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晋藩教授:新中国法律史学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 被引量:1
1
作者 顾元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1-6,共6页
张晋藩教授作为新中国第一代中国法制史学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以远远超越前人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了法制史学研究,使得中国法制史学成为一门特色鲜明的新学科。他以自己的创造性学术成就为重建... 张晋藩教授作为新中国第一代中国法制史学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以远远超越前人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了法制史学研究,使得中国法制史学成为一门特色鲜明的新学科。他以自己的创造性学术成就为重建新中国法律史学作出了卓越贡献,并对中华法律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对法律史学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现实借鉴价值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晋藩 新中国 法律史学 开创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江户时期的中国法输入与研究——“锁国”时代的中日法律文化交流
2
作者 陈煜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0-109,共10页
日本江户时期和我国清朝时期,大部分时间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中日两国并无正式邦交,但是中日法律文化交流从未停止。这种交流主要通过日本对中国法律书籍的输入和对中国法的研究而展开。中国法律书籍的输入,又带动了日本对中国法律的... 日本江户时期和我国清朝时期,大部分时间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中日两国并无正式邦交,但是中日法律文化交流从未停止。这种交流主要通过日本对中国法律书籍的输入和对中国法的研究而展开。中国法律书籍的输入,又带动了日本对中国法律的研究。锁国时代的中日法律文化交流虽然并未直接促进这一时期日本的“中国式”立法,但对于幕府末年和明治维新初期日本仿照明清律进行立法,仍旧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江户时期 中国法 律学 锁国 法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年法律史学科新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中秋 陈煜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2008年第3期150-160,共11页
关键词 法律史 江西财经大学 外国法制史 学科 国际化程度 商务印书馆 政法大学 中国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辉煌与隐忧:法律史学六十年评述 被引量:6
4
作者 林乾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12,共7页
中国法律史学已走过百年历程,特别是新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无论是专门研究机构设置的增多、研究队伍的日渐壮大、还是研究成果的公开发表,均有长足进步,堪称辉煌三十年。但也存在着不容忽略的问题,包括既不能在法学学科内进行有效交流... 中国法律史学已走过百年历程,特别是新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无论是专门研究机构设置的增多、研究队伍的日渐壮大、还是研究成果的公开发表,均有长足进步,堪称辉煌三十年。但也存在着不容忽略的问题,包括既不能在法学学科内进行有效交流,也不能与历史学进行平等对话,甚至存在某种程度的"排拒";不重视文献资料建设,追求所谓的"填补空白",致使研究成果中引领学科发展的创新性论著凤毛麟角。这成为学术发展的隐忧,如不能正视并加以解决,中国的法律史学最终走不出狭小的"象牙塔",无法"成为世界法学发展的基础学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史学 发展 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法律史学科新进展
5
作者 张中秋 陈煜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2-160,共9页
关键词 跨学科研究 法律史 学术交流 史学研究 史学界 多元化 国际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史学科发展之我见
6
作者 林乾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46,共3页
本文将法律史学科放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提出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中国法律史学科要获得更大发展,应该与历史学深度融合,进行基础材料的全面梳理,主动打破研究方法上的界域区隔,进行实证性研究、系统性研究。
关键词 法律史 学科 历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国民法
7
作者 张京凯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64-64,共1页
中国有着未曾中断的法制文明史。大量出土和传世文献一再证明,中国古代有着悠久而丰富的民法文化。早在商周时期,青铜器上就镌刻有先民们的各类契约,足以彰显其重视程度。无怪乎古代中国形成了“民有私约如律令”的民事法律传统。如果... 中国有着未曾中断的法制文明史。大量出土和传世文献一再证明,中国古代有着悠久而丰富的民法文化。早在商周时期,青铜器上就镌刻有先民们的各类契约,足以彰显其重视程度。无怪乎古代中国形成了“民有私约如律令”的民事法律传统。如果说《汉谟拉比法典》因刻于石碑上而被称为“石柱法”,那么中国古代民法亦可因铸于青铜器上而被称为“青铜民法”。在斗转星移的历史长河中,散布着各类弥足珍贵的民法史资料,可谓浩若烟海、灿若繁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文化 灿若繁星 中国古代民法 民法史 商周时期 浩若烟海 民事法律 中国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治理法治化的逻辑构成与结构范畴研究 被引量:29
8
作者 彭澎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7-75,共9页
推进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是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基层治理变革的主要方向,也是实现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法治化改变的是传统的基层治理理念,创造的是全新的基层治理思维,关注的是构建农村基层规范的治理秩序和稳定... 推进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是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基层治理变革的主要方向,也是实现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法治化改变的是传统的基层治理理念,创造的是全新的基层治理思维,关注的是构建农村基层规范的治理秩序和稳定的治理格局。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能够很好地将现代法治的理念、思维、结构和制度凝聚到基层治理的整体框架中来,将法治的治理模式植入到基层治理的各个环节之中,能够在农村构建起法治化的基层治理规则,能够真正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宏观愿景与整体目标。基层治理法治化体系具有鲜明的治理要素与法治元素,具有自身独特的逻辑构成和结构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法治化 逻辑构成 结构范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乡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史鉴管窥 被引量:6
9
作者 张晋藩 《行政管理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13,共10页
中国古代是以农立国的农本国家,十分重视基层组织的建设。从周之乡遂到明清保甲,辗转相承,代有兴革,绵延不绝,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乡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经验,为确保基层的和谐稳定和实现国家的稳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弥足珍贵的... 中国古代是以农立国的农本国家,十分重视基层组织的建设。从周之乡遂到明清保甲,辗转相承,代有兴革,绵延不绝,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乡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经验,为确保基层的和谐稳定和实现国家的稳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弥足珍贵的实践经验,对中国古代社会巩固基层、维持治安、寓教于民、保障民生、自治自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对今天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史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组织 乡村善治 乡村振兴 法治社会 和谐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视域下的清代疫灾奏报与防治 被引量:5
10
作者 林乾 陈丽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7-176,204,共11页
清代因疫灾频发,因而形成一套由官府主导的从奏报到防治的应急机制,大的疫灾半月或旬日奏报一次。特别是道光元年(1821)的《救疫章程》为以后所援用,说明清朝已把对疫灾的防治初步纳入法制化体系,救治措施也向以医药为主要手段,以挽救... 清代因疫灾频发,因而形成一套由官府主导的从奏报到防治的应急机制,大的疫灾半月或旬日奏报一次。特别是道光元年(1821)的《救疫章程》为以后所援用,说明清朝已把对疫灾的防治初步纳入法制化体系,救治措施也向以医药为主要手段,以挽救病患者生命为目标转化。作为责任主体,因救灾不力或隐瞒欺饰而被处罚的封疆大吏不乏其人。但整体而言,清朝对疫灾的防治未能达到制度化水准。这也使得清朝的疫灾防控机制仍处于初步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疫灾 救疫章程 奏报 责任 防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会典》的历次纂修与清朝行政法制 被引量:10
11
作者 林乾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9-115,共7页
清朝在确立全国的统治后,先后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朝修订《会典》,构筑了贯穿二百余年间的完备发达的行政法管理体系。《会典》及其《则例》的多次修订,使国家各级、各部门权力的行使有法必依、有章可循,在使国家管理职能... 清朝在确立全国的统治后,先后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朝修订《会典》,构筑了贯穿二百余年间的完备发达的行政法管理体系。《会典》及其《则例》的多次修订,使国家各级、各部门权力的行使有法必依、有章可循,在使国家管理职能得到有效发挥的同时,也使传统社会的依法行政达到了新的高度民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会典 则例 事例(行政法律、法规、案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饮酒礼的法律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煜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9-180,共12页
乡饮酒礼是中国传统上颇具特色的一种古礼,它起源甚早,内涵丰富,历代王朝皆重视推行此礼。乡饮酒礼有多种形式,其所体现的法律内涵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明礼以导民,主要从崇德、尊老、辨等三个方面来塑造长幼有序和敬爱和谐的主流价... 乡饮酒礼是中国传统上颇具特色的一种古礼,它起源甚早,内涵丰富,历代王朝皆重视推行此礼。乡饮酒礼有多种形式,其所体现的法律内涵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明礼以导民,主要从崇德、尊老、辨等三个方面来塑造长幼有序和敬爱和谐的主流价值观;二是因礼设法,即便在现实中无法被切实遵行,却表达了立法者良法善治的理念;三是化民成俗,意在造就一个社群共同体。明乎这个乡饮酒礼的法律内涵,就能在三个方面发掘其现代价值:一是其有利于社会资本的培养,二是其有利于公序良俗的推进,三是其有利于集体意识的养成。总之礼取其义,对乡饮酒礼的创造性转化,能为现代社会尤其是基层社会的治理提供智慧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饮酒礼 法律内涵 仪制 现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制与道德的背反——中国传统司法的背景及困境 被引量:3
13
作者 顾元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4期88-94,共7页
中国传统司法发生于专制主义官僚政治和泛道德主义伦理双重背景之中 ,两种背景支配下的古代社会中 ,道德与体制、技术存在着严重的背反 :道德上的高调与组织和制度上的低效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这是中国传统国家和社会面临着的一个根... 中国传统司法发生于专制主义官僚政治和泛道德主义伦理双重背景之中 ,两种背景支配下的古代社会中 ,道德与体制、技术存在着严重的背反 :道德上的高调与组织和制度上的低效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这是中国传统国家和社会面临着的一个根本性挑战 ,也是司法不断走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所在。这种困境主要表现为 :司法腐败之根深蒂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僚政治 泛道德主义 中国传统司法 背景与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私价值分野下的清代公罪:制度、体系与功能
14
作者 罗冠男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3-194,237,238,共14页
公罪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官吏治理制度中独具特色的内容。“公”“私”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贯穿始终的核心观念,公罪与私罪的区分正依托于“公”“私”观念的分野,体现了“贵公去私”的价值取向。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引导下,公罪制度... 公罪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官吏治理制度中独具特色的内容。“公”“私”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贯穿始终的核心观念,公罪与私罪的区分正依托于“公”“私”观念的分野,体现了“贵公去私”的价值取向。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引导下,公罪制度体现了特定情形下集体责任的扩大和个人责任的减轻。在个人责任方面,“公罪从宽,私罪从严”的整体原则主要体现在公罪刑事处罚的减轻和行政处分的宽缓等方面。则例中的细致化处分规范、律典中的原则性规定与具体罪名、会典中的指向性条款,共同构成了公罪制度相互衔接和配合的多层次体系,全面覆盖官吏的职务行为。从功能层面来看,公罪制度作为官僚体制中的调节机制,是对士大夫阶层理想的回应及对官僚体制压力的纾解,蕴含着中国传统社会治官制度独特的价值取向和制度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私观念 公罪 私罪 官吏 士大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行政法典编纂的重要历程与新思路新展望 被引量:13
15
作者 罗冠男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1-119,共9页
从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开始,我国行政法典的编纂经过了片断式立法阶段、程序法先行阶段以及遭遇程序法法典化瓶颈的历程,目前学界对行政法典编纂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热烈讨论和呼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片断式立法是在尚未搭建社会主义法... 从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开始,我国行政法典的编纂经过了片断式立法阶段、程序法先行阶段以及遭遇程序法法典化瓶颈的历程,目前学界对行政法典编纂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热烈讨论和呼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片断式立法是在尚未搭建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时期实用主义的选择;而伴随着新“六法体系”的提出和政治上的推动力,却由于国家的法治实践经验不足,学界的理论准备亦有限,法典化的初次尝试受挫,但是这一阶段充分体现了我国在立法上的智慧,走出了程序法先行的独特路径;行政法法典化的瓶颈则出现在法治建设的实践经验尚不充分的情境下,即使政治力量也不能强行推进。行政法学界在法典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准备和实际推动作用。从我国行政法编纂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行政法的法典化需要政治力量的重视和推动、国家法治实践的需求和经验积累、学界的理论准备,三者缺一不可,而这三个方面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目前,学界提出了行政法法典编纂的新思路。伴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法治建设的推进,当各方面的条件都具备,行政法典编纂之梦就可能成为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典编纂 行政法典 行政程序法 行政法总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一统”思想下的民族自治政策 被引量:2
16
作者 邵方 唐犀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5-141,共7页
"大一统"思想是古代中国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制一直秉承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大一统"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共同的治国理念和政治追求,"大一统"思想内含的民族因素使得中央政府在坚持华戎同轨的思想基础上,又推... "大一统"思想是古代中国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制一直秉承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大一统"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共同的治国理念和政治追求,"大一统"思想内含的民族因素使得中央政府在坚持华戎同轨的思想基础上,又推行了因俗而治、分而治之的政策,对于维持与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 儒家 民族自治 多元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殊为具文”?——浅论《大清律例》中的“宣示性条款” 被引量:8
17
作者 陈煜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0-78,147,共9页
《大清律例》中有一些条款,有许多属于不容易被执行但却始终存在的"宣示性条款",它们或者是因为时移世易失去了实用性,或者是因为自创立之初立法者即未指望其能严格适用。所以有论者往往以"流于具文"来批评这些条款... 《大清律例》中有一些条款,有许多属于不容易被执行但却始终存在的"宣示性条款",它们或者是因为时移世易失去了实用性,或者是因为自创立之初立法者即未指望其能严格适用。所以有论者往往以"流于具文"来批评这些条款,而主张对此加以改革。但终传统之世,许多具文仍得以保存在法典之中,这绝非用立法者罔顾社会现实就能解释清楚,其背后乃体现着更深层次的立法主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文 大清律例 宣示性条款 中国法 法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料·方法·理论:历史人类学视角下的“钟九闹漕”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小也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6期162-170,共9页
以往属于农民战争研究领域的“钟人杰起义” ,在历史人类学的视角下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内容。随着不同性质的资料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它们之间的种种矛盾亦凸显出来 ,而这正是更具解释力的理论的起点。
关键词 文献 口述 田野 历史人类学 史料、方法与理论的互动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洋商事纠纷与晚清商事习惯法嬗变 被引量:2
19
作者 蔡晓荣 王国平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0-126,共7页
晚清时期,由于西商东渐,华洋商事纠纷因之迭起,而由此导致的中西方商事习惯法冲突也日益凸显。因为各种原因,在中西方司法机构裁决华洋商事纠纷的过程中,西方的商事习惯法在无形中取得了某种适用的"优越性"。中国固有的商事... 晚清时期,由于西商东渐,华洋商事纠纷因之迭起,而由此导致的中西方商事习惯法冲突也日益凸显。因为各种原因,在中西方司法机构裁决华洋商事纠纷的过程中,西方的商事习惯法在无形中取得了某种适用的"优越性"。中国固有的商事习惯法因之倍受冲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开始了嬗递。而这一切又在一定意义上彰显着中国近代商事法律在早期形塑过程中的一种独特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华洋商事纠纷 商事习惯法 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律例在日本明治维新前后的遭际及其启示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煜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9-86,共18页
明清律例在日本明治维新前,对日本立法尤其是藩法有着重要影响。维新之后的明治初期刑法全面移植了明清律例,不过很快就渐行渐远,到明治十三年,则完全移植了西方法。其中的原因,在于文化、法律和政治上,幕末和明治初年的日本与中国趋于&... 明清律例在日本明治维新前,对日本立法尤其是藩法有着重要影响。维新之后的明治初期刑法全面移植了明清律例,不过很快就渐行渐远,到明治十三年,则完全移植了西方法。其中的原因,在于文化、法律和政治上,幕末和明治初年的日本与中国趋于"同质",但是随着全球的近代化发展和中国的衰弱,"同质"转向"异质",最终导致日本脱离中华法系。这番遭际也能给现代中国法制建设带来深刻的历史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律例 日本 明治维新 法律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