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梗死患者康复科住院期间卒中后抑郁程度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4
1
作者 李芳 刘慧珍 +4 位作者 梅利平 张通 张豪杰 李冰洁 赵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7-222,共6页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在康复科住院期间发生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3年2月在北京博爱医院住院、曾诊断为抑郁状态且经心理科会诊的脑梗死患者,统计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疾病特征(病程、...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在康复科住院期间发生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3年2月在北京博爱医院住院、曾诊断为抑郁状态且经心理科会诊的脑梗死患者,统计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疾病特征(病程、病灶位置、偏瘫侧别、感觉障碍、失语、失眠、吞咽障碍、肩手综合征、便秘),运动功能(偏瘫侧肌力、Brunnstrom分期),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评定量表(FMA)、Fugl-Meyer评定量表-平衡(FMA-B)、改良Barthel指数(MB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等资料。HAMD≤20分的患者入低HAMD组,HAMD> 20分的患者入高HAMD组。结果 在2 403例脑梗死患者中,诊断为抑郁状态且经心理科会诊的患者269例,低HAMD组103例,高HAMD组166例。高HAMD组便秘发生率较低,吞咽障碍、肩手综合征发生率较高(χ^(2)> 5.379, P <0.05);髂腰肌、股四头肌肌力,下肢和手Brunnstrom分期,NIHSS、MMSE、FMA、FMA-B、MBI评分差于低HAMD组(|Z|> 2.020, t> 2.171, 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便秘(OR=0.435)、股四头肌肌力(OR=0.782)、吞咽障碍(OR=2.602)是康复期患者发生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P <0.05)。结论 卒中后吞咽障碍和肌力下降,可能加重卒中后抑郁。便秘可能并不加重卒中后抑郁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卒中后抑郁 康复 功能障碍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病房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0
2
作者 王娜 王丰容 刘芦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32-936,共5页
目的探讨急诊病房中急性脑卒中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急诊病房收治的30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SAP组(n=120)和非SAP组(n=186),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急诊病房中急性脑卒中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急诊病房收治的30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SAP组(n=120)和非SAP组(n=186),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SAP的危险因素及预后。结果急诊病房中SAP发生率为39.2%,其中34例(28.3%)死亡。两组在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机械通气、吞咽障碍、抑酸药物使用、鼻饲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高血压病史、NIHSS评分、GCS<9分、吞咽障碍和抑酸药物使用是SAP发生的危险因素;SOFA评分、NIHSS评分>15分和机械通气是SAP组30 d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诊病房中脑卒中患者的SAP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并影响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卒中相关性肺炎 危险因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慧珍 赵国伟 +3 位作者 李培兰 商娜 王娜 刘芦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64-669,共6页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部位、病原菌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526例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菌株耐药性特点;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5...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部位、病原菌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526例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菌株耐药性特点;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59例次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的主要部位为泌尿道(60.4%)和下呼吸道(28.9%)。主要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39.0%)、铜绿假单胞菌(15.7%)、肺炎克雷伯杆菌(11.3%)和奇异变形杆菌(9.4%);致病菌对二、三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抗生素中高度耐药,而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碳青霉烯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较敏感;住院时间、脊髓损伤程度、侵入性操作、营养风险、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脊髓损伤患者医院感染的部位多为泌尿道和呼吸道;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常呈多重耐药;临床应针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相应干预,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医院感染 病原菌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25羟基-维生素D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患者结局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7
4
作者 刘慧珍 郭树彬 +6 位作者 商娜 李芳 刘芦姗 李培兰 陈敬绵 王丰容 李俊玉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30-835,共6页
目的观察急诊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变化及其对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急诊科AIS患者224例(病例组)和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240例(对照组),分别于入组后24 h内检测血清25(OH)... 目的观察急诊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变化及其对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急诊科AIS患者224例(病例组)和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240例(对照组),分别于入组后24 h内检测血清25(OH)D水平;病例组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营养风险筛查2002 (NRS2002)进行评定,24 h内采集静脉血行生化分析;发病后180 d随访,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 n=106)和预后不良组(mRS> 2, n=1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局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25(OH)D对AIS结局的预测能力。结果病例组血清25(OH)D显著低于对照组(Z=4.296, P <0.001);预后不良组血清25(OH)D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Z=5.876, P <0.001);校正年龄、性别、营养风险、梗死体积和NIHSS评分等因素后,25(OH)D仍是AIS结局的独立保护因素(OR=0.925, P <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795 (P <0.001),预测切点13.17 ng/ml,约登指数0.548,敏感性0.746,特异性0.802。结论血清25(OH)D水平能在较好预测AIS 180 d的结局,可能有助于AIS急诊患者的危险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25-羟基维生素D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25-羟维生素D与急诊病房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慧珍 商娜 +4 位作者 李俊玉 王娜 李芳 刘小蒙 郭树彬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14-1220,共7页
目的研究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与急诊病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AP)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博爱医院急诊病房256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24 h内检测血常规、生化指标和血清25(... 目的研究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与急诊病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AP)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博爱医院急诊病房256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24 h内检测血常规、生化指标和血清25(OH)D水平,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A2DS2评分。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肺炎分为非SAP组(n=164)和SAP组(n=92)。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AP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价血清25(OH)D、A2DS2对SAP的预测能力。随访SAP组28 d生存情况。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SAP 28 d全因死亡的相关性。结果SAP组血清25(OH)D显著低于非SAP组(Z=6.896,P<0.001)。调整年龄、性别、梗死体积、A2DS2评分等因素后,低血清25(OH)D水平(OR=0.934,95%CI 0.884~0.986,P=0.014)是SAP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25(OH)D、A2DS2评分及二者联合产生的预测值预测SAP的曲线下面积(95%CI)依次为0.774(0.718~0.824)、0.832(0.781~0.876)、0.851(0.802~0.893)(P<0.001),最佳截断值依次为25(OH)D<10.2 ng/mL、A2DS2>5.0分、联合预测值>0.207,约登指数依次为0.493、0.662、0.616;联合A2DS2评分可提高血清25(OH)D的预测效能(Z=2.106,P=0.035)。调整年龄、性别、梗死体积、NIHSS评分后,维生素D缺乏(HR=2.871,95%CI 1.004~8.208,P=0.049)是SAP发生28 d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25(OH)D与急诊病房AIS患者SAP的发生和预后独立相关,可作为SAP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卒中相关性肺炎 25-羟维生素D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评分系统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短期和长期死亡风险比较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娜 李培兰 +1 位作者 刘芦姗 王丰容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6-260,共5页
目的比较缺血性卒中风险预测评分(iScore),住院前并发症、意识水平、年龄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LAN),洛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登记评分(ASTRAL)和血管事件患者总体健康风险评分(THRIVE)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30 d、3个月和1年... 目的比较缺血性卒中风险预测评分(iScore),住院前并发症、意识水平、年龄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LAN),洛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登记评分(ASTRAL)和血管事件患者总体健康风险评分(THRIVE)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30 d、3个月和1年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方法2015年8月~2018年6月,连续纳入本院急诊病房AIS患者323例,以入组时间为起点,分别于30 d、3个月、1年后随访,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iScore、PLAN、ASTRAL和THRIVE对死亡风险的预测作用。结果AIS患者30 d、3个月、1年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2.4%(40/323)、17.3%(56/323)和25.7%(83/323)。4种评分系统曲线下面积(AUC)从大到小依次为iScore、PLAN、ASTRAL和THRIVE,其中iScore与THRIVE之间有显著性差异(Z>1.990,P<0.05),其他评分系统间无显著性差异(Z<1.943,P>0.05)。结论iScore、PLAN、ASTRAL和THRIVE均能有效预测急诊病房AIS患者短期和长期死亡风险,以iScore最优。但iScore计算程序相对复杂,PLAN和ASTRAL更适用于急诊科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死亡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评分系统对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测价值比较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娜 刘芦姗 王丰容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96-701,共6页
目的比较ISAN评分、A2DS2评分、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评分(AIS-APS)以及PANTHERIS评分对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4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急诊病房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38例,将其分为SAP组(n=125)和非... 目的比较ISAN评分、A2DS2评分、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评分(AIS-APS)以及PANTHERIS评分对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4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急诊病房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38例,将其分为SAP组(n=125)和非SAP组(n=213),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四种评分系统对SAP的预测作用。结果急诊病房中SAP发生率为37.0%,SAP组与非SAP组患者在年龄、并发症(房颤、冠心病和脑卒中)、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ISAN评分、A2DS2评分、AIS-APS评分以及PANTHERIS评分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PANTHERIS评分的A值(0.818)最小,与AIS-APS评分、A2DS2评分和ISAN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ISAN评分和A2DS2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ISAN评分、A2DS2评分和AIS-APS评分均能有效预测急诊病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SAP的发生。但由于AIS-APS评分计算相对复杂,建议急诊工作者采用ISAN评分和A2DS2评分预测脑卒中患者SAP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卒中相关性肺炎 ISAN评分 A2DS2评分 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评分 PANTHERIS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颈动脉评估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相关性 被引量:3
8
作者 许保磊 毕齐 +1 位作者 宋哲 李俊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1期1133-1136,共4页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神经系统并发症(NC)的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并观察颈动脉狭窄与术后NC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2年7月住北京安贞医院行OPCAB患者556例,术前完善患者一般情况及既往史,采集头...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神经系统并发症(NC)的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并观察颈动脉狭窄与术后NC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2年7月住北京安贞医院行OPCAB患者556例,术前完善患者一般情况及既往史,采集头部CT平扫及颈动脉超声结果;术前及术后7d评估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判断术后是否发生NC,分为NC组118例与非NC组438例;分析术后NC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颈动脉狭窄与术后NC的相关性。结果术后NC总发病率为21.2%,其中脑梗死0.7%,缺血缺氧性脑病2.9%,谵妄为0.7%,术后认知功能障碍10.6%,焦虑、抑郁状态4.9%。与非NC组比较,NC组脑卒中、颈动脉狭窄显著升高(P〈0.05)。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增加,术后发生NC的风险逐渐增加。与颈动脉无狭窄的患者比较,重度狭窄患者术后发生NC的OR值为2.23(95%CI:1.08~4.61,P=0.030)。结论OPCAB术后NC发病率较高,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增加,术后发生NC的风险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手术后并发症 发病率 颈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意识状态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临床情况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鲍瑞雪 马欣 +1 位作者 贾建平 张通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2期113-114,共2页
目的分析不同意识状态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临床相关情况的差别。方法选择符合大面积脑梗死诊断标准,梗死范围符合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供血区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既往史、入院时意识状况、梗死灶位置、入院后... 目的分析不同意识状态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临床相关情况的差别。方法选择符合大面积脑梗死诊断标准,梗死范围符合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供血区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既往史、入院时意识状况、梗死灶位置、入院后血压、心率、体温、并发症、入院检查时的白细胞、血糖、血脂及电解质情况。将患者按意识状况分为无意识障碍组和有意识障碍组。结果有意识障碍组较无意识障碍组有高脂血症和糖尿病史的患者多。有意识障碍组并发症增加,心率偏快。结论长期血糖、血脂异常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意识状态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面积脑梗死 意识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意外后排尿障碍患者影像尿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敬绵 张通 廖利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4期370-371,共2页
目的分析脑血管意外对下尿路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脑血管意外后排尿障碍患者、19例同期胸椎脊髓损伤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膀胱逼尿肌和尿道外括约肌功能障碍的特点。结果脑血管意外排尿障碍患者以逼尿肌... 目的分析脑血管意外对下尿路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脑血管意外后排尿障碍患者、19例同期胸椎脊髓损伤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膀胱逼尿肌和尿道外括约肌功能障碍的特点。结果脑血管意外排尿障碍患者以逼尿肌反射亢进为主,膀胱顺应性下降,尿道外括约肌多为松弛状态,逼尿肌反射亢进患者病灶集中于基底节和额叶;胸椎脊髓损伤患者影像尿动力检查与之有差异。结论脑血管意外后排尿障碍患者影像尿动力学改变以逼尿肌反射亢进和尿道外括约肌松弛为主,与胸椎脊髓损伤后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后排尿障碍患者影像尿动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邓婷 陈敬绵 +5 位作者 刘小蒙 姚晓华 刘芦姗 何威 张通 芦海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08-713,共6页
目的 探讨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并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博爱医院轻中度AIS患者321例根据是否并发SAP分为SAP组(n=71)和非SAP组(n=250)。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收缩... 目的 探讨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并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博爱医院轻中度AIS患者321例根据是否并发SAP分为SAP组(n=71)和非SAP组(n=250)。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收缩压、舒张压、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既往病史,以及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等实验室指标。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SAP的变量包括年龄、NIHSS评分、高血压史、心房纤颤、脑梗死病史、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hs-CRP、D-二聚体和α-HBDH水平(P <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年龄> 70岁(OR=7.121,95%CI 3.493~14.514,P <0.001)、NIHSS评分> 4分(5~10分,OR=4.861,95%CI2.412~9.797,P <0.001)、血小板计数> 300×10~9/L (OR=6.978,95%CI 1.864~26.128,P=0.004)和D-二聚体水平> 1.0 mg/L (OR=3.036,95%CI 1.518~6.071,P=0.002)是SAP的危险因素。模型很好地拟合了原始数据(HL=1.509,P=0.680),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AUC=0.847,95%CI 0.796~0.898,P <0.001)。结论 年龄> 70岁、NIHSS评分> 4分(5~10分)、血小板计数> 300×10~9/L和D-二聚体水平> 1.0 mg/L是轻中度AIS患者SAP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卒中相关性肺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脂联素、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春龙 刘福亮 +2 位作者 商娜 李芳 刘慧珍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21-1226,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90 d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北京博爱医院AIS患者216例,入组后24 h内检测血生化指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脂联素水平。进行美国国立卫...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90 d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北京博爱医院AIS患者216例,入组后24 h内检测血生化指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脂联素水平。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评定。结果AIS 90 d预后不良的发生率为48.1%。预后不良组血清脂联素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t=5.861,P<0.001);预后不良组血清hs-CRP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Z=5.525,P<0.001)。血清脂联素降低(OR=0.862,95%CI 0.751~0.975;P<0.001)、hs-CRP升高(OR=1.215,95%CI 1.015~1.455;P<0.001)是AIS患者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脂联素、hs-CRP预测AIS预后的曲线下面积(95%CI)依次为0.819(0.761~0.877)、0.722(0.654~0.791)(均P<0.001);脂联素的预测效能高于hs-CRP(Z=2.151,P=0.032);脂联素的预测切点为<3.5 mg/L,约登指数0.609,敏感性0.704,特异性0.905。结论血清脂联素和hs-CRP可作为AIS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脂联素 超敏C-反应蛋白 短期预后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3
作者 何威 于棉荣 姚晓华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0年第2期128-129,共2页
目的探讨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有适应证的ST段抬高型AMI患者在入急诊室0.2~1.0 h内采取rt-PA静脉溶栓治疗,所有入选患者在就诊30 min内开始治疗。rt-P... 目的探讨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有适应证的ST段抬高型AMI患者在入急诊室0.2~1.0 h内采取rt-PA静脉溶栓治疗,所有入选患者在就诊30 min内开始治疗。rt-PA 8 mg静脉注射,继之以42 mg在90min内静脉滴注,并观察血管冉通率、过敏反应、瓜血压、出血倾向、再灌注心律失常以及血管再闭塞情况。结果本组54例患者溶栓距发病时间为(4.6±1.6)h。冠状动脉再通成功45例(83.4%)。发病3 h以内溶栓的40例中,36例(90.9%)血管冉通成功;发病3~6 h溶栓的8例,6例(75.0%)冠状动脉再通成功;>7 h 6例,3例(50.0%)冠状动脉再通成功。54例溶栓患者中,40~50岁12例,冠状动脉再通成功10例(83.3%);51~60岁16例,冠状动脉冉通成功15例(93.8%);61~70岁9例,冠状动脉再通成功8例(88.9%);71~80岁10例,冠状动脉再通成功6例(60.0%);81~90岁7例,再通成功6例(85.7%)。2例出现一过性牙龈出血,未见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AMI采用rt-PA静脉溶栓操作简便易行,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纤溶酶原激活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