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解与阐释:马克思的生命思想申辩
1
作者 张秀华 姚梦豪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48,共8页
马克思立足新唯物主义和现代实践哲学,以“具体主体”为逻辑起点,在实践-过程思维下,依循感性活动论确证了人之生命的本质所在。他在批判和解构实体论的本体论哲学范式及其二元对立的抽象思维方式基础上,超越传统形而上学和自然主义的... 马克思立足新唯物主义和现代实践哲学,以“具体主体”为逻辑起点,在实践-过程思维下,依循感性活动论确证了人之生命的本质所在。他在批判和解构实体论的本体论哲学范式及其二元对立的抽象思维方式基础上,超越传统形而上学和自然主义的生命观,回归现实世界并直面人们的生活过程本身,基于肉体组织的生命需求通过劳动和物质生产实践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展现现实的个人与他者、自然、社会的生命共同体关系,彰显活生生的个体这一新主体性原则,从而在社会历史领域实现实践人学的变革,借此开显出人之生命力量的多个维度以及从生命活动的异化到扬弃生存异化的历史进程。因此,深刻领会和阐释马克思的生命思想,切实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在“做以成人”的对象性活动中把生产物与塑造人统一起来,对摆脱当下现代性急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生命 具体主体 实践-过程思维 新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洛赫的存在与死亡之辨及其马克思主义意蕴
2
作者 张秀华 张雪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F0002,共8页
区别于作为业已完成了的东西的实体存在论,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布洛赫的尚未存在的存在论是一种新形而上学——生存论存在论。尚未存在的存在论,在“否定”与“黑暗”的双重推动下展开,并呈现为存在与存在者的同一,但是死亡作为非... 区别于作为业已完成了的东西的实体存在论,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布洛赫的尚未存在的存在论是一种新形而上学——生存论存在论。尚未存在的存在论,在“否定”与“黑暗”的双重推动下展开,并呈现为存在与存在者的同一,但是死亡作为非同一性随时会打破这种同一。为了保持存在与自身的同一,布洛赫依循辩证法,借助灵魂转世,把死亡重新整合进历史中,将个体存在转化为集体存在,从而促使人的历史成为人之存在的意义场域。对布洛赫来说,实现存在的同一性就是要实现历史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既包含着从物质可能性而来的尚未生成的未来,也包含着从历史的时间中所蕴含的可能性,二者共同指向我们同一性的场所——家园,即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自由王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斯特·布洛赫 存在 死亡 同一性 尚未存在论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会议综述 被引量:1
3
作者 邰丽华 于晓洋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6-128,共3页
2016年4月16日,首都经济学家论坛在北京召开了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主题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首都经济学家论坛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张雷声教授担任本次论坛执行主席。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经济学家 当代中国 学术讨论会 论坛 首都 创新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探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昱辉 付英伦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7-224,共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深刻阐释了国家的本质、职能及发展规律,为如何科学把握国家治理的本质和功能提供了基本遵循。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理论经历了一个系统的中国化历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深刻阐释了国家的本质、职能及发展规律,为如何科学把握国家治理的本质和功能提供了基本遵循。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理论经历了一个系统的中国化历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种集多元主体要素分层和功能重叠的协调系统,在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逻辑中,须将公民权利作为治理现代化逻辑构建的根基,建构高质量国家治理现代化路径,同时要正视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官僚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国家治理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生产力 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被引量:4
5
作者 袁芳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1-58,共8页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最新成果,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新质生产力的生成论、本质论、要素论、价值论、发展论五个方面。新质生产力理论蕴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意蕴,从本体论出发阐发新质生产力的现...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最新成果,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新质生产力的生成论、本质论、要素论、价值论、发展论五个方面。新质生产力理论蕴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意蕴,从本体论出发阐发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基础和基本内涵,创新发展了马克思生产力生成理论;从认识论出发揭示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属性和演绎逻辑,创新发展了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从系统论出发揭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及其作用机理,创新发展了马克思生产力要素理论;从价值论出发揭示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意蕴,创新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从实践论出发揭示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创新发展了马克思的生产力发展规律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 创新性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土地空间资本化批判的三重论域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秀华 赵晶晶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9-125,共7页
土地空间资本化既是马克思空间理论的现实语境,也是资本向自然空间扩张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不仅通过土地空间资本化分析资本的运行逻辑与权力统治,还通过土地空间资本化分析资本的反生态本性。因此,其土地空间资本化理论既具有经济批判进... 土地空间资本化既是马克思空间理论的现实语境,也是资本向自然空间扩张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不仅通过土地空间资本化分析资本的运行逻辑与权力统治,还通过土地空间资本化分析资本的反生态本性。因此,其土地空间资本化理论既具有经济批判进路,又具有政治批判关涉,还具有生态批判维度。在经济批判上,马克思揭示,资本宰制下的土地空间既是资本积累的工具,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稀缺资本,在资本逐利的本性下土地空间从私有化、商品化走向异化;在政治批判上,马克思阐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土地空间进行支配,并在土地空间与人自身空间的对立关系中,建构资产阶级的权力机制;在生态批判上,马克思指出,资本化的土地空间与人的关系发生裂变。深入探究马克思土地空间资本化批判理论,对于我们当下重新思考、构建人地和谐的空间形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空间 资本化 经济批判 政治批判 生态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技术学 被引量:3
7
作者 张秀华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6-60,共5页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解放的学说,绝非只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正像人类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之一那样,科学技术学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理论向度。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科学技术...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解放的学说,绝非只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正像人类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之一那样,科学技术学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理论向度。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科学技术学具有独特的理论贡献:第一,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关系的探讨;第二,对科学技术"双刃剑"思想的阐发;第三,对科学家、技术专家共同体的考察;第四,科学技术学代表作———《自然辩证法》的问世。遗憾的是,由于苏联学术界的误读,长期以来我们仅仅把该著作定位为"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而遮蔽其丰富的科学技术学内容和多学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 恩格斯 科学 技术 社会 科学技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定位与队伍建设的调研与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卫灵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23-27,共5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建立之日起,就具有双重属性,在高校担负着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服务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建设的双重功能。学科的定位决定了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互支撑关系。在进行高校调研的基础上,指出高校学科建...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建立之日起,就具有双重属性,在高校担负着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服务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建设的双重功能。学科的定位决定了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互支撑关系。在进行高校调研的基础上,指出高校学科建设中存在的某种偏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体,打造一支精准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更懂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教师队伍,是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人才支撑,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科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 队伍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旨探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卯生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3-117,共5页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是现当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他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首次提出"马克思的生态学"概念,而且建构起绿色氛围最为浓厚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一...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是现当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他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首次提出"马克思的生态学"概念,而且建构起绿色氛围最为浓厚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一种以生态问题为切入点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和社会主义变革的带有绿色标志的红色理论。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通过开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视阈,试图建立起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生态学之间的内在联结;通过梳理和建构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断裂理论",以期揭示出资本主义反生态的制度本性;通过论证社会正义运动与环境正义运动内在联合是生态危机的根本解决之道,希冀探寻到人与自然双重解放的社会变革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斯特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启生态视域以引导社会变革——奥康纳建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旨趣探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卯生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4-76,共3页
奥康纳建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旨趣在于:开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视域,复兴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开展对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及其引发的经济危机的批判,探讨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形态的可能性;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与当代政治生态学之... 奥康纳建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旨趣在于:开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视域,复兴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开展对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及其引发的经济危机的批判,探讨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形态的可能性;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与当代政治生态学之间的有机联系,引导生态运动转向社会主义变革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生态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旨探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卯生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12,159,共7页
以阿格尔、奥康纳、福斯特为代表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致力于生态危机下的马克思主义重建,以开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学视阈;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生态学批判,希冀将反映时代特征的"自然的解放"概念纳入到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解... 以阿格尔、奥康纳、福斯特为代表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致力于生态危机下的马克思主义重建,以开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学视阈;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生态学批判,希冀将反映时代特征的"自然的解放"概念纳入到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解放"的传统视阈之中;提倡劳工斗争与生态运动的内在联合,引导生态运动等新社会运动转向社会主义变革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理论主旨 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系统机制
12
作者 常绍舜 朱广学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2-45,共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是一个系统进化过程。它主要表现为以下过程:基本原理不断丰富,理论层次不断分化,逻辑结构不断趋优,社会功能不断增多,环境关联不断加强。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系统进化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资本走向空间--马克思主义空间批判的逻辑转换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欣然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0-77,254,共9页
在西方社会批判理论“空间转向”背景下,历史唯物主义与空间的关系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列斐伏尔、哈维与苏贾等人虽然认同并采纳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解释范式,却否认历史唯物主义包含空间维度。实际上,空间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在西方社会批判理论“空间转向”背景下,历史唯物主义与空间的关系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列斐伏尔、哈维与苏贾等人虽然认同并采纳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解释范式,却否认历史唯物主义包含空间维度。实际上,空间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是内源且内在的,空间不仅植根于马克思的辩证法,并且在列宁、卢森堡与布哈林等人针对帝国主义空间扩张现象展开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得到彰显,为晚期资本主义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的空间转向提供了重要启示,以此实现马克思主义空间批判从资本逻辑向空间逻辑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新马克思主义 资本 空间 政治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季《社会主义史》马克思章的译介问题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程运麒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20年第8期61-70,共10页
作为早期传播社会主义的白话文著作,李季翻译的《社会主义史》在20世纪20年代热销一时,毛泽东同志曾将其列为影响他接受并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三本书之一。受20世纪中国文化需求的驱动,李季选定《社会主义史》着手翻译。该著在马克思... 作为早期传播社会主义的白话文著作,李季翻译的《社会主义史》在20世纪20年代热销一时,毛泽东同志曾将其列为影响他接受并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三本书之一。受20世纪中国文化需求的驱动,李季选定《社会主义史》着手翻译。该著在马克思主义专业术语的译介上兼有中国传统文化和日本文化的特点,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鲜明特色。但在一些重点词汇的译介上,李季更倾向于从汉语中选择新的对应词来取代日语词。这一方面体现了译介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也展现出译者将中华文化中心化的趋势。胡贻谷《泰西民法志》是克卡朴《社会主义史》的第一个中译本,与李季《社会主义史》在翻译动机与风格方面十分迥异,但在马克思的观点阐释和翻译策略方面却存在相似性。通过对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可以进一步认识马克思主义早期译介的规律以及“归化”的翻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 《社会主义史》 李季 译介 归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梦”在90后大学生中宣传效果的实证研究——基于六所省会城市高校本科生的样本 被引量:4
15
作者 袁芳 房欣雪 程琦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22,共5页
通过对我国六所省会城市的高校本科生展开问卷调查和分析,课题组了解到90后大学生对"中国梦"教育宣传活动的认知情况、情感反应、认同状况以及行为效应,多数90后大学生愿意主动关注并接受"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有关... 通过对我国六所省会城市的高校本科生展开问卷调查和分析,课题组了解到90后大学生对"中国梦"教育宣传活动的认知情况、情感反应、认同状况以及行为效应,多数90后大学生愿意主动关注并接受"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有关部门下一步还要加强课堂教学和校园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阵地作用和载体功能,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梦” 宣传 效果 可接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工业思想的生存论诠释及其当代意蕴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秀华 翟羽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22,共7页
马克思在机器大工业的时代背景下,基于对人的处境和历史命运的关切,以实践的观点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劳动、生产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者生存实践的分析,使其对工业的本质思考具有了历史生存论和实践解释学的特质。他... 马克思在机器大工业的时代背景下,基于对人的处境和历史命运的关切,以实践的观点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劳动、生产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者生存实践的分析,使其对工业的本质思考具有了历史生存论和实践解释学的特质。他抓住“实践”这一基于人之生存的存在方式,在现实的生产和生活中强调了工业的生存论内涵,确证了作为对象性活动的工业在人的本质力量及整个世界历史的生成与展开中的地位和功能。马克思对工业的批判性反思在学理上澄明了当代工业实践问题的理论根基,有助于重建新时代的工业伦理,而我国新时代工业转型对实践和劳动主体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弘扬,既印证也彰显着马克思诉诸工业、农业和商业寻求解放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工业 实践 生存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归现实世界:马克思哲学的情感之维 被引量:17
17
作者 张秀华 刘佳佳 朱雅楠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23,共7页
马克思哲学回归现实世界、超越传统理性主义的抽象主体性哲学,在考察人类历史活动——劳动发展史的过程中充满了情感的基调,在历史逻辑下基于感性实践活动对活生生的现实的人与现实世界进行新主体性哲学的理论建构。他从现实的人出发给... 马克思哲学回归现实世界、超越传统理性主义的抽象主体性哲学,在考察人类历史活动——劳动发展史的过程中充满了情感的基调,在历史逻辑下基于感性实践活动对活生生的现实的人与现实世界进行新主体性哲学的理论建构。他从现实的人出发给予情感以历史唯物主义解读;按照实践的观点,主张情感与主体认识活动内在统一、相互协调;确信未来真正的共同体中获得解放和全面发展的人将会消除与自然、他人和自身的冲突关系,确立具有类本位和终极关切的崇高审美情感、伦理与道德情怀。深入研究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情感之维,既有助于理解马克思实践人学或劳动人学,又为新时代融合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提升劳动者素质并获得主体的自我实现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情感 新主体性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 现实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场的他者——马克思与怀特海的他者之维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秀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53,共9页
马克思与怀特海在有机论、整体论和过程论的立场下,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及其二元论思维方式,诉诸主体间性的主体性原则,无论是其存在论、认识论还是价值论都开显了他者之维,让他者始终在场,并体现在他们的伦理观上。只不过马克思基于历史... 马克思与怀特海在有机论、整体论和过程论的立场下,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及其二元论思维方式,诉诸主体间性的主体性原则,无论是其存在论、认识论还是价值论都开显了他者之维,让他者始终在场,并体现在他们的伦理观上。只不过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解释原则,考察"现实的人"之实践,共时与历时地阐释一切"属我关系":从对象性存在物、社会存在物、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的人之解读,到感觉官能、意识能力的历史性生成,再到自我价值的他者确证等,彰显了制度伦理与对他者的关注。怀特海则基于泛主体论、泛经验论的解释原则,在其过程-关系的机体哲学下,立足经验主体的"现实实有"或"现实事态"的"合生",把价值主体、伦理主体拓展到非人类社会;这些经验主体能够自我感受或摄入、自我创造性生成和实现,因其摄入的"二级性"不仅有"从下至上"而且有"从上到下"的因果效验关系。这样,万事万物既有基于生存的独特价值,又成就了依赖他者的宇宙整体,为环境伦理学奠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怀特海 他者 主体间性 存在论 认识论 价值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哲学视域中的马克思自由理论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孝廷 张秀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39,共6页
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发展大体经历了1845年以前的政治哲学自由观,1845年至1857年的政治经济学自由观,及1857年以后的哲学人类学自由观三个时期。三个阶段走了一条先沉而后扬的"U"型曲线。马克思自由观的构成可从三个角度大致分... 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发展大体经历了1845年以前的政治哲学自由观,1845年至1857年的政治经济学自由观,及1857年以后的哲学人类学自由观三个时期。三个阶段走了一条先沉而后扬的"U"型曲线。马克思自由观的构成可从三个角度大致分为人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自由,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自由,主体的、个性的、类的自由等方面。从思想范式视角来看,马克思的自由观属于实践哲学的进路,包括生存论的自由观、实践论的自由观和生成论的自由观。马克思的自由观有多重来源和深刻的思想史根据,并有明显的浪漫特征。全球不同地区学者在马克思自由观研究中各有优长,应积极开展多种层次和形式的学术对话与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自由 实践哲学 生成论 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生态文明”的生存论根基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秀华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3-66,共4页
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命题,揭示出造物的工程实践的指归,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刻的生存论存在论根基,主要体现在: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是人去存在的生存方式;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呼唤生态文明建设;按... 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命题,揭示出造物的工程实践的指归,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刻的生存论存在论根基,主要体现在: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是人去存在的生存方式;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呼唤生态文明建设;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提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存论依据。不同于外在化人与自然关系的阐释,而导致二者对立的"暴力逻辑",要么自然奴役人,要么人宰制自然。在马克思那里,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赋予内在性的解读,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逻辑前提和行动结果。创造对象世界的实践——造物工程活动和作为工程集聚的工业证明人自身是类存在物,是受动与能动的统一,人应该"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是人之为人的类生活,也是人与自然和解之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自然 实践 工程 异化 生态文明 生存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