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在眼表疾病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7
1
作者 郝绮红 高宗银 饶志波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1200-1202,共3页
目的:探讨对大泡性角膜病变、翼状胬肉术后以及丝状角膜病变患者,通过配戴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观察其在改善角膜刺激症状和促进角膜修复方面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9例90眼入选住院患者采用临床对照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 目的:探讨对大泡性角膜病变、翼状胬肉术后以及丝状角膜病变患者,通过配戴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观察其在改善角膜刺激症状和促进角膜修复方面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9例90眼入选住院患者采用临床对照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给予治疗、用药和局部包眼;治疗组在按常规给予治疗、用药的同时加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角膜刺激缓解症状和角膜愈合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眼角膜刺激症状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26.801,P<0.001),可以认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症状缓解情况的总体分布不同;在促使角膜上皮愈合方面:术后1d总体治疗组和对照组角膜创面愈合情况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7.347,P<0.05),可以认为术后1d总体治疗组和对照组角膜创面愈合情况的总体分布不同,其中翼状胬肉术后1d治疗组和对照组角膜创面愈合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13.495,P<0.001),而大泡性角膜病变术后1d治疗组和对照组角膜创面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006,P>0.05),同样丝状角膜炎术后1d治疗组和对照组角膜创面愈合情况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245,P>0.05);术后1wk总体治疗组和对照组角膜创面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708,P>0.05),尚不能认为术后1wk总体治疗组和对照组角膜创面愈合情况总体分布不同。结论:合理使用治疗性角膜接触镜可减轻上述角膜疾病患者的痛苦,能有效的促进角膜的修复,缩短愈合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给临床治疗和护理带来方便等优点,但对于大泡性角膜病变,目前主要根治方法仍是穿透性角膜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 翼状胬肉 丝状角膜炎 大泡性角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恒河猴闪光视网膜电图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冷云霞 饶志波 +2 位作者 匡丽晖 杨为中 高宗银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1263-1265,共3页
目的:观察正常青少年恒河猴麻醉状态下视觉电生理活动的特点,为建立各种疾病的恒河猴动物模型提供更为有效的检查手段和临床参考。方法:健康36~48月龄恒河猴16只32眼;氯胺酮肌注全麻下应用德国ROLAND CONSULT公司生产的视觉电生理仪进... 目的:观察正常青少年恒河猴麻醉状态下视觉电生理活动的特点,为建立各种疾病的恒河猴动物模型提供更为有效的检查手段和临床参考。方法:健康36~48月龄恒河猴16只32眼;氯胺酮肌注全麻下应用德国ROLAND CONSULT公司生产的视觉电生理仪进行f-ERG检测,并分别记录各刺激强度下的检测值;相同方法检测人类正常青少年的f-ERG数据;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将两组数据值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f-ERG检测结果显示恒河猴与同龄人类相比较,暗适应状态下不同刺激强度及刺激方式作用下ERG波形的潜伏期均有所缩短,振幅亦有所减小;明适应状态下b波振幅则和人类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提供了正常恒河猴f-ERG的最佳刺激条件及正常参考值范围。综合分析可知暗适应状态下恒河猴的视网膜电反应弱于正常人类,而明适应状态下电反应活动则与人类无显著性差异。提示我们在对是恒河猴各种眼部疾病动物模型进行以上检测时要更加谨慎的对待恒河猴视网膜电流图正常参考值范围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河猴 视网膜电图/f—ERG 视网膜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断促红细胞生成素抑制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 被引量:6
3
作者 黄文志 李倩庆 +1 位作者 王露 张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605-607,共3页
目的:建立C57BL/6小鼠氧致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模型(oxygen induced retinopathy,OIR),探讨阻断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取鼠龄7d(P7)的健康C57BL/6小鼠置于75%±2%氧气浓度... 目的:建立C57BL/6小鼠氧致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模型(oxygen induced retinopathy,OIR),探讨阻断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取鼠龄7d(P7)的健康C57BL/6小鼠置于75%±2%氧气浓度的密闭氧舱中5d,鼠龄12d(P12)时返回正常空气环境以建立氧诱导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新生小鼠于P12~P16隔日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0.5μL含有25ng(A组),50ng(B组),250ng(C组)可溶性EPO受体的PBS液以及不含EPO受体的PBS液(D组)。于P17时分批处死各组小鼠,小鼠眼球以4%多聚甲醛固定,制成病理切片,进行视网膜组织形态病理学观察计数突破内界膜新生血管细胞核数,了解视网膜新生血管增生程度。结果:计数病理切片突破内界膜新生血管细胞核数目,各组玻璃体内EPO受体注射组较PBS注射组新生血管细胞核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各不同浓度EPO受体组间新生血管细胞核计数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EPO受体浓度增高,突破内界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数减少。结论:可溶性EPO受体玻璃体腔内注射能够阻断EPO的促新生血管生成作用,有望成为治疗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病变 视网膜新生血管 促红细胞生成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把花根片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89例虹膜睫状体炎临床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高宗银 金敏 朱云喜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971-972,共2页
目的:研究火把花根片治疗虹膜睫状体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06-01/2007-12在我院眼科住院治疗的虹膜睫状体炎患者89例,分为治疗组(火把花根片+糖皮质激素)45例,对照组(糖皮质激素+安慰剂)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组为... 目的:研究火把花根片治疗虹膜睫状体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06-01/2007-12在我院眼科住院治疗的虹膜睫状体炎患者89例,分为治疗组(火把花根片+糖皮质激素)45例,对照组(糖皮质激素+安慰剂)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组为火把花根片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第14d时统计其治愈率分别为88%,60%,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mo,治疗组复发3例3眼,复发率8%;对照组复发5例5眼,复发率17%,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把花根片可用于虹膜睫状体炎的治疗,治愈率及复发率较单纯应用糖皮质激素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把花根片 糖皮质激素 虹膜睫状体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务工人员视屏终端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9
5
作者 伍雪芬 许福荣 陈丽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探讨务工人员使用智能手机导致的视屏终端(VDT)综合征的患病情况和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01/10对东莞市塘厦镇10间工厂的务工人员进行系统抽样,所有受检人均被要求完成VDT问卷调查、调节幅度测定、泪膜破裂时间测定、角膜... 目的:探讨务工人员使用智能手机导致的视屏终端(VDT)综合征的患病情况和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01/10对东莞市塘厦镇10间工厂的务工人员进行系统抽样,所有受检人均被要求完成VDT问卷调查、调节幅度测定、泪膜破裂时间测定、角膜荧光素染色、泪液分泌功能测定等检查,结果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结果:入组469例,其中男246例,女223例,诊断为视屏终端综合征384例,其中男206例,女178例,患病率为81.9%。40~〈50岁组和50~〈60岁组人群中不同性别VDT综合征患者患病率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年龄段组别不同性别VDT综合征患者患病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VDT综合征患者认为观看视频是智能手机最重要的用途,首选者占181例(43.1%);非VDT综合征患者认为微信、QQ等社交通讯为智能手机最重要用途,首选者占33例(38.8%)。VDT综合征患者的视疲劳发生率为83.9%(322/384),其中196例(60.9%)出现调节幅度下降。267例VDT综合征患者出现干眼症,发生率为69.5%。卧床观看智能手机这一习惯,对VDT综合征患者与非VDT综合征患者来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小说阅读、观看视频、昏暗及摇晃空间中观看手机、日常运动量、观看中的休息间隙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日常运动和休息间隔为VDT综合征患病的保护因素,其他4者均为VDT综合征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影响务工人员VDT综合征发病的主要因素是使用手机阅读小说、观看视频、环境昏暗、空间摇晃、休息间隙不足和日常运动量少。改掉不良的智能手机使用习惯、多做运动、增加休息间隙、滋润眼表有望能防治VDT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屏终端综合征 流行病学 务工人员 智能手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黄文志 唐罗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11期2074-2076,共3页
目的:观察C57BL/6小鼠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模型(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眼内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含量的变化。方法:新生C57BL/6小鼠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n=10)和对照组(n=10)。实验组小鼠于出生后7d(P7)... 目的:观察C57BL/6小鼠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模型(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眼内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含量的变化。方法:新生C57BL/6小鼠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n=10)和对照组(n=10)。实验组小鼠于出生后7d(P7)与母鼠共置于密闭的氧箱,含氧75±5mL/L,共培养5d(P5)后回到正常氧环境,含氧20±1mL/L,建立OIR模型。对照组小鼠不进入氧箱,与母鼠一同饲养于正常氧环境。于P17处死各组小鼠,摘取右眼眼球制作组织切片,HE染色后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计数突破内界膜视网膜新生血管(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RNV)内皮细胞核数。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左眼视网膜组织EPO含量。结果:实验组小鼠视网膜突破内界膜RNV内皮细胞核计数为80.0±6.2个,而对照组仅为1.0±0.9个,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视网膜EPO含量为80.8±20.7U/L,对照组为14.4±6.8U/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视网膜组织EPO表达与RNV增生程度呈明显正相关(r=0.58,P<0.01)。结论: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与眼球局部EPO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 氧诱导 视网膜新生血管 促红细胞生成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LASIK术后早期综合视觉质量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黄雄飞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1774-1776,共3页
目的:评价近视患者接受飞秒LASIK术后早期的综合视觉质量,探讨双通道系统(OQAS)在视觉质量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09/2015-09进行飞秒LASIK手术近视患者48例96眼,使用OQAS检查,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wk,1、3mo共四个时间点... 目的:评价近视患者接受飞秒LASIK术后早期的综合视觉质量,探讨双通道系统(OQAS)在视觉质量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09/2015-09进行飞秒LASIK手术近视患者48例96眼,使用OQAS检查,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wk,1、3mo共四个时间点的斯特列尔比(Strehl ratio,SR),调制传递函数截止空间频率(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cutoff frequency,MTF cutoff)、眼内客观散射指数(objective scattering index,OSI)三个指标,并从客观方面分析和评价患者手术前后早期的视觉质量。结果:术后3mo的MTF截止空间频率优于术前,OSI在术后1wk和1mo均比术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mo恢复至术前水平。利用Pearson线性相关对SR、OSI与MTF截止空间频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SR、OSI两者皆与MTF截止空间频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飞秒LASIK术后视力恢复快,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良好,MIT截止空间频率、SR、OSI检查结果可作为综合指标来评价临床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LASIK术 近视 视觉质量 双通道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切口无缝线鱼钩式白内障手术
8
作者 杨为中 黄雄飞 +2 位作者 匡丽晖 陈文俐 金敏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559-560,共2页
目的:探索一种简易的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方法。方法:利用一次性针头制作成鱼钩样出核器,对80例(80眼)作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眼科门诊对80例(80眼)老年性白内障初步应用,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结论:应用一次... 目的:探索一种简易的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方法。方法:利用一次性针头制作成鱼钩样出核器,对80例(80眼)作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眼科门诊对80例(80眼)老年性白内障初步应用,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结论:应用一次性针头制作的鱼钩样出核器,具有制作简便、使用方便、预防感染、出核便捷等优点,适合广大基层医院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手术方法 人工晶状体 小切口 无缝线鱼钩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安奈德对PVR中增殖细胞抑制效果的观察
9
作者 冷云霞 张柳 +1 位作者 高宗银 杨为中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647-649,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曲安奈德对体外培养的视网膜前膜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及神经胶质细胞的抑制率差异,找出视网膜前膜细胞达最大抑制率时的最低有效药物浓度,用于指导临床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PVR)防治。方法:用四唑盐(...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曲安奈德对体外培养的视网膜前膜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及神经胶质细胞的抑制率差异,找出视网膜前膜细胞达最大抑制率时的最低有效药物浓度,用于指导临床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PVR)防治。方法:用四唑盐(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曲安奈德(TA)对体外培养的视网膜前膜细胞、RPE及神经胶质细胞的作用。结果:三种细胞对TA的反应不完全相同,其中视网膜前面细胞达最大抑制率时所需要TA的最低有效药物浓度0.8mg/mL,RPE细胞最大抑制率所需TA最低有效药物为0.4mg/mL,神经胶质细胞最大抑制率所需TA最低有效药物为0.6mg/mL;且抑制率与药物作用时间呈正相关性。结论:TA能够有效抑制体外培养的视网膜前膜细胞、RPE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的增生;抑制视网膜前膜细胞增殖所需TA药物浓度明显高于RPE和神经胶质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前膜细胞 体外抑制试验 曲安奈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