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交换公平的认知与神经科学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吴旭阳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45-51,157,共7页
公平原则是我国民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其在今日中国的司法实践中适用比较广泛。公平分成报复公平、分配公平和交换公平三类;统计分析表明公平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重点是"交换公平",因此交换公平居于当代公平原则的核心地位。结... 公平原则是我国民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其在今日中国的司法实践中适用比较广泛。公平分成报复公平、分配公平和交换公平三类;统计分析表明公平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重点是"交换公平",因此交换公平居于当代公平原则的核心地位。结合行为认知、神经实验等新理论和新成果,本文对交换公平进行了生理认知上的解释,并以相关实验推断交换公平的神经认知的重心是岛叶脑区。结合人类演化历程以及法律史的发展,本文进一步归纳了交换公平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平原则 交换公平 司法认知 神经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性服刑人员自我伤害及自杀行为的定性研究
2
作者 杨佳丽 王澜 +3 位作者 刘苇宜 王超 杨波 赵辉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34-540,共7页
目的:探讨男性服刑人员自我伤害与自杀行为的发生、演变及亚型。方法:选取30名存在自伤史、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史的服刑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现象学研究中的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并提炼主题。结果:男性服刑人员的自我伤害及... 目的:探讨男性服刑人员自我伤害与自杀行为的发生、演变及亚型。方法:选取30名存在自伤史、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史的服刑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现象学研究中的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并提炼主题。结果:男性服刑人员的自我伤害及自杀行为共提炼出4个主题,即自伤行为的首次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包含情绪管理障碍型、自我惩罚型、对抗解离型、感觉寻求型、伤而不自知型、工具型自伤6个亚型;自伤-自杀行为共存,存在理智型自杀亚型;急性自杀行为,存在冲动性自杀、精神障碍型自杀亚型。结论:负性情绪和情绪失调是服刑人员自伤的重要内部因素,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自杀行为经常同时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不同亚型的动机存在差异性,应针对亚型采取个性化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刑人员 自我伤害 自杀 定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签名法实施后电子病历的证据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25
3
作者 黄云 王玉卓 +4 位作者 周敏 邓振华 肖阳 常林 刘鑫 《中国医院管理》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38-40,共3页
结合我国电子签名法的内容对电子病历的法律地位、证据属性等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从证据"三性"原则研究分析了电子病历证据的可采性,并对医疗纠纷中的电子病历的证据问题进行评价。
关键词 电子病历 法律地位 证据属性 可采性认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犯罪成因心理学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9
4
作者 郑红丽 罗大华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0-115,共6页
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其成因是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是犯罪成因研究的主要领域。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相当复杂,已经广泛涉及到了生物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政策等层面,迄今还没有令各方一致满意的定论。作为犯罪行为产生的最... 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其成因是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是犯罪成因研究的主要领域。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相当复杂,已经广泛涉及到了生物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政策等层面,迄今还没有令各方一致满意的定论。作为犯罪行为产生的最直接的因素——心理层面的理论研究则是青少年犯罪成因研究中非常有特色的领域。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成因理论研究逐渐采取了科际整合的观点,结合各领域各个学科的研究对各类青少年犯罪进行研究。青少年危险模式包括了社区、家庭和个人等因素,提供了多元化的取向。我国的学者长期囿于传统的横断研究,鲜有对青少年犯罪进行纵贯研究者,需要进行青少年犯罪纵贯研究的尝试与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 一般犯罪理论 心理学理论 纵贯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未来--以内部结构和运行环境为切入点 被引量:9
5
作者 郑飞 樊传明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3-101,共9页
中国学者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系统研究和本土化改造,推动了该规则在中国的初步确立。然而当前司法实践中的诸多案例表明,这种本土化努力的结晶不仅受到了该规则内部结构问题的困扰,更为严重的是诸多外部运行环境因素的限制致使规则的... 中国学者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系统研究和本土化改造,推动了该规则在中国的初步确立。然而当前司法实践中的诸多案例表明,这种本土化努力的结晶不仅受到了该规则内部结构问题的困扰,更为严重的是诸多外部运行环境因素的限制致使规则的实施效果不尽人意。新《刑事诉讼法》和新《刑事诉讼法解释》虽然修正了该规则的部分内部结构问题,但未来如果不对司法证明模式、司法体制和社会民众理念等外部运行环境因素进行相应地改革,那么舶来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将很难在中国生根发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内部结构 运行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鉴定结论作为科学证据的证明价值要素 被引量:5
6
作者 杨宏云 邱爱民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1-227,239,共7页
鉴定结论是法定证据种类之一。与所有法定证据一样,鉴定结论作为诉讼证据必须具备证据资格和证明价值两大要素。然而,在证据资格和证明价值的内部构成要件方面,鉴定结论有其独特的内容。从静态分析的角度看,鉴定结论的证明价值取决于内... 鉴定结论是法定证据种类之一。与所有法定证据一样,鉴定结论作为诉讼证据必须具备证据资格和证明价值两大要素。然而,在证据资格和证明价值的内部构成要件方面,鉴定结论有其独特的内容。从静态分析的角度看,鉴定结论的证明价值取决于内容客观性和实质关联性,其科学性特征既影响着鉴定结论的证据资格,又决定着鉴定结论的证明价值。在司法实践中,对于鉴定结论证据要素的审核认定依赖于严密而规范的质证和认证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鉴定结论 证据要素 科学证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证据的失真与防范 被引量:9
7
作者 房保国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7-113,共7页
科学证据在现代诉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无论从动态还是从静态看,科学证据的运用都存在失真和错位的情况。人们对科学证据的认知存在诸多误区,应当从普遍接受性、充分的适用性和对审判人员的专业帮助性确定科学证据的可采性,着重审查科... 科学证据在现代诉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无论从动态还是从静态看,科学证据的运用都存在失真和错位的情况。人们对科学证据的认知存在诸多误区,应当从普遍接受性、充分的适用性和对审判人员的专业帮助性确定科学证据的可采性,着重审查科学证据的可靠性。对科学证据辩证看待,完善科学证据的取证、质证和认证等相关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讼 科学证据 取证 失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性证据专门审查问题研究:基于实证调研的阐释 被引量:1
8
作者 陈邦达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2-83,共12页
实证调研发现,技术性证据专门审查存在下列困境:基层检察技术性证据专门审查主体资源存在流失,技术性证据审查的范围与框架不明,技术性证据审查的启动及审查意见的证据效力有争议。困境成因在于,相关立法、司法解释制定背景变迁,造成不... 实证调研发现,技术性证据专门审查存在下列困境:基层检察技术性证据专门审查主体资源存在流失,技术性证据审查的范围与框架不明,技术性证据审查的启动及审查意见的证据效力有争议。困境成因在于,相关立法、司法解释制定背景变迁,造成不同规范间有抵触。检察技术人员流失,与员额制改革、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后的待遇等因素有关。受证据法定主义影响,此类证据审查意见的证据资格有争议。优化检察技术性证据审查,应完善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健全技术人员及有专门知识的人指派、聘请机制;应将技术性证据审查意见视为辅助性证据;应界定审查范围与情形,转变审查逻辑并健全机制,赋予审查意见证据资格,健全司法责任制以提升证据审查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性证据 检察技术人员 技术性证据专门审查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客观性到相关性:中国证据法学四十年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9
9
作者 阳平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8-130,共13页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证据"客观说"长期影响着我国证据法学的发展,不仅造成了我国证据法学理论体系和证据制度的不健全,而且给司法实践带来严重后果。自1996年以来,随着证据"客观说"自身谬误的凸显、疑罪从无原则和证...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证据"客观说"长期影响着我国证据法学的发展,不仅造成了我国证据法学理论体系和证据制度的不健全,而且给司法实践带来严重后果。自1996年以来,随着证据"客观说"自身谬误的凸显、疑罪从无原则和证据裁判原则的确立、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英美证据理论在我国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及证据法学学科建设取得的显著进步,我国证据法学出现了从执迷于证据"客观说"到接受证据相关性规则的转型趋势。为实现彻底转型,应通过立法和指导性案例明确相关性的定义及内涵,指引司法实践和学术研究;以相关性为逻辑主线,构建体系化的证据规则和证据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性 相关性 证据法学 证据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害人暴虐品性证据补强正当防卫的证明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凯心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9-160,共12页
防卫意图是证明正当防卫成立的要件之一,也是案件事实认定的难点。运用被害人暴虐品性证据可以补强防卫意图的证明。品性与行为之间具有相关性,所以被告人面对具有暴虐品性的被害人,往往会产生恐惧、紧张、愤怒等情绪。重视对被害人暴... 防卫意图是证明正当防卫成立的要件之一,也是案件事实认定的难点。运用被害人暴虐品性证据可以补强防卫意图的证明。品性与行为之间具有相关性,所以被告人面对具有暴虐品性的被害人,往往会产生恐惧、紧张、愤怒等情绪。重视对被害人暴虐品性证据的运用,既可以补强证明“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也可以从防卫意图上解释“防卫行为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有助于解决司法实践中正当防卫认定中的难题。加强对被害人暴虐品性证据的研究,这既是捍卫“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精神的要求,也是对不良品性的贬损,有利于营造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当防卫 暴虐品性证据 紧迫的危险 防卫意图 防卫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类诉讼中对科学证据的审核判断
11
作者 杨鈜云 邱爱民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87-192,共6页
科学证据是指存在于法律事务过程中的、具有科学技术含量、能够证明案件事实或者证据性事实的各种证据。在各类诉讼中必然有科学证据的运用。美国对科学证据的可采性判断标准经历了弗赖伊规则、《联邦证据规则》、多伯特三部曲等演变。... 科学证据是指存在于法律事务过程中的、具有科学技术含量、能够证明案件事实或者证据性事实的各种证据。在各类诉讼中必然有科学证据的运用。美国对科学证据的可采性判断标准经历了弗赖伊规则、《联邦证据规则》、多伯特三部曲等演变。在中国的各类诉讼过程中,审查判断科学证据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审核判断的标准;审核判断的程序;审核判断的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证据 证据审核判断 诉讼证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性服刑人员自杀心理发展过程的定性研究
12
作者 杨佳丽 刘宇平 +2 位作者 盛昭彬 赵辉 杨波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86-893,共8页
目的:探讨男性服刑人员“自杀意念-行动”的心理发展过程,为服刑人员的自杀预防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自我报告或监狱民警评估存在自杀风险以及自残自伤自杀史的男性服刑人员35名进行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对资料进行编码,探索服刑... 目的:探讨男性服刑人员“自杀意念-行动”的心理发展过程,为服刑人员的自杀预防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自我报告或监狱民警评估存在自杀风险以及自残自伤自杀史的男性服刑人员35名进行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对资料进行编码,探索服刑人员从自杀意念产生到自杀相关行动的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结果:服刑人员从自杀意念产生到采取自杀相关行动可分为累积环境效应之“种子”期(阶段1)、自杀意念“萌芽与发展”期(阶段2)、行动策略选择期(阶段3);整个过程主要涉及情境风险因素、负性心理体验、心理风险因素与心理保护因素4个维度。结论:服刑人员的自杀心理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杀干预应预防为先,解除风险因素增强保护因素,分路径开展个性化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服刑人员 自杀心理机制 定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心脏病猝死法医学诊断研究进展
13
作者 马星宇 王天琦 +1 位作者 白致昕 赵东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83-1487,共5页
急性缺血性心脏病猝死死因诊断是法医学鉴定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本文就国内外急性缺血性心脏病猝死法医学诊断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综述,探索急性缺血性心脏病猝死死因鉴定的未来可行方案,为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心脏病 心源性猝死 死亡原因 法医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罪案件诉讼制度的价值、理念及其适用
14
作者 王贞会 周梓睿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8-56,共9页
如何完善轻重有别的犯罪治理制度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问题之一。轻罪案件诉讼制度的政策方案与改革举措包含“治罪”与“治理”并重的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既符合繁简分流的基本司法规律,又是宽严相济刑... 如何完善轻重有别的犯罪治理制度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问题之一。轻罪案件诉讼制度的政策方案与改革举措包含“治罪”与“治理”并重的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既符合繁简分流的基本司法规律,又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具体落实,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然要求。被告人认罪自愿性不足、对公正的偏离以及对被害人的忽视是美国轻罪制度最为突出的三大问题,从美国轻罪制度的深刻教训来看,全面保障认罪认罚自愿性、坚守司法公正的基本立场、高度重视被害人权利保护应当成为我国轻罪案件诉讼制度构建的基本理念。轻罪案件诉讼制度的完善对于刑事司法具有重大价值,应当重点围绕强制措施、附条件不起诉、程序简化、犯罪记录封存等方面对我国轻罪案件诉讼制度加以优化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罪治理 认罪认罚从宽 附条件不起诉 犯罪记录封存 辩诉交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证明标准之动态形塑——从“原子分析”到“整体认知”的证明进路
15
作者 谢澍 周梓睿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9,158,共16页
“证据确实、充分”是我国刑事诉讼的法定证明标准,但当前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排除合理怀疑”“两个基本”与“综合认定”部分替代“证据确实、充分”的样态,表面上呈现出证明标准“实践叛离”之趋势,实际上却是基于办案需求自发抵制证... “证据确实、充分”是我国刑事诉讼的法定证明标准,但当前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排除合理怀疑”“两个基本”与“综合认定”部分替代“证据确实、充分”的样态,表面上呈现出证明标准“实践叛离”之趋势,实际上却是基于办案需求自发抵制证明标准“印证化”的实践回应。在区分“广义印证”与“狭义印证”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厘清“证据确实、充分”与“印证证明”的关系。“印证证明”无法给予“证据确实、充分”充足的理论和实践指引,因而需要按照从“原子分析”到“整体认知”的证明进路,回应“推动构建以证据为中心的刑事指控体系”现实需求,从而迈向实质意义上的“证据确实、充分”,借助直面证据矛盾的“原子分析”形成融贯的“整体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明标准 证据确实充分 印证证明 排除合理怀疑 刑事诉讼法修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文命名实体识别研究综述 被引量:37
16
作者 王颖洁 张程烨 +2 位作者 白凤波 汪祖民 季长清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4-341,共18页
随着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自然语言处理的上游任务,提高命名实体识别的准确率对于后续的文本处理任务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中文和英文语系之间存在差异,导致英文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成果难以有效地迁移到中文研... 随着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自然语言处理的上游任务,提高命名实体识别的准确率对于后续的文本处理任务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中文和英文语系之间存在差异,导致英文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成果难以有效地迁移到中文研究中。因此从以下四方面分析了当前中文命名实体识别研究中的关键问题:首先以命名实体识别的发展历程作为主要线索,从各阶段存在的优缺点、常用方法和研究成果等角度进行了综合论述;其次从序列标注、评价指标、中文分词方法及数据集的角度出发,对中文文本预处理方法进行了总结;接着针对中文字词特征融合方法,从字融合和词融合的角度对当前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当前中文命名实体识别模型的优化方向进行了论述;最后分析了当前中文命名实体识别在各领域的实际应用。对当前中文命名实体识别的研究进行论述,旨在帮助科研工作者更为全面地了解该任务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意义,从而为新方法和新改进的提出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命名实体识别 深度学习 特征融合 评估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医疗损害鉴定人出庭质证问题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鑫 苑冲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4-52,共9页
医疗损害诉讼案件的专业性极强,纠纷往往涉及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医疗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等,这都需要通过鉴定予以明确。目前我国医疗损害技术鉴定存在的问题较多,相关法律、规范及司法解释不是十分明确,导致鉴定人... 医疗损害诉讼案件的专业性极强,纠纷往往涉及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医疗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等,这都需要通过鉴定予以明确。目前我国医疗损害技术鉴定存在的问题较多,相关法律、规范及司法解释不是十分明确,导致鉴定人出庭质证在司法实践中落实不到位,出庭质证效果不好,鉴定人以工作繁忙、出庭费低、人身安全没有保障等理由制造出庭障碍等。专家辅助人和技术调查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提高鉴定的科学性、中立性和专业性,但鉴定人、专家辅助人和技术调查官在司法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出庭质证后的具有科学性、公正性的医疗损害鉴定意见应当作为定案依据,存在瑕疵的医疗损害鉴定意见可以补正说明或者补充鉴定,不具有科学性、公正性的鉴定意见应当予以排除,或者启动重新鉴定。应完善鉴定人交叉询问规则,加强法庭质证功能,提高律师的质证能力,提升鉴定人出庭质证技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损害 鉴定意见 鉴定人出庭 质证 技术调查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成年证人基本问题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进喜 高欣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9-65,共7页
未成年证人相关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包括我国在内,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立法均对未成年证人的作证资格采取默认的态度。但是,由于证人的感知、表述、记忆等各项能力较弱,法庭需要以未成年人是否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为准则,通过审... 未成年证人相关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包括我国在内,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立法均对未成年证人的作证资格采取默认的态度。但是,由于证人的感知、表述、记忆等各项能力较弱,法庭需要以未成年人是否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为准则,通过审查智力状况以及与作证相关的基本能力对其作证资格作出判断。法庭还应当从建立证人保护机构、制定保护措施、庭前服务、庭审中减少压力、禁止提出诱导性问题、运用科技手段等方面分别对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及心理健康进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年人 证人 作证资格 证人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可解释性”的两个维度及其适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郑飞 朱溯蓉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87,共8页
为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伦理、道德风险,各行各业已围绕该话题展开了大量讨论。其中,人工智能系统的可解释性一直是该争论的“焦点”。虽然关于“可解释性”的研究已不胜枚举,但究竟何为“可解释性”尚未明晰。模棱两可的“可解释性... 为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伦理、道德风险,各行各业已围绕该话题展开了大量讨论。其中,人工智能系统的可解释性一直是该争论的“焦点”。虽然关于“可解释性”的研究已不胜枚举,但究竟何为“可解释性”尚未明晰。模棱两可的“可解释性”很容易造成归责功能性丧失,难以解决实际纠纷。在明确可解释性的重要性和内在结构的基础上,将其类型化为面向用户的“可解释性”与面向隐藏层的“可解释性”。这两个维度的“可解释性”分工负责、互相配合:面向用户的“可解释性”为透明、归责提供标准;面向隐藏层的“可解释性”作为实现透明度、确保问责的手段,共同保障人工智能系统安全、可靠、可控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可解释性 透明度 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损伤伤残标准比较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旭 常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8期769-771,共3页
目的比较目前司法实践中常用的眼损伤伤残评定标准。方法对目前司法实践中常用的工伤标准、交通标准、普通伤害标准三大标准中的眼损伤伤残条款的内容及附录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三大标准中眼损伤伤残条款的设立有本质性区别,工伤... 目的比较目前司法实践中常用的眼损伤伤残评定标准。方法对目前司法实践中常用的工伤标准、交通标准、普通伤害标准三大标准中的眼损伤伤残条款的内容及附录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三大标准中眼损伤伤残条款的设立有本质性区别,工伤标准宽泛,另外两个标准严格;工伤标准与普通伤害的标准较为严谨,而交通标准不够严谨;三种标准存在混乱、不科学之处,同一种损伤应用不同标准常评定为不同的伤残等级,同时与国际上的标准比较也已落后。结论眼损伤伤残标准中存在很多问题,急需修订并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损伤 伤残标准 国际功能 残疾和健康分类(IC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