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性的最高表现与中国哲学家的伟大识度——论贺麟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许苏民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36,共9页
贺麟提出了"无论中国哲学西洋哲学都同是人性的最高表现"的命题,认为若要中国哲学界不是西洋哲学的殖民地,不是所谓"西洋哲学问题在中国",就必须将中国哲学家的伟大识度加以发挥,使人感到所谓西洋哲学问题原是我们... 贺麟提出了"无论中国哲学西洋哲学都同是人性的最高表现"的命题,认为若要中国哲学界不是西洋哲学的殖民地,不是所谓"西洋哲学问题在中国",就必须将中国哲学家的伟大识度加以发挥,使人感到所谓西洋哲学问题原是我们的切身问题,亦即人类普遍的问题。他提出了"融会中西哲学的大概路径",认为中国哲学亦可分属于唯心论及唯物论,西洋哲学亦有儒者气象、道家风味、墨家精神;主张以中释西,以西释中,互相比较而增进了解,使西洋哲学中国化,以收融会贯通之效。他提出了"以精神或理性为体,以古今中外的文化为用"的命题,主张以西体充实中体,以西用补助中用。其思想之通达,境界之高卓,令人景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麟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中西互释 唯物论 唯心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什么说“道统二字是腐儒习气语”--论中国早期启蒙学者道统论批判的学理依据 被引量:2
2
作者 许苏民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20,共10页
明清时期中国早期启蒙学者对道统论的批判,从学术源流和哲学学理上揭示了道统论的以下理论失误:一是缺乏"认识你自己"的哲学精神,自以为穷尽了宇宙人生的一切真理,以立心、立命、开太平"钤束天下",其"好自尊... 明清时期中国早期启蒙学者对道统论的批判,从学术源流和哲学学理上揭示了道统论的以下理论失误:一是缺乏"认识你自己"的哲学精神,自以为穷尽了宇宙人生的一切真理,以立心、立命、开太平"钤束天下",其"好自尊大标帜""与缁黄之流推高其祖以树宗风者无以异";二是其标榜的"孔门传授心法"来自学术造假的伪书,其所谓道则是"以己之见硬坐为古圣贤立言之意",其关于道的"一线单传说"也不合乎"道非一途,性非一种"的社会生活史和认识史的事实,其"道有绝续"论更不合乎中国学术史上"道无绝续,人具只眼"的实际;三是缺乏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心态,以"刊定死本"裁量一切学术,其实质乃是"奉尧舜以为镇压人心之标的",其标榜的"格君心之非"也是一种过时的人治理论。继承早期启蒙学者道统论批判的思想精髓,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多元的中国哲学和文化,将有利于更加全面地发掘、继承和弘扬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精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统论批判 认识你自己 人无不载道 执一便是害道 废道统之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金岳霖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许苏民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1-41,共11页
金岳霖自述其哲学研究,"不仅在研究底对象上求理智的了解,而且在研究底结果上求情感的满足"。这句话对于理解他的中西哲学观很有帮助。他的理智能力很强,故能在人们习焉不察的地方发现谬误,廓清了比较哲学研究领域流行的一些... 金岳霖自述其哲学研究,"不仅在研究底对象上求理智的了解,而且在研究底结果上求情感的满足"。这句话对于理解他的中西哲学观很有帮助。他的理智能力很强,故能在人们习焉不察的地方发现谬误,廓清了比较哲学研究领域流行的一些错误观念。学问见识之高下,更多地系于理智的了解;至于研究结果上的情感满足则很难说,因为有些真理不仅别人不喜欢,而且自己也未必喜欢,如此又何来情感满足之可言?要真正求得理智的了解与情感的满足之和谐一致,且须有一种超乎寻常的识力和襟怀。金岳霖不因理智而牺牲情感,故对中西哲学颇多独到见解;但亦有因感情投入过多而见不博、识不高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岳霖 金岳霖问题 论道 中国哲学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梁启超的“地球盛运说”及比较哲学研究
4
作者 许苏民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6-134,共9页
在雅斯贝尔斯提出"轴心时代"理论前48年、帕森斯提出"哲学突破"说前68年,梁启超就提出了中国、希腊、印度哲学几乎同时发生的"地球之盛运"说。他从本体论、知识论、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等方面比较了中西哲... 在雅斯贝尔斯提出"轴心时代"理论前48年、帕森斯提出"哲学突破"说前68年,梁启超就提出了中国、希腊、印度哲学几乎同时发生的"地球之盛运"说。他从本体论、知识论、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等方面比较了中西哲学之异同,为会通中西哲学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本体论 知识论 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夫之与儒耶哲学对话 被引量:6
5
作者 许苏民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8-38,共11页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受西方哲学影响最深、并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理论创造来会通中西哲学、将中国哲学提升到新水平的活跃人物。他回应了利玛窦关于太极"其象何在"的质疑和艾儒略关于"元气不能自定己性"的...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受西方哲学影响最深、并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理论创造来会通中西哲学、将中国哲学提升到新水平的活跃人物。他回应了利玛窦关于太极"其象何在"的质疑和艾儒略关于"元气不能自定己性"的驳难,吸取利玛窦以"实有"释"诚"和艾儒略关于"元质总无变灭"的观点并加以发挥,创造性地发展了元气本体论。他吸取基督教哲学"以克傲为本"的观点,扬弃其"认识自然即所以认识上帝"的观念,吸纳其几何学方法之精义,提出"学者以去骄去惰为本"说以及"惟质测"能"即物以穷理"的新格物说、重视抽象推理能力的新致知论。他吸取基督教哲学关于"人所异于禽兽者非几希"、自由意志为"善恶之原"、人性发展是"涤旧而更新"以及"理卑于人"等思想因素,并作了新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儒耶哲学对话 本体论 认识论 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明西学东渐与《明夷待访录》政治哲学之突破 被引量:5
6
作者 许苏民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4-41,共8页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在政治哲学方面的突破,诚然首先是总结明朝灭亡教训、全面反思传统政治体制和政治哲学的结果,但西学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将《明夷待访录》与晚明传教士撰写的政治哲学文献相比较,可以发现他们之间存在惊人的相似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在政治哲学方面的突破,诚然首先是总结明朝灭亡教训、全面反思传统政治体制和政治哲学的结果,但西学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将《明夷待访录》与晚明传教士撰写的政治哲学文献相比较,可以发现他们之间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黄宗羲关于"公是非于学校"的制度设计,主张皇帝和官员皆为学校之"弟子"、太学祭酒和郡县学官皆须由"推择"和"公议"产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等等,不仅与传教士宣传的教权高于王权、教皇由教士大会选举产生、教会在重大事务上有最后裁决权等等可以逐条对应,而且比传教士的论述具有更多的近代民主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政治哲学 自然法 法治 平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1961—1963年的《江汉学报》有感——为纪念《江汉论坛》创刊60周年而作
7
作者 许苏民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5-7,共3页
今年是《江汉论坛》创刊60周年,哲学编辑胡静打来电话,转达社长陈金清先生的嘱托,要我撰写纪念文章。也许是上了年纪的缘故吧,多年来特别喜欢怀旧,喜欢向后看,所以我想着重谈谈其前身《江汉学报》。余生也晚,最早知道这份刊物已经是1978... 今年是《江汉论坛》创刊60周年,哲学编辑胡静打来电话,转达社长陈金清先生的嘱托,要我撰写纪念文章。也许是上了年纪的缘故吧,多年来特别喜欢怀旧,喜欢向后看,所以我想着重谈谈其前身《江汉学报》。余生也晚,最早知道这份刊物已经是1978年3月了。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在樱花盛开的武大校园,迎着落英缤纷的花雨,萧萐父先生满怀深情地对我回忆起他与《江汉学报》的友谊,谈及学报始末,次第说出李达、密加凡、陈正亮、荣开明先生的名字,话语中充满了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论坛》 纪念文章 学报 创刊 星期天 萧萐父 编辑 社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贽、耿氏兄弟和公安三袁
8
作者 许苏民 许广民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0-37,共8页
我们认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选题,应尽量避免重复、撞车,宜打开视野,潜心发掘新的材料,探索历史上各断代、各地域一些尚未深入研究的思潮、流派、人物、著作。我国哲学史上还有很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学者宜下功夫去开垦。因此,我们不主... 我们认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选题,应尽量避免重复、撞车,宜打开视野,潜心发掘新的材料,探索历史上各断代、各地域一些尚未深入研究的思潮、流派、人物、著作。我国哲学史上还有很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学者宜下功夫去开垦。因此,我们不主张在主要人物上扎堆。有鉴于此,我们就明代(含明末清初)湖北的儒学思想家的研究,组织了一组文章。明代湖北儒学颇为复杂,王阳明及其后学、陈白沙与湛甘泉学俱兴,会通三教成为趋势,这在李承箕两兄弟、李贽、耿定向三兄弟和公安三袁身上都有体现。明后期陈士元、郝敬、瞿九思、胡承诺等重视经学诠释,主张"回到孔孟",强调修身实践。开放性、对话性与务实性,是其时代与地域的特性。以上人物,我们今人已相当陌生,但在明清两代,这些人物在湖北乃至全国,却有着相当大的影响。组织、发表这五篇文章,旨在倡导哲学史研究课题、方法、内容的多元与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研究 湖北 明代 兄弟 李贽 公安 中国哲学史研究 主要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