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村镇零碳公共建筑设计研究——以留坝蜜蜂博物馆为例
1
作者 张天然 罗智星 刘月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1,共9页
现阶段公共建筑碳排放在建筑整体碳排放中占比仍旧较大.村镇公共建筑作为公共建筑的重要一环,在“3060”“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双重战略决策之下,尽快实现零碳建筑目标有着重要意义.但村镇因具有“乡土性”“包容性”“有限性”的... 现阶段公共建筑碳排放在建筑整体碳排放中占比仍旧较大.村镇公共建筑作为公共建筑的重要一环,在“3060”“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双重战略决策之下,尽快实现零碳建筑目标有着重要意义.但村镇因具有“乡土性”“包容性”“有限性”的特征与城市零碳公共建筑又不可一概而论.因此,在村镇环境中公共建筑如何达到零碳目标成为建筑师所要思考的问题.以村镇零碳公共建筑为目标,提出降低碳排放的策略.在此基础上从设计角度出发,凝练出“在地性、小尺度、可变性”的思维导向,并以留坝蜜蜂博物馆为例进一步阐述具体设计措施,旨在为村镇零碳公共建筑的设计提供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碳设计策略 村镇公共建筑 设计方法 建筑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计BIM和施工BIM一体化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
2
作者 张玉莲 曹萍 +1 位作者 焦远航 董耀军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7-289,共13页
为解决建筑项目中设计与施工脱节、信息孤岛及协同不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设计BIM与施工BIM一体化模式”。该模式通过优化设计各阶段工作流程,强调设计与施工的深度融合与信息共享,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与协同效率的... 为解决建筑项目中设计与施工脱节、信息孤岛及协同不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设计BIM与施工BIM一体化模式”。该模式通过优化设计各阶段工作流程,强调设计与施工的深度融合与信息共享,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与协同效率的提升。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该模式在提升设计施工协同、降低项目成本、提高施工质量与效率方面的显著成效,为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高效管理提供了创新性的实践参考,并对其后续发展提出建议,具备重要的应用价值与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BIM和施工BIM一体化 BIM技术 协同效率 数字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园建筑的继承与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八号教学楼设计解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冷畅俭 罗广宇 马晓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45-149,共5页
通过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34年创办之初奠基大楼(三号教学楼)的历史回顾,分析了学校代表 性、标志性建筑物三号教学楼的风格与特点。在经历70年之后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学校又一座具有新时代校园标 志和建筑特点的八号教学楼精心设计并建... 通过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34年创办之初奠基大楼(三号教学楼)的历史回顾,分析了学校代表 性、标志性建筑物三号教学楼的风格与特点。在经历70年之后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学校又一座具有新时代校园标 志和建筑特点的八号教学楼精心设计并建成,通过对八号教学楼所体现的历史精神的延续及对新时代的诠释,探 讨了校园建筑的继承与发展,探索了校园建筑的永恒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建筑 教学楼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1-EWM-TOPSIS模型的全龄友好型传统村落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策略研究
4
作者 贾新新 张亦林 马森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7-426,共10页
目的针对传统村落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的不足、设计缺乏个性、功能单一,以及维护不善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G1-EWM-TOPSIS模型的全龄友好型公共服务设施综合品质优化策略。方法通过G1法并结合专家评估,确定各指标的主观权重,利用... 目的针对传统村落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的不足、设计缺乏个性、功能单一,以及维护不善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G1-EWM-TOPSIS模型的全龄友好型公共服务设施综合品质优化策略。方法通过G1法并结合专家评估,确定各指标的主观权重,利用熵权法(EWM)客观评估设施现状的权重分布。以石船沟村传统村落公共服务设施为例,对该村落的公共服务设施综合品质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应用改进的TOPSIS模型进行综合评价与排序,以选定最优设施配置方案。结果通过改进G1-EWMTOPSIS模型对传统村落公共服务设施综合品质进行满意度评价,可准确求解居民的需求权重、科学转换设计参数、客观评价设计方案,并极大地优化全龄友好型传统村落公共服务设施体验及满意度。结论本研究为传统村落的公共服务设施优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同时也为传统村落公共服务设施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学术范式和研究路径。这一方法不仅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还为进一步的学术探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全龄友好 传统村落 G1-EWM-TOPSIS 公共服务设施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靴形预埋件全螺栓装配式混凝土墙板推覆性能研究
5
作者 师莽华 王振山 +3 位作者 李哲 卢俊龙 郭宏超 王洪臣 《应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8-608,共11页
为实现钢筋混凝土墙板工业化生产和快速施工,提出了一种靴形预埋件全螺栓连接技术。通过水平推覆试验,对该新型连接混凝土板的破坏模式、应力分布以及受力性能等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新型装配式墙板破坏模式为沿预埋件周围混凝土发... 为实现钢筋混凝土墙板工业化生产和快速施工,提出了一种靴形预埋件全螺栓连接技术。通过水平推覆试验,对该新型连接混凝土板的破坏模式、应力分布以及受力性能等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新型装配式墙板破坏模式为沿预埋件周围混凝土发生斜向剪切破坏,试件表现出较好的承载性能和连接性能;中部增设U形预埋件可提高试件承载力、刚度和延性,并减小试件拼缝处剪切滑移。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了该新型装配式墙板有限元模型,与试验结果吻合度较好。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该新型装配式墙板水平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螺栓连接 装配式结构 靴形预埋件 推覆性能 抗剪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结构仿古建筑带斗栱檐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薛建阳 翟磊 +3 位作者 马林林 葛鸿鹏 董金爽 吴琨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7-67,共11页
为研究矩形钢管柱长细比和轴压比对仿古建筑带斗栱檐柱抗震性能的影响,现对4个缩尺比例为1∶1.5钢结构带斗栱檐柱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得到了各试件的滞回特性、刚度和强度退化、位移延性及耗能性能,分析了檐柱的破坏形态和连接区应... 为研究矩形钢管柱长细比和轴压比对仿古建筑带斗栱檐柱抗震性能的影响,现对4个缩尺比例为1∶1.5钢结构带斗栱檐柱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得到了各试件的滞回特性、刚度和强度退化、位移延性及耗能性能,分析了檐柱的破坏形态和连接区应变分布。由试验研究结果可知,试件破坏主要是由栌斗自身焊缝开裂、矩形钢管柱两侧根部翼缘与腹板连接处焊缝开裂及翼缘与水平加劲环连接处热影响区母材拉裂造成的;试件滞回曲线饱满,连接区栌斗和矩形钢管柱根部塑性变形充分;刚度和强度退化小,破坏时试件的位移延性系数及等效黏滞阻尼系数均较高,表现了优越的变形及耗能性能。在试验基础上,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试件三维模型,进行了轴压比、长细比等参数对其力学性能影响的参数分析。试验及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轴压比增大,试件的弹性刚度变化不大,但延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增大长细比,试件的延性提高,但水平承载力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古建筑 斗棋 檐柱 低周反复加载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滑移隔震房屋结构设计与工程应用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熊仲明 俞茂宏 +3 位作者 王清敏 丰定国 税浩旭 税国斌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0-54,88,共6页
本文进行了隔震体系限位耗能元件的弹塑性分析 ,利用多层砖房的足尺结构进行了滑移结构动力特性试验。通过对隔震房屋有限位装置的恢复力特性的研究 ,提出了多层砖房隔震结构的恢复力计算模型 ,编制了隔震结构的分析程序 ,提出了基础滑... 本文进行了隔震体系限位耗能元件的弹塑性分析 ,利用多层砖房的足尺结构进行了滑移结构动力特性试验。通过对隔震房屋有限位装置的恢复力特性的研究 ,提出了多层砖房隔震结构的恢复力计算模型 ,编制了隔震结构的分析程序 ,提出了基础滑移隔震房屋结构设计的构造措施和减震效果试推检验方法。实际工程算例表明 ,滑移隔震结构较基础固定结构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在设计中可降低设计烈度二度进行隔震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滑移 隔震房屋 结构设计 限位耗能元件 砖房 足尺结构 动力特性 有限位装置 恢复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情境下的城市老旧小区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郭斌 李杨 +2 位作者 周润玉 刘乐 张蕾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6-56,共11页
新时代下,城市老旧小区管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制约居民幸福感、获得感提升的关键。实践表明既有老旧小区管理模式难以实现老旧小区的可持续发展,亟待寻找新时代适合老旧小区管理的新模式。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比较分析和理... 新时代下,城市老旧小区管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制约居民幸福感、获得感提升的关键。实践表明既有老旧小区管理模式难以实现老旧小区的可持续发展,亟待寻找新时代适合老旧小区管理的新模式。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比较分析和理论评价,探讨了既有管理模式发展的滞因,提出新型管理模式的概念模型,比较评价多种管理模式的适用性,讨论了新模式运行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提出规避策略。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新管理模式具备较强的适用性,可以避免既有管理模式长期运行时的缺陷,为改善中国现有老旧小区管理状况提供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旧小区 管理模式 创新 城市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FE建筑膜材寒冷地区耐候性自然暴露试验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武岳 叶瑾瑜 +1 位作者 徐旺 李宗晟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17-1023,共7页
以聚四氟乙烯(PTFE)建筑膜材为研究对象,在哈尔滨地区开展了自然环境下的长期暴露试验研究,分别对自然暴露1,2,4,7a的PTFE建筑膜材试样进行了拉伸强度、断裂延伸率以及撕裂强度测试,拟合出PTFE膜材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以聚四氟乙烯(PTFE)建筑膜材为研究对象,在哈尔滨地区开展了自然环境下的长期暴露试验研究,分别对自然暴露1,2,4,7a的PTFE建筑膜材试样进行了拉伸强度、断裂延伸率以及撕裂强度测试,拟合出PTFE膜材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为探究PTFE膜材在寒冷地区的经年耐候性能提供了数据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四氟乙烯(PTFE)膜材 耐候性能 自然暴露试验 拉伸强度 撕裂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开挖引起既有建筑物桩侧摩阻力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田晓艳 李源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9-52,58,共5页
择优选取桩土荷载传递的侧摩阻力计算模式,借助文克尔地基模型,运用两阶段分析理论探究隧道开挖对桩基效应的影响。阶段1解出相应桩位处的沉降量并用多项式简化,阶段2将其沉降施加于桩侧建立桩身沉降微分方程。通过逻辑推导并借助边界... 择优选取桩土荷载传递的侧摩阻力计算模式,借助文克尔地基模型,运用两阶段分析理论探究隧道开挖对桩基效应的影响。阶段1解出相应桩位处的沉降量并用多项式简化,阶段2将其沉降施加于桩侧建立桩身沉降微分方程。通过逻辑推导并借助边界条件得到沉降计算表达式,继而得到桩侧摩阻力和桩周轴力。结合工程算例,根据隧道与桩基的空间位置关系分析桩侧摩阻力和桩周轴力随桩长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给定的围岩土质概况,若保持桩隧距离不变时,桩长对桩基效应变化影响较大;桩长小于15 m时,土体位移稍大于桩位移,单桩沉降很大,且单桩主要承受负摩阻力效应;桩长超过15 m时,土体位移明显大于桩位移,部分桩段承受负摩阻力,部分桩段承受正摩阻力,且摩阻力为0处的单桩轴力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载传递 两阶段分析 隧道开挖 桩身沉降微分方程 桩侧摩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开挖对建筑物条形基础效应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田晓艳 熊家全 +2 位作者 代建波 刘静 李源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7期11786-11794,共9页
基于隧道开挖引发的深部土层沉降槽曲线特点,首先利用反分析法研究其开挖对条形基础效应的影响,利用微元体力的平衡条件建立隧道开挖与条形基础与地基协同工作的微分方程,然后采取概念明确的初参数法求解相应的齐次方程,之后根据平截面... 基于隧道开挖引发的深部土层沉降槽曲线特点,首先利用反分析法研究其开挖对条形基础效应的影响,利用微元体力的平衡条件建立隧道开挖与条形基础与地基协同工作的微分方程,然后采取概念明确的初参数法求解相应的齐次方程,之后根据平截面假定,结合材料力学基本理论,考虑双曲线三角函数的微分特点,并借助MATLAB、mathmatica软件得出隧道穿越条形基础效应的理论计算表达式,最后结合工程算例分析研究隧道与基础相对位置变化以及主要参数变化对基础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隧道对基础的影响范围为[-0.5~1.5]倍的基础长度,且当隧道中心位于基础端部时沉降最大;隧道参数中土体损失率、隧道开挖断面及埋深对基础效应的影响很大,而基础自身参数变化对其变形影响较小,但基础高度的参数变化对其内力影响较大,基础的高度主要是由基础抗冲切与剪切来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槽曲线 反分析法 条形基础效应 初参数法 双曲线三角函数 理论计算表达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风格建筑方形SRC-圆形RC变截面组合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12
作者 薛建阳 马林林 +2 位作者 葛朱磊 吴琨 刘祖强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31,共11页
为研究传统风格建筑方形型钢混凝土(SRC)-圆形钢筋混凝土(RC)变截面组合柱的抗震性能,对2个足尺传统风格建筑变截面组合柱进行了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得到了试件的破坏形态、滞回特性、刚度和强度退化、延性及耗能性能。研究表明:传统风格... 为研究传统风格建筑方形型钢混凝土(SRC)-圆形钢筋混凝土(RC)变截面组合柱的抗震性能,对2个足尺传统风格建筑变截面组合柱进行了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得到了试件的破坏形态、滞回特性、刚度和强度退化、延性及耗能性能。研究表明:传统风格建筑方形SRC-圆形RC变截面组合柱的破坏主要是由变截面处上柱型钢和钢筋屈服及混凝土压碎剥落造成的;试件滞回曲线饱满,刚度和强度退化小;破坏时,试件的位移延性系数介于3.18~3.76之间,等效黏滞阻尼系数介于0.289~0.338之间,具有良好的变形和耗能性能。在试验基础上,利用ABAQUS建立试件三维模型,进行了混凝土强度、轴压比、型钢屈服强度、上下柱线刚度等参数对其抗震性能影响的参数分析。试验及分析结果表明:随混凝土强度、型钢屈服强度增大,试件的水平承载力增大,但其延性降低;增大轴压比,试件的水平承载力降低,延性系数减小;而随上、下柱线刚度比增大,试件的水平承载力和延性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风格建筑 型钢混凝土方柱 抗震性能 变截面组合柱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城市防空洞入口空间综合利用研究——以重庆东水门防空洞入口及外部空间设计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邓蜀阳 吴昊 王晓 《室内设计》 2012年第6期12-16,共5页
当前世界格局相对稳定,人防工程在和平年代的再造与利用成为各国政府及相关研究领域非常重视的课题之一。作为人防工程的一种,山地城市防空洞的空间体系有别于传统地下空间且又不同于地面建筑。因采光、交通以及人的心理、行为等因素,... 当前世界格局相对稳定,人防工程在和平年代的再造与利用成为各国政府及相关研究领域非常重视的课题之一。作为人防工程的一种,山地城市防空洞的空间体系有别于传统地下空间且又不同于地面建筑。因采光、交通以及人的心理、行为等因素,山地城市防空洞入口空间的开发利用效率及价值远大于内部空间,因此,入口空间的改造设计是其改造的重点。通过对重庆市防空洞的调研分析及其再利用优劣势的研究,提出防空洞入口空间利用中动态性、多样化、人性化和技术、艺术一体化的设计原则,从理念和设计层面为山地地区防空洞空间的再利用和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 防空洞 入口空间 行为 动态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用建筑用毛细管相变蓄能罐性能的实验研究
14
作者 赵民 李杨 +2 位作者 蔡婕 康维斌 刘磊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626-2637,共12页
随着民用建筑领域谷电利用和太阳能热利用的广泛推进,相变蓄能罐的开发和应用变得尤为关键。本工作经相变蓄能装置内部传热的理论分析,设计了以高效毛细管换热装置为核心部件的民用建筑相变蓄能罐,搭建了相变蓄能罐性能测试实验系统,记... 随着民用建筑领域谷电利用和太阳能热利用的广泛推进,相变蓄能罐的开发和应用变得尤为关键。本工作经相变蓄能装置内部传热的理论分析,设计了以高效毛细管换热装置为核心部件的民用建筑相变蓄能罐,搭建了相变蓄能罐性能测试实验系统,记录了工业相变材料的实时温度响应数据,探究了冷热水进口温度、流量及流向对相变蓄能罐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进温、同流量下流动介质逆重力流动的换热量是顺重力流动的1.1~1.2倍。流量变化在蓄热阶段占主导,温度变化对放热阶段影响较大,而小流量工况下,出水温度的持续稳定性更好。对于“蓄热快且容量大、放热慢且水温高”的功能需求,蓄热阶段工质入口温度70~75℃适宜,毛细管内工质流速推荐0.025~0.035 m/s。放热阶段毛细管内工质流速建议0.020 m/s以内。同时在实际使用中,30℃、85 L/h出水工况下单台蓄热2次即可满足至少20 m2房间1天的间歇供暖需求,和至少3人次的淋浴需要。本工作为家用蓄能罐的工程应用设计、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能罐 实验研究 相变材料 蓄放热性能 民用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附轻质墙板的弱轴全螺栓装配式钢框架试验研究
15
作者 韦俊 樊敏 +3 位作者 王洪臣 郭宏超 李慎 王振山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78-1384,共7页
为实现钢框架H型钢柱的弱轴连接,设计了一种悬臂段H型钢梁柱的弱轴顶底L型件连接钢框架,并将保温装饰轻质墙板作为围护结构外挂于钢框架。对1榀单层单跨1∶2缩尺试件进行抗震试验研究,分析结构体系的整体破坏模式、承载力、刚度以及耗... 为实现钢框架H型钢柱的弱轴连接,设计了一种悬臂段H型钢梁柱的弱轴顶底L型件连接钢框架,并将保温装饰轻质墙板作为围护结构外挂于钢框架。对1榀单层单跨1∶2缩尺试件进行抗震试验研究,分析结构体系的整体破坏模式、承载力、刚度以及耗能能力的变化,评价外挂轻质墙板体系的整体性能。结果表明:外挂轻质墙板全螺栓装配式弱轴连接钢框架的破坏模式合理,墙板体系稳定,L型件连接节点实现了梁端塑性铰外移。结构滞回曲线饱满,骨架曲线呈S型,正向屈服位移与极限承载力分别为27.08 mm与351.99 kN,负向为19.78 mm和377.43 kN,满足结构延性与承载力需求;试件塑性刚度退化缓慢,最大阻尼比达0.35,整体耗能性能较好。外挂墙板的干挂形式与钢框架的全螺栓连接方法共同提高了建筑装配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框架 弱轴连接 轻质墙板 循环加载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若干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大海 曾凡生 +1 位作者 王敏 田敏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7,共7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确保全国地震区各类建筑具有合理抗震可靠度的关键性技术文件。本文结合工程抗震设计经验,对多遇地震结构承载力验算、抗震设防烈度地震作用、抗震性态设计、乙类建筑抗震设防标准、竖向地震作用进行探讨。指出:...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确保全国地震区各类建筑具有合理抗震可靠度的关键性技术文件。本文结合工程抗震设计经验,对多遇地震结构承载力验算、抗震设防烈度地震作用、抗震性态设计、乙类建筑抗震设防标准、竖向地震作用进行探讨。指出:建筑的抗震设防目标是地震基本烈度,应采用基本烈度地震作用进行结构承载力和变形的抗震验算。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应按设防分类控制建筑震害、分类规定设计地震加速度、抗震构造措施不能降低。乙类建筑抗震承载力应适当增强。竖向地震作用应按设防烈度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设计概念 多遇地震 抗震设防烈度 抗震性态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新风换热系统在博物馆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艳芳 刘雄 周敏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52-1358,共7页
土壤新风换热系统是利用浅层地表土壤中所蕴藏的冷热量,对室外空气进行冷却和加热的系统。文章归纳整理出了湿陷性黄土热物性的计算方法以及土壤温度分布计算模型,并分析了西安地区土壤温度的变化特性;针对地下埋管土壤新风换热系统,给... 土壤新风换热系统是利用浅层地表土壤中所蕴藏的冷热量,对室外空气进行冷却和加热的系统。文章归纳整理出了湿陷性黄土热物性的计算方法以及土壤温度分布计算模型,并分析了西安地区土壤温度的变化特性;针对地下埋管土壤新风换热系统,给出了其在连续运行和间歇运行工况下的数学计算模型,并分析了系统在西安典型气象条件下的夏季降温、冬季升温性能。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西安汉长安城直城门项目的地下埋管土壤新风换热系统设计,并利用上述项目的设计数据和预算定额从初投资、运行费用等方面对地下埋管土壤新风换热系统的经济性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埋管 土壤 新风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碳”目标下城市道路绿地构建途径研究--以西安奥体中心周边配套市政道路绿地设计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佟阳 葛汶沁 +2 位作者 化剑 赵晓静 王松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94-98,共5页
当今全球气候剧变、空气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等自然灾害频增,“双碳”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从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与“双碳”战略目标的关联及影响路径研究入手,探讨城市道路绿地如何通过植物、土壤、铺装等要素与“双碳”的关... 当今全球气候剧变、空气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等自然灾害频增,“双碳”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从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与“双碳”战略目标的关联及影响路径研究入手,探讨城市道路绿地如何通过植物、土壤、铺装等要素与“双碳”的关系,以达到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的目的;介绍了西安国际港务区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规划了道路绿地设计、种植特色、色彩布局等。设计以期将“双碳”理念渗透于城市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长期规划,增加城市绿意,提升城市形象,并对建设生态多元化城市景观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相关策略建议,从而完成“双碳”战略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道路绿地 绿地设计 双碳 碳汇 碳中和 减碳增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建筑垃圾的再利用与景观化改造研究--以西安国际港务区郑西高铁北侧绿地为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佟阳 裴世博 +2 位作者 许全 马荣 赵晓静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73-77,共5页
立足于“十四五”全面推行循环经济理念、加快绿色发展方式转型的背景下,聚焦城市快速更新发展带来大量的建筑垃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污染和破坏。以景观共生理念来应对建筑垃圾的再利用,一方面减少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另一... 立足于“十四五”全面推行循环经济理念、加快绿色发展方式转型的背景下,聚焦城市快速更新发展带来大量的建筑垃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污染和破坏。以景观共生理念来应对建筑垃圾的再利用,一方面减少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节约自然资源,贯彻落实循环经济理念。站在风景园林的专业视角下,通过分析建筑垃圾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对生态修复策略进行分析,吸取国内外现有案例的经验和不足。以西安国际港务区郑西高铁北侧绿地为例,结合原址文脉,采用建筑垃圾填埋结合堆土塑造景观微地形,实现本土文化、建筑垃圾再利用与生态运动公园设计的结合。为今后其他地区的城市存量化发展和废弃材料再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建筑垃圾再利用 垃圾填埋 景观共生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赛时使用和赛后适应性利用的综合体育中心景观设计策略研究--以西安奥体中心大型体育景观设计项目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佟阳 王一涵 +2 位作者 相延 郭文昊 巩得强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107-112,共6页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国际社会的重要程度越来越高,逐渐成为广泛认同的行为标准和价值体系。事件性体育景观的赛前使用与赛后适用性利用规划方面,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同样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决体育类景观周期循环利用效率低的问题,选取...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国际社会的重要程度越来越高,逐渐成为广泛认同的行为标准和价值体系。事件性体育景观的赛前使用与赛后适用性利用规划方面,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同样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决体育类景观周期循环利用效率低的问题,选取以全运会承办为目的建设的西安奥体中心为例,聚焦体育中心使用周期的几个关键环节--大赛前的设计与建设、赛后适应性改造、全运会后平时使用、赛后转换情况,在西安奥体中心赛时使用综合景观、运动中心赛后定位、建设功能转化的项目实践中进行了综合设计策略研究。首先是如何使一项社会普遍需要的景观设计满足和适应全运赛事的瞬时需要;其次是如何兼顾城市赛事的同时真正体现生态与人文精神,在赛后用最少的投入和最节约的方式保留场地历史的同时有效创造新的景观,体现绿色与人文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赛时使用 赛后适应性利用 兼顾城市赛事的可持续运营 可持续景观 节约型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