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肢康复机器人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步行移动功能的物理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
作者 马婷婷 张皓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1-176,共6页
步行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终极目标在生物力学水平上的体现,对儿童心理和运动独立性的形成均有重要意义。痉挛型脑瘫儿童需要提高步行功能以获得独立的移动能力,改善日常生活质量。传统的步行训练操作标准无法规范统一,评定指标不能标准量... 步行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终极目标在生物力学水平上的体现,对儿童心理和运动独立性的形成均有重要意义。痉挛型脑瘫儿童需要提高步行功能以获得独立的移动能力,改善日常生活质量。传统的步行训练操作标准无法规范统一,评定指标不能标准量化。下肢康复机器人以高强度、重复性运动为特征,是近年来改善神经疾患步行移动功能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简单介绍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发展、分类和康复机制,并以《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为框架总结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在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移动功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关节活动度、肌力和步态时空参数效果显著,对短期运动和平衡功能有明显改善,但对降低异常肌张力、减少能量消耗和提高参与能力方面研究尚存争议,对长期疗效及干预措施的标准仍需深入研究。今后需进行大样本的多中心研究,使下肢康复机器人作为传统物理治疗的补充手段为痉挛型脑瘫儿童进行全方位的量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机器人 下肢 痉挛型脑瘫 步态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okomat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偏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效果
2
作者 周天添 张通 +4 位作者 张琦 梁艳华 张燕庆 岳青 李思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11-720,共10页
目的 探讨Lokomat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偏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2023年10月至2025年1月,北京博爱医院收治的偏瘫儿童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6)和观察组(n=26)。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增加Lokomat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 目的 探讨Lokomat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偏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2023年10月至2025年1月,北京博爱医院收治的偏瘫儿童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6)和观察组(n=26)。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增加Lokomat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共4周。干预前后,比较10米步行测试的自选步行速度(SWS)和最大步行速度(MWS)、6分钟步行距离(6MWD)、生理消耗指数(PCI)以及步态线长度比、单支撑线比、站立相比和步长比。结果 干预后,两组SWS、MWS和6MWD均明显改善(|Z|> 2.910, P <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Z|> 2.069, P <0.05);两组PCI均显著降低(|Z|> 4.458, P <0.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Z=-2.435, P <0.05);两组步态线长度比、单支撑线比和站立相比均增加(Z=3.398,|t|> 2.211, P <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Z=2.802,|t|> 2.107, P <0.05)。结论 Lokomat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可以提高偏瘫儿童的步行速度和步行耐力,降低能量消耗,提高步行效率,改善步态的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儿童 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 下肢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踏车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18
3
作者 何艳 张琦 +2 位作者 胡晓诗 马婷婷 李思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64-1469,共6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康复踏车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博爱医院痉挛型偏瘫患儿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8)和观察组(n=18)。对照组每天进行2次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康复踏车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博爱医院痉挛型偏瘫患儿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8)和观察组(n=18)。对照组每天进行2次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1次FES康复踏车训练,共8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价偏瘫侧腓肠肌、腘绳肌肌张力,10米步行测试评价步行速度的改变,6分钟步行测试评价步行耐力的改变,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的D区和E区评价步行功能,生理消耗指数(PCI)评价能量消耗。结果观察组脱落2例。训练后,两组腓肠肌MAS评分无明显变化(t<1.145,P>0.05);观察组腘绳肌MAS评分显著降低(t=4.869,P<0.001),对照组无明显变化(t=1.458,P>0.05)。训练后,两组10 m步行速度、6 min步行距离、GMFM评分和PCI均显著改善(|t|>6.241,P<0.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t|>2.097,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踏车训练可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的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脑性瘫痪 功能性电刺激 康复踏车 下肢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治疗学专业临床运动疗法学双语教学模式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琦 胡春英 +2 位作者 黄薇 郭辉 黄秋晨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81-1183,共3页
目的探讨双语教学模式在临床运动疗法学教学中的可行性,并找出最佳的适合康复治疗专业本科学生的双语教学模式。方法将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2007级和2008级康复治疗专业三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对照组学生沿... 目的探讨双语教学模式在临床运动疗法学教学中的可行性,并找出最佳的适合康复治疗专业本科学生的双语教学模式。方法将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2007级和2008级康复治疗专业三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对照组学生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比较两个年级学生随堂考试成绩,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实验组学生英文试题成绩平均分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总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赞成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模式。结论临床运动疗法学双语教学不影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能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语教学 临床运动疗法学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肌肉刺激对痉挛型脑瘫儿童肌肉结构和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3
5
作者 梁艳华 张琦 +5 位作者 胡晓诗 李晓松 岳青 周天添 李思佳 冯啊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52-1460,共9页
目的 观察深层肌肉刺激对痉挛型脑瘫儿童肌肉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北京博爱医院痉挛型脑瘫儿童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干预组(n=15)。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增加深层肌肉刺激,共4周。训练前后采用... 目的 观察深层肌肉刺激对痉挛型脑瘫儿童肌肉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北京博爱医院痉挛型脑瘫儿童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干预组(n=15)。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增加深层肌肉刺激,共4周。训练前后采用超声诊断系统对腓肠肌行横切和纵切两个方向检查,比较肌纤维长度、肌肉羽状角度、肌肉厚度和肌肉横截面积,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患侧下肢肌张力,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的D区和E区评价运动功能。结果 治疗后,两组肌纤维长度和肌肉羽状角度均显著改善(|t|>6.329, P<0.001),且干预组优于对照组(|t|>2.347, P<0.05);两组MAS评分均降低(t>2.432, P<0.05),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t=2.140, P<0.05);两组GMFM D区、E区评分均显著增加(|t|>8.473, P<0.001),且干预组优于对照组(|t|>2.191, P<0.05)。结论 深层肌肉刺激可以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腓肠肌肌纤维长度和肌肉羽状角度,改善下肢痉挛和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深层肌肉刺激 痉挛 肌肉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座椅面倾斜方向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上肢前伸功能和姿势调整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张琦 何艳 +3 位作者 胡春英 岳青 黄秋晨 马婷婷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42-946,共5页
目的探讨上肢执行前伸动作时座椅面倾斜方向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上肢前伸功能和姿势调整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2014年本院痉挛型双瘫儿童15例作为患者组,同期正常发育儿童15例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分别在座椅面前倾15°、水平0°... 目的探讨上肢执行前伸动作时座椅面倾斜方向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上肢前伸功能和姿势调整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2014年本院痉挛型双瘫儿童15例作为患者组,同期正常发育儿童15例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分别在座椅面前倾15°、水平0°及后倾15°等三种方式下上肢前伸的反应时间和动作时间,以及前伸动作过程中躯干腹部肌群和背部肌群的肌肉收缩次数,并计算肌肉收缩率。结果两组座椅面前倾15°,上肢前伸反应时间和动作时间显著短于水平0°和后倾15°(P〈0.001),腹部肌肉和背部肌肉收缩率显著低于水平0°和后倾15°(P〈0.001)。两组间反应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组动作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01)。患者组收缩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座椅面前倾15°可改善痉挛型双瘫儿童的姿势控制和上肢前伸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痉挛 座椅面 倾斜 上肢 前伸 姿势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性瘫痪高危儿的早期物理治疗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琦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35-1040,共6页
早期物理治疗对改善脑瘫高危儿的远期预后有着重要意义。将患儿父母作为治疗团队成员共同参与的早期物理治疗方案,对于患儿的运动发育有较大影响。脑瘫高危儿的早期治疗主要包括Vojta法、Bobath法及Doman-Delecato法等,而其中Vojta法呈... 早期物理治疗对改善脑瘫高危儿的远期预后有着重要意义。将患儿父母作为治疗团队成员共同参与的早期物理治疗方案,对于患儿的运动发育有较大影响。脑瘫高危儿的早期治疗主要包括Vojta法、Bobath法及Doman-Delecato法等,而其中Vojta法呈现出决定性优势。目前还缺少一种特定的治疗方案在脑瘫高危儿中应用疗效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高危儿 中枢性协调障碍 物理治疗 早期干预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性瘫痪儿童坐位姿势控制障碍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张琦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22-926,共5页
姿势控制障碍是影响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关键问题。而维持坐位对于脑瘫儿童执行手部前伸动作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辅助因素。与正常儿童的姿势控制相比,脑瘫儿童的协同作用及动作策略表现较差,患儿有产生特定方向性调整的能力,但是在募集特... 姿势控制障碍是影响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关键问题。而维持坐位对于脑瘫儿童执行手部前伸动作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辅助因素。与正常儿童的姿势控制相比,脑瘫儿童的协同作用及动作策略表现较差,患儿有产生特定方向性调整的能力,但是在募集特定方向性调整的能力方面,则表现出明显的发育迟滞。目前,有关脑瘫儿童姿势控制的运动疗法主要包括应用特制座椅、倾斜和改变座椅面和角度以及各种平衡训练,而缺少对某一种特定治疗方式在脑瘫儿童中应用疗效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儿童 坐位下前伸 姿势控制障碍 运动疗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痉挛型双瘫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与脊柱活动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思佳 张琦 +3 位作者 何艳 刘前进 张燕庆 周天添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11-1216,共6页
目的探讨痉挛型双瘫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与脊柱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3月北京博爱医院痉挛型双瘫脑瘫儿童33例,按照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分为1组(Ⅰ级,n=12)、2组(Ⅱ级,n=11)和3组(Ⅲ级,n=10)。... 目的探讨痉挛型双瘫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与脊柱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3月北京博爱医院痉挛型双瘫脑瘫儿童33例,按照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分为1组(Ⅰ级,n=12)、2组(Ⅱ级,n=11)和3组(Ⅲ级,n=10)。采用SpinalMouse脊柱形态测量仪测量患儿坐位躯干前后屈、左右屈关节活动度。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项进行测试。结果后伸角度、矢状面总活动度、左屈角度、右屈角度、冠状面总活动度均与GMFM88评分呈正相关(r>0.424,P<0.05),与GMFCS分级呈负相关(|r|>0.424,P<0.05)。结论痉挛型双瘫脑瘫儿童的脊柱活动度与粗大运动表现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 脑性瘫痪 粗大运动功能 脊柱 关节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和步行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23
10
作者 马婷婷 张皓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60-1265,共6页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和步行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北京博爱医院儿童物理疗法科收治的3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17)和试验组(n=17)。对照组行常规物理治疗60 min,试验组...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和步行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北京博爱医院儿童物理疗法科收治的3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17)和试验组(n=17)。对照组行常规物理治疗60 min,试验组行常规物理治疗30 min和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30 min。训练前、训练8周后、训练结束后随访1个月,采用10米步行测试(10MWT)、6分钟步行距离(6MWD)、生理消耗指数、粗大运动功能测试D区和E区、压力中心包络面积、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评定。结果脱落4例。试验组训练后各项指标均有改善(|t|>3.219,P<0.05),1个月随访时除10MWT明显降低外(|t|>3.491,P<0.01),其他指标没有显著变化(|t|<1.565,P>0.05);训练后和随访时,除6MWD外,其他指标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2.108,P<0.05)。结论在传统物理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可进一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平衡和步行,疗效可持续至少1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痉挛型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 运动 平衡 步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