汇流比工况下交汇区的水流特性;然后采用RNG k-ε模型模拟交汇区水流的湍流流动;佐以标准壁面函数法处理近壁低雷诺数区域,对明渠交汇水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结合45°明渠交汇水槽试验对数值模型进行了率定。模拟结果显示,分离区的尺寸随着汇流比和入汇角的增大而增大。汇流比和入汇角对于交汇区流速分布影响的区别在于:汇流比变化对下游远处流速分布的影响较大,对入汇口附近断面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入汇角变化会对入汇口附近及其下游较远的区域造成较大影响。随着汇流比的增大,入汇口下游区域的流速不均匀程度也在增加;而随着入汇角的增大,流场的不均匀系数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渠交汇口 汇流比 入汇角 流速分布 水流动力轴线 流场不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盐累积对黄土工程性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杜宇航 杨秀娟 +2 位作者 樊恒辉 武雷杰 罗述伟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8-141,146,共5页
钠盐累积对黄土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及工程性质有重要影响。以杨凌黄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不同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人工制备钠盐含量分别为0.1%、0.3%、0.5%、1.0%和2.0%(质量分数)的钠盐土样,设置其含水率分别为13%、16%和19%,干密度分别... 钠盐累积对黄土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及工程性质有重要影响。以杨凌黄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不同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人工制备钠盐含量分别为0.1%、0.3%、0.5%、1.0%和2.0%(质量分数)的钠盐土样,设置其含水率分别为13%、16%和19%,干密度分别为1.38、1.48、1.58、1.68 g/cm^3,进行相对密度、酸碱度、击实、渗透、直剪及扫描电镜试验,分析钠盐含量、干密度和含水率对黄土基本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氯化钠含量的增加,土样相对密度、最优含水率及渗透系数逐渐减小,扫描电镜显示颗粒团聚、孔隙变大现象加剧,黏聚力总体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13%和16%含水率时,内摩擦角在30°至40°之间波动,但在含水率较大时呈现W形。研究结果可为盐渍化过程中黄土地区的工程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岩土工程 盐渍土 黄土 钠盐含量 工程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粒径黄砂岩微观-宏观裂纹演化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立 倪彬 +3 位作者 谢伟 王书昭 寇坤 赵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373-381,共9页
为了探讨粒径对黄砂岩微观-宏观裂纹演化机制的影响,系统地开展了不同粒径黄砂岩单轴压缩声发射试验。基于声发射监测技术以及震源机制反演方法,对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微裂纹演化机制进行了研究,同时利用电镜扫描技术与几何分形理论,对... 为了探讨粒径对黄砂岩微观-宏观裂纹演化机制的影响,系统地开展了不同粒径黄砂岩单轴压缩声发射试验。基于声发射监测技术以及震源机制反演方法,对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微裂纹演化机制进行了研究,同时利用电镜扫描技术与几何分形理论,对破坏后的砂岩表面裂隙宏观形态及试件断口的微观形貌特征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粒径的大小、胶结物类型的不同均可影响岩石强度,通过室内试验得出随着黄砂岩粒径的逐渐增大,其峰值应力呈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对比不同粒径黄砂岩试件变形破坏过程中的声发射改进b值(b_(I)值)与平均声发射能率,所有试件峰值破坏前平均声发射能率均存在“激增”与“激降”现象,且声发射b_(I)值在砂岩试件达到峰值破坏时下降到最小值,该现象可以作为岩石的失稳破坏前兆特征;随着构岩矿物颗粒粒径的增大,岩石内部微裂纹的破坏模式由张拉型为主导向剪切型为主导进行转变;破坏后岩样表面宏观裂隙的分形维数随着岩石粒径的增加呈现下降的变化趋势,即粒径大小对岩石表面宏观裂隙演化过程具有一定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纹类型 颗粒粒径 分形维数 声发射能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基非饱和土动态回弹模量计算模型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君 牛军贤 崔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1期13491-13496,共6页
作为路面结构设计的关键参数,对动态回弹模量的可靠计算一直是工程界不断探索的课题。收集并分析中外已有关于路基土回弹模量的计算模型,根据自变量的不同属性,将计算模型归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将应力水平作为变量(I型),第二类是将表征湿... 作为路面结构设计的关键参数,对动态回弹模量的可靠计算一直是工程界不断探索的课题。收集并分析中外已有关于路基土回弹模量的计算模型,根据自变量的不同属性,将计算模型归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将应力水平作为变量(I型),第二类是将表征湿度状态的基质吸力作为变量,这其中又分为两个子类,一是将基质吸力引入耦合到应力变量中(II1型);二是将基质吸力剥离出来作为独立变量(II2型)。然后结合2种土样的循环动三轴试验数据,对3类计算模型的可靠性及适用性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表明:将基质吸力作为单独变量(II2型)的计算模型能更真实地反映非饱和路基土动态回弹模量的变化规律,拟合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路基土 动态回弹模量 计算模型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某难选金铜氧化矿浮选试验研究
18
作者 李恒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21年第1期164-172,共9页
甘肃某难选金铜氧化矿金含量为4.83 g/t,铜含量为1.18%,铜氧化率高达95.87%。铜矿物以难选的硅孔雀石为主,且与脉石矿物关系密切,金与铜矿物呈伴生关系。对原矿工艺矿物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尾矿中铜、金损失的原因。在磨矿细度为... 甘肃某难选金铜氧化矿金含量为4.83 g/t,铜含量为1.18%,铜氧化率高达95.87%。铜矿物以难选的硅孔雀石为主,且与脉石矿物关系密切,金与铜矿物呈伴生关系。对原矿工艺矿物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尾矿中铜、金损失的原因。在磨矿细度为-74μm占80%,Na_2S作硫化剂,CuSO_4作活化剂,丁基黄药、羟肟酸和25号黑药作捕收剂的条件下,采用一次粗选,四次扫选,粗精矿再磨后三次精选硫化浮选工艺流程,可获得金品位为86.65 g/t、金回收率为89.11%,铜品位为16.93%、铜回收率为71.92%,银品位为216.24 g/t、银回收率为87.26%的金铜精矿。金铜精矿可采用热压预氧化—无氰化工艺流程回收金铜,该选冶流程可为金铜氧化矿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铜氧化矿 工艺矿物学 硅孔雀石 硫化浮选 组合捕收剂 金铜精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
19
作者 侯培 朱有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23期1-3,共3页
通过文献阅读法,对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起源、应用范围、应用空间、修正方法进行详细解读,并对现有生态足迹相关研究提出不足与展望,以期为生态足迹模型的未来应用及具体修订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生态足迹模型 国内外 回顾与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前失稳过程的重力场观测证据 被引量:4
20
作者 郭树松 祝意青 +4 位作者 徐云马 刘芳 赵云峰 张国庆 朱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68-1380,共13页
文中应用1996—2007年龙门山断裂带上的重力观测资料,分析了汶川地震前亚失稳阶段的重力场变化特征,根据震前失稳过程的重力场观测证据探讨应用重力场识别断层进入亚失稳阶段的证据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汶川地震前沿龙门山断裂带的... 文中应用1996—2007年龙门山断裂带上的重力观测资料,分析了汶川地震前亚失稳阶段的重力场变化特征,根据震前失稳过程的重力场观测证据探讨应用重力场识别断层进入亚失稳阶段的证据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汶川地震前沿龙门山断裂带的时变重力场在1996—2001期间呈正常态变化,2001—2004期间出现区域性区重力异常,2004—2007期间出现较明显的反向变化,震前一年变化较弱,呈现闭锁状态。这种变化过程较好地对应了岩石变形实验中由稳态加载阶段到失稳阶段中的线性稳态、偏离线性稳态、亚失稳状态的过程。2)龙门山断裂东侧接近四川盆地上的测点时序变化平缓无序,西侧后山断裂带上的测点在2002年开始出现一致性较好的"同升同降"变化特征。汶川地震发生在后山断裂带上,震后余震的分布和该断裂带的走向一致,说明该断裂带是断层的主要失稳位置,该断层的失稳导致该区域测点的重力场变化一致,符合实验研究中断层由稳态进入亚失稳状态的物理场协同化演化的判定依据。3)重力剖面点的时空变化显示,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在龙门山断裂西侧可观测到一次断层活动协同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失稳阶段 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重力变化 协同化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