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谁是明代儒学第一人?
1
作者 秦晋楠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2,共10页
自明末至今,学者们对谁是明代儒学第一人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给出过不同的答案。有人从文臣第一的角度主张过宋濂,有人从学祖的角度主张过方孝孺,有人从道统的角度主张是曹端,也有人从南北之争、气论与心学的角度分别主张过薛瑄、吴与... 自明末至今,学者们对谁是明代儒学第一人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给出过不同的答案。有人从文臣第一的角度主张过宋濂,有人从学祖的角度主张过方孝孺,有人从道统的角度主张是曹端,也有人从南北之争、气论与心学的角度分别主张过薛瑄、吴与弼。不同的答案背后常常反映出看待明代理学、明代儒学、明代哲学的不同视角。对此,应予以厘清。厘清工作表明:一方面,道统建构与历史真实之间有张力;另一方面,学术史本身就是复杂的,既需要关注被讲述的学术史中的人及其思想,也需要留意梳理学术史的人及其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哲学 第一人 《明儒学案》 道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九成与儒家伦理:气论视域下的德福关系诠释
2
作者 李春颖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8-185,共8页
德福统一是在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信念。德福实际上构成一组主客关系:主体德性修养与现实境遇。如何在主体与客境之间的鸿沟中构建联结,是德福关系中一个重要的伦理学问题。宋代理学家张九成探讨了德福关系... 德福统一是在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信念。德福实际上构成一组主客关系:主体德性修养与现实境遇。如何在主体与客境之间的鸿沟中构建联结,是德福关系中一个重要的伦理学问题。宋代理学家张九成探讨了德福关系的多种路径:首先,承认天命外在,斩断主客联系,从主体精神境界上挺立德性价值;其次,以德福统一为正理,用侥幸解释歧出的偶然事件;最后,以气论为基础,从天地视域重新审视德福关系。德性与福报在一气流行中获得内在关联,主体的德与福通过融入天地整体而获得一致性,这体现出儒家极具特色的主客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福统一 德性 天命 万物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四史”教育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张雯 李洋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41-44,共4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表现,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将其融入高校“四史”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全面把握其精髓要义、百余年历史发展,进而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表现,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将其融入高校“四史”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全面把握其精髓要义、百余年历史发展,进而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高校应明确中国式现代化融入“四史”教育的核心要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主体、根本性质、主要内涵、普遍规律、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实践遵循和目标前景等核心内容与“四史”的主题主线有机衔接。具体来说,要坚持整体融入原则,建构动态融入机制,拓宽多样融入渠道,讲深讲透讲活中国式现代化的本源根魂、理论意蕴、历史逻辑、实践要求和生动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中国式现代化 “四史”教育 课程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有为新儒典体系之重建及其历史价值研究
4
作者 孟冲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12,共5页
康有为作为晚清公羊学大家,是近代以来重建儒家经典体系极具开创性的历史人物。戊戌后为改造儒学成为适应现代需要之国教,康氏在分疏、厘正自汉唐以来的儒家经传谱系之后,以今文公羊学"三世""三统"说为总纲,以《中... 康有为作为晚清公羊学大家,是近代以来重建儒家经典体系极具开创性的历史人物。戊戌后为改造儒学成为适应现代需要之国教,康氏在分疏、厘正自汉唐以来的儒家经传谱系之后,以今文公羊学"三世""三统"说为总纲,以《中庸》《论语》《大学》《孟子》为主体,以《礼运》为理想至道,构筑起了一套以孔子神圣、文明进化与思想启蒙为核心理念与宗旨要义的新儒家经典体系,从而打破了宋明以降对朱子性理学之"四书""五经"经典体系的迷信,促进了传统经学的近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体系 中学 西学 孔子 孔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陈布统案论清代前期的“部院之争” 被引量:2
5
作者 林乾 李亚琦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8-188,共11页
清代前期以三法司为主体的中央司法机关,因职权不平衡导致刑部权力过重,大理寺平冤职能缺失,其制衡与监督主要体现在都察院与刑部之间。乾隆中期陈布统案的原始档案呈现了“两议”机制下一个全闭环的司法过程,其中有关部院“两议”的详... 清代前期以三法司为主体的中央司法机关,因职权不平衡导致刑部权力过重,大理寺平冤职能缺失,其制衡与监督主要体现在都察院与刑部之间。乾隆中期陈布统案的原始档案呈现了“两议”机制下一个全闭环的司法过程,其中有关部院“两议”的详细记录,展示了清代前期中央司法机关制衡机制的实际运转状况。概言之,“部院之争”在皇帝的统摄协调下并未演变成衙署相抗及朋党之争,而是在多个层面上有效发挥了司法监督的作用,从而最大程度保证了司法活动的详慎公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院之争 两议 陈布统案 司法监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物”观念的层次及其论证--从《庄子·齐物论》到《庄子·秋水》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威威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78-184,共7页
"齐物"观念在《齐物论》和《秋水》两篇中有着集中的阐发,但二者的主张并不相同。《齐物论》中的"齐物"观念包含两个层次,泯除是非,承认万物的个性和平等,这是低层次的"齐物";打破物与物、我与物之间的... "齐物"观念在《齐物论》和《秋水》两篇中有着集中的阐发,但二者的主张并不相同。《齐物论》中的"齐物"观念包含两个层次,泯除是非,承认万物的个性和平等,这是低层次的"齐物";打破物与物、我与物之间的分界而回归混而未分的整体,这是高层次的"齐物"。《秋水》的"齐物"观念停留在承认万物的个性和价值平等这一层次,而未进一步上升到"通而为一"。此外,《秋水》承认各种是非的价值和平等性,强调是非的判断标准会因时而变化,并不主张泯除是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物 物论 是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学派对老子之“道”的诠释 被引量:7
7
作者 王威威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2-57,共6页
老子思想中道与有、无、一、物的关系问题复杂难解,庄子及其后学已经致力于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以确定"道"的内涵。庄子认为道不是有,也不是无;庄子后学有以无、无有、至无为道的主张,使道变为纯粹的无。庄子思想中的"一... 老子思想中道与有、无、一、物的关系问题复杂难解,庄子及其后学已经致力于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以确定"道"的内涵。庄子认为道不是有,也不是无;庄子后学有以无、无有、至无为道的主张,使道变为纯粹的无。庄子思想中的"一"意为混而未分,是一种精神境界,也是万物最本真的存在状态,但并非对生于道、没有分界的物之整体的称谓;庄子后学以"一"为道与物的媒介,"道生一"而"物得一"。庄子以道为"未始有物者",并进一步剔除附着于道之上的物的属性,庄子后学明确提出"物物者非物"命题。庄子及其后学以道为"形形者",又用精、气、物解释万物如何成形的问题,这一思路可用来解释《老子》第五十一章的"物形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小学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探索 被引量:6
8
作者 赵慧霞 李春颖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6-140,共5页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资源建设是新时期加强德育工作的重点任务。目前基础教育中德育资源建设存在标准不统一、内容零散、重复开发等问题。新时期,如何立足学生德性成长和家庭教育需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资源建设是新时期加强德育工作的重点任务。目前基础教育中德育资源建设存在标准不统一、内容零散、重复开发等问题。新时期,如何立足学生德性成长和家庭教育需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与成长规律,构建德育一体化的生态育人体系,探索新时期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提升德育资源建设的质量、构建德育课程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德育资源 双减 童蒙养正 幼小衔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董仲舒“三统说”到刘歆“三统术”——论西汉“三统”理论的转折 被引量:3
9
作者 郜喆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3-140,共8页
两汉时期,《春秋》被视为孔子所作的“一王之法”,是学术与政治的核心。“三统”是《春秋》学中的重要理论。它滥觞于西汉初期董仲舒的“三统说”,影响到西汉中期以眭弘为代表的革命思潮。西汉末年,刘歆将“三统说”改易为“三统术”的... 两汉时期,《春秋》被视为孔子所作的“一王之法”,是学术与政治的核心。“三统”是《春秋》学中的重要理论。它滥觞于西汉初期董仲舒的“三统说”,影响到西汉中期以眭弘为代表的革命思潮。西汉末年,刘歆将“三统说”改易为“三统术”的历法技术,并引入五行相生说,论证了新莽及东汉王朝的历史正当性。从“三统说”到“三统术”的变化,昭示了西汉“三统”理论的转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统 董仲舒 刘歆 《春秋繁露》 《三统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九成与朱熹慎独工夫的路径及分歧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春颖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7-112,共6页
慎独作为儒家重要的修养工夫,宋代理学和心学对其各有阐发。朱熹将《中庸》中的慎独和戒惧解读为两种工夫,慎独是已发之后为善去恶的工夫,戒惧是心存敬畏、主敬存养的工夫;张九成认为慎独与戒惧相同,都是对天理本心的体认,是一种直取本... 慎独作为儒家重要的修养工夫,宋代理学和心学对其各有阐发。朱熹将《中庸》中的慎独和戒惧解读为两种工夫,慎独是已发之后为善去恶的工夫,戒惧是心存敬畏、主敬存养的工夫;张九成认为慎独与戒惧相同,都是对天理本心的体认,是一种直取本体的工夫路径。二人慎独思想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理学和心学对本体理解不同。朱熹之"性即理",是寂然不动的形而上本体;张九成之"心即理",是贯穿形上形下、已发未发的本体。因而朱熹的工夫论中必须要有心的思维作用,为学与主敬并重;张九成的工夫论中心即本体即工夫,以心识心。朱熹与张九成慎独思想的差异,正是心学与理学工夫论的根本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慎独 戒慎恐惧 工夫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钦顺哲学理气论与心性论关系再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秦晋楠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4-159,共6页
罗钦顺心性论对于心有两个向度的强调:一方面,虚灵、知觉、神识描述了一种作为认识功能的心;另一方面,心性体用这个思路描述了一种作为性体之现象的心。心如上两个层次的意义必然引发出两种不同的心性关系。其中,心性体用的关系和理气... 罗钦顺心性论对于心有两个向度的强调:一方面,虚灵、知觉、神识描述了一种作为认识功能的心;另一方面,心性体用这个思路描述了一种作为性体之现象的心。心如上两个层次的意义必然引发出两种不同的心性关系。其中,心性体用的关系和理气论中的理气一物较为融贯,而心性能所的关系则与此不太融贯。罗钦顺肯定没有像批评他的刘宗周、黄宗羲那样直接主张心与气的平行对应关系。不过,以朱子学作为衡量标准,罗钦顺的理气论与心性论之间没有明显的不统一。只能说罗钦顺哲学在心性论内部因为对心的定义有多层,心性关系并非形式上只有一层,这里会产生形式上的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钦顺 理气论 心性论 融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舜歌《南风》与敦煌变文《舜子变》的“南风”意象
12
作者 王心竹 万宜之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122,共12页
史书典籍中的舜歌《南风》等记载,成功塑造了舜孝德昭著、制礼作乐、天下归仁的圣王形象,深入人心,传颂古今。舜歌《南风》而“天下治”,德化天下、和洽族群的“南风”意象,彰显着传统乐教的艺术审美、人生伦理与政治哲学价值。敦煌变... 史书典籍中的舜歌《南风》等记载,成功塑造了舜孝德昭著、制礼作乐、天下归仁的圣王形象,深入人心,传颂古今。舜歌《南风》而“天下治”,德化天下、和洽族群的“南风”意象,彰显着传统乐教的艺术审美、人生伦理与政治哲学价值。敦煌变文《舜子变》作为传统乐教在后世的一种流变形式,其别具一格的“南风”意象,就在于其别出心裁的文化融通理路,彰显出唐五代敦煌地区民间说唱文学艺术思辨的深沉与宽博,对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族群团结、国家统一等,意义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变文 《舜子变》 舜歌《南风》 “南风”意象 文化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