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概率的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法
1
作者 张超 杜永峰 +4 位作者 洪娜 许军 周金良 马振和 李超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118,共16页
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所经历的环境温差和混凝土干缩作用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随机性,采用概率手段研究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法,以有效控制隔震层的温缩变形.首先,研究了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机理,提出了隔震层温缩变形的控... 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所经历的环境温差和混凝土干缩作用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随机性,采用概率手段研究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法,以有效控制隔震层的温缩变形.首先,研究了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机理,提出了隔震层温缩变形的控制方法.其次,基于广义极值分布模型得到了12个不同环境温湿度分布的高烈度城市最冷月平均最低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和年平均相对湿度的最优分布模型参数,结合超长隔震结构施工期的3个环境温湿度水准,给出了不同水准下12个城市超长隔震结构综合温差的取值建议,进而提出了后浇带最大设置间距计算方法.接着,总结出了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法.最后,对某在建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案进行优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隔震层刚度生成时间不变、混凝土干缩模型确定的情况下,为了保证隔震层合成向最大温缩变形控制在55 mm的限值之内,采用后浇带划分方案3和封闭方案1时,需将最冷月隔震层温度提升至-4℃及以上.为了保证结构整体性和施工便利性,可采用后浇带划分方案2和封闭方案1,同时最冷月隔震层温度需达到-1℃及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隔震结构 温度分布 湿度分布 结构单元划分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长隔震结构混凝土干缩应变分离与温缩变形预测
2
作者 杜永峰 张超 +3 位作者 李虎 王光环 李超 马振和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3-264,共12页
隔震层温缩变形是评估超长隔震结构全过程性能状态的重要参数之一,为充分掌握隔震层温缩变形规律,并实现对隔震层温缩变形预测,首先建立了隔震层温缩位移一维等直梁比拟模型,给出了隔震层水平温缩位移的求解方法。其次提出了温缩位移系... 隔震层温缩变形是评估超长隔震结构全过程性能状态的重要参数之一,为充分掌握隔震层温缩变形规律,并实现对隔震层温缩变形预测,首先建立了隔震层温缩位移一维等直梁比拟模型,给出了隔震层水平温缩位移的求解方法。其次提出了温缩位移系数,通过验证该系数计算的准确性,以保证综合温差估计的合理性;提出了隔震层均方根温度,以较为精准地估计隔震层温度;在此基础上,给出了隔震层混凝土干缩应变分离与温缩变形预测方法。最后以严寒地区某超长复杂隔震结构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隔震层均方根温度相关性模型,为观测时间点隔震层温度预测提供依据;分离得到了隔震层各测点混凝土干缩应变,利用双指数函数拟合得到了混凝土干缩预测模型,为预测混凝土各龄期下干缩应变提供参考;进而对隔震层温缩变形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隔震层均方根温度相关性模型和双指数干缩预测模型,能够较为精准地预测隔震层各测点的合成向温缩变形,从而为超长隔震结构全过程的性能评估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隔震结构 温缩变形 均方根温度 干缩应变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基MOF/还原石墨烯复合泡沫镍降解罗丹明B的研究
3
作者 高樱 谢芳舒 +1 位作者 林歆昊 朱维晃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7-152,共6页
为改善传统电芬顿氧化技术对污染物降解效率有限和添加的可溶性二价铁(Fe^(2+))导致二次污染等问题,通过水热-煅烧法构建出还原石墨烯/铁基MOF修饰的泡沫镍(rGO/MIL-88A/NF)电芬顿阴极。通过仪器分析与电化学测试确定了rGO/MIL-88A/NF... 为改善传统电芬顿氧化技术对污染物降解效率有限和添加的可溶性二价铁(Fe^(2+))导致二次污染等问题,通过水热-煅烧法构建出还原石墨烯/铁基MOF修饰的泡沫镍(rGO/MIL-88A/NF)电芬顿阴极。通过仪器分析与电化学测试确定了rGO/MIL-88A/NF的物化性能与电化学活性。以罗丹明B(RhB)为目标污染物,研究rGO/MIL-88A/NF阴极对RhB的降解性能,以及不同电位与pH条件对体系降解RhB的影响。结合淬灭实验与XPS分析,探究rGO/MIL-88A/NF降解污染物的运行机理。结果表明,rGO/MIL-88A/NF无需外界投加H_(2)O_(2)与Fe^(2+),为高效降解污染物的新型电芬顿阴极开发提供研究基础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基MOF 还原石墨烯 阴极 电芬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循环下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冲击力学性能预测模型 被引量:2
4
作者 李艳 何峻宇 +5 位作者 翟越 李昌昊 贾宇 谢梓涵 殷溥隆 梁文彪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8-777,共10页
冻融循环下纤维混凝土的劣化规律是寒区服役混凝土工程安全性和耐久性评价的重要依据,现有服役混凝土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评价的研究具有工作量大、成本高、周期长等特点,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的高精度力学性能预测模型已成为本领域研究热... 冻融循环下纤维混凝土的劣化规律是寒区服役混凝土工程安全性和耐久性评价的重要依据,现有服役混凝土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评价的研究具有工作量大、成本高、周期长等特点,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的高精度力学性能预测模型已成为本领域研究热点。为探究冻融循环后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冲击力学性能的高精度预测模型,采用SHPB装置对冻融循环后BFRC开展动态冲击压缩力学性能试验,并构建机器学习-Optuna混合预测模型,对60组以玄武岩纤维体积掺量、冻融循环次数、动荷载冲击速度为影响因素建立的动态峰值应力样本数据集进行预测。结果表明:k近邻、Lasso、多层感知机、极度梯度提升树和随机森林5种经典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准确度均较高,说明机器学习算法对于冻融循环后BFRC动态力学性能预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其中随机森林算法为最优预测算法;RF-Optuna混合预测模型显示出0.9754的拟合优度,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非数据集工况预测表明,该混合模型对于各影响因素均具有良好泛化能力。研究成果可为冻融循环条件下BFRC动态力学性能的快捷精准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力学性能预测 玄武岩纤维混凝土 冻融循环 随机森林模型 Optuna框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区某超长隔震结构建造全过程温缩变形分析
5
作者 杜永峰 梁鑫 +3 位作者 张超 杨明 于江 李建文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9-192,共14页
针对严寒地区某超长隔震结构建造周期长、平面形状复杂、结构跨度大、季节温差显著及分阶段施工的特点,建立了超长隔震结构建造全过程隔震层温缩变形的计算方法,结合现场的施工进度、方案和步序,采用有限元软件对建造全过程进行了详细... 针对严寒地区某超长隔震结构建造周期长、平面形状复杂、结构跨度大、季节温差显著及分阶段施工的特点,建立了超长隔震结构建造全过程隔震层温缩变形的计算方法,结合现场的施工进度、方案和步序,采用有限元软件对建造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模拟,分析了结构建造全过程隔震层的温缩变形大小及演化规律,并与现场实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最后探讨了结构分阶段施工、施工路径及后浇带设置方式对隔震层温缩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建造全过程温缩变形的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隔震层的温缩变形随着施工进度推移大体呈周期性变化,且与环境温度变化有很大的相关性;超长隔震结构分阶段施工时,各阶段结构之间存在相互约束作用,结构最终的温缩变形是各阶段结构协调变形的结果;合理的施工路径和结构单元划分,能有效减小隔震层的温缩变形;相较于不设置后浇带的情形,当结构后浇带处附加钢筋连通时,隔震层最大温缩变形仅降低了6.3%,而当后浇带处钢筋全部搭接时,隔震层最大温缩变形降低3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隔震结构 建造全过程 温缩变形 分阶段施工 后浇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塔吊危险区域入侵预警 被引量:3
6
作者 吴立舟 李华 +3 位作者 李典斌 吴昱锦 刘攀旺 薛曦澄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9-145,共7页
为解决建筑施工中塔吊作业存在的危险区域识别场景复杂的问题,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提出一种塔吊危险区域入侵预警方法。该方法结合塔吊危险区域动态判定和计算机视觉检测施工现场人员安全帽、安全带佩戴情况以及塔吊下方人员意外入侵,同... 为解决建筑施工中塔吊作业存在的危险区域识别场景复杂的问题,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提出一种塔吊危险区域入侵预警方法。该方法结合塔吊危险区域动态判定和计算机视觉检测施工现场人员安全帽、安全带佩戴情况以及塔吊下方人员意外入侵,同时,在YOLOv5算法基础上修改注意力模型,并开发窗口交互式检测软件。结果表明:人的入侵行为和安全防护装备在模型中的识别准确率均达85%以上,具有较高准确度。该方法可在塔吊施工场景下进行有效应用,将塔吊固定式危险区域划分为动态塔吊危险区域,并实时监测人员意外入侵及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视觉 塔吊危险区域 入侵预警 YOLOv5 安全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温度概率模型的超长隔震结构温缩变形控制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杜永峰 张超 +3 位作者 王光环 马振和 李超 麦麦提明·图尔迪麦麦提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8-68,91,共12页
针对寒冷地区超长隔震结构在施工期和运营初期存在较大隔震层温缩变形的特点,以陕西省咸阳市在建的某超长复杂隔震结构为研究对象,从后浇带划分方式、后浇带封闭时间和隔震层刚度生成时间等方面探讨隔震层温缩变形的控制措施。首先,基... 针对寒冷地区超长隔震结构在施工期和运营初期存在较大隔震层温缩变形的特点,以陕西省咸阳市在建的某超长复杂隔震结构为研究对象,从后浇带划分方式、后浇带封闭时间和隔震层刚度生成时间等方面探讨隔震层温缩变形的控制措施。首先,基于广义极值分布模型给出了极端温度重现期为10年、50年和100年的环境温度极值,确定了考虑结构环境温差和干缩变形影响的综合温差取值;然后,将综合温差施加于不同的后浇带划分结构模型,系统分析了隔震层温缩变形演变过程,以及后浇带划分方式、后浇带封闭时间和隔震层刚度生成时间对隔震层最大温缩变形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部分变形监测点温缩变形的变化趋势在后浇带封闭前后发生变化;结构设置后浇带且后浇带处钢筋不连通能有效控制隔震层的最大温缩变形;但随着结构长向后浇带条数的增加,最大温缩变形的减小幅度逐渐降低;后浇带的封闭时间宜结合隔震层温缩变形的控制目标和结构施工的整体性要求进行选择;隔震层刚度生成在温度温和的季节,能明显减小纯温差变形,从而降低隔震层最大温缩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隔震结构 隔震层 温缩变形 广义极值分布 后浇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云存储数据的充电桩控制系统设计 被引量:10
8
作者 崔彦 马斌齐 卓昱伯 《现代电子技术》 2021年第2期33-37,共5页
充电桩建设不健全导致的电动汽车不能及时充电现象,已经严重阻碍电动汽车行业发展,为此设计基于云存储数据的充电桩控制系统。该系统由手机APP客户端、云服务器、分布式充电桩设备等共同组成。云服务器利用分层架构设计,合理配置云存储... 充电桩建设不健全导致的电动汽车不能及时充电现象,已经严重阻碍电动汽车行业发展,为此设计基于云存储数据的充电桩控制系统。该系统由手机APP客户端、云服务器、分布式充电桩设备等共同组成。云服务器利用分层架构设计,合理配置云存储数据,设计大数据分析模块挖掘用户充电数据,为构建功能全面、数据并发量庞大的服务器平台奠定基础。APP客户端利用云服务器中存储的海量云存储数据,实现充电过程中的个性化功能。硬件设计以ARM处理器为控制核心,实现充电过程中各项数据实时控制。系统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电压精度及有功电能测量精度均可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内;系统各项功能均可正常运行,用户体验良好,可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存储数据 充电桩控制 数据挖掘 充电个性化 系统设计 系统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