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我国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34
1
作者 黄艳 何应伟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2012年第5期213-216,共4页
建筑行业安全生产事故频发,死伤众多,不仅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损害了党、政府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形象。从目前建筑安全生产状况来看,无论是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还是建筑企业的内部管理,都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直... 建筑行业安全生产事故频发,死伤众多,不仅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损害了党、政府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形象。从目前建筑安全生产状况来看,无论是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还是建筑企业的内部管理,都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甚至制约着建筑安全工作的发展,必须加以改进。本文首先提出我国当前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从国家、建筑企业、建筑工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安全管理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能减震建筑结构的贝叶斯有限元模型修正 被引量:5
2
作者 杨朋超 薛松涛 谢丽宇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3-19,47,共8页
实际消能减震建筑结构的监测数据通常不完备,其有限元模型修正问题具有解病态和计算耗时等特征。研究了一栋油阻尼器建筑结构的有限元模型修正问题,为解决模型修正的病态性,提出了一种结构系统层次的模型修正策略,并建议了一种贝叶斯模... 实际消能减震建筑结构的监测数据通常不完备,其有限元模型修正问题具有解病态和计算耗时等特征。研究了一栋油阻尼器建筑结构的有限元模型修正问题,为解决模型修正的病态性,提出了一种结构系统层次的模型修正策略,并建议了一种贝叶斯模型修正方法。首先,在初始有限元模型基础上新增待识别剪切型模型,新增模型可视为对初始模型的系统层次修正。其次,采用模态敏感性分析量化新增模型参数的重要性,选择重要模型参数作为待修正量。然后,基于结构地震监测数据,采用贝叶斯统计推断方法估计模型参数的后验概率分布,用于验证模型参数的可识别性和修正策略的有效性。最后,以一组实际地震监测数据为例,说明上述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能减震结构 有限元模型修正 系统层次修正 贝叶斯统计推断 地震监测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绿色建造:发展理念、主导方向与技术创新 被引量:5
3
作者 孙留存 肖绪文 +3 位作者 朱彤 卢昱杰 张文津 王娜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0-201,共12页
绿色建造是建筑业落实绿色化发展要求、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有效方式,我国绿色建造从概念提出到应用完善已有多年,进展显著、问题鲜明的情况共存,因而进一步探讨未来发展较为迫切。本文立足广泛的调查研究,在较为全面... 绿色建造是建筑业落实绿色化发展要求、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有效方式,我国绿色建造从概念提出到应用完善已有多年,进展显著、问题鲜明的情况共存,因而进一步探讨未来发展较为迫切。本文立足广泛的调查研究,在较为全面掌握建筑业绿色发展态势的基础上,阐明了绿色建造的概念、内涵与发展价值,总结了我国绿色建造的发展历程和代表性进展,剖析了我国绿色建造存在的问题。展望我国绿色建造发展,需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建造过程中以“建造人”为本、以“使用人”为本、以“相关人”为本;应围绕建造全程一体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废弃物与碳排放减量化、工程管理精益化、建造过程智能化、工程作业专业化等主导方向,着力突破以精益建造、装配式建造、绿色低碳建材和装备、施工机械自动化及作业机器人为代表的绿色建造技术体系。研究建议,加速推进绿色建造的工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绿色建造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和编制强制性推进绿色建造的规范标准,强化绿色建造知识体系教育,更好支撑建筑业绿色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业 绿色建造 以人为本 资源节约 环境保护 精益管理 碳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增强水泥基注浆材料试验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马明磊 桂强 +5 位作者 白洁 王超 穆富江 张斌 陈晴宇 王先锋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7-82,共6页
为探究碳纤维对水泥基注浆料性能的影响,以普通水泥基注浆料为基体材料、0.5 mm短切碳纤维(CF)为增强相、聚丙烯酸钠(PAAS)为碳纤维分散剂,制备不同CF比例的水泥基注浆料。对各注浆料试样进行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测试和微... 为探究碳纤维对水泥基注浆料性能的影响,以普通水泥基注浆料为基体材料、0.5 mm短切碳纤维(CF)为增强相、聚丙烯酸钠(PAAS)为碳纤维分散剂,制备不同CF比例的水泥基注浆料。对各注浆料试样进行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测试和微观形貌分析。结果表明:适量的CF可以有效增强注浆料的各项力学性能。随CF比例增加,水泥基注浆料的力学性能先增强后降低;当CF体积分数为0.2%时,碳纤维增强水泥基注浆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佳,抗压强度提升31.4%、抗折强度提升7.4%、劈裂抗拉强度提升44.7%;当CF体积分数为0.3%时,碳纤维增强水泥基注浆料的劈裂抗拉强度达到最佳,且提升64.9%。研究为碳纤维增强水泥基注浆料的制备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注浆料 聚丙烯酸钠 预分散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增强防辐射混凝土的制备与力学性能研究
5
作者 马明磊 桂强 +5 位作者 白洁 王超 穆富江 陈晴宇 张斌 王先锋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118,共6页
防辐射混凝土中的高密度骨料因重力作用易沉降,致其力学性能受损。为增强此类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以水泥、粉煤灰、矿粉、铁矿石碎石及铁矿石砂为基础原料,并掺入碳纤维与减水剂,制备了碳纤维增强防辐射混凝土。试验探究了不同碳纤维掺量... 防辐射混凝土中的高密度骨料因重力作用易沉降,致其力学性能受损。为增强此类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以水泥、粉煤灰、矿粉、铁矿石碎石及铁矿石砂为基础原料,并掺入碳纤维与减水剂,制备了碳纤维增强防辐射混凝土。试验探究了不同碳纤维掺量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长度为7 mm、直径为6μm的碳纤维,且碳纤维的体积分数为0.2%时,所制备的碳纤维防辐射混凝土坍落度为180 mm,表观密度范围为(3750±50)kg/m^(3)、28 d抗压强度为51.08 MPa、28 d劈裂抗拉强度为6.56 MPa,展现出良好的力学性能;碳纤维与减水剂的额外掺入显著优化了防辐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与力学特性;综合考虑性能与成本控制,确定碳纤维的最佳体积分数为0.2%。综上,该研究为碳纤维增强防辐射混凝土的制备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防辐射混凝土 力学性能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概率的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法
6
作者 张超 杜永峰 +4 位作者 洪娜 许军 周金良 马振和 李超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118,共16页
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所经历的环境温差和混凝土干缩作用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随机性,采用概率手段研究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法,以有效控制隔震层的温缩变形.首先,研究了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机理,提出了隔震层温缩变形的控... 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所经历的环境温差和混凝土干缩作用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随机性,采用概率手段研究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法,以有效控制隔震层的温缩变形.首先,研究了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机理,提出了隔震层温缩变形的控制方法.其次,基于广义极值分布模型得到了12个不同环境温湿度分布的高烈度城市最冷月平均最低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和年平均相对湿度的最优分布模型参数,结合超长隔震结构施工期的3个环境温湿度水准,给出了不同水准下12个城市超长隔震结构综合温差的取值建议,进而提出了后浇带最大设置间距计算方法.接着,总结出了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法.最后,对某在建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案进行优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隔震层刚度生成时间不变、混凝土干缩模型确定的情况下,为了保证隔震层合成向最大温缩变形控制在55 mm的限值之内,采用后浇带划分方案3和封闭方案1时,需将最冷月隔震层温度提升至-4℃及以上.为了保证结构整体性和施工便利性,可采用后浇带划分方案2和封闭方案1,同时最冷月隔震层温度需达到-1℃及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隔震结构 温度分布 湿度分布 结构单元划分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长隔震结构混凝土干缩应变分离与温缩变形预测
7
作者 杜永峰 张超 +3 位作者 李虎 王光环 李超 马振和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3-264,共12页
隔震层温缩变形是评估超长隔震结构全过程性能状态的重要参数之一,为充分掌握隔震层温缩变形规律,并实现对隔震层温缩变形预测,首先建立了隔震层温缩位移一维等直梁比拟模型,给出了隔震层水平温缩位移的求解方法。其次提出了温缩位移系... 隔震层温缩变形是评估超长隔震结构全过程性能状态的重要参数之一,为充分掌握隔震层温缩变形规律,并实现对隔震层温缩变形预测,首先建立了隔震层温缩位移一维等直梁比拟模型,给出了隔震层水平温缩位移的求解方法。其次提出了温缩位移系数,通过验证该系数计算的准确性,以保证综合温差估计的合理性;提出了隔震层均方根温度,以较为精准地估计隔震层温度;在此基础上,给出了隔震层混凝土干缩应变分离与温缩变形预测方法。最后以严寒地区某超长复杂隔震结构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隔震层均方根温度相关性模型,为观测时间点隔震层温度预测提供依据;分离得到了隔震层各测点混凝土干缩应变,利用双指数函数拟合得到了混凝土干缩预测模型,为预测混凝土各龄期下干缩应变提供参考;进而对隔震层温缩变形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隔震层均方根温度相关性模型和双指数干缩预测模型,能够较为精准地预测隔震层各测点的合成向温缩变形,从而为超长隔震结构全过程的性能评估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隔震结构 温缩变形 均方根温度 干缩应变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坑地下水回灌模型试验研究
8
作者 曾超峰 陈宏波 +5 位作者 王硕 薛秀丽 蔡钢 朱彤 韩磊 徐长节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36-1544,共9页
基坑降水会引发基坑周围环境显著沉降,地下水回灌则常用来限制抽水引起的沉降;然而,在实际回灌工程中,往往需要预先开展多组回灌试验来测试回灌效果,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正式的回灌运行方案;如果能在实验室环境中对各种回灌工况进行缩尺物... 基坑降水会引发基坑周围环境显著沉降,地下水回灌则常用来限制抽水引起的沉降;然而,在实际回灌工程中,往往需要预先开展多组回灌试验来测试回灌效果,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正式的回灌运行方案;如果能在实验室环境中对各种回灌工况进行缩尺物理模拟,将有助于更加经济且高效地确立回灌优化方案。以天津某地铁基坑工程为背景开展了基坑抽水与回灌室内模型试验,探讨了在实验室尺度下再现实际基坑地下水回灌的可行性;具体地,通过布设水位观测井、位移传感器及应力传感器,实时监测了基坑抽水与回灌过程中坑内外水位变化、围护结构侧移和其两侧水土压力变化及坑外地表沉降,探讨了不同回灌量条件下水位及坑外地表沉降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①实验室尺度下的基坑抽水-回灌试验可较好地再现实际基坑抽水与回灌所带来的水位下降与抬升;②在坑外紧邻基坑围挡处进行回灌时,回灌井底部附近水压力明显增大,由此可诱发相应位置处围挡向坑内运动并进而导致坑外地面沉降,实际工程中应谨慎确定紧挨基坑围挡处回灌井的回灌量以避免围挡向坑内的大幅偏转及由此带来的沉降增量,对于地表变形需严格控制的工程,不宜将回灌井设置在坑外紧邻基坑围挡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降水 地下水回灌 地表沉降 变形控制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PSO风光互补公路隧道配置优化
9
作者 李金 林志 +3 位作者 于冲冲 尹恒 黄可心 刘超铭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78-2584,共7页
公路隧道里程的快速增加也标志着运营成本的逐渐上升,高昂的公路隧道电力运营成本问题急需解决。为了降低公路隧道电力运营成本,实现节能减排。在“双碳”背景下,从优化能源结构的角度思考,探究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在公路隧道上的应用前... 公路隧道里程的快速增加也标志着运营成本的逐渐上升,高昂的公路隧道电力运营成本问题急需解决。为了降低公路隧道电力运营成本,实现节能减排。在“双碳”背景下,从优化能源结构的角度思考,探究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在公路隧道上的应用前景,建立一个风、光、储互补发电系统。以一条498 m长的公路隧道负荷为算例,利用基于改进的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以全生命周期的设备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最低为目标,以缺电负荷率、储能容量为约束,针对风光储互补系统进行寻优。结果表明:经改进的离散型自适应粒子群算法在第20次迭代后得到了最优解,标准粒子群算法在近第300次迭代得到最优解,离散型自适应粒子群算法寻优能力更强;改进后的离散型自适应粒子群算法对比标准的粒子群算法,寻优结果的风、光、储的设备投资使用成本降低了57.83万元,约17.37%。对比算例隧道一年的用电成本51.50万元,风、光、储互补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成本为332.88万元,投资成本将在7 a的时间内收回,该风光互补系统的投资回报率是10.47%。在设备20 a的使用寿命内,风光储互补发电系统将节省697.12万元的用电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隧道运营成本 粒子群算法 风光储互补系统 可再生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生态系统碳汇过程研究进展及展望
10
作者 李桂静 仇乐川 +2 位作者 何欢 万龙 刘玉国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2,共9页
岩石圈是全球“遗漏碳汇”前沿科学研究的重点,开展岩溶生态系统碳汇过程研究对揭示碳循环规律、服务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基于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系统阐明岩溶生态系统多界面碳汇过程研究新思路,构建多因素耦合的岩溶碳迁移... 岩石圈是全球“遗漏碳汇”前沿科学研究的重点,开展岩溶生态系统碳汇过程研究对揭示碳循环规律、服务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基于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系统阐明岩溶生态系统多界面碳汇过程研究新思路,构建多因素耦合的岩溶碳迁移模拟体系,通过整合基岩裸露度、植被覆盖度、岩土接触面积、土层厚度等关键因素建立不同程度石漠化岩溶系统。通过采用人工降雨与稳定碳同位素示踪等手段,分析岩溶区碳元素在大气–植被、土壤–大气、土壤–岩石和岩石–水等界面的迁移规律及影响要素,提出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方案,以期为阐释岩溶系统不同界面的碳通量差异及其影响机制提供借鉴,利于深入揭示岩溶碳循环过程与碳迁移路径,并科学阐明“遗漏碳汇”的去向。未来岩溶碳汇过程应加强水文驱动下岩溶系统碳元素多界面动态迁移响应机制和岩溶作用所消耗的CO_(2)源于大气/土壤和碳酸盐岩的贡献比例研究,旨为岩溶生态系统修复及可持续发展路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迁移 碳通量 岩溶碳汇 稳定碳同位素 喀斯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栓连接高强槽钢组合柱轴压性能研究
11
作者 吴成龙 郎鑫 +2 位作者 牟犇 丁晓娟 阚建成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91-2305,共15页
对螺栓连接高强槽钢组合柱的轴压性能进行数值研究和理论分析。首先,在高强槽钢组合柱轴压试验研究基础上,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并通过试验结果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然后,建立42个有限元模型,分析长细比、腹板高厚比、翼... 对螺栓连接高强槽钢组合柱的轴压性能进行数值研究和理论分析。首先,在高强槽钢组合柱轴压试验研究基础上,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并通过试验结果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然后,建立42个有限元模型,分析长细比、腹板高厚比、翼缘宽厚比等参数对组合柱受压稳定性能的影响。最后,评价国内外现有设计规范对高强钢组合柱的适用性,并对设计曲线进行修正。研究结果表明:长细比和槽钢厚度是影响组合柱承载力的主要参数;现行规范对高强钢组合柱在轴向载荷作用下的屈曲强度计算较保守。此外,修正的设计曲线可以更好地预测高强钢组合柱的极限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钢 槽钢组合柱 轴压试验 参数分析 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泥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2
作者 文红宇 彭扬帆 +1 位作者 梁东景 贺盛 《中国造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0-148,共9页
采用白泥和粉煤灰替代普通硅酸盐水泥制备混凝土。根据白泥的化学成分与理化特性,使用行星式球磨机改变白泥粒径与比表面积,建立了不同龄期和白泥掺量下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预测模型,研究了单掺白泥混凝土和白泥-粉煤灰二元复掺混凝... 采用白泥和粉煤灰替代普通硅酸盐水泥制备混凝土。根据白泥的化学成分与理化特性,使用行星式球磨机改变白泥粒径与比表面积,建立了不同龄期和白泥掺量下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预测模型,研究了单掺白泥混凝土和白泥-粉煤灰二元复掺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变化规律,分析了白泥掺量对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和抗碳化性能的影响,通过分析微观形貌下的水化产物探究了白泥与粉煤灰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掺量<10%的单掺白泥混凝土较普通硅酸盐水泥具有更高的早期强度,掺量为20%时,白泥掺入混凝土起到微晶核效应。白泥掺量增大时,易使混凝土水化产物的微观结构变得松散。白泥与粉煤灰协同作用下,白泥-粉煤灰二元复掺混凝土(L5F15)84天龄期时,抗压强度可达50.47 MPa,比单掺白泥混凝土(L20)的抗压强度提高12.7%,胶凝体系微观孔隙明显减少。掺入白泥后,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增大,粉煤灰的掺入可以改善白泥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与抗碳化性能,建立的白泥混凝土碳化深度实用预测模型,相关性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泥 抗压强度 抗氯离子渗透 抗碳化性能 固体废弃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MESim的护坡骨架施工设备工作装置液压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1
13
作者 卢加亮 刘庆喜 +4 位作者 殷利建 周述美 陈欣然 冯坤鹏 张新荣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6-183,共8页
为实现高速公路边坡拱形骨架护坡高效、快速、安全施工,提升施工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设计一种边坡护坡骨架施工成套化机械设备工作装置及其液压系统。根据护坡骨架施工设备工作装置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拟定液压系统原理图,计算得到液压... 为实现高速公路边坡拱形骨架护坡高效、快速、安全施工,提升施工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设计一种边坡护坡骨架施工成套化机械设备工作装置及其液压系统。根据护坡骨架施工设备工作装置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拟定液压系统原理图,计算得到液压系统关键元件参数并完成选型。根据原理图利用AMESim软件对液压系统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液压系统与元件选型的可行性。最后,在理论计算与仿真的基础上,完成了液压系统样机的功能验证。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相一致,满足拱形骨架护坡施工的需求,同时验证了理论计算的准确性;工作装置液压系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驱动工作装置完成拱形骨架护坡坡面的开槽、坡面平整与水泥滑模等施工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边坡施工设备 液压系统 建模仿真 功能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石粉对橡胶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邵祖 莫金旭 +4 位作者 任凤鸣 卢汉 陈步青 周庆立 李业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43,147,共7页
为降低橡胶混凝土(Crumb Rubber Concrete,CRC)制备过程中的碳排放,选取低碳足迹的固体废物石灰石粉(Limestone Powder,LP)部分取代水泥,通过坍落度、扩展度分析了LP对CRC工作性能的作用,通过抗压强度、抗折强度、阻尼比和动弹性模量综... 为降低橡胶混凝土(Crumb Rubber Concrete,CRC)制备过程中的碳排放,选取低碳足迹的固体废物石灰石粉(Limestone Powder,LP)部分取代水泥,通过坍落度、扩展度分析了LP对CRC工作性能的作用,通过抗压强度、抗折强度、阻尼比和动弹性模量综合评估了不同LP取代率对CRC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结合XRD、SEM从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层面解释了LP对CRC性能的影响机制。最后通过碳排放评价了LP对CRC的减碳效益。研究结果表明:LP改善了CRC的工作性,坍落度和扩展度均有明显提高。抗折强度在LP掺入后得到提高,折压比也随着LP取代率的增加而增大。虽然抗压强度因LP的掺入有所下降,但合理的配合比保证了其能够满足应用需求。动弹性模量随着LP取代率的增加,降低幅度趋于平缓。阻尼比则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LP导致CRC水化产物减少和ITZ宽度增加是CRC力学性能发生变化的原因。CRC制备过程中的碳排放显著降低,当LP取代率为30%时降低约3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混凝土 石灰石粉 力学性能 微观结构 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风化花岗岩中嵌岩短桩承载特征原位试验与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9
15
作者 白晓宇 张明义 +2 位作者 朱磊 王永洪 王静静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12-524,共13页
通过对青岛地区风化岩地基2个工程11根短桩的原位测试及有限元模拟分析,研究嵌岩短桩的承载性状和荷载传递特征。对大直径嵌岩短桩的承载性状进行有限元模拟,探讨长径比、嵌岩深度及基岩强度对嵌岩短桩承载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风... 通过对青岛地区风化岩地基2个工程11根短桩的原位测试及有限元模拟分析,研究嵌岩短桩的承载性状和荷载传递特征。对大直径嵌岩短桩的承载性状进行有限元模拟,探讨长径比、嵌岩深度及基岩强度对嵌岩短桩承载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风化岩地基中的嵌岩短桩极限承载力高,沉降小,能够满足工程需求并具有较高的安全储备;单桩极限承载力随着桩长的增加变化并不显著,表现出极强的端承性状。嵌岩段桩侧摩阻力峰值随长径比的增大逐渐减小,桩顶沉降随长径比增加而增大;不同的嵌岩深度下,桩身轴力衰减的规律基本相同,随嵌岩深度的增加,桩顶沉降逐渐减小,端阻力在承载力中所占比例(Qp/Qu)逐渐减小;桩顶沉降随桩岩刚度比(Ep/Er)的增加而逐渐增大,而端阻分担的荷载比随Ep/Er的减小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风化花岗岩 嵌岩短桩 极限承载力 承载性状 原位测试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桩–土–撑组合支护体系工程应用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杰 李迪安 +2 位作者 田宝吉 杜佐龙 韩磊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2期93-96,共4页
以上海某基坑工程为背景,应用Plaxis 2D有限元软件、采用土体硬化本构模型(HS)对新型桩–土–撑组合支护体系进行计算分析,得到了该组合支护体系在基坑开挖时的变形规律。计算值通过与现场实测值对比分析发现:Plaxis2D能够较好地预测新... 以上海某基坑工程为背景,应用Plaxis 2D有限元软件、采用土体硬化本构模型(HS)对新型桩–土–撑组合支护体系进行计算分析,得到了该组合支护体系在基坑开挖时的变形规律。计算值通过与现场实测值对比分析发现:Plaxis2D能够较好地预测新型桩–土–撑组合支护体系实际基坑开挖的围护结构变形;钢管斜撑的存在改变了传统双排桩的变形规律,能够有效减小围护桩顶位移;基坑变形满足基坑安全和变形要求;该基坑支护体系无内支撑,不仅方便基坑开挖,而且不会因为临时支撑的施工和拆除产生大量建筑垃圾,安全经济、绿色环保,可以为软土地区的深大基坑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土–撑 深大基坑 有限元分析 现场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技术在有机污染土壤–地下水原位化学氧化修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姜贵达 张宁 +5 位作者 赵玲 舒英格 滕应 骆润来 马文亭 骆永明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0-517,共8页
原位化学氧化是修复土壤–地下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主力技术,但其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停止施用氧化剂后拖尾反弹、无法控制污染羽流等问题。缓释技术通过在土壤–地下水污染区域缓慢释放氧化剂,控制氧化剂长时间保持在有效作用浓度范围... 原位化学氧化是修复土壤–地下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主力技术,但其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停止施用氧化剂后拖尾反弹、无法控制污染羽流等问题。缓释技术通过在土壤–地下水污染区域缓慢释放氧化剂,控制氧化剂长时间保持在有效作用浓度范围,很好地解决了原位化学氧化在污染修复方面存在的瓶颈问题,具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本文从材料制备与应用研究的角度出发,介绍了缓释型氧化剂的制备方法,评述了缓释型氧化剂的释放性能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综述了缓释技术在土壤–地下水有机污染物降解方面的应用效果,并针对缓释技术的研究现状,对其未来在原位化学氧化修复中的应用研究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技术 原位化学氧化 土壤 地下水 有机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基建筑物受临近深基坑施工影响的安全评估 被引量:12
18
作者 黄沛 刘铭 +1 位作者 陈华 张倩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347-351,共5页
如何有效地评价深基坑施工对临近建筑物的影响,如何评价致险因素对事故的影响程度是目前基坑工程施工前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首先,对桩基建筑物受基坑开挖影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根据桩与基坑相对位置的关系提出事故发生概率几何调整系... 如何有效地评价深基坑施工对临近建筑物的影响,如何评价致险因素对事故的影响程度是目前基坑工程施工前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首先,对桩基建筑物受基坑开挖影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根据桩与基坑相对位置的关系提出事故发生概率几何调整系数;其次,结合软土地区深基坑施工现状,分析了深基坑施工造成建筑物倾斜或者倒塌的致险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深基坑施工对临近桩基建筑物影响的事故树;最后,由事故发生的概率和事故后果得到建筑物的安全等级,根据重要度分析得到各致险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 安全 桩基 建筑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剪内框结构体系力学计算与抗震性能
19
作者 张文津 肖绪文 +4 位作者 肖建庄 李水生 丁陶 吕凤悟 周泉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为灵活设计商场、库房等大开间建筑的内部空间,提出了一种外剪内框结构体系,即在普通框架结构四周布置剪力墙,将其作为主要抗侧力构件,内部框架结构主要承担竖向荷载。推导了外剪内框结构体系的内力分析方法,提出了框架与剪力墙相对刚... 为灵活设计商场、库房等大开间建筑的内部空间,提出了一种外剪内框结构体系,即在普通框架结构四周布置剪力墙,将其作为主要抗侧力构件,内部框架结构主要承担竖向荷载。推导了外剪内框结构体系的内力分析方法,提出了框架与剪力墙相对刚度控制参数的计算公式与设计方法。基于某4层框架结构,设计了对应的外剪内框结构,评估了外剪内框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与抗倒塌能力。结果表明,外剪内框结构体系内部框架柱截面面积相对较小,可以实现更大的建筑空间,框架-剪力墙相对刚度的设计方法可用于实际设计。材料用量相同时,外剪内框结构较框架结构抗震性能更好,其抗侧刚度提升30.3%,极限承载力提高7.3%,罕遇地震下基底剪力减小13.8%,顶点位移减小66.3%,最大层间位移角减小7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剪内框结构体系 剪力分担比 弹性计算方法 刚度设计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隔型基坑施工对邻近地层及隧道位移的影响
20
作者 周鼎文 韩磊 +2 位作者 应宏伟 朱成伟 李慧慧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72-1082,共11页
为了研究远近分坑的施工顺序、分隔墙位置及其他因素对分坑施工引起软土深大基坑及周围设施变形的影响,基于杭州某邻近运营地铁盾构隧道的深基坑案例,建立分隔型基坑的有限元数值模型.结合实测数据,验证各土层小应变刚度硬化(HSS)模型... 为了研究远近分坑的施工顺序、分隔墙位置及其他因素对分坑施工引起软土深大基坑及周围设施变形的影响,基于杭州某邻近运营地铁盾构隧道的深基坑案例,建立分隔型基坑的有限元数值模型.结合实测数据,验证各土层小应变刚度硬化(HSS)模型参数的合理性.结合在实际案例基础上简化的基坑算例,研究“平台”式分隔型基坑的分坑施工顺序对坑外地层及既有隧道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杭州软土地层分隔型基坑开挖引起的坑外地层和隧道位移与分坑施工顺序、分隔墙位置、软黏土厚度及隧道与基坑的相对位置等因素相关.当采用先近后远施工时,远坑宽度越大,近坑围护墙变形、地表沉降和隧道位移越大.对于先远后近施工,则反之,此时远坑与近坑宽度之比取3.0~4.0、近坑宽度取15~20 m的分坑方案对近坑围护墙和邻近隧道变形的控制效果最佳.随着软黏土层厚度的增大,先近后远和先远后近2种分坑施工顺序引起的近坑围护墙变形、地表沉降和隧道位移均明显增大.提出分坑施工顺序对坑外地层位移的影响分区的概念,影响分区的分界线可以简化取为与坑壁夹角近似为45°的直线,随着远坑宽度和软黏土层厚度的增大,先近后远施工引起的地层位移小于先远后近施工的影响分区的范围逐渐减小.通过参数分析,提出与分隔墙位置和软土层厚度相关的影响分区分界线拟合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隔型基坑 既有隧道 分坑施工 变形 位移影响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