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CF和ICD-11的中国5种肢体残疾相关标准比较研究
1
作者 叶海燕 杨亚茹 +6 位作者 邱卓英 王忠彦 陈迪 宋桂芸 王方永 田益凡 刘叶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72-780,共9页
目的 系统比较5种在保险、工伤、司法鉴定和残疾评定等领域广泛应用的肢体残疾相关标准,从定义、编码、分类、分级和评估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各标准的架构和方法,为肢体残疾标准的整合与优化提供循证证据。方法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 目的 系统比较5种在保险、工伤、司法鉴定和残疾评定等领域广泛应用的肢体残疾相关标准,从定义、编码、分类、分级和评估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各标准的架构和方法,为肢体残疾标准的整合与优化提供循证证据。方法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和《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版》(ICD-11),分析《人身保险伤残评定及代码》(保险标准)、《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司法标准)、《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工伤标准)、《军人残疾等级评定标准》(军残标准)和《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残疾分类分级标准),对比5种标准中肢体残疾方面的定义、编码方式、分类体系、分级标准和评估方法。结果 依据ICF分类架构与分类方法,在身体功能和结构层面,肢体残疾主要涉及神经肌肉骨骼和运动相关功能(b7),包括关节和骨骼功能(b710-b729)、肌肉功能(b730-b749)和运动功能(b750-b789);在活动与参与层面,主要涉及活动(d410-d499)与自理能力(d510-d599)。相关疾病多见于某些感染性疾病或寄生虫病(01),神经系统疾病(08),肌肉骨骼系统损伤或结缔组织疾病(15),发育异常(20)和损伤、中毒或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22)等。对5种肢体残疾相关标准的分析发现,仅残疾分类分级标准对肢体残疾进行明确界定,但术语系统仍与ICF存在一定差距。在编码体系上,仅保险标准采用ICF编码,其余4种残疾标准采用自拟的编码方法。肢体残疾标准中细分项目并没有完全覆盖ICF中与肢体残疾相关的所有类目。在分级方式方面,残疾分类分级标准采用4级制,其余4种标准均分为10级。在评估方法方面,5种标准均侧重于对身体结构、功能的评估,并且注意到日常活动能力的评定,但没有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WHODAS 2.0)的综合功能评估方法。结论 中国针对不同的需求,制定了不同的肢体残疾标准,标准的定义和结构与内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应该根据ICF和ICD-11与肢体残疾相关的内容,修订完善肢体残疾的相关内容,涉及定义、分类、分级、编码及评估等问题,并强调引入WHODAS 2.0作为综合功能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残疾 分类 分级 评定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运动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
作者 封玉琨 刘介生 +1 位作者 吕振 洪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39-1043,共5页
当患者在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上测量的Cobb角>10°,并且出现轴向旋转时,即可诊断为脊柱侧凸。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是指病因不明的三维结构性脊柱弯曲,其中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 当患者在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上测量的Cobb角>10°,并且出现轴向旋转时,即可诊断为脊柱侧凸。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是指病因不明的三维结构性脊柱弯曲,其中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超过80%。AIS的患病率约为2%~2.5%。由于AIS在青春期时最容易出现加重,因此该时期对于AIS的预防和治疗更为关键。AIS患者往往首先考虑的治疗方式是非手术治疗。除了牵引、支具矫形等传统治疗方法,AIS在生长期的特殊运动疗法也是一个热点。笔者拟对近年来AIS患者运动疗法的特点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临床医师及治疗师有针对性地制定个体化运动疗法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疗法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脊柱弯曲 站立位 临床医师 运动康复治疗 非手术治疗 治疗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性眩晕手法治疗与功能锻炼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徐双园 吕振 张军卫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3-308,共6页
眩晕是指没有自身运动时出现运动错觉,或在正常头部运动时产生扭曲的自身运动错觉。既往研究~([1])发现脑力劳动人群眩晕的患病率为体力劳动人群的2倍多,40~60岁为高发年龄段,女性更容易患病,城市患者占71%,且随着教育程度的增加患病率... 眩晕是指没有自身运动时出现运动错觉,或在正常头部运动时产生扭曲的自身运动错觉。既往研究~([1])发现脑力劳动人群眩晕的患病率为体力劳动人群的2倍多,40~60岁为高发年龄段,女性更容易患病,城市患者占71%,且随着教育程度的增加患病率明显增加。颈性眩晕是指由颈部位置改变引起的眩晕或起源于颈部的眩晕,通常与颈椎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功能锻炼 手法治疗 脑力劳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循证的PBL法在脊髓损伤康复专业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4
作者 李想 洪毅 +1 位作者 张军卫 唐和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94-1097,共4页
目的:探讨结合循证的PBL法(problem-based learning)在康复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0年4月-2012年3月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脊柱脊髓外科轮转的脊髓损伤康复专业方向研究生作为对照组(n=12),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 目的:探讨结合循证的PBL法(problem-based learning)在康复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0年4月-2012年3月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脊柱脊髓外科轮转的脊髓损伤康复专业方向研究生作为对照组(n=12),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2012年4月-2014年3月轮转的研究生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增加结合循证的PBL法,作为实验组(n=12)。临床学习时间均为3个月。结束后对所有学生进行理论考核、临床病例分析能力考核,并填写调查问卷,比较两组之间的教学效果。结果两组间在基础理论成绩和临床病例分析成绩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实验组在研究进展知识方面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实验组在文献检索能力、英语水平、自学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方面的提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在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方面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对于带教方法以及带教老师的满意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脊髓损伤康复专业研究生来说,在引入结合循证的PBL法,可取得比传统教学法更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康复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循证医学 研究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式镇痛在脊柱外科微创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杨同文 王强 +3 位作者 王增春 白金柱 洪毅 张军卫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72-474,共3页
目的探讨多模式镇痛在脊柱外科微创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1例在多模式镇痛模式下接受脊柱外科微创手术的患者,观察术中血流动力学、呼吸监测指标、镇痛镇静评分、不良反应事件、术者及患者对手术过程满意度评价。结果手术过程顺利,血... 目的探讨多模式镇痛在脊柱外科微创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1例在多模式镇痛模式下接受脊柱外科微创手术的患者,观察术中血流动力学、呼吸监测指标、镇痛镇静评分、不良反应事件、术者及患者对手术过程满意度评价。结果手术过程顺利,血流动力学稳定,呼吸功能无抑制,患者及术者对手术过程满意。结论多模式镇痛能够使患者在最舒适的环境下接受脊柱外科微创手术,同时不影响术者与患者在术中进行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式镇痛 脊柱 微创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早期康复 被引量:22
6
作者 郭险峰 关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8期716-718,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症的临床发病情况、发病危险因素、治疗措施。方法对543例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43例患者中242例(44.6%)发生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前三位并发症为:低钠血症(202例,37.2%... 目的探讨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症的临床发病情况、发病危险因素、治疗措施。方法对543例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43例患者中242例(44.6%)发生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前三位并发症为:低钠血症(202例,37.2%)、泌尿系感染(150例,27.6%)、肺部感染(54例,9.9%)。完全性颈脊髓损伤患者低钠血症和肺炎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积极的早期预防和早期康复训练是预防急性脊柱脊髓损伤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损伤 脊髓损伤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注胸腰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关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05-706,共2页
胸腰椎损伤约占全部脊柱损伤的一半或以上,其中T1~T10约占20%~30%,胸腰段(T11~L2)约占60%~70%,下腰椎约占10%。根据骨折类型的不同,胸腰椎损伤中约有14%~55%的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脊髓、圆锥或马尾神经损伤,导致部分患者终生残疾... 胸腰椎损伤约占全部脊柱损伤的一半或以上,其中T1~T10约占20%~30%,胸腰段(T11~L2)约占60%~70%,下腰椎约占10%。根据骨折类型的不同,胸腰椎损伤中约有14%~55%的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脊髓、圆锥或马尾神经损伤,导致部分患者终生残疾。因此,正确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损伤 脊柱脊髓损伤 临床研究 马尾神经损伤 脊柱损伤 骨折类型 胸腰段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医学脊髓损伤专业研究生临床思维的培养 被引量:5
8
作者 白金柱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5期496-497,共2页
关键词 康复医学 脊髓损伤 研究生 教育 临床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注颈椎损伤外科治疗后颈部运动功能的康复 被引量:2
9
作者 关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41-641,共1页
颈椎是脊椎动物进化到爬行动物阶段,因适应陆上生活需要而分化出现的。人类直立活动后要求颈椎有良好的活动性及稳定性,以完成支撑头颅、保护神经及颈部运动的功能。颈部三维运动是保障位于人体头部的重要特殊感觉器官(视、听、嗅等... 颈椎是脊椎动物进化到爬行动物阶段,因适应陆上生活需要而分化出现的。人类直立活动后要求颈椎有良好的活动性及稳定性,以完成支撑头颅、保护神经及颈部运动的功能。颈部三维运动是保障位于人体头部的重要特殊感觉器官(视、听、嗅等)充分发挥其功能的基础,对维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参与能力有重要影响,对合并颈髓损伤的四肢瘫患者的全面康复更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损伤 全面康复 运动功能 外科治疗 后颈部 生活自理能力 颈部三维运动 爬行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坐-立位脊柱序列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玉丽 张军卫 +2 位作者 陈世铮 唐和虎 洪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09-515,共7页
目的:研究非特异性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患者坐-立位脊柱序列变化的特点。方法 :选择NLBP患者50例,其中男15例,女35例,年龄为48.0±10.7岁;同时招募5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33例,年龄为45.2±1... 目的:研究非特异性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患者坐-立位脊柱序列变化的特点。方法 :选择NLBP患者50例,其中男15例,女35例,年龄为48.0±10.7岁;同时招募5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33例,年龄为45.2±10.6岁。采用脊柱形态测量仪(Spinalmouse誖)分别测量两组坐位及立位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角(sacral inclination,SacHipJ)、倾角(inclination,Incl)。采用Wilcoxon检验,分别对比各组坐位和立位的脊柱参数;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比两组立位脊柱参数、坐位脊柱参数及坐-立位脊柱参数变化量(difference value,D);采用Spearman检验,评估NLBP组腰痛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与坐位LL、立位LL及D-LL的相关性;以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分为四个年龄段,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对比NLBP组各年龄段坐位LL、立位LL及D-LL的差异。结果:立位变为坐位时,两组的TK、LL、SacHipJ均变小(P<0.05),Incl均增大(P<0.05);立位时,两组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坐位时,NLBP组LL较对照组大,Incl较对照组小(P<0.05);NLBP组D-TK、D-LL、D-Incl均较对照组小(P<0.05)。NLBP组的VAS评分与立位及坐位LL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LL呈弱的负相关(rs=-0.293,P<0.05)。NLBP组坐位LL、立位LL及D-LL不同年龄段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LBP患者坐-立位脊柱序列不同于健康人群,表现为坐位时LL较健康受试者大,而从立位转变为坐位时,除骨盆后旋外,胸椎与腰椎曲度变小及躯干前移的变化量均较健康受试者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异性腰痛 坐-立位 脊柱矢状位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骨盆力线与腰椎疾患关系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玉丽 张军卫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58-1262,共5页
脊柱-骨盆力线与腰椎疾患密切相关。本文归纳多种脊柱-骨盆力线参数,介绍计算机运动分析系统等新测量方法。腰椎间盘退变患者多数腰椎前凸角减少,骨盆后倾,躯干前倾;腰椎管狭窄及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则未发现存在明显变化趋势。脊柱-骨盆... 脊柱-骨盆力线与腰椎疾患密切相关。本文归纳多种脊柱-骨盆力线参数,介绍计算机运动分析系统等新测量方法。腰椎间盘退变患者多数腰椎前凸角减少,骨盆后倾,躯干前倾;腰椎管狭窄及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则未发现存在明显变化趋势。脊柱-骨盆力线参数可作为治疗及预后的重要评估指标。未来应进一步研究脊柱-骨盆力线的参数选择、无创高科技测量方法的开发、与疾患的相关性研究以及在疗效评估中的应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疾患 脊柱-骨盆力线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椎旁肌特征定量分析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泽正 王方永 +1 位作者 张文捷 尹浩然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5-601,619,共8页
目的:对比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和非OVCF患者腰椎MRI特征,脂肪浸润率(fatty infiltration,FI),探讨其与骨折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OVCF患者(70.67±11.99... 目的:对比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和非OVCF患者腰椎MRI特征,脂肪浸润率(fatty infiltration,FI),探讨其与骨折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OVCF患者(70.67±11.99岁;男11例,女35例)的临床资料,以46例年龄(70.76±5.40岁)、性别(男11例,女35例)匹配的不伴OVCF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在腰椎MRI上测量椎旁肌FI、肌肉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和椎体骨质量(vertebral bone quality,VBQ)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OVCF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并进行回归分析,探索OVCF发生的风险因素。结果:OVCF组患者的VB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椎旁肌F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椎旁肌CSA无显著差异。VBQ评分(OR=1.963,P<0.01)和L4代表的椎旁肌FI(OR=1.203,P<0.01)是OVCF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OVCF患者的腰椎MRI参数与非OVCF的骨质疏松患者相比,VBQ评分及椎旁肌FI均较大,VBQ评分、椎旁肌FI是OVCF的独立风险因素,预防OVCF同时应重视对椎旁肌功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脊柱椎旁肌肉 脂肪浸润率 椎体骨质量评分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髓损伤康复中呼吸功能训练效果分析 被引量:29
13
作者 郑红云 赵超男 +3 位作者 夏艳萍 张小光 陈静 石静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891-894,共4页
目的:观察呼吸功能训练对颈髓损伤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对85例颈髓损伤患者进行肺功能测定,然后对患者实施8周的呼吸功能训练,观察呼吸功能训练前后患者肺活量(VC)、最大通气量(MVV)、时间肺活量(FVC)、第一秒最大呼气量(FEV1)等肺... 目的:观察呼吸功能训练对颈髓损伤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对85例颈髓损伤患者进行肺功能测定,然后对患者实施8周的呼吸功能训练,观察呼吸功能训练前后患者肺活量(VC)、最大通气量(MVV)、时间肺活量(FVC)、第一秒最大呼气量(FEV1)等肺功能指标的变化,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呼吸功能训练前VC、MVV、FVC、FEV1均较正常值降低,经过8周的训练后,其肺功能指标均较训练前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其中在颈髓损伤后8周内开展呼吸功能训练者的肺功能提高程度明显好于8周后开展呼吸功能训练的患者(P<0.05)。结论:颈髓损伤后患者肺功能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呼吸功能训练可以改善患者肺功能,伤后开展呼吸功能训练的时间越早,其肺功能的改善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髓损伤 康复护理 肺功能 呼吸功能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合并截肢患者的康复效果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方永 洪毅 +7 位作者 张军卫 白金柱 唐和虎 姜树东 李想 吕振 陈世铮 关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63-1066,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合并截肢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1991年~2011年共收治脊髓损伤合并截肢者6例,ASIA分级A级5例,C级1例;右下肢截肢者3例,左下肢截肢者1例,左上肢截肢者1例,右下肢与右上肢截肢者1例,均进行康复评价并确定...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合并截肢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1991年~2011年共收治脊髓损伤合并截肢者6例,ASIA分级A级5例,C级1例;右下肢截肢者3例,左下肢截肢者1例,左上肢截肢者1例,右下肢与右上肢截肢者1例,均进行康复评价并确定康复方案。在患者全身情况和残肢关节活动度获得改善后,对截瘫合并下肢截肢者予穿戴假肢和矫形器行站立和行走训练,合并上肢截肢者予佩戴功能性假肢等康复治疗。经过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训练及佩戴相应的假肢和矫形器,并经过反复训练和强化后观察康复效果。应用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ASIA标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使用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结果:本组病例平均住院康复时间为126d(58~236d)。5例截瘫患者ASIA神经功能无明显改善(P>0.05),但FIM运动评分显著提高(入院得分为25.83分,出院平均得分为52.17分)(P〈0.05)。另1例颈脊髓损伤患者入院为不完全损伤,经过治疗后感觉评分提高58分,运动评分提高14分,FIM评分中自理活动能力提高9分,转移能力提高14分,运动能力提高5分。结论:脊髓损伤合并截肢患者经过佩戴假肢并予综合康复后,患者丧失的部分功能可得到替代,生活自理能力可得到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截肢 康复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学治疗在脊髓损伤领域从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技术的研究进展(英文) 被引量:6
15
作者 吕振 姜树东 +3 位作者 白金柱 张军卫 王方永 洪毅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05-808,共4页
目的通过总结多种电学方法在脊髓损伤领域中的临床疗效,讨论电学技术从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技术的研究进展,为今后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转化医学的新思路。方法分析电学治疗方法的起源及发展过程,讨论并分析4种电学技术转化为脊髓损伤领域... 目的通过总结多种电学方法在脊髓损伤领域中的临床疗效,讨论电学技术从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技术的研究进展,为今后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转化医学的新思路。方法分析电学治疗方法的起源及发展过程,讨论并分析4种电学技术转化为脊髓损伤领域治疗技术的临床疗效,这些技术包括:脊髓损伤部位的电刺激技术,瘫痪肢体的功能性电刺激技术,呼吸功能障碍的膈肌起搏技术和排尿功能障碍的神经电调节技术。结果 1)直流电场能够促进未完全断裂的脊髓轴突再生,振荡电场能够双向修复脊髓损伤近端和远端的神经轴突。2)功能性电刺激用于重建瘫痪肢体的运动功能,通过刺激肢体周围神经引起肌肉按照一定顺序收缩产生动作,可以预防多种合并症。3)膈肌起搏技术能够诱发膈肌收缩,保证脊髓损伤膈肌功能障碍患者呼吸时产生自然的负压状态,重建呼吸功能。4)频率为5~20 Hz,脉宽为1~5 ms的电流能够既抑制逼尿肌的过度活动,又改善诸多盆底功能。结论电流作为一种治疗技术,既有作为生物电的共性,又在不同条件下具备不同的电学特性和临床疗效。今后的脊髓损伤研究中,应加强电学治疗技术与临床技术的结合,来解决更多的临床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医学 脊髓损伤 电学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麻下脊柱脊髓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异常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熊巍 王增春 +1 位作者 张军卫 王强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24-429,共6页
目的分析全麻下脊柱手术中影响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因素,提高监测有效性。方法对2011年7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全麻下接受脊柱脊髓手术中实施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收集到104例患者资料,其... 目的分析全麻下脊柱手术中影响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因素,提高监测有效性。方法对2011年7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全麻下接受脊柱脊髓手术中实施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收集到104例患者资料,其中18例出现SEP异常,17例出现MEP异常。单因素分析显示,SEP与吸入麻醉药浓度、围术期低体温、麻醉方式有关(χ~2>6.219,P<0.05),而MEP异常与吸入麻醉药浓度、围术期低血压、追加肌松剂有关(χ~2>4.125,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显示,吸入麻醉药浓度、围术期低体温对SEP异常有显著性影响(P<0.05),而吸入麻醉药浓度、围术期低血压对MEP异常有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吸入麻醉药浓度、围术期低体温、围术期低血压可能是影响神经电生理监测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脊髓手术 全身麻醉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体感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化康复护理指导对脊髓损伤患者康复积极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魏丽巍 夏艳萍 方玉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1年第8期777-779,共3页
目的探讨个体化康复护理指导对脊髓损伤患者康复积极性的影响。方法 50例脊髓损伤患者分成常规康复护理指导组(A组)和个体化康复护理指导组(B组)。A组给予常规的康复护理指导,B组由专人负责根据患者个体需要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给予康复... 目的探讨个体化康复护理指导对脊髓损伤患者康复积极性的影响。方法 50例脊髓损伤患者分成常规康复护理指导组(A组)和个体化康复护理指导组(B组)。A组给予常规的康复护理指导,B组由专人负责根据患者个体需要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给予康复护理指导。给予干预措施之前和2个月后对两组分别进行康复治疗积极性评定。结果 与干预前相比,2个月后A组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评分明显提高(P<0.01),且B组优于A组(P<0.05)。结论个体化康复护理指导有助于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 康复护理指导 脊髓损伤 积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髓损伤后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康复护理 被引量:3
18
作者 郑红云 夏艳萍 杨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24-525,共2页
颈脊髓损伤可导致患者四肢瘫痪,损伤后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原因可造成心血管系统的多种并发症。其中,心动过缓、体位性低血压、植物神经反射亢进、深静脉血栓是影响患者康复治疗甚至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康复护理有利于预... 颈脊髓损伤可导致患者四肢瘫痪,损伤后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原因可造成心血管系统的多种并发症。其中,心动过缓、体位性低血压、植物神经反射亢进、深静脉血栓是影响患者康复治疗甚至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康复护理有利于预防或减少并发症,保障患者早期治疗与康复的顺利进行。笔者对我院脊柱外科2007年1月。2008年7月收治的49例颈脊髓损伤患者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康复护理在颈脊髓损伤并发症防治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康复护理 颈髓损伤 脊髓损伤患者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植物神经反射亢进 颈脊髓损伤 体位性低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康复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军卫 洪毅 +7 位作者 白金柱 陈世铮 恽晓平 唐和虎 姜树东 王方永 关骅 李建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11期1076-1077,共2页
目的分析康复对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组对比分析80例资料。结果致伤原因中近半数为跌倒,损伤节段半数为C4。1年随访中,前、后路及保守治疗组运动评分分别增加5、2和2(P<0.05),FIM评分分别增加11、17和15(P... 目的分析康复对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组对比分析80例资料。结果致伤原因中近半数为跌倒,损伤节段半数为C4。1年随访中,前、后路及保守治疗组运动评分分别增加5、2和2(P<0.05),FIM评分分别增加11、17和15(P≤0.01)。感觉评分没有明显变化。结论手术、保守治疗直接带来的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有限。早期康复能提高成人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的综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无骨折脱位脊髓损伤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后皮质脊髓束的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华 白金柱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49-353,共5页
脊髓损伤导致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障碍,这是由于大脑向脊髓传递运动指令的下行性传导束中断所致。其中主要的传导束是支配肢体运动功能的皮质脊髓束。脊髓损伤后皮质脊髓束的再生修复或功能重塑是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解剖病理基础,... 脊髓损伤导致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障碍,这是由于大脑向脊髓传递运动指令的下行性传导束中断所致。其中主要的传导束是支配肢体运动功能的皮质脊髓束。脊髓损伤后皮质脊髓束的再生修复或功能重塑是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解剖病理基础,本文论述了皮质脊髓束的解剖相关知识以及脊髓损伤后既往促进皮质脊髓束轴突再生修复的经典方法和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以期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皮质脊髓束 轴突 再生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