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治自信的概念释义与理论证成
1
作者 雷磊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3,共12页
在中国语境中,法治自信是指在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进程中,全体国民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道路、法治模式、法律制度、法治理论和法治文化的集体精神认同和理性推崇。法治自信的理论证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坚持法治自信的历史基础,法治自... 在中国语境中,法治自信是指在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进程中,全体国民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道路、法治模式、法律制度、法治理论和法治文化的集体精神认同和理性推崇。法治自信的理论证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坚持法治自信的历史基础,法治自信源于数千年中华法治文明的继承发展、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法治探索实践的巨大成就;二是坚定法治自信的未来要求,包括筑牢法治自信的制度根基、建构法治自信的理论大厦和增强法治自信的话语传播。法治自信的概念释义、历史基础和未来要求分别回答了“如何理解法治自信”“何以坚持法治自信”和“如何坚定法治自信”三个基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法治自信 概念释义 历史基础 未来要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党的领导与人民至上在法治进程中的多维互补 被引量:3
2
作者 喻中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163,共12页
在当代中国的法治进程中,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人民至上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党的领导与人民至上之间,并非彼此孤立的关系,而是具有紧密的多维互补关系。首先,从功能上看,党的领导保障法治的有效性,人民至上保障法治的正当性,在党的领导为... 在当代中国的法治进程中,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人民至上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党的领导与人民至上之间,并非彼此孤立的关系,而是具有紧密的多维互补关系。首先,从功能上看,党的领导保障法治的有效性,人民至上保障法治的正当性,在党的领导为法治提供的有效性保障与人民至上为法治提供的正当性保障之间,具有功能互补关系。其次,从角色上看,党的领导展示了党作为法治先锋队的角色,人民至上展示了人民作为法治主体的角色,在党的领导所展示的党作为法治先锋队的角色与人民至上所展示的人民作为法治主体的角色之间,具有角色互补关系。最后,从能力上看,党的领导主要体现为党的法治领导能力,人民至上主要体现为人民的法治创造能力,在党的法治领导能力与人民的法治创造能力之间,具有能力互补关系。着眼于多个维度,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至上之间的功能互补、角色互补、能力互补,有助于在党的领导与人民至上之间形成更大合力,进而为当代中国的法治发展增添更多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党的领导 人民至上 功能互补 角色互补 能力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宣告国法的历史演进、发生机理和主要类型
3
作者 喻中 《宁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6-169,共14页
国法是国家的自我表达、自我确认,国法与国家的关系是词与物的关系。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古代国家宣告的国法立足于人的身份与阶级;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宣告的国法立足于人的自由与平等;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宣告的国法,既体现了国家宣告国... 国法是国家的自我表达、自我确认,国法与国家的关系是词与物的关系。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古代国家宣告的国法立足于人的身份与阶级;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宣告的国法立足于人的自由与平等;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宣告的国法,既体现了国家宣告国法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了对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兼顾。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国家对国法的宣告,以“少数领导者的意见”为起点,以“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为方法,采用“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技术,目的在于为人的行为提供“一条清楚的轨道”。从主要类型来看,国家宣告的国法,既可以分为常规法与特别法,也可以分为一般法与个别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 国法 常规法 特别法 一般法 个别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行政许可事项设定的逻辑与进路 被引量:1
4
作者 林华 金麟 《治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157,160,共18页
我国互联网行政许可事项的设定面临着法律规范层级与许可事项重要性不匹配、法律规范稳定性与互联网高速发展不相容、许可事项碎片化与互联网有效治理不和谐等多重困境。互联网行政许可事项的设定需回应“因何设定”的实质逻辑和“如何... 我国互联网行政许可事项的设定面临着法律规范层级与许可事项重要性不匹配、法律规范稳定性与互联网高速发展不相容、许可事项碎片化与互联网有效治理不和谐等多重困境。互联网行政许可事项的设定需回应“因何设定”的实质逻辑和“如何设定”的形式逻辑。在实质逻辑面向上,立法者需要区分互联网基础服务领域的许可事项和“互联网+”领域的许可事项,进行功能分析的二阶判断。在形式逻辑面向上,互联网行政许可事项存在“特有型”和“交叉型”两类方式。在“辅助性原则”和回应型法的指引下,互联网基础服务领域的许可事项和“互联网+”领域的许可事项需要分别匹配“特有型”和“交叉型”的设定方式,保证许可设定权限合法和事项重要性程度匹配,遵循“同一性原则”合理选择法条类型,以实现实体领域行政许可事项与互联网行政许可事项的体系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事项 行政许可设定 互联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古今中西之间:法理学的四种形态 被引量:1
5
作者 喻中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6,共22页
在法学学科体系中,法理学虽然只能代表一个法学二级学科,但是,法理学的学术理论形态却不止一种。着眼于古今之变与中西之异,通过辨析古今中西之间各种主导性法理学的逻辑起点,可以找到四种产生了支配地位的法理学。一是古代中国的德性... 在法学学科体系中,法理学虽然只能代表一个法学二级学科,但是,法理学的学术理论形态却不止一种。着眼于古今之变与中西之异,通过辨析古今中西之间各种主导性法理学的逻辑起点,可以找到四种产生了支配地位的法理学。一是古代中国的德性法理学,它的逻辑起点见于《尚书·尧典》。二是古代西方的智性法理学,它的逻辑起点见于《旧约全书·创世记》。三是近现代的社会契约论法理学,它的逻辑起点见于霍布斯的《利维坦》。四是现当代的历史唯物主义法理学,它的逻辑起点见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它的最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理学。在古今中西之间分别生成的四种法理学因为历史条件的不同,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不同的学术理论形态。充分理解不同形态的法理学,有助于在法学学科体系中,全面把握法理学的知识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法理学 智性法理学 社会契约论 历史唯物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禽滑釐的法哲学 被引量:1
6
作者 喻中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6-136,167,168,共13页
在先秦诸子中,禽滑釐是一个可以与墨翟并称的墨家代表人物。为了全面理解先秦墨家的法哲学,对禽滑釐的法哲学有必要给予专门的论述。借助各种文献,禽滑釐的法哲学作为他建构文明秩序的一种构想,同时也作为一种源出于禽滑釐的文明秩序原... 在先秦诸子中,禽滑釐是一个可以与墨翟并称的墨家代表人物。为了全面理解先秦墨家的法哲学,对禽滑釐的法哲学有必要给予专门的论述。借助各种文献,禽滑釐的法哲学作为他建构文明秩序的一种构想,同时也作为一种源出于禽滑釐的文明秩序原理,可以被概括为四个要点:在文与质的关系上,主张质先于文;在己与物的关系上,主张舍己济物;在强与弱的关系上,主张扶弱御强;在道与器的关系上,主张以器载道。禽滑釐的法哲学具有兼容综合、因行成义、实效主义等方面的特质,在继承墨子法哲学的基础上,又有一定的发展创新。禽滑釐虽然不尚多言,但他对文明秩序及其建构方式的思考与选择、言说与行动,具有知行合一的品质,个性鲜明,自有其相对独立的法哲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家 法哲学 禽滑釐 墨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位撤销事由要件反思及其完善 被引量:12
7
作者 林华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4-136,共13页
事由要件是学位撤销构成要件的实质要素,也是学位撤销法律争议的焦点内容。基于对现行《学位条例》第十七条的解读,舞弊作伪在实质层面上构成了学位撤销的事由要件。通过对法律文本和司法案例的统合性分析,舞弊作伪作为一个不确定的法... 事由要件是学位撤销构成要件的实质要素,也是学位撤销法律争议的焦点内容。基于对现行《学位条例》第十七条的解读,舞弊作伪在实质层面上构成了学位撤销的事由要件。通过对法律文本和司法案例的统合性分析,舞弊作伪作为一个不确定的法律概念,可区分为学术层面的舞弊作伪和非学术层面的舞弊作伪。相应地,学位撤销事由也可分为学位撤销的学术事由和学位撤销的非学术事由。当前,学位授予单位和法院对学位撤销事由的判断标准经常呈现不一致的情形,需要通过立法和司法的双重路径去完善学位撤销的事由要件,进而实质性化解学位撤销法律争议,有效推进教育法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位撤销 事由要件 舞弊作伪 学术不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必本于人:魏源法理学的核心命题 被引量:2
8
作者 喻中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52,共14页
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思想家,他的学术思想体系包含了一种近代性的法理学。魏源法理学的核心命题是“法必本于人”,这个法理命题可以从两个环节来把握:其一,立法必本于人,即法的创立应当本于人,以保障制定出来的法既符合不同... 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思想家,他的学术思想体系包含了一种近代性的法理学。魏源法理学的核心命题是“法必本于人”,这个法理命题可以从两个环节来把握:其一,立法必本于人,即法的创立应当本于人,以保障制定出来的法既符合不同类型的人的实际需要,也符合不同时代的人的实际需要。其二,行法必本于人,即法的运行应当本于人,法的运行关键在于“得行法之人”,应当立足于“德才”与“简易”两种标准选取合格的行法之人,在遴选行法之人的过程中,既要发挥君的积极性,更要发挥民的能动性。这些关于法与人以及立法与人、行法与人的法理论述,彰显了魏源法理学的近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源 法理 立法 行法 法必本于人 近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程氏易传》是一部法理学教科书 被引量:1
9
作者 喻中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2-154,共13页
作为程朱理学或宋明道学的主要开创者,程颐在中国法理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程颐对中国法理学的贡献,集中体现在《程氏易传》一书中,这既是程颐创作的一部主要著作,同时也是一部直接回应国家治理的法理学教科书。在《程氏易传》中,... 作为程朱理学或宋明道学的主要开创者,程颐在中国法理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程颐对中国法理学的贡献,集中体现在《程氏易传》一书中,这既是程颐创作的一部主要著作,同时也是一部直接回应国家治理的法理学教科书。在《程氏易传》中,程颐以儒家期待的圣君为中心,分辨了三种不同的规范、三类不同的主体。在此基础上,程颐还从三个不同的维度,揭示了法律存在的三种方式。从《程氏易传》的法理旨趣,可以看到程颐的法理担当,那就是,通过《程氏易传》,传承并捍卫孔子所代表的儒家道统与儒家法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颐 法理 易传 伊川 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立法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
10
作者 喻中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8-36,共9页
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立法,旨在为北京市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法治保障,促进中心建设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北京市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立法既可以回应国家法治的需求,也可以回应地方法治的需求,同时还可以为国家法治与地方法治的良性... 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立法,旨在为北京市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法治保障,促进中心建设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北京市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立法既可以回应国家法治的需求,也可以回应地方法治的需求,同时还可以为国家法治与地方法治的良性互动提供新的可能性。在推进北京市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立法的进程中,应当坚持几个重要原则,特别是“科”“技”并重的原则与激励为主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有必要通过制度创新,从三个方面加强科技资源的统筹整合:统筹中央科技资源与地方科技资源;统筹北京科技资源与其他地方的科技资源;统筹北京科技资源与国外科技资源。与此同时,还要注意立法的创新性与针对性,以回应地方立法的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科技立法 地方立法 涉外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法之理:廖平经学的法理向度
11
作者 喻中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2-141,共20页
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廖平既是华夏世界中颇具代表性的经学家,也是极具创造性的思想家。在尊孔的原则下,廖平的经学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深厚的、源出于儒家的思想基础与法理依据。廖平经学先后经历了“六变”,其中的“前三变”,分别着眼于... 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廖平既是华夏世界中颇具代表性的经学家,也是极具创造性的思想家。在尊孔的原则下,廖平的经学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深厚的、源出于儒家的思想基础与法理依据。廖平经学先后经历了“六变”,其中的“前三变”,分别着眼于经学上的“今古之分”“尊抑之分”与“小大之分”,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持续不断地为19世纪80年代兴起的“变法之议”奠定了“变法之理”。廖平关于“变法之理”的阐述,既展示了其经学的法理向度,同时也代表了中国法理学在戊戌变法时期的主要成就。从中国近代法理学的演进过程来看,廖平的法理学既是儒家的法理学,同时也是玄想的法理学,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也具有世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廖平 经学 法理 孔子 戊戌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身载道:国法对法的呈现
12
作者 喻中 《学术界》 2025年第8期152-170,共19页
作为“道成肉身”的逆向运动,肉身亦可载体。把“肉身载道”作为隐喻,以之观察国法与法的关系,那么,国法相当于肉身,法相当于道。所谓“肉身载道”就是国法对法的承载与呈现。通过对国法的调整对象进行分类,可以看到,国法作为法的肉身,... 作为“道成肉身”的逆向运动,肉身亦可载体。把“肉身载道”作为隐喻,以之观察国法与法的关系,那么,国法相当于肉身,法相当于道。所谓“肉身载道”就是国法对法的承载与呈现。通过对国法的调整对象进行分类,可以看到,国法作为法的肉身,它所呈现的对象主要包括三种关系,它们分别是天人关系、人际关系、身心关系。这三种关系的总和,就是国法呈现的法。通过国法对法的呈现,可以对法的概念进行新的建构:法是以人为中心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法 法的概念 天人关系 人际关系 身心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