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共桌子边的文论对话——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12届年会侧记 被引量:2
1
作者 王一川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2-104,共3页
这次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12届年会的举办,是对创办人徐中玉先生百岁华诞的最好的感恩和祝福。与28年前首届全国高校文艺学研讨会相比,本届年会在地点、时间耗费、学术交流方式、代表年龄、会议目的和对话者年龄等方面有诸多不同特点,但... 这次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12届年会的举办,是对创办人徐中玉先生百岁华诞的最好的感恩和祝福。与28年前首届全国高校文艺学研讨会相比,本届年会在地点、时间耗费、学术交流方式、代表年龄、会议目的和对话者年龄等方面有诸多不同特点,但会议方式是理性而和谐的。会议围绕"百年文学理论中的中国话语"主议题而在学术上有多层面开掘——涉及古论今存、他论我用、古论新说、现代新论和新百年话语等方面。期待今后继续探讨两个百年文学理论的跨越及如何以中国精神引领文学理论研究等问题。相信思想的力量在未来公共桌子边的研讨中将继续起到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艺理论 文论对话 公共桌子 思想的力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第二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四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会讯
2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4-64,共1页
关键词 叙事学 国际会议 文艺理论 学分 学会 中外 中国 四川外语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第二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四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会讯
3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2-22,共1页
关键词 叙事学 国际会议 文艺理论 学分 学会 中外 中国 四川外语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第二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四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会讯
4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8-58,共1页
关键词 叙事学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 分会 研讨会 会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第二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四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会讯
5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6,共1页
关键词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 分会 研讨会 叙事学 会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与社会:重新关照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总体性与问题域 被引量:4
6
作者 宋伟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3,共13页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创立与发展无疑是最具革命性意义的文化思想范式转换。马克思以宏阔的历史视野、锐敏的时代意识、辩证的批判精神、深切的人文关怀,开启了在思想中把握世界并在实践中改变世界的崭新...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创立与发展无疑是最具革命性意义的文化思想范式转换。马克思以宏阔的历史视野、锐敏的时代意识、辩证的批判精神、深切的人文关怀,开启了在思想中把握世界并在实践中改变世界的崭新理论视域,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革命性意义在于,马克思以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在继承西方美学尤其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基础上扬弃了传统形而上学美学,将文化艺术生产创造与社会历史的生成发展,辩证有机地理解为“总的合力”的历史结果,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崭新视域,实现了美学史与艺术学史上的转型变革,并由此生成了一种有别于传统美学的文化政治美学范式。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依然是当今时代最具革命性意义的文化政治理论,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依然是我们建构当代艺术理论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视域,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辩证批判依然具有解释当今时代的有效性,其核心命题“艺术与社会”依然是当今时代文化艺术生产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总体性问题”。本文认为,如何理解“艺术与社会”对于我们回顾和阐释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的百年历史具有关键决定意义,有助于我们从“历史总体性”视域来把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的理论实质和知识谱系,以激活或焕发马克思主义阐释当代社会文化问题的理论活力,有助于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当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与社会 艺术史哲学 马克思主义艺术史学 历史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两个理论支点 被引量:6
7
作者 丁国旗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126-128,共3页
习近平的文艺思想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土壤之中,体现出鲜明的古典诗学特征与诗学智慧,有着坚实的民族文化根基,与我国传统文艺思想一脉相承。同时,习近平的文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理论联系,充分体现了马克思... 习近平的文艺思想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土壤之中,体现出鲜明的古典诗学特征与诗学智慧,有着坚实的民族文化根基,与我国传统文艺思想一脉相承。同时,习近平的文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理论联系,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思想光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最新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思想 理论资源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潮流与文艺美学的范式变更 被引量:12
8
作者 何志钧 孙恒存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2-158,共7页
文艺与审美、文艺学与美学的交错叠合是中国文艺美学的基点。文艺与审美实践的数字化为数字化时代的文艺美学提供了实践基础,不仅有助于催生新的问题意识,也有助于促成数字文艺美学的新范式。"生控复制"和"赛博格"... 文艺与审美、文艺学与美学的交错叠合是中国文艺美学的基点。文艺与审美实践的数字化为数字化时代的文艺美学提供了实践基础,不仅有助于催生新的问题意识,也有助于促成数字文艺美学的新范式。"生控复制"和"赛博格"使人机交互、人机一体迈进前所未有的境界,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文艺、审美日益交会。文艺、审美信息传播呈现为网络状的"星丛传播"。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促使审美模式和文艺生产消费模式发生空前剧变。新型的文艺美学需要自觉强调"数字性"和"审美性"的化合;需要格外关注新兴的数字媒介,以新媒介为中心重新审查和审视文艺、审美实践;需要关注虚拟审美,拓展文艺美学研究的视野和思路;更需要关注全觉审美,立足全觉审美培植文艺美学研究新的生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审美 范式 数字文艺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望巴别塔:巴赫金的诗学与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凌建侯教授访谈 被引量:4
9
作者 凌建侯 邹赞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3-8,共6页
中国巴赫金研究自80年代始,不止译著丰富,各类关于巴赫金理论的研究成果亦蔚为大观。凌建侯教授一方面从纵向上以阶段的方式明确了中国巴赫金研究的历程及经典化到本土化的必然,一方面从横向上阐释巴赫金"对话"、"狂欢&q... 中国巴赫金研究自80年代始,不止译著丰富,各类关于巴赫金理论的研究成果亦蔚为大观。凌建侯教授一方面从纵向上以阶段的方式明确了中国巴赫金研究的历程及经典化到本土化的必然,一方面从横向上阐释巴赫金"对话"、"狂欢"、"独白"、"话语"四个范畴,同时从哲学、文艺的角度探索"反"独白论。并针对欧美学界关于巴赫金狂欢理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巴赫金狂欢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巴赫金有关民间文化与官方文化的解读及对中国学界实践的影响等进行了学理性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赫金 狂欢 “反独白” 民间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联模式与郭绍虞“学科变异”——对1959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思想史解码 被引量:8
10
作者 夏中义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2-130,2,共9页
所谓旧版史观,是指郭绍虞民国版所构建的批评史观的学理框架。颇具创新意义的是,郭绍虞将演进到魏晋南朝才"由渐而著"的"纯文学"观念,当作其旧版史观的逻辑中轴,嗣后再用它来测定隋、唐、北宋"复古期"对... 所谓旧版史观,是指郭绍虞民国版所构建的批评史观的学理框架。颇具创新意义的是,郭绍虞将演进到魏晋南朝才"由渐而著"的"纯文学"观念,当作其旧版史观的逻辑中轴,嗣后再用它来测定隋、唐、北宋"复古期"对它的偏移,元、明、清传统"完成期"对它的悖离。这就意味着,批评史在郭绍虞笔下,实是历代观念要么积极、要么消极回应"文学性"命题的演绎史。"纯文学"作为旧版史观的逻辑中轴,本是郭绍虞用来识别且搜辑古典文论中的"诗意"意识,并将它与讲究"教化""知性""实用"的台阁"文意"("杂文学")相剥离的基元性参照。所谓"社会因素"不是别的,正是对"日丹诺夫主义"负△的第一要素"反动政治(立场)"的委婉代码。"日丹诺夫主义"负△的第二要素是"唯心哲学(方法)"。"日丹诺夫主义"负△的第三要素是"反现实主义(观点)"。修订版要拿"纯文学"开刀,是因为中国批评史确乎没有其他观念更像"纯文学"一般适合作"反面典型"或试剑石,来见证苏联模式锋芒之厉害了。修订版为"现实主义"△觅得的第一要素叫"人民性",以对应苏联模式的"革命政治(立场)"。修订版为"现实主义"△觅得的第二要素叫"物使—心动",以对应苏联模式的"唯物主义(方法)"。修订版为"现实主义"△觅得的第三要素,是让刘勰"反形式主义"来对应苏联模式的所谓"反现实主义(观点)",虽在局部上很过硬,但就整体逻辑而言,它又与"现实主义"△另两个构成要素相悖离。正是瞄准"情异于志"可能驱动"纯文学"远离所谓"现实主义",故修订版衷心仰慕刘勰《文心雕龙》主"情志合一"。正是上述不可逾越的历史"贫困",从根本上制约着修订版只能从破坏性的负面角度,去模拟苏联模式来打碎民国时的旧版史观(以"纯文学"为中轴),但绝对无法从建设性的正面视角去构建一个与苏联模式"逻辑同构"的"现实主义"△。这既是修订版最后只能践履半个"日丹诺夫主义"的原因,也是修订版最终只能硬撑着写半部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模式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 学科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阐释:作为一种阐释理论的合法性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健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8-115,共8页
公共阐释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领域,这一领域的开拓是完善阐释学研究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学人试图建构中国阐释学的努力。阐释本身就是一种公共性的行为,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其目的是实现意义的... 公共阐释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领域,这一领域的开拓是完善阐释学研究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学人试图建构中国阐释学的努力。阐释本身就是一种公共性的行为,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其目的是实现意义的澄明。要真正实现这一目的,还应依靠人类理性和感性的公共性。离开公共理性和公共感性,理解不可能,阐释更不可能。公共阐释存在于各种门类阐释学之中,但是,它所面对的却不是门类阐释学的对象,而是一般阐释学的对象。一般阐释学有公共阐释问题,门类阐释学也有公共阐释问题。公共阐释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它是一般阐释学的组成部分。公共阐释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着充分的合法性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阐释 公共性 公共感性 公共理性 阐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精神领域进行的意义生产——伊格尔顿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 被引量:3
12
作者 姚文放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7-189,2,共13页
伊格尔顿生产性文学批评的起步是从研读和述评马舍雷的《文学生产理论》开始的,这为其日后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的形成奠定了起点。伊格尔顿将"艺术生产"界定为在精神领域内文学批评所进行的知识生产、意义生产和价值生产。... 伊格尔顿生产性文学批评的起步是从研读和述评马舍雷的《文学生产理论》开始的,这为其日后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的形成奠定了起点。伊格尔顿将"艺术生产"界定为在精神领域内文学批评所进行的知识生产、意义生产和价值生产。伊格尔顿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主要在文学批评史研究中得到表述,其中尤以《文学原理引论》为要。该书的大关节目是相互关联的两大基本问题——"什么是文学"和"文学批评应如何",诸多因素的叠加和互动为这两大基本问题提供了多种阐释的空间,使得知识增长、价值增殖和意义生产成为可能。该书从阐释学到精神分析学角度,具体演绎了生产性文学批评的种种理念和方法,将"文学批评应如何"的问题具体化。从伊格尔顿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的缘起和传承来看,它既与精神分析批评结有不解之缘,又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保持着天然联系,这就使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而这种强烈的倾向性又往往表现为一种"政治无意识"。这一点使得他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有着种种与众不同之处及不足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领域 意义生产 伊格尔顿 生产性文学批评 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的文学理论建设与文学批评 被引量:3
13
作者 鲁枢元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8-152,共5页
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文学批评实践对于中国民众的思想解放、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对于中国新的政治局面的形成与拓展以及对于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加强,均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新时期文学在"发展分期与历史定位""... 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文学批评实践对于中国民众的思想解放、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对于中国新的政治局面的形成与拓展以及对于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加强,均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新时期文学在"发展分期与历史定位""文学理论批评范式的转换""文学基本性质的多维认知""中国古代文论之现代转换""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化""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文学批评实践与大众文化兴起"诸多方面既取得不俗的成就,又表现出明显不足。自1979年以来延续30余年的"新时期文学"作为一种文学运动已经结束,但其影响还将继续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看待窄而纯的中国艺术精神--读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一川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132-133,共2页
在"中国精神"及"中华美学精神"已成为文艺界热门话题的今天,回头梳理往昔有关"中国艺术精神"的思考路径,想必会增添一种历史感。徐复观认为,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穷究到底,只有由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 在"中国精神"及"中华美学精神"已成为文艺界热门话题的今天,回头梳理往昔有关"中国艺术精神"的思考路径,想必会增添一种历史感。徐复观认为,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穷究到底,只有由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个典型;而在庄子那里,中国艺术精神才有了最纯粹而又凝练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精神 庄子 道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乐论与“境”范畴的生成
15
作者 韩伟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7-168,F0003,188,共14页
“境”是中国文学和美学领域的元范畴之一,其理论创构过程与古代乐论关系密切。在字源层面,“境”具有音乐根性,其意义的形成经历了由乐音单元向物理疆域再向想象空间的拓展过程。乐论言“境”具有普遍规律,心境、音境、意境是讨论“境... “境”是中国文学和美学领域的元范畴之一,其理论创构过程与古代乐论关系密切。在字源层面,“境”具有音乐根性,其意义的形成经历了由乐音单元向物理疆域再向想象空间的拓展过程。乐论言“境”具有普遍规律,心境、音境、意境是讨论“境”的三个维度,以心境为基础,以音境为载体,意境最终形成。乐音意境对虚化空间、自然旨趣、人格素养的高扬极大地充实了意境理论的内涵。乐论言“境”亦具有时代特征,虽然各时代乐论中的“境”存在交叉关系,但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德”境、“悲”境、“和”境、“淡”境、“俗”境是古代乐论的历时构境线索,它们不仅是折射时代审美潮流的镜子,更是各个时期主流审美境界观的创构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论 礼乐 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创造张力论
16
作者 吴炫 马宁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1-200,I0005,共11页
中国文学的创造张力体现为:文学按照“载道”要求只在文体修辞性等方面的创新,导致作家的依附性思维而使得中国文学“从动于文化”;文学尊重人的爱欲和情感,反抗礼教道教束缚的生命觉醒,因为作家缺乏“自己的情理统一”努力而使得中国... 中国文学的创造张力体现为:文学按照“载道”要求只在文体修辞性等方面的创新,导致作家的依附性思维而使得中国文学“从动于文化”;文学尊重人的爱欲和情感,反抗礼教道教束缚的生命觉醒,因为作家缺乏“自己的情理统一”努力而使得中国文学“弱动于文化”;文学中作家个体哲学觉醒内在地批判改造儒道和西学思想,因为“个体化理解世界”的潜在实现而使得中国文学“能动于文化”。因此中国传统文论需要在“奇异”“别趣”“象外之象”基础上增加“独思”“独象”“象内独象”之新范畴,才能弥补中国文论在创造境界问题上缺乏文学独创性思考之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动文化 弱动文化 能动文化 个体哲学 象内独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以《生态美学——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理论与实践》为讨论中心 被引量:8
17
作者 黄若愚 程相占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3-153,F0002,共12页
随着生态问题的多领域显现,生态美学理论的建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西方早期生态美学思想的提出与环境艺术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是环境设计协调作为生态系统的"环境"和作为美化活动的"设计"两者关系的一种理论对策... 随着生态问题的多领域显现,生态美学理论的建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西方早期生态美学思想的提出与环境艺术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是环境设计协调作为生态系统的"环境"和作为美化活动的"设计"两者关系的一种理论对策。这种生态美学思想以人与自然一体的文化观念为基础,倡导一种联系的思维模式,并致力于恢复一系列在空间和思想上分裂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它从设计实践中生发而来,并又衍生出一系列不同于传统艺术的实践原则,用以指导现实环境的改善与营造。这完全不同于中国理论性的生态美学建构,能够与其形成互补和对照,深化一种兼顾理论和实践的生态美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设计艺术 生态美学 过程导向 地方认同 跨学科协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文艺学的跨学科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鲁枢元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4-101,共8页
量子物理学以及存在主义现象学都为本体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空间 ;在现代本体论意义上 ,文学艺术是一个有各种因素介入的活动过程 ,文艺学是一个阐释的“环路” ,文艺学研究注定也是个人的选择与变通 ,文艺学学科存在于“自然—人类社... 量子物理学以及存在主义现象学都为本体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空间 ;在现代本体论意义上 ,文学艺术是一个有各种因素介入的活动过程 ,文艺学是一个阐释的“环路” ,文艺学研究注定也是个人的选择与变通 ,文艺学学科存在于“自然—人类社会”的庞大系统之中。世界知识的统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学 跨学科 本体论 存在主义现象学 学科性质 量子物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通过古代礼乐造就中国现代美育新传统——论朱谦之美育思想对家美感与审美时态的利用
19
作者 刘彦顺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6-155,共10页
中国现代美育的中式礼乐新传统既坦然接受西方文化、西方美学启蒙,也对西方美学的诸多重大弊端与蒙蔽保持清醒的批判、戒备与防范。朱谦之承续中国古代礼乐传统中的家美学与兴发—审美时态传统,清除礼乐传统中的封建国家礼乐制度,造就... 中国现代美育的中式礼乐新传统既坦然接受西方文化、西方美学启蒙,也对西方美学的诸多重大弊端与蒙蔽保持清醒的批判、戒备与防范。朱谦之承续中国古代礼乐传统中的家美学与兴发—审美时态传统,清除礼乐传统中的封建国家礼乐制度,造就了中国现代美育新传统。第一,首次提出中国古代礼乐传统是“乐育”,并与宗教禁欲主义教育传统相比,彰显其中家美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第二,利用古代礼乐及礼乐思想中的兴发或正在进行时之时态,以“流”表达、维护审美生活教化的原发状态。第三,把古代礼乐中的家美感与兴发—审美时态融合起来,运用于其独创的宇宙美育与性美育,尤其突出美育活动身心整一的愉悦感;以性美育为家美感提供始基,男女性度合宜,以家美感辐射宇宙美育,形成新礼乐制度的天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谦之 古代礼乐 中国现代美育新传统 家美感 审美时态 乐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多诺的内在批评
20
作者 赵勇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共1页
为了让广大读者顺利走进《奥斯维辛之后:阿多诺论笔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作为译者之一的我不得不在前面破例写出三万五千字导言,以便对论笔、论笔体、阿多诺之难有所交代和阐释。但篇幅所限,我并未涉及阿多诺的“内在批评”(im... 为了让广大读者顺利走进《奥斯维辛之后:阿多诺论笔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作为译者之一的我不得不在前面破例写出三万五千字导言,以便对论笔、论笔体、阿多诺之难有所交代和阐释。但篇幅所限,我并未涉及阿多诺的“内在批评”(immanent criticism)。所以这里我要略加补充,也顺便挑明可以穿行于此书中的另一通道。谈及内在批评,其源头大概要追溯到黑格尔和马克思那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多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在批评 奥斯维辛 黑格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